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量认证评审准则宣贯

计量认证评审准则宣贯

计量认证评审准则宣贯
计量认证评审准则宣贯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

评审准则(试行)宣贯参考材料

陈华康

1总则

1.1 本准则为统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而制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与实验室评审管理司于2000年10月24日以质技监函[2000]046号文发布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简称“评审准则”]。文中明确规定,自2001年12月1日起,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评审实行新的评审准则,原《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JJG 1021-90)中的评审内容和评定方法不再作为计量认证的评审依据。

1.2 准则等同采用国家标准《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15481-1995的基础上增加了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中对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特殊要求。

1.3 本准则的适用范围为:

①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评审;

②依法设置和授权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验收)的评审;

③其他类型实验室自愿申请计量认证的评审。

1.4 为保持与GB/T 15481-1995 标准文本的一致性,在本准则中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统称为“实验室”。

2参考文件

(略)

3定义

(略)

4组织与管理

4.1 实验室应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其组织和运作方式应保证固定的、临时的和可移动的设施满足本准则的要求。申请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

独立法人的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证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的帐目和独立核算。在这里实验室应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的基本含义为—实验室能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具有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并不等于必需有独立的银行户头和帐号,非独立法人可以使用挂靠单位的银行帐号,但在挂靠单位财务上,必须有独立的帐目和独立进行核算。

当实验室有临时实验室或现场实验室时,应另有相应的现场测试组织质量体系文件。

4.2 实验室应满足以下要求:

(a)有管理人员,并具有履行其职责所需的权利和资源。本条实际上要求实验室应有一定的专职管理人员和相应的工作条件。

(b)有措施保证所有工作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商业、财务和其它会影响其工作质量的压力。这里指的压力是包括外部和内部的压力。

(c)其组织形式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判断的独立性和诚实性。本条的实质是要求实验室的检测过程和结论,不受任何行政或经济组织的控制或影响。

(d)对影响检验质量的所有管理、执行或检验人员规定其职责、职权和相互关系并形成文件。这一条要求应形成两套组织机构框图,①是对外公布的机构设置

框图;②是实验室内部组织运作、联系的关系框图。在质量手册中应有图与文

字相配套的内容。

(e)由熟悉检验方法和程序、了解检验工作目的,以及懂得如何评定检验结果的人员实施监督。监督人员与非监督人员的比例应足以保证检监督工作的正常进

行。监督员的比例一般为1:5~10,采取随时随地的监督方式。监督员在本单位

产生,一般是兼职的,也可以是专职,也可以由专业检测室主任兼任,应在质

量文件中反映,或另有聘任文件。监督频度可按时间安排,也可按工作量安排,

监督必须保留记录。监督员由实验室质量主管领导。

(f)有负责技术工作的技术主管(无论如何称谓)。当实验室规模较小或工作安排合适,也可由实验室行政领导兼任,但职责应有各自明确的规定,不能混淆。

(g)有负责质量体系及其实施的质量主管(无论如何称谓)。他可以直接与负责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资源决策的最高管理者及技术主管联系。在规模较小的实验室

中,质量主管也可以是技术主管。实验室的质量主管是实验室的领导层成员之

一,应在实验室的质量决策中具有主要影响力。

(h)在技术或质量主管不在时,要指定其代理人,并在质量手册中规定;在这里“准则”中虽可指定代理人,行使相应的职权,并且没有指出代理条件,但必

需注意不应由此发生减少规定的质量监督层次问题,同时指定的代理人也应满

足承担技术或质量主管的条件。

(i)应在质量手册或程序文件中规定,保证委托方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关于保密问题,实验室为顾客方保密是实验室全体员工的事情,要有各项制度和措

施避免给客户造成损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质量意识,因此实验室应制定相应

的程序文件。

(j)适当时,参加国际、国家、行业或自行组织的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实施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是评判实验室水平很重要的内容,

可反映一个实验室的综合能力。对水利水电行业来说,水环境、水质检测部分

可以采取行业组织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实验室自行组织;工程检测部分一般采用

检测单位的业务办公室自行组织的形式。不论采用何种形式,比对与能力验证

计划的实施每年不少于一次,并应有一定的覆盖面和相应的记录与比对材料,

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检查,且在档案中有所反映。

(k)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特别是产品质量检验监督机构应按相应要求编制计划,并保证检验的公正性和按时完成。

对于本条必须写入“质量手册”中。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本章指的审核和评审是实验室内部本身的审核、评审。应有相应的程序文件规定,并在规定期内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操作,留下操作的痕迹。本章主要运用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和实际操作方法。

5.1 体系—是指包含一组相互关联的要素的集合体。

5.1.1 质量体系—是指实验室用文件化的形式列出的有效的一体化的技术和管理程序。质量体系是由要素组成的,要素是质量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

程序—是为了进行或完成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或方法)。

程序的特征:

①在许多情况下,程序必须形成文件;

②对已成文的程序,最好采用“书面程序”之类的词组;

③书面程序中一般可规定:某项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应做什么,和有谁来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做,应采用什么材料、设备、和文件,以及如何进行控制和记录。

