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概论(前五章)

艺术概论(前五章)

艺术概论(前五章)

艺术概论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艺术门类的六种分类方法

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视听艺术。

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表现艺术、再现艺术

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动态艺术、静态艺术

以欧美新分类法——视觉艺术、表演艺术

以艺术的美学原则(5类)——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在朱熹看来,“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主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前者是用美的面纱来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沉湎于梦幻

中;后者却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使人在极度的情绪放纵中来揭开人生的悲剧面目。

3.模仿说或再现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形象,而且是

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一形象性

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中国美学十分重视“传神”。不但反映了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表现了艺术家对生活、人物的理解。造型艺术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另一些艺术门类,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

典型形象。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华。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而且又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二主体性

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艺术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使得作为生产主体的人能够从中直观自身。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打上了各自不同的主体性烙印。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由于欣赏者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使艺术欣赏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主体性贯穿于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意味着创造性与创新性。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为艺术品。艺术也正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终于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化“真”为“美”。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化“善”为“美”。生活中“丑”的东西,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有了审美意义。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内容。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第一节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五个观点

一、艺术起源于“模仿”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认为模仿是

人的本能。“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确实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不是目的。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悠闲。

这一对于艺术起源的看法,与上节课讲过的,关于艺术本质的“模仿论”有关。

这一理论来源于对某些艺术作品和现象的观察,但有局限性,不

能解释那些不以模仿为目的而创作的作品。

二艺术起源于“游戏”

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经被许多人所信奉。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中指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要受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和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只有通过“游戏”,人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席勒进一步认为,人的这种“游戏”本能或冲动,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活动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了发泄,从而获得快乐,亦即美的愉快的享受。斯宾塞又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无非也是一种“游戏”,美感就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快。谷鲁斯认为,游戏活动在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做练习。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过剩的精力来从事“游戏”,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

三艺术起源于“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认为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美国的苏珊·朗格从符号学美学出发,进一步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艺术活动的实质就在于创造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是不恰当的。

四、艺术起源于“巫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文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更是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弗雷泽认为,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这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又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归根结底还是离不

开人类的实践活动。

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艺术起源理论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说”,代表人物为俄国的普列汉诺夫

五、艺术起源于“劳动”

俄国的普列汉诺夫进一步指出:“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原始人经过了数百万年的劳动实践,才逐渐锻炼出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头脑,形成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逐渐形成了相互之间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劳动中工具的制造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完成了一个异常漫长的自然身心的“人化”过程,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艺术的产生却不能简单地完全归结为劳动。

第二节艺术起源的第六种看法:多元决定论

“多元决定论”,代表人物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

法国的阿尔都塞提出的“多元决定论”(Overdetermine),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巫术礼仪活动,同原始人的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和社会群体交往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渗透到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各个方面的原始文化,艺术才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第三章主要讲艺术的功能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审美认知作用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一方面是文艺具有认识社会、历史的作用;另一方面具有认识自然现象、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意义。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和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社会生活知识。由于艺术的认知作用是以艺术的审美价值为基础,在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时,又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评价,在真实描绘生活细节时,还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反映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愿望等主观世界,使得艺术具有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的特殊审美认知功能。艺术作品将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通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客观显示主观,使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具有深刻的内涵。

二、审美教育作用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快感。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

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艺术具有以情感人的巨大力量。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把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

三、审美娱乐作用

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能使其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艺术欣赏同样也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欣赏艺术作品时,读者、观众或听众也同样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沉醉在艺术天地中流连忘返,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方面,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艺术审美娱乐功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寓教于乐。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审美认知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要做到以情感人和潜移默化,就必须通过寓教于乐来激动人、感染人,将艺术的思想性寓于审美娱乐性之中。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都建立在艺术审美价值的统一基础之上。

第二节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狭义的含义、是艺术教育主要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艺术教育的广义含义,是要进行艺术教育的普及。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作用,而且使用人的内心情感得到和谐全面发展。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1750年由鲍姆加通建立,而美育由席勒提出来。中国最早提出美育的是王国维,真正实施美育的是蔡元培。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美育”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席勒认为,近代

文明社会由于大工业的发达,使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分裂,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中去,而是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知识的一种标志。需要通过审美教育,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办法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只有审美才是人实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一个叫“感性冲动”,它产生于人的自然存在或感性本质;另一个叫“理性冲动”,它产生于人的绝对存在或理性本质。“感性冲动”受感性需要的支配,“理性冲动”受必然规律的限制,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只不过在近代文明社会中,被分裂开来了。

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来作为桥梁,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那类游戏,而是指与强迫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教育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

二、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消遣需要。另一方面,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加重了人的精神压力,人们被分工所束缚,被物欲所淹没,人们渴望超出有限的物质生存需要,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

