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本书简介: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从国际体系出发,在分离和还原的工作基础上,建构了国际政治的系统——结构研究框架,从而提出了华尔兹著名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在这一理论中,通过精简和细致严谨的推演,华尔兹为我们呈现了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体的位置以及互动关系。并且指出各行为体的活动是由国际结构所呈现的压力所决定的。本书是当代国际政治领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之一,也是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已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经典著作。

本书共分9章。第一章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以及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第二、三、四章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为什么不能够解释国际政治结果,第五章阐明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第七、八、九章则对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进行检验,这三章比较了不同的国际系统,并对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时,行为与结果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进行了阐述。按照作者所言,本书试图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试图对已有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立的理论进行检验。

读过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后的一些感想

探析单元属性、动机及互动对结构的影响

华尔兹在定义系统结构时,抽象掉了单元属性把国家可能有什么样的政治领袖、社会和经济制度及意识形态信仰等因素抛开,且认为结构的决定因素只是S?F?纳达尔所指出的联系的一个方面,即单元在彼此的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如何排列和定位),而忽视了单元的互动。但我认为,尽管结构是根据单元的排列方式来加以定义的,并且结构是随着单元排列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单元排列方式的形成存在及变动有其本身单元层次的原因,就是被华尔兹在定义结构时忽略掉的单元的属性、动机及单元之间的互动。本文就单元的属性、动机及互动是如何影响单元的排列方式进而影响结构的存在及变动这一问题发表以下几点认识。

1尽管结构从表面看只是由单元的排列方式决定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造成这种排列方式的原因,这时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单元的性质、动机及相互之间的互动。

例如冷战期间的两极体系,美苏成为世界的两极,这已是既定事实。鉴于这一事实,我们必须承认美苏这两个单元呈现的这种特殊的排列方式而造成了两极结构。但是美苏是如何崛起成为两极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也是解释两极格局如何形成不可缺少的。当然一种结构的形成及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期间单元属性、行为及互动就显现出巨大的解释力。美苏成为两极始于二战后,二战也就成了它的直接原因,那么二战是如何爆发的这一问题就应被解释。二战爆发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兴崛起的德日法西斯鉴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而同老牌的殖民帝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国家利益、国家动机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当然其中希特勒的个人因素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单元中政治领袖的作用,而日本天皇之强大动员能力也源于大和民族中军国主义传统和民族性格,在二战迫在眉睫之际,英法居然还要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这其中有反共产主义苏联的意识形态在作怪,而二战后,美苏为何由战时盟友反目成仇而成为战后对手,一方面是由于共同敌人法西斯的消亡,共同利益消失而导致合作的根基动摇,而另一方面,也与美苏两国国内各自的相互敌视的意识形态斗阵有关。

2华尔兹认为在单元排列方式发生变动时,结构会随之变动。但是单元的排列方式为什么会变动、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变动,这就很自然的归因于单元层次的变动。

为什么冷战期间的两极格局如此稳固而没有被打破,美苏两大国也没有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有人认为冷战期间的和平源于水晶球效应,即核恐怖下的和平,各国都看到了一旦核战

争爆发将没有胜利者,只能是同归于尽,因此各方只能克制保持和平。但是这一核恐怖下的和平本身就是单元互动的结果,核武器的产生时源于单元间的互动,即国家间的战争,武器一是为了巩固国防,二是为了打赢战争,战争的扩大导致武器的升级,美国为了减少伤亡和早日结束战争,而发明运用核武器,而日本长崎和广岛遭到核武器打击之后的惨象,给这一水晶球提供了第一张恐怖画面。

再如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假设这一危机是通过武力方式解决的,带给人类的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果可能是美胜苏败、美败苏胜或者是两败俱伤,总之这场战争必定会造成美苏势力的消长进而改变两极格局。但很幸运这一危机得到了和平化解,其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各国关于国际利益的考虑和上文提到的水晶球效应,还有在战争一触即发之计,两国领导人的理性决策,这其中两国领导人的个人作用就不得不被人重视。

3结构的静态表现是相对的、暂时的,而结构的动态特征则是绝对的、永恒的,这无不与单元性质动机的变动和单元互动的展开有关。

从宏观的层面去看结构的变动和更迭是比较明显的,历史经历了罗马治下的和平、英国治下的和平、美国治下的和平。权力的转移,霸权国家的变动,及主要单元排列方式的变动无疑会引起结构的变动。如西方比较公认的霸权国家,16世纪的西班牙,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及20世纪的美国,这些霸权国的交替出现都导致了国际结构的变动,但是它们的崛起到称霸确是以单元层次的各种因素为基础的。

时期支配国主要权力资源

16世纪

西班牙黄金、殖民地贸易、雇佣军、王朝联系

17世纪荷兰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世纪法国人口、乡村工业、公共管理、陆军

19世纪英国工业、政治凝聚力、财经和信贷、海军、自由规范、岛国位置

20世纪美国经济规模、科技领先地位、普世性文化、军事实力和联盟、自由国际机制跨国传播文化

(此图摘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一书)

4最后,我将结合中国崛起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中国能否崛起并替代美国成为下一任世界的领导国,这将关系到现在单元排列方式和位置的变动。中国何时崛起、以什么样的方式崛起,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分析中国崛起中受到的各种阻力,我们便能知道,单元层次的因素及单元的互动是如何起作用的。