程序有管理性的和技术性的。程序是西方国家的习惯用语,中国的习惯是将管理性程序称之为管理标准(规章制度)。

程序文件—在这里是指管理性的规章制度。它包括目的、范围、职责、工作顺序、引用文件、使用的质量记录原始表格等。

程序、执行、记录之间的关系为:

干工作必须有程序;有程序必须执行;执行过的工作必须有记录。

5.1.2 所有的要素和过程均要制定文件。

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关联的资源和活动。(资源可包括人员、装置、设备、技术和方法)

过程的特征:

①任何一个过程都有输入(依据)和输出(结果);

②任何一个过程都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和活动;

③任何一个过程都是一个价值的增加;

④过程要受控,在过程中要设置检查点。

每一个过程可以分成若干个小过程,若对每一个过程及其中的要素都控制了,即可完成其目的。

文件的控制:

对于与实验室质量有关的程序文件必须控制。

对于与质量有关的外来文件也必须控制。

复印的上述文件(包括检测标准)也应同样受控。

实验室所有部门都应有控制性文件。所谓受控即应在文件上有编号,管理上有发放数

量、发放对象的明细表、能及时查对、更改、回收、换发、消毁。受控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文件,并在封面上注明受控。

文件控制与记录控制、数据控制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每个文件的产生均有七个步骤:编制、审查、颁布、分发、管理、更改、归档。每一个步骤在进行后均必须留有相应的记录。

5.1.3 在文件的管理中在用的必须是现行有效版本。对已过期的版本文件,要组织收回,防止误用;需要有一定共存期的文件或需要参考的过期文件,必须有明显的失效标志;对于文件合订本应在目录的相应部分和过期正文上盖上失效章。

文件的更改,必须由原审批部门来审批,否则应进行收集原文件制定的背景资料,说明修改原因等一系列手续。

管理上所应用的表格,最好设计成傻瓜式的,不论何人均能方便地使用。

5.1.4 质量方针与目标的确立和制定实际是对客户的一种承诺。要根据行业的特点、本单位的特色、客户的情况等由最高管理者组织领导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为了能实现已确立的方针和目标,因此目标必须分解到基层单位(即基层单位有分目标—可不写入质量手册,但必须有文字性材料,以及为达到该目标的有效措施材料)。目标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一般为一年)一定要量化。如:差错率、满意率等等(这时应在相应程序文件中规定提供有关统计数字)。

另外,单位的公正性申明,实际上也是对客户的另一种承诺。

5.1.5 实验室质量主管负责质量手册的运行和维护工作。

5.2 质量体系文件是描述质量体系的一整套文件。它主要由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表格报告及质量记录格式等质量文件构成。其中质量手册是本单位纲领性文件,它主要描述本单位的质量体系的构成与基本运行方式和途径;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是描述实施质量体系要素所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的活动(即职能部门活动的依据和程序,中国习惯称规章制度),它主要由本单位职能部门人员使用;作业指导书—是用以指导某个具体过程、事物形成的技术性细节描述的可操作性文件。作业指导书一般是供第一线检测有关人员使用的操作性文件(有关管理性的作业指导书由职能部门人员使用)。当本单位申请计量认证的参数(产品)的检测依据—标准(规程、规范)中具有详细的操作程序,则在指导书中只需列出相应的标准和名称与标准号即可,否则应编写出操作实施细则;表格、

报告及质量记录的格式是为规范各类记录设计的,一定要清晰明了,有足够的信息量,目的是可以追溯和复验。

质量手册称为第一级文件;

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称为第二级文件;

作业指导书称为第三级文件;

表格、报告、质量记录的格式称为第四级文件。

各单位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将第三与第四级文件合并,但是其包含的内容不可缺少。

在制定文件的过程中,要注意上、下级文件的相互联系与衔接,下一级的文件应比上一级文件更细致。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均应编上文件代号,质量手册代号的一般规则为:

单位英文缩写—文件名缩写—发布年份号;

也可以是:单位拼音缩写—文件名缩写—发布年份号。

质量手册—quality manual 可用QM 作代号;

例如:YRSRI—QM—2001

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代号的一般规则为:

单位英文缩写—文件名缩写—与“准则”对应的文件编号—发布年份号。质量体系程序文件—quality system procedure 可用QSM 或QP 作代号。

例如:文件的控制和维护程序YRSRI—QP—⒌2/d—2001;

管理评审程序YRSRI—QP—5.4/1—2001。

作业指导书代号的一般规则为:

单位缩写名—文件缩写名—专业编号—文件顺序号—发布年份号。

作业指导书Work papers 可用WP作代号。

例如:YRSRI—WP—03—01—2001

以上编号的方法仅供参考,各实验室可根据本单位习惯用法自行编制,但必须自成体系,为本单位人员所接受。

一般来说,编写文件自上而下比较顺当,容易避免自相矛盾。最后所有各类文件应有专人统稿。

质量手册根据其范围,可以使用限定词,如“质量保证手册”,“质量管理手册”,它是描述质量体系的文件。手册可分两类:

①控制性文件—是单位内部使用的质量管理(保证)手册;

②非受控性文件—是供客户使用,作为宣传性质,一般发出后不再收回。

非控制性文件是否编写可由单位自定。

“手册”中要列出控制性要素,详细的可放在程序文件上,在“手册”相应章节上给予注明。

质量管理(保证)手册的编写次序:

①批准页

②单位法人的委托书(独立的检测单位可不附)

③修改页(用作填写通过内审的改进意见,经管理评审发布改进条款内容。如果修

改页上有内容,即体现体系已在运行。否则即认为体系运作未经评审。)

④目录(应覆盖所有的要素—即13个大要素,56个中要素)

第一章前言(概述)。包括实验室名称、历史沿革、经历背景介绍、规模、性质、能力等;在这里写明检测类型(检测类或校准类)及申请认证的大类项目;本“手册”采用的质量体系标准以及有关定义、简称、或缩写语等。

第二章质量手册的管理。包括手册编制、审查、颁布、分发、管理、修订、更改与归档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质量方针和目标。本章要阐明在实验室内部如何贯彻质量方针与目标,同时还应包括实验室向社会的承诺(包括公正性申明)。

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第五章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第六章人员

第七章设施和环境

第八章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第九章量值溯源和校准

第十章检验方法

第十一章检验样品的处置

第十二章记录

第十三章证书和报告

第十四章检验的分包

第十五章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第十六章抱怨

第十七章支持性目录

从第四章到第十六章节、款的程序和序号(包括程序文件)应与“准则”要求内容的节、款一一相对应,否则要列出一张对照表,见“宣贯指南”P.105。

质量管理(保证)手册和相关质量文件应包括:(19个方面),见“宣贯指南”P.74。

(a) 最高管理者的质量方针申明,包括目标和承诺。在这里指的最高管理者是实验

室主任,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可以是实验室的领导层。质量方针相对抽象一些,而目标必需具体,对于实验室的基层也应有自己的目标(相应于实验室总目标的

分解)。

(b) 实验室组织与管理结构以及它在任一母体组织中的地位和相应的组织图。本条要

求列出组织机构、管理结构图,并要求在图上明确与法人母体的关系。

(c)管理工作、技术工作、支持服务系统质量体系之间的关系。这一条要求制定一张

要素分配表,内容应包括十三个大要素,其中主管单位只能一个,协管单位可以

有多个。

(d)文件的控制维护程序;即实验室受控文件的管理。

(e)关键人员的岗位描述及相管人员的工作岗位描述。关键工作人员是指从事与校准

或检测工作质量有关的管理人员;执行检验工作人员和校核验证测试结果的工作

人员,特别是独立行使权力对检验结果的质量有重大影响并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

(f)实验室获准签字人的识别。这里指的是技术报告的授权签字人,他不一定是技术

主管或质量主管,也可以是技术主管或质量主管,但必须对签字内容负责。专业

技术报告的授权签字人可是一位或多位,确定后的专业技术报告的授权签字人和

其职责必须在质量管理手册或程序文件上明确规定,并留有签字识别样。

(g)实验室实现量值溯源的程序。本条要求列出量值溯源图,没有自检(校)仪器的

单位也要有送检的程序。并列出检定(校验)周期表。

(h)实验室检验的范围。本条要求列出拟申请计量认证或计量认证已批准的产品(项

目参数)内容。

(i)确保实验室评审所有新工作的措施,以保证实验室在开始新工作之前有适当的设

施和资源。这里指的新工作是在计量认证复查申请提出增加新项目参数,或要求单项计量认证的新增项目参数。对于第一次申请计量认证的实验室,则认为所有的申请项目参数均为新工作。

(j)列出在用的检验程序。包括实验室、现场、临时等检测条件下的检测程序。列出的检测流程图可按相同性质的检测内容归类共用,对于不同检测性质的检测流程应列出几个能包含本实验室所有检测能力的检测流程图。

(k)处置检验样品的程序;当国家、行业已有相应的处置规程规范时,可以遵照使用,并在质量体系文件中说明。否则应由实验室自行编制相应的样品处置程序文件。

(l)列出在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参考测量标准。这里指的参考测量标准是该台仪器设备的测量范围、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

(m)仪器设备的校准、检定(验证)维护程序。这里指的维护还包括正常使用在内。(n)涉及检定(验证)的活动,包括实验室之间比对、能力验证计划、标准物质的使用、

内部质量控制方案。其中能力验证计划是指本检测单位自行安排的能力验证,每个产品(参数)每年不少于1次,并应留有记录痕迹,否则视同没有进行。

(o)当发现检验有差异或发生偏离规定的政策和程序时,应遵循反馈和纠正措施的程序。纠正措施程序必须包括为确定问题产生根源的调查过程,并采取预防措施。

在调查过程中需要采用一些统计技术和方法。

(p)实验室关于允许偏离规定的政策和程序或标准规范的例外情况的管理措施。这里指的允许偏离的情况,如:仪器设备已超过检定周期,而客户要求检测时;样品

验收跟不上检测时间等等情况下的处理程序。

(q)处理抱怨程序。这里的抱怨即客户的投诉,但不一定是书面的投诉,也可以是口头的。接待客户的投诉应由接待人作好书面记录。

(r)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程序。本程序的对象是实验室内各部门和所有的人员。

(s)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程序。本条指的是本单位内部的审核和评审,主要是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就质量方针目标,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价。

