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目标: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用具体事实证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日益密切的过程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的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2、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港澳的回归有什么历史意义?

二、设问导读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

①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台湾;②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④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其中坚持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两岸关系的变化:

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的变化。

②1990年,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原则”。

③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写入协议,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20多年来,在“,”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在多个领域的交往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合作探究:

1.结合学过的知识,说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你认为当前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障碍有哪些?海峡两岸一定能实现统一的主要有利依据有哪些?

四、自我检测

1、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的对台方针是()

①高度自治②“一国两制”③“不独不统④和平统一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打破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隔离状态的事件是()

A: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B:1993年“汪辜会谈”

C: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D:1995年江泽民提出对台八项主张

3、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D:“三个代表”思想

五、巩固训练

1、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推进祖国统一大业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此顺口溜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

A:中美关系的新发展B:大陆和港澳关系的新发展

C:中英关系的新发展D: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3、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提出“一国两制”③香港、澳门回归④海峡的交往日益密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2013年是“汪辜会谈”20周年,其中写入会谈的“协议”是()

A:加强两岸地区领导人的互访B: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C: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D:“一国两制”构想

六、拓展探究

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探究一:宝岛台湾在历史上经历了与祖国的

三次分离,第一次分离后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谁?

探究二:当中国告别风云变幻的近代史时,也就告别了那个时代曾经的苦难。

(1)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始于近代史中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写出这个条约的名称。

(2)台湾第二次回到祖国怀抱的原因是什么?

(3)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残余部队退守台湾,造成了台湾与祖国的三次分离。台湾与祖国第三次分离于哪一年?

探究三: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新时期我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2)举出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两个范例。

(3)写出新时期我国政府在这一伟大构想基础上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

七、课堂小结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三、日益密切的交往

教学反思: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本课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使学生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通过海峡两岸日益密切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共两目: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日益密切的交往。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的史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概况。 本课的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 本课的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自己管理等。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里进一步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这样的统一,较之中国古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中国近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当今世界上统一的国家,都有明显不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正因为如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前无古人、现无成例的一项极富挑战性、开创性的伟业。 二、教法建议 根据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的基本理念,本课总体上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互论的教法学法较好。有什么教法,就有什么学法,二者是不可能分开的。当然,在具体的归纳说明中,可以将二者分两个方面来谈。

2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2 人民版必修

2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2 人民版必修 新兴力量的崛起1教学理念: 建立在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的吸收 ,而是靠主动的探究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 ,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构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以及元认知能力。 基于这一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首先由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贯穿整个基础知识学习过程的“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引,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达到自主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然后,在分析和利用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深对掌握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教学原则: 从学生学情及教学实际出发,遵循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的要求,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 3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基本史实,在设计教

学思路中,遵循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的原则,分别根据各自不同的内容及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学情分析: 对本节内容中的有关中国振兴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已经较好,而且也比较容易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亲身的体验;但对于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等基本史实却大都知之甚少,在讲课中要重点加强记忆。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过程及影响等内容,则是本节课的重点;对高一的同学来说,收集和处理史料也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等等。这在课堂上要给予足够重视。 5教学思路 第一层次: 基础知识再现(记忆): 通过一个问题将本课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的思维意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各种方法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第二层次: 重点知识深化(理解): 通过问题的探究,联系新旧知识,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认识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文章 来源莲山 课件w ww.5 y kj.Co m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2)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趋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要点 1、欧洲共同体 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工业生产大体都已恢复到战 前水平。但是受到两极格局的制约,西欧地位下降。欧洲的政治家认识到,欧洲的联合 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 卢森堡六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它的建立 加强了成员国经济和政治联系,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 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2、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原因 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把发展经济作为其立国的主要方针; 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重视教育也是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尤其是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增长。 3、中国外交方面政策 中国是第三世界中惟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 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不结盟运动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 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本目重点和难点 1、欧洲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型:新授课课时: 1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执笔:李晓红 一、学习目标(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台湾的历史沿革,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 1.课堂导入

导入新课:倾听诗朗诵《乡愁》(从诗人“愁绪”着手设问:海峡那边的亲人,何日能与母亲团聚?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首先简介台湾。然后设疑:为什么说“台湾自古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回答,引入寻根篇)。 2.讲授新课: (一)回顾历史——寻根 我们血脉相连 展示历史歌谣---同根源:卫温赴夷洲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成功收台湾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 为何骨肉分离 引入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1、从温家宝总理的话“浅浅的海峡,是中国最大的国殇,是中华民族最深的乡愁”: 2、七嘴八舌:你赞同用哪一种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导入党和国家对台方针与政策) (二)探究现实——求解 是谁不懈努力(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 (质疑:从武装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党和国家为什么会转变态度,说明什么? 1、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和平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两岸同胞血融于水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3)(1)

