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研究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研究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研究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人文教育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灾害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从古至今,自然灾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学界对自然灾害的研究也是越来越重视。20世纪30年代邓拓的《中国救荒史》可谓一部今人研究自然灾害史的发轫之作。但是此后,灾害史的研究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有关论著鲜有所见。直到80年代以后,自然灾害史研究才异军突起,大量研究论著、论文涌现,可谓成绩斐然。

历史上,中国就是海洋大国,既受惠于海,也深受其灾。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又以水灾、风灾、风暴潮为主,其中台风最易引起以上三种灾害,其影响范围通常也是最大的。浙江濒临东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40千米,灾害性海潮经常危机浙江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开发利用。从某种意义来说,自然灾害实际上成为了古今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人类正是在和自然灾害进行持续斗争中发展进步的。因而,历代统治者对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十分重视,明清统治者也不例外。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后不久便“敕天下有司,凡遇灾异,咸以实闻”。《明太宗实录》的编撰凡例也说“遇凶岁札赈恤悉书。”其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掌握自然灾害对于社会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将其降至最低程度。

从现存史籍记载的台风灾害情况看,明清时期较其他历史时期更为详细,广泛见载于正史、地方志、文集、笔记体小说等古代文献中。上世纪60年代来,在诸多自然灾害的书籍中,多有台风灾害方面的资料汇编,如陆人骥《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陈高傭《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至于有关的学术研究,近代以来,诸多学者,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力图探索有关风暴潮发生的自然规律。这是本课题研究得以展开的有利条件。对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研究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台风灾害状况及政府、民间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机制,而且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明清社会,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中国传统社会。

此外,台风灾害与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浙江沿海台风灾害史的研究,逐步探索和掌握浙江沿海地区台风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加深对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防灾能力。此外,研究明清时期浙江沿海的台风灾害影响以及社会应对措施,以期对今后的台风灾害的防治、浙江海岸带的开发利用起到一点启发性作用,提高防灾、抗灾、救灾的能力,减少、减轻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以达到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这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序言

二、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灾害史料长编

(一)明朝浙江沿海台风灾害长编

(二)清朝浙江沿海台风灾害长编

三、明清浙江台风灾害之统计分析

(一)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灾害概况及其时空分析特点

(二)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灾害的社会影响分析

1、台风灾害与社会经济

2、台风灾害与人口变迁

3、台风灾害与次生灾害

四、政府与民间对台风灾害的应对及其成效

(一)政府的应对措施

1、对海塘的维护与修建

2、堪灾、灾蠲、灾济

(二)民间的应对措施

1、个人捐纳

2、大宗族的救济

3、人们对海神的崇拜

五、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本课题主要解决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灾害发生概况的史料长编问题,阐述台风灾害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和此种灾害下的社会应对状况,以期揭示

人与台风灾害的互动关系。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关于台风灾害的记录广泛存在于正史、地方志、笔记体小说和专述性的史籍当中,所以加强对史料的发掘与探究对本题的深入研究起着至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地方志是本文研究的核心资料。

方志是本选题研究的核心资料。在方志的选取上,遵从原始优先、校勘优先、价值优先的原则。按照内容,可以将方志中的台风资料分为天气资料和灾害资料。天气资料直接描述台风发生时的情景,如“飓风”、“海溢”、“骤雨倾盆”等,灾害资料描述台风引发的灾害,如“大风拔木”、“海塘坏”、“溺死田庐无算”等。由于当时人们对灾害的重视,往往在方志中以“灾异”、“祥异”等专辟一目来收录当地的各种灾害,其中就包括台风灾害。方志以年为单位,记录较简,而且当时人们对台风的认知尚浅,因此描述存在一定的任意性,如将台风与龙卷风相混淆,均以“龙见”、“有龙……”来记录。另外,现存方志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将这叠加在研究结果上,造成系统偏差。而正史、专述性的史籍等资料可以弥补上述缺陷,同时校对并增加更加详尽的内容,提高资料的可靠性。

本选题利用历史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交叉知识去研究,并把它作为解决本选题的关键方法,着重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这一特殊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运用比较法、列举法、归纳法,并且借鉴灾害学、环境学、地理学、社会学理论作为本选题的理论支持和方法。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年11月中旬导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0年11月中旬至12月初完成中外文献资料收集

2010年12月初至12月中旬完成外文文献翻译、文献综述

2010年12月中旬至12月底完成开题报告

2011年1月至4月继续查阅资料,完成论文初稿

2011年4月提交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与导师交流修改论文

2011年5月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陆人骥.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M].海洋出版社,1984年.

[2] 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3] 陈高傭.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M].上海书店,1986年.

[4]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

[5]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M].古籍出版社,2003年.

[6] 叶建华.浙江通史·清代卷(上)[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7] 陈剩勇.浙江通史·明代卷[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8] 俞福海.宁波市志[M].中华书局,1995年.

[9] 乐承耀.宁波古代史纲[M].宁波出版社,1995年.

[10] 傅璇琮.宁波通史[M].宁波出版社,2009年.

[11]周子康.浙江历史上灾害性海潮时空分布的初析[J].东海海洋,1987年12月第5卷第4期.

[12] 潘凤英.历史时期江浙沿海特大风暴潮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年第18卷第1期.

[13] 鞠明库.明代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7月.

[14] 冯贤亮.清代江南沿海的潮灾与乡村社会[J].史林,2005年第1期.

[15] 李向军.清前期的灾况、灾蠲与灾赈[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16] 叶依能.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备荒救灾简述[J].中国农史,1998年第01期.

[17] 周致元.明代东南地区的海潮灾害[J].史学集刊·灾害史研究,2005年4月第2期.

[18] 朱晓华、王建.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的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J].黄渤海海洋,1998年第16卷第3期.

[19] 王荣国.明清时期海神信仰与海洋渔业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总第143期).

[20] 杨国宜.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明朝灾异编年史”——孙之騄及其《二申野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35卷第4期.[21] 洪璞.试述明清以来宗族的社会救助功能[J].安徽史学·家族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2] 胡卫伟.明前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1368----1487)[D].2003年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 祁磊.明清时期救荒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4] 孙宝兵.明清时期江苏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与社会反应[D].广西师范大学2004级硕士学位论文.

[25] 罗鹏.明清时期山东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害与社会应对[D].2009年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6] 王美苏.清代入境中国东部沿海台风事件初步重建[D].2010年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7] 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D].2007年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8] 赵昭.明代的灾荒救治[D].2002年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 王美苏.清代入境中国东部沿海台风事件初步重整[D].2010年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0] 张瑾瑢.清代档案中的气象资料[DB].中国知网.