在上述19条内容中至少有12条需要编写程序文件:(d)、(g)、(i)、(j)、(k)、(m)、(n)、(o)、(p)、(q)、(r)、(s)。详见“评审准则宣贯指南”P.74。在评审程序内容中还应包括“合同评审”程序。

5.3 实验室应定期对其工作进行全面的审核,以证实其运行能持续地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这种审核应由受过培训和有资格的人员承担;审核人员应与被审核工作无关。当审核中发现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可疑时,实验室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并书面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所有委托方。这里指的审核是内审(也称第一方审核),由有资质的内审员进行,可以是本单位的内审员也可以是兄弟单位的内审员。一般内审员(ISO 9000族内审员均有资质证)可以由实验室本身有条件的人员通过专门培训、考核,聘为内审员。内审员的培训不分等级。审核人员应与被审核工作无关是指内审员不能审核自己所在部门的工作。

内审的组织者是实验室的质量主管。内审检查的依据是质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性文件。主要检查每一个要素和部门工作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其目的寻找不合格项;由此提出改进意见和纠正措施。

内审分例行性内审、临时性内审;可以集中内审也可以轮流内审;内审周期通常一年不少于两次,重要的要素或部门应一年内审数次。每次内审均应按评审程序的规定留下记录,如无记录,视同未经内审。

5.4 管理者应对为满足本准则要求而建立的质量体系每年至少评审一次(管理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更改和改进。管理评审一般采用开会的形式进行,由最高管理者主持,通过管理评审要作出评价,也可以确定、修改由内审后提出的改进项目。⒌3、⒌4 两种评审,在每年初均应制定当年的评审计划。

衡量一个质量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看以下二点:

①凡影响检测报告质量的因素均处于受控状态,以减少和消除质量问题的产生;

②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迅速反馈,并及时纠正以防止问题的再度发生。

5.5 在审核和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对质量负责的人员应保证这些纠正措施在议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这里主要是采取的纠正措施必须形成文件,积累这些文件,为修改“质量管理手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提供依据;对质量负责的人员是指各级承担责任的所有人员,并不是单纯指实验室质量主管。纠正措施完成后也必须留有相应记录,并归入相应的档案。

5.6 除定期审核以外,实验室还应采取其他有效的检查方法来确保提供给委托方结果的质量,并应对这些检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审。这种评审的结论应有充分的依据。这一条的实质是寻找检测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测量系统偏差,来检验实验室检验结果的质量和可信度。不同的实验室可用不同的方法,也可用符合实际的方法来进行,实践证明通过能力验证试验和实验室间的比对方法最好。本条要求通过内审是达不到的,这类评审在一年的总结周期时应进行评价。

6人员

6.1 实验室应有足够的人员,这些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这里指的足够的人员是各级领导各岗位上均配备有相应的人员;在管理岗位上主岗位只能一人,一人可以多岗,但不能越级兼任,并不能减少“质量管理手册”规定的监督层次;对于技术检测岗位,每一个检测参数不能少于2人,一人可以承担检测多个参数岗位,人数以满足要求为准,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可聘请临时人员,但必需签定协议,并经过培训、考核,取得上岗资格,相应形成的材料也应归入档案,以备查询,其他要求与正式人员一致,在有外聘人员的情况下,监督员的工作量就必然加大了,其人数应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人员的配备应从数量上、结构上、能力上统一考虑。

(a)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主任)、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

其中最高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应由其上一级部门下文;对实验室内部设

置的部门主管可由实验室自行下文。其目的是在承担责任时,要有据可查。

(b) 最高管理者和技术主管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对于水利部系

统管理的取得国家级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检测单位,其变更的申请报告应报送到

水利部计量办公室,变更后的最高管理者和技术主管仍应满足本准则的要求,经水利部计量办公室确认后,再由部计量办公室转报国家发证机关。

(c) 非独立法人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应由其法人单位的行政领导成员担任。行政领导

成员在实际运用中可解释为单位法人(并不是法人代表),当挂靠单位的业务范围很宽可能涉及所检测内容的生产、开发、研究时,为保证第三方公正性,可由法人代表直接授权给不涉及主管生产、开发、研究的单位领导负责质检机构(担任实验室主任),而其挂靠的法人代表不能是质检机构(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这一条的实质是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是实验室获得挂靠单位的支持,既能保证其公正性,并能正常运行相对比较有效的办法。

(d) 实验室技术主管应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熟悉检测业务。这一条已不再坚持

需要工作十年以上的经历要求。

6.2 实验室应确保其人员得到及时培训。检测人员应考核合格持证上岗。这里指的培训为上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培训的含义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a) 各类人员的教育和素质要求;

(b) 应编制培训的程序文件;

(c) 应明确要编制年度人员的培养教育计划。

本条指的持证上岗,其上岗资质证分两种:

①经本实验室考核合格后,有主管单位人劳部门盖章发给的资质证。以备检查和作

为上岗工作资格的证明用;

②取得上岗资质后,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时要佩戴胸卡。以证明其正在工作和作

为自由出入规定实验室或现场测试地点出入证用。

本条的目的是使实验室各类人员的知识与技能适应实验室检测工作的需要并不断地得到更新。

6.3 实验室应保持技术人员有关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技术业绩档案。这一条的实质是要建立考核制度和技术人员的档案制度。这与挂靠单位的人事档案不发生矛盾,具体操作上实验室应有一套独立的、集中的“技术人员培训和业绩记录”,不宜分散管理和保存。

