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_魏元锋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_魏元锋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_魏元锋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_魏元锋

·综述·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魏元锋1,张 宁1*,冯 怡2,林 晓2

(1.上海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实验中心,上海 201203;2.中国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1203)摘 要:运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进行探究是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回顾了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理论依据及研究模式,综述近10年来其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并对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对策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9)09-1489-04

Application of C hinese materia medica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in stu dies on therapeutic

material basi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EI Yuan -feng 1,ZHANG Ning -1,FENG Yi 2,LIN Xiao 2

(1.Experimental Center fo r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 o f Shanghai U niversity of T raditio na l Chine se M edicine ,

Shang hai 201203,China ;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 odern P repa ratio n T echnolog y

of T raditio nal Chinese M edicine o f M inistr y o f Educa tion ,Shanghai 201203,China )

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therapeutic material basis ;countermeasures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以及有效成分对机体作用的协同性,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十分困难,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制约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公认的瓶颈问题。近年来,针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方法[1],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还有其不足之处,尚需不断地进行探讨、规范和完善。本文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近10年来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概况进行综述,对该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概念的提出、理论依据及研究模式1.1 概念的提出: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最早提出了“血清药化学”(se rum pharmacochemistry ,SP C )的概念[2]。1997年,国内学者王喜军[3]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概念:以中药口服给药后血清为样品,按传统药物化学相同的研究方法,多种现代技术综合应用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代谢及体内动态的领域称之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serum phar ma -cochemistry of CM M )。

1.2 理论依据:中药成分复杂,经过适当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经过吸收、代谢等过程,最后吸收入血的往往是多个单体成分形成的有效成分群,其结构既可以是中药的原型成分,也可以是代谢产物或中药中各成分间相互反应形成的新成分,还可以是机体在药物作用下生成的新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均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才能产生作用,因而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这些入血成分真实地反映了中药成分在体内的变化过程,能体现各成分对机体的协同作用,可代表中药及复方的整体药效物质基础。因此,分析研究血清移行成分,探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将成为快速、准确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1.3 研究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首先进行血清药理学研究,证明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然后综合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分离、鉴定血清中有效成分,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另一种是首先通过前期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确定移行移行成分来源、种类、数量等,然后综合运用各种提取分离方法,对相应的单味药材进行分离,对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进行药效学研究,这种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为指导的生药学研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由此确定的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群,极有可能是中药真正的药效物质基础,并能更好地反映中药

*收稿日期:2009-03-27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资助项目(J5030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09YZ117)作者简介:魏元锋(1981—),男,上海中医药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复方新型给药系统。

Tel :(021)51322388 E -mail :w iyuanfengyuer @yeah .net

*通讯作者 张 宁 T el :(021)51322384 E -mail :ningzh @https://www.doczj.com/doc/9c12940404.html,

药效的整体协同作用[4]。

2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应用概况近10年来我国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综合运用各种色谱和光谱手段,通过药效学实验,对中药口服给药后移血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揭示了多味中药的药效学物质基础。王喜军等[3~6]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涉及的中药及复方有茵陈蒿、远志、桑日皮、生姜、白术、吴茱萸、枳术丸复方安替威胶囊、六味地黄丸等。通过血清药物化学及药效学实验研究,发现口服茵陈蒿、茵陈蒿汤及茵陈蒿五苓散后移血成分均只检测到了6,7-dime thy lesculetin,且该物质具有利胆、抗炎、利尿、调血脂等一系列茵陈蒿具有的药效,因而推测该物质可能是茵陈蒿、茵陈蒿汤及茵陈蒿五苓散共同的药效学物质基础;口服远志后清中分离得到了3,4,5-trimethy ox ycinamic acid(T M CA)及体内代谢产物me thy l-3,4,5-trime thy lo xy cinamic acid (M-T M CA),两种物质具有明显的镇静安神作用,为远志体内直接作用物质。而远志中主要成分为tenuifolio se,无镇静化痰等疗效,tenuifo liose A与C可在胃肠道中被代谢为T M CA,T M CA在肝脏中被代谢为M-T M CA,因而tenuifo-lio se A与C为T M CA与M-T M CA的前体药物。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经典名方,但其补肾的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通过对大鼠口服六味地黄丸后血中移行成分研究,共发现了11个入血成分,4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7个为六味地黄丸所含的原型成分,其中有一成分虽为地黄中所含的原型成分,但其他两种药材也能代谢产生,对其体内的量变有共同的贡献。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对氢化可的松致大鼠肾虚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的药效学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血中移行成分是六味地黄丸补肾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以莫诺苷、獐牙菜苷和马钱子苷的作用最为明显,是补肾作用的核心成分。

除此之外,国内其他学者应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也有较多报道。程星烨等[7]利用LC-M S/M S技术,对口服延胡索活性部位后大鼠血浆中的移行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发现9个入血成分均为原型成分,同时也发现部分生物碱是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形式存在,为延胡索抗心肌缺血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陈旭等[8]通过比较,龙血竭提取物、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的HP LC指纹图谱,结合LC-M S/M S技术研究龙血竭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发现6个入血成分,是龙血竭在体内主要直接作用物质,其中5个都均为原型成分,1个可能为原型成分或代谢产物,为阐明龙血竭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依据。贾丹兵等[9]对越桔中能以原型吸收入血的两个成分熊果苷和秦皮苷进行了抗炎、祛痰和镇咳的药效学实验,阐明了该两种物质是越桔的药效物质基础。宋金春等[10]对口服生化汤后大鼠血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血中发现了9个移行成分,其中6个为原型成分,3个为代谢产物,这些血中移行成分为生化汤的体内作用基础,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生化汤的有效部位及作用机制。张梁等[11]通过H P LC指纹图谱在口服芍药甘草复方后的大鼠血清中检测出18个移行成分,其中13个为复方直接入血物质,3个为复方代谢产物,移行成分的确认及归属将进一步阐明复方的效应物质基础。阳长明等[12]通过建立醒脑滴丸及其大鼠体内血清H P LC指纹图谱,发现醒脑滴丸给药后,5个成分未被吸收或被代谢,血中出现了18个移行成分,其中10个为原型成分,8个为代谢成分,为进一步阐明醒脑滴丸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窦志华等[13,14]从大鼠口服复方五仁醇胶囊后血清中分离出13个入血成分,全部来自君药五味子,其中8个为制剂原型成分,包括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其余5个为代谢产物,证明复方五仁醇胶囊含药血清中的药源性成分主要是木脂素及其代谢产物。另外,还有对葛根、降脂宁、葛根芩连汤、归芩片等中药及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报道[15~18],为这些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3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问题与对策