新兴力量的崛起 【自主预习】 一.请自主学习教材专题二第二课p159页至P163页 二.思考题目 三.自主解答 1、1967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3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2、从____________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到____________,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_______________年,日本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3、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学习】 一、情景激趣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欧洲联盟的旗帜)法国文学大师维 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 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 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维克多·雨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大家再数一数上面有多少颗金黄色的星?(12颗)知道为什么有12颗吗?欧洲联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哪?。 二.探究生趣 主题一:“欧洲人的欧洲”——欧共体的形成 1、欧共体的建立; (1)背景:西欧国家经济恢复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两极格局,美苏争锋。 (2)过程: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 A、时间:1951年4月; B、国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C、意义: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西欧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原子能联营);时间:1958年; ③欧洲共同体 A、时间:1967年; B、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3)性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一体化国际组织,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国家联合。 2、欧共体的发展 (1)原因: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2)表现: ①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的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②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优质课教案_6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考试说明: 欧洲的联合;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谋求政治大国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教学重点】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及意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日本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美欧、美日关系的演变 一、排查基础知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请各位同学为自己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设计一段解说词 提示: 1、第一位可围绕欧洲联合的背景、过程叙述。 2、第二位可从日本崛起的原因、表现方面表达。 3、第三位可说出中国的曲折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4、第四位可围绕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宗旨、影响叙述。 二、易错微点拨(见课件)(设计意图:主要是就本节课中的易错易混点进行再强调,加强学生记忆) 三、细讲核心考点(设计意图:就考纲中的重要内容做重点讲解,通过补充课外材料,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考点一:欧洲的联合 A.欧洲联合的背景与目的 材料一:

材料二:西欧各国普遍较小,各国须扩大市场,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才能进一步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同时只有加强联合,才能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扭转在与日本、美国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材料三: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 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四: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 《舒曼计划》1950年 小结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B、欧洲联合的影响 材料一:1958—1969年间,欧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16.5%。1984年,欧洲共同体10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3747亿美元,超过美国1.43倍......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立场,在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采取联合行动,使得欧洲在国际政治讲坛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材料二: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材料三: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美国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欧盟决不甘愿充当美国小伙伴的消极角色,欧洲作为独立的一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小结欧洲联合的影响: 考点二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 1.漫画证史——二战后美日关系的变化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等史实,提升归纳分析问题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两岸发展概况,培养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一、追根溯源,同属中华 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动手搜集有关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 2、元朝设立管辖台湾和澎湖地区。 3、清朝时期民族英雄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成 立台湾省。 4、1895年日本通过条约占领了台湾。 5、1945年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二、现状初探,两岸分离 台湾和大陆的分离状态是如何造成的? 1949年蒋介石内战失败,退居台湾,1950年国海军进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从此造成海峡两岸长期隔离,至今未统一。 三、与时俱进,寻求解决 根据提示,完成海峡两岸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做出的努力。 四、血脉相连,交往频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搜集这些交往的史实,以备课上交流。

1、 2、 3、 4、 (课堂探究案)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合作探究一:两岸之由 ----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 1、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你能从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吗? 2、既然台湾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那今天的台湾和大陆的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合作探究二:两岸之策-----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 1、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从性质来看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不同? 2、鉴于此“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三:两岸之路-----骨肉依存, /来往密切 两岸之盼-----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 1、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你的了解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有利因素? 2、根据你的了解在两岸统一的道路上又有哪些障碍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应对? 【体系构建,学有所思】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1)

新兴力量的崛起 考点考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了解和掌握识别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分析和理解所搜集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史料,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学习相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并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客观恰当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2.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相关知识;学生有实际参与课堂能力和自主、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过程及影响。教学难点: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表格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基础知识 一、“欧洲人的欧洲”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1)背景:①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都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③重振西欧的世界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2)过程: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时间:国家: 意义: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向统一的前提),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时间:(也称西欧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又称为原子能联营)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年级: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重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大陆台湾政策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要___________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构想,后来逐渐形成了“”的对台方针。 2.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 (1)打破冰封: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政策, 意义:海峡两岸关系_ ____。 3.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 (1)1990年台湾成立了(简称“海基会”), (2)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简称“海协会”). (3)1992年两会就“”达成共识。 (4)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 谈)(主要内容和意义请划到课本上) 4.新时期的措施:江泽民提出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容和意义请参照课本)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二十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经济上 ____________-的局面初步形成。 【合作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巩固训练】 1.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共识”,最重要的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互补互利C.海峡连按和平谈判可以分步进行 D。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两岸经济合作2.海峡两岸关系卖出历史性重要的一步是() A.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B.大陆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C.“汪辜会谈” D.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3.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 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 B.“九二共识”后 C.“汪辜会谈”后 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 4.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汪辜会谈”的举行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5.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 A.民间交往 B.两岸“三通” 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6.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_____________江泽民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_________《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4日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这部法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_________________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却多次形成台湾问题。台湾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回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3)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截至目前已经成功解决了哪两个问题? (4)你认为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5)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你认为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优质课教案_2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二战后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受到逐步强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四目:“欧洲人的欧洲”、迅速崛起的日本、东方巨龙的腾飞和发展中国家的呼声。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充分体现了在两极格局下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这一课是对前一课内容的深入,又对后一课内容做了铺垫,在专题九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虽然在初中学过相关知识,但没有深入的学习,知识储备相对缺乏,但是对美苏两极格局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于多极化趋势发生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经过将近半年的培养,高一学生基本上已经跨入了理性认识的领域,而且思维比较活跃,有较全面分析材料的能力,具备较高水平的材料分析能力、提取阅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但是还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地提升。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两极格局下的新兴力量,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了解欧共体形成的经过,日本崛起的表现;列举中国振兴的表现;简述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情境回顾总结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多重原因。 (2)运用课本资源和教师引导分析日本崛起的主客观因素。 (3)结合历史史实,统观历史,总结出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的必然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新兴力量的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要选择符和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课时规范练18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课时规范练18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 强 一、选择题 1.(2020广东珠海摸底,23)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 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以下对 此解读正确的是() A.对欧共体的成立表示满意 B.希望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C.急于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 D.看到西欧联合自强的价值 2.(2019福建宁德二模,35)从1959年起,法国采取一系列步骤逐步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先是将海军撤出北约,并拒绝美国在其领土储存核武器。1966年,法国最终退出北约。这表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 B.法国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 C.西欧与美国关系初现裂痕 D.法国谋求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议会分为众议院和贵族院,贵族院的权力大于众议院,议会不对选民负责,而对天皇负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议会取消了贵族院,设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均由20岁以上男女 公民直接选举产生。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 A.受到美苏冷战的影响 B.试图效仿美国政体 C.清除了国内封建势力 1

