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多芬beethoven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73号《皇帝》乐谱

贝多芬beethoven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73号《皇帝》乐谱

贝多芬beethoven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73号《皇帝》乐谱
贝多芬beethoven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73号《皇帝》乐谱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第一钢琴奏鸣曲 (献给约瑟夫.海顿) f小调 Op.2 No.1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 (f) (9—16)连接 (16—20)动机重复 (21—41)副主题 (bA)

贝多芬作品列表

贝多芬全部作品目录 作品, 贝多芬, 目录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一) 一: 作品类型作品名原名作品编号创作时间调式 交响曲第一交响曲 Symphonie No.1 Op.21 1794--1796 C大调 交响曲第二交响曲 Symphonie No.2 Op.36 1801-1802.10 D大调 交响曲第三交响曲 (英雄) Symphonie No.3 OP.55 1803-1804 降E大调 交响曲第四交响曲 Symphonie No.4 Op.60 1806.10 降B大调 交响曲第五交响曲 (命运) Symphonie No.5 Op.67 1804-1808 C小调 交响曲第六交响曲 (田园) Symphonie No.6 Op.68 1807---1808 F大调 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Symphonie No.7 Op.92 1811-1812.6 A大调 交响曲第八交响曲 Symphonie No.8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合唱) Symphonie No.9 Op.125 1824.2 D小调 交响曲第十交响曲 Symphonie No.10 遗稿 交响曲战争交响曲 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序曲莱奥诺拉 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序曲艾格蒙特 Egmond 1809 序曲科里奥兰 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 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Op.43 1800-1801 序曲斯蒂芬国王 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序曲向大厦献礼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骑士芭蕾音乐 Musik Zu einem Ritterballett WoO.1 1790-1791 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调 雅典的废墟 The ruins of Athens Op.113 舞曲 12首小步舞曲 12Menuette WoO.7 1795 舞曲 12首德国舞曲 12 Dertsche Tanze WoO.8 1795 舞曲 12首对舞曲 12 Kontratanze WoO.14 1800-1802 舞曲 6首兰德勒舞曲 6 Landlerische Tanze WoO.15 1802 D大调 舞曲 11首维也纳舞曲 11 Wienertanze WoO.17 1818-1820 舞曲庆贺小步舞曲 Grarulations Menuett WoO.3 1822 进行曲为乐队而作的进行曲(6首) Marsh for Orchetra WoO.18-22,24,29 1809-1810 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1 Op.15 1796 C大调 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2 Op.19 1794-1795 降B大调 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3 Op.37 1800 C小调 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4 Op.58 1805-1806 G大调 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5 Op.78 降E大调

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word精品

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晚期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 全曲在宁静中透露这一 种不安的因素,这是贝多芬晚年哲理美学原则的完美体现。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并加上一个长大的序奏和一个尾 声: | -------- Exp ------- 1 I ----- D.G ----- I ----------- Rep ---------- 1 -------- (D.G.RepII ) In t — MT — Re — ST — Cl.T — I — II — III — MT'-Re'-ST'-CI.T ' Coda 1 20 36 50 66 70 72 87 92 100 116 143 147 序奏(1 —19) 这个长大的序奏是整个乐章的核心,它在材料、性格、矛盾冲突和调性等方 面都预示了全曲的基本发展方向,并且渗透到奏鸣曲式本体的各部分当中。 序奏 是一个并行对比的三句式乐段。第一句 1— 4小节是2+2的2个乐句变调模进, 由c 小调转到f 小调,这里出现了全曲最重要的 3个动机a 、b 和c 。a 动机是附 a b 点节奏;b 动机是颤音的回音音型;c 动机八度齐奏的刚毅性格与主部主题十分 相似。第二句 5—11小节是以a 材料为主的乐句,它从降 D 大调开始,第9小 节转回主调c 小调,在属和弦结束。第3句11—19是一个对比乐句,它的力度 变轻,节奏突然松弛,这与副部主题宽广的性格较为相似。这里第 1句与第3 句的对比正好预示了全曲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主要矛盾, 而第2句就好似一个 连接。序奏的调性为c — f —降D —c ,这也预示全曲的调关系是以四、五度转调 和二度转调为主的。第17小节速度变为快板,以b 动机将乐曲引入呈示部。 二二呈示部(19—69) 1主部(19— 35)第19到20小节是主部主题出现前的一次动力型准备,