[31] 陈桥驿.陈桥驿方志论集[C].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人文教育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灾害研究

浙江濒临东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40千米,夏秋季经常遭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侵袭。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因此,一般把台风灾害归类为风灾。又由于风暴潮是台风灾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我国历史文献中也多以风暴潮灾害形式来记载台风。

一、材料来源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台风灾害频繁,几乎无年不有,影响巨大,故而有关记载,广泛见载于正史、地方志、文集、笔记体小说等古代文献中。上世纪60年代来,在诸多自然灾害的书籍中,多有台风灾害方面的资料汇编。至于有关的学术研究,近代以来,诸多学者,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力图探索有关风暴潮发生的自然规律。他们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我国对台风、风暴潮的现代科学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对历史时期浙江沿海台风的发生频率、灾情的研究甚少,因此,本着“以古鉴今”、“研究过去是为了预测未来”的思想,笔者对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灾害展开系统研究,以陆人骥《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陈高傭《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中历史记载为主要依据,参考邓云特《中国救荒史》、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以及地方志中的相关资料,研究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概况、影响以及社会应对等内容。

二、对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灾害研究的学术回顾与评述

关于海洋台风灾害特别是浙江台风灾害的研究,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概括总结:

1、关于对海洋灾害史料的整理。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是今人研究自然灾害史的一部发轫之作,其中较为

全面的统计了中国历史上的灾害次数。自古以来,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举例而言,据邓拓统计,仅清代不足300年间,自然灾害多达1121次,其中旱灾201次,水灾192次,地震169次,雹灾131次,风灾97次,蝗灾93次,霜灾、雪灾74次;歉收造成的饥荒90次、瘟疫74次,等等,不少涉及到浙江地区;陆人骥编著的《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海洋出版社,1984年)一书,在我国第一部海潮灾害资料《中国古代潮汐资料汇编·潮灾》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浙江及苏南的方志资料,作者还对部分史料进行了考证和辩误;宋正海主编的《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其中的海洋表部分,利用笔记小说中的材料,也较为全面的统计了浙江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此外,各地的地方志中也有较为详尽的台风灾害记录。

2、基于灾害学本位的台风灾害本身的研究。

对于全国各地海洋台风灾害本身的研究,这方面的成果不少,如王美苏《清代入境中国东部沿海台风事件初步重整》(2010年复旦大学硕士论文)中,在考证所用历史文献可靠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气象、气候学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搜集了3341条有关台风的有效资料,最终重建了263个台风事件,其中,直接关于浙江者,如周子康《浙江历史上灾害性海潮时空分布的初析》(《东海海洋》1987年12月第5卷第4期),分析了公元228-1911年间浙江沿海各地灾害性海潮的时空分布,包括发生频率的年际、月际、日际和地域分布;分析了台风与风暴潮的关系以及历史上浙江灾害性海潮之最,进而分析了台风与风暴潮的关系;潘凤英《历史时期江浙沿海特大风暴潮研究》(《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年第18卷第1期),研究分析了江浙沿海历史时期内特大风暴潮灾的平率、强度、成因以及防灾对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风暴潮灾害的致灾原因可能是寒潮大风、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等多种因素,但在浙江沿海地区则以热带气旋为主。因此华东地区风暴潮灾害的研究尤其值得本文参考。

3、关于台风灾害社会影响的灾况、灾害救助的研究。

台风灾害研究在统计台风灾害发生次数、平率的同时,往往需要结合研究台风灾害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和人类应对,即政府的救灾政策以及民间的救灾措施。如鞠明库《明代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7月)中,不仅详细统计了明代的自然灾害状况,更具体阐释了自然灾害给社会生

活带来的各种影响,如对经济、人口迁移、社会矛盾的影响;冯贤亮《清代江南沿海的潮灾与乡村社会》(《史林》2005年第1期)中,阐述了海潮灾害对海塘修护以及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综合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可见:从史料汇编方面来看,邓云特《中国救荒史》,陆人骥编的《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宋正海主编的《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等书籍,对中国历代自然灾害资料作了较多的收集整理,但是却鲜有对浙江沿海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台风灾害进行统计研究的专著出现;从研究的范围看,对于浙江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及社会影响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

三、本课题的主要观点与主张,发展动向与趋势

就笔者之见,台风灾害问题主要涉及到范围、频度、强度以及灾害带来的各种后果和社会应对策略等。然而,基于对有鲜明时空特点的台风灾害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是从海洋灾害学的角度加以阐释的。实际上,每一次台风灾害的发生,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学、历史学与地理学等诸多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以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频繁的台风灾害给海洋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同时也危害着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历史时期人们在破坏力巨大的台风灾害面前,并没有消极逃避,而是与之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这对于我们当前的海洋经济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课题以明清浙江地方文献和陆人骥《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陈高傭《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中历史记载为主要依据,参考邓云特《中国救荒史》、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等书中有关浙江的资料,系统整理明清时期浙江的海洋台风灾害的发生情况。然后,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其时空分布特点和社会影响,并进而考察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的应对措施和成效。围绕着台风灾害,把人与这种特殊的自然灾害的互动关系揭示出来是本课题的重心所在。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资于当代对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防治以历史的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人骥.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M].海洋出版社,1984年.

[2] 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3] 陈高傭.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M].上海书店,1986年.

[4]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

[5]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M].古籍出版社,2003年.

[6] 叶建华.浙江通史·清代卷(上)[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7] 陈剩勇.浙江通史·明代卷[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8] 俞福海.宁波市志[M].中华书局,1995年.

[9] 乐承耀.宁波古代史纲[M].宁波出版社,1995年.

[10] 傅璇琮.宁波通史[M].宁波出版社,2009年.

[11]周子康.浙江历史上灾害性海潮时空分布的初析[J].东海海洋,1987年12月第5卷第4期.

[12] 潘凤英.历史时期江浙沿海特大风暴潮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年第18卷第1期.

[13] 鞠明库.明代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7月.

[14] 冯贤亮.清代江南沿海的潮灾与乡村社会[J].史林,2005年第1期.

[15] 李向军.清前期的灾况、灾蠲与灾赈[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16] 叶依能.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备荒救灾简述[J].中国农史,1998年第01期.

[17] 周致元.明代东南地区的海潮灾害[J].史学集刊·灾害史研究,2005年4月第2期.

[18] 朱晓华、王建.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的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J].黄渤海海洋,1998年第16卷第3期.

[19] 王荣国.明清时期海神信仰与海洋渔业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总第143期).

[20] 杨国宜.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明朝灾异编年史”——孙之騄及其《二申野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35卷第4期.[21] 洪璞.试述明清以来宗族的社会救助功能[J].安徽史学·家族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2] 胡卫伟.明前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1368----1487)[D].2003年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 祁磊.明清时期救荒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4] 孙宝兵.明清时期江苏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与社会反应[D].广西师范大学2004级硕士学位论文.

[25] 罗鹏.明清时期山东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害与社会应对[D].2009年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6] 王美苏.清代入境中国东部沿海台风事件初步重建[D].2010年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7] 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D].2007年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8] 赵昭.明代的灾荒救治[D].2002年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 王美苏.清代入境中国东部沿海台风事件初步重整[D].2010年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0] 张瑾瑢.清代档案中的气象资料[DB].中国知网.

