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针灸学(中级)专业知识

中医针灸学(中级)专业知识

中医针灸学(中级)专业知识
中医针灸学(中级)专业知识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档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 二、单项选择 1、C2、B3、D4、E5、C6、A7、C 三、双选题 1、AE2、BC 四、多选题 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 二、单项选择1、C2、B3、D4、E5、C6、A7、C 1、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中医内科学专业实践知识模拟题31

中医内科学专业实践知识模拟题31 A型题 1. 患者汗出恶风,微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脉细弱。治疗应首选 A.黄芪汤 B.补肺汤 C.玉屏风散 D.桂枝汤 E.补中益气汤 答案:B 2. 患者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嗽痰少,形寒畏冷,舌苔白滑,脉弦紧。其治法是 A.温肺化痰,纳气平喘 B.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C.温肺散寒,止咳化痰 D.温肺化痰,散寒解表 E.散寒温脾,化痰平喘 答案:B 3. 患者,男,52岁。形体肥胖,呛咳阵作,喉中痰鸣气粗,胸高胁胀,痰黄质稠,烦闷不安,汗出面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宜选用的治法是 A.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B.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C.补肺固卫 D.健脾化痰

E.补肾摄纳 答案:B 4. 患者,女,33岁。咳喘息粗,烦躁胸满,痰黄难咳,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宜选 A.越婢加半夏汤 B.麻杏石甘汤 C.麻杏蒌石汤 D.桑白皮汤 E.射干麻黄汤 答案:D 5. 患者干咳少痰,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胸闷隐痛,身体逐渐消瘦,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诊断是 A.肺痨 B.肺痿 C.咳血 D.虚劳 E.肺胀 答案:A 6. 李某,男性,80岁。患者喘咳30余年,逐年加重,2天前出现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咳逆喘促,咳痰不爽,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滑数。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A.苏子降气汤 B.平喘固本汤

C.涤痰汤 D.真武汤 E.越婢加半夏汤 答案:C 7. 张某,男性,46岁。2天前,患者突然出现喘急胸闷,咳嗽,咳痰稀薄而白,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其诊断是 A.风寒袭肺咳嗽 B.风寒壅肺喘证 C.饮犯胸肺饮证 D.虚寒型肺痿 E.冷哮哮病 答案:B 8. 患者王某,男性,55岁。其于着凉后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肢冷,倦怠嗜卧,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用辛温发表药后汗不出。应首选方剂是 A.败毒散 B.再造散 C.参苏饮 D.四逆汤 E.桂枝汤 答案:B 9. 张某,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舌苔薄白,脉细弦。此属下列何证 A.心血不足证 B.心虚胆怯证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医学基础练习题

阴阳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火为阳,水为阴 B.南为阳,北为阴 C.木为阳,土为阴 D.功能为阳,物质为阴 E.动为阳,静为阴 2.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D.后半夜 E.中午 3. 下列哪种情况不宜用阴阳概念来说明() A.昼与夜 B.天与地 C.表与风 D.水与火 E.左与右 4. 不属于阳的症状是() A.声高气粗 B.多言而躁动 C.面色鲜明 D.脉细涩 E.舌苔黄燥 5. 下列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阴”的含义为“阴邪”的是() A.阴虚则阳亢 B.阳盛则阴病 C.阴盛则阳病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6. 可用阴阳的对立制约来解释的是()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寒者热之 D.重阳必阴 E.阴中求阳 7. 下列哪项不能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8.“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可用阴阳学说中哪一个观点来解释()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阴阳互损 9. “阴中求阳”是指()A.阴寒证用阳热之药 B.虚热证用滋阴药 C.虚寒证用补阳药 D.在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之品 E.在滋阴时适当配以补阳之品 10. “阳病治阴”的治则是针对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之证 B.阳盛伤阴之证 C.阳虚阴盛之证 D.阳气暴脱之证 E.阴虚阳亢之证 二、填空题 1.“阳胜则热”,是指致病,所导致的疾病性质是证; “阴胜则寒”,是指致病,所导致的疾病性质是证。 2.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为;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为。 三、名词解释:(可不做解答,下去思考) 1.阴阳 2.互根 3.阳胜则热 4.阳虚则寒 5.阴虚则热 6.阴阳交感 7.阴阳对立制约 8.阴中求阳 9.阳中求阴 10.阴阳互藏 11.阴阳转化 12.阳胜则阴病 13.阴胜则阳病