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一乐章 呈示部(1—124)。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其曲式是乐段。终止(从b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下面是第一个(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大调、d小调、降B 大调。孤B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随后是第二个(加固的)结束主题(94—105),它是在主持续音上重复两次(共出现三次)的乐句。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和力度。接着是第三个结束主题(106—113),是个重复的小乐段,它又加固了第二副主题的调性(A大调)。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并将乐段开始的e音改为升e。该乐段的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107或111),完满的完全终止(109或113)。值得注意的晨这个小乐段中,贝多芬把结构安排得那样精致:二小节齐奏的前乐句(在章奏隐匿着的和弦是:I6——IV——V2——I6)由四个声部的后乐句来呼应。最后,是第四个结束主题(114—119),它是用主动机构成的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其中D和T功能每小节变换一次。重复记号之前的五小节(120—124)或引向呈示部的重复,或引向展开部的开始。 展开部(125—183)。主要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在第16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这个和弦延伸了十七小节,以达到更有期待感的目的。 再现部(184—294)。准确地再现开始的乐段(184—193)。下面的几个小节(从第194小节开始)象是后乐句的重复。但不是全部重复,很快就转到了e小调,并以此作为第一副主题的调性。e小调的半终止延伸了四小节(201—204)。我们要把第一副主题为什么在这里(在再现部)恰巧出现在e小调的原因弄得更清楚些。在呈示部,第一副主题的A大调,被从b小调开始的调性所代替,因此第一副主题的调性比正常的高了大二度。现在的问题是,哪一个调与主调(D大调)的关系象b小调与A大调的关系一样?回答是:e小调!由于第一副主题在这里从e小调开始,所以呈示部中所有第一副主题以后的材料,都可以经过准确的移调(准确地保持转调的关系)无变化地用到再现部中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再现部中,副主题从e小调开始是贝多芬有意安排的。从第一副主题开始(205)所有呈示部中的材料(第四个结束主题除外)均规则地再现。从第294小节极其自然地开始了一个小的连接段落(294—297),它在渐强中用转调进行连续不断地模进,最后进入从下属(G大调)开始的尾声。