3.1 给药途径问题:无论是日本学者还是中国学者,所提出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给药途径均为口服给药,这无疑会限制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应用范围。实际上,非口服给药的中药及复方制剂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已经展开,如吴秀君等[19]应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对脑血宁注射液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从iv该注射液后的人血清中检测到了3种化合物,其中2种为脑血宁注射液所含原型成分,分别为丹皮酚和栀子苷,1种为代谢产物,初步揭示了该注射液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制备含药血清时,应根据不同中药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制剂可采用灌胃给药,注射剂应采用注射给药,皮肤给药剂型应采用皮肤给药制备含药血清等。

3.2 血中成分与药效的相关性问题:中药口服给药后能发挥药效的成分一定是能被吸收入血的成分,但不能保证所有吸收入血的成分都是有效成分。因此,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必须与药理学研究相结合,重视血中移行成分与中药传统疗效的相关性研究,即选择与方药适应症相对应的动物模型、细胞模型,以及基因组或蛋白组,进行药效相关性研究,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3.3 实验动物的选择问题:目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所选用的实验动物以大鼠居多,其次有豚鼠、家兔、狗等。药物在不同实验动物体内的吸收、代谢等情况与人体有差异,因此,药物血清移行成分也可能不一样。实验动物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相似性原则,即选择结构、功能、代谢及疾病特点等与人相似的实验动物;(2)重复性和均一性原则,要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稳定,需选择标准化的实验动物;(3)经济、实用、易获取原则。

3.4 给药方案的确定问题: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给药方案包括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及采血时间等,理想的给药方案应使血清中的药物成分更客观地代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3.4.1 给药剂量:合适的给药剂量应为原方药的临床用药量或整体模型动物的有效剂量(提高给药剂量为原方药的

3~30倍)。建议应取少量实验动物通过预试验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

3.4.2 给药次数与采血时间:原则上应以药动学理论为指导,在给药后各成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后采血,不过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各成分理化性质及体内过程不完全一样,药动学参数各异,很难采用统一的标准设计给药次数与采血时间。目前有几种经验给药方案:(1)7~10d给药法(每天ig 1次,连续给药7~10d);(2)3次给药法(连续ig3次,第1、2次间隔20h,第2、3次间隔4h);(3)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复给药1次)等。采血时间一般在末次给药后0.5~3h,一般不超过6h,采血时间过早,部分药物组分未被吸收入血;采血时间过长,部分药物组分在体内发生转化或被排泄掉。李仪奎[20]针对给药次数与采血时间提出了两个方案:(1)标准法,即先用少量动物进行预试验,通过不同采血时间进行比较后确定,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较为确切,但个体性强,结果不能通用;(2)通法,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d,末次给药后1h采血。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先按通法给药、采血,如不能得到预期结果,疑为采血时间不当时,再采用标准法确定最佳采血时间。

3.5 给药前的禁食问题:不同的中药对饮食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强调饭前服用,有的强调需饭后服用等,这说明饮食会对中药的疗效产生一定影响,即饮食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等体内过程,因而在制备含药血清时应根据中药的服用特点决定给药前禁食与否。

3.6 实验动物模型选择问题:药物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与病理状态下的体内过程可能不一样,因此,在同一采血点血清所含药物成分与浓度可能不同,为使实验结果尽可能体现药物临床病理状态下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应在病理状态模型下进行。另外,同一疾病的不同动物模型(如偏头痛有硬脑膜神经炎症模型、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偏头痛模型、利血平化低5-H T伴局部脑血管痛痉挛小鼠偏头痛模型)亦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选动物模型应遵循以下原则[21]:(1)相似性,所复制的动物模型应尽可能近似于人类疾病的情况;(2)重复性,理想的动物模型应该能够准确的重复再现;(3)可靠性,复制的动物模型应可特异性地反映某种疾病或某种功能、代谢、结构变化,即具该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4)适用性和可控性,复制动物模型时还应考虑到实际应用和便于控制其疾病发展,以利于进行研究;(5)易行性和经济性。

3.7 血清与血浆的选择问题:血浆是血液在抗凝条件下去除血细胞的液体,吸收入血的中药成分就在其中,血清是指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后得到的淡黄色液体,在血液凝固后才能分离出来。中药脑泰方是补阳还五汤的加减方,贺石林等[22]采用HP LC-M S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观察到含药血清丧失了大部分中药极性成分,但含药血浆却保留了大部分中药成分。中药成分十分复杂,有些用血清与血浆可能并无差别,但究竟哪些中药以何种方法为宜,需要通过系列比较研究加以阐明。3.8 含药血清、血浆的制备与预处理

3.8.1 含药血清的制备:采血后不加入抗凝剂,静置一定时间,待血液凝固后3000r/min离心5~10min,吸取上清液,即得。含药血浆的制备:采血后加入抗凝剂,3000r/min离心5~10min,吸取上清液,或不加抗凝剂,采血后立即3000 r/min离心5~10min,吸取上清液,即得。

3.8.2 预处理:制得的含药血清或血浆在进行分析研究前一般需经过预处理,以除去其中的杂质成分,富集有效成分。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有沉淀蛋白法,包括乙腈法、丙酮法、甲醇法、乙醇法、三氯乙酸法、70%高氯酸法、磷酸二氢钠酸化法、重金属盐法以及水浴法等。袁莹等[23]考察了三氯乙酸法、70%高氯酸法、甲醇法、丙醇法等不同血样处理方法对大川芎方血浆移行成分的影响,发现采用70%高氯酸法处理的血浆样品川芎、天麻效应组分各色谱峰分离度较好,响应值较高。水浴法是由黄熙等[24]发明的一种血样预处理的新方法:在1ml含药血清中加入内标,涡旋混匀15s,100℃水浴10min,用超微型搅拌器搅拌1min制成匀浆,12000r/min 离心10min,取上清液直接上机进样。该法具有方法简单、不使用有机溶剂、可单独大规模制备样品且精确、灵敏、重复性好等特点。此外,还有液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快速流动馏分技术以及超滤法等处理方法[25]。