中医学专业知识模拟47

中医学专业知识模拟47 一、单项选择题 1. 昼夜分阴阳,以下时间属于阳中之阴的是______。 A.前半夜 B.下午 C.上午 D.后半夜 E.平旦至日中 答案:B [解答] 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故属阳中之阴的是下午。 2. 寒极生热,说明了阴阳的何种关系______。 A.阴阳互藏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答案:E [解答]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均体现阴阳转化的关系。 3. 有朝百脉功能的脏是______。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D [解答]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血液都通过经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 4. 具有疏通全身气机,促使气机畅达作用的脏是______。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B [解答]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对气机的疏通畅达起调节作用。 5. 肾为气之根指______。 A.肾为五脏阴阳之根本 B.肾主纳气,维持呼吸深度 C.肾主气化,司膀胱开合 D.肾主水 E.肾精化生元气,为生命的原动力 答案:B [解答]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是指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的深度。 6. 胃的生理功能是______。

A.受盛化物 B.传化糟粕 C.运化水谷 D.受纳腐熟 E.泌别清浊 答案:D [解答] 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 7. 最易生风动血的邪气是______。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答案:E [解答] 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耗伤阴液,筋脉失养,导致肝风内动,即热极生风。 8. 属于正治的是______。 A.以通治通 B.热因热用 C.热者寒之 D.用热远热 E.塞因塞用 答案:C [解答] 属于正治的是热者寒之。热因热用、以通治通、塞因塞用均为反治法;

中医针灸学概论

中医针灸学概论 针灸治疗学是阐述针灸治疗疾病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炎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其内容颇为广泛,总体可分为概论、各论及专论三个部分。概论主要阐述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和针灸配穴处方(包括特走穴的临床应用),各论详细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专论则介绍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s情况下,则经络里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脑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中医理论中“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的肿胀、疼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按软、拘挛或者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凡此,均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内经》称之为“解结”。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 由于引起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内经》中又针对不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即“针所不为,灸之所直”。《干金方》中说:“凡病皆由血气室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议温暖之。”可见,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直用针刺,虚寒引起者直行灸疗。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受患经脉部位酸楚冷痛、痉挛抽痛或跌仆损伤而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而止痛的作用。对于气血不行、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酸软无力、瘫痪失用,灸疗可以起到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既病之后,机体仍会不断产生相应抗病能力,继续与病邪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趋恶化。 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又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凡邪盛正气未衰老(新病),治宜祛邪一为主,邪去五户芬。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未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法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内科学专业知识 1

中医内科学专业知识-1 (总分:47.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B}}(总题数:30,分数:30.00) 1.中风阳闭的病机是 ?A.痰热腑实 ?B.风火实热 ?C.风火痰热 ?D.气火痰热 ?E.风痰血热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解析] 中风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闭证之中腑者,因肝阳暴亢或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见喁僻不遂,神志欠清,大便不通;中脏者,风阳痰火内闭神窍,脑络瘀阻,则见昏仆,不省人事,肢体拘急等闭证。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 2.患者水肿日久,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畏寒肢冷,尿少,舌淡苔白滑,脉沉弱。其证候是 ?A.风水泛滥 ?B.湿毒浸淫 ?C.水湿浸渍 ?D.湿热壅盛 ?E.脾阳虚衰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解析] 本证是因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所引起的水肿。畏寒肢冷是脾阳虚衰的表现。 3.下列各项,与痴呆发病关系不密切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肺 ?肾E. (分数:1.00)

B. C. D. √ E. 解析: 4.下列哪项不是胁痛的分型 ?A.肝郁气滞 ?B.寒湿阻络 ?C.肝胆湿热 ?D.肝络失养 ?E.瘀血阻络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5.怔忡,临床上多见于 ?A.热证 ?B.表证 ?C.实证 ?D.虚证 ?E.寒证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解析]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以虚证居多,或虚中夹实。 6.加减葳蕤汤主要用于 ?A.风寒感冒 ?B.风热感冒 ?C.阴虚感冒 ?D.气虚感冒 ?暑湿感冒E. (分数:1.00) A. B.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对者打“T”,错者打“F”)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中医学专业知识模拟38

中医学专业知识模拟38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型为最佳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方剂中,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是______。 A.四君子汤 B.参苓白术散 C.补中益气汤 D.生脉散 答案:B [解答] 参苓白术散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症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2. 下列病证中,适用于甘麦大枣汤的是______。 A.脏躁 B.阴虚内热,神志不安证 C.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D.心肾不交证 答案:A [解答] 甘麦大枣汤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主治脏躁,症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苔少,脉细微数。 3. 下列方剂中,适用于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的是______。 A.枳实消痞丸 B.暖肝煎 C.天台乌药散