[31] 陈桥驿.陈桥驿方志论集[C].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本科毕业论文

(20 届)

明清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序言 (14)

二、明清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之统计分析 (16)

(一)明清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概况 (16)

(二)明清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的时空特点分析 (20)

1、从台风灾害发生的时间上统计分析 (20)

2、从台风灾害发生的地域上统计分析 (22)

三、明清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的社会影响分析 (22)

(一)台风灾害与社会经济 (23)

1、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23)

2、对盐业生产的影响 (23)

(二)台风灾害与人口变迁 (24)

1、人口死亡 (24)

2、人口迁移 (25)

(三)台风灾害与次生灾害 (25)

1、对公共设施的破坏 (25)

2、造成物价上涨和饥荒 (25)

3、疫病的流行 (26)

四、政府与民间对台风灾害的应对措施及其成效 (26)

(一)政府的应对措施及其成效 (26)

1、海神崇拜 (26)

2、堪灾、蠲免、赈济 (27)

3、海塘的修建与维护 (28)

(二)民间的应对措施及其成效 (28)

五、结语 (30)

参考文献 (31)

【摘要】浙江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台风以及海潮灾害的多发地带,对此在明清文献中多有记载。从总体上看,由于明清以来浙江沿海地区开发的深化,造成台风灾害比前代更加频繁;进一步分析,台风灾害呈现出时段、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台风灾害与明清浙江地域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影响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人口变迁以及信仰观念。明清政府和民间士绅对台风灾害做出了积极应对,对防灾救灾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这一时期与台风灾害的抗衡,人们对这一灾害的成因、规律有了初步认识,进而开始主动寻找防灾对策。

【关键词】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台风及海潮灾害;社会影响;社会应对。

【ABSTRACT】Zhejiang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Typhoon and the tide of disaster-prone areas since ancient times, this recorded in the literature in Ming and Qing. From a general view, due to the deepe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areas in Zhejiang province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sulting in more frequent than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typhoon disaster;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period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yphoon disaster of imbalance. Typhoon disaster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regional social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affecting people's concept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demographic change, and beliefs. Typhoon disast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and civilian gentry for make a positive response,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disaster relief efforts. After this period and typhoon disaster against people on the causes of the disaster,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and began actively looking for disaster-pre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Coastal areas in Zhejiang Province;Typhoons and Tide disaster;Society impact;Society response。

一、序言

所谓台风灾害,是指由台风引发的强风、巨浪、风暴潮和洪涝等造成的灾害。从现代大气科学和地理学的定义来看,台风是指发生在西太平洋和南海,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8~9级的热带气旋成为热带风暴,10~11级的成为强热带风暴。浙江濒临东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40千米,台风及风暴潮灾害经常危及浙江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开发利用。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大多以“暴雨”和“海溢”为背景特征,史料中也以“飓风”“海潮”来描述台风,这主要是因为在明清时期还没有出现“台风”这个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名词,且由于当时并没有系统研究自然灾害的部门学科出现,大多数记录均以人们的直观感受为依据。对于台风灾害的记录中虽然没有指明其发生的具体原因,但从其记录的具体现象来看,不难发现狂风、暴雨、海潮的巨大作用。

近年来,世界各地海洋灾害频繁不断。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给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到2005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此次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2005年登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数以万计的房屋被淹和数十万户家庭断电,更造成了100多万人流离失所,这给美国造成了巨额损失。再如2008年袭击缅甸的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造成了约8.45万人丧生,5.83万人失踪,受灾人数达735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多亿美元。影响我国发台风主要发源地在西太平洋,是全球发生次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个海区。平均每年有28个台风生成,占世界台风总数的1/3。从国内台风灾害情况来看,2006年8月10日登陆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超强台风“桑美”,其中心风速、中心气压值都创下了中国第一,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94亿多人民币,确认死亡人数有458人,堪称中国的“台风之王”。2009年的莫拉克台风,影响我国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多个省份,造成多处公路塌方,交通和通信中断,仅在温州地区,就造成6千余间房屋倒塌,38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90多亿人民币。由此可见,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台风一旦来袭,人们措手不及。从现有的科技水平来看,要想阻止台风是不可能的,甚至也不可能全部避免台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唯有进一步研究认识台风的规律及灾害后果,采取及时恰当的防御措施才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研究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台风及海潮灾害的角度出发,认识历史时期的台风发生

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以及灾害下的社会应对,以期对今后沿海地区的台风防治工作建立一个参照,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减少、减轻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灾害实际上成为了古今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人类正是在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发展进步的。因而,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自然灾害。各朝史书中都有关于台风灾害的记载。据《天灾年表》记载,浙江沿海有台风灾害的最早记录始于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92年6月,永嘉大风、潮水涌起,近海四县人多淹死”。但至明清以前,史书对于南方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记录非常少,究其原因,主要是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都在北方地区,至两宋时期中国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海溢’历史记录区域密度的变化,正和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向东南转移的历史趋势一致”。1到了明清时期,正史中有关台风灾害的记录已经相当多了。第一,是因为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已经非常重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这一地区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也相对提高了。第二,明清时期方志编写也开始兴盛起来,省级通志、府志、县志、乡制、里制等,大量记载了由于台风引起的各种灾害事件。地方志中所记载的内容相对于正史而言,就显得十分详实,为本文研究台风灾害提供了大量资料。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历史时期的科技水平并没有对台风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史料中关于台风灾害的记录大多是以“风潮”、“海潮”、“海溢”为背景的,对台风的描述也大多以“大风”、“飓风”等名词来代替。如“永乐元年六月,山阴、会稽大风,海溢,坏田庐。”2再如“乾隆四十六年六月十八日,飓风陡作,雨竟夜,海潮逐入湖,漂荡居民无算。”3值得注意的是,史料中还有关于“海啸”的记录,如“大风海溢,海舟吹上高坡二、三十里,水溢数十丈,死者数千,谓之海啸。”4但是,现代科学对“海啸”的定义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及滑坡所激起的巨浪所引起的。由此定义看来,上述史料记载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啸”,因此把它定义为台风灾害引起的风潮似乎更合理。当然,目前还无法确定有相当一部分的史料记载的潮灾,其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台风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如海底地震等,因此,尚待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来加以界定。

台风及海潮灾害影响巨大,近现代许多学者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是对台风灾害本身的研究,包括时空分布,台风与风暴潮的关系,台风的成因以及防灾对策等。对于台风史料的整理统计研究尚属空白,对台风灾害及社会影响的研究也属

1王子今.汉代“海溢”灾害[J].史学月刊,2005(7):21~24.

2陆人骥.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83.

3陆人骥.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246.

4陆人骥.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176.

