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阴阳 五行与气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阴阳 五行与气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阴阳 五行与气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阴阳 五行与气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与气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对中医学中气的探讨之一

秦枫秦小康

[摘要] 目的:研究中医学中气、阴阳和五行学说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以《黄帝内经》文献为主结合现代科学进行探讨。结果:气是具有物质和运动的统一体[1],阴阳、五行学说是与气结合共同组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结论:气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扩大深化了气的研究方法、三者共同成就中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气/中医学阴阳/中医学五行/中医学精神意识/中医学物质运动

气与阴阳和五行共同组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由于三者在不同的论述当中其意义各别,给学习、使用、科研和交流等等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于误解。笔者试就其意义与相互关系进行探讨,谬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文件分析:

一、气:《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认证了人的物质性和与环境的统一性。《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也,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宇是生化的个体,人就是一个生化之宇。气的生化方式是升降出入,在正常或生理状态时“非升降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出入无以生长化收藏”;在异常或病理状态时“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2]气可以用于对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核来分类和命名。《黄帝内经灵柩·决气篇》“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博谓之神”。“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为一气耳。…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而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雍遏營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神者水谷之精气也”[3];《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3],意识是气在人体不同组织器管的表现和对其表现的命名。

二、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2]。阴阳学说是以无休止的变化及其在变化过程中具有的阶段性为特征。其变化方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翼,两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出无穷无尽的事物,它以不停息的运动性和其运动的阶段性而为神明之府。万物之纲纪:把气分为阴气和阳气两大类,以阴阳的二分法(如数学中的二进制)无穷地分下去:○1天气为阳、地气为阴,以气的多少和阴阳互根之机制(阴尽阳生…)又分为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等等。○2以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把脏腑经络等与天地之气结合,把人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法、药物等),治未病(预防医学)等等进行了归类,非阴即阳。变化之父母:阳气为父,阴气为母,天地之气交则万物生,男女之气交则人类生而人类社会成等等。○3生杀之本始:事物成于阴阳交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毁于阴阳决离,独阳不生孤阴不长。故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概括尽一切事物[1]。

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及其的抽象意义来演绎气的物质性与相互关系和永不停息的运动性的。《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生死之期也”。它们是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和不停息的运动中显现出其特性的,《素问·六节脏象论》“五运之始如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谓所胜…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袭,相互作用之意。《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廼制,制则生化。”五行是

与阴阳结合来研究气不断变化的规律的《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素问·离合真邪论》“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寿命。”[2]五行以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与控制论相类似)阐发气的动而不息和阴平阳秘阳杀阴藏等把人的生理、病理的产生、发展、变化和预后及人与天时、地理、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

讨论

从形和气来探讨气论与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气认为形是可见的而气是不可见的,气是事物由形化归为气的其结局,而形是由于气聚合作用的表现。形气的分别是以看得见与否为准绳,二者时刻在相互转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归气,气生形”[2]。阴阳则认为气是阳,形是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2]。五行未表现出生克制化时是形属阴,反之是气属阳,三者关系见下表。

气、阴阳、五行及其相互关系表

气是中医学对自然界、人类和生物医学认识研究的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气的组成部份,两者给气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思惟方式、方法和内容是对气研究的进一步的深化、扩大、发展和的完善。气可以看作是一元论,阴阳学说是二元论,五行学说是多元论,气把三者融合起创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指导了中医学数千年的临床和预防工作,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伟大的供献,它也象其它理论一样有其缺点、错误之处,有待我们去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秦枫。对中医学中气的研究。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6(1):6~8

[2]《素问·宝命全形论》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5-398.

[3]黄帝内经灵柩·决气篇》清·张隠菴.黄帝内经灵柩集注·本神篇,上海: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阴阳五行学说与养生之道

