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新人教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新人教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新人教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新人教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群落的演替导学案新人教版

【重难点突破1】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典题演示1】(2010泰安模拟)下列关于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解析] 人类活动可以对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进行有目的控制,因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

[答案] D

【变式训练1】(2010佛山模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群落演替是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解析] 次生演替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冰川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结构更复杂的群落所替代,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有效,但人类的活动,如发展工农业生产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答案] A

【重难点突破2】如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群落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渐替代的过程,根据演替的性质,演替的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下表是两种演替类

型的比较,区分两种演替类型关键是看两种演替的起点。

【典题演示2】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解析] 根据发生环境的差异,群落演替可分为初(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相比,初生演替的速度要缓慢得多。初生演替是从岩石裸地开始的,地表的植被变化首先是地衣,其次是苔藓,再次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接着是小型灌木,之后是小型乔木,最后才是高大乔木,发展到高大乔木为优势种的时候,说明演替已进入了顶极阶段——森林阶段。

[答案] D

【变式训练2】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演替的概念和过程。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到达到顶极群落为止。演替的结果,群落的特征一般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结

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变得比较稳定,同时群落越来越能够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

[答案] A

【总结提升】

一、教师总结

1、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且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着;群落演替根据起点不同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第一次出现生物群落或以前的生物群落彻底消失后又重新出现的,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群落的一种演替。

2、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外界环境因素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人类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群落演替可分为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

二、学生总结

2011.11.17生物高三试题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共50分)

1.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藻门)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C.绿藻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没有

D.绿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体有关

2.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体内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是自由水

B无机盐是ATP、RNA和磷脂的组成成分

C生物体内无机盐的浓度的大小会影响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D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细胞代谢的增强而减小

3.下列有关实验显色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B.显微镜观察,线粒体与健那绿发生作用呈现绿色

C.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D.常温条件下,核糖核苷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

4.下图为甲同学进行的一项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B.E步骤滴加的是清水

C.B步骤是观察细胞质大小及细胞壁的位置

D.实验前后的处理形成了自身对照

5.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健康成人体内每天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

B. 细胞凋亡受环境影响大,机体难以控制

C. 老年人头发变白和白化病都是由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的

D.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导致癌细胞易发生转移

6.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的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7、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遗传规律适用于细胞核内基因的遗传B.遗传规律适用于伴性遗传

C.遗传规律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D.遗传规律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B.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称性状分离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9.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

B.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

C.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D.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10、下列不属于萨顿假说中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表述的是()

A 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形成配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D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11.将用3H标记的尿苷引入某绿色植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有放射性的一组结构是( )

A.细胞核、核仁和中心体 B.细胞核、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C.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D.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和液泡

1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都会出现纺锤体和遗传物质的复制

B.衰老的细胞没有基因表达过程

C.致癌病毒可通过将其基因组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

D.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13.如图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据图可确定①为不耗能需载体蛋白的协助扩散

B.⑤、⑥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通过①、③两种方式被吸收

D.质壁分离实验中蔗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①

14.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C.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5、某人做酶的相关实验时,在试管中依次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2mL,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2mL,放入适宜温度的热水中,保温5min,然后加入质量浓度为0.1g/mL

的NaOH溶液1mL,摇匀,再加入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4滴,摇匀,试管中液体的颜色是

A、砖红色

B、无色

C、蓝色

D、紫色

16.下表①~④分别是高中生物实验,在实验过程的相关处理中,正确的是()

实验内容相关处理

A.①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可用龙胆紫代替苏丹Ⅲ染液

B.②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可用蝗虫的精巢做实验材料

C.③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用医用酒精代替丙酮

D.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可用蒜叶代替洋葱根尖

17.为了检测“苏丹红”对人体细胞的毒害作用,研究人员以哺乳动物组织块为实验材料开展有关研究,得到下表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开始时先制备细胞悬液

B.该实验还需设置一个空

白对照组

C.该实验控制的最适温度

为25℃左右

D.实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

的苏丹红毒性较小

1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热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化学能

C.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的是不同物质

D.在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不能形成ATP

19.呼吸熵(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下图示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呼吸熵越大,细胞无氧呼吸越强,有氧呼吸越弱

B.b点有氧呼吸强度小于a

C.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c点

D.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

20.科学家提取植物叶绿体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将叶绿体膜打破,分别分离出基质与基粒进行实验。下列对不同实验结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在有光照和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基质和基粒的混合液能产生葡萄糖

