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专业知识分类模拟62

中医学专业知识分类模拟62

中医学专业知识分类模拟62
中医学专业知识分类模拟62

中医学专业知识分类模拟62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型为最佳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典籍中,将胃脘痛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病证的是

A.黄帝内经

B.兰室秘藏

C.医学正传

D.伤寒杂病论

E.千金要方

答案:B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胃痛病名;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金·李东垣所著《兰室秘藏》将胃脘痛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明·虞抟所著《医学正传》提出胃痛的治疗大法。

2. 下列关于气虚所致月经异常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经色深红质稠

B.经色淡红质稀

C.经色紫暗

D.夹有血块

E.小腹冷痛

答案:B

经色淡红质稀常提示气虚或血少,不荣。

3. 下列药物中,具有利咽功效,用于咽喉肿痛、丹毒、痄腮的是

A.大青叶

B.青黛

C.板蓝根

D.穿心莲

E.蒲公英

答案:C

板蓝根长于凉血,清热解毒,用于温毒发斑等。兼具利咽,用于咽喉肿痛、丹毒、痄腮。

4. 下列关于哮证病因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吸入烟尘

B.外感风湿

C.饮食不当

D.过食生冷

E.体质虚弱

答案:B

哮证的病因包括: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嗜食酸咸甘肥,或进食海膻发物;体质虚弱(多以肾为主),或病后体弱(多以肺为主)。

5. 下列经络中,是指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部位的是

A.皮部

B.经筋

C.别络

D.经别

E.奇经

答案:A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功能包括对外界的刺激具有调节作用;依赖于布散于体表的卫气,抗御外邪。

6. 下列关于问诊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A.问话应严谨准确,多使用专业术语

B.应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下进行

C.既要严肃,又要和蔼

D.全面收集有关临床资料

E.重视主诉

答案:A

问诊的方法包括应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下进行;既要严肃,又要和蔼;问话宜通俗易懂,避免术语;全面收集有关临床资料;重视主诉。

7. 下列体位中,适用于针刺少阳经腧穴的是

A.仰卧位

B.俯卧位

C.仰靠坐位

D.侧卧位

E.俯伏坐位

答案:D

侧卧位适用于少阳经;上、下肢部分腧穴。

8. 下列病证中,患者症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入夜尤甚,可能的诊断是

A.肝气郁滞

B.肝胆湿热

C.肝胆火盛

D.瘀血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瘀血所致胁痛的特点是胁肋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入夜尤甚。

9. 下列关于少神体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目灵活,明亮有神

B.两目晦滞,目光乏神

C.两目晦暗,目无光彩

D.面色无华,晦暗暴露

E.精神萎靡,意识模糊

答案:B

少神的体征包括两目晦滞,目光乏神;面色少华,暗淡不荣;精神不振,思维迟钝;肌肉松软,动作迟缓。

10. 下列病证中,患者面色黄胖,淡黄而虚浮,可能的诊断是

A.脾胃气虚

B.脾虚湿蕴

C.气血不足

D.湿热熏蒸

E.寒湿郁阻

答案:B

面色黄胖,淡黄而虚浮常提示脾虚湿蕴。

11. 下列目色异常中,见于湿热熏蒸、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失常的是

A.白睛色红

B.全目赤肿

C.白睛发黄

D.目眦淡白

E.目胞色黑晦暗

答案:C

湿热熏蒸、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失常所致黄疸,可见白睛发黄。

12. 下列选项中,耳轮干枯萎缩的是

A.先天亏损

B.病危

C.肾气不足

D.久病瘀血人络

E.阴寒内盛

答案:B

耳轮干枯萎缩常提示病危。

13. 下列病证中,患者症见斑色深红或紫红,兼身热、面赤、脉数,可能的原因是

A.热邪亢盛,内迫营血

B.脾气虚衰,血失统摄

C.外感风热时邪

D.外感风邪

E.皮肤过敏

答案:A

斑色深红或紫红,兼身热、面赤、脉数为阳斑,常提示热邪亢盛,内迫营血。

14. 下列关于解表药的描述,错误的是

A.辛味、归肾、大肠经

B.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

C.主以发汗解表

D.兼以利水、透疹、止咳平喘等

E.适用于外感表证

答案:A

解表药是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辛味;归肺、膀胱经。功效主以发汗解表,兼以利水、透疹、止咳平喘等。适用于外感表证。

