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初二下冀教版第1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

语文初二下冀教版第1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

语文初二下冀教版第1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
语文初二下冀教版第1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

语文初二下冀教版第1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存文言词语。了解“如”

“假设”“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看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亮生动的语言

写景状物的方法。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知作

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

方法。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方法】诵读研讨法、赏析法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文章生动的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凄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学习本文,要在充分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积存词语,品读美点,体会情境,感悟写法。

教学策略读文疏意—佳境导游—疑难探究—美点品读—创作尝试

【课前预备】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三个词语:唐朝、河东、游记之祖学生猜一文学家名。

从复习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习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因此就以游山玩水,观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明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要紧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诵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诵读课文

要求:采纳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韵味。2.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

爱读〕→齐声读

【三】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①自主学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②合作探究、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疑难词句。

③全班交流、学习小组不能解决的,开通“求助热线”,向其他小组或老师求助。教师点拨时强调重点词句。

2.重点词语〔播放课件〕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

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缘故〕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

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假设”“似”“如”都能够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以下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假设比邻。〔〕

5.译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仿佛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内心特别是快乐。因此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

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仿佛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突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仿佛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晰。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因此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四】整体感知:

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明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

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爱的句子读,并说说什么原因〕

⑴逐步引导:

观看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五】课堂小结:

通过诵读,结合文中注释,我们差不多疏通了文章大意。〔评述翻译

情况〕。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看,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

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六、布置作业:

1.积存词语

积存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四字词语,如“青树翠蔓”、“斗折蛇行”、“佁然不动”等。

2.佳境导游

配上幽美的音乐,小组四人轮流为导游,选择一处或几处景点,以美的语言导游“小石潭”。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么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么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二】学习课文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明小石潭的通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明小石潭的通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特别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明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3.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那个地方尽管没有正面写水,但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

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么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纳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确实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突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特别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看起来跟游人同样的欢乐,这是作者把自己欢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看起来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欢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

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那个地方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因此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因此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特别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5.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么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

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

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怎么说是临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

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

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

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

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

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

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选择家乡一处令你心醉的地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要求写出景物特征和人物心境,文言白话皆可。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漂亮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假如我们感受有些疲倦,假如我们感受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图片背景音乐〕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二】解读课文。

1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能够看出。然而,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4.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么样发明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特别悦耳,看起来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快乐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么样的一片水,因此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如此就发明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么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特别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特别清,有鱼儿游动。

3〕、“皆假设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如此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看起来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突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特别快。

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什么原因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

【三】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

—“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

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

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适应。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

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

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

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纳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

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特别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

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纳了“定点

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

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8〕《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四、美点品读

1、品词语

学生找出精妙之词,以“我认为词〔字〕用的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2、品句子

学生找出精彩之句,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3、品情感

学生以“我从文中处,领会出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4、品写法

学生从写景的角度、方法方面自由发言,老师可先作示范。

五、创作尝试

1、依照文章内容、情感,老师创作上联,学生对下联。也可让学生给文中景点拟对联。

游石潭寄情山水忧难遣〔绘美景融意词句愁自知〕清翠蔓舞〔〕

2.选择家乡一处令你心醉的地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要求写出景

物特征和人物心境,文言白话皆可。

六、课堂小结: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

底以出”说明那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

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

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

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

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七布置作业:

学与练设计

1、依照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2〕参〔〕差〔〕披拂3〕水尤清冽〔〕〔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2〕蒙络摇缀_3〕水尤清冽_〔4〕隶而从者_

4、翻译。

1〕全石以为底〔2〕闻水声,如鸣佩环3〕卷石底以出

5.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以下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以其境过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

2、翻译以下句子。

〔1〕皆假设空游无所依。〔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什么原因?