3.9 血清、血浆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各种光谱、色谱技术(HP LC、G C、CE、U V、D AD、N M R、M S、原子吸收光谱法等)对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离、鉴定。HP LC指纹图谱是目前常用的含药血清、血浆分析方法。另外,各种光、色谱联用技术(如LC-M S n、G C-M S n等)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分析检测灵敏度,不仅能分析血中移行成分的数量,而且还能对这些成分进行准确的定性。

4 结语

中医药具有几千年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直接造成中药不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缺乏可靠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数据,导致我国中药市场竞争力薄弱,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提出是中药现代化研究不断创新的结果,虽然目前还处在成长与完善阶段,但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应用价值,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方法的不断完善,最终将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并极大地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立民,王长云,顾谦群,等.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方法及其发展趋势[J].中成药,2007,29(1):118-121. [2] 贺玉琢.日本汉方药“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的研究概况

[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5):3-7.

[3] 王喜军.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世界科

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1-5.

[4] 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J].亚

太传统医药,2005(1):59-63.

[5] 王喜军,陈 曦,杨 舸,等.枳术丸口服给药后血中移行

成分分析及其定量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9(2):54-57.

[6] 王喜军,张 宁,孙 晖,等.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对

氢化可的松致大鼠肾虚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2):33-37.

[7] 程星烨,石 钺,孙 虹,等.延胡索活性部位入血成分的

LC -M S /M S 研究[J ].药学学报,2009,44(2):167-174.[8] 陈 旭,雍克岚,吕敬慈,等.龙血竭小鼠灌胃给药后血中

移行成分的分析[J ].中草药,2009,40(3):352-355.

[9] 贾丹兵,王立强,范玉玲.越桔口服后血中移行成分的生物

活性研究[J ].中医药研究,2000,16(5):48-49.

[10] 宋金春,曾俊芬,胡传芹,等.生化汤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J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3):997-999.

[11] 张 梁,徐德生,冯 怡.芍药甘草复方大鼠血中移行组分

归属分析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89-1791.

[12] 阳长明,陈玉平,石任兵,等.醒脑滴丸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Ⅰ)[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9):621-623.[13] 窦志华,丁安伟,王陆军,等.复方五仁醇胶囊血清药物化

学研究[J ].中草药,2006,37(8):1137-1140.

[14] 丁安伟,窦志华,罗 琳,等.复方五仁醇胶囊血清药化学

研究(Ⅱ)[J ].中草药,2008,39(9):1285-1288.

[15] 张 梅,邱 丰,谢学军,等.葛根血中移行成分高效液相

色谱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3):215-217.

[16] 王福刚,刘 斌,王 伟,等.降脂宁血中移行成分归属研

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8):912-914.

[17] 金 慧,王 彦,阎 超.葛根芩连汤入血成分的归属[J ].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2):2687-2691.

[18] 曹 艺,朱丹妮,林志宏,等.归芩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Ⅰ)[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6):519-522.

[19] 吴秀君,肇丽梅.脑血宁注射液血清药物化学及药动学研究

[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5):376-379.

[20] 李仪奎.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若干问题[J ].中药新

药与临床药理,1999,10(2):95-98.

[21] 吴端生,张 健.现代实验动物学技术[M ].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7.

[22] 贺石林,葛金文,贺 蓉,等.质疑血清药理学,加强多层

次半体内实验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3):277-279.

[23] 袁 莹,冯 怡,徐德生.大川芎方效应组分物质基础研究

[D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08.

[24] 黄 熙,任 平,张 莉,等.HP LC 直接测定血清阿魏

酸—方剂血样预处理新方法(Ⅰ)[J ].中草药,1999,30(3):175-179.

[25] 张 莉,黄 熙,王骊丽.中药药动学血样预处理方法回顾

与展望[J ].中草药,2000,31(10):792-794.

萸黄连寒热药性研究概况及其研究思路与方法

蒋 俊

1,2

,高成林

1,2

,贾晓斌

1,2*

,陈 彦1,蔡宝昌3,吴 皓

3*

(1.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新型给药系统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江苏南京 210028;

2.江苏大学药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摘 要:萸黄连是“以热制寒”的经典药物,充分体现了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从寒热药性的本质入手,总结了寒热药性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在整理了中药药性研究的现有技术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根据萸黄连寒热药性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萸黄连寒热药性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关键词:萸黄连;寒热药性;思路和方法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9)09-1492-04

Overview of cold -heat nature stu dy on Fructus Evodiae -Rhizoma Coptidis

and its thoughts and methods

JIANG Jun 1,2,GAO Cheng -lin 1,2,JIA Xiao -bin 1,2,C H EN Yan 1,CAI Bao -chang 3,W U H ao 3

(1.K ey Labor atory of N ew Drug De liv ery Sy stem of Chine se M eteria M edica ,Jiangsu Pr ovincial A cademy o f T r 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 anjing 210028,China ;2.Scho ol o f Pharmacy ,Jiang su U niver sity ,Z henjiang 212013,China ;3.K ey Labor atory of P rocessing of Chinese M ateria M edica ,Nanjing U nive rsity o f T r 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anjing ,210029,China )

Key words :Fructus E vodiae -Rhizoma Coptid is ;cold -heat nature ;thoug hts and methods

萸黄连是取吴茱萸汁炮制黄连,去萸不用,去药存性。炮制目的是用药性辛热的吴茱萸来抑制黄连的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的同时又增强黄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的功效,主要用于积滞内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下痢脓血等症[1]。萸黄连是“以热制寒”的“反制”炮制经典,充分体现了中药炮制对中

药药性的影响,但迄今萸黄连炮制前后药性差异的研究较少,且与其药性相关的物质基础仍不明确,亟待解决。1 寒热药性本质研究

药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所说的药性主要是指中药的四种性气,即寒、热、温、凉,这是中药最基本的属性[1]。徐