7设施和环境

7.1 实验室的设施、检验场地以及能源、照明采暖和通风等应便于检验工作的正常运行。这一条指的是实验室内部的检验条件要符合①“检测标准”规定的要求;②精密测量仪器的要求;③检测人员长时间工作的要求。

7.2 检验所处的环境不应影响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或对其所要求的测量准确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验时尤应注意。这一条指的是实验室检测时的外部环境,它不能影响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在“非固定场所”主要指的是现场检测,特别在施工现场的检测。在这种情况下应在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中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如果存在影响,为了解其影响程度,必要时进行有关影响因素的测定,并提供测试证明或验证报告,其目的是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7.3 适当时,实验室应配备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记录的设施。对影响检验的因素,例如生物灭菌、灰尘、电磁干扰、湿度、电源电压、温度、噪声和振动水平等应予以适当重视。应配置停电、停水、防火等应急的安全设施,以免影响检验工作质量。

本条指的是根据产品(项目参数)检测的需要,凡是对环境有要求的检测项目,都必须有控制、监测、记录三个环节。其目的是①保证实验室检测工作能满足相应检测标准的要求;②在有必要进行复测时,能追溯到当时的环境条件进行模拟,以利于对比、分析和判断。③实验室、现场检测项目应充分注意周围环境因素对检测工作质量的影响,并估计其对准确性影响的程度。对于停电、停水可能对检测的影响及其防止措施要在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中给予说明。

7.4 相邻区域内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7.5 进入和使用有影响工作质量的区域应有明确的限制和控制。这一条的贯彻在条件许可时最好用硬件控制,否则应在软件上予以规定。

7.6 应有适当措施确保实验室有良好的内务管理。并符合有关人身健康和环保要求。

8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8.1 实验室应正确配备进行检测的全部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如果要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限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则应保证符合本准则规定的相应要求。仪器设备购置、验收、流转应受控。未经定型的专用检验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对于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①租用—需签订租用合同,其仪器设备到达后与本单位的仪器设备一样受控;

②临时租用—要通过检定检查,非标准仪器设备要进行量值溯源,临时租用的仪

器设备必需检定合格或校验后其性能指标满足参数检测的要求。并保留相应的检

定证书(校验报告)的复印件,与检测报告的原始记录一并归档。操作人员由实

验室人员通过培训后上岗;

③带人租用—即仪器设备与操作人员一起租。在这种情况下出租单位一般不允许

实验室人员操作,因此,除相应的仪器设备需要有合格的检定证书复印件存档外,实验室同时应配备具有该仪器设备操作能力的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作为旁站检

测,并在原始记录上签字。

④分包—详见14节。

当实验室使用外部仪器设备(包括租用外部设备、外部现场试验设备等)或在外部现场使用他人试验仪器设备,应制定“外部现场试验质量保证体系程序”。

仪器设备购置、验收、流转应受控是指实验室在购买、验收、流转的过程中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计量器具购买环节上应选择信誉好、售后服务周到、质量过关并有CMC 标志的厂家,购买前应作好调研,收集有关资料,购买后应将有关供应商的资料留存以建立资料库备查。对于购置专用检验仪器设备,若未经定型形成产品,则实验室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鉴定证书或其他证明文件)

购置、验收、流转过程中应保留所有的文字材料,其目的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仪器设备档案,若发生问题,可以有效的追溯。

8.2 应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并有维护程序;如果任一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检定(验证)或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贮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设备必须经校准、检定(验证)或检验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应检查由于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验所造成的影响。

这里指的正常维护也包括维修在内;维护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实验室的主要(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需要专人管理。对于有缺陷或测量结果有可疑的仪器设备,加以明显的标识和在可能的条件下移至规定的地方,其目的是防止误用。

8.3 每一台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这里指的是实验室管理的所有设备,它包括计量仪器设备和非计量仪器设备。

8.4 应保存每一台仪器设备以及对检验有重要意义的标准物质的档案,其内容包括:

(a) 仪器设备名称;

(b) 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在这里序号指的是制造厂家出厂

铭牌上的编号,其他唯一性标识主要指的是实验室或挂靠单位仪器设备管理中使

用的内部固定资产编号。

(c) 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d) 目前放置地点(如果适用);

(e) 接收时的状态及验收记录(例如全新的,用过的,经改装的)

(f) 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或复制件);对于进口的仪器设备其外文说明书应翻译

成中文,当其翻译量较大时,至少其操作、校准部分必须翻译成中文。

(g) 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的日期和结果以及下次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的日期;

(h) 迄今所进行维护的记录和今后维护的计划。在这里指的维护记录是包括正常维

护与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使用记录必需每开机一次就记一次,不得漏记或按时

段进行总记。

(i) 损坏、故障(失灵)、改装(改装)或修理的历史纪录。

9量值溯源和校准

9.1 凡对检验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实验室应制定有关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的校准与检定(验证)的周期检定计划。

对于实验室使用的强制检定的计量工作器具和用作量值传递用的本单位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其检定的周期由执行强制检定的计量检定机构根据计量检定规程确定,实验室无权自行确定。

