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戈音乐乐器的发展概况

探戈音乐乐器的发展概况

探戈音乐乐器的发展概况

探戈音乐乐器的发展概况

探戈音乐的历史悠久,就拿演奏的乐器来说,就有很多变化。不过有一种乐器至今仍是演奏探戈音乐的主要乐器,那就是——六角手风琴;还有早期的探戈音乐多由吉他、曼多林等乐器演奏;如今确立了探戈音乐的乐器组合为:钢琴、六角手风琴、吉他、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可为,重在开发,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奥托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能力。只不过它埋藏在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可为,重在开发较为沉层自我里,只有付出辛苦常常挖掘,才能得到它。”21世纪是创造性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极其突出的作用。 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谈不上创造能力的培养。发展创造性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育的指导者能够使学习者充分发挥创造力,必须充分理解发展创造力的“两大要素”,即想象力和思考力――这两大“齿轮”的作用。而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大量的音乐印象,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能够变换这种音乐印象的能力。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主动性。 (一) 培养形象思维,发展想象能力。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象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

感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听,也不是教师填鸭式或一相情愿式的讲解音乐,而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在低年级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低年级学生用节奏乐器伴奏和运用体态律动形式感受并表现不同节拍 的特点和乐曲的情感和音乐形象。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现象的感知积累中,逐步认知和掌握音乐的规律,发展音乐想像能力,逐步探索音乐要素表现特征和作用。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又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像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培养发散、聚向和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而聚合思维是运用已知信息,转一个方向聚敛行进,去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前者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但必须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水平的创造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例如,在音乐课中常有创作音乐结束句的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对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想像,放手先让他们根据问题的

音乐教学中对有效聆听方式的界定

音乐教学中对有效聆听方式的界定 音乐课的主要内容除了唱歌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音乐欣赏。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材也是非常重视音乐的欣赏和聆听。那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如何保证孩子们的每次聆听都是有效的呢? 首先,什么是聆听?聆听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带有尊敬的色彩。聆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所以聆听是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并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其次,我们要保证每次聆听都是有效聆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欣赏教学中,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 在欣赏课时,有的老师迫不及待地想把整首乐曲解说一遍,所以在第一次播放音乐的时候,就开始不停地讲解,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们疑惑,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听音乐还是应该听老师的解说?同时也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孩子们得不到对音乐整体的感受,他们所听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片段;其次,老师的不断讲解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西方谚语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孩子听到同样一段音乐都有不一样的想象,不管他的理解是多么的天马行空,我们都要尊重。所以在上欣赏课时,第一遍聆听一定要完整,同时要让孩子们带着想象和思考来聆听音乐,比如有一次我带着孩子们学习《渔舟唱晚》,这样的古曲对于他们来说多少有些难懂,同时担心他们没有兴趣聆听,于是我就引导孩子们:“让我们回到古代,改变一下自己的身份,学习古代文人墨客温文尔雅的姿态,一起感受作曲者当时的心境。”我要求他们全部闭上眼睛,因为音乐只需要耳朵,这样孩子们立刻进入了状态。一曲听完,每个人都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我相信这对他们来说一定是一次非常特别的音乐体验。 二、歌唱教学中的聆听,重视学唱前的聆听,学唱前的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 聆听时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初听歌曲的良好习惯,即要“静听”。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控,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很多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初听时都很兴奋,手舞足蹈,忍不住要跟着音乐唱起来,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提醒他们认真聆听,暂时不可以张嘴唱歌,因为唱歌会影响到聆听的准确性,我认为想要唱好一首歌,首先就是要把歌曲听熟,只有耳熟,才能准确地演唱歌曲。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切忌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应该逐步提高聆听要求,每次聆听的目的应非常明确,聆听难度依次提升,聆听要真正能为学唱服务,体现出“有效的聆听”。