(1)霸权建立的基本条件:一是实力、二是意愿。即便中国有能力成为代替美国的世界主导国,但中国政府一再表态“中国永不称霸”,中国没有成为西方国家所谓霸权国家的意愿。这也是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和为贵”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性格分不开的,是国家属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霸主,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虽然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处于强势发展势头,但是这一形势将会持续多久以及这背后到底蕴藏着多少危机,还是未知数;市场经济制度也遭到某些西方国家的质疑;军事力量方面,现在根本无法与拥有全球军事投放能力的美国相比;而我国的政治体制也时常遭到国际反共分子的攻击,且主权问题尚存,台湾钓鱼岛南海诸岛主权问题尚有争端;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存在等等一系列国内因素都是中国崛起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3)美国作为现在的唯一超级大国,将崛起中的中国视为其全球霸权的挑战国,遏制中国将是美国对待中国问题上一个长期的政策和手段,尽管两国的贸易发展迅速;而日本印度等

亚洲大国也不希望看到自己身边崛起如此一个大国,并因此产生了不安全感。所以竭力去拉拢美国以制衡中国,但期间各国经贸合作及文化交流也不断发展,总体上呈现互制与互惠并存,单元之间互动频繁。

因此结构本身就是以单元的存在为基础的,若单元不存在,则结构便无从说起;而结构的存在和变动虽是单元排列方式的最直接的反应,但是单元排列方式的本身存在及变动是以单元属性、动机及互动为前提的。

国际政治理论

二、现实主义 1.无政府状态(139/150自助体系与有序体系的区别)理性行为体安全困境(150/384) 相对/绝对收益(132) 国家利益(252) 权力(264/265/266;软权力395) 霸权(定义292)均势(p108/279) 卡普兰六模式(p97-98) 国际体系国际结构(139) 国际战争同盟(平衡/追随;与合作安全/集体安全376比较387)威慑(及其成功的条件) 2.古典现实主义(p37-39;摩根索六原则p67-68)新现实主义(基本理论137/与古典现实主义的区别p125/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 3.均势理论体系结构与稳定理论(霸权稳定144/301、两极稳定141、多极稳定)权力转移长周期理论(302)文明冲突(420-421)新帝国论 三、自由主义 1.国际合作(321/合作条件326)相互依存(336敏感性/脆弱性341;零和/正和/负和相互依存)复合相互依存(155/342) 国际机制(360)国际制度 2.理想主义(p33-36; 与古典现实主义比较p39)新自由主义(156与新现实主义比较132-135)3.(新)功能主义贸易和平(157-158) 民主和平(451-452)决策理论(理性行为体/官僚/组织模式)历史终结(180) 地区主义多边主义全球治理新中世纪主义(419) 四、马克思主义 世界体系(332)依附(339-340)新帝国主义 五、建构主义 国际社会(236) 文化(424认同/规范226-227)三种无政府状态文化人权理论 建构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区别(224-226) 六、方法论 层次分析(p99个人/国家/体系层次273-274)科学实在论行为主义(p91/117/191) 一、导论 国际关系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确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主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确范围最小。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形态,具有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固定的领土、有权统治人民和领土的政府、主权(国际承认)(对内最高统治权,对外平等权) *国际体系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沃尔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基本因素。 体系结构界定政治结构有三个标准:秩序原则、单位特征、权力分配。国际体系不同于国内体系,其秩序原则是无政府性;国际体系的单位——国家,是享有国家主权自主的政治单面临着相同的任务——确保生存,不同之处只有一个,即国家实力的大小。因此,在决定国际体系结构的三个重要原则方面,只有权力分配是可变因素,所以沃尔兹的体系结构就被定义为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大国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单位,因此国家体系的权力分配主要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而权力是指国家的物质能力,即“经济、军事和其他能力”,因此,国际体系结构就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并提出“极”的概念来表示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例如,一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单极结构,两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两极结构,四五个大国对国际体系有着大致相同的影响的结构则称为多极结构。 古典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人是自然产物,有其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自然本性。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

舞蹈华尔兹报幕词串词[爱的华尔兹主持串词]

舞蹈华尔兹报幕词串词[爱的华尔兹主持串词]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男:我是今天的主持人赵涛 女:我是主持人龚媛 男:七月的天空流光溢彩,乘着歌声,我们铺开七彩的画卷。 女:七月的大地笑语欢歌,走向未来,我们书写豪迈的誓言。 男:今天又是一个金色的年轮,又是一个收获的七月。 女: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由芭茅溪小学、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和吉首大学共同举办的夏令营文艺演出活动

合:让我们把感恩、幸福与彼此相联,让我们邀青春、理想与激情共舞。 男:我宣布,芭茅年之暑期夏令营文艺演出。 合:现在开始 女: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到场的嘉宾,他们是:芭茅溪杨长永校长,梅昌铭校长,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孙雯波副书记、李丽老师、欧阳丹玲老师,以及所有到场的老师和各位朋友。 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 男:在演出开始之前,先请我们的xx为我们的夏令营文艺演出致辞,大家鼓掌欢迎。 女:感谢xx精彩的致辞,芭茅溪**年之夏令营文艺演出现在正式开始。 男:青春就是一个大舞台,这里有的是激情,这里有的是美丽,青春的舞曲已经响起,朋友们,还在等什么,一起跳起来,舞动青春