【板书设计】一

26、小石潭记

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水:,水尤清洌。优伤、悲凉的心境

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

二26.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资料链接

【教学后记】

小石潭记读后感【16篇】

小石潭记读后感【16篇】 篇一:《小石潭记》读后感 作者:吴咏奇 看似贫穷的永州,却有着这样一处世外桃源。顺着一个穿了绿衣的小山包向西走,野花遍地,竞相开放,虽不及名花那般高雅,可却又一股独特的风味。再走百来步,依稀可以听到叮叮当当的流水声,好似清脆的风铃声,又好似玉器相击般,律动悦耳。琳琅满目的,是眼前一片竹林,竹叶青翠欲滴。成片的野竹林引人入胜,你会不由自主地去想,去好奇竹林的那头会是什么。随后便小心翼翼地伐倒几棵竹树,以此来找出一条路径,因为竹子实在过于茂密,以至于无法进入。被笼罩在竹子里,就好似在冰冷的空调房里,可谓透心凉哪! 终于走出了竹林,眼前一亮,第一次这样深切体会到豁然开朗。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石潭,起初我以为那里没有潺潺的流水。直至鼓起一些泡泡,才知水底清晰可见,是以一整块大石头来作为潭底的有的拱起,便成了小岛,水中高地,便成了长途跋涉的我的暂时歇脚点。

潭的两岸,郁郁葱葱的树垂下的藤蔓,相互缠绕不清,缠出了他们那个境界的美丽图画,相得益彰,而又带有一种类似于现代风的凌乱美,还真是别是一番滋味! 再沿着小潭走,本以为是上百的红枫叶悬浮在水上,定睛再看,原来,是红似火的鱼儿,它们纹丝不动,像是漂浮在空中。忽而又向远处闪去果然迅雷不及掩耳,灵动非常。于是乎每一一步都提着心走,生怕惊动了这水中的精灵。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呀!小溪好似一条蛇,扭动着它那水蛇腰,沿着北斗星的形势潜伏着,充分展现着它蛇腰的灵活。时隐时现,给人以神秘。 曾坐在潭边的柳宗元觉得这块地方过于清静,凄凉,不可久居。而我却觉得不然,这一小石潭,静谧幽远,引人入胜,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立即空明通透。这儿不像城市那般繁华喧嚣。到这儿一探,也不枉费此生了! 篇二:《小石潭记》读后感 作者:陈宇 石潭虽然很小,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美。在我眼中他是一

(完整版)小石潭记(原文)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8]翠蔓:碧绿的藤蔓。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1]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3]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5]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1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悄怆,忧伤的样子。 [19]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20]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1]龚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24]卷石底以出;以,而。

小石潭记》及《核舟记》训练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该文选自《》,作者,唐朝著名。 2、注音: 篁()洌()翕()邃()坻() 3、直接写潭水清的语句是;借石潭的形状写潭水清的句子是。 4、下列词用法不同的是() A、闻:隔篁竹,闻水声余闻之也久 B、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D、差:参差披拂犬牙差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依:)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幽邃:)⑸隶而从者(隶:) 6、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7、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8、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却又无处不在写。 9、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0、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环:如鸣佩环()四面竹树环合() ⑵清: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⑶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11、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写鱼静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鱼动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鱼情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二.阅读理解、分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回答下边的问题。 ①“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 ②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似与游者相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要求填空《核舟记》专项练习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作者是,字,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朝的文学家,字。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

第16课 《小石潭记》

拓展阅读一 麻姑观瀑记 登麻姑,过半山亭,折而百步许,有声骤起于涧,轰轰然。予诧曰:“雷也。” 客笑曰:“非也。”已更折百步,有物摇扬天际,下至崖壁,皓然一色。予诧曰:“雪 也。”客又曰:“非也。” 夫雷必雨俱,而雪非江寒不有。今方霁矣,而时则暑也,胡为乎雪乎?彼轰然者何也?更前数十步观之,非雪也,瀑也,其声则瀑之坠石而舂子崖壑之间也。予 之言谬矣。 时予酣不自已,乃逐蹑微磴下,猿引贯丛石,抵溪之受瀑处,欲细观其曲折。 至则寒风扑面,俄顷侵肌骨。崖端蓬勃澎湃,崩雪卷玉,余气作烟雨数十丈,盘舞 喷薄,天日为蔽。崖下石矶层错,奔涛疾激,稍失足,且逐浪去。予数呼客返,辄 不应。客复招余往,顾盼崖石,若有所指画。予见其髯颊张动,亦终不闻其语,乃 大笑。 是日,境甚幽,观甚晰。所谓客,赵子淳生、玉衡,凡三人。 【我读我思】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予之言谬矣() (2)酣不自已() (3)天日为蔽() (4)予数呼客返()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拓展阅读二 阅读下文,说说它和《小石潭记》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浣花溪记(节选) ◎钟惺 去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沈瓜,窈然深碧、潆洄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于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注释】①玦(jué):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像珠子一样的美石。③潆(yíng)洄: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 轿夫。 拓展阅读三 下文中,从上山到登顶的过程中,作者经过了哪些地方?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精神风貌? 游恒山记(节选) ◎徐霞客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崖石渐起,松影筛阴,名虎风口。石路萦迴,始循崖 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 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新版)苏教版

