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规划与措施

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规划与措施

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规划与措施
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规划与措施

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规划与措施国家教委早在1997年就提出“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必须化大力气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要求各高等院校作出规划,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扎扎实实跃上一个新台阶。根据教育部对“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成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我校目前的情况,作为公共课程,第一层次的课程已经开出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层次开出一门《Visual FoxPro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公共课。而第三层次的课程建设由各专业自行建设。

当今世界的大学生,能否在专业领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很大程度决定于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实际上,无论那一类专业都要开发本领域的专用计算机应用系统,都需要一大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领域业务的技术人才。所以,使用计算机技术作开发工作,95%都不是计算专业的学生。造就这类人才的途径无非三种:一是设立专门的培养复合人才的专业。由于行业种类、人员层次太多,需求不易量化,难以规划。二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深入某一应用领域,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与该领域技术人员合作。三是各非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学的或在职的)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志趣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技术。由途径二和途径三成长起来的计算机应用人员各有长处,可以互相补充。数量自然会由需求调节,无须行政规划。

理工科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目的是在学期间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第三种途径。从这个目的出发,需要我们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都作出重要的改革。

一.课程性质和课程设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各种计算机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强。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以往面上一两门课,专业开设一两门课的方式。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计算机的应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训练。这个目标通过系列选修课程实现。

系列选修课程应该体现3个特点:实用性;先进性;基础性;系统性。

实用性包括两方面的应用:日常生活、办公的应用和在专业领域的应用。

先进性体现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

基础性课程设置具有体系性;容和教学要求不应流于一般的操作介绍,而应该把计算机、通信、硬件等基本的原理、概念贯穿于其中,使学生具有理解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系统性系列课程除了强调前面3个特性(实用性、先进性、基础性)外,还应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从硬件到软件。学完系列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具有相当的硬件、软件开发能力,具有深入计算机学科学习的知识准备。

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它既注意到基础和系统,更着重应用和技术。其中一些课程会和计算机专业交叉,而一些有关新技术、新工具课程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应该有相当吸引力。

可以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组织课程。这些课程从知识结构上,是一个形成系列;从专业角度,不同课程又可能是不同专业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我们先了解一下2003年省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单位关于职称考试与高新技术考试科目(模块)的情况。

职称考试与高新技术考试科目(模块)对照表

根据我们学校现行教学计划开课情况,参考职称考试与高新技术考试科目(模块),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研讨,建议第一批系列选修课程包括:

第一批系列选修课程与职称考试与高新技术考试科目(模块)对照表

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点,以及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强调实用性和先进性,应该根据学科发展更新教学容和建设课程。还可以开设各种新技术、新工具的课程、讲座。

二.教学组织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涉及面广,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系(专业)。一方面是开课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教学组织难度也增大。教学组织难度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和教学安排上。

多年来,计算中心和各系上计算机课程的教师,由于公共课性质和管理机制,教师队伍不稳定。从课程专业性质,以及对计算机学科前沿技术的敏感性,所以计算中心教师应是“复合”型的。

教学安排采用学分主导机制,由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构成。

1.必修学分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基本要求。根据专业性质,必修学分(课程)由教学计划产生。

2.其余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选择。各专业向学生提供选课指导。

3.对完成相当学分的学生,给予资格认可。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强调实用性,必须强化实践环节。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设计和指导实验。

目前,我校校园网的建设已见规模,实验室、学生宿舍都有上网条件。这是开展现代教学的良好条件。

三、作目标和计划

我们需要开展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讨和研究;需要开设计算机教学的系列课程;需要改造提升目前的实验条件。要做的工作包括:

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制订教学容、教学大纲,选编系列教材。

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建设一个先进实用教学平台;制作网络课程。

建设面向全校的硬件、软件实验室。学生不但能够完成验证性实验,还应该完成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制订选修课程的各种教学管理细则。

系列课程建设对教学改革和培养新世纪的科技人才,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方案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管理形式都是一个很大变革,牵涉