15. 下列药物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的是

A.牛蒡子

B.蝉蜕

C.薄荷

D.桑叶

E.菊花

答案:C

薄荷长于利咽透疹。兼具清利头目,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疏肝行气,用于肝郁气滞。

16. 下列药物中,药用部位为树皮的是

A.黄芩

B.黄连

C.黄柏

D.龙胆

E.苦参

答案:C

黄柏的药用部位为树皮;黄芩、苦参的药用部位为根;黄连的药用部位为根茎;龙胆的药用部位为根、根茎。

17. 下列关于党参功效的描述,正确的是

A.泻肝胆火,用于肝胆实热证

B.擅清下焦湿热,用于阴肿、阴痒、带下

C.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痹证

D.收涩止痢、止带

E.清肝明日,用于目赤翳障

答案:B

党参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用于湿热黄疸、湿疹瘙痒;擅清下焦湿热,用于阴肿、阴痒、带下。兼具杀虫止痒,用于疥癣。

18. 下列关于利水渗湿药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利水道,渗泄水湿

B.甘、淡

C.主归膀胱、小肠经

D.利水消肿药主治湿热黄疸

E.利尿通淋药主治小便短赤,淋证

答案:D

利水渗湿药是指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为主的药物。甘、淡。主归膀胱、小肠经。利水渗湿药包括:利水消肿药,主治水肿,小便不利,亦治泄泻,痰饮;利尿通淋药,主治小便短赤,淋证(热淋、血淋、石淋、膏淋等);利尿退黄药,主治湿热黄疸。

19. 下列关于虫证症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绕脐腹痛且时发时止

B.不思饮食或多食善饥

C.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D.腹大且青筋暴露,毛发枯槁

E.以上都是

答案:E

虫证的症状包括:绕脐腹痛且时发时止,不思饮食或多食善饥,嗜食异物,肛门、耳、鼻瘙痒:迁延日久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腹大且青筋暴露,毛发枯槁,浮肿等。

20. 下列关于批杷叶性味的描述,正确的是

A.苦、辛、甘、微温

B.甘、苦、涩、平、有毒

C.苦、微辛、寒

D.苦、微寒

E.辛、温、有毒

答案:D

批杷叶苦、微寒;归肺、胃经。

21. 下列关于安神药的描述,错误的是

A.配伍养胃健脾之品

B.宜长期服用

C.打碎先煎

D.久煎

E.宜人丸散剂

答案:B

安神药应配伍养胃健脾之品。应用注意事项包括:只宜暂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打碎先煎、久煎;宜入丸散剂。

22. 下列关于解表剂的描述,错误的是

A.以解表药为主组成

B.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后期

C.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

D.用以治疗表证

E.辛温解表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

答案:B

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适用于表证: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初起而见表证者。分为:辛温解表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辛凉解表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扶正解表剂,用于表证兼正气虚弱者。

23. 下列关于左金丸功效的描述,正确的是

A.清心利水养阴

B.清泄肝胆实火

C.清利肝经湿热

D.清泻肺火,止咳平喘

E.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答案:E

左金丸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症见胁肋灼痛,呕吐口苦,嘈杂吞酸,舌红苔黄,脉弦数。

24. 下列方剂中,具有清胃热,滋肾阴功效的是

A.玉女煎

B.清胃散

C.苇茎汤

D.泻白散

E.龙胆泻肝汤

答案:A

玉女煎功效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阴虚证,症见牙痛头痛,齿松甚或牙衄,烦热干渴,消谷善饥,舌红苔黄而干。

25. 下列方剂中,主治伤寒表证未解,里热已炽证的是

A.防风通圣散

B.大柴胡汤

C.五积散

D.葛根黄芩黄连汤

E.石膏汤

答案:E

石膏汤功效清热泻火,发汗解表;主治伤寒表证未解,里热已炽证,症见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不眠,脉数。