三、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在艺术欣赏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欣赏者具有较高的欣赏能力,才能从更高的起点上去欣赏艺术作品。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一节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一、文化与艺术

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要素。精神文化中包含着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许多子系统。从人类文化的大系统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化。

二、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艺术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能够准确和有力地体现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文化可以从艺术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和“认识自己”。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每一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都是深嵌在那一个民族文化或时代文化的框架之中,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类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

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化。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

第二节艺术与哲学

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特殊方式,传播和体现一定的哲学思想,从而对哲学产生影响。

一、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

潮流形成的作用。各种艺术思潮总是与一定的哲学观相联系,具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

二、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西方现代派艺术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文艺、荒诞派、新小说、抽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主义、“黑色幽默”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

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内容上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和绝望,反映出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

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渗透,不仅体现在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和思潮,而且包括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反过来,艺术也扩大和深化着特定的哲学流派和思潮的影响。

一,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影响到许多西方现代艺术家的创作,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了一批西方现代主义作品。

三,在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潮流

第三节艺术与宗教

一、宗教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贝尔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科学则属于现实实证的领域、理智的领域。因此,他强调“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两个途径。”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确实有某些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艺术与宗教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宗教对艺术的利用。

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为参与宗教活动。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刻等,在当时也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

艺术与宗教二者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因此,虽然宗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文艺的发展。

第四节艺术与道德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三种观点:一种观点否认艺术与道德的根本区别;另一种观点否定艺术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认为表现道德内容会损害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互相影响,具有内在的联系,同时又承认二者的根本区别,用寓教于乐取代道德说教。

一、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一)、道德影响艺术。

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

任何艺术,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

(二)、艺术影响道德。

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们

(三)、道德与艺术的区别。从评价标准来看,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标准,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才能使艺术作品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

二、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道德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也必然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

第五节艺术与科学

一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

1,第一个辉煌时期,是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

2,第二个辉煌时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打击了宗教传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伽利略在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第三个辉煌时期,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当代社会。科学技术与艺术已经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类历史上这三次科学与艺术结合特别紧密的辉煌时期同时还是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更是人类艺术繁荣昌盛的时期。

这三个辉煌时期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时期。

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1,从本质上讲,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2,从目的上讲,科学求真,它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它的任务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

3,从思维方式上讲,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

4,从具体操作来讲,科学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它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

5,从成果上讲,科学理论应当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一)、表现在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二)、表现在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人们比起从前来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闲暇、更多的资金运用于艺术,为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

(三)、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四)、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かわいい白白:

大家结合彭吉象老师的书和视频复习这几个知识点,其中艺术与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是各类考试的常见题目,请大家认真理解掌握。

第五章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实用艺术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实用艺术基本上都是通过具有实体性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的静态的艺术品

第一节实用艺术的种类

一、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的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美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一)、建筑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段

空间——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创造内外空间满足人们的需求,可以大大增强建筑的艺术表

现力。

形体——建筑物的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突出建筑独特的个性色彩和艺术魅力。

比例——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长宽高,凹凸,虚实等。

均衡——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前后、上下、左右各部分间的关系,给人以严肃庄重的美感,最常见的方法是中轴线对称。

节奏——通过建筑物的墙、窗、门、等构成部分有规律的变化或排列,产生一种韵律美。

色彩——构成建筑物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影响。

装饰——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为建筑物增光添彩。

(二、)建筑艺术的特点:

1、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2、建筑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它的审美功能总是随着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二、园林艺术

(一)、概念

园林艺术——在一定的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

改造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自然环境和休憩境域。

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中的一类,比一般建筑艺术更注重观赏性,通过撷取自然美的精华,将自然美与建筑美合二为一。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阿拉伯式园林。

中国的古典园林——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气魄宏大,富丽堂皇

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西园、留园、扬州的何园、个园、上海的豫园,精巧别致,富有情趣

(二)、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

中国园林的真正精华与核心是园林的文化美,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根植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色彩。

三、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与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

工艺美术的分类:

1、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用品,多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如漂亮时尚的服装,美观的玻璃器皿,可爱小巧的塑料制品等。

2、民间工艺美术品,它们采用的原材料比较普通,工艺比较简单,价格便宜,可实用可观赏。如缝制的布老虎,面塑小人,木雕,剪纸等。

3、特种工艺美术品,采用比较珍贵的原材料,工艺非常精细,价格昂贵,主要用于观赏和珍藏,主要以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如玉器,瓷器,漆器,牙雕等。