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e11040177.html, 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作者:王静 来源:《艺海》2010年第04期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ingvanBeethoven1770 -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钢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从1792年的第 一号钢琴奏鸣曲到1822年创作的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可以说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因此他的钢琴奏鸣曲被人们誉为“一部自我意识发展史”。有人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称为“旧约全书”,而贝多芬的32首作品则被西方人称之为“新约全书”。贝多芬也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宗师。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一般划分为三个时期:(一)1792-1800年(作品第二号至作品第二十二号)。这些作品较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二)1801-1814年(作品第二十三号至作品九十号)。这时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期间展现了作曲家多姿多彩的风格,出现了不少富有独创性的乐段,如op27No3的“葬礼进行曲”,op27No1,op27No2幻想风乐章、最缓板慢乐章及标题音乐等等。这一系列作品组成了贝多芬创作的辉煌时期。(三)1814年以后的作品(即最后 五首奏鸣曲)。这五首奏鸣曲的每一个乐章都可视作一首经典乐曲。这些史诗般的作品充分地发挥了钢琴的乐器性能,曲式更为庞大而自由,复杂的感性在这些乐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充分地反映了伟大作曲家炉火纯青的创作境界。从晚期这些作品中流露出的丰富的内心境界,体 现出的表现手法的多样性,都表明了贝多芬的创作比以前有了更为广泛的视野,心境也变得细腻而优雅。 对于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极少有对他的作品第三十首奏鸣曲的教学及演奏的研究。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演奏好这首作品。 一、了解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弹好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首先要了解作曲家当时的创作背景。贝多芬晚期共创作了5首钢琴奏鸣曲。(101,106,109,110,111)晚年的贝多芬生活十分的拮据,身体每况愈下加上耳朵遭到严重的耳疾影响,直至最后失聪。这使他基本上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他远离人群孤伶伶地生活。因而晚期性格内向占据了主要,思考和倾听自己的心声成为了他的唯一乐趣。但他仍顽强 地与疾病、贫苦和黑暗的社会作斗争,仍在不停地思索和探求,为他的理想,也为人类的理想。贝多芬的内心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国家可怕的状况,黑暗的现实使他陷入苦闷当中;另一方面,法 国大革命的精神和欧洲接踵而至的独立战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又给贝多芬带来了希望。贝多芬 曾说,晚年是他生活的秋季,就象“站在丰硕的果树前面,只需将它轻轻摇动,那些甜美熟透的果实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f) (9—16)连接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第五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第一次用三个奏鸣曲式乐章写成的钢琴奏鸣曲,具有作曲家较早期创作的典型特征。其第一乐章为c小调,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也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全乐章是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深沉的严肃气氛,因此这首奏鸣曲也称为“小悲怆奏鸣曲”。 通过主题的对比力度、调性转换和戏剧性的发展,简要分析其特征: 呈示部:(1—105) 主部(1-30): 主部主题分为三个阶段,加补充乐段构成。 第一阶段(1 - 8 ), 第二阶段(9—16) 第三阶段((17—22) 补充乐段(22—30) 主部主题开始的4 小节,是由 3 小节的跳进分解和弦呈锯齿状跳进上行加上一小节的双音级进下行组成,很像一种疑问语气,后面的一小节呈双音级下行,好像是对前面疑问语气的回答。向上跳进时节奏密集,向下级进时节奏较松散,这样在开始的4 小节主题内部便在音调和节奏上形成了对比,这样使人感觉在前8 小节这样4 + 4 的对称结构中蕴含的是充满活力和突破的音乐。于是主部的1-16小节可表示为: 4(3+1)+4(3+1)+4(2+2)+4 这就形成了一个“起、承、转、合”的一个结构周期。第9 小节除了在结构上形成“转”以外,在旋律音调走向上则表现为开始不断级进下行,形成了具有叹息音调性质的节奏型。 第三阶段(1 7 - 2 2 )在第三阶段的开始(1 7 - 1 8 )小节,音调的折转下行又和主部主题开始部分的呈锯齿状曲折上行的音调形成了对比和统一。调式调性则都统一在 c 和声小调,21 小节达到了主部主题的高潮,至此,主部主题以完全终止结束。 补充乐段22-30 小节是对主部主题的加固,有对一开始在现的因素,音组、功能都一样,只是音高不一样,至此,主部结束。 连接部:(32-55) 连接部的调性从突然跳出的主调的下属方向调降A 大调开始,经过f 小调,降D 大调,在48小节到达降B大调主和弦(亦即降E大调的属功能),由此可以看出,连接部从一开始通过不断的下方三度的转调(降A—f—降D—降B),将低音持续在降E大调的属音上,从而为副部调性作预备。由此连接部从调性上巧妙地完成主副部连接,也充分体现了古典风格较强的和声功能性和流动性。 