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亚佐拉和他的探戈

皮亚佐拉和他的探戈

皮亚佐拉和他的探戈
皮亚佐拉和他的探戈

《迈进新时代的探戈舞步——皮亚佐拉音乐风格初探》

【摘要】: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1921—1992)是阿根廷现代音乐家的代表之一,被誉为“现代探戈之父”。他以阿根廷原有探戈的乐器、节奏、编成等要素为基础,吸取了古典音乐及爵士音乐等一系列要素,创作出了新的探戈形式。他的探戈音乐深邃、热情、欢快并且自由,充满了作曲家对个人思想的探索,为探戈音乐开拓了新的世界。本文通过对皮亚佐拉的成长经历、创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表达笔者对他这种多元化创作思维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阿斯多尔·皮亚佐拉探戈创作特点评价

前言

20世纪的世界音乐,派别林立,作曲家们用各自不同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其中阿根廷的现代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气质独特的乐曲不仅在拉丁美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渐渐受到了大家的关注。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1921—1992)是阿根廷现代音乐家的代表之一,被誉为“现代探戈之父”。他在阿根廷原有的探戈的基础上,融合了古典音乐及爵士音乐等一系列要素,创作出新的探戈形式。他创作的作品涉及歌剧、室内乐、协奏曲及器乐独奏、重奏等众多体裁,一生创作了千余首作品。他的探戈音乐深邃、热情、欢快并且自由,充满了作曲家对个人思想的探索,为探戈音乐开拓了新的世界。

本文通过对皮亚佐拉的成长经历、创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表达笔者对他这种多元化创作思维的一些思考。

一·皮亚佐拉成长经历

阿斯多尔·皮亚佐拉于(Astor Piazzolla)于1921年3月11日生于在阿根廷。四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纽约,但对于当时的大多数移民来说,生活是十分艰辛的,在皮亚佐拉八岁那年,他得到了第一架手风琴,这架琴虽然只是在当铺里花19美元买来的,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小皮亚佐拉与手风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皮亚佐拉十一岁时,他师从拉赫玛尼诺夫的学生威达学习钢琴,并在这时热爱上了巴赫,开始钻研复调音乐。这一次的探索对他后来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4年,小皮亚佐拉有幸与著名的探戈演唱家加德尔合作出演电影,并在他的影响下体会到了探戈音乐的魅力,开始更加刻苦练习手风琴。

1936年,皮亚佐拉在瓦达洛乐团的影响下,引发了他对探戈音乐的又一次探索与思考, 他被瓦尔洛演绎探戈音乐的另类方式深深地打动,于是他开始创作一些传统的探戈乐曲。

1949年,钢琴大师鲁宾斯坦并将阿根廷作曲家吉纳史特拉(Ginasetra)介绍给了皮亚佐拉,并请他教皮亚佐拉作曲。这样,吉纳史特拉成了皮亚佐拉的第一位作曲老师。吉在此期间,皮亚佐拉学习了作曲法、管弦乐乐器法并做了大量的乐曲分析,其中包括古典以及现代派作品。完成了他对古典音乐的系统学习。

1953年,皮亚佐拉带着于1951年创作的参加了在阿根廷举行的塞维兹基青年作曲家比赛, 他的交响乐小品《布宜诺斯艾利斯》征服了所有评委并获“年度最佳作品大奖”,同时还获得了法国政府颁发的留学法国的奖学金。这部作品获奖后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一部分偏执的观众认为在管弦乐队中加入了手风琴有损古典音乐的尊严,在发奖音乐会结束后,发生了轰动性的听众暴力事件。1954年, 33岁的皮亚佐拉做出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决定——师从传奇教育家、钢琴大师布郎热(Naida Boulanger)学习,并在布郎热的教导下学习了18个月的四声部对位,打下了良好的和声基础。