薄弱环节。因此,本文主要将以下三部分作为主体来进行研究论述。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明清各正史资料及地方志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的概况和时空分布特点。第三部分论述这一时期台风灾害对经济生产、社会生活、人口变迁等方面的影响。第四部分从政府与民间两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社会对灾害的应对措施。本文最后一部分是对研究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的规律总结。

二、明清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之统计分析

(一)明清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概况

有关明清时期浙江沿海的台风灾害,在文献中多有见载,在此仅以正史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明史·五行志》与《清史稿·五行志》中记载了各种各样的灾害,其中不乏台风与海潮灾害的记录,不论记录的次数有多少,这从总体上描述了明代至清代的543年间,浙江沿海地区受到的台风及海潮灾害的大致情况,现将明清正史中关于浙江沿海地区的海潮灾害记录作出如下统计整理(见表1、表2)。

表1.《明史》中所见浙江沿海地区的台风及海潮灾害概况表

表2.《清史稿》中所见浙江沿海地区的台风及海潮灾害概况表

从《明史·五行志》中有关海潮灾害的记载情况看,全国各地共发生31次,从表1可以看出,浙江沿海地区的记录占了10次,占到总数的32.3%。《清史稿·五行志》中有关各地海潮灾害的记录共有27次,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沿海地区发生9次,占到总数的33.3%。

从表2还可以看出,从乾隆年间以后,《清史稿》中关于各地台风及海潮灾害的记录出现了一大段空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段没有台风和海潮发生,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编史者的取舍重点不一样,而同一时期,各地方志中却有许多台风及海潮的记录。因此,要完整了解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情况,仅凭正史的记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各地的方志材料及其他史料。现将有关地方史志中的有关灾害记录进行分类整理(见表3、表4),以便与表1、表2作出比较。

表3.明代浙江沿海地区台风及海潮灾害次数统计表

表4.清代浙江沿海地区台风及海潮灾害次数统计表

注:

1、本论文各统计表中数字以县为单位,卫所不列入其中计算。同府内有多县并发灾害的,列入府内计数。省内多府并发同一灾害的,纳入全省计数。

2、若多条材料中记载的是同一次灾害,则以一次为准。

3、表中有些县中灾害次数为零的,并不代表本县未发生台风灾害,可能因为灾害并不十分严重而未列入实录记载。

由表3统计结果可见,明代杭州府共发生台风及海潮灾害21次,绍兴府17次,嘉兴府25次,台州府5次,宁波府14次,温州府5次,纳入浙江行省统计的有30次,全省共计117次。

由表4统计结果可见,清代杭州府共发生台风及海潮灾害30次,绍兴府24次,嘉兴府35次,台州府16次,宁波府23次,温州府13次,纳入浙江行省统计的有21次,全省共计162次。

由此,在明清时期的543年间发生有记录的台风和海潮灾害共279次。

需要指出的是,上表对台风及海潮灾害的统计不会是终极数据,随着对史料的深入研究,以及研究者对史料的取舍不同,台风灾害的次数和频率会有一定变化。由于明清时期对于台风及海潮灾害的记录是相对完整的,因此其可信度也较高,尤其是对灾害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灾害的过程描述和灾害的结果描述,是此前类似记录不可比拟的。

(二)明清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的时空特点分析

由上述统计表格及对所有史料的整理(见附录),可以总结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台风及海潮灾害的主要特点如下。

1、从台风灾害发生的时间上统计分析

从1375年到1400年,共发生台风及海潮灾害9次,平均每年发生0.36次;从1401年到1500年,共发生63次,平均每年0.63次;从1501年到1600年,共发生45次,平均每年0.45次;从1601年到1700年,共发生29次,平均每年0.29次;从1701年到1800年,共发生71次,平均每年0.71次;从1801年到1911年,共发生72次,平均每年0.72次。若以每50年作为一个时间基数统计灾害次数,可以制作如下图表(图1),以较清晰直

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模板

浙江省防台风应急 预案

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做好预防和处理因台风带来的各种灾害,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等规定, 以及省政府”三定”方案, 结合我省实际, 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范围内台风灾害的预防及应急处理。 1.4 工作原则 ( 1) 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防台风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 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做到居安思危, 常备不懈, 以防为主, 防抗结合。

( 2) 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防台风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统一指挥, 分级分部门负责; 按照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 各市、县( 市、区) 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防台风工作的责任主体。 ( 3) 科学调度, 保障安全。及时预报台风移动路径和影响范围, 认真分析台风可能带来的危害, 合理预排预泄, 科学调度洪水, 合理防范, 保障安全。 ( 4) 快速反应, 部门联动。发生台风及次生灾害时, 当地政府应迅速响应, 各有关部门联合行动, 及时、高效地开展预防和应急处理。 ( 5) 抓好”四进”, 加强基层。坚持防台应急管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方针, 加强基层防台风工作, 落实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 提高基层防台风的能力。 1.5 工作重点 ( 1) 组织危险地区、危险地段人员安全转移; ( 2) 组织出海船舶及时回港避风; ( 3) 水库、海塘、水闸等水利工程保安; ( 4) 小流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防范和人员避险;

试论台风对浙江地区的正面影响

试论台风对浙江地区的正面影响 沈洛冰1,王宁2 1.长春大学光华学院,长春(130031) 2.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 摘要:本文通过收集2003~2006年浙江副热带高压控制时期(6~10月)台风降水、大风及降温资料,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台风登陆对浙江省内陆地区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论证了台风对缓解浙江伏旱期间的干旱、提高农业产量、缓解用能压力、提高空气质量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台风—降水—大风受益链”,作为对台风资源利用的参考。 关键词:台风;浙江;台风—降水—大风受益链 1. 引言 台风对大陆沿海地区是一种自然灾害,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台风研究主要限于其形成机理及灾害预测,重点分析形成条件与活动过程;70年代后,发达国家首先拓宽了灾害研究领域,开始进行灾害评估工作[1];我国对于台风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了研究体系和程序。史培军等提出了台风—暴雨自然灾害链[2]。总结和分析了台风登陆对大陆带来的主要灾害;郑景云[3]等评述了台风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灾害。但对台风登陆带来正面影响的论述非常少。本文通过收集浙江副热带高压控制时期(6~10月)台风降水、大风及降温资料,分析对农业、工业、能源、人民生活及空气质量的影响,论证了台风对缓解浙江汛期间期的干旱、提高农业产量、缓解用能压力、提高空气质量发挥的重要作用,归纳出台风—降水—大风受益链,作为对台风的新认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2003~2006年浙江省气象灾害年鉴、农作物受灾情况统计表、人口受灾情况统计表、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统计年鉴、浙江省气候监测公报、浙江省气候影响评价、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浙江省气象月报、防汛抗旱简报、森林火灾统计表、浙江农业信息、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候影响评价业务管理规定。 2.2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中的统计分组方法[6],对每次台风降水量的数据加以统计分析,得出准确的浙江省在台风期间的降水量。 3 结果与讨论 3.1 影响浙江台风的一般规律 直接登陆:穿过台湾海峡,东海在沿海县市或舟山登陆;移入浙江:前期主要在福建登陆,登陆后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入浙西或浙南,主要出现在7-9月;有一部分登陆广东沿海的台风,登陆后转为东北方向移动,也可进入浙江,但一般出现在初夏或秋冬季[7]。

浙江省自然灾害时空特征(参考样例)