*收稿日期:2009-04-10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ZYPZ002);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专项(2006)

作者简介:蒋 俊(1986—),男,江苏镇江人,主要从事中药新剂型、新技术和中药炮制、制剂分析等方面研究。曾参与“神阙穴给药-可

塑性胶贴膏的研制和国家2010版药典“炙淫羊藿的质量标准研究”。 E -mail :xuyan9323@https://www.doczj.com/doc/9c12940404.html,

*通讯作者 贾晓斌 T el :(025)85637809 E -mail :jxiaobin2005@hotmail .com

红花龙胆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红花龙胆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红花龙胆又叫龙胆草、土白莲、九月花、星秀花、冷风吹和雪里梅,属于龙胆科。红花龙胆主要是用其根和草的全部作为药用,采收的季节大多数在冬季,需要洗干净、采摘即用或者是晒干储存备用。而血清药物化学总的来说就是以服用药物后病人的血清为样本,对此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抽离,通过血清来分析出药物哪些成分可以对人体产生有效作用。中药在我国的发展和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我国对中药的发展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升了我国在医疗健康方面的地位,这也为红花龙胆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标签:红花龙胆;血清药物化学;方法 红花龙胆的味道苦、属于寒性中药。其功能主要用来医治畸形黄疸型肝炎、痢疾、小儿肺炎、淋巴结结核等症状,清热利湿解毒。最古老的用法是外用,碾碎外敷到伤口处或者熬成水抹涂到患处,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科研人员发现红花龙胆的药效更多,可以治疗更多的疑難杂症,而通过对红龙花胆的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其治疗作用,充分发挥出红龙花胆的药效,做到一药可以辅助解决多种病况,增强其药性。 1 红花龙胆的介绍 红花龙胆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有短缩根茎,根茎较细并且是条状,主要呈黄色,大多数呈直立状态。花朵呈莲花形状,大多以椭圆形、倒卵形和卵形为主。其叶子宽呈卵形或者是卵状的三角形,红花龙胆的花朵有时呈紫色、有时带有淡红色,花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月份至第二年的2月份。主要分布海拔570~1750米的高山灌丛、草地和林下,其产地主要是中国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的南方地区,大多地区都是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形成一条专业生产及销售的渠道。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红龙花胆成为2015年中药的新增品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对于红龙花胆的应用主要是针对苗药的,尤其是在地方民族药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而红龙花胆的疗效也是显而易见的,也一致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在红花龙胆的使用前期也可以利用这一点为日后红花龙胆更为广泛的使用奠定基础,埋好伏笔。红花龙胆中有一种叫做芒果苷的成分,相比较同价格的中草药来讲,红花龙胆不仅芒果苷的含量高,并且价格相对较低,在治疗咳嗽、消炎的病状中占据价格和效果优势。在此种情况下,相关医药单位可掌握其种植方法,大量培育红花龙胆,供应市场需求,我认为红花龙胆具有非大的市场潜力。 2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目前,我国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而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中药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我国对复方药效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对其根本性的作用做出研究。其研究方法也不够效率,得出的研究结果对其针对的症状也有不确定性,或者说只是单一的得出药物里面含有的有效成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1-09-15T14:50:03.0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任景文武振芳乔忠 [导读] 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第一次提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随后更多的学者参与了进来。 任景文武振芳乔忠(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医院药剂科 01403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412-03 【摘要】血清药物化学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在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和认识,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体系、研究特点以及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特点研究意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以及有效成分对机体作用的协同性,使得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十分困难。近年来,针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方法[1],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传统药物化学方法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现代技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观测血清中外源性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代谢规律,是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2]。 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体系 1.1 概念的提出 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第一次提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随后更多的学者参与了进来。在我国,王喜军等[3]陆续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实践”,完成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的建立与实施”的系统研究工作,明确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定义,即以药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基础,多种现代技术综合运用,分析鉴定中药口服后血清中移动成分,研究其药效相关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研究其体内过程的应用学科。 1.2 研究范畴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范畴应该包括以下10个方面 [3]: 1.2.1 给药样品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建立给药样品的全成分指纹图谱,明确给药样品中所含原型成分,测定主要成分的含量,控制给药样品质量的稳定和均一。 1.2.2 实验动物的选择依据所研究中药所含的成分,从动物对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角度去考虑,选择与人体代谢行为相同或相似的动物,真正模拟药物得体内过程[4] 。 1.2.3 给药方案的确定两种给药方案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即传统方式,给药剂量,次数,途径均按照原方要的规定进行折算;现代方式,提高给药剂量连续多次,或以主要成分的“稳态浓度”为指导,确定给药时限[5]。 1.2.4 采血时间及采血方式的确定末次给药后0.5~0.6h以内,分次由门静脉及下腔静脉采血,通过在线检测而确定。 1.2.5 含药血清样品的制备综合运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有机溶剂沉淀蛋白法,重金属盐沉淀蛋白法,有机酸沉淀蛋白法,热水浴法,固相萃取法及超滤法等方法,使血中移行成分被高度富集,干扰成分被尽量去除。 1.2.6 血清样品的分析综合运用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薄层扫描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现代分析方法,认定血中移行成分。 1.2.7 血中移行成分的制备综合运用现代色谱技术,膜分离技术等,富集并纯化血中移行成分,为下一步药效学试验提供原料。 1.2.8 血中移行成分与中药传统疗效相关性研究选择所研究中药的适应症动物模型,细胞模型,以及基因组或蛋白组,进行药效相关性研究,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1.2.9 有效成分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研究运用现代生物药剂学及代谢化学方法,研究已确定的有效成分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阐明其直接作用形式及作用机理。 1.2.10 中药及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为指标,多成分同时分析,阐明复方整体的药动学特征,确定最佳给方案。 2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特点 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给药,无论经过何种途径,其有效物质必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从而产生作用。因此,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血清中含有的成分才是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6]。 2.1 血清药物化学在单味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 唐氏等[7]对单味中药土茯苓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表明,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的物质很可能为原型成分,即药效成分。 邓等[8]对大黄抗内毒素有效组分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结果在给药后大黄药材共检出22个成分入血,其中大黄酸含量最高,其他蒽醌类成分含量较低。无论给大鼠的灌胃样品是大黄游离蒽醌提取物还是大黄结合蒽醌提取物,存在于大鼠血清中化学成分是相似的,以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为主,提示这些成分可能是大黄抗内毒素的主要药效物质,但是大黄入血成分可能并不全是其抗内毒素的有效成分。 方建国等[9]研究大鼠中大青叶的血清药物化学,大青叶水煎液灌服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物质主要有3个,且通过比较色谱和光谱图,在相同的保留时间下,含药血清与灌胃药液没有相同的物质,表明以上3种物质均为大青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它们有可能是大青叶的药效物质。 王喜军等[10]对茵陈蒿展开研究, 发现其给药血清中主要药源性物质6, 7- 二甲氧基香豆素, 并通过药效学试验发现其具有利胆、抗炎、利尿、降血脂等一系列茵陈蒿生药的药效, 从而证明其是茵陈蒿的有效成分。 此外,有许多学者对地黄[11]、当归[12]、葛根[13]、补骨脂[14]等中药材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并取得一些可喜成果。 2.2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 中药研究的一贯思路是从中药复方中提取分离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再研究其药理作用,然后总结己知主要成分作用之和。但中药复方具有成分多、口服给药及随证用药三大特点。考虑到中药复方具有的特征,建立适合于中药复方特点的研究体系,对中药复方的有效