B.在无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对基质与基粒的混合液给予光照,然后离心去掉基粒,为基质提供二氧化碳,基质中会有葡萄糖产生

C.光照条件下,为基粒提供二氧化碳和C3化合物,基粒中会有葡萄糖产生

D.黑暗条件下,为基质提供ATP、[H]和二氧化碳,基质中会有葡萄糖产生

21.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

B.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含糖类物质

C.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

D.在人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

22、将玉米的体细胞(2N=20)转入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4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40

23.如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D、d)、乙(基因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已知Ⅱ8只携带甲或乙一种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乙病为红绿色盲

B.Ⅱ7和Ⅱ8生一个两病兼发的男孩的概率为0

C.图中Ⅱ6的基因型为DdX E X e

D.Ⅲ13个体乙病基因只来源于Ⅰ2

24.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①杂种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②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25.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若父母的1号染色体分别如图所示。不考虑染色体

的交叉互换,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基因控制的性状等位基因及其控制性状

红细胞形态E:椭圆形细胞 e:正常细胞

Rh血型D:Rh阳性 d:Rh阴性

产生淀粉酶A:产生淀粉酶 a:不产生淀粉酶

A他们的孩子可能出现椭圆形红细胞

B他们的孩子是Rh阳性的可能性是100%

C他们的孩子中有3/4能够产生淀粉酶

D他们的孩子中出现既有椭圆形又能产生淀粉酶的可能为3/8

26.在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其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A F1产生4中比例相等的配子

B 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 F1的4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D 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

27.赫尔希与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32P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无放射性

B.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

C.本实验的目的是单独研究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D.本实验说明蛋白质不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8.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B.基因一般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29.下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模式图,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酶①为DNA解旋酶,作用于碱基对中的氢键使DNA双链解开

B.图中可体现出边解螺旋边复制及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C.在复制完成后,甲、乙可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D.若该DNA分子中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A 200个,则图示过程共需C 300个30.有关科学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

C.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包括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和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等

D.克里克除了参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还提出了“中心法则”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

31.(10分)下图左右为高等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根据图回答:

(1)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结构是[ ] ,其基本骨架是。

(2)在左、右两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填编号),其中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________(填编号)。

(3)若左侧图所示细胞为消化腺细胞,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

3H 出现的细胞器先后顺序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 (用箭头和标号表示,2分) (4)右图所示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编号),与吸水有关的细胞器

________(填编号)。

⑸用________法可分离各种细胞器,以研究其成分和功能;经研究发现不含膜结构的细胞

器是________(填编号)。

32.(10分)右图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 、

H 、O 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⑴图中甲生理过程所发生的场所为 ,乙生理过

程所发生的场所为 。

⑵甲、乙生理过程中的[H]的作用分别是 、 。

⑶甲过程中C 的产生发生在该过程的第 阶段,乙过程中B 在 内被

消耗。

⑷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除产生了[H]、ATP 外,还有 的生成,②过程产生

的A 用于相邻细胞的③过程,至少经过 层生物膜结构。

⑸下表是番茄生命活动中的一些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绘制番茄对CO 2吸收量随光照强

度变化的曲线(2分)。

33.(12分)下图1表示某高等动物(基因型为EeFf )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

DNA 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字母E 、e 代表染色

生命活动状态 光合速率与呼吸

速率相等时光照

强度

(千勒克司)

光合速率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千勒克司) 光合速率最大时CO 2吸收量(mg/100cm 2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CO 2释放量(mg/100cm 2叶·小时) 数据

3 9 32 8

体上的基因)。图3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的相对数目。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AB段的发生时期是,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细胞处于图1的BC段。丙细胞的名称是。请仔细观察丙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

(3)图2中甲细胞的基因型是___ ,甲细胞分裂的前一阶段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3中的a、b分别代表、。图3的III阶段对应于图2中的细胞。

(5)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2的细胞,该时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8分)下面两个图表示两个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密码子CGU UAU AUG ACG GUG UCC CAG

氨基酸精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起始) 丝氨酸谷氨酰胺(1)甲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所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其中的②表示,③起的作用