阴阳五行学说与养生之道 任何学说都是由哲学指导下建立的。在养生之道里,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中医养生之道的基础。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现象及其运动抽象而形象表述的结果。阴阳五行涵盖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动物、植物、情感、颜色、气味、声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情况。 这两年,我家那边有一个叫“养生阁”的饭馆生意格外红火,它的特色就在于以养生为理念,合理配置每餐的饮食,吸引了很多人前去体验。一大桌味美色鲜的精致佳肴满载着店家对食客身体的关怀,饮酒前后配置相应的饮品,五谷杂粮搭配的刚刚合适,还很注意对进餐量的控制。我特别看了下他家的宣传册,上面就是在讲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味”:“春季多食酸,夏季多食苦,秋季多食辛,冬季多食咸,甘以调之即甘味四季均可用。”多食某一种味,并不是只食这一种味,只是加重点而已。根据五脏归属,肝属木,木在春季,酸入肝,故春季食酸对肝有益;心属火,火在夏季,苦入心,故夏季食苦对心有益;肺属金,金在秋季,辛入肺,故秋季食辛对肺有益;肾属水,水在冬季,咸入肾,故冬季食咸对肾有益;脾属土,土旺四季,甘入脾,所以四季也可食甘以利脾脏。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作为一个饭店,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从中医养生之道中汲取饮食理念。同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用五行学说思考自己的日常作息也有所感悟。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起居应为春季早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晚睡早起,冬季早睡随太阳起。每日凌晨是大地阳气回升的时间,5~7点,正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起床就自然而然地补充了阳气;睡觉时间一般在晚上11点以前为好,因为11~1点是子时,这个时辰是养肾的时辰,此时睡觉正好补肾。很多时候我们学生的生活方式都是早上睡懒觉,晚上不睡觉,按这一学说来看,这样会使得早上该补阳气时补不上,晚上该养肾气时养不了,造成肾虚症。以后真的要注意了。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正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在了解阴阳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我们能对身体未卜先知,防患未然,并有意识的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这大概就是传统养生文化的独到之处吧。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阴阳五行系统观与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阴阳五行系统观与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阴阳五行系统观与企业管理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阴阳五行系统观与企业管理的内在关系,改善了戴明博士的PDCA循环,进一步升华为五行系统:O(木)P(火)D(土)C(金)A(水)。抛砖引玉的提出组织管理的内在五行即组织结构的“心、肝、脾、肺、肾系统”,揭示了企业组织的这种五行天然内在关系。指出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是“道”的整体,提出五常之德运化组织五行的战略指导。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吸收西方先进管理成果的基础上,用东方文化的精髓五行系统观统领,为企业组织管理找出一条更为科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道为无极是生太极,化为两仪,即为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国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一阴一阳为之道”,他是中国人民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得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但是严格地说,任何事物都不可随意分阴阳,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由阴阳学说衍化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木曰阴中之阳,火曰阳中之阳,金曰阳中之阴,水曰阴中之阴,土曰阴阳合合。《尚书洪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万事万物通过这种相生相克关系普遍联系。宇宙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相杂”和“相和”而化生。五行学说是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的,归类方法一是按取象比类法,“取向”是从事物的形态(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二是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纳其它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气、阴阳、五行

气、阴阳、五行 一、A1型题 1.血生脾是指 A.脾统血 B.火生土 C.血生于脾 D.血病治脾 E.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 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浊阴"在人体内的分布规律是 A.五脏、下窍、六腑 B.四肢、五脏、六腑 C.六腑、上窍、腠理 D.腠理、四肢、五脏 E.腠理、下窍、五脏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3.《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的"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了气的运动具有A.代表性 B.对立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E.相关性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C 4.飧泄是指 A.大便稀溏 B.泄泻无度 C.大便完谷不化 D.下利脓血 E.濡泻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5."清阳发腠理"之"清阳"是指 A.肺气 B.水谷精气 C.胃气 D.卫气 E.清气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 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揭示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A.相互交感 B.相互制约 C.相互为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7."治病必求于本"中"本"的含义是 A.肾 B.脾 C.体质 D.阴阳 E.病因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 8.下列哪项不属于阴阳互用关系 A.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B.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C.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D.形归气,气归精 E.精食气,气生形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9."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之"能",与下列何字通借 A.胎 B. C.耐 D.罴 E.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 10."气归精,精归化"之"气"是指 A.药食之气 B.卫气 C.人体之气 D.肾气 E.药物之气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浅谈中医与阴阳五行

浅谈中医与阴阳五行 成都中医药大学张鹏 阴阳五行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医学,军事,政治,预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作为中医的核心思想形成了一套神秘古老的东方医学。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阳为万物根本,万物所生皆是由阴阳交感而来。阴阳是两种相对立的事物和关系,阴阳之间存在对立性即相对性。普遍性,阴阳交感而生万物,所以万物皆有阴阳。关联性,阴阳不能独立而存在,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是处于动态平衡的,阴盛则阳衰,阳亢则阴虚,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正是阴阳有这些特性而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天之阴阳生六气而为,风寒,暑,湿,燥,热。地之阴阳为五运,木,火,土,金,行,即五行。风为木厥阴之,暑为相火阳之,湿为土太阴之,燥为金阳明之,寒为水太阳之,热为火阴主之,即为天地阴阳五运六气,万物受之所生,受之所长,太过则病,不及则亡。 阴阳应于人体,表为阳,里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等等。五行,应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分为木,火,土,金,水。而人体有十二正经,分为三阴三阳,而应天之三阴三阳。天之穴气太过,人受之为病,即风邪犯厥阴肝经,归肝所主。寒邪犯太阳,膀胱