(精)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章节练习题: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答案)

(精)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章节练习题: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答案) 一、A 1、存在于新鲜植物中,植物经两年以上贮存几乎检测不到的成分是 A、苯醌 B、萘醌 C、蒽醌 D、蒽酮 E、蒽酚 2、大黄素型与茜草型蒽醌化合物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A、羟基数目不同 B、甲氧基数目不同 C、羟甲基数目不同 D、羟基在母核上的分布不同 E、连接糖的个数不同 3、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醌类化合物是 A、不饱和酮类化合物 B、不饱和酸类化合物 C、不饱和醛类化合物

D、多元醇类化合物 E、多元酸类化合物 4、可以提取带一个α-OH的蒽醌的溶剂是 A、5%的碳酸氢钠 B、5%氢氧化钠 C、1%的氢氧化钠 D、1%的碳酸氢钠 E、5%的碳酸钠 5、酸性最强的蒽醌类衍生物中含有的基团是 A、2个β-OH B、3个α-OH C、2个β-OH,1个α-OH D、1个COOH E、3个α-OH 6、游离蒽醌不具有的性质 A、多溶于乙醇、乙醚、苯、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 B、亲脂性 C、亲水性 D、升华性 E、酸性 7、下列羟基蒽醌中,酸性最弱的是 A、1-羟基蒽醌

B、2-羟基蒽醌 C、1,2-二羟基蒽醌 D、1,8-二羟基蒽醌 E、3,6-二羟基蒽醌 8、Borntrager反应呈阳性的是 A、酚羟基蒽醌 B、苯胺 C、苯酚 D、苯醌 E、萘醌 9、关于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酚羟基越多,酸性越强 B、氨基越多,酸性越强 C、芳基越多,酸性越强 D、甲基越多,酸性越强 E、甲氧基越多,酸性越强 10、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的排列顺序为 A、含两个以上β-OH>含-COOH>含一个β-OH>含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B、含-COOH>含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C、含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

中药的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 概述 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 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 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 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 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 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 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 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 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 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 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可行性探索研究 2、方法学研究 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 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 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不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中药,均可出现多个抑菌高峰,表明中药抗菌有效成分复杂,其吸收高峰不相一致,可以对细菌给予多次打击,有利于抑制其繁殖。 崔晓兰等应用口饲桂枝汤的含药血清进行研究,发现每日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后2小时的血清有明显抑制副流感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该研究还发现,桂枝汤煎剂本身并无直接抗副流感病毒作用,而口饲桂枝汤后的中药血清则有明显作用。因此,血清药理研究可以防止假阴性实验结果的出现。 二.对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研究 杨奎等观察了口饲黄芩、香薷、羌活胜湿汤、九味羌活丸的含药血清对家兔单核细胞内生致热原产生过程中单核细胞内DNA、蛋白质合成速度及Ca2+内流的影响。结果显示,口饲黄芩的含药血清能明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_闫广利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 闫广利,孙晖,张爱华,韩莹,王萍,吴修红,孟祥才,王喜军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从中药/方剂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设计,其理念及方法符合中药整体作用模式, 并体现了人体对药物的代谢、转化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现已成为公认并被普遍应用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该文对以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在进一步认识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基础上,提出整合系统生物学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新研究策略:以证候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在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阐明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前提下,评价方剂整体效应,在有效的状态下,筛选与效应生物标记物高度关联的中药血清移行成分,发现并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扩展,将开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新篇章。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方剂;系统生物学;未来发展 [收稿日期]2015-04-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430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3500,81373930,814735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2639,81302905)[通信作者]* 王喜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Tel /Fax :(0451)82110818,E-mail :xijunwangls @https://www.doczj.com/doc/9c12940404.html, [作者简介]闫广利,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E-mail :gancaosuan@https://www.doczj.com/doc/9c12940404.html, Progress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ts theory and method YAN Guang-li ,SUN Hui ,ZHANG Ai-hua ,HAN Ying ,WANG Ping ,WU Xiu-hong ,MENG Xiang-cai ,WANG Xi-jun * (N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China ) [Abstract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designed to screen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from the constituents absorbed into the bloo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The theory and metho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ffect char-acteristics of TCMs ,and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drugs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pathway for researching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used widely.In the paper ,the previous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ere review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urther validity of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on form of the TCM for-mula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y to TCM syndrome ,the new strateg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integrating the metabonomics technologies was put forward.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we tak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CM syndrome as a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tak-ing TCM formula as object ,using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of syndromes or diseas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formula and screen the compounds of TCMs in serum which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y further bio-logical validation to finally confirm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is of TCMs.Integrating with the systems biology technologi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ill further develop ,and open a new chapter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TCM.[Key words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formula ;systems biology ;future development doi :10.4268/cjcmm20151715 · 6043·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考查特点: 1.考察范围广、深度浅、考“面”上的内容多。 2.难度逐年降低,较难知识点近些年考察很少。 3.删除了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内容。 一、中药化学学习指导 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 以“化学结构”为核心,以“总论”为基础。 以“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为主线。 先粗后细,先干后叶,先面后点。 全面学习、重点掌握 一、中药化学 二、研究对象 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1.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如麻黄碱、甘草皂苷、芦丁、大黄素。 2.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化学成分 如淀粉、树脂、叶绿素、蛋白质等。 二者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相对性 过去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现在发现新的生物活性(某些蛋白质,氨基酸、多糖)。鹧鸪氨酸(驱虫);天花粉蛋白(引产);茯苓多糖、猪苓多糖(抗肿瘤) 第一节绪论 三、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 1.浸渍法 特点:适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及含淀粉、黏液质、果胶较多的中药。缺点:时间长,效率低,易发霉,体积大。 2.渗漉法 特点:提取效率高,不加热,不破坏成分。 3.煎煮法 必须以水为溶剂。 缺点:对含挥发性和加热易破坏成分不适用。 4.回流提取法 优点:效率较高 缺点:不适用遇热易破坏成分,溶剂消耗大。 5.连续回流提取法 索氏提取器 优点:提取效率高,节省溶剂,操作简单。