9.2 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和确认的总体计划,以确保(适用时)实验室的测量可追溯到已有的国家计量基准。校准证书应能证明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并应提供测量结果和有关测量不确定度和/或符合经批准的计量规范的说明。自检定/校准

的仪器设备,按国家计量检定系统的要求,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的要求。

本条所指的确认的总体计划,是由实验室管理部门制定的送检、自检、校验、自校计量工作器具的年度计划,其确认是指实验室技术主管的批准。凡是实验室有自检、自校计量工作器具的情况,就必须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由上而下)方块图。溯源图(由下而上)上应有测量范围与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

9.3 如不可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实验室应提供结果相关性的满意证据,例如参加一个适当的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这里指的能力验证除使用有证标准物质给出的可能的材料特性外,还可以通过行业组织的考核结果来验证,但必须取得合格或符合检测标准的证明文件。

9.4 实验室建立的测量参考标准只能用于校准,不能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够证明其作为测量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这一条的要求是实验室如果有自校计量工作器具的情况,则作为量值传递用的计量器具必须专用,在一般情况下再不能作为工作计量器具用于日常参数的检测工作。除非在每次自校之前,作为量值传递用的计量器具均通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指定所属或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经过检定合格。

9.5 测量的参考标准的校准工作应由能提供对国家计量基准溯源的机构进行。应编制参考标准进行校准和检定(验证)的计划。计量检定用最高计量标准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相关规定经考核合格。本条指的校准和检定计划在一般情况下是年度计划,也可以编半年或季度计划,在评审周期内,注意计划时段必需连续,也可以适当重叠,但不能中间脱节。计量检定用最高参考标准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相关规定经考核合格,是指实验室本身要进行自检(定)计量工作器具的情况下的必要条件,即应通过相应自检仪器设备的建标考核合格后(包括用于自检的标准计量器具的检定、自检仪器设备操作人员的考核、自检仪器设备的环境条件的考核等),才能进行,考核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发证,实验室才具备有自检的资格。

9.6 适用时,参考标准、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在两次检定(验证)/校准之间应经受运行中的检查。核查由本单位通过等精度的方式进行,核查的标准(有证标准物质或其他已知特性的材料)应稳定,应与经常被检测的对象相接近;核查的标准(物质)平时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在核查时计量器具经常与核查标准相对照,通过核查可以减少发生问题时的检查时间;核查并不是所有计量仪器设备都需要,应重点核查重要参数、易发生变化的计量器具;关于核查的时间间隔应按检测参数的重要性、检测使用频度、该仪器设备的稳定性等情况,由实验室自行确定,但应在程序文件中予以规定。

9.7 如可能,标准物质应能溯源到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或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标准参考物

质。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有效期内)。标准物质应有相应的国家或国际标准物质编号,例如GBW08301 河流沉积物成份分析标准物质、GBW13107 pH标准物质(氢氧化钙);有证物质应有标准值和不确定度。对于进口的计量仪器设备可以向供应商索取校准证书。

10检验方法

10.1 实验室应对缺少指导书可能会给检验工作带来危害的所有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样品的处置和制备、检验工作编制指导书,并在质量文件中规定。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数据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本条要求当使用的仪器设备需要有一定的程序或发生误操作时,会影响仪器设备的安全或导致检测工作失败、诱发不确定的误差等情况下,应编制相应的仪器设备使用操作指导书;自校仪器设备应编制校验作业指导书(相当于校验方法)但不是实验室所有的仪器设备都编制作业指导书;对于样品的处置和制备,除相应的标准已作出明确的规定外,均必须编制作业指导书;对于现依据的检测标准中其检测操作部分不很明确的情况下也应编制作业指导书(相当于操作实施细则)。对于与工作有关的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数据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的规定的含义是:①在所有工作人员手中的工作依据—书面文件均必须是现行有效,对已宣布作废的有关文件应组织收回,并盖上作废章。对文件合订本中有部分作废的内容,应在目录和正文部分盖上作废章。对虽已作废,但在检测工作上还有一定参考意义的文件,可以在盖上作废章后继续留作参考;②每个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应遵循的依据文件均应得到,而且能方便地使用。实验室的操作要求不再要求上墙,以避免形式主义。

10.2 实验室应使用适当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所有检测工作及职责范围内的其他有关业务活动(包括样品的抽取、处置、传送和贮存、制备,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检验数据的分析);这些方法和程序应与所要求的准确度有关检验的标准规范一致。本条的要求是建立符合实际的检测流程图,其目的是通过流程图找出关键的要素。不同的检测对象应有不同的检测流程图。

10.3 没有国际、国家、行业、地方规定的检验方法时,实验室应尽可能选择国际或国家标准中已经公布或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技文献或杂志上公布的方法,但应经实验室技术主管确认。这一条指的是在实验室计量认证批准业务范围内,因客户的特殊要求而发生的情况,其检验结果和报告上应有明确的说明。

10.4 需要使用非标准方法时,这些方法应征得委托方同意,并形成有效文件,使出具的报告为委托方和用户所接受。本条也必须在实验室计量认证批准业务范围内使用,所谓有效文件是指甲乙双方对使用非标准方法检测达成协议,一般来说应有双方签字盖章,也可以在检测委托(协议)书上注明,实验室在检测报告中也必需加以说明。