各个方面,需要统一策划、协调。我们期望我们的努力可以结出硕果。

计算中心 2003年9月2日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大纲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公共基础 授课对象:计算机应用类专业 计算机公共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在对真实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序化后形成教学项目,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体验职业活动情境,培养其职业素养。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熟悉计算机的组成,学会操作系统的安装。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掌握Internet的应用。 (3)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WindowsXP的常用操作。(4)了解Word2003的基本知识,掌握其操作方法。 (5)了解Excel2003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掌握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的基本方法。 (6)掌握PowerPoint2003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7)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掌握CDT各模块功能。 2、能力目标 (1)能按用户需求选购性价比高的计算机。 (2)具备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下载资料等能力。 (3)能熟练操作WindowsXP,并会设置系统环境。 (4)能使用Word2003进行文字、图表的编排。

(5)能使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创建图表。 (6)能使用PowerPoint2003制作演示文稿。 (7)能使用CDT各核心模块,开发简单信息管理系统。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致而耐心的工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8)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 (9)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10)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1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 项目一选购计算机 一、项目综述 1、项目背景 某学校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置一批办公用计算机,按标书提供的,进行计算机选型,为投标提供依据。 2、项目实现目标 按用户要求进行计算机选型;安装操作系统。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才供需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加,在这种形式下,给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要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要求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挑战。本文就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更好的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提出差异化教学,其次要求教师能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再次要求课堂习题能起到很好的岗位衔接作用。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1引言 20世纪末,国际高教界都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国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主要从成本和效益出发,更多地考虑招聘的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加,许多高校也逐步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的岗位衔接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起来,需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应用的真实环境,完成具有岗位应用特色的习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相关领域模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今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仍是以老师讲解,学生听讲并做相应的习题为主。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能主动思考,不会迁移知识,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匹配。为了更好地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也需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下面对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找出其主要存在的问题。 2.1教材不能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计算机领域发展得非常快,硬件在不断升级改进,软件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而通常我们使用的教材都至少是两三年前编写的,里面的有些内容就落伍了。虽然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并不要求掌握最前沿的信息,但是主流信息应保持更新,教材过于陈旧影响学生对知识判断。 2.2教学习题陈旧 每年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变化不大,甚至没变化,因此教学中的习题,不及时更新也能应对基本的教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都不同,现在的学生(年龄在1997年左右)对几年前的习题内容一点也不感兴趣,没有共鸣,他们只会觉得枯燥无趣,提不起兴趣,也难以保持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反映考完计算机等级考试后,在实际应用中要用WORD、EXCEL、PPT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 2.3 学生的差异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本课程定位与性质 本课程是中级技工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层次,本课程除了要 求学生通过结束课程考试外,还要求通过广东省高新技术办公软件中级考证。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初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办公软件文档的排版 和数据的处理能力。 3.为今后的后继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任务 1.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 Windows7 的使用方法, 具有操作微机系统的初步能力。 2.了解计算机文字和表格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 3. 掌握 Word 2003 文字编辑软件、 Excel 2003 表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Word 和 Excel 综合应用。 (四)课程适用专业、年级、开课时间 1.本课程适:中级技工学校各专业一年级 2.开课时间:第一学年(两学期) (五)课程总学时学分要求 本课程总共105 学时(理论44 学习,实践61 学时)见附表--学时分配表

附: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章次内容学时 讲授实践第一单元Windows 系统操作1055第二单元文字录入与编辑1046第三单元Word 格式设置与编排1046第四单元表格的制作与设置844第五单元Word 文档的版式1046第六单元Excel 工作簿操作1055第七单元Excel 数据管理1257第八单元Word 与 Excel 综合应用1055其他期中、期末、等级考试复习25817 合计1054461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

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我部承担了全院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负责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学院运动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协办工作。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素质教育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同时坚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奠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我部非常重视开展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公共教学部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我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作风严谨务实,积极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学院课程设置的状况,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为专业课教学服务,公共基础课要

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规划方案

益阳市赫山区欧江岔镇牌口学校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规 划 方 案 (2017—2018学年度)

牌口学校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规划方案 随着新课程在全范围的逐步推广实施,以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和变化。我校的课改工作起步虽早,但进度较缓,与省内一些课改工作先进校有明显差距。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力推进我校构建以“问题导学”为基本教学模式的高效课堂工作进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巩固发展课程改革多年来的成果,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以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教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基础,以形式多样的研训活动为载体,坚持“培训先行,典型引路,以校为本,强势推进”的原则,努力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要坚持“行政推动,全体参与,示范引领,以校为本”的工作思路。“行政推动”即校长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培