皮亚佐拉和他的探戈

《迈进新时代的探戈舞步——皮亚佐拉音乐风格初探》

【摘要】: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1921—1992)是阿根廷现代音乐家的代表之一,被誉为“现代探戈之父”。他以阿根廷原有探戈的乐器、节奏、编成等要素为基础,吸取了古典音乐及爵士音乐等一系列要素,创作出了新的探戈形式。他的探戈音乐深邃、热情、欢快并且自由,充满了作曲家对个人思想的探索,为探戈音乐开拓了新的世界。本文通过对皮亚佐拉的成长经历、创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表达笔者对他这种多元化创作思维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阿斯多尔·皮亚佐拉探戈创作特点评价

前言 20世纪的世界音乐,派别林立,作曲家们用各自不同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其中阿根廷的现代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气质独特的乐曲不仅在拉丁美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渐渐受到了大家的关注。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1921—1992)是阿根廷现代音乐家的代表之一,被誉为“现代探戈之父”。他在阿根廷原有的探戈的基础上,融合了古典音乐及爵士音乐等一系列要素,创作出新的探戈形式。他创作的作品涉及歌剧、室内乐、协奏曲及器乐独奏、重奏等众多体裁,一生创作了千余首作品。他的探戈音乐深邃、热情、欢快并且自由,充满了作曲家对个人思想的探索,为探戈音乐开拓了新的世界。 本文通过对皮亚佐拉的成长经历、创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表达笔者对他这种多元化创作思维的一些思考。 一·皮亚佐拉成长经历 阿斯多尔·皮亚佐拉于(Astor Piazzolla)于1921年3月11日生于在阿根廷。四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纽约,但对于当时的大多数移民来说,生活是十分艰辛的,在皮亚佐拉八岁那年,他得到了第一架手风琴,这架琴虽然只是在当铺里花19美元买来的,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小皮亚佐拉与手风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皮亚佐拉十一岁时,他师从拉赫玛尼诺夫的学生威达学习钢琴,并在这时热爱上了巴赫,开始钻研复调音乐。这一次的探索对他后来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4年,小皮亚佐拉有幸与著名的探戈演唱家加德尔合作出演电影,并在他的影响下体会到了探戈音乐的魅力,开始更加刻苦练习手风琴。 1936年,皮亚佐拉在瓦达洛乐团的影响下,引发了他对探戈音乐的又一次探索与思考, 他被瓦尔洛演绎探戈音乐的另类方式深深地打动,于是他开始创作一些传统的探戈乐曲。 1949年,钢琴大师鲁宾斯坦并将阿根廷作曲家吉纳史特拉(Ginasetra)介绍给了皮亚佐拉,并请他教皮亚佐拉作曲。这样,吉纳史特拉成了皮亚佐拉的第一位作曲老师。吉在此期间,皮亚佐拉学习了作曲法、管弦乐乐器法并做了大量的乐曲分析,其中包括古典以及现代派作品。完成了他对古典音乐的系统学习。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c3353795.html,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模式 作者:陈伟珊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7年第03期 【摘要】 音乐課堂的创新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探究内容,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音乐学科技能的培养,在课堂中积极的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形成系列的音乐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 创新激发自信张扬评价 创新是音乐教学工作中永不更改的主题。只有不断创新的课堂才是不枯燥、乏味的,学生所喜爱的课堂,我认为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一、借助班集体创设民主、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学生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思维的活跃与激励,进而才会有创新潜力的迸发。 教学中,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我经常灵活的以各种形式给学生分组,不仅有利于集体合作意识的形成,而且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既能在小组中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例如我在教学歌曲《两只老虎》时,这是学生音乐课堂学习中第一次接触到的双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和学习双声部歌曲的演唱技巧,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再由各小组自由分配谁唱一声部,谁唱二声部。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在宽松自由的自学环境中得到了练习,感受到了二声部歌曲的美感,并大致领会了二声部的基本演唱要领,这时再在整体班集体中实现二声部的歌曲教学。 二、在创新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不断创新 从成功中所获得的精神动力是不断创新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断尝试利用创新型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利用成功效应,为学生创设尽量多的成功体验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使学生经常有一种因创新而成功、因成功而学习的健康向上的情绪体验。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 有效应用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结合实际,谈一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但能为学生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而且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掌握音乐知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知识的传授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片面的、空洞的、枯燥的,所以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环境,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则更有效地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范围。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记忆主题音乐中起到了轻松、便捷的作用 主题音乐是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着地位的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为乐曲的核心,是其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多次聆听主题音乐,演唱主题音乐,表现主题音乐,记忆主题音乐等尤为重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主题音乐所反映的画面与听唱结合起来,有助与学生的记忆。例如:如上歌曲《雪绒花》时,让学生看有关《音乐之声》的影片,学生对《雪绒花》所要表达的故事一看便知,音乐形象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也为表现与创造音乐形象提供了素材。欣赏音乐由于没有歌词,学生一般难以体会音乐形象,如用媒体就可以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这些问题便轻松得到较好的解决,给欣赏教学中主题音乐的学习带来极大便捷,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信息技术能够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创设积极性 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运用多媒体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作品中的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快慢等,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节奏、曲调、和声、调式、曲式等。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协助者;师生之间也不是权力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这是信息化社会对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音乐教师最富有当代性与未来性的角色特征。