26. 下列方剂中,患者症见疮口经久不敛,脓水清稀,倦怠懒言,少食乏味,自汗口干,夜寐不安。间有发热,经久不退,舌淡苔白,脉细弱,适用的是

A.炙甘草汤

B.泰山磐石散

C.内补黄芩汤

D.六味地黄丸

E.左归丸

答案:C

内补黄芩汤功效温补气血,生肌敛疮;主治痈疽溃后,气血两虚证,症见痈疽发背,溃后虚赢少气力,溃疡作痛,或疮口经久不敛,脓水清稀,倦怠懒言,少食乏味,自汗口于,夜寐不安,间有发热,经久不退,舌淡苔白,脉细弱。

27. 下列关于地黄饮子功效的描述,正确的是

A.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B.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C.养阴补肺,清热养血

D.滋阴疏肝

E.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答案:B

地黄饮子功效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喑痱证,症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28. 下列方剂中,具有补肾涩精功效的是

A.缩泉丸

B.桑螵蛸散

C.金锁固精丸

D.四神丸

E.真人养脏汤

答案:C

金锁固精丸功效补肾涩精;主治肾虚遗精,症见遗精滑泄,神疲乏力,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29. 下列关于理血剂注意事项的描述,错误的是

A.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B.常配养血益气之品

C.辅以活血祛瘀药

D.女子经期、月经过少及孕妇慎用

E.易伤血、损胎,中病即止

答案:D

理血剂注意事项包括:审因论治,辨明血瘀或出血的原因,分清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逐瘀防正气,逐瘀过猛或祛瘀日久易伤正气,常配养血益气之品,使祛瘀而不伤正;止血防留瘀,止血剂药物辅以活血祛瘀药,或用兼活血的止血药,血止而不留瘀;慎用活血,活血剂药性破泄,易伤血、损胎,中病即止;女子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

30. 下列方剂中,主治胸中血瘀证的是

A.温经汤

B.七厘散

C.复元活血汤

D.补阳还五汤

E.血府逐瘀汤

答案:E

血府逐瘀汤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症见胸痛或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干呕不止,甚或饮水即呛;或内热瞀闷,人暮潮热;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或急躁易怒,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31. 下列关于虚喘的描述,错误的是

A.呼吸短促难续

B.气怯声低

C.少有痰鸣咳嗽

D.脉数有力

E.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答案:D

哮喘虚证症见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32. 下列痰饮各证型中,患者症见胸胁疼痛,咳唾引痛,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偏侧胸廓隆起,可能的诊断是

A.络气不和

B.阴虚内热

C.寒饮伏肺

D.邪犯胸肺

E.饮停胸胁

答案:E

饮停胸胁型饮证症见胸胁疼痛,咳唾引痛,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偏侧胸廓隆起。治法应泻肺祛饮;方用椒目瓜蒌汤+十枣汤,控涎丹。

33. 下列典籍中,指出不寐的主要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营卫不和,阳不入阴的是

A.诸病源候论

B.黄帝内经

C.景岳全书

D.丹溪心法

E.伤寒杂病论

答案:A

《黄帝内经》将不寐称为“不得卧”“目不瞑”;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指

出脏腑功能失调,营卫不和,阳不入阴,是主要病机所在;明·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提出以虚实作为辨证纲要。

34. 下列典籍中,首次记载癫狂的是

A.素问

B.难经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

E.千金要方

答案:C

《黄帝内经》首次记载癫狂;《素问》指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难经》提出对癫与狂的不同表现加以鉴别。

35. 下列关于积聚病因病机的描述,错误的是

A.感受风邪

B.情志失调

C.饮食所伤

D.病后所致

E.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答案:A

积聚的病因包括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病后所致(黄疸、久疟、感染虫毒、久泻、久痢)。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36. 下列关于痉证病因病机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六淫之邪乘袭

B.久病过劳

C.耗伤津血

D.阴阳失调,阴血不濡

E.肝肾受损

答案:E

痉证的病因包括风、寒、湿、热等六淫之邪乘袭,久病过劳,失血、误汗,耗伤津血。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阴血不濡,筋脉失养,导致风阳内动。

37. 下列典籍中,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是

A.医学纲目

B.张氏医通

C.伤寒杂病论

D.千金要方

E.黄帝内经

答案:E

《黄帝内经》奠定了颤证的理论基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明·楼英所著《医学纲目》扩充了病因病机:风寒、热邪、痰湿均可生风致颤;清·张璐所著《张氏医通》提出病因多为风、火、痰、湿。