经主之,余皆如此,则给予了我们辨证和治疗的思路。 因五行为地之阴阳,所以有阴阳的特性,即相互制约,五行相克,相互转化,五行相生,而又有相互消长,相互根用。五行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为常态。若是太过则出现相克相侮,木胜则克土,若木不足而土有余,则木被土反侮,余皆如此。 五行分为:木,火,土,金,水。地之万物与之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色为:青,赤,黄,白,黑。方位为:东,南,中,西,北。五气为:风,暑,湿,燥,寒。五行其实不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而是阴阳转化过程中气机变化的五种形式与状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性为生发,火性为生长,土性滋养,金性肃杀,水性收藏。 根据五行的特点,在临床上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起着巨大作用。例如:《金匮要略》首篇便论述了疾病防治方法,举的是肝之病,肝实证之时,会克脾土,所以治时应先保护脾胃。而肝虚不再用此法治之。虽然没告诉我们肝虚如何治疗,但是我们知道,木不足则需要更多的水来转化,水肾主之。所以治肝虚,先补肾,即为虚则补其母,同时有防止了肝肾两虚的情况出现。 五行对应五色为,木火土金水应青赤黄白黑。青为风,肝主之,赤为热,心主之,黄为湿,脾主之,白为气血,肺主之,黑为劳,肾主之。《金匮要略》云:“色赤为风”。因风易生热,所以赤为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浅论四体液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

浅论四体液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 张英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2012100325 山西太原 030001)【摘要】中国古代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西方古代医学中的四体液学说是中西方医学历史上的两大基石,,在其产生过程和内涵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对这两种古代医学理论作出比较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医学,促进医学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四体液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联系;区别 1 引言 中西的医学史上,分别出现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四体液学说两种观点,作为这两种医学理论对世界医学的进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现今社会,中医的沿用是一个大热门,很多人认为,西医虽然能药到病除,但要想真正去除病根,还是需要中医调理。阴阳五行学说和四体液学说作为中西医各自的早期基础理论,对其进行比较,对研究中西医之间哲学与思想上的联系与差异存在很大意义。也为促进中西医结合,推进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阴阳五行学说与四体液学说的产生与内涵 2.1 阴阳五行学说的历史发展与内容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基本理论——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基础。 阴阳,是抽象的概念,代表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亦可以代表事物所固有的两种对立属性的统一【1】。阴阳产生于人们对日光的认识,向光为阳,背光为阴。人们将阴阳从自然界的现象中概括并加以引申,使其成为了具有多重性质,可以运用在生活、经济、文化、医学。政治等多方面的哲学概念。在中医学中,疾病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发热性、机能亢进性一类疾病为阳;而表现为慢性、退行性、虚寒性、机能衰退性一类疾病为阴【1】。健康讲究阴阳调和,要顺应阴阳此消彼长的变化,理解阴阳转化的道理,以此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人们对于五行学说的认识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界想象的观察,水、火、木、金、土这五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物质,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学说就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来说明事物属性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2】。 中医的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归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 孟凯韬西北大学哲理数学研究所 “哲理数学”中“主导属明晰度”的概念,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且发现世界上还有另外七大规律,与之共计十大规律,即对立统一对称规律、正反相抵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渐变突变规律、分浑交逆转换规律、物极必反规律、三五生成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基可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进行探索。 学的概念 今为止,已经历了由算术到代数、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由必然数学、由明晰数学到模糊数学四次革命,而哲理数学被称为数学史革命。传统数学只看到了对立,而忽略了统一,只看到了一分为二,二为一,哲理数学则打破了传统数学中“排中律”的桎梏,指出事此亦彼的,指出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从而将哲学与数学联系起来。 说,哲理数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生在深层及在宏观上存在量关系的科学,是与传统数学根本不同的新数学。它区别于传统数征在于,实现了哲学思维与数学思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辩证逻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它的功能也与传统数学有统数学主要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哲理数学则主要给人问题的思想方法,给人们以智慧上的启迪。 学证实和发现十大规律 界上任何事物无不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由事物的本质或状态,所以首先引入主导属性明晰度这一定义。

