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专业知识模拟53

中医学专业知识模拟53

中医学专业知识模拟53
中医学专业知识模拟53

中医学专业知识模拟53

一、单项选择题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 “生气之源”的脏指的是______。

A.肝

B.心

C.脾

D.肺

答案:C

[解答] “生气之源”中的“气”是指脾主运化,饮食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

2. 女子胞的功能活动与下述哪项的关系密切?______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肝、肾、冲脉、带脉

C.冲脉、带脉、任脉、心、脾

D.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答案:D

[解答] 女子胞,又名子宫、子脏、胞宫等,属于奇恒之腑。其功能主要是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女子胞与肾和冲脉、任脉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肾主生殖功能,与女子胞有络脉相联系;冲脉、任脉均起于胞中,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之说。当女子身体发育到一定的年龄,肾精旺盛,冲任二脉气血充足,月经来潮,具备孕育胎儿的条件。若肾气衰弱,冲、任二脉气血不足,则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甚至不能受孕等病证。因此,女子胞与肾、冲脉、任脉关系密切。此外,女子胞还与心、肝、脾的关系密切。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且统血。

而月经的产生及胎儿的孕育都有赖于血。当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时均可影响女子胞的正常功能而出现月经不调或胎孕疾病等。由此可知,女子胞的功能活动与心、肝、脾、肾、冲脉、任脉的关系密切。因此,本题选D。

3. 五味之中,具有燥湿、坚阴作用的是______。

A.酸味

B.苦味

C.甘味

D.咸味

答案:B

[解答] 五味有酸、苦、甘、辛、成。其中,苦味能坚,能燥,即苦味具有坚阴,清热燥湿等的作用。因此,本题选B。

4. 外感寒邪的患者常常出现______。

A.发热重,恶寒轻

B.恶寒重,发热轻

C.发热轻而恶风

D.恶寒、发热俱重

答案:B

[解答] 外感寒邪犯表,卫阳受损,则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发热等症状。由于寒为阴邪,而且寒邪袭表,毛孔闭塞,则恶寒的症状明显。因此,外感寒邪的患者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

5.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______。

A.《脉经》

B.《脉诀》

C.《濒湖脉学》

D.《黄帝内经》

答案:A

[解答]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脉学的专著,由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编撰而成,这是对三世纪以前的脉学的系统总结。

6. 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的医家是______。

A.朱丹溪

B.李中梓

C.王清任

D.王履

答案:D

[解答] 元代王履提出了“真中”“类中”。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分为闭、脱二证。王清任则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应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7. 手太阴肺经的合穴是______。

A.孔最

B.尺泽

C.太渊

D.鱼际

答案:B

8. “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______。

A.相生

B.相克

C.制化

答案:C

[解答]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而有序的变化和发展。这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9. 后溪是八脉交会穴,通于哪条经脉?______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阳维脉

答案:A

10. 望色十法中的“夭”是指______。

A.面色壅滞

B.面色枯槁

C.面色晦暗

D.面色深浓

答案:B

[解答] 夭,是面色枯槁,主精气已衰。面色壅滞是抟;面色晦暗是浊;面色深浓是甚。

11. 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的药物是______。

A.防风

B.羌活

C.生姜

答案:D

12. 患者,男,65岁,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因气候骤冷,骤遇风寒而发病并加重,形寒,痛甚时冷汗出,手足不温,心悸气短,舌苔薄白,脉沉紧,证属______。

A.心血瘀阻

B.寒凝心脉

C.痰浊痹阻

D.气滞心胸

答案:B

[解答] 根据题中患者的表现,可知为胸痹病。患者猝然心痛如绞,因气候骤冷,骤遇风寒而发病并加重,形寒,痛甚时冷汗出,手足不温,舌苔薄白,脉紧,可辨证为寒证,再结合主症表现,可知该患者应辨证为寒凝心脉。

13. 寒湿腰痛的主方是______。

A.加味二妙散

B.身痛逐瘀汤

C.甘姜苓术汤

D.右归丸

答案:C

[解答] 寒湿腰痛的治法为散寒行湿、温经通络,代表方是甘姜苓术汤加减。而身痛逐瘀汤可治瘀血腰痛,右归丸可治肾阳虚腰痛,加味二妙散可治湿热腰痛。

14. 头痛起病较急,痛剧或拘紧,痛连项背,遇风尤剧,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______。