副部:(56—94) 副部主题建立在主调c 和声小调的关系大调降E 大调,前8小节是带有抒情性质的长乐句,6 4 - 7 1 小节则是对这8小节的变奏重复,用顿音音阶将旋律引向高音区。虽然副部在表面上看起来和主部的对比很大,但由于副部与主部乐思材料的隐性内联,使得从听觉上主部和副部并不是分裂对立的。至8 2 小节到达降 E 大调的K 和弦,8 6 小节,主部主题开始材料进行了转折。在9 4 小节终于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了这个大乐句。整个副部与主部相比,声乐化和抒情性较强,对其主题的发展比主部主题充分。在乐思质量和性质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一) 一: 作品类型作品名原名作品编号创作时间调式 交响曲第一交响曲Symphonie No.1 Op.21 1794--1796 C大调 交响曲第二交响曲Symphonie No.2 Op.36 1801-1802.10 D大调 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 Symphonie No.3 OP.55 1803-1804 降E大调 交响曲第四交响曲Symphonie No.4 Op.60 1806.10 降B大调 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 Symphonie No.5 Op.67 1804-1808 C小调 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田园) Symphonie No.6 Op.68 1807---1808 F大调 交响曲第七交响曲Symphonie No.7 Op.92 1811-1812.6 A大调 交响曲第八交响曲Symphonie No.8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合唱) Symphonie No.9 Op.125 1824.2 D小调 交响曲第十交响曲Symphonie No.10 遗稿 交响曲战争交响曲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序曲莱奥诺拉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序曲艾格蒙特Egmond 1809 序曲科里奥兰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Op.43 1800-1801 序曲斯蒂芬国王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序曲向大厦献礼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骑士芭蕾音乐Musik Zu einem Ritterballett WoO.1 1790-1791 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调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第四奏鸣曲和前面三首奏鸣曲一样,由四个乐章组成。在这首奏鸣曲里,音乐的写法具有管弦乐性质,第四乐章(回旋曲)最“钢琴化”。当然,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的钢琴效果极妙,然而,钢琴演奏者在弹它们的时候,应该经常想象某种管弦乐的音响,想象乐队里某些乐器或某组乐器。 这里应再次强调准确表现各种奏法、力度变化和节奏变化的重要性,贝多芬通常仔细而且准确地把它们写出来,把它们和他的艺术构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主部是压缩的,它在主调(降E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连接段落的开始是一个新的动机(八分音符的音节式进行)它在以后起着重要作用。副部从降B大调属音上的动机(低音声部里七度进行F—降E)开始。在几乎不断的八分音符进行之后,副部的第二主题以安详的进行(附点四分音符)出现,然而在几个小节后,八分音符的进行重新恢复了,它在副部结束以前转化为十六分音符进行。 在结束部里,旋律线条在中间部中出现,在十六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每小节有两个旋律音(好象是附点四分音符)。结束部后面还有一个不大的“补充”,其中出现了新的切分的动机,它在以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部建立在主部、连接段落和上述切分动机的素材基础之上。在多次离调以后,展开部走向主部的第一动机,起初在a小调上,以后在d小调上。再现部的开始不象最初那样是p,而是ff。 再现部基本上很象呈示部。在再现部的结尾加添了一个相当大的尾声。整个乐章的结束是朝气蓬勃、庄严雄伟和响亮(ff)的。 第二乐章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套曲形式里个别乐章中间,节奏脉动的统一是一条规律。这种统一不仅可以在奏鸣曲个别乐章中间存在,而且在某些场合下,它还扩大到几个乐章,有时甚至扩大到整首奏鸣曲里。前三个乐章之间可以建立这样的联系:第一乐章的附点二分音符相当于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而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又相当于快板乐章(第三乐章)整整一小节。但是,不应该草率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点,这是活的音乐,因而音乐内部的脉动也应该是活的,而不应该象节拍器的滴答声。 本广板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里意味深长的慢乐章之一,它充满着深刻的、稍微严峻的、纯真的表情。广板乐章的形式是复杂的,是三部曲式,带有一个中段插部。 基本主题由单三曲式陈述出来。第一乐句(8小节)在主调(C大调)上以完满的终止结束。第二乐句(6小节)陈述在属调(G大调)上,而结束在C大调属和弦上。接着第一乐句又重复了一次,它有所改变和扩大(10小节)。它和第一次一样在主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 一小节的过度(十六分音符的八度进行)引向插部的开始。这插部在降A大调(降六级音)上,在低音声部短促的十六分音符(好象拨奏的)背景上以和弦开始,它具有庄严巍峨的性质。 在平行小调(f小调)上8小节的乐句以后,出现了降D大调。其次,八度进行(左右手都是八度)G—升F插入了主题陈述。第二次升F音好象通过等音的方法变为降G音,并且转到F音。在降B大调上出现了基本主题的第一动机(假再现部),通过c小调的属和弦转入