的旋律。下面请欣赏由五二班带来的健美操舞蹈表演。请三年级的诗歌表演《心愿》做准备。 女:非常感谢五二班为我们带来充满激情魅力的表演。真情像草原广阔,层层风雨不能阻隔,总有云开日出时候,万丈阳光照耀你我,请欣赏由五二班的莫艺,邹双庆以及何畅老师给大家带了的诗歌表演《心愿》,请六年级的节目《三句半》做准备。 男:听完好听的歌,让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表演。六年级的班级组成十分有特色,不仅有刚从六年级毕业的同学,还有已经就读初中的初中生,下面就由他们班的王渊、游媛同学为我们带来一个节目《三句半》。请一二年级的的舞蹈《让我们荡起双桨》做准备。 女:六年级的哥哥姐姐果然不同凡响,表演得非常精彩。青春如歌,快乐如风。如歌的青春飞扬着少年的豪情,如风的快乐洋溢着学子的憧憬。下面由一、二年级的同学们为大家倾情奉献舞蹈《让我们荡起双桨》,请三年级的舞蹈《我爱洗澡》做准备。 男:一曲舞尽,下面三年级的同学们将让大家继续地舞动起来,他们将为我们带来了欢快可爱的舞蹈《我爱洗澡》,请擒敌拳表演做好准备。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圣才出品】

第四章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4.1 复习笔记 一、新现实主义的出现 1.新现实主义 (1)产生背景 ①传统主义学派与科学行为主义学派之间的论战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已接近尾声。 ②在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对苏联核优势的丧失、越南战争的后遗症以及阿富汗事件和伊朗人质事件的余震,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不得不调整其对外政策,以“重整国威”。 ③传统现实主义理论已显然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科学行为主义的一些概念过于抽象,多种方法玄而又玄,也解决不了现实政策调整中出现的新问题。 ④不少学者敏锐地看到形势的这一转折,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科学的修正和补救”。这一经过“科学的修正和补救”的现实主义就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表现在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变化了的形势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见解。 由于新现实主义还主张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在方法论上的互相渗透、取长补短、融合为一,学术界有时也将新现实主义称为后行为主义或后传统主义或“科学现实主义”。 (2)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特征

①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特征如下: a.在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以及国际关系仍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的同时,强调国际关系的秩序和限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的全球系统研究,给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以更多的注意。 b.在研究方法上,该学派强调综合性分析,认为权力政治与体系模式、结构分析与反馈博弈、宏观与微观分析应兼收并蓄,互为补充。 ②詹姆斯·多尔蒂和罗伯特·法尔兹格拉夫具体提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a.该学派不仅勾勒了国际关系的性质和范畴,而且努力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多样化的综合性国际关系理论; b.该学派主张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之间,即在国际关系理论和重大国际现实问题之间实现“研究分工”; c.该学派认为现实主义的定性分析和科学行为主义的定量分析对国际关系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两者应该互补,而不应该对立; d.该学派强调微观国际关系和宏观国际关系的综合分析和交叉研究,使国际关系学成为一门以政治和经济为两大杠杆,融合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的理论。 (3)新现实主义的著作和理论 ①著作 这一新的理论思潮始于1979年肯尼思·华尔兹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该书提出国际关系的新结构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创了先河。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

风流寡妇圆舞曲介绍

风流寡妇圆舞曲介绍 弗兰兹·雷哈尔的轻歌剧代表作《快乐的寡妇》,又名《风流寡妇圆舞曲》或《晚会圆舞曲》。作曲是一种维也纳轻歌剧的风格。20世纪初的轻歌剧代表作是雷哈尔的《风流寡妇》。弗兰兹·雷哈尔也因此成为了维也纳轻歌剧世界的最后一位大师。轻歌剧《风流寡妇》作于1905年。《风流寡妇圆舞曲》是轻歌剧《风流寡妇》中的曲目。 作者简介 弗兰兹·雷哈尔(FranzLehar,1870-1948)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科马诺(在今天的斯洛伐克共和国),雷哈尔从小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就读于布拉格音乐学校。1905年12月30日首演于维也纳剧院的《风流寡妇》使雷哈尔名利双收,成为因写歌剧而变成千万富翁的第一人,也给维也纳轻歌剧在小约翰·施特劳斯死后,注入了新的活力。雷哈尔创造了一种维也纳轻歌剧的新风格,包括华尔兹舞曲、巴黎的坎坎舞曲以及讽刺元素等。 剧情概括 风流寡妇讲的是彭特威德罗公国的亿万富翁、银行家格拉瓦丽的遗孀汉娜·格拉瓦丽。在其丈夫去世之后,她继承了全部的财产,是左右公国金融命脉的关键人物。倘若她再婚嫁给外国男人,就意味着彭特威德罗的财产将流入他国,公国从而不得不彻底宣告破产。面对这—危急情况,公国的驻法国公使杰塔决心以英俊的彭特威德罗近卫骑士丹尼罗作为抵御法国男人攻击汉娜的挡箭版,竭力促成汉娜与丹尼罗的婚姻,以防止公国的财产流失他国。轻歌剧《风流寡妇》以优美的舞蹈、动人的华尔兹圆舞曲来讲述这个故事,在文学性之外,又为观众提供了完美的艺术享受。无论是爱好歌唱、希望聆听圆舞曲华尔兹音乐还是想欣赏舞蹈或是置身爱情故事的曼妙氛围,轻歌剧都是您的上佳选择。不同了传统歌剧,轻歌剧是一种极具亲和力的艺术。 影响 就《风流寡妇》一剧而言,其中的音乐如:《女人进行曲》、《风流寡妇圆舞曲》早已在人们中间广为流传,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风流寡妇》的故事情节又具有典型爱情故事的特点,恋爱、分离、误会、复合……其间又充满了诸多周折和戏剧性的巧合。自1905年圣诞节首演起,《风流寡妇》在全球范围内演出逾25万次,是欧美家喻户晓的作品。作者还亲自将剧中的几个精彩唱段改编为管弦乐曲、钢琴曲、手风琴曲,即后来经常出现在音乐会曲目中的《快乐的寡妇圆舞曲》(通常也叫做《风流寡妇圆舞曲》或《晚会圆舞曲》)。 乐曲赏析 在一阵管弦乐演奏后,由男高音演唱第一主题,然后女高音演唱第二主题。两个主题过后,依次由男中音与女高音哼唱第一主题,并由悦耳的小提琴叠奏旋律。乐曲就这样在轻盈、优美的气氛中结束了。