实用工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它成为人类上古史断代的重要依据: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工艺美术品的审美特性与建筑艺术相仿,集中体现为造型美,工艺美术品十分注重造型设计,并且尽量发掘材料和装饰的潜力,注重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多种形式因素,以及夸张、变形、均衡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工艺美术品的外观形式美。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工艺美术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四、现代设计活工业设计的范围

(一)、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中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工业产品创新的社会实践形态

(二)、设计的分类:

1、产品设计,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工业产品艺术化。包括家具、餐具、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飞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

2、环境设计,是指人类对于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包括室内设计,庭院设计,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国土设计。

3、视觉设计,是指人们为了传递性息或使用标记进行的形象的设计。如平面设计,电视电影设计,网络设计等。

注:

一、实用性与审美性

实用性:

1、实用艺术是符合人类不同时期不同活动的需要。

2、实用艺术以审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为基本特点,但大多数实用艺术品,以实用为主,审美应当从属于实用,服务于实用。

审美性:实用艺术具有审美性,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

实用艺术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

和基础,审美性反过来可以增强实用性,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实用艺术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

二、表现性与形式美

表现性:实用艺术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注重表现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表现性是实用艺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构成了它与戏剧、小说、电影等再现艺术的根本区别。

形式美: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

在实用艺术中,表现性与形式美密不可分。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

三、民族性与时代性

民族性: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各类实用艺术,无一不体现出民族的风格和特色,设计师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艺术追求都会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时代性:

1、首先在于实用艺术总是表现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情感和理想。

2、实用艺术的时代性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在材料和技术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色。

实用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实用艺术品既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风格。

艺术概论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艺术属性论 第一节艺术主体论 含义:“艺术主体”是指有思维、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并改造世界的人,是艺术的创作者与占有者。凡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包括思维,幻想,幻影等),都可以看作艺术客体。 一、情感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对主体情感的传达 代表人物:法国美学家“维隆”。维隆认为情感是艺术的决定因素和主要表现内容。在艺术作品中,情感借助线条,形状,色彩的结合或具有一定节奏的动作、音响或言语表现出来。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荷兰画家森特凡高 法国画家高更 二、表现论 艺术的表现论认为,艺术就是心灵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认为“美学只有一种,就是直觉(或表现的知识)的科学。这种知识就是审美的或艺术的事实。” 柯林伍德继承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直觉理论。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他把主观的表现看做是“真正艺术”的特征,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否认技巧与目的,否认客观的再现。 他把再现的艺术分为三等级:1、无取舍。2、有所取舍3。有情感之表现。 三、无意识论 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主题本能欲望的表现。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精神理学家荣格。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原欲的“升华”。认为人格由“本我(原始本能)、自我(协调本能和现实之间不平衡的机能)、超我(内部道德机制)”三部分组成。 荣格认为艺术源于“集体无意识”。伟大艺术家,听从集体无意识的驱使,借自己的作品传达出时代的心声。 四、游戏自娱论 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自我的娱乐。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席勒加以系统。英国唯心哲学家斯宾塞发展。 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过剩精力”的消耗。 斯宾塞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第二节艺术主客体论 一、理念论 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上帝的创造物。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希腊哲学家帕拉图。 理念:是西方先验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理念”:先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存在,而客观物质世界即使这种先验的“理念”的影子。现实生活中的美丽的事物,就是对没的理念的摹仿,而艺术是对这种摹仿得摹仿。 二、摹仿论 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现实的真实摹仿,艺术的本质是摹仿。 三、巫术论 认为:艺术源于原始的巫术摹仿。 代表人物: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

艺术概论

第一章艺术的形态 第一节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一):艺术的定义?(名词解释出题只需要回答加粗的内容)★★★★ 答:何为艺术?国内外从古到今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与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席勒的游戏论。 本教材认为,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 艺术是人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既是意识形态,也是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二):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 答: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1:艺术的;2:宗教的;3:实践精神的;4:理论的(科学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三)为什么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答:1.人类思维着的头脑是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科学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 2.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 3.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4.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又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 (四)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有什么不同呢?(只需了解) 答:精神生产: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具有审美价值。物质生产: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具有使用价值。(五)艺术的本质特性是什么?(只需了解) 答: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 (六)艺术创造的目的是什么?》★★ 答: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 (七)艺术形态三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如是简答题只需要答1.2.3大点,如提问:怎样理解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则是回答其下面的文字内容。)★★★ 答:(1)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它要求生产者主体把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观因素——思想、情感、意向、心境、愿望等——渗透到生产过程里,物化到产品对象中去。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 1:艺术家是怀着崇高的艺术理想和艺术兴趣而满腔热情地进行艺术创作活动; 2: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包含着丰富的变量因素,它指每个艺术家的审美观、艺术观、个性特点。