D.积极推进民主改革 4.下面漫画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表明() A.经济发展增强外交独立性 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促成美日欧平等伙伴关系 5.(2019博雅闻道第四次联合质量测评,35)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6.(2019广东茂名二模,35)1971年12月,英国首相希斯在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时明确表示,英美之 间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第一次以“自然关系”代替了“特殊关系”。这 一变化() A.说明英国开始推行独立外交 B.反映出英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

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一: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下)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姓名:郭小雅 学科:历史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跟上学校工作计划,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现制订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为指针,切实把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结合高一年级师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全面提高学 生的思想素质和教学质量,真正起到示范学校作用。 二、工作目标 营造一支勤学善思、文明礼貌、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打造 一个积极进取、和谐奋进的教师团队,创建一个安全文明、务实 创新、不断追求的和谐年级。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题是“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 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基本线索是,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讲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 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

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在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 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的同时,本册教材还重视了历史上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人类有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 同的经济活动,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因此,经济活动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且,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 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 努力,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与社会生活领 域的认识,加深对经济发展与政治革新、文化进步之间的认识, 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教学措施: 本学期担任高一2至五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有快班和平 行班。学生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还有待提高,部分 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好学习的内容,这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 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的重 难点,熟练把握历史事件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课标。新课标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课标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出示《中国地图》)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13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掌握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回等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意识;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二战后赢得独立的国家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而继续努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难点】 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周恩来总理参加了亚非会议。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什么著名方针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二、新课讲授 (一)万隆会议 1.教师提问: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指出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如何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是亚非独立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他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2.教师提问:简述万隆会议的概况。 学生回答: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3.教师讲解:在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各国共同发表了《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确立了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十项原则。会议最终取得了成功。 4.教师引导:万隆会议有什么影响?它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回答:影响:万隆会议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加快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精神:会议倡导了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即“万隆精神”。 (二)“非洲独立年” 教师提问: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哪个地区展开?为什么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非洲最后一个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其独立有何意义?

个人学科教学计划(高一上)

历史组个人学科教学计划 (2012.09~2013.01)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适应新课程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还能更清醒的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三、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任教高一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五、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通史概要: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1)、二战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基本轮廓,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美苏双方的“冷战”而逐渐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夺,使得世界局势动荡不安。(2)、美苏争霸使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实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欧洲的走向联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振兴。这些都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4)、经过20世纪90年 代初以后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节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课标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欧洲议会”;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不结盟运动兴起、表现和影响。②、理解:欧共体的影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不 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③、能力: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了解和 掌握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 用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以史为鉴,从其他国家(如欧洲、日本)发展经验探寻中国发展的措施;通过横向比较,把握各国发展的道路及走向联合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恰当的经济政策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第九单元第二节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第九单元第二节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第九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史概要: 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 (1)、二战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基本轮廓,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美苏双方的“冷战”而逐渐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夺,使得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美苏争霸使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实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欧洲的走向联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振兴。这些都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

(4)、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节新兴力量的崛起 教案 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欧洲议会”;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不结盟运动兴起、表现和影响。 ②、理解:欧共体的影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 ③、能力: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了解和掌握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 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掌 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分析认识趋势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资料史论结合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唯物史观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反对台独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课前导学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

演示文稿。教学渗透点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教学资源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②自制多媒体。③网站资料。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XX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教师用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出示《中国地图》)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回答: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大陆隔台湾海峡。提问:提到台湾,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