在这一次的求学是皮亚佐拉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皮亚佐拉不仅接受了布朗热多元化创作的思想,更在布朗热的启发下茅塞顿开,发现探戈才是他内心深处的语言,探戈能够帮助他成为一个说自己话的优秀作曲家,于是他下决心要用阿根廷民间的探戈音乐作为自己与世界交流的语言。

1958年至1960年皮亚佐拉回到纽约从事“爵士探戈”的实验工作。1959年十月,皮亚佐拉的父亲诺尼诺Nonino去世,他因此而创作出了他最有名的《再会,诺尼诺》(Adios Nonino)。之后,皮亚佐拉又回到阿根廷成立了五重奏乐团,专门演奏新探戈(New Tango)。乐团所用乐器包括:一架手风琴、一把小提琴、钢琴、大提琴和吉他。五重奏是是皮亚佐拉最喜爱的演奏形式也是最能表达他音乐理念的演奏形式。

在1960年至1990年这三十年间,皮亚佐拉进入了一个创作的成熟期,他的风格变得更加自由多变,作品体裁也更加丰富,1966年创作了探戈歌剧——《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利亚》。1984年完成了大提琴与钢琴的作品《华丽的探戈》,1973年完成最著名的作品《自由探戈》此曲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在世界范围流传。此后皮亚佐拉开始了在全世界的巡回演出,所到之处观众无不被他新颖的曲风、独特的创作风格所折服,也使探戈从最初的“有低俗之嫌”的舞蹈音乐登上了大雅之堂,并成为一种独立于舞蹈之外的音乐。直至1990年,因身体原因皮亚佐拉停止了他的所有音乐活动,于1992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世。

二·皮亚佐拉探戈音乐的创作特点

皮亚佐拉的探戈作品之所以如此动听、深邃、狂热,让世人为之倾倒,在于

他在探戈音乐中加入了大量他自身对探戈音乐的理解与感悟,他打破了传统探戈音乐一成不变的旋律和不断重复的节奏,勇于使自己的旋律更标新立异,节奏更加复杂,内容更加深刻,形式更加丰富,同时扩张了探戈音乐的表现幅度。对此笔者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作特征

(1)特殊的乐器组合:

上面说到,小型的室内五重奏是皮亚佐拉用来的演奏新探戈的最爱,即一把吉他,一架班多钮风琴,一把大提,打击乐(种类十分丰富,可是手鼓、沙锤等等)。由于各个乐器的音色有很大不同,所以声部对比效果十分突显。

(2)特殊的节奏与重音运用

节奏是探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戈的重要标志。皮亚佐拉在节奏以及每小节的重音的运用上十分有特点。

传统的探戈节奏主要有:坎东贝(Candombe)1、古瓦希拉(Guajira)2、哈巴涅拉(Habamera)3、米隆加 (Mlonga)4等(加来源,形成原因),但在皮亚佐拉的音乐中,不仅继承了阿根廷探戈的基本节奏,还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新的改变。他将原本的4拍子改成了3+3+2的组合形式,也就是将4拍子分成了8个半拍,这样就使得最后的部分比前面少了一拍,同时他还在拍头的第一拍上加上了重音,这样一来,使本应有的稳定之感而变得摇摆不定,这样的节奏设计使乐曲动力感大大加强,极富感染力。(见谱例1)

1非洲的奴隶敲击太鼓进行跳舞的一种仪式的节赛。

218世纪起源于西班牙的3拍子民谣,运用在即兴诗和舞蹈中,逐步转化为6/8拍和3/4拍结合的复杂的节奏型。1870一1880年左右,转变成为吉他伴奏,节奏由复杂变为简单。3最初来源于古巴,后成为面向欧洲为主的意大利民谣。又称拉·唐桑(La一danza),它与黑奴带来的非洲舞曲等构成了探戈节奏与旋律的原型。