是任意一个事物,x、y是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y的隶属度分别为A(x)和A(y),且A(x)+A(y)=1,则称Dx )-A(y)为A的以x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称Dy(A)=A )为A的以y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 证法三大规律 属度介于0与1之间,所以主导属性明晰度介于-1与1之间,而以为下极限和上极限。为了表示在任意时刻t的主导属性明晰度,我径相同且相切的两个圆的圆心和切点的直线为时间轴,以时间轴与表示0,以过圆心且与时间轴垂直的直线与上半圆和下半圆的交点分-1,每个圆的左半圆周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向,每个圆的右半圆周以为正向,建立圆弧坐标系,那么当x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时,y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单调减少至0.5,从而Dx(A)的图形如左上半圆和右下半圆所构成所示;当x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1,再转为单调减,y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减少至0,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的图形如左下半圆和右上半圆所构成的s形弧线所示。 中显而易见,不论是Dx(A)还是Dy(A),位于时间轴上方的弧线,位于时间轴下方的弧线均表示负数,这意味着人们所谓“一分为种大体的、粗略的划分,且只在极限情况下,即只有当主导属性明-1时,A对x和y而言是“非此即彼”的,除此以外A对x和y的为0,因而都是“亦此亦彼”的。这就是所谓对立统一规律。另一方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意味着量变,主导属性明晰度由负变正意味着质变,所以由图中也可以看出质变是由量变引发的,之必然。这就是所谓量变质变规律。主导属性明晰度从0开始,经和下极限-1,最后复归于0,则刻画出所谓否定之否定规律。 称规律和正反相抵规律 (A)=-Dy(A),而从上图可以看出,其图形是关于时间轴对称的。任意一个时刻,它们的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而主导属性明晰度味着“长”,主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减少意味着“消”,所以上图表称的,这可称之为“消长对称规律”。从上图还可以看出,对于时点t,Dx(A)和Dy(A)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因而其和恒等于0。“正反相抵规律”。 换规律和物极必反规律 和t2是任意两个时刻,t1D(t2)时,称A顺势变化;当D(t1)

浅谈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浅谈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一、关于阴阳 1、阴阳的概念 简单地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所以,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个概括。理性认识范畴的阴阳概念与矛盾概念一样,自身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认识具体事物时,它的意义才有可能随着我们对事物在实践中的认识而彰显出来。阴阳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它用阴阳的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医理论中。如在生理上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在病理上认为“阴阳失调,乃生疾病”,在诊断上要求“谨察阴阳”,明确偏胜偏衰之所在,在治疗上要求“调和阴阳,以平为期”,用药则借药物性味之偏,纠正人身阴阳之偏而恢复健康。 2、阴阳的特性和基本内容 特性: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 基本内容:阴阳互藏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基本结构:部位的阴阳、脏腑的阴阳、气血

津液精的阴阳、经络的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 4)、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都可用阴或阳来加以概括辨析。 5)、指导疾病的防治: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二、关于五行 1、五行的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关系就简称为五行。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难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实就是相生相克的同义语。五行学说首先认为宇宙是物质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在自然界中变化运行不息。人们又根据五行的特性,将事物推演归类成五大系统,并用生、克、乘、侮关系来说明人与自然、人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促进、

浅析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对中医的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对中医的影响 摘要:我国中医学博大精深,如今中医学已经走出国门,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深深打上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烙印,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说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字:中医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对立统一阴阳五行说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门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而成的学科。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深深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更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与中医 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变化中求不变,一切对立和变化都是通过自我调节以达到维持自身平衡、稳定和恢复正常状态的目的。如在《周易》中就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核心就是对立统一的观念,《周易》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中,皆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又如在老子哲学中,老子强调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诸如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损