D.枳实薤白桂枝汤 答案:B [解答] 暖肝煎功效温补肝肾,行气止痛;主治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症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4. 下列方剂中,患者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适用的是______。 A.小陷胸汤 B.贝母瓜蒌散 C.三子养亲汤 D.止嗽散 答案:C [解答] 三子养亲汤功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主治痰壅气逆证,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5. 下列方剂中,利水消肿、行气健脾的是______。 A.猪苓汤 B.防己黄芪汤 C.五皮散 D.苓桂术甘汤 答案:C [解答] 五皮散功效利水消肿,行气健脾;主治皮水(水停气滞)一身悉肿,肢体沉重,脘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舌苔白腻,脉缓。 6. 下列不同的祛痰剂中,润肺化痰药配伍生津润燥药的是______。 A.燥湿化痰剂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中医学专业知识模拟44

中医学专业知识模拟44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之精的是______ A.血 B.生殖之精 C.津液 D.髓 E.水谷精微 答案:B [解答] 精是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指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包括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狭义之精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 2. 下列脏腑中,味过于咸易损伤的是______ A.肺 B.肾 C.心 D.肝 E.脾 答案:C [解答]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3. 下列关于内燥症状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 A.肌肤干燥不泽,口鼻咽燥,舌无津

B.肺燥,干咳无痰,甚则咯血 C.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 D.胃燥,食少,舌光红无苔 E.肠燥,便秘,小便短赤 答案:C [解答] 内燥所致病症包括肌肤干燥不泽,口鼻咽燥,舌无津;肺燥,干咳无痰,甚则咯血;胃燥,食少,舌光红无苔;肠燥,便秘,小便短赤。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见于内湿。 4. 下列关于调理气血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 A.气虚致血虚应补血为主,辅以补气 B.气虚致血瘀应补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 C.气滞致血瘀应行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 D.气虚致摄血无权应补气为主,辅以收敛止血或温经止血 E.气逆致血随气逆应降气和血 答案:A [解答] 气虚致血虚应补气为主,辅以补血;血虚致气虚应补血为主,辅以补气;气虚致血瘀应补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气滞致血瘀应行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气虚致摄血无权应补气为主,辅以收敛止血或温经止血;气逆致血随气逆应降气和血。 5. 下列选项中,可见形体赢弱的是______ A.内脏坚实 B.气血旺盛 C.内脏虚衰 D.抗病力强 E.预后较好

针灸学基础知识-1

针灸学基础知识-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总题数:50,分数:100.00) 1.中医学中“证”的概念是 (分数:2.00) A.疾病过程的症状 B.疾病过程中的体征 C.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D.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和体征 E.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解析: 2.“阳中求阴”治法的病理基础是 (分数:2.00) A.阴偏胜 B.阳偏胜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阴阳两虚 解析: 3.肝病及脾的理论依据是 (分数:2.00)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母子相及 解析: 4.在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中起根本作用的是 (分数:2.00) A.调畅情志 B.调节血量 C.调节脾胃 D.疏通水道 E.调畅气机√ 解析: 5.对全身水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是 (分数:2.00) A.小肠之泌别清浊 B.肺之通调水道 C.脾之运化水液 D.肾之蒸腾气化√ E.肝之疏泄功能 解析: 6.元气运行的道路是 (分数:2.00) A.心脉 B.胸腔

C.全身 D.脉外 E.三焦√ 解析: 7.下列各项,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 (分数:2.00) A.肺朝百脉 B.脾主统血 C.肝主藏血 D.心主血脉√ E.肾主纳气 解析: 8.奇经八脉中的“阳脉之海”是 (分数:2.00)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阳维脉 解析: 9.最易伤津耗气的邪气是 (分数:2.00)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火邪√ 解析: 10.风邪伤人,导致易汗出的致病特点是 (分数:2.00) A.风性善行 B.风性数变 C.风为阳邪 D.风性开泄√ E.风性轻扬 解析: 11.外感病常出现实证的阶段是 (分数:2.00) A.病证末期 B.发病初期 C.各个阶段 D.病证中期 E.初期或中期√ 解析: 1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要适用的病机变化是(分数:2.00) A.阴偏盛 B.阴偏衰√ C.阳偏衰

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 一、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得医学巨著就是。 6、中医学得基本特点就是、。 11、中医把人体瞧成一个以为主 宰, 为中心得整体;同时认为人与以及有密切联系,也就是一个不可分割得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得整体性,主要体现 于、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 精为 ,气为 ,神 为。 二、判断题 3、个人社会地位得改变对健康造成得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得范畴。 ( ) 4、中医在认识疾病得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 体。(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 神。 ( ) 三、名词术语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 四、简答题 5、简述形与神各自得含义及二者得关系。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得影响如何?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得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 答案 一、填空题 1、《黄帝内经》 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 12、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13.基础动力主宰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名词术词解释 1.中医学就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影响下所形成得,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得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得一门自然科学。 2、整体就就是统一性与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得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得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得五个