4来自农村的即兴音乐帕亚达演变成以吉他伴奏的民间舞蹈——米隆加,米隆加就是城镇化的帕亚达。

他将后半拍上加上重音,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节中节拍的强弱位置,以前的强拍位置被弱化,而有的弱拍位置却被强化,随时随地改变节拍重音位置,使之或先现或延迟,从而形成一种强拍弱化、弱拍强化的独特模式。例如在《自由探戈》(见谱例2)中,班多钮琴演奏的错位重音与其他声部的规则节奏形成特有的复合节奏,形成交错、急促的和声重音的频繁出现,使音乐更具摇摆感觉的动力性。加之切分节奏明快的节奏风格和极强的装饰功能凸现了其爵士音乐的浓郁风格和个性。(谱例3)

这些因素构成了皮亚佐拉在节奏、节拍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完成了皮亚佐拉创造新颖的音乐表达方式的需要,成为他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符号。

(3) 重复手法大量运用

从皮亚佐拉的作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大量地运用重复,即一个主题在乐曲的很多地方都能够找到它的痕迹。皮亚佐拉运用重复、模进、转调、变奏、声部变换、伴奏织体的变化等手法对乐曲的主要主题进行重复。虽然我们在聆听他的作品时会听到主题的多次重复,但这并不让人感到累赘,而是在每一次的重复中,我们都能切实地听到它重复的新颖之处,使乐曲的主题深深地印在听者的脑海中。(见谱例4)

《自由探戈》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音乐快乐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悲伤情感的表现,这也是皮亚佐拉作品具有的独特风格。如果说多变的节拍重音和鲜明的节奏对比是形成“快乐的外表”的主要原因,那么级进下行的“叹息”音调、丰富的装饰音的应用则是体现“悲伤”情绪的所在(见谱例5)。

(4) 独特的滑音(gliss)奏法

在探戈音乐中,滑音奏法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张力,在皮亚佐拉的作品中非常常见。大幅度的滑动、强弱力量的对比、速度快慢的对比,皮亚佐拉几乎将音乐中滑音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室内乐版的《天使米隆加》中,整首曲子的情感仿佛是在描绘一个被遗忘的或事、或人、或情感,弦乐多次奏出滑音,力量由弱到强,直至最强时又回到最初的弱奏。就像是被遗忘的对象在低声的诉说着,渐渐地进入情感的高潮,在一次次巨大的情感爆发后又渐渐冷却下来。每一次的滑弦出现都极大地将聆听者的情绪引领,使探戈的悲情因素深深地从听着心中划过。《赋格》中也有大量用弦乐演奏的滑音(见谱例8、9)。这是皮亚佐拉探戈中情感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法。

(三)多元风格的融合

皮亚佐拉不仅通过创作技法使他的探戈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更通过各种的风格的融合,使他的探戈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使他的探戈音乐可以脱离舞蹈而独立存在。

首先,爵士乐的因素在皮亚佐拉的创作中具有很大影响。爵士乐与探戈具有相似的出身,他们曾徘徊于社会的底层,他们描写的多是小人物和一些不经意的事情,但这种描写视角可以很贴切的表现生活,得到大众情感的共鸣。同样他们也都经历了从程式化向自由风格的转变。加上20世纪传播手段的发展,使爵士与探戈的相遇不期而至。

他不仅把爵士乐的丰富的装饰音、错位重音、变化和弦等元素融入探戈中,还把代表爵士乐灵魂的即兴思维融入到他的音乐创作中,为探戈原有的固定模式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皮亚佐拉的探戈并不是单纯的借鉴和移植爵士乐元素,例如爵士乐中的变化和弦大多用做色彩的铺垫、错位的重音微妙的推动乐曲的前进,而皮亚佐拉则加大了变化和弦中不和谐音响的运用,加大了错位重音的力度,更好的突出了探戈音乐的野性。这些特点虽然在谱面上不容易对比出来,但听觉上的对比是很明显的。