《探戈舞曲》教案

《探戈舞曲》 教学目标: 1、聆听《探戈舞曲》,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欣赏和音乐实践活动并对探戈这种舞蹈音乐及相关的音乐文化感兴趣。 2、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用简洁的词语说明各主题的音乐情绪;判断乐曲哪部分是欧洲风格,哪部分是拉丁美洲风格。 3、能说出探戈的起源以及舞蹈音乐的节拍、节奏特点;简要介绍作曲家安德森。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国标舞录像,分析各种不同舞种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素有“舞中之王”美称的探戈的舞曲。 二、探戈的起源与发展 1、请学生说说他们自己了解的探戈。 2、教师简介:探戈是十九世纪末,发源于阿根廷的一种民间舞蹈,20世纪初,发展为一种社交舞蹈,其舞蹈音乐逐步形成一种音乐体裁。探戈含有混融文化的特色,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受到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影响,也接受了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不同风格。 三、欣赏《探戈舞曲》 1、聆听《探戈舞曲》,感受乐曲主题。 师:如果你感受到乐曲中旋律主题发生变化请举手?(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乐曲有三个主题。) 师:听老师唱三个旋律主题,听辨是否有相似的主题?(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乐曲可分两段) 2、复听全曲 a)感受乐曲出现几种探戈节奏? b)教师总结 欧洲即西班牙风格的典型节奏: 拉丁美洲即阿根廷风格的典型节奏: c)敲击这两种节奏感受其不同风格 3、分段欣赏 a)聆听主题A运用哪种风格节奏?音乐情绪如何?(这一主题使用了欧洲风格节奏,这种节奏带有明显的推动力量,这段音乐的情绪颇为活泼。) b)复听主题A,跟音乐打节奏。

c)聆听主题B运用哪种风格节奏?音乐情绪如何?(这一主题使用拉丁美洲风格节奏与主题A形成明显对比,这个主题的旋律节奏宽广,因而造成一种飘逸、悠远、幸福、欢乐的音乐情绪。这一主题包括了两个颇为近似的旋律,好像后者是前者的变化发展。) d)复听主题B,跟音乐打节奏。 4、总结探戈的音乐特点。 探戈的旋律多为二拍子或四拍子,中速,其舞蹈节奏以切分节奏为主要特点。 欧洲风格的探戈节奏比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而拉丁美洲风格的探戈节奏则显得更优雅、舒展。 四、拓展 1、欣赏一段生活中的探戈舞的示范录像。 2、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示范,学走简单的探戈舞步。 3、跟音乐跳探戈舞步,进一步感受探戈这种音乐体裁。