十六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中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重点) 2.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中所表达的复杂感情。(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曾引起多少文人的无限情思。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官到湖南永州期间,游历了永州的许多地方,写成了一组很有名的山水游记,共计8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他的游记语言优美,抒情浓墨重彩,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柳宗元去看看他的《永州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悄怆.(chuàn g) 篁.(huáng)竹清洌.(liè) 为坻.(chí) 翕.(xī)忽为嵁.(kān) 差.(cī)互寂寥.(liáo) 幽邃.(suì) 3.理解词义。 (1)实词

①清洌:清澈。 ②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③佁然,愣住的样子。 ④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⑤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⑥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⑦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2)虚词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可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得出小石潭“其境过清”的结论。 明确:①位置偏僻;②竹树藤多,少有人来游玩;③作者对环境的感受。 (2)文中第二段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什么? 明确:写潭水的清澈。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深层探究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很难

2016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小石潭记》(苏教版八上第16课)

2016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小石潭记》 【重庆市B卷】二、(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9-12题。(15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注】[1]鄂版教材为句号。[2][3]鄂版教材为逗号。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卷.石底以出()?佁然 ..不动() ?其岸势犬牙 ..差互()?乃记之而去.()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3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2.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4分) 【答案】9.(4分)?弯曲(或翻卷)?呆呆的样子?像狗的牙齿一样?离开 10.(4分)?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11.(3分)C(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12.(4分)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2分)。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2分)。

中考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曾不若妻弱子。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13.下列对选文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描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移步换景,逐一显现。 B.描写小石潭以及周围的景物——由远及近,定点观察。 C.描写露出小石潭水面的石头——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D.描述小石潭环境的清冷幽寂——景中传情,情景交融。 1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11.C 12.A 13. B 14.C

苏教版八上语文16小石潭记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 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佁然 ..不动() (2)心乐.之() (3)皆若空游 ..无所依() (4)其岸势犬牙 ..差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 B.四面/竹树环合 C.潭中鱼可/百许头 D.以其境/过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潭西南 ..而望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名句默写。 (1)坐潭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7~10题。