训所需经费,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校本教研合力,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全体参与”即全校所有师生都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学校要有试点年级、实验班,要将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作为课改的引领保障,分学科、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示范引领”即让一些专业素质高的教师在全校开展示范课、研讨课等活动,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典型引路;“以校为本”即课堂教学改革要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创建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三、基本原则 借鉴性原则:对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结合本省各校的实际,借鉴性地使用,决不能照搬照抄。 创新性原则:在借鉴的基础上,要学会创新,真正构建具有自主特色,符合学校教情、学情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原则: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作为我们推进此项工作的出发点,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此项工作的归宿。 四、“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组织机构 为确保我校“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管理、协调、指导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决定成立学校新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辖三个具体实施小组,负责对本校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

计算机公共基础部分知识归纳

计算机公共基础部分知识归纳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算法---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 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算法设计基本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半递推 算法的复杂度---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时间复杂度---执行算法所需的计算工作量 空间复杂度---执行算法所需的内存空间 数据结构---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如春、夏、秋、冬;18、11、35、23、16。。。; 父亲、儿子、女儿等都是数据元素。 前件---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如父亲是儿子和女儿的前件 后件---如儿子是父亲的后件 结构---指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反映数据元素之间逻辑关系,而与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位置无关数据的存储结构(物理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数据元素 在计算机存储空间的位置关系可能与逻辑关系不同。 根据数据结构中各数据元素之间前后件关系的复杂程度,可将数据结构分两类---线性结构与 非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线性表)---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 一个前件和后件。则称该数据结构为线性结构,否则为非线 性结构。 线性表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其数据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其存储方 式为顺序存储的,如数组 栈---是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其操作原则是“先进 后出”,栈的运算有入栈、退栈、读栈顶元素 队列---是指在一端进行插入(称为队尾)而在另一端进行删除(称为队头)的线性表,其操 作规则是“先进先出”,其运算有入队和退队。 树---是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结构,而且是层次结构,是倒立的大树,有根结点、父结点、子结 点、叶子结点。根结点在第一层,一个结点所拥有的后件的 个数称为该结点的度,所有结点中最大的度称为树的度, 树的最大层次称为树的深度。 二叉树---(1)非空二叉树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左子树和右子 树),其存储结构为链式。 二叉树性质---(1)K层上最多有2(K-1)个结点(2)深度为m的二叉树最多有2m-1个结点(3)度为0的结点(叶子结点)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4)具有n个结点的 二叉树,其深度至少为[Log2n]+1,其中[Log2n]表示对Log2n 取整 满二叉树---除最后一层外,其余层的结点都有两个子结点 完全二叉树---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结点数均达到最大值,在最后一层上只缺少右边的 若干结点,叶子结点只可能在层次最大的两层上出现。满二 叉树是完全二叉树,而完全二叉树不是满二叉树。完全二叉 树有两个性质:(1)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 [Log2n]+1(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包含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四门课程。对于大一新生,全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进入大一下学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分别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从而使计算机公共课程与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有机衔接。形成了有序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学时数改革:见机房课表和教学任务书 三、课程教学管理改革 ●2008年成立公共课部,对全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统筹管理;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推进课程组建设,成立了四个课程组; ●在学生意见反馈上,利用教学管理QQ群和院系联系人制度保障 信息的沟通和教学中问题的处理; 四、教学师资力量: ●要求全院教师、特别是副高以上的教师带一个班的计算机基础

课程。引导尽量多的优秀专职教师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 ●在校其他部门,挑选、聘用一批计算机专业的在职员工,作为 兼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师。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师资队伍。 ●聘用在读研究生作为兼职教师,严格把关。坚持试讲制度, 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聘。 五、考核形式改革:采用无纸化考试 六、学生作业提交方式改革:教师在服务器建立班级账户,学生通 过局域网提交作业,教师随时可以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时间;也方便学生在实验课内无法完成作业可以在其他时间补交。见实验档案文件夹。 七、课程建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四门课程中,《计算 机基础及应用》课程已经通过校级精品课程验收;《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建设依托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经成功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程序设计基础》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也已启动。 八、教材建设: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 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意见(2007年),组织有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编写相关课程的教材;并紧跟社会需求,每三年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