(2)甲图中,若②中A占26%,U占28%,那么,在相应的DNA片段中,A占,4n

I II III IV

2n

c

b

图3

a

C占。

(3)根据题中的信息写出乙图中③的氨基酸序列

(2分)。

(4)根据题意,写出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35(10分)生物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存在一定的规律,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Ⅰ、小鼠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决定,B基因决定黄色,R基因决定黑色,B、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B、R则呈白色。一灰色雄鼠和一黄色雌鼠交

配,F1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3/8黄色小鼠、3/8灰色小鼠、1/8黑色小鼠、1/8白色小

鼠。试问:

(1)亲代中,灰色雄鼠的基因型为,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

(2)让F1的黑色雌、雄小鼠交配,则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3)若让F1中的灰色雌、雄小鼠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体色的表现型应为,黄色小鼠的基因型是。

Ⅱ、自然界中的果蝇雌雄个体中都有一些个体为黄翅、一些个体为灰翅,不知道黄翅和灰翅的显隐性关系,但已知该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请你设计一个通过两对杂交实验(提示:一对为正交,一对为反交)来判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方案。

正反交实验:正交为;反交为。

预测结果及结论:

(3分)。

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共50分)

1—5DDACA 6—10DDBDB 11—15 CCBBD 16—20 BCCAC 21—25 DCDCD 26—30 BCADA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

31.(10分)(1)⑩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2)③液泡(2)②⑧②

(3) ④→⑨→⑦(2分)(4) ①②③

⑸差速离心法④⑤

32.(10分)⑴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叶绿体⑵与O2结合产生水,释放大量能量还原C3(CO2)

⑶三叶绿体基质⑷丙酮酸 6 ⑸(2分)

33.(12分)(1)间期(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着丝点分裂(2)乙、丙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交叉互换

(3)EEeeFFff 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4)染色体染色单体(5)丙

(6)乙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34.(8分)(1)细胞核 mRNA 催化相邻的核糖核苷酸聚合(2)27% 23%

(3)缬氨酸—精氨酸—谷氨酰胺—苏氨酸—甲硫氨酸(2分)

(4)DNA→RNA→蛋白质

35、(10分)

(1)BbRr Bbrr (2)1/3

(3)黄色:灰色:黑色:白色(顺序可以颠倒) BBrr、Bbrr \

Ⅱ.雄性黄翅×雌性灰翅雄性灰翅×雌性黄翅

预测结果及结论:若正反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一致,说明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不一致,说明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3分)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方案

群落的演替 版本:人教课标版 学校: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学科:生物 年级:高二年级 姓名:许华 课型:新授课

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填写学案、阅读图片材料,学生 小组合作归纳)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后者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突破) 五、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课前准备: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分析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

人教版必修三第4节《群落的演替》word学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4节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 一、知识方面 1 ?演替的概念及群落的演替过程。 2?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3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4.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人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重点难点】 1.群落的演替过程 2.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考点分析】 “问题探讨”案例分析 探究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类型 【基础梳理】一、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 【小组讨论】 课本78页思考与讨论 【拓展提升】 深度思考:光裸的岩石上群落演替过程中,决定演替的关键因素是什

么?这可以

说明什么问题?

四、弃耕农田群落的演替 依次写下弃耕农田群落的演替阶段 1、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与裸岩上演替的过程完全相同吗? 2、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演替能树林吗? 3、火山喷发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何异同呢? 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否一定会向教材中所描述的那样发展呢?说出你的理由。 【拓展提升】 【典型例题1】 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考点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基础梳理】1、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一)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高一生物导学案15——————————群落的演替 班级: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2014-4-21 【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复习回顾】 1、画出捕食、竞争、互利共生三个关系的曲线。 (标出被捕食者)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课堂教学】 自学知识点一: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 1、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分别是:上层:_____________中层:____________ 下层:____________ 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 2、影响群落水平分层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知识点一: 1、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自学知识点二:群落的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____________________ 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木阶段——_____________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 弃耕农田——____________——灌木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 3、苔藓阶段为什么取代地衣阶段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从容说课 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在第4节“群落的演替”中,重点介绍了演替的两种重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及描述初生演替的实例——在裸岩上发生演替的过程和次生演替的实例——在弃耕农田上发生演替的过程。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国家也由原来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活动转变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湖等活动。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印尼火山爆发文字资料、我国退耕还林举例)。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https://www.doczj.com/doc/9c2376993.html,] 4.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5.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以及进行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通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进展情况。 7.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8.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课件展示: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师在火山未爆发之前,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构成群落。由于火山爆发,使原有生物都死亡。但在这块裸地上,先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 生虽然生物种类比较少,但我还是觉得它们应该是一个群落。 师是的,但是这个群落是不是非常稳定呢? 生不稳定,因为,过了一些年后,这里的动植物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形成了小树林。 师后来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一个群落呢?