冷战国际性与本土性

余伟民:国际性与本土性:冷战的双重逻辑————读《冷战与革命》 国际性与本土性:冷战的双重逻辑————读《冷战与革命》[1] 作者:余伟民 | 时间:2006-09-26 | 来自:ColdWarChina | 阅读:663人 一、“冷战史新研究”:新在何处? 20世纪90年代初,以德国统一和苏联解体为标志,世界范围的冷战宣告结束。随之,国际学术界兴起了“冷战史新研究”的潮流[2]。在90年代出版的冷战史研究论著中,“新研究”的特征逐步显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资料的“新”,即借助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档案解密,运用多国档案对冷战进程中一系列事件的重新梳理和辨正成为可能。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这方面的成果已蔚为大观,原先被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器刻意遮蔽的历史真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在获知越来越多的历史细节后对冷战史的总体性再认识和再思考也成为“新研究”的特征之一。然而,由于这个层次上的出新比发掘新资料更需要高水平的思辨力和理论素养,所以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至今还不多见,即便有些论著提出了新见解,但大多还停留在对个别事件的解释上,尚未形成对冷战史的总体性的新认识。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文安立的《冷战与革命——苏美冲突与中国内战的起源》一书在对冷战史的新认识上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无疑,文安立作为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新锐学者,他的学术活动一开始就同“冷战史新研究”联系在一起,并且,他本身就是“多边档案研究”新学术潮流的主要推动者之一。[3]因此,发掘和运用新资料,对历史细节进行考释辨正,自然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资料的新还不是这部著作的主要特色,因为它出版于1993年,解密的苏联档案还未及利用,这恰恰成为“多边档案研究”的一个缺憾。诚如文安立自己所说:“由于缺少关于苏联外交的第一手材料,我们还不得不被迫自上而下地,即从那些能为外界观察者所认识到的行动出发去解释,而无法通过文件来阐释其外交政策的动机。……因为这种方法的本质特征是假设,所以运用起来就有明显的局限性”(第4页注文)。尽管如此,《冷战与革命》仍不失为“冷战史新研究”的一部代表作,而且在对冷战史研究的影响上发挥着其它仅以资料见长的著作难以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开创了冷战史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即从国际和本土两个层面辩证把握“冷战与第三世界各国革命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安立将这种研究范式称之为“四维的分析模式”(第3—4页)。正是运用这样的研究范式,冷战与革命的内在联系得到了以往仅从国际层面着眼的“单维”或“双维”分析模式所难以说明的更为深刻的阐释,由此而揭示的冷战逻辑也比以往的认识更为丰富和全面。[4] 二、冷战的国际性与本土性:双重逻辑的理解 关于冷战史研究的不同范式根源于对冷战本质的不同理解。如果人们把冷战理解为一般意义上国际关系的非战争对抗形态,那么,冷战就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没有确定历史内涵的冷战可以作为一般的国际关系问题纳入国际政治理论的常规研究对象。这当然不是现在学术界作为特定历史概念讨论的冷战。冷战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它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限定,从时间上说,冷战是20世纪下半叶的现象,从空间上说,冷战是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两大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如此时空外延中的冷战显示出不同于一般国际关系的特殊内涵。 首先,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二元两极世界体系结构。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这种分裂与此前(16世纪以来)发生的纵向的发展性断层不同,它不是人类文明进化中因现代化进程的时序差异而自然形成的梯次结构,而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

国际政治理论

肯尼斯·华尔兹在1979年出版发行了他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从而拉开了国际政治学新的一页。这本书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并且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该领域被征引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 华尔兹的贡献在于,首先他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引入国际政治学研究,并且建立了一套纯粹的系统理论,较之以前的学者,他的结构主义运用的更为精确,从而使得结构与系统的观念成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并为"无政府状态"这一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第二,华尔兹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和理论假设,是继汉斯·摩根索之后现实主义理论的大师;第三,华尔兹的研究引出了80年代国际政治学的大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如基欧汉等人,将结构理论和自由主义传统结合起来,逐渐发展出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在随后,由于制度经济学,尤其是博弈论方法的引进,新自由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逐渐与以华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理论分庭抗礼。直到90年代初,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二分天下的局面。而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华尔兹密不可分。 本书可以大致分三部分,首先,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阐明一个符合国际政治学要求的理论应该是什么样子,并且做了大量的说明。之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也就是结构理论的框架,并结合现实主义的假设发展出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理论。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将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国际经济、军事和国际事务管理,并且考察了结构如何在这些领域中发生变化。本文重点在于前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区分了规律和理论,分析了将理论看作规律的集合所造成的混乱,分析了归纳法在 寻找规律时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在理论建设中的局限。他提出"我们所认识的现实本身只是长久以来在脑海中经过构建和在构建所形成的精巧的概念。现实产生于我们对无限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如何选取材料以及如何安排,关键的问题在于找出归纳法所必遵守的准则。"如果说"规律指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那么,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这种联系因何存在。并且"理论范畴只能被创造而不能被发现。" 在华尔兹看来,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评价一个理论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不在于其"真实性",更不在于它与现实的相似程度。如他所说"解释力通过‘远离现实'而获得,描述越完整,解释力越小。" 在华尔兹看来,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评价一个理论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不在于其"真实性",更不在于它与现实的相似程度。如他所说"解释力通过‘远离现实'而获得,描述越完整,解释力越小。"随后华尔兹特别提出了国际政治学中普遍使用的还原主义理论,应该说他的系统理论正是在对还原理论的批判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首先他明确了两种理论的区别,即"对国际政治的解释,尤其是关于确定战争的原因及和平的条件,按照原因所在的层次——人、国家或者国际系统——加以区分。其中关注于个人或国家层次的是还原主义理论,而认为原因存在于国际层次的是系统理论。"之后他还特别举了霍布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作为还原主义的典型,进行了分析。