音乐教育的创造教学

音乐教育的创造教学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个分类,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还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给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培养。一堂成功的音乐教育课,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释放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能使学生充分运用各种相关音乐材料来学习音乐,这就是所谓的创造教学方法。 一、播种期———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安全、自由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抒发自身的情感,感受愉快的教学气氛,身心愉快的教学更容易唤醒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沉睡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让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说出听到音乐时心里面的感受,用动作或者语言描绘出听到音乐时眼前展现的图景。比如:在教授《小青蛙找妈妈》这首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小青蛙、小蝌蚪,并依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小青蛙的妈妈,然后告诉他们小青蛙从出生到长大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小青蛙成长的喜悦,感受大自然神奇的进化力量。在歌曲学习完毕时,还可以让学生们角色扮演,分别饰演小青蛙和小青蛙的“各个妈妈”,这时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

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最后在游戏里面轻松愉悦地完成课程。这样一堂学生敢唱、敢说、敢做的音乐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施肥期———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 在信息浪潮翻飞的时代,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无疑是一把利器,为教育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多媒体技术有着传统教育没有的诸多优势,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文字与图片、声音与图像相结合,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与形象性,它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极大增强了音乐课的魅力,提升了音乐课堂的效果。 1.音形结合,让音乐尽情“舞蹈”。比如在教授《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课时,我们可以抛弃以往的唱歌教学:学生听完完整的音乐,然后跟着教师的琴声学唱歌曲,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音乐细胞,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不能理解和体会音乐真善美的内涵,而多媒体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采蘑菇的小姑娘》整个歌曲充沛着儿时情趣,节奏明亮高快,旋律活泼跳跃,一个活泼可爱、勤劳勇敢的小姑娘形象跃然纸上。在这个课程中,可以用多媒体设计一个精美的课件: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的动画形象、各种各样的小蘑菇和大森林里奇形怪状的动植物造型,然后配上音乐。在这样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在色彩

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

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 音乐是听觉得艺术,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聆听便成了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还成了其中重要的教学方法。而事实上,部分课堂还经常出现滥用聆听、无效聆听等现象,他们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征,有悖于新课程倡导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现象一: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教师告之学生曲名后,便播放音乐,要求学生边听边做动作。于是,学生异常活跃,以至于完全听不清音响,课堂上热闹非凡,很多孩子趁机痛痛快快地玩了一番……这样的聆听,谈何情感体验呢? 现象二:学唱二声部歌曲,教师要求学生随钢琴伴奏合作演唱。于是,学生都“投入”地放声歌唱,渐渐地教师的琴声听不见了,旋律唱得越来越不着调了……此时,教室若能稍稍强调演唱中的“相互聆听”,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以上现象虽显极端,但确实存在。假如教师重视学生的聆听习惯和聆听能力的培养,结果会是大不相同。 什么是聆听?聆听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带有尊敬的色彩。 一、欣赏教学中的聆听,强调聆听的过程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二、歌唱教学中的聆听,重视学唱前的聆听,学唱前的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聆听时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初听歌曲的良好习惯,即要“静听”。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控,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切忌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应该逐步提高聆听要求,每次聆听目的应非常明确,聆听难度依次提升,聆听要真正能为学唱服务,体现出“有效的聆听”。学唱过程中的聆听,根据学唱需要有选择地聆听,如音准、节奏有问题,可听老师唱或优秀同学唱;声部合作有问题,就应该引导学生相互聆听,学生要学会听教师的琴声,听对方声部演唱,听自己声部等,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开展有效聆听,有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在具体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首先要拥有良好的聆听意识,重视引导学生聆听,才能使聆听变的有效。 2、聆听教学要体现梯度性,聆听要求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体现学生在聆听中的进步。 3、聆听教学应具有长期性,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扎实地进行。 4、聆听应该讲究音响的质量,保证音响的播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美好审美体验的产生。聆听伴随音乐始终,有效聆听也将伴随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学会聆听,运用有效聆听,感悟音乐的真谛,享受美好的人生。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创新教学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创新教学 摘要: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不断地解放学生的思想,创造开放式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培养创造能力 我国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传播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和陶冶情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今许多世界发达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我在音乐教学中,尝试着把创造的思想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不仅会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长处,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激励学生锐意创造的开拓精神。 一、在发声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声练习即练声,常使用于一堂课音乐课的开始阶段。练声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声音,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烘托课堂欢快的气氛,为以后的音乐教学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是唱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音乐课上,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编不同情绪的曲子,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老师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 学生通过识谱后很快学会了,教师再问,如何将这条发声曲唱得连贯、圆润呢?大家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的音乐符号。有的学生通过联想和视唱,有的同学会想到用“连音线”(⌒),把它添加在音符上方。 这样一唱,声音果然连贯圆润了,教师再问,我们如何才能让曲子变得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马上有同学想到用顿音记号()。 通过这一次小小的创造性尝试,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两条不同情绪,不同唱法的新练声曲,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中真正理解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和唱法,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在节奏创作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节奏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音符组成的,是组成乐曲旋律的要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是让学生先读会歌曲