益、强弱、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再如儒家提倡中庸,孔子说:“君和而不同”也是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这一核心即“对立统一”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 ⒈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阴阳、水火、气血、营卫、脏腑、表里、寒热、虚实、正邪等皆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⒉在配药方面,这一辨证思想体现在散与收,攻与补,温与清,生与降,动与静的配药思想中;⒊在养生方面,中医的养生观可见于《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可追溯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朴素辩证法。其中老子的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受静笃”等思想对中医学的养生观有一定的影响。老子指出“强大处下,柔弱处下(《老子》第76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第78章)”这是老子贵柔戒刚思想的突出表现。“老子认为,凡属阳的、雄的、刚的、强的,必然会转化为被消弱、被减损,甚至被消灭的对象。所以为了避免衰亡,就要永远保持一种谦虚、恭谨和柔弱自守的状态”①二阴阳五行说与中医 阴阳说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阴阳相合,万①马砚涛,张丹:老子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甘肃中医》 2008年第21卷第10期第39 页.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 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故它们都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各有特点,但又是相互关联的。元气论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它以无形之气的聚和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虚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物质世界组成的同一性。就本原来说,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成的具体形体,既仍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又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每一类中复有阴阳可分。故《春秋繁露》曰: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朱熹也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阴阳,气也,生此五行之质。”“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朱子语类》)。以对人的认识为例: 组成人体的气可分为阴阳两类,其之聚合而有形体,生命过程便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具体的形质后,人体各个部分又可划归出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液、五志等,这五类中仍有阴阳可分。中医学看来,机体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错综联系的复杂系统。因此,在医学领域,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交错在一起,综合运用的。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根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也具有自然观的某些特征,但两者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元气论,而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阴阳学说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承认物质世界的组成是同一的,物质世界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基础上,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就把人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和谐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则认为人和自然也是一个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

第六讲阴阳五行

第六讲“阴阳五行”说导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阴阳 ?五行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宇宙一体化理论 ◆阴阳五行说的影响 ◆教学目的: ◆掌握阴阳五行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 ◆阴阳五行说的理论内涵。 ◆阅读书目: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 ◆思考题: ◆“阴阳”、“五行”的内涵?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 一、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一种区分事物种类及其属性的方法,一对哲学范畴,一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而又无所不包的古老观念。 ?最早提出阴阳概念的,从留传下来的资料看是《国语·周语》: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有地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至迟春秋时,医家开始将阴阳概念用于医道。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白,青,黑,赤,黄),徵为五声(宫,商,角,徵,羽),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传·昭公元年) ?阴阳的对立统一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黄帝内经》:“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泉源和动因,是世界的根本规律。 二、五行 ?1、“五材”说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2.五行 3.相生 4.相侮 5.子盗母气 6.培土生金 二、选择题 1.事物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是:() A .绝对的 B .有条件的 C .单方面的 D .量变的 2.“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说明了:() A .阴阳对立 B .阴阳依存 C .阴阳消长 D .阴阳转化 3.心病传变到肺属于五行的:() A .相乘关系 B .母病及子关系 C .子病及母关系 D .相侮关系4.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 .水为火之所不胜 B .金为土之子 C .木为水之子 D .土为水之所胜 5.以下哪种治法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 A .抑木扶土 B .培土制水 C .滋水涵木 D .佐金平木 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关系?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转化 7、具有变革性质的物质属于( ) A .木 B .水 C .金 D .火 8、“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主要是利用了五行的()关系

A .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侮 三、填空题 1.五行相生关系又叫关系。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2.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又叫。在五行肝病传脾是属。 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 4.阴阳的基本规主要是指阴阳的及。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 6.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黄帝内经》称之为“”与“”的关系。 7.子母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生现象。包括和 两方面。 8.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四、简答题 1.如何确定自然界某些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2、简答阴阳五行的关系。 3、运用阴阳学说说明动物体的生理。 4、五行的特性是如何定义的? 5.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什么? 6.何谓五行的生、克、乘、侮,其生克乘侮规律如何? 7.何谓五行的制化?其规律是什么? 8.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那些? 9.怎样理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五、论述题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哲学,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方法的性质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很大的制约作用。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阴阳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 阴阳学说: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现象的生息变化,都与天地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是天地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而天地间所有事物的运动变化,又都与这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息息相关。为了探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古人便首先对左右着万物变化的天地自然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阴阳学说便应运而生了。 在自然界,能用阴阳的概念来概括的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水与火、润与燥、东与西、男与女、雄与雌、刚强与柔弱……以后,随着人们生活的实践,人们更渐次发现这明与暗、寒与热、升与降、动与静的变化与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密切相关,四时往来如环,昼夜更替无端,而这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又与天体的运转亦即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与地球的相互运动密切相关,是地球和太阳等天体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时的往来和昼夜明暗的更替,造成了阴、晴、明、暗、风、云、雨、雪、雷、电等各种自然现象,造成了风、热、暑、湿、燥、寒的气候变化,这才孕育了山川草木和委委众生,构成了纷繁的大千世界。 ①阴阳的概念是对具有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如天与地、日与月、昼与夜、春夏与秋冬、明与暗、寒凉与温热、上与下、升与降、动与静、南与北、东与西、水与火、润与燥…… ②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属性特点的 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互根互用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 面各以其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基础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五行学与人体生命相互感应疾病论