冰舞知识介绍

厦门舞蹈培训http://www.x mstsy.c om/ 冰舞知识介绍 什么是冰舞? 冰舞是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在冰上进行一些舞蹈步法和舞姿滑行的表演。它起源于花样滑冰,经过多年演变,已经超出了花样滑冰的范围,因而单独形成一项冰雪运动的比赛项目。 冰舞-花样滑冰 冰舞【ice dance】,花样滑冰的一个项目。(花样滑冰分为:男子单人滑【men】、女子单人滑【ladies】、双人滑【pairs】、冰上舞蹈【ice dance】、队列滑【team】) 冰舞运动员由一个男选手和一个女选手组成,基本的技术动作有:舞蹈旋转、托举(直线托举、曲线托举)、舞步(接续步等)、捻转等。 冰舞和双人滑的区别在于:冰舞没有跳跃动作,且不允许使用高位托举。 冰舞-场次介绍 冰舞比赛 冰舞共分三场:规定舞(cd)、创编舞(od)、自由舞(fd)......①规定舞:国际滑冰联盟公布了18套规定舞蹈(如华尔兹、探戈、狐步、基里安等), 选取其中12套,分为4组,每年比赛其中一组。规定舞蹈的动作得分占最后总得分的30%。国际滑联技术委员会每年会公布包括一个华尔兹舞在内的四个规定 舞蹈。赛前由抽签决定滑两个规定舞蹈。赛中每个舞蹈评分包括技术分和节奏/ 表演分两项。创编舞蹈是按照规定韵律选择舞曲自行创编的一套舞蹈,如探戈等。舞蹈具有舞厅舞的特点。规定时间为2分钟。按规定线路,配合规定的音乐,每套滑3次,根据表现、风格、准确性、握法等给以评分。②创编舞:评分包括编排分和表演分两项。创编舞蹈得分占总分的30%。运动员自选音乐,滑行一套自编的舞蹈,滑行3或6次,既有规定舞的特点,又有自由舞的特点。评两个分── 技术分和节目内容分。③自由舞:自由舞蹈是指自选的舞蹈步法和动作创新编排而成的整套舞蹈。须体现自选音乐的特点,思想和编排方面的构思,技术难度和滑行技术。比赛时间为4分钟。评分包括技术水平分和艺术印象分,得分占总分的50%。由运动员自选音乐滑自选动作。一套自由舞包括各种步法,如蔓状步、交叉步、莫霍克步等,还可做一些姿态表演;评两个分──技术分和节目内容分。 成绩计算方法是根据运动员每项的得分计算出总成绩。

大国政治的悲剧解析

解析《大国政治的悲剧》 内容简要:本文旨在解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就其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主导变量与理论模型;理论的延伸与比较;写作的方法与方法论;以及米氏版的“中国威胁论”这一具体问题进行批判行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大国政治的悲剧》是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悲剧。 关键词:解析;大国;大国政治;悲剧 国际政治的历史就是大国兴衰的历史,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1】到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2】再到基辛格的《大外交》,大国政治始终是国际政治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2001年底,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的新作《大国政治的悲剧》【4】一书出版,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继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后国际政治理论的中现实主义的最重要贡献,是国际关系课程的标准教材”【5】下文,笔者将对这一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进行批判性解析,以求揭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本质。 一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 (一)基本概念 米尔斯海默强调,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发生的变故影响最大。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基本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实力国家的决策和行为。例如,1945-1990年间,世界上几乎每个角落的政治都深受美苏角逐的冲击”。【6】何谓大国?米尔斯海默认为“大国主要由军事实力来衡量,一国要具有大国资格,它比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以承受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一场全面的常规战”,【7】这一大国的定义与马丁.怀特的大国定义有相似之处,怀特认为“大国是能够自信地对另一个大国开战的国家”【8】,但怀特同时强调“大国是具有普遍利益的国家,即拥有同国家体系本身一样广泛的利益”【9】。用军事实力这个变量来衡量“大国”,在怀特时代还有情可原,因为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军事力量作用很大,但在60年后的21世纪,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软权力的作用变的更加重要。【10】经济的相互依赖、国际舆论与道德以及国际机制作用的增强,使得军事力量的作用相对下降,战争的代价沉重。可见,米尔斯海默对大国的这一定义是有失偏颇的复古或倒退。 文章名为《大国政治的悲剧》,那么何谓“悲剧”?大国政治为何处于一种悲剧状态?总体而言,米尔斯海默所谓的“悲剧”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大国