中药血清药理学综述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 摘要:本文通过从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中实验动物、给药剂量、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灭活与保存、血清添加量等实验条件的确立进行了阐述,从而建立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并对血清药理学的不足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其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中药;血清药理学;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处理 血清药理学是日本学者Hiroko Iwama[1]在1948年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首次提出的。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从而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中药专家应用此法来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它克服了中药粗制剂直接进行体外实验的缺点,其结果的可信度明显优于中药粗制剂直接用于体外实验。 血清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优势[2]:①从方法学上解决了中药复方直接应用于离体实验的难点,使中医药研究能在离体实验中直接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②从中药复方本身来讲,可克服体外实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方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③对含药血清的成分进行药效、药动学研究,可以发现中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探讨中药复方作用规律提供新思路;④可以用来验证一些中医学基础理论。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可以避免了中药直接进行体外用药所产生的影响,直接反映中药及其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从而相对有效地阐释中医药治病的科学机理,可以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研究提供依据。 1、实验动物的选择 在目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常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但动物的种属不同,其血清成分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尽量选择和人类生物学特征相近的物种[3],从而缩小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在生理、生化等状态下的差异,减少因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否则其研究结果不会有太大的意义。此外,体外实验时应尽量使用与制备含药血清的动物同一种属的细胞、离体组织或器官等,这样可以减小动物血清和细胞,器官之间因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由于动物在生理状态下与病理状态下对药物消化吸收不同,对药物生物转化不同,药物的作用下机体反应不同,即正常动物采集的血清和病理状态动物采集的血清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各实验要求选用不同的实验动物和不同状态下的实验动物。 2、给药剂量 确定实验动物后,就要考虑给药剂量,给药剂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所得到的血清中的含药量。但给药剂量不能过大或过小,剂量过小,得到的含药血清加入体外反应体系后,药物浓度会被稀释,从而可能低于在体条件下的药物浓度,出现因药物浓度过低而导致的阴性或假阳性结果。给药剂量也不能过大,要充分考虑到动物的承受能力以及因给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毒副作用。常用的方法:①按照公式计算,给药剂量=临床用药量×动物等效剂量系数(按体表面积)×培养基内血清稀释度[5]。②按新药药理研究的技术要求设计剂量给药,将含药血清制成冻干粉,给实验动物灌服,使其含药血清达到所需要的浓度。不同药物的给药剂量也不相同,可以通过预实验探索具体合适的给药剂量,按照实际情况确定给药剂量,以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活性成分筛选的现状和问题孟 飞