阴阳五行学与人体生命相互感应疾病论 内容摘要:阴阳五行是天地人所融会而构成的宇宙代数学生成之数。它对人体与大自然产生了相互吸引而形成了通融衍化的生生不息无穷数。“天有五气,地有五行,人有五官、五脏而归入六腑”。这是宇宙观造就大自然形成了万物相对性和平衡格局而不能改变的大衍之数。人体出现疾病和灾劫等都离不开五行生克的主导性衍化作用。本论著针对人体与演绎大自然生态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衍化作用规律和气 流反射而出现病变为主题。明确阐述了五行学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和相关性。使人们能正视生活,重视规律,调养气机,遵循居安思危,以人为本,和谐心态,珍惜生命,保护大自然;为美好而健康人生创造出更辉煌成就…… 一、论五行配五官脏腑 在天地之中,五行所产生的特徵,在天称为五气,即青、赤、黄、白、黑,在地称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形成;其不时地所产生和运动变化。在人体配为五脏、六腑,即肝、心、脾、肺、肾,六腑为大肠、小肠、胆、胃、三焦、膀胱。人为万物之灵,其在先天所造就秉赋条件中,已完美地得到了五行之正体。在表象所发露的精华,呈上而激发于头面,故象天之五气;而在内则归结于五脏、六腑,象地之五行。故将人体作为一个小天地,是以脏腑各配五行阴阳而非属不可。

二、论五行配五官五脏属性 以肝而论,其性配木,平柔为本,其自所以为仁?因为肝木所聚之精,皆能引发仁爱好生之德;是东方集结阳气所在之地,万物居于此而开始发生,故肝之性象木。其色泽青而带柔,有参天之气质。以心而论,其性配火,有中节之风,其自所以为礼?因为心火之精,荣居南方之位,尊阳向上,卑阴在下,故此,礼有尊卑高低之分而属之。其性急而心动,有冲天激情之气势,有文明昌盛之象徵;故心之性象火。其色泽赤而有光。以脾而论,其性配土,慈爱稳厚,其自所成为信?因为土之精华,能生育万物,无私无利,万物居于此而得到生存。为信之至厚,故脾之性象土,其色泽黄而气静。以肺而论,其性配金,虚实相顾,其自所以成为义,因为肺金为太白之精,义溥而成西方肃杀之气;也能成就万物,气通而音洪,故肺之性象金。其色泽白而较刚键为最。而以肾论,其性配水,太阴专位,心巧欲高,其自所以为智?因为肾水为天河发源之精,能润万里沃野。智深而知进,向而不止,冲天奔地,故淫欲也皆因此而生。无所疑惑,水性亦知进而不惑也。肾之性象水,其色泽黑而周流不滞。肾性两义,以命门对应,是一身精神所融会之关键位臵。 三、官、脏阴阳同论 以鼻而论,其所属之情必应纳于肺。因鼻以空虚纳气,肺亦虚而受气,故鼻为肺之官,也能通于脾经。以目而论,因目为人体一身聚结之精;也为阴阳五行相通之性。但为何论以肝较之相通?因肝配木,

阴阳五行学说比西方的系统科学高明多了!

阴阳五行学说比西方的系统科学高明多了! 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自然普遍性的系统秩序的存在,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支配自然秩序的规则,用来指导人的生存。西方科学发展已经有几百年了,可它能够解释自然秩序的存在吗?答案是NO!按照西方科学的最高成就——量子力学总结出的概率论规律,无限个偶然产生自然秩序的概率是零。科学是用来探索最普遍规律的,而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系统秩序,西方科学解释不了自然秩序的存在,还在哪里自吹为“科学”!真是荒唐可笑!不可否认,西方的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机械力学对解释系统现象的无能为力,也在一百年前发展出了系统理论,虽然近一百年来不断有所创新,如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但很快就停滞不前,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至今也无法用它解释任何自然秩序的存在。 西方的系统科学为什么无法解释自然秩序呢?原来,是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出了问题,这个前提假设其实就是原子说,不承认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生命问题不可认识,不承认物质彻底的统一性,普遍联系无法认识,这都是西方科学的死穴。中国是系统科学的老祖宗,它一直就是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万物的,中医就是系统科学的典范。为什么西方科学走上了还原论的道路,而东方科学却走上了

