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阴阳五行和气功

【推荐】阴阳五行和气功

【推荐】阴阳五行和气功
【推荐】阴阳五行和气功

【推荐】阴阳五行和气功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部分,也是《中老年保健功》的理论依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正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两个方面的运动变化,又是宇宙万物生化不息的根源。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大自然又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体也会出现生理和病理的相应改变,如:春天脉上浮,象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非常,象万物充盛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象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象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因此,要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必须做到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当自然气候变化异常而发生风、寒、暑、湿、燥、火,不正之气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当外界环境各种条件刺激过度,产生不属正常生理活动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不知节制饮食,不注意劳逸结合,房事过度,都可以使脏腑功能紊乱或正气受损,产生阴阳失调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当病理现象产生后,无论在症状上表现如何复杂,归纳起来不外阴阳的偏盛偏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就是阴阳失调而导致偏胜时的基本病态。在中医诊断中,凡是表、热、实都属于阳;里、寒、虚都属于阴。我们做功的最根本任务就是为了扭转这种失调,促使人体重新达到阴乎阳秘的正常状态。实际上,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正气与邪气

斗争的具体反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练养气功的目的就是培育真气。人体各部分的活动,生命的维持都要靠气,只要真气充盈,就能促进经络畅通,使血沿经络正常运行,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儒养。真气充盈了,气滞者得行,血瘀者得通,意乱者得安,神散者得聚,精失者得还。如果我们能正确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探求疾病的本质,就会在练功过程中获得更佳的成效。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对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用处。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有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人体生理上来说,属于阳的机能活动必须取得属于阴的营养物质的资助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对的,饮食物又必须依靠脏腑的活动才能变化成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充实脏腑组织。因此,营养物质是产生机能活动的资源,而机能活动又是制造营养物质的动力。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但阳气的作用又不断产生阴精。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阴阳之间有着互相制约的作用,都不会使阴阳变化出现偏盛偏衰的现象。因此阳得阴而济,就不致过亢;阴得阳而和,就不致过沉。所以阴阳虽然有消长的变化,却不会越出一定的限度,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范围之内的。人体在进行各种机能活动的时候必然会消耗一定数量的体液和营养成分,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在化生各种营养成分时,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这种消长变化正是推动人体不断发育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必然过程。如果一旦阴阳失去协调平衡,产生阴阳偏盛偏衰,疾病就发生了。练中老年保健功可以通过自我锻炼运用舒肝理肺、健脾养心、强肾固精和修补昆仑的功理和功法来调节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祛病健身。

在祖国医学中,运用五行生克的道理来说明人体内脏腑组织之间生理病理的复杂联

子午流注表详解

子午流注与养生治病(附子午流注表) 钟愈田 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关键所在,而子午流注是这个理论体系中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 学说。这个听起来十分耳熟的名词,由于其古奥难懂,学理艰深,临床应用并不普遍。那么它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在治病养生中有何重要意义呢? 一、什么是子午流注 简单地来说,子午流注就是指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子午流注是把人的十二条经脉在十二个时辰中的盛衰规律,有序地联系起来,又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相配的关系,预测出某脏腑经络的气血在某个时辰的盛或衰,环环相扣,按照气血的盛或衰来进行治病养生,使治病养生都有了更强的针对性,从而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字面看,“子午流注”是由“子午”和“流注”组成的,以子午言时间,以流注喻气血。具体地说,“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是时间的两个极点,它们分别表示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范畴或概念,是我国古代用来纪时、标位以及记述事物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变化过程或状态的符号。“流”、“注”两字,乃表示运动变化的概念,“流注”从狭义来说,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诗经》:“如川之流,丰水东注”即为此意。这里借用“流注”是指人体经络中气血的流行灌注。顾名思义,子午流注就是时空和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论在传统生命科学上的体现。 子午流注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针灸大成·论子午流注》说:“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所以说,子代表阳生,为阳气之首,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生,午为阴气之初,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它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运动规律。《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平旦人气生,