课程与教学发展三年规划

木垒县第一小学课程与教学三年发展规划 通过对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制定的课程与教学要达到的目标的 细心领会,特制订以下教务工作三年规划。 一、工作思路 学校规划中教学工作以积极推进“3431”的研究与实践为主线,以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教与学的最优化为中心,建立高效有序 的教学管理机制,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质量监测 方案,加强校本师训管理,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二、总体目标 以优化教学管理为手段,夯实基础型课程,完善校本教材。继 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转变教师的备课模式、教学方式和学生的 学习方式为途径,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使 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稳中有进。 三、主要举措 1、做好《木垒县第一小学质量提升工程方案》和《质量监测方案》依据方案制定实施计划,并在不断的总结分析、分析总结中寻 找更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 2、以常规自控(互控)为突破口,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与探索。备课自控,对不同层面教师分别要求,不断提高二次备课 的质量;随堂课互控,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注重练习设 计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以课题研究为核心,提高全员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的意识,构建成就“3431”模式下“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逐步 完善我校校本课程,促使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 4、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实施质量过程性管理,实现学科教学的最优化,重

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 科能力展示情况、文体活动参与情况与学业评价相结合,切实把提 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5、学校成立教学巡课督导小组,督导小组成员由校长、书记、 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组成。不定期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督促,严格执行教学常规,逐步规范教师行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6、各教研组长对新教师进行备课、上课的专题指导,让新教师 更快地进入角色,熟练教学。 7、建立随堂听课、评课制度。 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17、1——2018、1 目标:强化常规,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任务: 1、制定《木垒县第一小学质量提升工程方案》和《质量监测方案》,并依据方案制定实施计划,在不断的总结分析、分析总结中 寻找更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 2、各教研组要学习新的教研常规管理办法,明确常规教学我们 怎么做,做什么。 3、各教研组根据不同层面的教师,制定具体分层备课要求。 4、研备、改备年级组长要抓实效,自备教案要有对突破重点、 分散难点等的设计构思。 5、建立随堂教学情况互控机制,开展“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6、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梳理,落实研究任务,确定研究 方法,寻找解决策略,跟进完善策略。 7、2017.1月—6月在各组开展师徒“同课异构”活动。2017.9月—2018.1月在综合组开展“异课同构”的教学研究。

(完整word版)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及总结

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及总结 一、根据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确定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方案 1.重视基本知识和素质的培养 根据本专业的知识要求,设置《车工工艺》、《车工技能训练》和《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三门专业主干课程,同时根据课程的需要构建了“普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理论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工艺施工的能力,设置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床控制技术等专业理论课程;时设置了相关专业选修课程,以保证前有基础后有延续,使学生真正全面了解本专业。 2.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现”能力即把设计方案和图纸转化为产品、商品,也就是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在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占整个教学计划任务的47%。 1)结合一线岗位要求,分析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实践技能,在主干课程后开设实训专用周。针对岗位技能,我们分为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三部分来实现。其中,基本技能部分主要包括与专业基础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基本工种实训,共开设有焊接、电工、机械制图、数控车工、计算机绘图等五项实训内容,通过基本技能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类基本加工方法,机械制图与机械零件设计等基础知识。专业技能部分包括与专业主干课、专业模块课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