二、多项选择题

本题型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 下列关于脾气虚的描述,错误的是

A.腰膝酸软

B.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

C.倦怠乏力,大便溏薄

D.大补元煎

E.健脾益气

答案:AD

脾气虚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治法应健脾益气;方用加味四君子汤。

2. 下列关于透脓散的描述,正确的是

A.补气养血,托毒溃痈

B.主治气血两虚,疮痈脓成难溃

C.解毒消痈,化痰散结

D.温通、活血、散结、消痈诸法通用

E.用于疮痈内已成脓,无力外溃,漫肿无头

答案:ABE

透脓散功效补气养血,托毒溃痈;主治气血两虚,疮痈脓成难溃,症见疮痈内已成脓,无力外溃,漫肿无头,或酸胀热痛。配伍特点:气血双补。

3. 下列选项中,可见皮肤干燥枯涩、粗糙的是

A.血虚失荣

B.津液气血不能充荣于体表

C.津液不足

D.内有瘀血

E.气血两伤

答案:BD

皮肤干燥枯涩、粗糙常见于津液气血不能充荣于体表;内有瘀血。血虚失荣可见肌肤甲错;津液不足可见皮肤干瘪;气血两伤可见久病肌肤枯涩。

4. 下列关于肝阳化风证体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眩晕欲仆,头摇头痛,语言謇涩

B.项强肢颤,手足麻木,步履不正

C.舌红脉弦细

D.高热神昏,躁扰狂乱

E.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

答案:ABCE

肝阳化风证症见眩晕欲仆,头摇头痛,语言謇涩,项强肢颤,手足麻木,步履不正,舌红脉弦细;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

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有力。高热神昏,躁扰狂乱见于热极生风证。

5. 下列药物中,有大毒的是

A.炉甘石

B.砒石

C.升药

D.铅丹

E.轻粉

答案:BC

升药辛、热,大毒;砒石辛、大热,大毒;铅丹辛、微寒,有毒;轻粉辛、寒,有毒;炉甘石甘、平。

6. 下列方剂中,属于燥湿化痰剂的是

A.二陈汤

B.温胆汤

C.清气化痰丸

D.小陷胸汤

E.贝母瓜蒌散

答案:AB

燥湿化痰剂包括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属于清热化痰剂;贝母瓜蒌散属于润燥化痰剂。

7. 下列药物中,作为乌梅丸臣药的是

A.附子

B.蜀椒

C.细辛

D.干姜

E.桂枝

答案:BC

乌梅丸组方中,臣药包括蜀椒、细辛、黄连、黄柏。附子、干姜、桂枝为佐药。

8. 下列关于阴阳两虚型消渴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小便频数,混浊如膏

B.腰膝酸软,四肢欠温

C.畏寒肢冷

D.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E.金匮肾气丸

答案:ABCDE

阴阳两虚型消渴症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治法应滋阴温阳,补肾固涩;方用金匮肾气丸。

9. 下列关于血瘀发热的描述,正确的是

A.午后或夜晚发热

B.但欲长漱不欲咽

C.舌质青紫

D.三仁汤

E.活血化瘀

答案:ABCE

血瘀发热症见午后或夜晚发热,但欲长漱不欲咽,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治法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2.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3.下列选项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都不是 ()4. “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什么关系的高度概括?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根据五行相侮的规律,下列哪项可能会侮“金”?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7.阴阳在一定围的消长保持动态平衡称为? A.阴阳离决 B.阴平阳秘 C.阴阳对立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8.中医“五官”中什么“五行”属“火”?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9.中医总结“五行”中“木”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下列“五行”相生关系错误的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 土生木 D.金生水 E.火生土 ()11.下列“五行”相克关系错误的是? A.木克土 B.火克水 C. 水克火 D.金克木 E.土克水 ()12.“后天之本”是指?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3.五脏中“五行”属“木”的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阳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18.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A.阴邪 B.易伤阳气 C. 凝滞,主痛 D.收引 E.以上均是 ()19.以下情志影响脏腑气机错误的是? A.怒则气上 B.喜则气消 C. 思则气结 D.恐则气下 E.惊则气乱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学整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 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基本概念) 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 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6.阴阳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7.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8.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如“阳盛则热”,用“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用“寒者热之”。(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3)[明]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 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3.金的特性:肃杀,潜降、收敛。