五行八卦取名的方法

五行八卦取名的方法 什么是五行、八卦呢?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五行”具体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行”学说同今天的数学、物理、化学一样,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无论道家、医家、兵家、儒家、史家、杂家、历算家都必须精通“五行”。八卦,是阴阳、五行的延续,也或将万物分作为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和兑。八卦通常运用在方位、测卦、风水等学科上。而最能将八卦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梅花易数这学科。 人们为什么要以五行、八卦为依据命名呢?下面把五行、八卦的知识,及以此命名的原因和方法简述如下: 以五行命名 《孔子家语&8226;五帝》中说:“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五行,指的是五处物质元素,即:水、火、木、金、土。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阴阳家认为,这五种物质是万物的起源和根据。给宝宝起名确实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我在给宝宝起名的时候也是找了很多的名字感觉都不满意,从网上查了一些也不是太好,关键是网上用的很多软件根本就不准确。之后还是听朋友的介绍找了起名专家给宝宝起的名字,毕竟名字是伴随宝宝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儿戏。好几个朋友都说找温雅居士起的,所以也推荐给了我,可以在百度搜索美名天下起名网或者在拍拍网搜索温雅居士找到的老师的店铺,价格也实惠,现在想想给宝宝取个名字还斤斤计较真没意思,随便买个好些的玩具都好几百块钱,宝宝才能玩几天啊,名字可是用一辈子的。老师为宝宝做了详细的八字分析,起的名字不仅充分考虑了八字平衡而且也考虑了宝宝的三才五格,总之非常满意。 战国时期,五行相生相克(亦称相生相胜,五行生肿)的学说颇为流行、朴素唯物论认为:一物对另一物有促进作用,或相互促进,即为“相生”,而一物对另一物起抑制作用,或相互体斥则为“相克”(亦称为“相胜”)。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水克火、人克金、金克木、木克士、土克水。 《说文五部》中段玉我注:“水火金木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的,对中国天文、历学、医学等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至今中医学仍以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比如,中医认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等:另外,中医还在临床上以五行生胜理论来解释内脏间互相资生和互相制约关系,如肝能制牌,称为木克土;脾能养肺,称为土生金等,在治疗方面,如肝病犯脾,则采用抑肝扶脾的治疗方法,称为抑木扶土。 人们为什么要以五行理论命名呢?

阴阳五行学说与养生之道

阴阳五行学说与养生之道 任何学说都是由哲学指导下建立的。在养生之道里,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中医养生之道的基础。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现象及其运动抽象而形象表述的结果。阴阳五行涵盖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动物、植物、情感、颜色、气味、声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情况。 这两年,我家那边有一个叫“养生阁”的饭馆生意格外红火,它的特色就在于以养生为理念,合理配置每餐的饮食,吸引了很多人前去体验。一大桌味美色鲜的精致佳肴满载着店家对食客身体的关怀,饮酒前后配置相应的饮品,五谷杂粮搭配的刚刚合适,还很注意对进餐量的控制。我特别看了下他家的宣传册,上面就是在讲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味”:“春季多食酸,夏季多食苦,秋季多食辛,冬季多食咸,甘以调之即甘味四季均可用。”多食某一种味,并不是只食这一种味,只是加重点而已。根据五脏归属,肝属木,木在春季,酸入肝,故春季食酸对肝有益;心属火,火在夏季,苦入心,故夏季食苦对心有益;肺属金,金在秋季,辛入肺,故秋季食辛对肺有益;肾属水,水在冬季,咸入肾,故冬季食咸对肾有益;脾属土,土旺四季,甘入脾,所以四季也可食甘以利脾脏。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作为一个饭店,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从中医养生之道中汲取饮食理念。同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用五行学说思考自己的日常作息也有所感悟。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起居应为春季早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晚睡早起,冬季早睡随太阳起。每日凌晨是大地阳气回升的时间,5~7点,正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起床就自然而然地补充了阳气;睡觉时间一般在晚上11点以前为好,因为11~1点是子时,这个时辰是养肾的时辰,此时睡觉正好补肾。很多时候我们学生的生活方式都是早上睡懒觉,晚上不睡觉,按这一学说来看,这样会使得早上该补阳气时补不上,晚上该养肾气时养不了,造成肾虚症。以后真的要注意了。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正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在了解阴阳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我们能对身体未卜先知,防患未然,并有意识的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这大概就是传统养生文化的独到之处吧。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已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已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历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 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 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