艺术概论

第一章艺术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艺术的起源 1如何理解艺术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劳动(1)艺术是人类才拥有的,因此艺术 起源问题与人类起源问题紧密 联系在一起,什么时候有了人, 什么时候才可能有艺术 (2)艺术就起源于人类从直立人发 展为文明人这一漫长的历史阶 段中,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具有重 要的意义。 (3)劳动在人的形成中起到了其他 活动所不具有的作用,以致于可 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4)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发展了 意识与心智,形成了特有的智慧, 也积累了关于艺术的许多知识, 创造了具有艺术审美意义的许 多物品,心智的发展形成了人类 社会的文化心理,在一些区域形 成共同或者有较多共同因素的 文化。 (5)从东西方文字发展看,艺术与技 术,与实用价值曾经是紧紧联系 在一起的。先是带有一定艺术性 的实用品,艺术品的产生,而后 人的艺术意识才逐渐丰富起来, 并且影响艺术产生。 2 艺术起源于摹仿:艺术起源于人对对象的模仿,古希腊流行此类学说。 模仿现实的作品遍及史前艺术的各种类型,人类正是从对现实的模仿中形成和发展了反映现实的方法,真实地反映现实对象成为远古至今艺术的一大创作方法,尤其是美术创作中模仿现实是现实主义艺术的主要方法,模仿说肯定了艺术,艺术起源与现实的关系,包含着合理和进步的因素。 3 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也有称为过剩精力宣泄说。其主要见解为,人类在维持和延续自身生存的活动之外还有过剩的精力,把过剩精力发泄掉是人类生理的需要,人类的游戏本能与此无关。过剩精力被用到没有实际功用的自由快乐的活动中就是游戏。 游戏说有其合理的成分,它指出了艺术与游 戏所具有的部分共同属性,如它们主要都是 为了人的精神需要,而不是物质的需要等。 4 艺术起源于巫术:是西方20世纪以来最 为盛行的一种学说,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 文化》中提出了原始人思维的最大特点是“万 物有灵” 艺术与巫术曾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巫术活 动总是包含着舞蹈,歌唱,绘画或造型艺术 等活动。”巫术与艺术的这种紧密地关系,表 明巫术活动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 用。 5 艺术起源于表现:艺术以表现情感为主, 艺术更多的是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艺术家 的作品总是渴望得到别人以及社会的了解与 理解,这些是艺术的特征。表现说反映了艺 术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列夫-托尔斯泰意大利的克罗齐英国 的科林伍德美国的苏珊-朗格 第二节艺术的发展 1艺术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艺术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是多 方面因素决定的,除了经济状况,还有意识 形态,社会政治等因素,有时繁荣的经济、 安定的社会给某些艺术门类的发展和艺术家 的创作提供了好的环境,有事动荡不安的社 会生活和较少约束的思想氛围给艺术家提供 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和较自由的创作 空间,从而出现某些艺术的繁荣。巨大历史 变革中的社会生活给艺术家的创作和艺术繁 荣提供了极为生动丰富的材料、环境、机遇、 思想和动力。因此艺术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 是不平衡的。 2艺术创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尤其是经济基 础的变化。社会变革、新的经济基础要求有 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艺术,这种需求推动着艺 术不断发展变化。 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在艺术发展中有着不可 分割的联系,世界上下不存在只有创新而无 继承的艺术。 第二章艺术本质与特征 1 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的特 殊性表现在:它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并且需 要极大地发挥个人创造性的精神领域。这个 特殊的精神领域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但归 根到底扔然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和制约,并在与其他文化部门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 2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从艺术的创造来看,艺术是艺术家 敏感的心灵与外界现实碰撞出的精神火花的 形象显现。其次,从艺术作品来看,艺术是 寄托艺术家审美情致、激发接受者审美感悟 的精神图像。最后,从艺术的鉴赏来看,艺 术是人类寻求精神超越的审美感悟。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1艺术的特征: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审 美性和创造性仍然是最基本的特征。 2艺术的形象性特征? (艺术形象的名词解释):艺术形象是艺术家 审美创造的产物,它具有审美的属性,是主 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客 观的统一,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艺术形象就 包含有物象和心象两个层次,他也以为物、 为实、为真:也可以为情、为虚、为幻。它 不单单是视觉形象,而且也有听觉形象和触 觉形象。 它的感性存在形态,可以是凝固、静止的, 也可以是流动、变幻的。总之凡是能够把艺 术创造者在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内在的审美信息与精神意向,借助一定的物 质媒介传达出来,从而使人通过直觉即能领 悟的感性存在形态,就是艺术形象。 3艺术形象自身有什么特点? 第一艺术形象是具体可感而富有个性的。 第二艺术形象是高度浓缩而富有概括性的。 第三艺术形象是饱含感情而具有精神感染力 的。 4 艺术的情感性特征 (1)艺术活动的感情色彩首先表现 在,有成就的艺术家必然是感情 极为丰富的人。 (2)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作为艺 术家创造活动的成果它正是艺 术家思想情感的结晶。 (3)艺术作品的情感性,决定了艺术