断层线读书笔记

逃离“断层线” 2003年费雪·布莱克奖获得者拉古拉迈·拉詹在2011年著作的《断层线》中,陈述了 金融危机的真实来源——多半并非缘于“个体主义”,而是因为“羊群效应”以及政府介入造 成风险评估扭曲。用此观点审视最近见诸各类媒体头条的股市波动,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指人们会追随大众而否定自己的意见,不会主观上思考 事件的意义。这是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降低个体风险的自然界优选法则。 既然“羊群效应”难以消除,而留给我们深思的,则是政府应该在其中发挥何种作用? 其实,纵观各个行业多个线条,政府必然处于弱势——因其内部从业人员往往具有非流 通性、非经济性,但政府要面对的却是任何有利可图呈迅速放大趋势的市场环境,要建立合 理的监管规则并不容易。 《断层线》中陈述了环环相扣的四条金融危机断层线,正是政府不当介入导致的:应对 结构性失业,系列措施致房地产市场出现巨大泡沫,为首条“断层线”;新兴市场国家抑制国 内市场并过度储蓄,将巨额外汇以低廉的资金价格流回发达国家,进一步助推泡沫,是为第 二条;部分发达国家薄弱的社保及高失业率,导致执行宽松经济政策的政府存在巨额财政赤 字并推高了资产价格,是为第三条;宽松货币环境、金融自由、监管放松,廉价资金刺激以 次贷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低阻碍甚至无阻碍扩张,成为第四个断层线。 总结全篇,合理的监管首要条件为全面,覆盖整个行业周期,无论是处于发展的峰值还 是低迷的谷底。其次是非随意决断,每项决策须具备高透明度。在追求收益和数字增长的时 代,正确衡量风险管控部门业绩。最后,要设立监管的启动条件,监管规模的大小、是否采 取雇佣及购买保障型保险均应作为成本和效益的考虑要素。 监管既不能武断限制市场参与者作决定的权利,也要允许形式的创新,但更要限制风险 能量,扶持经济向健康方向发展。原文有一个经典的建议——“管理财政部的人最好有常识 但不精于此道,才能使金融发挥合适的作用”,因为“金融的意图和资本的意图总是貌合神离”。 只有将社会公共福利与政治意图实现剥离,通过“第三方”的形式适度加入参考元素,引进 学术界相关公式,客观计算与评估执行绩效,才更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监管规则,避免断层线 的出现。篇二:《断层线》读后感1 《断层线》读后感 华尔街从来就是各方金融翘楚雄霸之地,各种评论铺天盖地,尤其在最近的世界金融危 机发生后,针对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的著作连篇累牍,一家之言也罢人云亦云也好,不过都 是在炒冷饭,较之拉詹的《断层线》而言实则不可同日而语。一则拉詹是极少数在危机到来 前就能预测到的经济学家之一,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位列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要求巴菲 特、比尔〃盖茨全球100名政治、经济、环保领域精英最近阅读的书单榜首。 乍看书名,可能会吸引不少科技狂热者的眼球,断层线是地理学的一个术语,与地震有 很大的关联。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壳中的断层线造成的。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被地 质学家定义为断层线。拉詹用断层线来比喻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了凸显造成金融危机的深层 问题足以显示这个比拟的准确性。也是寓意警示世人,未来到来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我 们从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本书当中,拉詹较为详尽的分析了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 成因,认为主要有三层断层线直接导致了危机的产生。第一条断层线产生自美国家庭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以及国内政治的不稳定性。书中的各项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美 国居民的收入不稳定性和差距性在逐步深层次恶化,1976年,收入排在美国前1%的家庭总收 入占当年美国国民收入的8.9%,而三十年后急剧上升为23.5%,很明显,美国的普通居民的 贫穷程度愈加深化。此外,作者还看到了更深度的问题,他指出美国民众因为阶层不同、收 入不同而产生的受教育差异情况也在逐渐的产生分化。正如马太效应所言“贫者愈贫而富者 愈富”。收入低者根本不能有效接受与富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机会和高层次的教育质量,这就会

肯尼斯华尔兹

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 肯尼思·华尔兹1924年6月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1950年和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校任教。曾担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并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1994年退休,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终身荣誉教授。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理论》(1979)。其中《国际政治理论》一书自出版以来便被誉为“当代经典”,迄今为止是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引用率最高的著作。 肯尼思·华尔兹(1924- )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 1924年6月8日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48年毕业于奥比多林学院,1951—1952年入伍服兵役。 1950年和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53~195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理教授 1957—1966年转至斯沃斯摩尔学院任教,先后晋升为副教授和正教授 1966—1971年在布兰戴斯大学任教并从事研究 1971年起任加尼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同时兼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全美政治学学会理事等职,还是颇有影响的理论刊物《世界政治》的编委。 1994年退休,是伯克莱分校政治学系终身荣誉教授 1997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 90年代曾在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讲授国际关系理论,受到师生的欢迎。 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的冲突》(1971)、《国际政治理论》(1979)、《使用武力》(1983)和《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华尔兹还撰写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如《政治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1959)、《康德、自由主义和战争》(1962)、《两极世界的稳定》(1964)、《和平政治学》(1967)、《国家相互依存的神话》(1970)、《国际关系理论》(1975)、《相互依存的理论与实践》(1979)、《和平、稳定与均势》(1988)、《现实主义思想与新现实主义理论》(1990)、《新世界秩序》(1993)、《国际政治的新结构》(1993)、《国际政治不是对外政策》(1996)和《评估理论》(1997)。但是,集中体现华尔兹传统主义观点的是《人、国家与战争》。 华尔兹于1959年出版的《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是在他的博士论文《人、国家与国家系统一关于战争根源的理论》基础上写成的,这是一部关于国际冲突~战争的理论性相当强的专著。作者围绕“战争的主要根源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关于战争根源的三个概念:人的本性和行为;国家内部结构问题;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存在。华尔兹进而指出,当今世界上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找出国际冲突一战争的根源,然后有的放矢地加以医治和防止”。他提出的医治药方是: 1.冲突和战争与人的本性密切有关,战争源于人的自私、愚蠢和误导的冲动。华尔兹认为,只有改变人的私念、恶性和权欲,才能避免战争,所以,“恶是根源,爱是药方。” 2.国家的内部结构是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键。华尔兹认为:“国家的弊病导致了国家之间的战争。”他进而指出:为什么有的国家要打仗?因为战争可以为它们提供增加税收、维持官僚制度和控制民众的借口。他的结 论是:“和平与战争分别是好的国家和坏的国家的产物。”①因此,要防止战争就必须从改造国家着手,在这方面,他认为马列主义关于改造私有制、变革国家制度的思想是可取的。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黄一卿41322038 审计学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作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美]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版次:2010年1月第1版2013年2月第13印刷 平装: 345页开本: 32 作者简介:塞缪尔亨廷顿(1927.4.18--2008.12.24),英文名Samuel P. Huntington,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1951 年23岁时即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长达58年,并先后

