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江苏省扬中市西来桥学校钱后华

【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台湾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学生自己原有的知识,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运用文本、图片、表格等资料,分析、归纳、比较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3)结合课本内容,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对统一前景也充满信心。

(2)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交流的场景,使学生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思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突出重点方法:(1)通过对课文、资料的研读,用表格法填出不同时期我党对台湾的方针政策;(2)通过展示两岸交流日益加强的图片、资料等,让学生归纳为四个方面:民间交往,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政治交往,从大量的史实中认识到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2.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突破难点方法:通过漫画等导入方法,让学生体验台湾与大陆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思考“从武装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党和国家为什么会转变态度,说明什么?”,并把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一国两制是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的对台方针,是科学的。它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引导学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认真研读课标和课本,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情况,收集诗歌《望大陆》等

与本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2)指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密切交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作简洁介绍。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

文字和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设计一:漫画导入,温故知新。

观察漫画《就差你一个了》,思考:(1)图中香港、

澳门是何时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

的?(2)漫画“就差你一个了”中的“你”是指谁?

答案提示:(1)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

12月20日;一国两制。)(2)台湾。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新课。)台湾为什么会与祖国母亲长期骨肉分离呢?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祖国母亲

怀抱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设计意图:漫画具有直观、形象、真实、可信的特点,蕴涵着深刻道理,以其特有方式

反映生活,反映现实,具有很强针对性。学生能在无声处受到感悟、启迪和教育,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具有明显效果。]

设计二:《望大陆》,思乡情。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他追随孙中山先生,一生爱国,风范长存。他晚

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

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会见中

外记者时曾动情地诵读了这首哀歌,称其为“震撼中华

民族的词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意愿?说明了什么问题?(意愿: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说明:海峡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思考: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败退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那么,台湾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祖国母亲怀抱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

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诗歌,创置情境,让学生感受台湾同胞思念家乡、思念大陆、渴望

国家统一的情感。]

设计三:“团团”、“圆圆”盼团圆

2008年12月23日,大陆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

熊猫“团团”、“圆圆”从它们的居住地四川出发,飞抵台北。这是大熊猫第一次落户台湾,而且有幸

香港 澳门 台湾 就差你一个了

搭上了直航的班机。两岸民众都非常喜欢大熊猫“团团”和“圆圆”,大家都认可这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是特产于中国的国宝。

思考:大陆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取名“团团”、“圆圆”有何意义?(祝愿海峡两岸早日团圆)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团团、圆圆落户台湾,承载着大陆同胞的深情厚谊。海峡两岸同宗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两岸同胞情感的精神纽带。长期以来,不但大陆人民喜爱大熊猫,台湾同胞也慕名垂青,极想亲近。这不仅因为它有憨态可掬、快乐吉祥的模样,更在于它体现了“和”的精神,被誉为和平的化身。大熊猫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和谐包容的文化精髓。而且,“团团”“圆圆”两个名字合起来念,中文就是“团圆”的意思,喻意分开的家族再度团圆,象征两岸关系的和谐。

“团团”、“圆圆”已为两岸架起了和平之桥、团结之桥、友爱之桥,它们将见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景、见证两岸共同繁荣昌盛的灿烂明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设计意图:大陆赠送台湾的两只可爱的大熊猫“团团”、“圆圆”寓意深刻,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希望两岸统一的情感。]

2.讲授新课

一、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教师引导同学回忆中国古代史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教师展示历史歌谣《同根源》:卫温赴夷洲,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成功收台湾,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

台湾问题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歌谣小结:1895甲午败,《马关条约》割台湾,1945抗战胜,收回台湾保主权。1946内战起,49蒋败退台湾,反攻大陆复国地,第七舰队阻统一。“乡愁”由此就形成,众望所归盼统一。

思考讨论: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不一样,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二、各时期对台方针政策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两岸从此隔绝。浅浅的海峡,成了我们的国殇,成了我们的乡愁。为了实现两岸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依据下列材料填充表格,归纳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

政方针是什么?(和平统一)。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的画报《一定要解放台湾》

材料二 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常

委会上明确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

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毛泽东主席也表示,我们跟

台湾要“和为贵”,爱国一家。

材料三 1979年1月邓小平谈到与台湾关系时指

出:“我们尊重台湾的现实,台湾当局作为一个地方政

府拥有它自己的权力,就是它可以有自己一定的军队,

同外国的贸易、商业关系可以继续,民间交往可以继续,现行的政策、现在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变,但必须是在一个中国的条件下。”

材料四1995年1月31日,江泽民主席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八项主张,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两岸关系的新建议。江泽民讲话的核心思想,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分裂

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大力发展两岸关系,推动国家和平统一进程。

材料五 2005年3月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思考:从武装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党和国家为什么会转变态度,说明什么?