浙江省自然灾害时空特征描述 概况: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省会杭州。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08年底全省共有地级市11,市辖区32,县级市22,县36(其中自治县1),乡446,镇747,街道318个。2009年全省人口____,人口数在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回族、壮族、侗族。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2832亿元,比上年增长8.9%。 浙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处于欧亚大陆与西北太平洋的过渡地带,该地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浙江大陆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境内地形起伏较大,浙江西南、西北部地区群山峻岭,中部、东南地区以丘陵和盆地为主,东北地区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浙江海岸线全长2253.7公里,沿海共有2161个岛屿,浅海大陆架22.27万平方公里。受东亚季风影响,浙江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变化,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由于浙江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过渡地带,加之地形起伏较大,同时受西风带和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双重影响,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我国受洪涝、台风、暴雨、干旱等灾害影响最严重地区之一。据浙江农业受灾面积统计数据,对影响浙江农业的几种自然灾害进行排序,前三位的分别是: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旱灾。每年因灾造成的损失约为______元。 主要灾种时空特征 洪涝与暴雨灾害时空特征 概述:浙江梅汛期每年都有暴雨与洪灾,洪涝灾害是浙江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它所造成的损失占浙江各类灾害损失的40%左右。受两种类型的洪水的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浙江洪涝灾害划分为梅雨型暴雨洪水、台风型暴雨洪水和过渡性洪水。 时空分布: ①梅雨暴雨由西向东逐渐减少,而台风暴雨则逐渐增强。钱塘江中上游地区,特别是在新安江、兰江、衙江流域雨涝灾害偏多。起源于天目山南北两侧的东、西若溪沿溪两岸及下游太湖流域的杭嘉湖平原时有雨涝灾害发生。途经浙西南山间谷地的瓯江流域,时常会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重大危害,对其下游温州市的瓯海、瑞安等县市会带来较重内涝灾害,故特别提醒有关方面注意。 ②梅雨型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浙西地区,重点防范时段为5~6月梅雨季,一般出现由5~6月的梅雨暴雨形成的单峰。钱塘江中上游地区,特别是它的支流新安江、兰江、衢江流域是浙江雨涝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区,其次是东、西曹溪及太湖流域。另外,浙西南的瓯江流域,因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下游的县市会带来较大的危害。 ③台风型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浙东沿海地区,重点防范时段为8~9月。出现由5~6月的梅雨暴雨和8~9月的台风暴雨形成的双峰,但后峰大于前峰。浙江全省台风暴雨过程降雨量大于4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敖江上游、瓯江下游、椒江下游、天台山区、四明山区以及天目山的部分地区等,在这些地区应重点关注台风暴雨引发的山洪。 ④过渡型洪水,主要分布在浙北、浙中和浙东南地区,因受梅雨与台风双重影响,重点防范时段为5~6月,8~9月,也出现由梅雨暴雨和台风暴雨形成的双峰,但后峰小于前峰。 ⑤梅雨型与台风型洪涝空间上的叠加情况:浙东地区为台风暴雨主控区,各类型洪水遭遇的情况不甚严重;浙西地区为梅雨暴雨主控区,由于梅雨暴雨的特点是分布面广,历时长,雨量大,

近十年浙江台风暴雨分布特征及环流对比分析

近十年浙江台风暴雨分布特征及环流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11T15:55:54.787Z 来源:《科技研究》2018年7期作者:潘钦财 [导读] 选取浙江省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十年(2006~2015年)浙江省的台风暴雨进行分级,并对相应的影响台风进行分类对比分析。 (中国民用航空温州空中交通管理站浙江温州 325024) 摘要:选取浙江省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十年(2006~2015年)浙江省的台风暴雨进行分级,并对相应的影响台风进行分类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风严重暴雨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一带,自海岸线往西180公里范围内,呈带状,有两个强降水中心;强度强且距离近的台风通常会导致严重暴雨;强影响台风行进路径以登陆福建厦门以北沿海并西北行进入内陆、或登陆浙江省沿海并西行为主;500hPA环流形势为35°N以北环流平直,副高较强、稳定少动,副高与台风之间距离近,台风移动主要受副高引导气流影响;低空东南风急流对台风暴雨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台风暴雨分布特征环境系统对比分析 1 引言 热带气旋(以下简称台风)影响地区常常出现暴雨,甚至出现特大暴雨和伴随爆发洪水,其破坏性和所造成的灾害极强。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是对浙江影响最大的夏天天气系统之一,几乎每年都会有数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浙江省,每当台风影响时,伴随而至的狂风、暴雨、风暴潮和次生地质灾害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给浙江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方面带来巨大损失,台风暴雨预报是台风天气预报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台风暴雨及其影响台风进行对比分析,希望找出一些共同特征,作为台风暴雨预报的参考依据。 2 资料和方法 选取2006-2015年十年间影响浙江的所有台风,以台风登陆当日为界,取前3天后2天共6天为台风影响期,统计浙江省共71个基本站的日降水量,选取有一个站点以上的日降水量达到暴雨强度的台风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了33个台风个例,以影响期间的降水最强的那天作为分析日和对比分析时间。 日降水量采用浙江省所属气象站的逐日地面站降水量资料(12UTC-12UTC),环境形势场分析和物理量分析采用NCEP最后分析资料(final analysis,FNL),水平分辨率为1°×1°。 文中分析时刻:T0、T1和T2时刻。T0指分析日日降水量的起计时刻(前日12UTC);T1指日降水量的中间时刻(当日00UTC);T2指日降水量的结束时刻(当日12UTC)。 台风距离:指T0时刻台风中心到浙江省边界的最近距离,分为两类:远距离(3.5纬距以上)和近距离(3.5纬距以内)。 台风强度分为三类:强TC(风速33m/s以上)、较强TC(25m/s-32m/s)和弱TC(24m/s以下)。 3 台风暴雨及其影响台风分类 为有利于对比分析,根据台风影响期间全省出现日降水量达到暴雨强度的站数,将全省降水强度及其影响台风分为以下三类:(1)强影响台风(以下简称STC),全省10个站以上达到暴雨强度,降水强度称之为严重暴雨,共计16个;(2)一般影响台风(以下简称NTC),全省5-9个站达到暴雨强度,降水强度称之为常规暴雨,共计9个;(3)弱影响台风(以下简称WTC),全省4个站以下达到暴雨强度,降水强度称之为一般降水,共计8个。 4 分类影响台风的降水分布特征 图1是台风路径和分析日平均降水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台风平均降水分布和STC的严重暴雨分布,分布范围和特征向相一致,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一带,自海岸线往西陆地180公里范围内,呈带状,有两个强降水中心,分别位于浙南地区和浙中沿海(三门湾沿岸),尤以浙南地区降水强度大、范围广,其中浙南地区的文成、泰顺、平阳和苍南四县降水强度为最强,平均日降水达到100毫米以上。NTC的常规暴雨和WTC的一般降水的落区虽然主要也集中在浙江中南部沿海地区,但降水强度较弱。 通过对台风行进路径和暴雨落区的相关统计,STC的严重暴雨落区主要分布在台风行进路径的左侧约150公里、路径右侧约380公里范围内,NTC由于强度较弱,其暴雨落区虽然分布很广,在台风行进路径的左侧100-500公里范围内,但降水强度不强,落区也较少成片,WTC由于台风距离浙江较远或强度较弱,其浙江境内的暴雨落区大多远离台风行进路径,而且比较零散强度较弱。 5 台风距离和台风强度对降水强度的影响 经统计(T0时刻台风强度与距离),STC 16个个例中,大多为强TC、近距离台风。平均强度达到强TC以上(968 hpa 、36m/s),平均距离为2个纬距,距离最近的台风为登陆浙江的台风,距离最远为3.5纬距。其中,56.3%(9个)平均强度达到强TC(960hpa、 39m/s),31.3%(5个)平均强度达到较强TC(975hpa、29m/s),强度达到较强TC以上的台风合计占STC总数87.5%。,另有12.5%(2个)台风强度为弱TC(987hpa、23m/s),但台风距离均在3.5纬距内,平均距离为2.6纬距。NTC 9个个例中,有67% (6个)台风强度在弱TC(985hpa、23m/s)以下,平均强度为弱TC(995hPA、19m/s);有22% (2个)虽然强度达到强TC(970hpa、33m/s),但均为远距离TC,台风距离在5个纬距以上,平均5.4个纬距;另有11% (1个)台风,虽然为近距离(2个纬距)的较强TC,但在浙南闽北沿海转向并远离浙江,浙江处于台风的西侧,对浙江影响不大,未给浙江带来严重暴雨。WTC 8个个例中,有75%(6个)的台风为远距离台风,距离均在3.5个纬距以上,平均距离6个纬距;另有25%(2个)的台风为弱TC,强度都在25m/s以下,平均强度为16.5m/s。 从上述统计分析可知,台风强度和台风距离与降水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强度越强距离越近的台风导致的降水强度就越强,这和实际