浅析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

此时无声胜有声 --浅析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有效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聆听,能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真正有效学习音乐。本文将从有效聆听重视欣赏教学中,强化于歌曲演唱中,优化于乐曲演奏中等几个方面对如何"有效聆听"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有效聆听 一、对无效聆听的心理因素剖析: 1、学生视角的聆听观 (1)聆听习惯 学生倾听音乐时常表现出的"放松或休息"、"无精打采"、"游离音乐"、"非完整性体验"等不良状态,严重影响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阻碍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2)聆听方法 学完歌曲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口风琴伴奏。于是,一个学生被老师邀请演唱,其余学生伴奏。音量的悬殊,伴奏效果可想而知,但老师却要求演唱的学生唱得再响亮些、、、、、、很快。老师又换成一组学生伴奏,其余学生演唱。演唱、演奏的速度很不一致,合作效果较差,老师发怒了、、、、、、 (3)聆听兴趣 学唱二声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时,教师要求学生随钢琴伴奏合作演唱。于是,学生都"投入"地放声歌唱。渐渐地,老师的琴声听不见了,旋律唱得越来越不着调了、、、、、、 2、教师操作视角的聆听观 (1)教法陈旧 在一堂音乐课,教师正在和学生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在初听音乐之后,教师问学生:"好听吗?"学生齐声回答道:"好听!"教师向学生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出示主题音乐旋律,要求学生轻声哼唱,然后复听一遍,问道:"你觉得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学生信口开河,答案可谓丰富多彩、、、、、、这样的"听"中,学生听到了什么?他们真的觉得乐曲"好听"吗? (2)喧宾夺主 某教师教授歌曲《渴望春天》时,主要的教学环节:(1)朗诵诗歌,导入新课:(2)欣赏歌曲,感受音乐:(3)分析歌曲,深情演唱:(4)处理歌曲,深化情感;(5)课堂延伸,接触大师。教室里只看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忙碌的学生和老师,听到学生们讨论和发表想法的声音,可惜少了优美的音乐。 (3)过度主导 一节公开课学生们正在聆听钢琴协奏曲《黄河》,那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音乐在教室回荡,学生已经渐渐沉浸在黄河船夫那悠长高亢、低沉急促的号子声中,突然一教师引导"这一作品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精神,给我们展示了可歌可泣的一幕"、、、、、、一直到音乐结束。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无效聆听的间接原因是教师教学行为,它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掌握的程度。对于课堂的无效聆听现象,教师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并辅之以策略处理,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有效聆听的再实践策略 策略一:重视欣赏中的聆听