A.风热头痛

B.风寒头痛

C.风湿头痛

D.暑湿头痛

答案:B

[解答] 患者头痛,遇风尤剧,恶风畏寒,脉浮紧,可辨证为风寒证。因此本题选B。

15.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苔黄,脉数有力。首选方是______。

A.消渴方

B.六味地黄丸

C.金匮肾气丸

D.玉女煎

答案:D

[解答]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可辨证为消渴病的胃热炽盛证,其治法为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代表方为玉女煎加减。

16. 世界上最早记载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著作是______。

A.《刘涓子鬼遗方》

B.《肘后备急方》

C.《世医得效方》

D.《伤寒杂病论》

答案:B

[解答]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提出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17. 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作用的药物是______。

A.青皮

B.枳实

C.木香

D.陈皮

答案:B

[解答] 青皮的功效是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木香的功效是行气调中,健脾消食;陈皮的功效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18. 少腹拘急,其人如狂,小便自利,治疗选用______。

A.血府逐瘀汤

B.大陷胸汤

C.桃核承气汤

D.少腹逐瘀汤

答案:C

[解答] 此题考核的是桃核承气汤的主治。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瘀症见胸痛的病证。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胸腹,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证。少腹逐瘀汤主治少腹瘀血证。桃核承气汤主治下焦蓄血之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躁,其人如狂的病证。故选C。

19. 臁疮是发生于______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

A.小腿胫骨

B.下肢浅静脉

C.四肢末端

D.下肢深静脉

答案:A

[解答] 臁疮是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臁骨即胫骨。

20. 胃热壅盛的吐血宜选用______治疗。

A.泻心汤合十灰散

B.地榆散

C.玉女煎

D.龙胆泻肝汤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 分布于胸腹部的经脉是______。

A.肾经

B.胆经

C.胃经

D.脾经

答案:AD

[解答] 十二经脉中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部,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躯干。

2. 与精神情志活动关系密切的脏是______。

A.心

B.肝

C.脾

D.肺

答案:AB

[解答] 心主神明,心藏神,即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官窍的生理活动和

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肝主疏泄,其中包括肝有调畅情志活动的方面。而脾、肺则与精神情志活动关系不大。因此,选A、B。

3. 强硬舌形成的原因有______。

A.气机阻滞

B.热入心包

C.肝风夹痰

D.高热伤津

答案:BCD

[解答] 强硬舌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为高热伤津,或为风痰阻络。

4. 临床上可见到出血症状的证候有______。

A.心火亢盛证

B.肺阴虚证

C.脾不统血证

D.肝火上炎证

答案:ABCD

[解答] 心火亢盛证是指火热内炽,扰乱心神,迫血妄行,上炎口舌,热邪下移,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其出血症状表现为吐血、衄血;肺阴虚证可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等;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临床表现出各种慢性出血;肝火上炎证可表现出吐血、衄血等。因此,本题全选。

5. 淋证的病机主要是______。

A.肺失通调

B.三焦水道不利

C.湿热蕴结下焦

D.膀胱气化不利

答案:CD

[解答] 淋证的病位在膀胱与肾,与肝脾有关。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6. 引起中药中毒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______。

A.品种混乱

B.误服毒药

C.用量过大

D.炮制失度

答案:ABCD

[解答] 药物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患者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7.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______。

A.四诊并用

B.整体察病

C.谨守病机

D.审症求因

答案:AB

[解答] 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8. 下列属于危候的是______。

A.戴阳

B.除中

C.戴眼反折

D.四肢不用

答案:ABC

9. 痈的表现特点是______。

A.范围较大

B.漫肿无头

C.红肿热痛

D.根盘紧束

答案:ACD

[解答] 痈的特点是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红肿热痛。而疽则漫肿无头。因此,本题选ACD。

10. 中医汗证的治法有______。

A.固涩敛汗法

B.清化湿热法

C.滋阴降火法

D.活血化瘀法

答案:ABCD

三、填空题

1. 情志伤脏,其中喜伤______,惊伤______。

答案:心肾

2.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见舌有紫色瘀斑者多属于______所致。

答案:瘀血内阻

3. 心脾两虚证实质是心______和脾______。

答案:血虚气虚

4. 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是______。

答案:如何防止清窍闭塞

5. 足阳明胃经接______经,交______经。

答案: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

6. 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______。

答案:营气

7. 分布于下肢的经脉中,交大椎、入缺盆的是______、______。答案: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8. 急则治其______,缓则治其______。