10.5 当抽样作为检验方法的一部分时,实验室应按有关程序文件的规定和适当的统计技术抽取样品。本条的要求是涉及抽样时应尽可能使用国家或行业的抽样规程规范或方法,当存在困难时,实验室应自行编制相应的程序文件来执行。

10.6 应对计算和数据换算进行适当的检查。本条要求是在原始记录表上的计算和数据换算后应由另外的校核人员进行复查。

10.7 当使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存贮或检索检验数据时,实验室应确保:

(a) 符合本准则要求。即本准则6 (人员)、7(设施与环境)、8(仪器设备)、9(量

值溯源和校准)等节的全部要求。

(b) 计算器软件应形成文件并满足使用要求。本条的具体要求是①实际使用的软件

必须是成熟且可靠。②实际使用的软件,其程序应打印成文件形式与软(磁、光)盘一起归入技术档案,并应同时附有操作程序及说明。③当某些操作软件无法输

出形成文件时,尽可能复制其软盘进行归档。④当某些仪器设备已将操作软件固

化,达不到本条要求时,应在作业指导书中加以说明。以上要求的目的是便于检

查和在必要时进行溯源。

(c) 制定并执行保护数据完整性的程序,这些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

采集、数据贮存、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本条要求实验室应编制相应的

程序文件,正确地执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

(d) 对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进行维护,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证检测数据完

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即应达到设备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要求。

(e) 制定和执行保证数据安全的适当程序,包括防止非授权人员接触和未经批准修

改计算机记录。本条要求用于数据采集、保存的计算机,应有安全保密措施;当

计算机操作程序中未包括操作人员的代号标记或不能在打印记录上署名时,操作

人员应在打印的记录上签名。

10.8 实验室应制定其技术工作中所使用的消耗材料的采购、验收和贮存的程序。本条的目的是对于有可能影响检测质量的原材料和配件,要进行控制。①要选择、贮存供应商的基本材料。②对有可能影响检测质量的原材料和配件进货后应有相应的材质证明或合格证书,并应妥善保存。③原材料与配件的保存,必需以不影响其使用质量为前提。

11检验样品的处置

11.1 实验室应建立对拟检验样品的唯一识别系统,以保证在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这一条要求除实验室设置的样品保管室内每个样品有唯一的名称、来源、编号外,在样品流转的过程中应有样品的状态标志,一直到完成报告为止,如:未检样、已检样、保留样等。可以每个样标志,也可以分类、分区标志。但不能出现没有任何状态标志的样品存放地。

11.2 在接受检验样品时,应记录其状态,包括是否异常或是否与相应的检验方法中所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如果对样品是否适用于检验有任何疑问,或者样品与提供的说明不符,或者对要求的检验规定得不完全,实验室应在工作开始之前询问委托方,要求进一步予以说明。实验室应确定是否已完成了对样品的必要准备,包括是否按委托方要求对样品进行的相应准备。这一条强调有三点,①接受样品时必需有详细记录;②在检验工作开展前应消除对样品状态的一切怀疑;③在检验工作前应作好样品(已作处置后)的一切准备。

11.3 实验室应在质量文件中规定有适当的设施避免检验所用样品在贮存、处置、准备过程中变质或损坏,并遵守随样品提供的任何有关说明书。如果样品必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贮存或处置,则应对这些条件加以维持、监控和记录(如必要)。当检验样品或其一部分须妥善保存时(例如:基于记录、安全或价值昂贵或日后对检验进行检查的原因),实验室应有贮存和安全措施,以保护这些需要妥善保存的样品或其部分状态的完整性。这一条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仲裁样品必须留样。

11.4 实验室应编制对检验样品接收、保存或安全处置的质量程序文件,包括在维护实验室诚实性所必需的各项规定。本条要求各实验室在编制本条的程序性文件时,除上述要求外,应编入样品在接受、保存、处置、流转过程中的保密性条款。

12记录

12.1 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规章的记录制度。所有的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副本、检验证书副本、检验报告副本均应归档并保存适当的期限。每次检验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于抽样、样品准备、检验人员的标识。记录更改应按适当程序规范进行。这里指的记录是包括实验室质量文件上所规定的所有记录,也可以看作是实验室的档案制度所要求的部分,它包括质量体系管理记录、检测状态记录、检测过程记录、出具证书、报告记录、信息收集与质量反馈记录等等。凡是需要留有痕迹的工作均应有相应的记录,在计量认证评审(包括内审和外审)时,若提不出相应的记录或痕迹,则视为相应的工作没有进行。

在对技术检测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是否齐全、准确、合理有以下17个判别条款:

⒈被测试(校)样品记录是否符合“准则”要求;(下同)

⒉环境条件记录;

⒊仪器设备记录

⒋校准或检测日期记录;

⒌校准或检测记录、校核人员签名;

⒍校准或检测方法(标准、规程、规范、细则)记录;

⒎检测数据、检测情况记录;

⒏原始记录格式规格化;

⒐原始记录的真实性;

⒑原始记录的可保存性;

⒒原始记录的更改;

⒓原始记录的归档情况;

⒔原始记录的可溯性;

⒕原始记录的计量单位;