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活性成分筛选的现状和问题孟飞 发表时间:2019-12-30T14:15:02.43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6期作者:孟飞[导读] 血清药物化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摘要:血清药物化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20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连多的药物,但这种药物没有杀菌效果,于是人们开始放弃研究,这是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代谢产物。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活性成分筛选;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必要基础。为了提高中药质量,使中药治疗更加准确,有必要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鉴别,以满足国际市场标准和产品要求。在过去的10年里,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发展,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发展迅速,包括研究中医的指导下活动的物质基础,研究中药物质基础的基于组合化学或化学物质组的概念,基于光谱与效应或基团效应关系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基于亲和层析的中药物质基础研 究和分子印迹技术基础研究。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文献。根据题目和摘要,确定本研究是否对血液过渡成分进行了分析和结构鉴定,并剔除不相关和重复的文献,筛选文献。选择并鉴定该结构血液过渡成分中的原型化合物,以其名称为检索词,检索CNKI、PubMed等数据库中相关药理活性研究文献,并与血液过渡成分统计结果进行关联 2.效的处理和数据统计。编号、药品名称、血液中的成分数量、原型成分的数量、新陈代谢产品的数量、原型的具体鉴定、原型的数量、新陈代谢产物的数量、活性成分的数量、活性比、书目。活性比= 血液中的活性= 血液中的活性原型的数量/血液中检测到的原型的数量。最后的统计数据是复杂/单片药物的总量,成分的总量,原型的总量,新陈代谢产品的总量,确定成分的总量,平均活性系数。 二、结果与分析 1.统计结果。统计数据显示,在100篇专门研究或分析中药血液中所携带成分的文献中,有88个处方或处方。总共发现了970个血液载体,包括582个原型和388个代谢产物。通过比较、LC - MS或分离确定的结构的原型组成组成了270或46.4%的血液原型,或28%的可移植血液成分;结构中的37个新陈代谢,或9.53%的新陈代谢,仅占血液中可移植性物质的3.8%,因此在统计学上还不活跃,进一步研究鉴定结构原型组件的药物活性报告。 2.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成分筛选的效率。有效的药物选择方法需要节省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中药血清用于选择用于提取复杂或单片药物的药物,这相当于一次性10种,但超过100种化合物,同时由于血液中移动成分的有限和具体组合。它们的地址划分、识别和激活将大大减少后续研究的工作量,并提高效率。基于40原型来自六个黄色药片样本化验,包括血液成分只有可移植性,包括原型和朝九晚五的代谢产物,今后应该只关注这些化合物,如果根据原型,将减少百分之77.5%,表明快速方法论性质。而传统高频选拔对象主要是单连接,为中药,一个身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不再通行,节省时间,而是提取物,即使它们被激活,仍然是混合状态,进一步分裂后师从药理实验,筛选-重新选拔程序来获得特定化合物分离,工作量减少少。有效的药物选择方法不仅必须迅速,而且必须精确。中药血清用于化学药品筛选,快速选择和缩小研究范围,以及高度精准。在随后对六种口味柴油的研究中,在血液和五种代谢产物中发现了五种原型成分,并对其中一种活性进行了认证。80%的原型组件被发现具有活性。统计数据显示,在原型成分中引入的88种复杂或单片药物中,80.37%是活性的,完全反映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多元元素是复方的基本特征,选择中药的活性成分必须针对有效成分。根据对中国药品血清中的化学物质的分析,绝大多数的结果是化合物的组合只有不到4%的复杂或单一药物进入血液。这一结果为研究提供了合理的基础,并为深入研究中国药物组合提供了基础。这种方法可以在没有合理组合的情况下解决传统分离和重新组合的问题,也可以避免传统研究模型经常面临比提取更不活跃的情况。中国药物血清的化学选择效率可以通过三个主要原因获得:1)中国药物在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后的有效性,这必然包含有效的成分,而不是从仓库中活跃的未知人工合成来提高它们的成功;2)一般口服药物治疗中国在大多数发生在血液成分的作用,随着人体胃肠道相关б过滤体内大量无效成分,大大缩小研究领域和更高效率;3)小组提供的单体组合作为有效成分的基础,符合中国药物复杂多元化成分的特征。 三、讨论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口服中国药物,需要一种积极的成分来吸收血液。至于化学成分,由于发现困难,体积较小但可以被吸收的成分可能会被忽略。为了实施这一方法,必须建立指纹提取、血清光谱学、植物化学分离、药理学激活和更长的研究努力的系统结合,特别是在药理学和药理学数据方面。荧光偏振法等等,允许在短时间内用特定的机制、目标和流筛选组件。对中国药品血清中不定期和非周期化学工作方法的研究得到了更广泛的概括,但严格遵守规则并不足以降低研究质量。在大多数研究中,只有第一和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主要基于假设或与基准的比较,只能确定一小部分可携带的血液成分,而第四阶段激活几乎不完整。在970个具有低可靠性和低可靠性的血液载体中,只有46.39%的化合物原型和9.54%的新陈代谢产品被评估/评估为结构。这是因为在大多数研究中,血液的流动成分只能通过比较相对成分和非常有限的量来确定。随着LC - MS技术的引入,近年来发现的血液转移元素数量增加了,但是LC - MS只能从结构中移除,而且没有得到证实。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毒品血液中移动成分的结构分析。为了有效地识别血液中的移动元素,必须进行精确的点分析,收集个体的身体,并使用NMR、MS、IR和UV等方法确定它们的结构。分析后,可以在血液中提取原型成分,但对于新陈代谢产品,可以尝试从粪便、尿液、胆汁以及一些微粒模型、S9和重组中分离出来。使用有效分离化合物的方法,如LC - MS - DS / PHPLC技术,将大大加快血液运输组件的分离、准备和鉴定。对血液中流动成分的评估是不够的,因为药物血清中活性化合物的化学测试是所有技术的最终目标。在研究中国药品有效成分具有相同的生物效应,并允许有效和深度研究活性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团体)中药;操作过程在于强化体内活性物质,如酶,蛋白质受体、运输和其他大型分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色谱填料,一旦通过色谱列提取,就可以分离和识别。通过血清蛋白(HSA)生物特征色谱分析,发现了五种被控制的酒精提取物,分别发现了两种,如苦艾表明这两种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然而,如今,除大多数研究都不是通过分离血液运输成分而产生的,这使得药理学的活动无法得到评估。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必须改善获取流动血液元素和评估它们的活动。虽然化学血清的化学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国内使用的,但它们没有得到广泛的国际认可,也没有得到制药行业的广泛认可。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和宣传活动,在国际和国家一级宣传这种方法的好处。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是筛选中药有效成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深入、不系统的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参考文献: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_魏元锋

·综述·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魏元锋1,张 宁1*,冯 怡2,林 晓2 * (1.上海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实验中心,上海 201203;2.中国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1203)摘 要:运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进行探究是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回顾了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理论依据及研究模式,综述近10年来其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并对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对策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9)09-1489-04 Application of C hinese materia medica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in stu dies on therapeutic material basi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EI Yuan -feng 1,ZHANG Ning -1,FENG Yi 2,LIN Xiao 2 (1.Experimental Center fo r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 o f Shanghai U niversity of T raditio na l Chine se M edicine , Shang hai 201203,China ;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 odern P repa ratio n T echnolog y of T raditio nal Chinese M edicine o f M inistr y o f Educa tion ,Shanghai 201203,China ) 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therapeutic material basis ;countermeasures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以及有效成分对机体作用的协同性,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十分困难,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制约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公认的瓶颈问题。近年来,针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方法[1],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还有其不足之处,尚需不断地进行探讨、规范和完善。本文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近10年来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概况进行综述,对该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概念的提出、理论依据及研究模式1.1 概念的提出: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最早提出了“血清药化学”(se rum pharmacochemistry ,SP C )的概念[2]。1997年,国内学者王喜军[3]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概念:以中药口服给药后血清为样品,按传统药物化学相同的研究方法,多种现代技术综合应用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代谢及体内动态的领域称之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serum phar ma -cochemistry of CM M )。 1.2 理论依据:中药成分复杂,经过适当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经过吸收、代谢等过程,最后吸收入血的往往是多个单体成分形成的有效成分群,其结构既可以是中药的原型成分,也可以是代谢产物或中药中各成分间相互反应形成的新成分,还可以是机体在药物作用下生成的新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均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才能产生作用,因而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这些入血成分真实地反映了中药成分在体内的变化过程,能体现各成分对机体的协同作用,可代表中药及复方的整体药效物质基础。因此,分析研究血清移行成分,探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将成为快速、准确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1.3 研究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首先进行血清药理学研究,证明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然后综合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分离、鉴定血清中有效成分,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另一种是首先通过前期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确定移行移行成分来源、种类、数量等,然后综合运用各种提取分离方法,对相应的单味药材进行分离,对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进行药效学研究,这种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为指导的生药学研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由此确定的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群,极有可能是中药真正的药效物质基础,并能更好地反映中药 *收稿日期:2009-03-27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资助项目(J5030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09YZ117)作者简介:魏元锋(1981—),男,上海中医药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复方新型给药系统。 Tel :(021)51322388 E -mail :w iyuanfengyuer @yeah .net *通讯作者 张 宁 T el :(021)51322384 E -mail :ningzh @https://www.doczj.com/doc/9c12940404.html,