节,综合能力毕业设计与毕业综合实习。由于我们的理论课程是按照现场岗位要求来设置的,因此在主干课程后安排的实训即可以满足现场技能要求,也使学生经过实训后,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重要技能分层次进行,遵循“初步实践---理论学习---深层实践”的顺序进行组织。 如车工技能,要求学生具有熟练使用车床、进行工艺编制和工艺实施的能力,此能力要靠车工实训和“机械制造”课程来实现。过去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在学生进校后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安排五周机加工实训来完成,学生在机加工实训时,还没有任何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知识,五周实训仅仅是培养了其对机加工的感性认识和对机床的初步应用能力,后面学习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时没有实训,学生学完课程后,虽有了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再进行实践验证和实践加深,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我们在安排实践教学计划时,将原来五周的机加工实训调整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安排三周,在第一或第二学期进行,培养机床的初步应用能力和对机加工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两周安排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后进行,让学生在自己编制完加工工艺后自己上机床进行加工验证,并根据加工结果调整工艺方案或参数。经过这种“初步实践---理论学习---深层实践”的训练,学生的机加工技能和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设置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机械加工设备的教学中,针对多种加工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安装调整,如果仅仅在课内的理论教学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在每种加工设备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课内实践,学生理解好掌握容易。 4)实施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抓好过程和结果控