答案:标本

9. 五脏化五液,其中心之液为______,脾之液为______。

答案:汗涎

10. 胃痛的脏腑关键在胃,______起重要作用,胆肾也与之相关。答案:肝脾

四、判断题A对B错

1. 脾统血和肝藏血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

答案:A

2. 矿石类药物都应先煎,以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答案:A

3. 胁痛的胁是指侧腹部,为第十二肋骨部以下部位的统称。

答案:B

[解答] 胁痛的胁是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4. 通幽汤是噎膈痰气交阻证的代表方药。

答案:B

[解答] 启膈散是治疗噎膈痰气交阻证的代表方药。

5. 血虚生风证的动风特点是肢体麻木,手足蠕动。

答案:B

[解答] 血虚生风证的动风特点是肢体麻木,手足震颤。

6. 阳明潮热的特点是热势较高,日晡热甚,腹胀便秘。

答案:A

7. 望色十法中“清”、“浊”是反映病变之虚实。

答案:B

[解答] 望色十法中“清”“浊”是反映病变之阴阳。

8. 所谓半表半里证即病变一半在表,一半在里的证候。

答案:B

[解答] 所谓半表半里证即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

9. 与肝风内动有关的舌态有强硬舌、痿软舌、歪斜舌和短缩舌。

答案:B

[解答] 与肝风内动有关的舌态有强硬舌、震颤舌、歪斜舌和短缩舌。

10. 防己有汉防己、木防己之分。汉防己利水消肿为长,木防己祛风止痛效佳。答案:A

五、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5分)

1. 道地药材

答案: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2. 痿病

答案:痿病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3. 相兼脉

答案:相兼脉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4. 中精之府

答案:中精之府即胆。胆内贮藏胆汁,是由肝的精气分泌而来,又称为精汁,故有中精之府之称。

5. 反治

答案: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假象一致,此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病证。

六、简答题

(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

答案:中药炮制的目的有:①清洁药材,保证质量;②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③增强药物疗效;④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⑤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⑥便于调剂和制剂;⑦利于贮藏,防止霉变,保存药效;⑧矫味矫臭,利于服用;⑨制备新药,扩大用药范围。

2. 如何理解“肝气肝阳常有余”?

答案:肝气有主升发的特性,决定了肝的病变以升泄太过为多见,临床多表现为肝阳上亢、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故前人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3. 临床中“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临床中“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问一般情况、生活史、家族病史、既往病史、起病、现病史等。

七、病案分析题

(10分)

1. 张某,女,27岁,公司职员。平时身体较瘦,常自服补药。半年来午后及夜间发热,(T 37.3~37.9℃),心烦少寐,两颧潮红,不欲近衣,经常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尿短赤,大便干结,曾到医院多次检查,除外结核病,舌质红,苔少干,脉细数。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证候诊断与分析、治法、代表方、药物与用量。

答案:诊断:内伤发热(阴虚发热)

证候诊断与分析:素体阴虚,过用温补之品导致阴精亏损,阴虚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不欲近衣,口干咽燥,尿短赤,大便于结;因病在阴分,故午后及夜间发热,手足心热;虚火扰动心神,故心烦少寐;虚火上炎则两颧潮红;入睡后阳入阴分则虚火更甚,扰动阴津,故盗汗;舌质红,苔少干,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减

银柴胡10g 知母12g 胡黄连5g 地骨皮12g 煅牡蛎20g 秦艽10g 鳖甲15g 生地15g 柏子仁9g 甘草6g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2.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3.下列选项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都不是 ()4. “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什么关系的高度概括?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根据五行相侮的规律,下列哪项可能会侮“金”?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7.阴阳在一定围的消长保持动态平衡称为? A.阴阳离决 B.阴平阳秘 C.阴阳对立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8.中医“五官”中什么“五行”属“火”?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9.中医总结“五行”中“木”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下列“五行”相生关系错误的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 土生木 D.金生水 E.火生土 ()11.下列“五行”相克关系错误的是? A.木克土 B.火克水 C. 水克火 D.金克木 E.土克水 ()12.“后天之本”是指?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3.五脏中“五行”属“木”的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阳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18.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A.阴邪 B.易伤阳气 C. 凝滞,主痛 D.收引 E.以上均是 ()19.以下情志影响脏腑气机错误的是? A.怒则气上 B.喜则气消 C. 思则气结 D.恐则气下 E.惊则气乱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学整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 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基本概念) 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 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6.阴阳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7.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8.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如“阳盛则热”,用“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用“寒者热之”。(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3)[明]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 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3.金的特性:肃杀,潜降、收敛。