2012影响宁波的台风

2012年影响宁波市的6个台风中,“苏拉”和“海葵”对宁波市造成较严重影响,其余4个台风“达维”、“天秤”、“布拉万”、“三巴”均是轻微影响宁波市。台风“苏拉”、“海葵”、“天秤”、“布拉万”影响宁波市,无论是数量还是强度也都是历史罕见的。 ●2012年第9号强台风“苏拉”。 8月4日早晨6点50分 “苏拉”在福建福鼎秦屿镇登陆了落脚,这里距离浙闽交界处有20公里。“苏拉”登陆时强度已经降低为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25米/秒)。 “苏拉”8月2日起外围影响宁波 “苏拉”的动向。7月30号下午2:00左右,“苏拉”从强热带风暴加强为台风。下午4:00,它的中心位于宁波南偏东1104公里的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3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75百帕。预计“苏拉”将以每小时5~1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逐渐向台湾东部洋面靠近,强度继续加强。8月1号起,宁波南部海域风力逐渐增强到7~9级,并继续增强。“苏拉”主要在8月2日至4日期间外围影响宁波。到时,宁波市区多阵雨,沿海海面风较大。“我们正在密切监测‘苏拉’的具体动向。” 据悉,“苏拉”台风移动速度慢,范围大,由于双台风共存的影响,路径变化复杂。“苏拉”有可能加强为强台风。气象预测台风登陆时间适逢半天文大潮,海上风浪较大,。 受“苏拉”外围云系影响,2号上午开始,宁波普降小到中雨,局部地区大到暴雨,沿海海面8-9级风,内陆平原6-7级风。今天,宁波阴有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将出现大暴雨。 根据宁波防指的预测,“苏拉”登陆带来的强降雨正碰上农历大潮汛,宁波镇海口今天可能出现超保证水位的3.55米高潮位。另外,杭州湾、象山港将出现超警戒水位的潮位。 ●2012年第10号台风“达维” 8月2日21时30分前后在江苏省响水县陈家港镇沿海登陆。登陆后,“达维”强度逐渐减弱,3日1时在江苏省北部减弱为强热带风暴,4时前后进入山东省境内,3日9时在山东省境内减弱为热带风暴,随后进入渤海西部海面。4日8时在河北省东北部近海减弱为热带低压,11时停止编号。 8月2号晚上9点30分左右,今年第10号台风“达维”已在江苏省沿海登陆,并开始向北移动。9号台风“苏拉”自2号凌晨3点在台湾花莲登陆后,2号下午开始向浙闽地区移动。截至2号晚上8点30分,“苏拉”距离宁波475公里,速度达15公里/小时。 2012年第11号强台风“海葵” 于5日傍晚进入东海东部海面。从6日起,宁波市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于8日凌晨3时20分在浙江象山县鹤浦镇登陆,登陆时最大风力14级。 宁波市内主要河流,姚江流域降水260毫米,水量2.62亿立方米,奉化江及甬江干流流域267毫米,水量7.01亿立方米,甬江流域221毫米,水量9.63亿立方米,降水导致河网水位迅速上涨,泄洪压力巨大。气象部门统计显示,有气象记录以来,有6个台风(5612、7805、8807、8909、9806、0808)登陆宁波。其中“海葵”是1956年12号台风“八一大台风”(5612 温黛wanda)后,在宁波市登陆时强度最强的台风,带来的平均降雨量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受强台风影响,宁波市各地出现不同程度受灾,特别是南部地区首当其冲,损失严重。奉化西坞、江口和鄞东南等部分地区严重受淹。 ●2012年第14号强热带风暴“天秤”

2008-2012影响宁波台风统计

2008:5个 影响浙江的台风主要有6号“风神”(6月底),7号海鸥(7月)、8号“凤凰”(7月)、13号“森拉克”(9月)、15号“蔷薇”(9月)、 2009:1个 影响浙江的台风主要有8号“莫拉克”(8月) 2010:4个 影响浙江的台风主要有4号“电母”(8月)、7号“圆规”(9月)、9号“玛瑙”(9月)、11号“凡亚比”(9月) 2011:3个 影响浙江的台风主要有5号“米雷”(6月)、9号“梅花”(7月底)、11号“南玛都”(8月底) 2012:7个 影响浙江的台风主要有7号“卡奴”(7月)、9号“苏拉”、(8月)10号“达维”(8月)、11号“海葵”(8月)、14号“天枰”(8月)、15号“布拉万”(8月)、16号“三巴”(9月) 1,台风“海葵”(11号台风),8月6日起强降雨(平均过程雨量168mm),在8月7日晚登陆浙江一带,正面袭击宁波,8日晚20::00去往安徽。正常5日、6日就要准备措施,影响正常生产生活时间预计为5~6天。 2,台风“苏拉”(9号台风),7月30日成型,未正面袭击,但外围影响(8月1日),主要为降雨,影响前一天要停产做好准备(政府强令台风影响,建筑工地一律停工),影响后要做好工地清理,可能影响正常生产生活时间为2~3天。 3,台风“达维”(10号台风),8月2、3日影响宁波,与“苏拉”一前一后影响,合在一起至少要影响建筑工地4~5天时间。 4,台风“天枰”(14号台风)外围影响(舟山沿海附近影响),影响时间主要为8月28、29,对建筑工地的影响为3~4天。 5,台风“布拉万”(15号台风),8月22~27日在象山附近海面,局部影响宁波,对建筑工地的影响为3~4天。 另外,台风7号“卡奴”(7月)、16号“三巴”(9月)等均局部影响浙江地区,对工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雨,一般至少影响两天。