艺术概论讲义

?第一章艺术的定义 问题思考 1、展览会为什么会不接受这件作品?展览会是依据什么标准来接纳和拒绝展品的? 2、谁是艺术品的判断者?是艺术家、批评家还是收藏家?他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的标准和准则? 3、一件作品是否既可以是艺术品又可以是实用的的物品?现成的物品和艺术品又没有区别?一件物品是否能成为艺术品,决定于我们去怎样看待它么? 4、艺术品的标准和规范是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否存在这么一个普遍的永远不变的标准? 传统视觉艺术最基本的假定 1、艺术必须是手工制作的。 2、艺术是独特的。 3、艺术看上去是美的。 4、艺术应该表达某种观点。 5、艺术应该需要某种技巧和技术 我们顺着这五条标准来审视上述我们所提的问题 首先:艺术被看成一种手工劳作,与机械化流水线的工业品是不同的。 其次:艺术品因为是艺术家个人手工制作的,所以,艺术品的生产总是和特定的个体以及时空境况有特殊的联系。 第三:艺术品应该具有足够打动人的美的形式和外观,尤其是造型艺术品,而且这种美的外观只为了人们的欣赏而存在。第四:艺术品应该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思想或意图,这是我们评判艺术品是否成功的一个要素。 最后,艺术是技艺的结晶,从传统的意义上说,艺术这个概念最初的含义就是某种技能或技艺。 那么到了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艺术呢?什么是艺术品呢? 首先,艺术这个概念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今天我们讲的艺术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艺术概念 《后汉书·成帝纪》卷二十六:“顺帝永和元年,又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订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后来李贤在作注释时说“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 《世说心语》有《术解》《巧艺》两篇 《魏书》里面作者将“占侯、医卜、堪舆”与“篆、书、音、律一起列入了《艺人列传》。 隋炀帝杨广曾编纂《古今艺术图》,又叫做《古今艺术》,据《历代名画记》、《太平御览》《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中对这本《古今艺术》的注释,《古今艺术图》中的艺术所指的不止书画艺术,还包括了音乐、舞蹈、游艺、园艺等。 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艺文志》中分列“杂艺类”, 郑樵编撰的《通志》里分列了《艺文略》,而玛瑞临编撰的《文献通考·经籍志》里面列有“艺术类”,这些艺术的是承续着《世说新语》中的“术解、巧艺”内涵的。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将艺术的概念宽泛化。 在《理学汇编》中的“字学典”中包括字体、法帖、书法、书家、音韵、方言,以及笔墨纸砚等。 《四库全书》将古籍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在子部专列艺术类,分数华、琴谱、篆刻、杂技四类。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艺术一词是由艺这个词发展而来的,比如论语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游于艺” “求于艺”。《庄子》中的“说圣人耶,是相当于艺也”,这里的艺指的是生活中的某些技巧能力。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说“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有好多意思,大体上有如下几种, 一是途经、方法、策略的意思,二是技艺,专门知识的意思,三是学术、学业、学说的意思。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语汇中艺术的演绎发展 “艺术”一词来源于英文“art”,再往上溯,英文“art”又是来源于拉丁语的“ars”。 当代出版的由牛津大学和商务出版社主编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辞典》(1987年版)是这样对“art”进行解释的: ①美的事物的创造和表现;艺术,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儿童艺术、风景画艺术等。 ② the fine arts;美术,包括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舞蹈等。③想象力及个人鉴赏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的事情;人文学科,如历史文学、教学演说等。④诡计、诈术、巧计、策术、魔术、妖术。 艺术一词在西方历史中的变化 从艺术这一概念的历史变化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艺术的概念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观念,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在的艺术观念是不一样的。第二、从艺术概念的历史来看,也有一个不断被提升拔高的过程。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艺术的概念主要是指奴隶和下层人的手工劳作,是被贵族和上层社会所蔑视的劳动技能,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由的艺术则和贵族关系密切,无论文法、修辞还是算术、音乐都是贵族修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提升人的心智的途径。18世纪提出美的艺术之后,艺术的概念便进一步和天才、才能、创造等概念密切的联系在了一起,比如浪漫主义以前,创造的概念不被应用于艺术家,艺术家是制作,浪漫主义把作为神的特权的创造力返还给艺术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文化观念的激变。而艺术是创造,是需要天才和才能的,这已经不是普通人所具备的了,艺术观念的发展别有了精英注意的色彩。第三、艺术的概念的历史还呈现出一个逐步独立以至于减缩的过程。 早期的艺术概念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联系,艺术是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一部分,随着美的艺术地强调,艺术渐渐的脱离了现实的