生理系统,就是完整统一得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四、简答题 5、形体,就是指构成人体得脏腑、经络、五体与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得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得神,就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得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得神,就是指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与神得关系表现为:形与神就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得。形就是神得藏舍之处,神就是形得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就是生命存在得保证。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得影响主要体现为:①人体得生理活动随季节气候得规律性变化可出现相应得适应性调节;②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③地域气候得差异,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得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得生理活动与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得形成;④人对生存环境得适应就是积极得、主动得,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五、论述题 1、整体就就是统一性与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得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中医学得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就是构筑中医学思想体系得主导思想,为中医学得基本特点之一。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人体就是有机得整体:构成人体得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两大方面;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局部得病变往往就是整体得反映;治疗上则根据个体形神得不同,即使就是局部得病变,也必须从整体考虑。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①人与自然环境得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存得必要条件;同时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得过程中,本身具备了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机体得正常生命活动。若自然环境得变化超越了人类自身得调节能力,则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得发生。②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人就是社会得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得变动对人也发生影响。其中,社会得进步,社会得治或乱及个人得社会地位改变对人影响最大。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结合发病季节、地域环境因时、因地防治。 以上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内外环境统一性得思想,即中医学得整体观念。 41、中医学得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 ) 51、人与环境得密切联系表现在( )与( )两个方面。 1、答:阴阳得消长平衡指二者不就是静止不变得,而就是在一定限度内不断地彼此消长,保持着事物得动态平衡。这一过程包括了相互消长与协调平衡两个方面。就相互消长而言,又有对立制约关系中得消长,即此消彼长与此长彼消过程,也有互根互用关系中得消长,即此消彼消与此长彼长过程。事物得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运动中趋于协调平衡 人体之气得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得依据就是五行得特性,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天人一体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得必要条件。自然环境得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得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得认识,即就是“天人一体观”得整体观。中医养生中天人相应顺乎自然、身心合一形神共养得养生原则。、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得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得五个生理系统,就是完整统一得整体。 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针灸学基础题库完整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二、单项选择 1、C 2、B 3、D 4、E 5、C 6、A 7、C 三、双选题 1、AE 2、BC 四、多选题 1、ABCE 2、ABCDE 3、ACD 4、ABE 5、ABCE 6、ABDE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1、C 2、B 3、D 4、E 5、C 6、A 7、C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思邈 B.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C )

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模拟题27

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模拟题27 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下列不属于“诊法”的内容是 A.望舌 B.辨证 C.切脉 D.闻声 E.问诊 答案:B 2. 大便秘结,发热腹痛属于 A.热结肠道,热盛伤津 B.津液亏少,肠道失润 C.阴血不足,肠失濡润 D.气虚失运,传送无力 E.阳虚寒凝,气机滞塞 答案:A [解答]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便而艰涩不畅者,谓之便秘。如大便秘结,发热腹痛,多因热结肠道,热盛伤津;若大便秘结,口干咽燥,为津液亏少,肠道失润;如大便秘结,兼见面白脉细,是阴血不足,肠失濡润所致;若大便秘结,且乏力短气者,为气虚失运,传送无力;若大便秘结,尿清肢冷者,是阳虚寒凝,气机滞塞所致。 3. 大便时干时稀属于 A.脾气亏虚

B.肛门瘀血 C.肝郁脾虚 D.大肠湿热 E.肾虚命门火衰 答案:C [解答] 溏结不调即大便或干燥或稀溏无规律。其中,大便时干时稀者,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而致;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胃虚弱。 4. 厌恶食物,甚至视之恶心,恶闻食臭属于 A.不欲食 B.纳少 C.纳呆 D.呃逆 E.厌食 答案:E 5. 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属于 A.肝经郁热 B.肾阳不足,阳不化水 C.气虚失运,传送无力 D.脾虚中气下陷 E.脾胃虚寒 答案:A 6. 不属于月经周期经常提前7天以上的病机是 A.气虚不能摄血

B.阳盛迫血妄行 C.阴虚而虚热内扰 D.肝郁、血瘀,血海不宁 E.湿热蕴结 答案:E 7. 瞪目直视属于 A.脏腑精气将绝 B.风热毒邪上攻 C.太阳经绝证 D.寒湿水饮内停 E.肝胆火炽 答案:A 8. 病人两目上视,不能转动或兼项强抽搐、角弓反张属于 A.脏腑精气将绝 B.风热毒邪上攻 C.肝风内动 D.寒湿水饮内停 E.肝胆湿热 答案:C 9. 四肢或某一肢体肌肉消瘦、萎缩,松软无力属于 A.气血亏虚 B.邪气壅盛 C.寒湿内侵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