贝多芬作品列表

贝多芬作品列表(按编号) 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晚期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作品的编号是由他作品的出版商编制的。因此,编号是按照作品出版的先后顺序,而不是按照写作的顺序排列。比如,1792年创作的木管八重奏为作品103号,而作品102 和104号分别创作于1815年和1817年。编号135号以前的作品为贝多芬在世时所出版。其他则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 作品1 no 1 (1795) 钢琴三重奏No. 1 降 E 大调 作品1 no 2 (1795) 钢琴三重奏No. 2 G 大调 作品1 no 3 (1795) 钢琴三重奏No. 3 C 小调 作品2 no 1 (1796) 钢琴奏鸣曲No. 1 F 小调 作品2 no 2 (1796) 钢琴奏鸣曲No. 2 A 大调 作品2 no 3 (1796) 钢琴奏鸣曲No. 3 C 大调 作品3 (1794) 弦乐三重奏No. 1 降 E 大调 作品4 (1795) 弦乐五重奏降E 大调 作品5 no 1 (1796)奏鸣曲钢琴和大提琴No. 1 F 大调 作品5 no 2 (1796)奏鸣曲钢琴和大提琴No. 2 G 小调 作品6 (1797) 四手联弹钢琴奏鸣曲 作品7 (1797) 钢琴奏鸣曲No. 4 降 E 大调 作品8 (1797) 弦乐三重奏(小夜曲)No. 1 D 大调 作品9 no 1 (1798) 弦乐三重奏No. 2 G 大调 作品9 no 2 (1798) 弦乐三重奏No. 3 D 大调 作品9 no 3 (1798) 弦乐三重奏No. 4 C 小调 作品10 no 1 (1798) 钢琴奏鸣曲No. 5 C 小调 作品10 no 2 (1798) 钢琴奏鸣曲No. 6 F 大调 作品10 no 3 (1798) 钢琴奏鸣曲No. 7 D 大调 作品11 (1798) 钢琴三重奏No. 4 降B 大调 作品12 no 1 (1798) 小提琴奏鸣曲No. 1 D 大调 作品12 no 2 (1798) 小提琴奏鸣曲No. 2 A 大调 作品12 no 3 (1798) 小提琴奏鸣曲No. 3 降E 大调 作品13 (1799) 钢琴奏鸣曲No. 8 C 小调"悲怆" 作品14 no 1 (1799) 钢琴奏鸣曲No. 9 E 大调 作品14 no 2 (1799) 钢琴奏鸣曲No. 10 G 大调 作品15 (1795) 钢琴协奏曲No. 1 C 大调 作品16 (1796)五重奏钢琴和管乐器 作品17 (1800) 圆号奏鸣曲F 大调 作品18 no 1 (1800) 弦乐四重奏No. 1 F 大调 作品18 no 2 (1800) 弦乐四重奏No. 2 G 大调 作品18 no 3 (1800) 弦乐四重奏No. 3 D 大调 作品18 no 4 (1800) 弦乐四重奏No. 4 C 小调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诠释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英雄性”与“悲剧 性”诠释 本文论题为《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诠释》,笔者借助国内外文献资料及谱面材料,力求通过音乐技术语言和风格研究对作品本体考察,探讨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情感特征。第一章介绍了贝多芬的艺术生涯,按照体裁的划分列举了贝多芬的主要作品,随后阐述了贝多 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概况,以及贝多芬创作的早期生活经历、政治格局、以及个人疾病遭遇总结出贝多芬“英雄性”与“悲剧性”风格特征的形成原因。第二章首先是有关《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作品概览,创作背景及结构分析等研究,探究其独特性与代表性。随后笔者从音乐角度分析,通过音乐要素、旋律线条、曲式结构三个方面来阐述“英雄性”特质的体现,分别就运用个性化的强音、不竭的动机以及结构规模上的突破和创新来探讨《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英雄性”情感特征。随后第三章同样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性”特质在《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体现,通过探究音乐要素、旋律线条及调式调性,着重分析不协和音、动力型节奏造成的抽泣音调以及意想不到的离调转调所显现的“悲剧性”情感。同时在文章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演奏实践,从乐曲的演奏技术层面深入探究,分别对其力度的安排、速度的把控、踏板的使用、触键的面积与速度以及正确的呼吸等等方面结合演奏实际进行分析,比较全面的论述了《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英雄性”与“悲剧性”