艺术概论

第一章绪论 艺术概论属于艺术学(包括艺术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三个分支)的范畴,属于人文科学。艺术概论是一门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作专门性研究的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以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种类特点以及艺术活动系统为宗旨的科学体系。 艺术概论作为课程,它是艺术概论;作为学科,它是艺术理论。艺术概论,顾名思义就是概括地、简要地讲述或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范畴、原则、方法等 掌握相关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好艺术概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获取丰富的艺术实证资料,以避免艺术理论的枯燥无味。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艺术概论的根本法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概括和指导。艺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辟地理解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力;反过来,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理论水平,促进我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论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亚里斯多德等首倡。模仿理论肯定了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脱离了人的劳动实践的需要,忽视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 游戏说。提出者席勒(德国)和斯宾塞(英国)。从生理学或心理学角度揭示了艺术的部分娱乐功能,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 表现说。19世纪后期该学说流行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之中。代表人物意大利克罗齐,俄国托尔斯泰。强调了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割裂了人与其对象世界的关系。 巫术说。该观点西方很有影响,由英国人泰勒、弗雷泽提出。原始艺术与巫术都是原始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确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关系,但完全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 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社会发展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决定的。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模仿是艺术必不可少的手段;游戏的无目的性和自由性与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巫术为原始艺术提供了发生的契机;劳动为艺术发生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原始社会中的巫术礼仪活动,同原始人的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和社会群体交往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文化,并最终导致了艺术的诞生。 艺术发生的基本前提:物质生产劳动;情感表达的需要;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发展。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实践。 黑格尔指出:艺术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应力图揭示艺术运动的内在规律。艺术的发展史既不是上升史、前进史,也不是下降史、衰退史。 艺术是发展变化的,而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艺术发展规律主要有艺术发展的他律性、自律性两个方面。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指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文化因素是如何制约和推动艺术发展。

艺术概论_王宏建

艺术概论王宏建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概论讲义

《艺术学概论》讲义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教学重点: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 一、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开始,给艺术下的定义迄今已有上百种, 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论”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 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和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活动出发来考查艺术问题。 “艺术生产”理论究竟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 第三,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教学重点: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的联系 教学过程: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主体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课后复习题:1、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2、艺术的特征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第一节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教学重点:艺术起源的观点

艺术概论笔记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a客观精神说(柏拉图、黑格尔)b主观精神说(康德、尼采)c模仿说和再现说(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 2、艺术的特征:a形象性(艺术形象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b主体性(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有主体性的特点)c审美性 (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1、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a模仿说:(德莫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 b游戏说(席勒、斯宾塞)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的本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c表现说(克罗齐=科林伍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是情感的表现d巫术说(爱德华泰勒、弗雷泽)e劳动说(希尔恩)劳动创造了人,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果,,生产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不能简简单单的归结于劳动

2、艺术起源多元论决定于人类实践、艺术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其中巫术说和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将最终起源应归结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发挥了决定作用诗歌、舞蹈、音乐是极密切的联系神话是文学最早的源头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和艺术教育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是艺术生产的全过 程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里最高表现形式,以审美价值为基础,期各种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 1、社会功能的三种类型及其作用:a审美认知作用: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加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 b审美教育作用:通过艺术欣赏活动,收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个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c审美娱乐作用: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审美需要的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艺术概论(前五章)

艺术概论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艺术门类的六种分类方法 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视听艺术。 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表现艺术、再现艺术 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动态艺术、静态艺术 以欧美新分类法——视觉艺术、表演艺术 以艺术的美学原则(5类)——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在朱熹看来,“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主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前者是用美的面纱来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沉湎于梦幻中;后者却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使人在极度的情绪放纵中来揭开人生的悲剧面目。 3.模仿说或再现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形象,而且是

艺术概论

第一章一、艺术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实践是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二、“准艺术”发生在狩猎经济做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准艺术”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准艺术”的繁荣在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时代,大约在七千年——五千年之间。准艺术繁荣的标志是陶器的普遍创制。文明艺术发生的标志是青铜器等金属艺术品的出现。(P8)三、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物质与精神、审美对象与主体心灵,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的特定成果。(名词解析)四、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五艺术是伴随着人类而形成的。 P7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学说1、艺术起源于摹仿: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摹仿说”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2、艺术起源于游戏: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谷鲁斯3、艺术起源于巫术:爱德华·泰勒、英国学者詹姆斯·弗雷泽、法国的雷纳克、美国的托马斯·门罗4、艺术起源于表现: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5、艺术起源于劳动:俄国普列汉诺夫、西方美学家沃拉斯切克、毕歇尔简单题一、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简答题):P81、艺术发生的上限——人工性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是