最全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汇总

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世 2、计 3、世 4、计 5、电但至今其运行仍遵循着一位科学家提出的基本原理。他就 6、1946_ 7、在 8、 9、计 10、 11、计算机业界最初的硬件巨头“蓝色巨人”指的是 12、第四媒体是指(网络媒体)。 13、CAD A、计算机辅助教育 B、计算机辅助测试 C、计算机辅助设计 D、计算机辅助管理 14、“计算机辅助制造”的英文缩写为CAM。Assist 辅助 15、 16、 17、某单位自行开发的工资管理系统,按计算机应用的类型划分,它属于____。 A、科学计算 B、辅助设计 C、数据处理D 18、 19、 20、 21、 22、 23、在微机中,bit 24、计算机中字节是常用单位,它的英文名字是 A、Bit B、byte C、bout D、baut 25、计算机存储和处理数据的基本单位是____。 A、bit B、Byte C、GB D、KB 26、1字节表示____位。 A、1 B、4 C、8 27、在描述信息传输中bps 28、"32位微型计算机"中的32 29、 30、字符串“IBM”中的字母B存放在计算机内占用的二进制位个数是____。 A、8 B、4 C、2 D、1 31、若一台计算机的字长为4 32、 33、 34、 35、 A、调制解调器 B、交换机C 36、计算机的三类总线中,不包括____。 A、控制总线 B、地址总线 C、传输总线 D、数据总线 37、关于计算机总线的说明不正确的是____。 A、计算机的五大部件通过总线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B、总线是计算机各个部件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组公共通道 40、 41、几年前一位芬兰大学生人在Internet 上公开发布了一种免费操作系统经过许多人的努力,该 42、Access 43、 44、 45、 46、启动Windows 47、Windows 48、在Windows 49、对于Windows,下面以____为扩展名的文件是不能运行的。 A、.COM B、.EXE C、.BA T D、.TXT 50、在Windows 中有两个管理系统资源的程序组,它们是____。 A、“我的电脑”和“控制面板” B、“资源管理器”和“控制面板” C、“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 D、“控制面板”和“开始”菜单 51、在Windows中,为了查找文件名以"A" 52、中,为了查找文件名以"A"字母打头,后跟一字母的所有文件,应当在查找名称框内输 53、 54、合键 55、Word程序启动后就自动打开一个名为____的文档。 A、Noname B、Untitled C、文件1 D、文档1 56、Word程序允许打开多个文档,用____菜单可以实现各文档窗口之间的切换。 A、编辑 B、窗口 C、视图 D、工具 57、下列带有通配符的文件名,能表示文件ABC、TXT的是____。 A、*BC、? B、A?.* C、?BC、* D、?.? 58、为了保证任务栏任何时候在屏幕上可见,应在"任务栏属性"对话框的"任务栏选项"标签中选择____。A、不被覆盖B、总在最前C、自动隐藏D、显示时钟 59、使用“开始”菜单中的查找命令,要查找的文件名中可以使用____。 A、通配符? B、通配符* C、两者都可以 D、两者都不可以 60、Windows xp中,当屏幕上有多个窗口时,那么活动窗口____。 A、可以有多个窗口 B、只能是固定的窗口 C、是没有被其他窗口盖住的窗口 D、是有一个标题栏颜色与众不同的窗口 61、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反向选择若干文件的方法是____。 A、CTRL+单击选定需要的文件 B、SHIFT+单击选定需要的文件,再单击反向选择 C、用鼠标直接单击选择 D、CTRL+单击选定不需要的文件,再单击编辑菜单中反向选择 62、对WINDOWS应用程序窗口快速重新排列[平铺或层叠]的方法是: ____。 A、可通过工具栏按钮实现 B、可通过任务栏快捷菜单实现 C、可用鼠标调整和拖动窗口实现 D、可通过[开始]菜单下的[设置]命令实现 63、通常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____。 A、以共享资源为目标的计算机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B、能按网络协议实现通信的计算机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C、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计算机互联起来构成的计算机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验方案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教学 及实验教学改革及实施方案 一、课程理论教学改革及实施 1.新生入学伊始,首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使用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 摸底考试(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考试),经过考核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新生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根据学生个人意愿,确定是否将摸底考试成绩作为该生本课程的A考成绩,系里全体任课教师负责考核并给出成绩。对于参加摸底考试的学生,无论成绩如何,都可以选择参加本课程的正常学习和考核。 2.根据机房条件,部分班级采用直接在机房授课的方式(大约30%的班级),以利于学 生更好地掌握授课内容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总学时不变,试点班级由任课教师报名,学院和教务处备案。理论课任课教师教学工作量算法不变,实验室教师计实验准备工作量。 二、实验教学改革及实施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学时总计16学时,具体分配见表1。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根据学校相关规定,专职实验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工作。,实验采取混排方式,即实验由承担实验指导的教师(可以不是本班任课教师)对自己指导的班级给出百分制实验成绩(最终占总成绩的20%),并且按学校要求填写实验授课手册,最后与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考核,分别按比例70%、10%)合计作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实验指导教师和理论课授课教师承担各自的职责,出现责任事故按相关规定处理。 根据机房现有条件,准备每次每个实验室同时进行3个班的上机实验,安排实验指导老师方案如下: 3个自然班安排1名任课教师和1名实验室教师同时进行实验指导,任课教师负责2个班级的实验指导和考核任务,实验室教师负责1个班级的实验指导及考核任务,期末均给出百分制考核成绩,并负责填在期末成绩总表中。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之前必须给出具体的实验项目名称、实验要求等内容,不能采用大纲上的笼统的项目名称。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报告改革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c5111901.html,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报告改革探讨 作者:李倩 来源:《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第05期 摘要:实验报告在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分析了当前实验报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从实验预习、实验报告模板设计、实验报告提交时间、实验报告批改规范以及采用电子实验报告进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最后对实验报告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实验报告;实验教学;实验预习;实验报告模板;电子实验报告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5-0000-02 1引言 近年来,高校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实验报告成为检查考核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书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不但能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验进一步联系起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在实验报告日益被重视的同时,在其使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验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一般都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填写并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课程结束后对实验报告进行归档,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检查来检验评价实验教学的质量。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实验报告与实验过程脱节。通常,学生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操作,在课后书写实验报告。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时往往要努力回想课上实验的情形,然而由于时间上的脱节使得填写的内容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因而也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实验报告的作用。2.2纸质实验报告存在诸多缺点。传统纸质实验报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实验教学的要求,且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首先,纸质实验报告的填写、批改和反馈整个过程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实验报告批改和反馈效率低,学生也就不能及时获得教师评价,了解需改进之处,从而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其次,纸质实验报告在填写内容上会有局限,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图形形式的实验结果不易表现,且篇幅有限。再次,纸质形式不便于查阅往届实验报告,不便于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从而不利于全面评价实验教学效果。总之,纸质实验报告的形式不符合教育现代化、网络化发展的要求,同时,大量纸张的使用造成很大的浪费且存储不便。2.3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就是应付了事,随便填填,甚至抄袭,一个班上交上来的实验报告就那么几个版本,实验抄袭现象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实验报告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