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曾任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言人与主编之一。 写作背景及动机: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文明的冲突?》刊载于美国《外交》季刊,由此引发学术界热议。作者并不打算也不认为此书成为成为一本社会学著作,只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并借此提供一个更有意义和更有用的观察国际发展的视角。这一视角,即“文明的冲突”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并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对话。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共包含五部分。分别为“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文明的冲突”,“文明的未来”。全书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沿着过去—现在—未来的论述结构,阐述了该书的中心思想。即在华约垮台,苏联解体,两大阵营对抗消失以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

华尔兹的反身技巧

华尔兹的反身技巧 接触华尔兹便肯定要接触到反身动作,没有反身动作,就没有圆的运动,无法跳华尔兹。十种基本功技巧中的反身转动技巧,称得上技巧中的技巧,或基本功精髓。反身技巧贯穿于基本功所有技巧中,应用于所有舞种的基本功中。 反身动作是什么:指的是以相对的胯和肩朝动作腿运动方向转动。乃上体(腰部以上)要先足部旋转,移动时向前一步,足部外翻从足到身体到头,延伸向外,向上成一圆弧状,该侧胸部要往前挺起,小腹收缩,臀部要提起,微撑住女士腰部,对侧腰部或肩部,稍为移向移动足,当移动足向前站立时,成为重心足,和原先的重心足,现在变成移动足,呈稍为交叉状况叫反身动作。反身动作乃上半身和下半身呈相反方向叫反身动作,因和女士相对,呈现扣麻花的困难操作漂亮组合。更高的要求应该看有没有运用反身技巧。如果运用反身技巧,使上身稍向左偏,达到左背肩甲骨突出的效应,此时上身协调性能最佳。这一点对女士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作为跟舞的女士应该让领舞的男士,右手指感触到明显的突出。需要顺便强调的是,反身技巧是以“脚随身动”为前提,并以实现“脚随身动”为目的展开的。也就是说身体和舞步形成反向配合,这就叫反身动作。 这种反身动作的作用在于造成身体线条的流动性,同时造成一种身体线条的美感。人体在行走或跑动时,自然就会是出左足右肩向前去,不然就是顺捌走路了,更不会这样去跑动了。反身动作就是这种原理。所不同的这里指是的跳舞。华尔兹舞步始终都是在转动中前进或后退的,因此,肩的转动始终不停,就是在足部作直进和直退时,肩也是在转动着的。如跳华尔兹的右转第一步直进的同时,由左肩引导的向前的向右的转动也开始了,这就叫反身动作。第二步时,身体就要向右转动1/4,只有在第一步做了反身动作,第二步的转动线条也才能接上,第三步继续上升的线也会一气呵成。另外的作用在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当两足成为一条直线时,肩也要成为与足同样的一条直线。这样就能很好地保持重心的稳定和身体的平衡。同时这种姿势也是比较美的。 反身动作是个动作过程,瞬间消失了,而反身动作位置是形态动作,是个滞留动态。是把反身动作的运动原理拿来,使它静止在一定位置上。这个动作就叫反身动作位置。它起到了两种主要作用,一是它的线条和姿式美,二是保持男女身体的接触位置,便于下接其它动作。 反身动作主要用在左转或右转的第一步,既便于男女腰胯相贴地侧身转体,又增加了舞姿的优美性。在华尔兹里,反身动作应用于所有转圈及外侧舞伴的舞步的开始。 左脚前进时,右肩和右胯前送, 左脚后退时,右肩和右胯后让; 右脚前进时,左肩和左胯前送;

解读《霸权之后》

2012—2013年第一学期行政管理专业 《国际政治学》读书笔记 阅读书籍:<霸权之后:世界政府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美)罗伯 特·基欧汉著 姓名:易嘉欣 学号:17 班级:行政管理111班 任课老师:周小花 完成日期:2012年12月