演奏诠释。最后,笔者透过以上内容对《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英雄性”与“悲剧性”音乐风格的研究进行总结,可见贝多芬式创作风格的典型特征在这首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侧面说明这部作品在贝多芬早期创作中的地位,以及对中、晚期作品的影响。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

第五钢琴奏鸣曲 (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 c小调 op.10 No.1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 3/4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 (1—31)主要主题 (c) (32—55)连接 (56—94)副主题 (bE) (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 3.再现部(168—284) (168—19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 (F—c) (271—284)结尾 4.没有尾声。

贝多芬第30钢琴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

第30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 第一乐章 在分析本乐章前,请读者注意,在流行的彼得斯版中,第30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遗漏了两小节和一根小节线,一百零一小节变成了九十八小节,这是错误的。我们依照布赖特科夫一黑特尔出版的全集本等,认为第一乐章零一小节。如果读者的版本是错误的,就请补充上两小节,把第43和44小节重复一次,并请把缺少线画在错误版本的第15小节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之后,也就是音阶进行的八个十六分音符(从小字一组的升a到小字二组的升a)是单独的一小节。 呈示部(1—16)。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4+5小节(1—9)。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属大调的阻碍终止。注:(一)第9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代替了B大三和弦,它使主要主题进行到阻碍终止,而这个和弦同时也是副主题开始的和弦。(二)没有连接段落《因为主要主题的后乐句已经转到副主题的调性B大调上。副主题也是不对称的乐段:3+5小节(9—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副主题的速度和节拍与主要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很有意思(主要主题:Vivace 2/4,副主题:Adagio 3/4)。(二)前乐句的终止非常隐蔽,半终止在第11小节第五个八分音符上,特别是第六个八分音符上出现的先现和弦,更掩盖了这个半终止,因此几乎感觉不到前后乐句间的句逗。(三)后乐句与前乐句相比,旋律是如此的音型化,和声又是如此的变化,以致构成乐段的条件几乎已不再存在。但是,因为前乐句和后乐句用同样的和弦开始(副属和弦,即B大调II级上的减七和弦),所以第14小节与其相呼应的第11小节的共同之处(第14小节是第11小节的音型化)仍可以辨认出来,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没有结束主题。正象我们所看到的,呈示部是很短的(没有连接段落,也没有结束主题,只有相互连接着的主要主题和副主题),曲式压缩了,但它的意境却很深! 展开部(17—49)。回到活跃的快板和2/4节拍。只用主要主题发展。在第3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延伸为十二小节的段落(37—49)。 再现部(50—66)。从第49小节的后半部用弱起拍开始。主要主题(50—59)比在呈示部时多了一小节,而后乐句虽然导向主调的完全终止,但还是用了阻碍终止式的进行,与在主调再现的副主题相接。副主题(59—66)的前乐句,几乎是无变化的再现,但后乐句与其在呈示部时相比,却更加音型化。后乐句在弱起拍之后,立即转到C大调,并从这里转回E大调(在第63小节的末尾)。第67小节回到2/4的节拍,并在该小节的后半部回到活跃的快板,尾声用弱起拍从这里开始。 尾声(68—101)。用订主题的材料发展。这里出现了若干小节用新材料的、如歌的段落(77—87)。此后,在主持续音的上方,再一次出现了主要主题的材料。持续音一直保持到该乐章结束(88—101)。 第二乐章 呈示部(1—75)。主要主题是无再现对称的二部歌谣曲式,其第二部分在重复时略有变奏(1—24)。第一部分是乐段。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前后乐句的开始是对比的:I→,IV→。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也是乐段。