2013学年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 近几年来,由于择校之风愈演愈热,导致滨湖社区大量优质生源外流,入我校就读学生整体素质明显下降,教师教学的信心严重受挫,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为扭转这一状况,同时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依据盐都区教育局《关于推进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学校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反复进行校外学习的基础,结合我校两年多来“活动单导学”模式摸索和初步实践,推行了“活动单导学361高效课堂”模式,有效地推进了教育教学发展,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了使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特制订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盐都区教育局《关于推进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质量,把“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推进新型课堂模式,大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改革理念 1.转变教学方式,实现关注学生本质。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即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给一个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展示;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天性才能被尊重,学生的自信才能得到张扬。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把尺子评价学生。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作为人的幸福感和尊严感。要遵循教育规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要是顺应和尊重学生的天性和本能,让课堂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收获成功,获得自信。 3.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把握三个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学校和课程实际,反对课堂教学改革形式化,因为课改的目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愉快轻快的学习,因此,在实施新模式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三个策略: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②先教后学,以教导学;③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内容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二)进一步规范“361高效课堂”操作程序 “活动单导学361高效课堂”模式强调课堂三个基本、六个环节、一个目标。三基本是指:①基本要求——先学后教;②基本载体——活动单+教材;③基本模块——定向导学,实施活动,当堂训练。六个环节是指:①创设情境;②自主学习;③合作探究;④展示交流; ⑤点评提升;⑥检测反馈。一个目标:高效学习。 “361高效课堂”还体现在:①课堂45分钟按3︰6︰1比例划分为15+25+5,要求教师的

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15, 3(4), 143-147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9c5111901.html,/journal/ces https://www.doczj.com/doc/9c5111901.html,/10.12677/ces.2015.3402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in Universities Hou Zhang, Zhiqin Ju, Gang Liu, Xiaokuan Zhang, Hui Zhao, Jiangang Liang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Nov. 3rd, 2015; accepted: Nov. 17th, 2015; published: Nov. 2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9c511190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thinking of teaching model reform is presented firstly. Then, it is emphasized with the steps and methods of the teaching model reform. Fin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orm is illustrated,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other kinds of courses. Keywords Teaching Model Reform, Exploration, Practice 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张厚,鞠智芹,刘刚,张小宽,赵辉,梁建刚 空军工程大学,陕西西安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3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17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0日 摘要 论文给出了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重点阐述了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最后给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收稿日期:2008-10-10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yb06128) 作者简介:章剑林(1966-),男,浙江嵊州人,副教授,硕士,E -mail :zhangjohn @vip 1sina 。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2008年12月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C ommunications V ol 19N o 14,Dec 12008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与实践 章剑林1,江锦祥2,刘青云1,邹玉金1 (1.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杭州 310018; 2.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摘 要:本文首先指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其不足,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最后将它应用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G 71210;G 718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4X (2008)04-0057-04 0 前 言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和有关教育专家指导下,经历了追求发展和不断探索的过程,经过多年努力,高职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以往开展的这些教育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涉及到公共基础课的建设与改革项目相对较少,这对于如何贯彻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思想,实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和改革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相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如何做好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做好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特别是如何在“工学 结合”这个主题的前提下,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改 革和探索,是一项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1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 就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业内人士似乎都已经看到了我国高职教育特别是当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情况下存在的不足和弊端,纷纷撰文或著书抨击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与此同时,各种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 111 公共基础课存在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脱节的 现象 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职业性不强,工学结合特征不明显。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教学很多公共基础课源于本科教学,高职教学公共基础课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如何在当前倡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我们深思。高职公共课课程建设主导地位往往为非高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1)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 Work plan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 前言: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制定工作计划,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大家协调行动,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档根据工作计划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规划性、设想性、计划性、方案和安排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近几年来,由于择校之风愈演愈热,导致滨湖社区大量 优质生源外流,入我校就读学生整体素质明显下降,教师教学的信心严重受挫,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为扭转这一状况,同时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依据xxx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学校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反复进行校外学习的基础,结合我校两年多来“活动单导学”模式摸索和初步实践,推行了“活动单导学361高效课堂”模式,有效地推进了教育教学发展,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了使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特制订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xxx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的实施意见》,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质量,把“以生为本,关

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推进新型课堂模式,大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改革理念 1、转变教学方式,实现关注学生本质。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即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给一个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展示;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天性才能被尊重,学生的自信才能得到张扬。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把尺子评价学生。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作为人的 幸福感和尊严感。要遵循教育规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要是顺应和尊重学生的天性和本能,让课堂每一个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