国际标准舞小贴士·探戈舞音乐

国际标准舞小贴士·探戈舞音乐 音乐:2/4或4/4拍 理解音乐也是学习探戈舞的一部分。弄懂每一个曲目及唱片使你能够更有自信及更享受地去跳舞。 经典探戈舞管弦乐队或在西班牙语中称之为Orquesta Tipica(探戈舞乐团),是由手风琴,小提琴,钢琴及低音提琴组成。第一批探戈舞音乐是在上世纪之初创作的,如El Choclo(西班牙语“嫩玉米”)、La Morocha这样的名曲。在20世纪20年代,两股音乐潮流发展开来:传统派,如卡纳罗(Canaro)的作曲,注重节奏及音乐的可跳舞性;演化派,由胡里奥·德·卡罗(Julio De Caro)及其兄弟领头,他们在音乐上探求的是谐调及旋律。传统派中最受欢迎的乐团领队及作曲人有Canaro,Tanturi 及D’Arienzo(被称为节奏乐之王),Biagi 及 De Angelis。演化派则由 Troilo, Carlo Di Sarli, Osvaldo Pugliese, Miguel Calo, Salgan 及 Piazzola 开拓。 音乐编排中分布有很多交织层叠的部分可以单独挑出来,然后根据舞者自己的节拍及感觉来单个跳。传统派管弦乐队(如 Canaro,D’Arienzo)演奏质朴并能取悦很多舞者。而演化派的作曲家及演奏家们则对音乐本身更感兴趣,所以他们演奏出的音乐是为了让人们听的。他们能在音乐中蓄起张力,然后通过引入精彩的停顿及加速而将力量加倍地释放出来。在所有现代探戈音乐家中,最为知名的一位是皮亚佐拉(Piazzola),他用音乐的方式来处理探戈音乐,带入新的声

音及概念。 当听到不同的探戈音乐时往往意味着要跳不同风格的舞蹈。但最终还是由舞者来决定如何诠释舞蹈,重要并且更有意思的是,要认真听音乐,不要每次都跳成一个样子。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学科:小学音乐 学校:泗汾镇双塘中心小学 姓名:梁怡芳宋威 论文题目: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联系电话: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沟通交流、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同样需要以问题作为载体进行。设计问题是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学中的艺术体现,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想要上好一堂高效的音乐课,准备有效的、带有艺术性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音乐课堂;提问;全体学生;独特体验;想象空间;层次分明;因人而异;价值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沟通交流、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同样需要以问题作为载体进行。设计问题是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学中的艺术体现,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想要上好一堂高效的音乐课,准备有效的、带有艺术性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一、面向全体全体学生提问。 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一个有趣的问题能够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从回答问题的机会中体验参与和表扬带来的愉悦。所以老师在提问时不能忽视设计问题的目的,若是为了提醒某个开小差的学生,或者为了检查某些学生对音乐知识掌握的情况而提问,其余的学生就容易放弃问题的思考,达不到问题设计的目的和作用。在提问之前要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不要急于把学生叫起来,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全体学生思考,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思考你所设计的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二、针对学生对音乐的独特体验而提问。 在欣赏一首由多种乐器演奏的乐曲时,教学中的提问要注意学生对乐器音色

《探戈舞曲》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探戈舞曲》 教学目标: 1、聆听《探戈舞曲》,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欣赏和音乐实践活动并对探戈这种舞蹈音乐及相关的音乐文化感兴趣。 2、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用简洁的词语说明各主题的音乐情绪;判断乐曲哪部分是欧洲风格,哪部分是拉丁美洲风格。 3、能说出探戈的起源以及舞蹈音乐的节拍、节奏特点;简要介绍作曲家安德森。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国标舞录像,分析各种不同舞种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素有“舞中之王”美称的探戈的舞曲。 二、探戈的起源与发展 1、请学生说说他们自己了解的探戈。 2、教师简介:探戈是十九世纪末,发源于阿根廷的一种民间舞蹈,20世纪初,发展为一种社交舞蹈,其舞蹈音乐逐步形成一种音乐体裁。探戈含有混融文化的特色,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受到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影响,也接受了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不同风格。 三、欣赏《探戈舞曲》 1、聆听《探戈舞曲》,感受乐曲主题。 师:如果你感受到乐曲中旋律主题发生变化请举手?(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乐曲有三个主题。)师:听老师唱三个旋律主题,听辨是否有相似的主题?(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乐曲可分两段)2、复听全曲。 a)感受乐曲出现几种探戈节奏? b)教师总结。 欧洲即西班牙风格的典型节奏: 拉丁美洲即阿根廷风格的典型节奏: c)敲击这两种节奏感受其不同风格。 3、分段欣赏。 a)聆听主题A运用哪种风格节奏?音乐情绪如何?(这一主题使用了欧洲风格节奏,这种节奏带有明显的推动力量,这段音乐的情绪颇为活泼。) b)复听主题A,跟音乐打节奏。