【图】阴阳地支天干 五行八卦 十神六亲

【图】阴阳地支天干五行八卦十神六亲阴阳地支天干五行八卦十神六亲 ? 第一节阴阳五行 我认为,阴阳五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阴阳: 阴阳学说将宇宙万物万象分为阴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在阴阳二气的运动之中。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统一。最初的阴阳现象来自阳光的向背,物体向阳的一面为阳,背面的一面为阴,继而不断引申解释自然与社会的所有现象,比如:明暗、寒热、日月、昼夜、内外、动静、上下、黑白、快慢、男女、强弱、奇偶、进退等等。 而阴阳关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转化,并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包涵着。 阴阳有以下特征: 1、阴阳互根:阴为阳根,阳为阴根,互为依存,互相为用。 2、阴阳消长:阴阳始终处于此消彼长,彼进此退的动态平衡中,量变时时处处都存在。 3、阴阳转化: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发生“质”的变化,各自向

其对立面转化。 阴阳学说与现代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完全相符。这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事物,不能片面的、静止地去看,而是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 太极图十分形象的、直观的反映了阴阳的特征,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几乎成了道家的标志。该图中的阴阳两仪,中间呈现S形曲线,表示了阴阳消长、刚柔相济和稳定和谐。对这个图,你感悟的愈多,你的道行修为就愈深,你的立足点就愈高。当一个预测师站在宇宙的角度看事物时,世上的一切都是一目了然的了。 我们所说的“没吉没凶”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学说的认 识论。 阴阳还反映到节气上。 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的天文学家已经测定了太岁(木星)的运 行和每年冬至、夏至的确定时间,从而分出四季和记时的天干地支。 每年农历十一月的冬至节(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开始北移,日渐长,夜渐短,称为一阳生。每年农历六月的夏至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开始南移,日渐短,夜渐长,称为一阴生。 把一年时间分作两份,冬至开始至夏至之前为阳,夏至开始至冬至之前为阴。一日也如此,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午前

五行八卦和数字

五行八卦和数字 一、五行:“金、水、木、火、土”为之五行 五行是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万物皆有“木水土金火”五种物质化合而成。 十天干是用来描述太阳的运行周期;十二地支是用来描述月亮的运行周期。天干地支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1、天干分阴阳:甲、丙、戊、庚、壬属阳;乙、丁、己、辛、癸属阴。 2、十二地支阴阳: 子、寅、辰、午、申、戌、属阳;丑、卯、巳、未、酉、亥属阴。 3、天干五行及方位: 甲、乙属木,位东方;丙、丁属火,位南方; 戊、己属土,位中央; 庚、辛属金,位西方;壬、癸属水,位北方。 4、地支五行四时及方位: 寅、卯(辰)属木,司春位东方;巳、午(未)局火,司夏位南方; 申、酉(戌)属金,司秋位西方;亥、子(丑)属水,司冬位北方。 辰、未、戌、丑属土,司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位中央。 5、天干五合: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6、天干相冲: 甲庚冲、乙辛冲、壬丙冲、癸丁冲、戊己位中央无方冲。 7、天干五行相克: 甲、乙木克戊、己土;丙、丁火克庚、辛金;戊、己土克壬、癸水; 庚、辛金克甲、乙木;壬、癸水克丙、丁火。 8、地支三会: 寅卯辰三会东方木;已午未三会南方火;申酉戊三会西方金;亥子丑三会北方水。 9、地支三合: 申子辰三合化水;亥卯未三合化木;寅午戌三合化火;巳酉丑三合化金。 10、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火。 11、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12、十二地支相刑: 寅巳相刑;巳申相刑;申寅相刑;丑戌相刑;戌未相刑;丑未相刑; 子卯相刑;子午相刑;卯未相刑。辰刑辰;午刑午;酉刑酉;亥刑亥。 13、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已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 14、五行生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15、地支藏干: 子藏癸水。午藏丁火、己土。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五体: 肝主筋和指甲:久走伤筋,,筋伤肝衰,肝好筋自然柔软,肝不好腿抽筋,指甲有竖纹,不光滑。 心主脸:心脏不好的人早晨起来脸浮肿。 脾主肌肉:脾胃不和,肌肉就不发达,四肢无力。 肺主皮毛:肺功能不强,头发干燥,汗毛孔粗,皮肤无光泽。 肾主骨:肾功能不强时,影响骨骼健康。 从五志来看:情绪会伤肝,怒则伤肝脾气暴躁,控制不了天气,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喜则伤心,注意心情,乐极生悲,不要去那种过于激动的场合。 脾:思则伤脾。现在来自个方面非压力很大,情绪紧张,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肺:悲忧伤肺,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悲也悲,喜也悲,悲伤过度,不停咳嗽,时间久了开始咳血,形成肺结核而死。