浙江省气候概况

浙江省气候概况 浙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处于欧亚大陆与西北太平洋的过渡地带,该地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浙江大陆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境内地形起伏较大,浙江西南、西北部地区群山峻岭,中部、东南地区以丘陵和盆地为主,东北地区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全省大陆面积中,山地丘陵占%,平原占%,河流湖泊占%。浙江海岸线全长公里,沿海共有2161个岛屿,浅海大陆架万平方公里。受东亚季风影响,浙江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变化,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由于浙江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过渡地带,加之地形起伏较大,同时受西风带和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双重影响,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我国受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冰雹、冻害、龙卷风等灾害影响最严重地区之一。 浙江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极端最高气温33~43℃,极端最低气温~℃;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全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全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全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等。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浙江境内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浙江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浙江天气仍有一定影响。初夏,浙江各地逐步进入汛期,俗称“梅雨”季节,暴雨、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浙江易出现晴热干燥天气,造成干旱现象;夏季是热带风暴影响浙江概率最大的时期。浙江夏季气候特点为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强、空气湿润,气象灾害频繁。全省夏季平均气温24~28℃,气温分布特点为中部地区向周边地区递减;各地降

哪些地区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哪些地区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每年的夏天,台风总会不甘落后地登陆各大沿海城市,狠狠地刷一把存在感。让很多沿海城市的人们对其台风是深恶痛绝,那么哪些地区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西北太平洋海区出现的台风,有1/4左右会在我国登陆,也就是每年平均有7个,最多年份可达12个,最少年份为3个;登陆时间多在7-9月,最早登陆可出现在5月初,最晚为12月初;登陆的地区几乎遍及我国整个沿海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以南沿海,其中登陆次数最多的是广东沿海,约占1/3,依次是台湾、海南、福建、浙江。 台风尽管浇灭了三伏天的炎热,然而威力极大、破坏力强依然是它的真面目。那么,台风有什么危害?台风是引发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可能引发城市内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二、大风

台风带来的大风天气是台风的主要危害之一。一般来说,六级台风举伞步行难,七级台风迎风走不便,八级台风风吹树枝断,九级台风屋顶飞瓦片,十级台风连根拔起树。高空坠物、危房倒塌等等都是台风天容易出现的事故。 三、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就是指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当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会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交通影响 台风带来的大风暴雨对于交通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不仅极大影响路面交通,海上船只、航空飞行都不能幸免。因此,台风来临时,大家应多关注最新的台风消息,以及相关的预警信息,注意大

风、降水带来的影响。若有出行计划,也要及时了解交通信息,合理安排。 上面这些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同时对其台风带来的危害也有详细的了解,如果你想要了解台风来临前有何预兆等知识,这些都属于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就是最好的选择。

浙江沿海地区民用房屋台风灾害防护措施调查研究

浙江沿海地区民用房屋台风灾害防护措施调查研究 (园林与建筑学院梁夏龙土木092) 摘要:台风灾害作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世界上台风登陆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受台风影响,每年都有大量土木工程结构发生风灾破坏,尤其是在广大的村镇地区,低矮房屋抗风能力很差,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灾害。本次,我们8人社会实践小组利用7月14号到7月20号通过宁波、舟山等浙江沿海地区的走访,收集当地房屋存在的缺陷以及被台风破坏的图片,针对调查资料,结合目前所学土木工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指导,总结出当地民房存在的缺陷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台风灾害浙江社会实践村镇地区措施 一、前言 (一)、台风的危害 风灾是自然灾害中发生最频繁,也是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图1-1为1950-1999年全球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由图可知,风灾损失几乎与地震损失相当,而且发生比地震更为频繁。据统计,全球每年由于风灾造成的损失达100亿美元,年平均死亡人数2万人以上。可见,风灾是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的自然灾害。 图1-1为1950-1999年全球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

台风是风灾中破坏力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一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频繁,据近年来的统计,2004年台风“云娜”造成浙江省数万间房屋倒塌,约18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人民币;2005年,8个强台风在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地区登陆,造成429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466.06万公顷,数数十万间房屋倒塌和损失,直接经济损失814.7亿人民币;2006年,强台风“珍珠”造成31人死亡5人失踪,农作物受灾面积32.03万公顷,倒塌房屋1.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3.4亿人民币,超强台风“桑美”给浙江苍南和福建福鼎的部分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两省因台风死亡456人,失踪11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96.5亿人民币;2007年,台风“圣帕”造成福建、浙江两省11人死亡1人失踪,倒塌房屋4043间,损坏房屋1.9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2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91亿元,台风“韦帕”造成浙江省5人死亡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66.2亿元。相关研究表明,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群发性显著和成灾强度大等特点。 (二)、村镇房屋受灾现状 在土木工程结构中,村镇地区的低矮房屋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为普遍,也最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村镇低矮房屋是大部分人群的生活场所,而这类结构在抗风能力极为脆弱。一旦发生台风危害,会直接威胁到这部分人群的生命安全。如1991年孟加拉国风灾损坏和摧毁民房100万间,造成14万人丧生,损失达30亿美元,损失达300亿美元。近15年来,我国村镇低矮房屋的台风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强度较大的台风影响下,房屋损毁现象十分严重,如图1-2所示。 图1-1为1950-1999年全球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及海潮灾害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人文教育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台风灾害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从古至今,自然灾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学界对自然灾害的研究也是越来越重视。20世纪30年代邓拓的《中国救荒史》可谓一部今人研究自然灾害史的发轫之作。但是此后,灾害史的研究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有关论著鲜有所见。直到80年代以后,自然灾害史研究才异军突起,大量研究论著、论文涌现,可谓成绩斐然。 历史上,中国就是海洋大国,既受惠于海,也深受其灾。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又以水灾、风灾、风暴潮为主,其中台风最易引起以上三种灾害,其影响范围通常也是最大的。浙江濒临东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40千米,灾害性海潮经常危机浙江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开发利用。从某种意义来说,自然灾害实际上成为了古今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人类正是在和自然灾害进行持续斗争中发展进步的。因而,历代统治者对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十分重视,明清统治者也不例外。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后不久便“敕天下有司,凡遇灾异,咸以实闻”。《明太宗实录》的编撰凡例也说“遇凶岁札赈恤悉书。”其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掌握自然灾害对于社会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将其降至最低程度。 从现存史籍记载的台风灾害情况看,明清时期较其他历史时期更为详细,广泛见载于正史、地方志、文集、笔记体小说等古代文献中。上世纪60年代来,在诸多自然灾害的书籍中,多有台风灾害方面的资料汇编,如陆人骥《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陈高傭《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至于有关的学术研究,近代以来,诸多学者,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力图探索有关风暴潮发生的自然规律。这是本课题研究得以展开的有利条件。对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研究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台风灾害状况及政府、民间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机制,而且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明清社会,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中国传统社会。