在小学音乐课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音乐课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天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一般是通过各种动作来表现的。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应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把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等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乐理知识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有趣的游戏、舞蹈等,使之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和接受。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脚,也动脑,真正把学生从桌凳上解放出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进入音乐王国,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自由想象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不转变,即使换了新教材,只能是“穿新鞋,走旧路”。尤其在我们农村,大部分教师总是“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课相似”,依葫芦画瓢,固步自封,机械地重复着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意味着对陈规的突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可以只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几乎就是“唱歌课”,也就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达到教学目的。这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的。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不可以高高在上,身上罩着光环,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小胖胖》这一课时,融入到学生当中去,我扮演歌曲中的老奶奶,小学生们分别扮演叔叔、阿姨及小胖胖,大家不分彼此,真情流露,越出了代沟,边唱边演,此情此景不能说不感人。歌声伴着大家的表演,

音乐课堂中有效的评价方式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评价方式在近些年来,我们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以前以老师的教为主转化为现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下,怎样上好一节音乐课,成了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家可能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在教唱完一首歌后,我们经常会让学生为音乐编配动作,配上打击乐或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歌曲伴奏等等.往往这个时候,教室里就会闹哄哄乱成一团,如果你是上课的老师,看到这样的场面,还会有好心情去完成下面的教学环节吗如果只是一堂课的话,我想也许还能坚持一下,但如果每次都这样,你还能坚持吗我想是不能的.那么,我们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做到"活而不乱"呢首先,我觉得应该抓好音乐课的课堂常规.课堂常规是我们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保障.如果没有了这个保障,要上好一堂课,我认为是比较难的.新课程实施后,我们弱化了音乐教学的课堂常规,但并不是摒弃课堂常规.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建立一套和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音乐教学课堂常规.音乐课的课堂常规不同于其他的课,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可见这个听在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要学会一首歌,首先就要学会听.我们现在的歌唱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歌唱教学,一般都是以听唱为主.我们老师也是想尽办法让学生多听,因为听多了他们自然就会唱了.可想而知,如果学生学会了聆听音乐,那么对于我们的歌唱教学来说就事半功倍了. 在平时的音乐课中,我是这样做的:方法1,静静聆听,不发出任何声音,听听唱了些什么2,如果是加上动作聆听的,嘴巴不发出声音,竖起耳朵,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做动作;3,需要发出声响伴奏时,伴奏的声音要轻(给自己听见就行),竖起耳朵,跟着音乐的节拍来伴奏. 二、培养学生唱的习惯 新课程实施后,一些歌唱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被很多老师忽视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公开课上,教师过度重视了教学的过程和环节,而忽视了歌声的美感.其实,唱好一首歌,对感受歌曲的美感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要培养学生唱的习惯,我觉得除了经常性的耳提面命,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

如何在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在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如何在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摘要】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我尝试着把创造的思想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作;创编;多样化 我国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传播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和陶冶情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今许多世界发达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我在音乐教学中,尝试着把创造的思想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不仅会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长处,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激励学生锐意创造的开拓精神。 一、在发声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声练习即练声,常使用于一堂课音乐课的开始阶段。练声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声音,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烘托课堂欢快的气氛,为以后的音乐教学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是唱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音乐课上,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编不同情绪的曲子,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老师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学生通过识谱后很快学会了,教师再问,如何将这条发声曲唱得连贯、圆润呢?大家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的音乐符号。有的学生通过联想和视唱,有的同学会想到用“连音线”(⌒),把它添加在音符上方。这样一唱,声音果然连贯圆润了,教师再问,我们如何才能让曲子变得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马上有同学想到用跳音记号(.)。