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详解_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详解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按照针灸治疗时间选取相应的五腧穴和原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常用的有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则以24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流六十六穴,又称一日取六十六穴法。 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盛衰变化。子午,即时间变化。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纳子法是按时辰的地支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每天轮遍十二经脉,是一种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支法。其具体方法是:①在该经脉经气流注时辰,取该经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②子母补泻取穴法,实证时,在气血流注至病经的时辰,取病经的子穴进行针灸(泻法);虚证时,在气血流过病经的时辰,取病经母穴进行针灸(补法);虚实不著的病证或补泻时辰已过,取病经的本穴或原穴进行针灸。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针灸治疗的目时辰与经脉对应关系图枣寅肺、卯大肠的,时天干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且以一个时辰为取穴时间单位,10天轮遍六十六穴的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干法。具体方法是:①取穴原则。阳日(日天干属阳),阳时(日天干属

阳)取阳经穴;阴日(日天干属阴),阴时(日天干属阴)取阴经穴。 ②合日互用。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互为合日,在合日间可以互相应用相应时辰的开穴。为提高自己的针灸水平,我曾数次赴北京学习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典高级针刺手法,行针时,结合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融入运气学说和纳甲纳子法,可提高临床疗效。但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也感到子午流注针法有其局限性,如针法只能按时开穴,选择气血旺盛的经脉或穴位来针刺,而 不能调动整个人体的气血去推动疏通病变部位的经脉。通过阅读调气、导引、丹道诸书,我认为针法与道家丹功有许多相通之处,只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实际的修炼和手法操作,可使针法与练功相得益彰,练功 可以提高针刺水平,针法可以打通周天。祖国医学认为任督二脉一为阳脉之海,一为阴脉之海。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原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 一身有任督犹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可见人身经脉十二,要以任督二脉为总纲。督脉属阳,行人身腰背;任脉属阴,行人身胸腹,各统其两旁阴阳经络营卫而循行也。因此十二经脉依附于任督二脉,《难经》认为十二正经犹如沟渠,奇经犹如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反之亦然,所以只要运用针法打通任督二脉,其它十二经脉也就自然疏通,并有补十二经气血不足之功效。修炼小周天的主要内容为采、封、炼、止。采即采先天一,使其升华的过程。封即采药后将下行之精气摄归于下丹田内封固。炼即

什么是五行八卦

什么是五行八卦 什么是五行八卦呢?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生的路上就是在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最近有朋友在问怎么学习五行八卦?那您对五行八卦了解吗?下面中国易经策划研究院就来告诉你什么是五行八卦,分析告诉您如何学习五行八卦,希望可以帮到您! 学习五行八卦的分析 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五行”具体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行”学说同今天的数学、物理、化学一样。五行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无论道家、医家、兵家、儒家、史家、杂家、历算家都必须精通“五行”。八卦,是阴阳、五行的延续,也或将万物分作为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和兑。八卦通常运用在方位、测卦、风水等学科上。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研究它第一个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认为是走路,那就绝对错了。我们翻《易经》,乾卦的“天行健”这句话,这个“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这个“动能”有五种,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也和卦一样,是种传统符号,不要看得太严重了。所谓“金”并不是黄金,“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图中的符号按照顺时针下来依次是:坤(代表地),震(代表雷),离(代表火),兑(代表沼泽),乾(代表天),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艮(代表山)。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列为上面是坤卦,下面是坎卦就叫“地上有水,是师卦”,而如果是上面是坎卦,下面是坤卦,也叫“地上有水”但却叫比卦。 五行中的每一种状态,都包含着一个行列化的相同性或类似性的范畴,于是简单的每一种状态都变成了一个具有集成化性质的状态,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就成为了具有集成化的简洁性形象。 五行的性质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个性质,依次如下: 木-曰“曲直”。好华美,且具有风雅的个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爱,又行善的意思。