中医学重点考点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 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运行变化。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因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又称元神之府。 阴胜格阳:真寒假热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气是生命之源。津血同源:血于津液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两者来源相似、皆属于阴、又相互渗透转化所以将血于津液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仅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面赤、脉洪等症。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疼痛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相应,故火热之邪伤人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3)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4)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溃破化脓等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主运化,是指脾对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又称运化水湿。2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行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于脉外的功能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概括为气是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指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三)气能摄血摄血,是指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作用,使血循行与脉中而不致外逸。以上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四)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指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 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 运行变化。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因 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 之为卫气。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 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 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的属性的概括。 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又 称元神之府。 阴胜格阳:真寒假热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 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 不相顺接而致。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气是生命之源。 津血同源:血于津液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 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两者来源相 似、皆属于阴、又相互渗透转化所以将血 于津液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 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 阳于外仅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 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因此,火热 伤人,多见高热、恶热、面赤、脉洪等症。 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 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 疼痛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 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相应,故火热之邪 伤人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 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3)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 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 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4)火易生风动 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 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 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 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 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等(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 痈肿疮疡。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溃破化 脓等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 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主运化,是指脾 对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 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 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 面。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 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 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又称运化水湿。2脾气主升,是指脾 气的运行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 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主升清是指脾气上 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 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 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 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主统 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 脉中运行,防止溢于脉外的功能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 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 存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气是 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 础和载体概括为气是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 生成的动力(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 指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三)气能摄血 摄血,是指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作 用,使血循行与脉中而不致外逸。以上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 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四)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指血是气的 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 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养气是指气 的。充盛及其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 的濡养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 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 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 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 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 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 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 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 运行变化。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因 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 之为卫气。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 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 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的属性的概括。 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又 称元神之府。 阴胜格阳:真寒假热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 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 不相顺接而致。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气是生命之源。 津血同源:血于津液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 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两者来源相 似、皆属于阴、又相互渗透转化所以将血 于津液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 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 阳于外仅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 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因此,火热 伤人,多见高热、恶热、面赤、脉洪等症。 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 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 疼痛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 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相应,故火热之邪 伤人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 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3)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 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 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4)火易生风动 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 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 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 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 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等(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 痈肿疮疡。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溃破化 脓等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 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主运化,是指脾 对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 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 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 面。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 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 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又称运化水湿。2脾气主升,是指脾 气的运行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 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主升清是指脾气上 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 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 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 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主统 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 脉中运行,防止溢于脉外的功能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 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 存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气是 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 础和载体概括为气是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 生成的动力(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 指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三)气能摄血 摄血,是指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作 用,使血循行与脉中而不致外逸。以上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 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四)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指血是气的 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 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养气是指气 的。充盛及其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 的濡养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 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 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 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 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 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 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 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 运行变化。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因 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 之为卫气。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 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 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的属性的概括。 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又 称元神之府。 阴胜格阳:真寒假热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 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 不相顺接而致。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气是生命之源。 津血同源:血于津液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 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两者来源相 似、皆属于阴、又相互渗透转化所以将血 于津液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 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 阳于外仅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 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因此,火热 伤人,多见高热、恶热、面赤、脉洪等症。 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 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 疼痛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 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相应,故火热之邪 伤人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 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3)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 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 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4)火易生风动 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 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 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 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 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等(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 痈肿疮疡。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溃破化 脓等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 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主运化,是指脾 对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 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 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 面。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 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 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又称运化水湿。2脾气主升,是指脾 气的运行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 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主升清是指脾气上 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 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 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 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主统 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 脉中运行,防止溢于脉外的功能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 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 存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气是 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 础和载体概括为气是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 生成的动力(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 指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三)气能摄血 摄血,是指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作 用,使血循行与脉中而不致外逸。以上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 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四)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指血是气的 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 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养气是指气 的。充盛及其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 的濡养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 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 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 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 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 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 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肺和肾 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伤寒,金匮,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腧穴:“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简答题 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二、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中医学基础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19.“先天之本”是指( ) A.心 B.肝 C.脾 D.肾 20.“后天之本”是指( )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资料全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