笔者在阅读其他对皮亚佐拉研究的文章中发现,大多数作者认为皮亚佐拉向爵士乐借鉴了“切分音”,笔者不太同意这一观点,“切分音”在早期探戈就已经是探戈音乐的一个鲜明特征,所以皮亚佐拉不需要向爵士乐借鉴“切分音”,他将探戈原有的切分音在力度上进行了加强,使用频率上加大,使之与其他声部的对位变得更复杂。

其次,皮亚佐拉长期的古典音乐学习经历赋予了他深厚的音乐学识、修养和扎实的古典音乐创作功底。他不仅熟悉传统的作曲技法,更在布朗热、吉纳斯特拉等人的指导下,将现代派作曲技法与传统的阿根廷探戈相结合。例如,无调性的不谐和音程、采用突然的变调、在音乐中插入奇妙的噪音等等,大大拓展了探戈的音乐语汇和表现领域,他的旋律时而将柔美的抒情缠绵不绝、时而又将荒诞的戏剧性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创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探戈,吸引了一批上至先锋下达平民的新听众。例如专辑《探戈芭蕾》中,无论是新加入的芭蕾元素,还是单乐章协奏曲形式的《天使协奏曲》,还是运用前奏曲、赋格、嬉游曲等曲式

创作的探戈,都给人一种新意迭出、回肠荡气的感觉。

在他的另一部作品《赋格》(Fugata)中,体现出他多种创作技法融合的特点。首先,该曲运用了复调织体与主调织体的对比。“Fugata源自意大利语‘Fugato’,一种赋格音乐的乐章而不是赋格曲。”5乐曲的开头先由一把大提独奏出主题,该主题带有一个较长的切分节奏,然后依次是一把小提、一架班多钮、一把低音提琴和钢琴对主题模仿,构成复调织体。(见附录1)

在第34小节,大提琴、班多钮琴、小提琴进入带有探戈风味的主调织体,与开始的赋格风格的复调织体形成对比(见谱例7)

其次,钢琴开始进入长的附点切分和弦,皮亚佐拉在切分的最后一拍上也就是第二拍的最后一个半音上加上了重音记号,表现出他强拍弱化、弱拍强化的独特节奏模式,加强了曲子的跳跃性。他的这种和弦的强有力,是他的和声效果与爵士乐和声效果的一个区别,他更最求音块的冲击力而不仅仅只是色彩的铺垫,同时也能将探戈的野性表现出来。

最后,他对滑音的运用效果在这部作品中也占有相当分量,它们既像是狂欢时猛烈的跳跃(见谱例8),又像是狂欢后的叹气,在慢慢的一起一伏中渐渐退场(见谱例9)。

5听音乐——音乐欣赏教程[M]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8.6

三.对其风格的评价

在皮亚佐拉的传记电影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对他的音乐归类时我们遇到了难题,jazz、classic、popular······我们不能把他轻易的放在哪一类中,因为哪一类也不能完全代表他······”6正如这句话所表达的,皮亚佐拉探戈以其独特的发展路线为我们带来新鲜的体验,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一种成熟的艺术总是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深深地纠缠在一起”7,在皮亚佐拉的探戈音乐中,“民族性”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他的每一部作品当中,是他创作的起点,为他的创作提供最根本的养料。在这种养料中包含着阿根廷民族的历史,包含着阿根廷人民对探戈的情感,包含着一个作曲家对故乡土地音乐的眷恋。

探戈在阿根廷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有趣的过程,它是由多种各种文化的结合产生的混血儿。西班牙殖民者的欧洲文化、古巴海员传来的哈巴涅拉、来自阿根廷农村的米隆加、非洲黑人的坎东贝,它们汇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个港口城市,由当时贫穷、苦闷的无产阶级演绎、变化,逐渐形成了探戈。人们用它表达着心中积蓄的忧伤,用它诉说生活的本来,用它来创造痛苦生活中的反对物。在这样形成过程赋予了探戈丰富的民族情感,为皮亚佐拉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反之,皮亚佐拉为探戈带去的是它活在当下的生命力,甚至给予了它永生的力量。