中医学重点考点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 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运行变化。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因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又称元神之府。 阴胜格阳:真寒假热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气是生命之源。津血同源:血于津液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两者来源相似、皆属于阴、又相互渗透转化所以将血于津液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仅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面赤、脉洪等症。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疼痛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相应,故火热之邪伤人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3)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4)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溃破化脓等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主运化,是指脾对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又称运化水湿。2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行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于脉外的功能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概括为气是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指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三)气能摄血摄血,是指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作用,使血循行与脉中而不致外逸。以上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四)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指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 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 运行变化。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因 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 之为卫气。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 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 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的属性的概括。 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又 称元神之府。 阴胜格阳:真寒假热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 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 不相顺接而致。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气是生命之源。 津血同源:血于津液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 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两者来源相 似、皆属于阴、又相互渗透转化所以将血 于津液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 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 阳于外仅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 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因此,火热 伤人,多见高热、恶热、面赤、脉洪等症。 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 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 疼痛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 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相应,故火热之邪 伤人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 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3)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 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 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4)火易生风动 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 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 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 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 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等(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 痈肿疮疡。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溃破化 脓等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 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主运化,是指脾 对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 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 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 面。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 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 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又称运化水湿。2脾气主升,是指脾 气的运行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 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主升清是指脾气上 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 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 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 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主统 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 脉中运行,防止溢于脉外的功能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 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 存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气是 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 础和载体概括为气是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 生成的动力(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 指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三)气能摄血 摄血,是指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作 用,使血循行与脉中而不致外逸。以上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 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四)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指血是气的 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 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养气是指气 的。充盛及其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 的濡养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 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 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 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 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 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 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 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 运行变化。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因 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 之为卫气。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 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 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的属性的概括。 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又 称元神之府。 阴胜格阳:真寒假热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 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 不相顺接而致。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气是生命之源。 津血同源:血于津液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 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两者来源相 似、皆属于阴、又相互渗透转化所以将血 于津液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 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 阳于外仅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 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因此,火热 伤人,多见高热、恶热、面赤、脉洪等症。 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 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 疼痛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 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相应,故火热之邪 伤人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 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3)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 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 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4)火易生风动 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 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 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 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 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等(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 痈肿疮疡。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溃破化 脓等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 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主运化,是指脾 对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 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 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 面。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 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 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又称运化水湿。2脾气主升,是指脾 气的运行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 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主升清是指脾气上 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 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 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 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主统 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 脉中运行,防止溢于脉外的功能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 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 存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气是 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 础和载体概括为气是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 生成的动力(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 指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三)气能摄血 摄血,是指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作 用,使血循行与脉中而不致外逸。以上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 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四)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指血是气的 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 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养气是指气 的。充盛及其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 的濡养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 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 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 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 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 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 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 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 运行变化。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因 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 之为卫气。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 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 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的属性的概括。 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又 称元神之府。 阴胜格阳:真寒假热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 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 不相顺接而致。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气是生命之源。 津血同源:血于津液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 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两者来源相 似、皆属于阴、又相互渗透转化所以将血 于津液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 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 阳于外仅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 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因此,火热 伤人,多见高热、恶热、面赤、脉洪等症。 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 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 疼痛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 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相应,故火热之邪 伤人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 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3)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 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 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4)火易生风动 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 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 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 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 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等(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 痈肿疮疡。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溃破化 脓等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 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主运化,是指脾 对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 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 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 面。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 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 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又称运化水湿。2脾气主升,是指脾 气的运行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 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主升清是指脾气上 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 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 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 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主统 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 脉中运行,防止溢于脉外的功能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 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 存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气是 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 础和载体概括为气是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 生成的动力(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 指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三)气能摄血 摄血,是指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作 用,使血循行与脉中而不致外逸。以上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 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四)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指血是气的 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 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养气是指气 的。充盛及其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 的濡养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 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 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 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 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 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 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肺和肾 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伤寒,金匮,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腧穴:“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简答题 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二、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中医学基础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19.“先天之本”是指( ) A.心 B.肝 C.脾 D.肾 20.“后天之本”是指( )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资料全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