艺术发生的上限。2、艺术发生的标志——形态性认识形式美的规律,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去造型,这是艺术发生的标志。任何艺术都是创造者创造力的表现形态。3、艺术发生的定质——审美性“准艺术”与实用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在实用品中渗透了原始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这些精神内涵。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简答题)p12内容: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社会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科学、宗教、哲学等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部社会原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规律:1、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 2、经济发展与艺术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 3、其他社会意识形意态对艺术发展以重要影响三、艺术发展革新创作的含义和艺术表现表现:(简答题)含义:笫一,革新创造意味着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表现新的思想感情。第二,革新创造意味着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创造新的艺术境界。第三,革新创造意味着不断超越,不断推陈出新。表现:第一,表现为对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革新创造。第二,表现为艺术家能够不断地超越第三,表现为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创新和发展。四、艺术发展中继承和借鉴的原则:(简答题)第一,坚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第二,坚持用“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

艺术概论第五章艺术创作

艺术概论第五章艺术创作 第五章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 复杂的精神活动和时间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 定的艺术语言技巧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 活体验——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 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一、艺术体验活动(审美表象)艺术体验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 它是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 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 至萌发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 艺术体验不仅要作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 生活,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饱含深情的切身体验 生活,有时还需要调动艺术家的全部感觉。 金山:“没有体验,无从体现。没有体现,何必体验。体验要真,体 现要精。体现在外,体验在内。内外结合,互相依存。” 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性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 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 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艺术家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当大量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脑海里积累并升华到不吐不快的程 度时,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二、艺术构思活动(审美意象)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 体验生活的基础上,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入想象、情感等多 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与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 审美意象的思维活动。 艺术构思,首先要善于想象。再造想象——是把自己记忆中或者别人 描述过地形象在头脑中产生出来。创造想象——不局限于原有的感性形象,而是在大量经验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形象。 艺术构思离不开情感,情感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贯穿于艺术创 作的整个始终。如果说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那么。情感就是艺术构思 的动力。艺术家只有在炽烈情感的浇灌下,才能形成审美意象,完成艺术 构思。 三、艺术传达活动(艺术形象)艺术传达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具体体现, 也称艺术再现。它是创作的最后阶段,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 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 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1.技巧与手法艺术传达活动是一种 艺术生产实践活动,不同的艺术门类在艺术传达方式上各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特殊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法。艺术家除了有特殊的观察力和想 象力外,还必须具有熟练、高超的艺术技巧,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一定的 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来完成艺术创作。 2.艺术传达中的心理功能艺术传达不仅要靠技巧和手法,也要调动自 己的联想和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元素。我国古代画论十分强调“以意运笔”“意在笔先”“以心运手”都精辟的阐明了这个道理。

艺术概论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一、本章的内容概要 (一)艺术的功能与作用 1.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缔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2.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1876年,当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 D 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以爱国主义诗词为例,从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到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南宋诗人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文天祥《正气歌》“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确实是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所达不到的。应当说,在艺术作品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3.审美娱乐作用。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物质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精神产品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灵的需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正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提出艺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中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理论著作《乐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提出了“乐者乐也”的主张,认为艺术( 包括音乐) 应当使人们得到快乐。《乐记》总结了秦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 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20世纪50 年代以来,音乐疗法逐渐引起各国医学界和音乐工作者的兴趣和重视,美、英等国先后创办了各种音乐医疗的刊物,运用音乐手段来治疗某些病症,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美国某些高等院校还专门设立了艺术疗法的学位。西方现当代心理学的许多流派,都十分重视艺术对欣赏者深层心理的渲泄作用或净化作用,认为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或无法实现的情绪、愿望、期待、理想,通过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或梦幻世界得到完成和满足。 (二)关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