浅谈中医与阴阳五行

浅谈中医与阴阳五行 成都中医药大学张鹏 阴阳五行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医学,军事,政治,预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作为中医的核心思想形成了一套神秘古老的东方医学。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阳为万物根本,万物所生皆是由阴阳交感而来。阴阳是两种相对立的事物和关系,阴阳之间存在对立性即相对性。普遍性,阴阳交感而生万物,所以万物皆有阴阳。关联性,阴阳不能独立而存在,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是处于动态平衡的,阴盛则阳衰,阳亢则阴虚,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正是阴阳有这些特性而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天之阴阳生六气而为,风寒,暑,湿,燥,热。地之阴阳为五运,木,火,土,金,行,即五行。风为木厥阴之,暑为相火阳之,湿为土太阴之,燥为金阳明之,寒为水太阳之,热为火阴主之,即为天地阴阳五运六气,万物受之所生,受之所长,太过则病,不及则亡。 阴阳应于人体,表为阳,里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等等。五行,应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分为木,火,土,金,水。而人体有十二正经,分为三阴三阳,而应天之三阴三阳。天之穴气太过,人受之为病,即风邪犯厥阴肝经,归肝所主。寒邪犯太阳,膀胱

经主之,余皆如此,则给予了我们辨证和治疗的思路。 因五行为地之阴阳,所以有阴阳的特性,即相互制约,五行相克,相互转化,五行相生,而又有相互消长,相互根用。五行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为常态。若是太过则出现相克相侮,木胜则克土,若木不足而土有余,则木被土反侮,余皆如此。 五行分为:木,火,土,金,水。地之万物与之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色为:青,赤,黄,白,黑。方位为:东,南,中,西,北。五气为:风,暑,湿,燥,寒。五行其实不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而是阴阳转化过程中气机变化的五种形式与状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性为生发,火性为生长,土性滋养,金性肃杀,水性收藏。 根据五行的特点,在临床上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起着巨大作用。例如:《金匮要略》首篇便论述了疾病防治方法,举的是肝之病,肝实证之时,会克脾土,所以治时应先保护脾胃。而肝虚不再用此法治之。虽然没告诉我们肝虚如何治疗,但是我们知道,木不足则需要更多的水来转化,水肾主之。所以治肝虚,先补肾,即为虚则补其母,同时有防止了肝肾两虚的情况出现。 五行对应五色为,木火土金水应青赤黄白黑。青为风,肝主之,赤为热,心主之,黄为湿,脾主之,白为气血,肺主之,黑为劳,肾主之。《金匮要略》云:“色赤为风”。因风易生热,所以赤为

浅论四体液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

浅论四体液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 张英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2012100325 山西太原 030001)【摘要】中国古代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西方古代医学中的四体液学说是中西方医学历史上的两大基石,,在其产生过程和内涵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对这两种古代医学理论作出比较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医学,促进医学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四体液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联系;区别 1 引言 中西的医学史上,分别出现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四体液学说两种观点,作为这两种医学理论对世界医学的进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现今社会,中医的沿用是一个大热门,很多人认为,西医虽然能药到病除,但要想真正去除病根,还是需要中医调理。阴阳五行学说和四体液学说作为中西医各自的早期基础理论,对其进行比较,对研究中西医之间哲学与思想上的联系与差异存在很大意义。也为促进中西医结合,推进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阴阳五行学说与四体液学说的产生与内涵 2.1 阴阳五行学说的历史发展与内容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基本理论——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基础。 阴阳,是抽象的概念,代表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亦可以代表事物所固有的两种对立属性的统一【1】。阴阳产生于人们对日光的认识,向光为阳,背光为阴。人们将阴阳从自然界的现象中概括并加以引申,使其成为了具有多重性质,可以运用在生活、经济、文化、医学。政治等多方面的哲学概念。在中医学中,疾病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发热性、机能亢进性一类疾病为阳;而表现为慢性、退行性、虚寒性、机能衰退性一类疾病为阴【1】。健康讲究阴阳调和,要顺应阴阳此消彼长的变化,理解阴阳转化的道理,以此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人们对于五行学说的认识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界想象的观察,水、火、木、金、土这五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物质,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学说就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来说明事物属性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2】。 中医的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归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学习五行八卦的分析