解读《霸权之后》 摘要:本文主要以基欧汉的眼光分析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思想。罗伯特?基欧汉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最主要的奠基人。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新自由制度主义得以创立并最终发展成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新自由制度主义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之一,是在与新现实主义的论战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没有单个霸权国家主导的情况下,合作能够持续下去吗?罗伯特·基欧汉分析了促进世界政治经济中合作的制度或“国际机制”,并描述了美国霸权受到削弱时这些机制的演变。他驳斥了霸权衰弱使合作不可能发生的观点,将国际机制视为促进自利行为体之间非集体化合作的工具,而不是世界政府的弱势替代物。 关键词:霸权;合作;纷争;国际机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肯尼思?华尔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政治现实主义研究推向新的理论顶峰。然而,随着美国霸权的相对衰弱,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纷纷涌现,跨国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传统的以强调“国家为中心”和“物质性权力在维持世界稳定中作用”的权力国际政治观开始遭到国际关系学者的普遍质疑。罗伯特?基欧汉敏锐地洞察到了新现实主义的解释性缺陷。他指出,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未能充分关注跨国关系,经济相互依赖和国际制度,”忽视了国内因素与国际体系结构的联系,因而未能动态地说明世界政治的主要变化。正是在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和论战中,基欧汉力图重新诠释变化中的世界政治,创立并完善了他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体系。 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共同撰写了《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一书,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制度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在基欧汉的所有著述中,《霸权主义》是最重要的一本书,共分四个部分计11章。第一部分的是“问题与概念”,分为三章讨论,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概念,如:“制度”、“国际体系”、“合作”等,最关键的是他提到了世界政治经济的说法,并把政治学和经济学联系起来考察国际体系,从而引出合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的是“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分为四章来论述;在此部分中,基欧汉详细论述了“合作”、“国际机制”和“理性选择”,在霸权衰落以后国际社会怎么才能维持稳定呢?本部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其可能性与重要性。第三部分的是“实践中的霸权与合作”,也是分为三章来具体论述的;在本部分中,作者用具体的例子在说明他提出的理论,即在霸权衰落以后,国家在机制内相互合作是有可能的,也是维护世界稳定最有效的方法。第四部分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对地缘政治及当下中国的几点思考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读后感 “现代全球的政治,应当基于全世界不同宗教与文明间的深刻冲突来理解。”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的一席话,导出了西方政治理念的一种新变革,将政治的分歧归结为文明的冲突,并以此来审视整个变革时代的地缘政治、全球政治,新颖而深刻。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个人和国家都难以孤立存在,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可以为我们提供以西方思维看世界的一种视角,同时,也能重新去考察我们自己的文明进程,去服务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 缪尔·亨廷顿在此书中,最值得称道,也是引起人们巨大反响的,正是太对于文明的态度,有人推崇,有人贬斥,可谓毁誉参半,但是,能够引起全世界的一种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突破,特别是在9·11事件爆发之后,由伊斯兰文明好西方文明的讨论一时间更是甚嚣尘上。而时至今日,在某种程度上讲,部分恐怖主义势力打折民族的旗号,去行恐怖之恶,其出发点也是维护不同的文明,就如同前不久发生的3·1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就暴露了其民族分裂的嘴脸,而其实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种扭曲的文明的冲突,我们必须正视,而不仅仅是以武力去解决,更要看到事件背后的原因,从而加以正确疏导。 缪尔·亨廷顿对于文明的论述全面而深刻,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其主要观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等等。 很显然,缪尔·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言论中,尽管没有太多地直接谈论未来中国在文明冲突中将会如何,但涉及中国的论述应该说不算少,因为儒家文明是其文明冲突论中的最为重要的文明类型之一。尤其是,亨氏以下观点更是许多国人而不仅仅是国际问题专家感到惊异和不能接受:文明间的关系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文明的冲突具有或可能具

国际政治理论的读书报告

《国际政治理论》的读书报告 2012403001 林世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政1201班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两大流派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其中现实主义更为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到现代德国的汉斯摩根索,都可以认为是现实主义者。而成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书则是现实主义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就连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者罗伯特基欧汉也认为:“华尔兹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他倡议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或理论思考路线,而在于他努力讲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此书在理论体系上较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有了新的突破,借用了微观经济学和系统的方法,强调国际结构中各行为体的互动作用,建构了自己的系统理论。华尔兹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结构现实主义,成为了新的国际理论大师。 一、《国际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共分9章,第一章给出了理论的定义并给出了检验理论的几项条件;第二、三章则分别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局限和谬误;第四章在反思了还原方法和系统方法的缺陷后阐述了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包含怎样的内容及可实现和不可实现的目标;第五章介绍区别于经济、社会及其他领域的政治结构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后果预期;第七、八、九章则考察系统内部国家能力分配变化而导致的结构变化将使后果预期以何种方式发生改变。由于前面三张实在过于复

杂,难以理解,所以本篇读书报告从第四章开始。 第四章“还原方法与系统理论”阐述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该包含什么内容,以及它能够和不能够实现什么。传统主义学者一再强调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质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领域的区别所在,而现代主义学者则往往否认存在着这种区别。但是如果只看两大阵营成员的行为,就会发现两者都将其注意力集中于互动的单元,而没有认识到系统原因的作用。文中还论述了基辛格的观点,基辛格认为国际秩序的性质取决于各国的特性,一个合法的国际秩序倾向于稳定与和平,革命性秩序则倾向于动荡与战争,具有革命性的国家缔造了革命性的国际系统中则包括一个或多个具有革命性的国家。本章中基辛格、摩根索、莱维的观点却都没有考虑到在国家的目的和行为以及他们行为产生的结果之间还有其他重要因素介入。 书的前一部分是通过系统理论轻轻带出结构这一概念,作者在第五和第六章中,开始直接切入主题,政治结构和无政府秩序。其中,第五章讨论了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政治结构有国内政治结构和国际政治结构之分,二者的界定也是有别的。给国内政治结构下定义,“首先要根据它的排列原则,其次要根据对被在形式上加以区别的单元的功能的规定,第三要根据这些单元之间能力的分配”以“领导”为例说明界定政治结构的要求。 从第六章开始,华尔兹不再对理论的定义加以阐述,转而使用前面所用的种种方法与定义分析国际政治局势。第六章主要分析了无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