艺术概论各章节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 艺术之父:费德勒 2. 我国最早在艺术学方面著作的是: 宗白华 3. 艺术本质看法有: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柏拉图 ); 主观 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康德,尼采)。模 仿再现说 4. 艺术创作的主体: 艺术家。客体:社会生活。艺术的价值是艺术创作的 主体与客体相 互作用的结果。 5. —定时代艺术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 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6. 艺术生产理论的艺术系统: 艺术创作一艺术作品一艺术欣赏。 7. 艺术的特征:A 形象性:a,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蒙娜丽莎,韩熙载夜宴图) ; b ,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罗丹《巴尔扎克》 ;C,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水浒人物,阿 Q 形象)。 B 主体性。 C 审美性:a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泰山雄 ,华山 险,黄山奇, 峨嵋秀);b,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清明上河图》,《吝啬鬼》); C,艺术的审美 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的统一(帕提农神庙体现“美就是和谐”的理念) (提示:形象性与审美性重点复习)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1. 人类最早的艺术活动开始于: 上万年前的冰河时期。 2. 艺术起源:a “模仿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b “游戏 说”(最早康德,“希勒一斯宾赛理论,希勒《美育书简》 ),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 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并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 符号性的 文化活动。正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类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而艺术起 源于“游戏”的说 法脱离了人类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解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c “表现说”:(美国美学家苏珊.朗阁提出符号说)。d “巫术说”:(英国爱德华.泰勒在他 的 《原始文化》提出;弗雷泽在他的《金枝》也提出)e “劳动说”:(希尔恩《艺术起源》; 普列 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 本原因。 3. 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a,在原始造型艺术 中有些抽象的几何图案可能源 于生产和生活;例如:一根波纹的线条两边画着许多点就表示一条 蛇,附近有黑角的长 菱形则表示鱼;螺旋形纹饰是由鸟纹变化而来,波浪形的曲线纹和垂幛纹是 由蛙纹演变 而来.......b,最早的乐器往往是用兽骨兽皮制成,最早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 的 今7000年的骨哨。C,神话被当作是文学最早的源头 。 4. 综上所述: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中可以看出艺术的生产历史经过了一个由实用到 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参透着人类模仿的需 要,表现 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产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 “巫术说”与 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1. 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只能在 审美价值的基础 上才发挥作用。艺术的具体社会功能: 美认知作 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2. 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历史, 人生。 (孔子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观裙怨说”: 指诗歌 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从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反 “劳 兴;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框架知识结构 绪论 1、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 艺术理论是研究艺术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艺术史具体的描述艺术开展的历史和艺术历史上的各种思潮流派;艺术批评具体的研究和评价某个艺术家、某件艺术作品或某个艺术派别。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根底。艺术、哲学、宗教和经济根底较远,政治、法律、道德和经济根底较近。 1、原始社会是有着几百万年历史的漫长时期,人类最早的工艺品是打造的石器。在原始社 会的各种艺术现象中,直到新石器时代之前,原始艺术大都表现的是动物或渔猎场面,而从不表现植物。 2、艺术是为经济根底所决定的,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 3、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首先,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是不同的。人出于自身的生存与开展而产生出对于外界事物的各种要求。人的各种需要是由不同方式的生产创造出来并加以实现的,而不同方式的生产那么分别满足人的不同的需要。物质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或实用需要,本身并不存在或发生“意义〞的问题。满足人最根本的物质需要的产品虽然也包含审美因素,但主要价值却在于物质的公用性和实用价值。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艺术生产的产品即艺术作品,包含并发生着社会意义,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审美反映的产物。它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与物质现实的关系是间接的。艺术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另外,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一般生产劳动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承当者,是一种商品。而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是审美属性。艺术品在进入流通领域的过程中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但商品属性绝不是艺术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 最后,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具有特殊性。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中,包括一个主体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到达自己的目的的物化过程,即创作主体在现实中确立自己产品物质形式,实现劳动对象化过程。但是艺术的这种物质生产性质并不是本质的,只是表现在全程中的艺术传达层面上,是一种技巧性的艺术外层的生产。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是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感受的行为,它所物化或对象化的是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独特的审美掌握,包括思想感情、个性特征和对生活的体验。因此,艺术生产所物化或对象化的内容是与物质生产完全不同的,有其自身独具的特殊规律。艺术创作不仅关系到如何表现和如何传达,更主要的是关系到表现什么和传达什么。而物质生产不包含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 4、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首先,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如自由、自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但是,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把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这些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鲜明,它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无形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它所表现的,是主体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创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所以,艺术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另外,在审美创造中,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它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到客观世界。 艺术的认识本质 1、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理论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 是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是在个别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中表现普遍。艺术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体形象的真理,即艺术的美。所以,艺术的认识内容,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艺术的认识本质。 2、艺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形态呈现在欣赏着的面前,即以具体的可感的现象形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 从创作过程看,它有感觉的、直觉的认识根底,任何艺术家都是从个别的、具体的生活感受开始进入创作的,并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或图解概念。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作品的形象首先投之于观众的感官,诉之余观众的直觉。离开个别的、具体的、直观的可感性,形象便不存在,作品本身也不存在。 3、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 一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根底和现实来源。 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与评价,在它上面表现着艺术家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4、再现: 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现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