什么是五行八卦呢?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生的路上就是在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最近有朋友在问怎么学习五行八卦?那您对五行八卦了解吗?下面八字网就来告诉你什么是五行八卦,分析告诉您如何学习五行八卦,希望可以帮到您! 什么是五行八卦 学习五行八卦的分析 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五行”具体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行”学说同今天的数学、物理、化学一样。五行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无论道家、医家、兵家、儒家、史家、杂家、历算家都必须精通“五行”。八卦,是阴阳、五行的延续,也或将万物分作为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和兑。八卦通常运用在方位、测卦、风水等学科上。而最能将八卦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梅花易数这学科。 这里有一份关于您的神奇测算报告,详细分析了您的性格、婚姻、事业、 财运、健康、家庭,80年运程等,点此查看.. ? 925银镶边翡翠A货油青种吊坠属鼠本命佛千手观音菩萨转运护身 ? 本命佛★【极品精工艺】辟邪木汽车挂饰

【108颗佛珠】属狗属猪本命佛★阿弥陀佛★8mm男士黑曜石念珠手链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研究它第一个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认为是走路,那就绝对错了。我们翻《易经》,乾卦的“天行健”这句话,这个“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这个“动能”有五种,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也和卦一样,是种传统符号,不要看得太严重了。所谓“金”并不是黄金,“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图中的符号按照顺时针下来依次是:坤(代表地),震(代表雷),离(代表火),兑(代表沼泽),乾(代表天),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艮(代表山)。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列为上面是坤卦,下面是坎卦就叫“地上有水,是师卦”,而如果是上面是坎卦,下面是坤卦,也叫“地上有水”但却叫比卦。 五行中的每一种状态,都包含着一个行列化的相同性或类似性的范畴,于是简单的每一种状态都变成了一个具有集成化性质的状态,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就成为了具有集成化的简洁性形象。 五行的性质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个性质,依次如下: 木-曰“曲直”。好华美,且具有风雅的个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爱,又行善的意思。 火-曰“炎上”。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礼,就是为人谦让谨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曰“稼穑”。性情温厚笃实,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诚实又温厚诚恳之意。 金-曰“从革”。性情刚强,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义,就是崇善弃恶,事事都顺理。

生肖年份及五行相生相克查询

生肖年份及五行相生相克查询 生肖年份查询 1924年甲子属金(鼠)1925年乙丑属金(牛)1926年丙寅属火(虎) 1927年丁卯属火(兔)1928年戊辰属木(龙)1929年已巳属木(蛇) 1930年庚午属土(马)1931年辛未属土(羊)1932年壬申属金(猴) 1933年癸酉属金(鸡)1934年甲戌属火(狗)1935年乙亥属火(猪) 1936年丙子属水(鼠)1937年丁丑属水(牛)1938年戌寅属土(虎) 1939年已卯属土(兔)1940年庚辰属金(龙)1941年辛已属金(蛇) 1942年壬午属木(马)1943年癸未属木(羊)1944年甲申属水(猴) 1945年乙酉属水(鸡)1946年丙戌属土(狗)1947年丁亥属土(猪) 1948年戊子属火(鼠)1949年已丑属火(牛)1950年庚寅属木(虎) 1951年辛卯属木(兔)1952年壬辰属水(龙)1953年癸已属水(蛇) 1954年甲午属金(马)1955年乙未属金(羊)1956年丙申属火(猴) 1957年丁酉属火(鸡)1958年戊戌属木(狗)1959年已亥属木(猪) 1960年庚子属土(鼠)1961年辛丑属土(牛)1962年壬寅属金(虎) 1963年癸卯属金(兔)1964年甲辰属火(龙)1965年乙巳属火(蛇) 1966年丙午属水(马)1967年丁未属水(羊)1968年戊申属土(猴) 1969年己酉属土(鸡)1970年庚戌属金(狗)1971年辛亥属金(猪) 1972年壬子属木(鼠)1973年癸丑属木(牛)1974年甲寅属水(虎) 1975年乙卯属水(兔)1976年丙辰属土(龙)1977年丁巳属土(蛇) 1978年戊午属火(马)1979年己未属火(羊)1980年庚申属木(猴) 1981年辛酉属木(鸡)1982年壬戌属水(狗)1983年癸亥属水(猪) 1984年甲子属金(鼠)1985年乙丑属金(牛)1986年丙寅属火(虎) 1987年丁卯属火(兔)1988年戊辰属木(龙)1989年己已属木(蛇) 1990年庚午属土(马)1991年辛未属土(羊)1992年壬申属金(猴) 1993年癸酉属金(鸡)1994年甲戌属火(狗)1995年乙亥属火(猪) 1996年丙子属水(鼠)1997年丁丑属水(牛) 男女五行合婚歌诀: 男金女金--两金夫妻硬对硬、有女无男守空房、日夜争打语不合、各人各心各白眼男金女木--金木夫妻不多年、整天吵打哭连连、原来二命都有害、半世婚姻守寡缘男金女水--水金夫妻坐高堂、钱财积聚喜洋洋、子女两个生端正、个个聪明学文章男金女火--未有姻缘乱成亲、娶得妻来也是贫、若无子女家财散、金火原来害本命男金女土--金土夫妻好姻缘、吃穿不愁福自然、子孙兴旺家富贵、福禄双全万万年男木女金--夫妻和好宜相交、钱财六畜满山庄、抚养子女姓名扬、木金万贵共一床男木女木--双木夫妻难相合、钱财有多亦克子、原来两木多克害、灾难疯病多加流男木女水--男木女水大吉利、家中财运常进室、常为宝贵重如山、生来儿女披青衫男木女火--木火夫妻大吉昌、此门天定好姻缘、六畜奴作满成行、男女聪明福自隆男木女土--土木夫妻本不宜、灾难疾病来侵之、两合相克各分散、一世孤单昼夜啼男水女金--金水夫妻富高强、钱财积聚百岁长、婚姻和合前程辉、禾仓田宅福寿长男水女木--木水夫妻好姻缘、财宝贵富旺儿郎、朱马禾仓积满院、男女端正学文章