第4节 群落的演替学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 【温故互查】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设问导读】 探究1 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光裸的岩地演替过程: (1)光裸岩地上的“拓荒者”是谁?为什么? (2)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可以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2.次生演替——过度放牧后的草原演替过程: (1)草原在过度放牧后,若不能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草原,该地最后一定能演替为草原吗? (2)草原在过度放牧后,如果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草原,该地最后能否演替为森林? (3)若光裸岩地演替成草原,其与火烧后草原的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相同吗?你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群落演替的方向: 在下列坐标图中,分别画出大多数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生物种类、生物数量、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 探究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及群落演替的原因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试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活动会导致群落演替过程缓慢或阻碍群落的正常演替,哪些活动会促进或推动群落的正常演替过程。 (2)从方向上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2.判断群落演替的内因和外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内因:_________________ 外因: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检测】 1.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D.垂直结构 2.群落的初生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①裸岩阶段②苔藓阶段③森林阶段④灌木阶段⑤草本植物阶段⑥地衣阶段 A①一②一③B①一⑤一④一③C①一②一④一⑤一③D①一⑥一②一⑤一④一③3.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 A.地衣B.苔藓C.草本植物D.细菌 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5.在群落演替中,一般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增加B.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增加 C.群落的稳定性增加D.非生物有机物质会减少 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7.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8.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生物 44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生物 4.4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3 新人教版必修姓名:班级:小组: 【】学习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难点:】【自主学习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条件 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逐渐被 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和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替发生了演消灭了植被的面物覆盖的地或原地来方存在过植被底后被彻被植的生物群落的演替。或如、、.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3 阶段→阶段→灌木阶段→裸岩阶段→ 阶段→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 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又一些生物种群被了,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经过一段时间,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 的阶段。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次生演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 阶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替。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阶段,或段→森林阶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 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5 ,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和 展发理好经济,自,自的然演替保持好然环境处落物进了6.为促生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和、伟大生态工程,保持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 好生态环境。【问题生成】 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精选教育文档

第五节群落演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能力目标:调查身边群落的演替情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P78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后思考: 思考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这就是本节要讲述的内容) 思考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________________的。如果________________受到干 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________, 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__________,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 __________的阶段。 2、像这样随着__________,一个______被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生演替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______阶段、苔藓阶段、____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_______阶段。 思考3、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思考4、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思考5、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 (3)除了裸岩上的演替外,水生演替也发生属于初生演替。 水生演替常开始于水域和陆地环境交界处,即沿淡水湖或池塘的边缘。由于水生植物的占据和动物带的有机物使池底逐渐变浅,然后变成陆地。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的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 乔木森林。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关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类型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许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本节最后讲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重要意义。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⑤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STS教育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四、学情分析 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学生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五、教法分析: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本节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本节的引入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观看“我国黄土高原历史变迁”的科学资料,并以问题“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千百年后能恢复为茂密浓郁的森林吗?”作为本节课的中心轴线展开,在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首尾呼应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而将本节课的新知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

课题: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年级:高三 学科:生物 班级: 姓名: 编写人: 审核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 【阅读教材,基础检测】 一. 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二.种间关系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四.群落的演替 五.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 且有 的活动能力,可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针对练习:调查土壤中螨虫的种群密度用 法。】 2.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统计方法: 法(一般适用于个体 ,种群数量 的 群落)和目测估计法。 【提炼精讲】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关注2个易错点

1.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2.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高山不同海拔地带应各自有其独特的群落,每一群落内部均各自具备其自身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不同海拔地带分布有不同群落,不可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 二.有关群落演替 1.“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 注: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典例精练】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2.某种植物病毒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 .病毒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 .水稻和病毒V 是互利共生关系 3.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 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感悟高考】 (2014·课标Ⅰ)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学生 活动 教学说明 回顾群落水平研究的几个问题,引出群落的演替的学习。 案例引入: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的案例,分析案例: 1、火山为爆发前,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不是 群落? 2、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 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 落?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后讲解演替的概念。回顾群落的结 构 分析讨论案例 学习发生在裸 岩上的演替,在 教师引导下,逐 回顾前一节的 内容,温故知新。 结合案例,引出 群落演替的概 念。