提示:(1)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和平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已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教师小结)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当局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起来。

[设计意图:运用材料和表格,让学生进行分析,一方面突出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民族利益的代表者。]

二、两岸僵局的打破

(一)同学们看书,总结一下两岸的僵局是怎样被打破的?这些政策有什么意义?(学生自读,教师指导)

(1)1979年:金门炮击停止——海峡两岸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2)台湾被迫调整“三不”政策——38年隔绝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4)“九二共识”达成----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5)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6)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二)分析下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江泽民的八项主张中“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含义,并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

材料一 1990年9月李登辉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国

家”。1994年4月李登辉公开否认“一个中国”原则。鼓吹“两

国论”。

材料二 2006年9月陈水扁在一次演讲中说,台湾与中国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台湾是台

湾,中国是中国。

台独分子李登辉(右)

陈水扁(左)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曾经指出,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是美国问题。没有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就不会有台湾问题。半个世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表明,台湾问题中的外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的变化,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最具有爆炸性的核心问题。美国的对台政策直接影响到台湾局势的发展。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中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主要是针对外国势力和分裂、台独势力的,这是阻碍祖国统一的两大主要因素。

众所皆知,外国势力一直不愿意中国统一,阻挠中国统一,一直对台湾有野心,如果中国放弃武力,就无法保护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同时,岛内分裂势力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不断在发展、壮大,如果承诺了放弃武力,“台独”势力更加猖狂,有恃无恐,为所欲为。

因此要实现台湾与祖国的统一,仅坚持和平统一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有武力手段作为后盾,才能制止岛内分裂与“台独”势力,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

三、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一)学生阅读课文,观看下列几组材料(图片)思考: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民间交往、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政治交往等)

第一组

第二组第三组

大陆同胞赴台旅游

离别52年的母女团聚

2012.5第十四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2006.4两岸经贸论坛

第四组

第五组

据商务部台港澳司公布的统计数字,2011年大陆与台湾的贸易额为1600.3亿美元,同比上升10.1%。

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为351.1亿美元,同比上升18.3%;自台湾进口为1249.2亿美元,同比上升7.9%。

在吸收台资方面,2011年1至12月,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639个,同比下降14.1%;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1.8亿美元,同比下降11.81%。

截至2011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5772个,实际利用台资542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4.%。

第六组

2008年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马英九在台北举行记者

会强调,要先就基本面来解决两岸关系问题,优先签订两岸

经济、和平协议、以维持台海和平为前提,至于是否出访大

陆?他说,届时若有必要“我会考虑”。

在他上任后,希望能把政治纷扰排除,让海基会、海协

继续运作。

他表示,要先就基本面来解决两岸关系问题,包括开放

大陆观光客来台和台湾企业“前进”大陆等。

(二)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他们说的对吗?还有更重要的吗?(学生思考)

甲同学说: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2012.6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 2011.10第七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2008年5月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

2005年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俞访问大陆

2005年4月前国民党主席

连战访问大陆

乙同学说:都是中华民族。

引导学生回答: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

(1)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2)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

(3)党和政府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推进和采取的政策等。

还有更重要的是:

(1)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出示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完

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

[设计意图:教师补充了海峡两岸交往的最近的资料、图片等,引导学生时刻关注两岸关系现实发展,分析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坚定统一的信心。]

课堂小结

设计一:半屏山,富春山----故事小结

材料一 在台湾岛西南海边左营附近,有一座山叫半屏山。这座山面向台湾海峡,而对面的大陆上也有一座状似半屏山的山和它遥遥相对,这就是福州的南屏山。它们似一座被劈成两半的山隔海相望。有歌唱道:

半屏山(哪)半屏山,一座山(哪)分成两半,自古传说一半在大陆,还有半屏在台湾。 半屏山(哪)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祖国大地水相连,山连山,骨肉同胞心相连。

海峡两岸紧相连,万水千山隔不断,美丽的宝岛我们的家园,可爱的祖国大好河山。 材料二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现在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呢。画犹如斯,人何以堪。

材料三 隔海相望60多年的国画2011年6月在宝岛台湾合璧展出

综合国力

两岸人民 两岸交往 台湾同胞

(学生齐朗读) “半屏山,富春山,台湾,大陆,同山,同画,同胞!

半屏山,富春山,山连山,画连画,血连血,心连心!

半屏山,富春山,两山重圆,两画重圆!”

我们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

[设计意图:以“半屏山,富春山”故事小结,再次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同学们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

设计二:(利用板书师生共同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小结本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的演变以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及实施的过程,使两岸关系由隔绝到缓和再到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让我们懂得珍惜两岸今天来之不易的发展环境,把握两岸发展的美好未来,共同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 我们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

板书设计

课外延伸

台湾是中国在21世纪发展的生命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度越来越高,经济规模的膨胀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对世界的依存度大大增加了。因此,海洋运输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已由过去的地区性大国正在向世界性大国迈进,使得台湾对于中国在21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态势和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生存与发展方面,台湾是中国进入太平洋最便捷的通道,也是中国通往各大洲海上运输线的战略中枢,失去了台湾,中国将失去海洋,失去了海洋就失去了海上贸易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就将受到限制,也就失去了民族富强的希望。

在国家安全方面,失去了台湾,中国的海军将被禁锢在自己的内海,美日台建立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将对中国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使中国处于十分被动的战略态势。

各时期对台方针政策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两岸关系的缓和和发展 两岸各领域密切交往 两岸必将实现和平统一

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失去了台湾将会引起连锁反应,在内部,西藏、新疆、甚至内蒙古都有分裂出去的危险;在外部,某些国家将更加肆无忌惮地蚕食属于中国的海域和岛屿,这决非危言耸听。

直击中考

1.(2012·滨州)《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 )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C.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2012·南京) 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

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提出“一国两制”③香港、澳门回归④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2·黄石)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指导我国解决“乡愁”问题的政策是 (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建立经济特区C.推行“一国两制”D.推动民众公投

答案 1.D 2.D 3.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