6翻译自《阿斯特尔·皮亚佐拉: 在画像里》传记电影

7索飒. 阿根廷历史上的探戈[J]. 拉美音乐研究,1997.6

皮亚佐拉的探戈创作中,他并不是简单的将民族元素进行改编,或是将其移植在自己的作品中,而是利用民间音乐语言,通过多种风格以及创作手法,创造出新的风格。虽然皮亚佐拉没有被列入20世纪新民族主义当中,他的创作思想却是与巴托克、格什温是相同的,他们都对民族的文化做了新的演绎。笔者认为,从某种角度上皮亚佐拉与上世纪美国人舒勒提出的“第三潮流”有相似之处,虽然“第三潮流”强调的是爵士乐与古典的结合,但这种fusion(融合)式的创作思维为流行、古典、民族等等风格搭建了桥梁,对于创作者来说又多了一种创作途径,使欣赏着来说多了一种欣赏的选择,对于评论者来说则多了一个对当下音乐观察的视角。或许随着时间的行进,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更适合的词形容它。

小结

皮亚佐拉是成功的,他不仅创作探戈,更创造了新探戈,他改变了探戈生存地位,向全球范围扩张探戈的生存空间,他的音乐成为探戈音乐发展史上一个难以逾越的里程碑,以至于“后皮亚佐拉主义”(Post-Piazzolla)成为现时继皮亚佐拉后一系列探戈音乐尝试的代名词。他的作品不仅深受各时代音乐家的青睐,更被多位大师及无数室内音乐团体及交响乐队所演释、传播。他将民族、古典、流行融合的创作方式,体现出当代多元化的思维模式,使他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让他的音乐不仅咏唱着探戈永恒的律动,更散发着时代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俄)尼古拉·斯罗尼姆斯基著吴佩华、顾连理译 .拉丁美洲的音乐[M].人民音

乐出版社1983

[2] BBC . Astor Piazzolla-In Portrait[DB/CD] .

[3]王耀华、王洲.世界民族音乐[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马小芸试 .析皮亚佐拉的现代钢琴作品[J].人民音乐. 2008.08

[5]任海杰 .音追踪皮亚佐拉[J] .乐爱好者.2001.12

[6] 纳塔里奥·皮亚佐拉传[OL].中国手风琴在线. 2002. 4

[7] 刘越溪.扑面而来的皮亚佐拉[J] .爱乐 .2001.6

[8] 郑显金(编)钱仁康(校) .外国音乐曲名词典[M].上海辞书

[9]大魏 .皮亚佐拉—永远的探戈之魂[N] .音乐信息 .2001.8

[10] 田森 .《阿根廷简史》[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4

[11] 罗杰·凯密恩(Roger Kamien)著 .王美珠洪宗焜黄瑞芬陈美鸾杨湘玲译 .听

音乐——音乐欣赏教程[M]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8.6

附录:1

2、

《探戈灵魂-皮亚佐拉的音乐》(Soul of the Tango: The Music of Astor Piazzolla) 《探戈之路.古典之道》(The Tango Way/The Classic Way)

《探戈零小时》(Tango Zero Hour)

《终极探戈》(The Finest In Tango)

《五首柔情探戈》(Five Tango Sensations)

《小手风琴协奏曲和三首探戈舞曲》(Concerto Para Bandoneon - Tres Tangos) 《狂舞者与不歇的夜》(The Rough Dancer and Cyclical Nigh)

《爱情探戈》(Tanguedia de Amor)[

《阿斯特皮亚佐拉20年精选》(20 Greatest Hits)[

《阿斯特尔·皮亚佐拉: 在画像里》(Astor Piazzolla - In Portrait)[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丽亚》(Maria de Buenos Aires)

《争吵:激情挑逗的孤寂》(La Camorra:The Solitude of Passionate Provocation) 《再会诺尼诺》(Adios Nonino)

《八季》(Eight Season)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利亚》(Maria de Buenos Air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