设疑:生物是如何在裸露的岩石上一步步定居的? 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逐步层层分析: 思考讨论: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 4、出现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 阳光有优势? 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 数量怎么变化?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 6、灌木阶段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还有没 有比灌木更有竞争力的植物类群? 7、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 本、灌木? 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阅读思考: 讲解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提问: 1、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 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 3、火山爆发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 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类 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 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 群落呢?步分析讨论问 题。 学生回顾光裸 岩石上发生的 演替过程。 学习在废弃农 田上进行的演 替,思考讨论问 题。 归纳演替的两 种类型。 讨论践踏对草 地群落的影响。 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层层深入 地分析解决问 题。 锻炼学生比较分 析的能力。 学生归纳比较的 能力的锻炼。 讨论分析,合作 学习。从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事 例展开教学。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3.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落消失了以后,总会有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群落的演替学案(适用全国)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 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 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 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5.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学科&网

考向一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 1.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参考答案】C 解题技巧 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判断 ①初生演替的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②次生演替的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 (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2.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群落的演替学案2人教版必修

4.4 《群落的演替》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方面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人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重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导学过程】 1群落演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阅读课本请写出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讨论:火山喷发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何异同呢? 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面,或者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回忆日常生活中人类的哪些活动影响了群落的演替,怎样影响的呢? 【巩固练习】 1.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2.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华木,华木因不如云杉耐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

4.4群落的演替学案答案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结构 行政班级选修班级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了解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理解群落的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 【自主预习】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 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4. 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总生产量越来越高,稳定性越来越强。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问题探究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答案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答案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苔藓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结果逐渐取代了地衣。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 答案能。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4.群落的演替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吗?都能演变成森林阶段吗?为什么? 答案不能,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是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最后终止在一种稳定状态。并不是所有群落演替的顶极群落都是森林,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的顶极群落是草原,这主要与当地的气候条件、降水量等环境条件有关。 5.下图为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 (1)上述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2)该演替过程的突出特征为: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判断正误】 1.有关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判断 (1)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2)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 (3)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4)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2.有关群落演替的原因、方向、特点的判断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2)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 (3)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 (4)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5)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6)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随讲随练】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主要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绝大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群落的演替》是在种群和群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通过学习能够加深对群落中优势物种、群落结构等知识的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⑶注重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水平目标 ⑴用“动态发展观”来分析客观世界。 ⑵培养学生观察、独立分析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分组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⑵注重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

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对种群和群落已有一定的了解;对身边群落演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理解,仅仅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2、认知方面,高二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策略 以“问题讨论法”为主,贯穿“对话法、讲述法”等,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展示群落演替中事物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

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结构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群落的演替过程,初步把握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二、预习内容 1.演替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演替的类型 (1)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一、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学习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二、学习过程 1.问题探讨 观察课本78页问题探讨图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2.思考与讨论 阅读并观察课本79页图4-14及80页图4 -15,思考: (1) 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进行。 ■,而是地衣? 初生演替

(2) 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3.思考与讨论 阅读并观察课本81页图4-16,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你能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这种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吗? (2 )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的景象 吗?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影响因素不同B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 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河流因为 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1. 2. ( A. B. .初始条件不同 ?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C. D.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演替后为初生演替4.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的因素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课后练习与提高 3. ( B.先是初生 D.先是次生

群落的结构 导学案(公开课)

4.3 群落的结构 自主预习: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内聚集在中的集合体。 2、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2)关系。 (3)群落的演替。(4)群落的结构 (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6)群落的和边界。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 1.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 (2)举例:如______捕食_________;_________捕食_________.兔吃草、狐吃兔等. (3)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甲.其中物种____是捕食者,_____是被捕食者,依据:在某一周期内,先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 2.竞争: (1)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2)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______,或者一方占优势,另一方一方处于_____甚至灭亡. (3)举例: 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 (4)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乙. 3.互利共生 (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彼此__________.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 (3) 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丙。 4.寄生:(1)定义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种生物(寄主)的_______或_______,摄取寄主的 ______以维持生活。 (2)举例:蛔虫与人,豆科植物与菟丝子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