浅谈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浅谈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一、关于阴阳 1、阴阳的概念 简单地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所以,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个概括。理性认识范畴的阴阳概念与矛盾概念一样,自身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认识具体事物时,它的意义才有可能随着我们对事物在实践中的认识而彰显出来。阴阳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它用阴阳的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医理论中。如在生理上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在病理上认为“阴阳失调,乃生疾病”,在诊断上要求“谨察阴阳”,明确偏胜偏衰之所在,在治疗上要求“调和阴阳,以平为期”,用药则借药物性味之偏,纠正人身阴阳之偏而恢复健康。 2、阴阳的特性和基本内容 特性: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 基本内容:阴阳互藏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基本结构:部位的阴阳、脏腑的阴阳、气血

津液精的阴阳、经络的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 4)、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都可用阴或阳来加以概括辨析。 5)、指导疾病的防治: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二、关于五行 1、五行的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关系就简称为五行。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难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实就是相生相克的同义语。五行学说首先认为宇宙是物质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在自然界中变化运行不息。人们又根据五行的特性,将事物推演归类成五大系统,并用生、克、乘、侮关系来说明人与自然、人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促进、

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关系(精制内容)

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构成了宇宙万物,在宇宙中如果五行平衡时,自然界中会风调雨顺,万物生长。所以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果五行不平衡时,自然界就会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沙尘暴等等。也就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中医、道教、佛教把人体比做一个小宇宙,人的心、肝、脾、肺、肾、和宇宙中的五行是相同的,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胰)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当人体五脏相对平衡时,身体就会很健康,体内肾滋养肝,肝滋养心,心滋养脾,脾滋养肺,肺滋养肾,肾越好,肝越好,各脏器之间会产生相生的作用,良性循环。但平衡是相对而言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因为100%的健康人是不存在的。现代人生活在空气严重污染的今天,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及生理功能的自然衰退,食物中的农药、化肥、药物中的毒素沉积等等,都会导致机能失调。当其中一个脏器有病的时候,如不及早治愈,慢慢的各脏器之间就会恶性循环,产生相克。假如一个人脾胃不好就会克肾,肾会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也就是“顺之生,逆则克”。(附五行图)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窍目舌口唇鼻耳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色青红灰黄白黑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情魂神情魄志 五味酸苦甘甜辛辣咸