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

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 1 总则 编制目的 做好预防和处置因台风带来的各种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等规定,以及省政府“三定”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范围内台风灾害的预防及应急处置。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台风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防台风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按照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各市、县(市、区)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防台风工作的责任主体。(3)科学调度,保障安全。及时预报台风移动路径和影响范围,认真分析台风可能带来的危害,合理预排预泄,科学调度洪水,合理防范,保障安全。(4)快速反应,部门联动。发生台风及次生灾害时,当地政府应迅速响应,各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及时、高效地开展预防和应急处置。 (5)抓好“四进”,加强基层。坚持防台应急管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方针,加强基层防台风工作,落实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提高基层防台风的能力。 工作重点 (1)组织危险地区、危险地段人员安全转移; (2)组织出海船舶及时回港避风; (3)水库、海塘、水闸等水利工程保安; (4)小流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防范和人员避险; (5)城乡高层建筑工地、广告牌、铁塔、行道树、电线杆、天线等高空设施防风保安,城乡低洼地区的防洪排涝; (6)风、雨、潮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并及时向公众发布台风信息。 2 组织指挥体系 省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 防台抢险救灾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浙江省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以下简称省防指)负责全省防台抢险救灾工作。当预报12级以上台风正面登陆或严重影响我省时,省委、省政府部署防台抢险救灾工作,省防指具体组织实施。 市、县(市、区)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负责当地的防台抢险救灾工作,必要时,由当地党委、政府部署防台抢险救灾工作,防指具体组织实施。

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

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 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做好预防和处置因台风带来的各种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等规定,以及省政府“三定”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范围内台风灾害的预防及应急处置。 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台风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防台风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按照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各市、县(市、区)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防台风工作的责任主体。 (3)科学调度,保障安全。及时预报台风移动路径和影响范围,认真分析台风可能带来的危害,合理预排预泄,科学调度洪水,合理防范,保障安全。

(4)快速反应,部门联动。发生台风及次生灾害时,当地政府应迅速响应,各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及时、高效地开展预防和应急处置。 (5)抓好“四进”,加强基层。坚持防台应急管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方针,加强基层防台风工作,落实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提高基层防台风的能力。 1.5 工作重点 (1)组织危险地区、危险地段人员安全转移; (2)组织出海船舶及时回港避风; (3)水库、海塘、水闸等水利工程保安; (4)小流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防范和人员避险; (5)城乡高层建筑工地、广告牌、铁塔、行道树、电线杆、天线等高空设施防风保安,城乡低洼地区的防洪排涝; (6)风、雨、潮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并及时向公众发布台风信息。 2 组织指挥体系 2.1 省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 防台抢险救灾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浙江省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以下简称省防指)负责全省防台抢险救灾工作。当预报12级以上台风正面登陆或严重影响我省时,省委、省政府部署防台抢险救灾工作,省防指具体组织实施。 2.2 市、县(市、区)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负责当地的防台抢险救灾工作,必要时,由当地党委、政府部署防台抢险救灾工作,防指具体组织实施。 2.3 其他防汛防旱指挥机构

1956年浙江象山历史最大台风海啸情景

1956年浙江象山历史最大台风海啸情景 1956年8月初,中心在我省象山登陆的巨型超强台风(代号5612),不仅给浙江带来严重灾难,同时给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市造成严重灾害,迄今已50年过去了,回顾那次百年不遇的巨型超强台风,温故知新或许有所裨益,特别是当前全球气温变暖,灾害性天气不仅频数增多,而且强度特大,动辄打破历史记录,例如前年影响我省台风多达七次是往年的二倍,其中有三次中心登陆浙江,这是82年来所没有;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把美国新奥乐良市几乎全城摧毁,至今未全恢复。气象灾害无疑是造成社会的不安定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今后更好的防御特大超强台风特对5612作一回顾。 检索对比近60年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中心气压之低、范围之广、风速之大、暴潮之高、降水之烈、破坏力之强,未有超过5612者,强度居我国大陆第二位的是1969年7月28日在汕头登陆的6903台风,暴潮也曾给汕头牛田洋军民造成严重损失。至于登陆浙江强度居第二位的是去年0515台风(卡努)强度为945百帕,居浙江第三位的是去年的0509(麦莎)和前年的0414(云娜),强度都是950百帕。 5612的主要特点是:

1、范围特大:6级风圈半径超过1000公里,当中心在象山登陆时,北到青岛南至厦门同时都在6级风圈的范围内,曾有学者把半径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巨型台风”,半径小于100公里的称为“微型台风”,普通台风的半径多为300-400公里,5612是普通台风 的3倍以上实属罕见。 2、中心气压特低,风力特强。5612登陆时中心气压为923百帕,这是中心登陆大陆迄今所测到的最低值。风速达65米/秒,往年气象部门由于采取原始的蒲氏风级,最高只有12级,对12级以上的超强台风难以表达,今年起采用扩充的蒲氏风级延伸到17级,这样对超强台风就可以正确表达了,但是5612台风风速达65米/秒,超越了17级的最高等级,到了18级,可见5612是一次罕见的超强台风。 据象山巡守的岗哨称:台风袭击时人们根本站不起来,只能伏地爬行,暴风雨如同竹丝鞭一样的抽打在脸上疼痛异常,就连喘气都很困难。 3、暴潮特高产生海啸,海啸的发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海底地震(或火山)引起的,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另一种是强台风引起的,如5612、6903等,由于气压特低,引起海面上吸,高有7米以上,直径有数十公里和眼区大小相当,中心在象山林海乡登陆时把守

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

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 1 总则 编制目的 做好预防和处置因台风带来的各种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等规定,以及省政府“三定”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范围内台风灾害的预防及应急处置。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台风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防台风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按照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各市、县(市、区)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防台风工作的责任主体。 (3)科学调度,保障安全。及时预报台风移动路径和影响范围,认真分析台风可能带来的危害,合理预排预泄,科学调度洪水,合理防范,保障安全。(4)快速反应,部门联动。发生台风及次生灾害时,当地政府应迅速响应,

各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及时、高效地开展预防和应急处置。 (5)抓好“四进”,加强基层。坚持防台应急管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方针,加强基层防台风工作,落实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提高基层防台风的能力。 工作重点 (1)组织危险地区、危险地段人员安全转移; (2)组织出海船舶及时回港避风; (3)水库、海塘、水闸等水利工程保安; (4)小流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防范和人员避险; (5)城乡高层建筑工地、广告牌、铁塔、行道树、电线杆、天线等高空设施防风保安,城乡低洼地区的防洪排涝; (6)风、雨、潮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并及时向公众发布台风信息。 2 组织指挥体系 省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 防台抢险救灾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浙江省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以下简称省防指)负责全省防台抢险救灾工作。当预报12级以上台风正面登陆或严重影响我省时,省委、省政府部署防台抢险救灾工作,省防指具体组织实施。 市、县(市、区)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负责当地的防台抢险救灾工作,必要时,由当地党委、政府部署防台抢险救灾工作,防指具体组织实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