系统论的道路呢?原来,是前提假设的不同造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按照西方的原子说假设,我们只要挖掘出那少数几个基本粒子,自然规律就找到了,西方的实证还原分析方法就是它的一种具体应用。我们之所以称东方有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气一元论这个前提假设之上的,按照这个假设,万物归一气,万物同一理,这个理就是系统学原理,它就体现在阴阳五行学说之中。 至今西方的科学家们还在试图找出那几个基本粒子来探索 终极的自然规律。可事实早已告诉我们,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根本不存在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万物分解到最后都是同一种叫不出名字的东西,所谓的基本粒子,都不过是由同一种物质组织起来的不同花样,最初产生环境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现代人普遍认为东方没有科学!其实是他们不懂气一元论这个前提假设而已。说句实话,没有气一元论,东方就只有空洞的哲学概念,如阴阳五行,而有了气一元论这个基石,东方科学就有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因为阴阳五行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之上的。 阴阳五行到底说了些什么呢?站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看世界,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物质不断有序和无序变换的过程。如果把气分阴阳的话,那么阴一定就是气之有序状态,阳一定就是气之无序状态,东方先哲就是用统一的一种物质(气)的有序(阴)和无序(阳)变换的规律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阴阳五行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阴阳蕴含於气之中,一气流行,无极而太极,太极的动静产生阴阳,阴阳又推动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是用来概括世界上几类基本要素的范畴。它们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并非仅仅指这些具体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们为基本框架,或者说以之为思维模型,将一切现象分成基本的五大类。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地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五种不同属性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五行生克关系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浅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浅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郭明凯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早在《周易》、《尚书》中就已对阴阳五行理论有所提及,并用阴阳五行理论对万物的生长、自然界的运行加以总结和阐述。但是在1963年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修订的第二版教材中,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识到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五行理论是一种中医的诊治方法,而不是一种治病规律,是用以说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存在着相对的平衡和相互影响关系的一种理论,而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1]。这一观点直接的否认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间接地否认了阴阳五行学说在生命发生发展规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为了祖国医学的推广和发展,明确其核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1.阴阳五行的产生及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医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伏狡、尧舜时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阴阳五行观念萌生的时期[2],但是缺乏资料记载。西周、春秋战国期间,《周易》、《尚书》等著作的记载为阴阳五行观念的兴起提供了有史可查的资料记载,《周易》和《老子》最早对阴阳理论进行了概述,而未提及五行,《尚书》中的“洪范”和《吕氏春秋》的“月令”最早对五行进行了概述,而未提及阴阳[3]。战国末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的

相生相克,并结合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从而使得阴阳五行理论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4]。 从西周到战国,经过史官对阴阳五行早期的不断实践,使得阴阳、五行的内涵不断丰富,天人之际的沟通,宇宙解构的阐述、自然运行的规律也不断地通过阴阳五行理论得以阐明[5],阴阳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阴阳理论内涵也不断地得到扩充,从最初的明与暗,到多内涵的远与近、上与下、热与寒、昼与夜、升与降、南与北、动与静等。 2.阴阳五行学说是生命的本质 阴阳五行学说是对人体生命本质的最基本的阐述,世间万物皆有阴阳,其体现的阴阳属性,无非是其一方强,一方弱的综合表现。我们的先祖,主要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他们通过对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不断观察,发现万物皆在春温之时生发, 夏热之时繁茂, 长夏雨湿之时变化结实, 秋燥之时收敛凋零, 冬寒之时闭藏,,这样的气候变化正好与五行的基本属性相吻合,于是在对季节变化的高度概括的同时,也不断将世间万物总结归类,纳入五行,木性升发条达、火性炎热向上、土性承载养育万物、金性沉降清肃、水性渗藏寒冷,世间的万物也逐渐从单纯的阴阳属性,演化成更宽广的五行属性,更加细致的反应生命的本质。凡能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人体阴阳五行动态平衡,就能预防早衰,达到健康和长寿。所以,正如《内经》,总结道:“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五行是生命的本质[1]。 3.阴阳五行学说是病理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