五体筋脉肌肉皮毛骨 五方东南中央西北 五常仁礼信义智 五事貌视思言听 五时春夏四季秋冬 五大系统免疫循环消化吸收呼吸生殖泌尿五脏功能藏血泵血统血净血造血 五脏作用主疏泄主血脉主运化吸收主气主精 五谷麦黄黍玉米稻谷大豆 营养食品VE VB 果蔬VB 蛋白质 1. 相生关系 木生火,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心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阳对地面的照射,经亿年以上可化石为土作比喻。心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土生金,金属从土中而生。脾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肺循环系统正常运行。金生水,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有石就有水。石头结构的山可以长树,因为岩缝可以使水升达到山顶。所以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而土结构的山不能长树,因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黄土高坡上光秃秃一片。石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肺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水生木,树木生长要靠水。肾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肝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2. 相克关系 水克火,水能灭火。肾循环系统不好,心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肾性心脏病等。但是,水不克火火会失控。 火克金,火可溶化金。心循环系统不好,肺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心肺衰竭等等。但是,火不克金,则金属无所用途。 金克木,金属可伤木。如果肺循环系统不好,则肝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肺阴虚引起的肝阳亢进等。但是金若不克木。木则疯长无序。木克土,树的种子破土而出。如果肝循环系统不好,则脾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肝胃不和等。但是土如果没有草木的制约,又会沙漠化。 土克水,土能阻挡水运行。如果脾循环系统不好,则肾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脾虚引起的肾病等。但是土如果克不住水,水又会泛滥。 3. 相乘关系 相乘指相克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关系。事物相生相克均匀才能保持平

子午流注图及解释

子午流注图及解释 子午流注是我国古代中医圣贤精透人体而揭示出来的一种规律:因太阳与地球位置的变化,其引力使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在十二个不同的时辰有兴有衰。子午流注自古以来多用于针灸。但对调养身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则是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最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于百脉,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卯时(5点—7点)大肠经最旺,此时起床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此时吃早饭,有利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最旺,有利于吸收早饭的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午饭。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有利于吸收午饭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清理心脏周围的病邪,以利人进入睡眠。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通百脉,人应进入睡眠,修养百脉生息。 从亥时初(21点)开始到寅时末(5点)结束,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能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与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而爱闹觉的婴儿发育不良是一个道理。 人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微尘,要顺应天时、顺应自然,若逆天,人就容易过早衰老,容易生病!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对人的重要性。 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Array 1、我们日常做事都知 道要顺势而为,不可逆天而 行,一天24小时每个时段该 做什么都有“天”律可循。 2、《人体使用手册》一 招三式要求“早睡”。因为错 晚觉晚,认为睡够8小时就好 了,岂知此8小时非彼8 有着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之 巨大差距啊。人们一般夜里 但熬到11点时又精神了,这 就是胆经生发的缘故,但子时 在十二生肖中,“子”为“鼠” 这时阳气虽小如老鼠,但异常

浅析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对中医的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对中医的影响 摘要:我国中医学博大精深,如今中医学已经走出国门,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深深打上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烙印,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说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字:中医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对立统一阴阳五行说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门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而成的学科。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深深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更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与中医 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变化中求不变,一切对立和变化都是通过自我调节以达到维持自身平衡、稳定和恢复正常状态的目的。如在《周易》中就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核心就是对立统一的观念,《周易》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中,皆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又如在老子哲学中,老子强调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诸如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损

益、强弱、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再如儒家提倡中庸,孔子说:“君和而不同”也是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这一核心即“对立统一”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 ⒈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阴阳、水火、气血、营卫、脏腑、表里、寒热、虚实、正邪等皆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⒉在配药方面,这一辨证思想体现在散与收,攻与补,温与清,生与降,动与静的配药思想中;⒊在养生方面,中医的养生观可见于《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可追溯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朴素辩证法。其中老子的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受静笃”等思想对中医学的养生观有一定的影响。老子指出“强大处下,柔弱处下(《老子》第76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第78章)”这是老子贵柔戒刚思想的突出表现。“老子认为,凡属阳的、雄的、刚的、强的,必然会转化为被消弱、被减损,甚至被消灭的对象。所以为了避免衰亡,就要永远保持一种谦虚、恭谨和柔弱自守的状态”①二阴阳五行说与中医 阴阳说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阴阳相合,万①马砚涛,张丹:老子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甘肃中医》 2008年第21卷第10期第39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