音乐课堂有效聆听——问卷调查

音乐课堂有效聆听 ——课题研究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聆听表现,喜欢聆听和不喜欢聆听的原因和动机,从侧面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制定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对象:小学三年级全体学生。 方法: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法,在问卷后的括号里填“是”或者“否”,并在题下方写上原因。 三、调查问卷内容 音乐课,你在听吗? 请同学们在在括号填“是”或者“否”,并在题目的下方写出原因,谢谢! 1、老师说话时,你是否能看着老师有意识地坚持听、认真听?() 2、同学发言时,你是否认真聆听?() 是否打断别人说话?() 3、聆听音乐作品时,你是否听一会儿,就不专心了?() 是否有自己的想法?() 4、音乐表演和活动中,你是否按节奏和旋律进行有序的表演?() 5、你是否喜欢倾听同学在集体中的讲话,是否有交流的欲望?() 6、听老师和同学讲话后的发言你是否顺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讨论下去? () 是否有自己的见解?() 四、调查结果分析 题目回答人数所占百分比分析 1、老师说话时,你是否能看着老师有意识地坚持听、认真听? 是18764.9%从数据可以看出在课堂上没有坚持认真听讲的同学还是占有很大的比例,值得关注。 否10135.1% 2、①同学发言时,你是否认真聆听? ②是否打断别人说话? ①是 17259.7%同学知道上课要专心听讲,但当同学发言时就能不听吗?瞧,竟然有40.3%的没有认真听同学发言,28.8%的同学会打断别人说话,值得深思。 ①否11640.3% ②是8328.8% ②否20571.2% 3、①聆听音乐作品时,你是否听一会儿,就不专心了? ②是否有自己的想法? ①是9733.7%真是不得了,有三分之一多的同学不能完整的聆听音乐作品,将近一半的同学对音乐作品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个问题十分严重,急需解决。 ①否19% ②是15152.4% ②否13747.6%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是一个长久不变的话题,我国当前教育的重点是实施素质教育,即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2012年,在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中教育部提出了“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曾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学会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独创能力。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什么是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新性思维是指有主动性和创见性的思维,通过创新性思维,不仅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即是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

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目前还有部分中小学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所谓的“唱歌课”。即教师范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的听唱,或者分组进行轮流演唱。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对烦琐无味的乐理,枯燥的视唱和唱歌练习没有兴趣,对歌曲的理解完全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伴随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过程进行淡化,主要是强调能教会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审美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将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知识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过程之中。”音乐课堂开始出现了和往常不同的单一教学形式,如:在小学的音乐课堂出现游戏教学,还增加了器乐教学,音乐欣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动力之一。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教师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要通过师生共同唱、跳、奏、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放在第一位,还要在音乐教学中留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与条件,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发挥其自身所有的想象力,充分利用生活的各种经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是最好动、最有想象力、最敢于表现的。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就让他

小学低段音乐课堂聆听有效性

《小学低段音乐课堂聆听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国内研究趋势 纵观我国目前音乐学科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已经给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音乐课堂从起初的“花哨”慢慢走向“朴实”、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教教材”转变为“如何关注和利用音乐本体”、各地也纷纷开展了“有效歌唱教学”等“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聆听有效性则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音乐课堂的“高效”成了我们的追求目标。 (二)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听觉感知,如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等等都是审美能力的基础,音乐教学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当然,教学中教师们都能关注“有效聆听”,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聆听”“有效聆听”呢?小学低段音乐聆听如何在实践中凸显有效性呢?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听觉的发展、听觉体验便是“聆听”能力的培养。只有聆听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健全人格、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聆听”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培养演奏家,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聆听的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美国现代音乐家爱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什么都代替不了聆听音乐”。于是,“聆听”成了重中之重。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想着法子、变着花样让孩子们主动去聆听,去参与体验,我们的音乐课堂出现了勃勃生机,出现了一些“热热闹闹”。但若细心观察,在日益追求有效课堂的今天,聆听有时却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在音乐教学中,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聆听”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音乐课堂的有效性。音乐课堂上,追求聆听的有效性具有针对性,现实意义重大,有利于明确教师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聆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共同发展。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