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较为完满的完全终止。连接段落从第25小节开始(25—32),开始用新材料加固主调,之后转到副主题的调性属小调,即b小调。副主题(33—42)由属和弦开始。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6小节。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第一结束主题是个很长的乐句,由重属和弦开始(升c、升e、升g、b、d九和弦,在第43小节),用完全终止结束(43—66)。这个结束主题的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 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 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小快板,d小调,3/8拍,好象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 -3 与前面的《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2形成对比,《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3充满这明朗活泼的气氛。共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3/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好像是轻轻呼唤一样的动机开始。第二主题是一段清新舒畅的优美旋律,它经过一段明显的段落之后,转为降B大调。展开部发展第一主题开始的动机。再现部是将第二主题以降E大调再现,然后以第一主题所构成的尾声结束乐章。 第二乐章,甚快板的谐谑曲,降A大调,2/4拍,奏鸣曲式。从幽默感十足的第一乐章的气氛一进到本乐章,谐谑风更强,甚至还会忍俊不住而捧腹大笑。强烈的节奏、生硬古怪的断奏的进行,力度的激烈变化等,造成特异的高潮。第一主题顿音很强,拥有僵硬粗糙的断奏的伴奏音型。经过部的表情是怪异的,在其升高至顶点时,随着左手的激烈节奏而出现第二主题。展开部是由F大调的第一主题开始,之后立即到第二主题,当第一主题再度出现之后进入再现部。第三乐章,温和的小步舞曲,降E大调,3/4拍。这时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中最后一次用小步舞曲。这首小步舞曲是简单的二段体,各部分都加以反复,后半段是以开头的主题作为素材。中间部上三段体,之后再度转为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热情如火的急板,降E大调,6/8拍,作名曲即为明朗华丽的乐章,有金碧辉煌之美,充满了青春喜悦的感觉。由第一主题的八分音符所构成的流动性节奏,以及在其上面跳跃

世界五大钢琴协奏曲

如果说贝多芬的《命运》的开篇是将人们心灵重重扣入地下的震撼,那么就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开篇是将人们的心灵带入缥缈太空的强音。有的乐迷甚至说这个曲子的开头是“腾空的”。那种激昂的节奏实在是世间的绝品。整首曲子在激昂的旋律中结束,完美,只能用完美来解释。。。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OP.73,创作完成于1809年,当时贝多芬因失聪,已无法再演奏钢琴,这部作品于1811年11月28日,在德国首演,担任钢琴独奏的是斯纳德。三个月后,1812年2月12日,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独奏,据说是听众中有一位深受感动的法国军官欢呼说,这部作品是:“钢琴中的皇帝。”,于是就有了皇帝的称号。这首协奏曲是贝多芬也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华丽最雄伟的作品。 这首因催眠诊疗法而产生的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二十世纪后发表的同类乐曲中最杰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钢协。。。曲中那洋溢着的阴沉感人的厌世观,正投合战乱后世人彷徨落寂的心情,这首钢协演奏效果绚烂,充分发挥了钢琴技巧的杰作。。。 李斯特的【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他许多作品一样,都经过一段漫长时日的酝酿发展,才告定型。意外的是:李斯特如此不厌其烦地惨淡经营,却成就了一部惊世骇俗之作。独奏部分出色之处,不仅在于它热力四射、纵横于八度音程与旋风似的分解和弦之中,也在于较不炫技的片段的特色与表情变化里。此曲空前独创的结构,值得大书特写。。。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关于这首协奏曲,舒曼把它称为“介乎交响曲、幻 想曲、协奏曲和大型奏鸣曲之间的产物”,此曲比其他创作时一气呵成的协奏曲, 更具整体感。整首曲子的吸引力在于戏剧性、抒情风格及梦幻般的想象力——这 些素材不仅相互映照,而且共同营造出脆弱、纤巧、不断变化的平衡感。。。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