十六小石潭记

十六小石潭记 【学习重难点描述】 1. 能借助页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熟练地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并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能熟练地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默写课文。 【基础知识整理】 1、本文有不少生字词,如“隔篁.竹”的“篁.”,读hu áng,请将文中的生字词找出,并注音。 2、词语积累 (1)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解释文中的生字词,写在下面的空格上。(书中有注释的不必再抄,如空格不够请另附纸) (2)本文中有不少词属于活用,如“潭西南 ..而望”中“西南”意为“向西南方向”,“凄.神寒.骨”中“凄.”“寒.”均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凄凉,使……寒冷”,请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例子,说说它们的意思,写在下面。(不少于5个) 3、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将重点句子写在下面。(不少于3句) 【学习材料的准备】 1.回忆以前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文,将题目或内容写在下面:《黔之驴》《江雪》等 2.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诗词、文章、生平介绍,有关《小石潭记》的图片资料等,比一比谁对柳宗元的了解最多。(可以另外附纸 ......) 【前置学习指津】 1.自读课文,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顺、了解课文。 2.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3.自主学习 (1)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释疑,然后全班交流。(3)复述课文,加深理解。 (4)全班交流。 4.探究:如果配乐朗诵本文,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说说你的理由。 【巩固与拓展】 一、当堂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隔篁.竹(huáng)清lia(冽) 为坻.(chí)为屿.(yǔ) 青树翠蔓.(wàn)参差 ..披拂(cēn cī) yí然不动(佁)蒙络摇缀.(zhuì) cù尔远逝(俶)往来xī忽(翕) 悄怆.幽suì(chuàng)青树翠曼.(màn) 2.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为坻.(水中高地) (3)心乐.之(以……为乐) (4)为屿.(小岛) (5)伐.竹取道(砍伐) (6)潭中鱼可百许.头(左右,表约数)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6《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检测并巩固学生文言字句的理解。 2.通过品析景物描写,让学生领会景中所寓之情。 3.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探究柳苏在贬谪中不同的情怀抒发。 教学重点 1.品读景物描写,归纳景物特点及描写方法。 2.联系背景领会作者景物描写中所抒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探究柳苏在贬谪中不同的情怀抒发。 教学内容 一、检测巩固 二、细读品析 1.品读景物描写,归纳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写法。 2.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学法指导】 (1)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划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2)写法上的特点可以从①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正面、侧面描写②修辞等角度考虑。 (3)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表格。 (4)小组合作交流,知者帮助未知者。 3. 完成表格

4.探讨交流:作者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情感有怎样的变化?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变化的具体原因。 讨论明确:快乐的原因:声音清脆悦耳、水清澈、鱼的欢快; 心情变化的直接原因:小溪岸势的曲折“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心情变化的根本原因:触景生情,在这样幽静冷清的环境中想起自己坎坷的遭遇经历就 如同小石潭一般,景色虽美,却无人赏识,前途不可知。 5.归结主旨 本文以生动的笔法描写了小石潭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悲凉凄怆的心情。语言简练生动,刻画景物细腻逼真。 三、比较阅读 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柳苏在贬谪中不同的情怀抒发。 《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苏轼在这首词中情感变化的轨迹为:苦闷释 怀 2.苏轼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与柳宗元的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 3点评:柳宗元之后,北宋大文豪苏轼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却在遭贬后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样的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四、课堂小结 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自己压垮,要相信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我们要感谢柳宗元,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也少了一个可以让心灵栖息的地方。时光流转千年,湮没了那曾显赫一时的权贵,留下了那些失意文人的传世佳作,让我们记住这些用失意成就的永恒经典吧! 五、作业布置

小石潭记原文注释译文

小石潭记_原文、注释、译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也可为此“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 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编辑本段注释: 1从:自,由。 2.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与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鸣:发出声音。(倒装句:宾语前置)7.乐:意动用法,单字翻对……感到乐,句中则译为感到快乐。8取:这里指开辟。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10.见:看见11.水尤清洌: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洌:清澈。12.全石以为底:(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作为(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用。为:作为13.近岸:靠近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磐石。16.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色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17.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许:表示数目不确定。18.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好像水都没有)。空:在空中19.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向下照射。布:映现。彻:透过,穿过20.佁然不动:(鱼影)静止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21.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chù)尔,忽然。22.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2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 不见。斗:像北斗星那样(名词作状语);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24.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交错。25.不可知:不能够知道。2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四周被竹子树