中药与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的研究方法综述

中药与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的研究方法综述 摘要: 传统中药和天然药物及其制剂大都以口服和静脉注射给药为主,经过胃肠道和肝脏等的代谢,其直接发挥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和给药前药物中的化学成分相比,往往有显著的差异,药物的药效很可能是通过原形药物与代谢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体外研究法相比,体内代谢法显得尤为重要。 药物的体内代谢研究是指在动物或人给药后,于不同的时间收集血液、尿液、胆汁或粪便等生物样品,运用HPLC、LC-MS等分析方法从这些样品中寻找代谢产物,并对其进行分析、分离和鉴定,确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因该方法考虑到各种体内因素对药物的影响,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体内药物代谢的整体特征,所以在阐明中药发挥药效机制的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就中药及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研究的基本方法作简要综述。 1 血清与血浆药理学 在药理学实验中,为了验证和评价药物的抗菌等疗效,往往运用含药血清对有效药物或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初步筛选,为探讨中药有效成分发挥药效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1.1 含药血清的制备 1.1.1 给药量与含药血清作用强度关系 含药血清的血药浓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机体的血药浓度,在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主要与给药剂量有关,在一定范围内,给药剂量越大,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就越多,当然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就越强,但并非剂量越大越好,它亦受含药血清浓度的制约。抑菌试验一般以“通法”制备血清,即每天给药2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一小时后采血,具体情况要根据实验动物及药物而定。(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刘建勋, 韩笑等人用不同剂量的双参通冠方给大鼠灌胃后采集血清,进行缺氧复氧实验,以LDH释放抑制率为指标,探讨了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发现,体内给药量大所获得的药物血清其LDH释放抑制率并不一定高, 二者之间无明显量效关系。(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 1.1.2 采血时间的确定 在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试验前,进行时效关系研究是必要的,以找出给药后采血的最佳时间,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药效物质被代谢减少殆尽或尚未吸收造成的假阴性结果。 周明眉等人对最佳采血时间和时效关系进行考察,头风饮(TFY)对含药血清抑制血小板释放5-HT及阻滞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最强时间的研究,得出最佳采血时间为30min,最佳采血时间要根据药物的不同具体而定。(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采血时间的确定及时效关系研究) 1.1.3 血清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血清药理学的研究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含药血清的预处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的药物根据其水溶性的不同,血清预处理方法也存在很大区别。 余黎,王坚等人对坤血安含药血清分别进行加热处理、醇沉、加热后再醇沉、醇沉后再加热等处理方法,探讨不同处理方法对小鼠离体子宫的影响,发现以加热后再醇沉及醇沉后再加热2种方法所处理的血清对离体子宫的干扰最小,且对药物作用影响不大。(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血清处理方法的探讨)周芝兰等人也进行了乙醇、丙酮、甲壳素及素及56℃灭活处理的血清抗Ach和抗His活性的研究。(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的影响) 1.2 抑菌试验

仪器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作用分析

描述:冯倩晴等[3]采用此法,发现黄柏入血成分中有巴马丁和小檗碱及其他14个不明成分;巴寅颖等[4]发现开心散含药血清中有3,6'-二芥子酰基蔗糖、西伯利亚远志糖A5和A6及β-细辛醚及其他19个成分,这些... 1 中药血清药化学的应用现状 1.1 在单味及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冯倩晴等[3]采用此法,发现黄柏入血成分中有巴马丁和小檗碱及其他14个不明成分;巴寅颖等[4]发现开心散含药血清中有3,6'-二芥子酰基蔗糖、西伯利亚远志糖A5和A6及β-细辛醚及其他19个成分,这些已知的及未知的入血成分很可能是直接起药效作用的物质。 1.2 在建立中药质量标准中的应用 白术主要含有苍术内酯Ⅰ、Ⅱ,苍术酮和多聚炔类化合物如(4E,6E,12E) -tetradecatriene-8,10-diyene-1,3-dioldiaetate(TEDYA)等成分。中药血清药化学研究发现,该药口服后,只有TEDYA被水解成TEDY而被吸收入血。因此白术的质量标准应以TEDYA 为指标,而不是苍术内酯和苍术酮[5]。 1.3 在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王喜军等[6]研究发现,茵陈蒿汤给药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有21个,其中8个均有较强保肝利胆活性的成分只有在全方配伍时才能被机体吸收,且不同配伍的样品,血中移行成分曝露情况不同,这充分说明方剂不是单味药的简单加和,只有科学配伍才能使机体需要的有用成分优化吸收。 1.4 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巴寅颖等[7]采用RP-HPLC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远志咄酮Ⅲ的浓度来考察远志和开心散中远志咄酮Ⅲ在记忆障碍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发现复方配伍可延长有效血药浓度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加速吸收等,调节其药动学特性能使药效更好地发挥。 1.5 中药血清药化学联合血清药理学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血清药理学主要用于从体外探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现已广泛应用于生殖系统[8]、心血管系统[9]、神经系统[10]、呼吸系统[11]等研究中。王喜军等[12-13]首先采用中药血清药化学方法从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中分离鉴定出8个移行成分,然后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发现其中莫诺苷、獐牙菜苷和马钱子苷混合物的含药血清对氢化可的松致大鼠肾虚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最明显,是补肾的核心药效物质基础,而且三者混合物的含药血清对大鼠成骨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也很明显,初步确认其为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物质基础[14]。 2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中药成分复杂多样,其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不明确是制约中药现代化的一大障碍。现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