1814年的贝多芬于,由Louis-RenéLétronne所画。 贝多芬的作品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弦乐四重奏。带Op编号的作品有138部。至于带有WoO.标签的作品则有205部,表示该作品是“Werke ohne Opus-Nummer”(不带Op编号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有很多在他生前都被发表了,但是他并不认为这些作品值得配上一个Op号[62]。而比较少见的是带“Hess”编号的作品,共14卷,这些作品是由瑞士作曲家威利·黑斯(Willy Hess)为贝多芬作品全集作出的补充[63]。 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其32首编号钢琴奏鸣曲,包括《悲怆》和《月光》等被汉斯·冯·彪罗尊称为钢琴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64]。他早期的音乐,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古典主义风格影响很大,如第一交响曲。而在早期钢琴奏鸣曲,如《悲怆》中,其和声特点、八度的频繁以及丰富厚实的织体,体现了穆齐奥·克莱门蒂和杨·杜赛克对贝多芬的影响[65]。到了中后期,作品越发表现出他强烈的个人风格,贝多芬甚至借音乐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诉求。 贝多芬可以说继承了德奥作曲家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精髓,将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极限。当时巴赫的音乐还有待人们的发掘。但贝多芬的老师内弗在教学中已经让贝多芬感受到这位“欧洲音乐之父”的过人之处,贝多芬曾说过:“他不是小溪(Bach),而是大海。” 1855年,W·德兰兹提出了对贝多芬创作时期的著名三分法。虽然这一划分不断遭受批评,说其中有过分绝对化和不够确切的现象,但是它却非常有助于人们体会贝多芬创作风格的发展。第一阶段是1804/05年前,是早期阶段。这期间,贝多芬非常明显的显示出他对古典主义传统的依赖。1805到1814年则是旺盛的中期。贝多芬大部分有名的作品都诞生于此时期。经过低谷之后,1819年的贝多芬显示出晚期的创作特征,自省而神秘,作品规模进一步被扩大。 [编辑] 交响曲 贝多芬的交响曲大大扩展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他的交响曲,除了《第六交响曲》分为五乐章,其余的八部都是四乐章,基本遵照海顿、莫扎特确立的交响曲结构,即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和第四乐章急板或快板写成的(但在《第九交响曲》中慢板与谐谑曲交换了位置)。 而在第三交响曲开始,形式和内容开始统一,一个分明的线索主题或思想贯穿整部交响曲,这在第五和第九交响曲里特别鲜明,而这,是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没有做到的。这样的结果是,贝多芬的交响曲有更多的现实表现力和情感刻画。听众不再是单一地去享受美丽的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图和动机。这大大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可以说,这也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基础。他赋予了交响曲“神”,使之形神兼备。第六交响曲用标题对内容进行描述和在第九交响曲里面加入了人声,都是一大创举,后世纷纷效仿。 有人认为,贝多芬的交响曲有“奇数”和“偶数”之分,奇数的交响曲是革命性的,节奏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