2018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与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合作讨论的方法,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与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欣赏山水而抒发的悲凉凄怆的孤寂心情。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与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作者通过欣赏山水而抒发的悲凉凄怆的孤寂心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4.1.2学时重点 4.1.3学时难点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推荐小石潭 师:昨天我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小石潭的风景图片,结合课文内容,为小石潭这一景点设计一句广告语,各组都准备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 (学生活动) 活动2【讲授】走进小石潭 师:我们都知道:广告语要真实可靠,要有真凭实据的,我们杜绝虚假广告。请问你们的依据何在? ①水(清) 师:作者如何来写水“清”这一特点的? (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先正面落笔,勾勒了潭水清澈的特点“水尤清洌”。然后用侧面烘托手法,虽无一字写水,却处处在写水的清澈,用“潭中鱼可百许头”写鱼历历可数,又像在空中游动一般,阳光照射,影子落在石头上,此段文字用鱼、阳光、影子烘托出水的清澈。) (声悦,还有清脆的流水声) 师:可文中没有写清脆,哪里看出来的? (如鸣佩环) 师:听到这么清脆的水声,作者的心情? (心乐之) ②石(怪)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说明这块石头很有特色,很奇怪) 师有什么特色?哪里奇怪? (像水中的高地,像小岛,像岩石,像险峻的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形状各异) 师:作者看到一块块千姿百态的石头立在潭中,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们可以想想(看到石头时的惊喜和激动的心情) 师:你来读读看,我们看看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读) (生点评,似乎没有读出激动的心情) 师:老师也在想,这里有四个“为”字,能不能少掉三个,剩一个?女同学来读有四个“为”字的,男同学读剩一个“为”字的。我们来对比一下。 师:有什么不一样吗?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惊喜和激动。 师:多写三个“为”字看来不是缀笔,而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全班一起来读。 师:所以,读书真的是要读到细处。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竹林。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清,清澈。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用。为:作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16.坻:水中高地。

小石潭记.ppt(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小石潭记》教案(简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外面阳光和煦,春意融融,大自然又将展示她们千姿百态的风姿,请大家欣赏这几幅风景优美的图片——这是湖南永州的胜景,但是,山奇水异的永州风景并不是这几幅图片就能完全代表的。今天,就让我们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带领下,去欣赏永州的另一处风景名胜小石潭的美丽风光。 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1、积累文言实词,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读准字音 2、解释词语 3、翻译句子 二、感知内容 学生齐读文章,思考电子白板上的问题。 文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小石潭的: 先写:发现小石潭 再写:小石潭景物 后写:作者的感受

三、研读赏析——欣赏美景 疏通了文意,让我们就正式进行今天的赏景之旅。 柳宗元先生的文章是最好的导游,下面我们就自读文章,在小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解决白板上的两个问题: 1、文中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各小组展示交流学习结果: 景物特点手法 潭水清澈凉爽移步换景 潭石千姿百态正侧面描写结合 树木生机盎然动静结合 游鱼活波可爱远近结合 溪流曲折蜿蜒细节描写 竹林幽深冷寂 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真可谓千姿百态,让人留连忘返,那么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才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写景方法:移步换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比喻、拟人修辞等。 四、品读赏析——品味情感 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姿:

1—3段是的小石潭 第4段是的小石潭 下面让我们观看本文的朗诵视频,深入品读文章,注意作者笔下小石潭呈现的不同风格和作者的不同情感。 1—3段:景色优美的小石潭——乐 第4段: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悲 问题1、一切景语皆情语,风格的小石潭传达出作者怎样的不同心境。 问题2、作者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风景优美的小石潭——乐 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悲 借景抒情 六、质疑探究 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赏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但后来坐潭上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样一乐一悲,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明确:借景消愁愁更愁 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心情抑郁,寄情山水。美丽的小石潭,可爱的游鱼等都让作者获得暂时的山水之乐,但一经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环境触发,孤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 七、训练总结: 走近小石潭,这里有___的潭水,___的潭石,___的游

历年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加常见题型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

《小石潭记》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识记 1.给下列字注音。 篁()珮()冽()坻()屿()佁() 翕()邃()寥()俶()怆()嵁()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 (1)下见.()小潭(2)隔篁竹 ..()(3)如.鸣珮环() (4)心乐.之()(5)水尤.()清冽 ..()(6)近岸,卷石底以.出()(7)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8)参差 ..()披拂(9)潭中鱼可.()百许.()头(10)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3.填空。 《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_。 4.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静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5.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运用能力提升 6.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7.“若”“似”“如”都可以用来表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在括号内打“√”或“×”) (1)闻水声,如鸣珮环()(2)似与游者相乐() (3)天涯若比邻()(4)皆若空游无所依() 8.(多项选择)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句子是() A.闻水声,如鸣珮环 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熟读课文: 纠正字音和节奏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作者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各段的段意。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默读全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v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v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v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3)幽 句子:隔篁竹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总结: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