⒖原始数据的计算及有效位数、有效数字的修约;

⒗原始记录上的文字表达;

⒘原始记录的整体质量。

对记录保存适当期限的含义是:对于管理类记录(内审、反馈、纠正……)一般其保存期不少于一个评审周期—即五年;当记录具有追溯性意义或有改进工作参考价值或作为修改质量体系文件依据时,应进一步增长保存期限;对于技术性记录,如:工程建设部分的检测记录,由于当前国家提出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的原因,其保存期限应与国家要求相一致;对于产品的检验,应与该产品的更新换代年限基本一致。

检验原始记录表格中应包含足够的信息项目,其目的是在必要的情况下,根据这些信息量能再现相应的检验过程。

设计评审

设计评审与验证控制程序JTF/GL-02-2014 1. 目的 为了规范设计评审与验证程序,使之通过设计评审发现设计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同时对制订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验证,确保设计评审与验证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证设计开发质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各阶段的设计评审及设计验证。 3. 职责 3.1. 技术部为本程序文件的归口管理部门。技术部及悬挂焊事业部、工艺部负责组织和监督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设计评审及设计验证(其它产品技术/工艺改进的设计评审与验证也可参照执行)。 3.2. 项目开发职能人员: a. 公司技术负责人 公司技术负责人负责《设计评审报告》(JTF/GL-02-01)的批准。 b. 技术部经理/项目经理 技术部经理负责设计评审的组织。项目经理负责设计评审的提出及设计评审资料的准备和实施,同时项目经理负责项目设计评审的设计验证。 3.3. 工艺部负责对工艺、工艺装备等进行评审。 3.4. 生产部参与对外胁件工艺性等进行评审。 3.5. 质量部参与对产品的质量要求等进行评审。 3.6. 采购部参与对原材料、标准件的采购等进行评审。 4. 工作程序 4.1.设计评审分类 设计评审分产品设计评审和工艺设计评审。 4.1.1. 产品设计评审分设计输入评审、设计方案评审、过程设计评审、设计输出评审等。 4.1.2. 工艺设计评审分工艺方案评审、工艺评审等。 4.1.3. 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专项设计评审。 4.2. 设计评审时机 根据《项目开发进度表》(JTF/GL-01-10)的评审节点和技术部经理/项目经理根据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临时增加的设计评审时间。较小项目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提出。 4.3. 设计评审组织 设计评审由技术部经理/工艺部经理组织,评审组长由技术部经理/工艺部经理或公司技术负责人担任。 4.4. 设计评审组长 评审组长由技术部经理/工艺部经理或公司技术负责人担任。 4.5. 评审人员 4.5.1.常规设计评审 公司技术负责人、技术部经理、项目经理、项目参与人,工艺部、生产部、销售部、市场部、质量部、采购部等部门有关人员及项目组长者指定人员等(如有必要,可邀请客户或有关专家参加)。 4.5.2.专项设计评审 专项设计评审由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技术中心部门经理指定评审人员。 4.6. 产品设计评审

2008新版学位证证书编号规则

新版学位证证书编号规则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5年8月25日下发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学位证书编号方式的通知》精神,现学位证书编号方式调整如下(以湖北省为例): 一、普通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证书(以下简称三级学位证书)编号调整为16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学位的级别,博士为2,硕士为3,学士为4;第七至第十位为授予学位的年份,如:2006年为2006;后六位为学位授予单位授予学位人员的顺序号码。 例1:1048632006000001 二、普通学士学位中的“双学位”和“第二学位”证书,分别在第十一位用一个汉语拼音字母“S”和“E”加以区别,其余与普通学士学位证书编号方式相同。总位数为16位。 例2:1048642006S00001 三、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所获学位证书,在起始位置加“C”,与普通学士学位证书加以区分,其后续编号为16位数。 例3:C1048642006000001。 自考生所获学位证书,第十一位用汉语拼音字母“Z”标明,其余与成人学士学位相同。总位数为17位。例4:C1048642006Z00001 四、专业学位证书编号位置印有汉语拼音缩写的“Z”字样,其后续编号改为16位数。除第十一位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用一个汉语拼音字母加以区别外,其余与普通三级学位证书编号方式相同。具体字母为:法律硕士(F)、教育硕士(Y)、工程硕士(C)、建筑学硕士和学士(J)、农业推广硕士(A)、兽医博士和硕士(B)、临床医学博士和硕士(L)、口腔医学博士和硕士(D)、公共卫生硕士(G)、公共管理硕士(E)、工商管理硕士(S)、工商管理硕士EMBA(I)、会计硕士(K) 例5:Z1048632006F00001 五、攻读两课教师、中职教师、高校教师所获取的硕士学位证书的编号,在起始位置用“Q”与其他学位证书加以区别,后续编号方式与普通硕士学位证书编号相同。 例6:Q1048632006000001

学士学位申请表及学位评定标准

山东大学成人(网络)高等教育授予学士学位申请表姓名性别出生日期 民族身份证号 通讯地址邮编 申请何学位学士学位联系电话 学习形式业余 最后毕业学校山东大学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号 修业年限三年毕业时间2009年1月 备 注

评定学位要求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88)学位字012号文件、山东省教育厅鲁教高字[1992]10号文件规定,成人高教本科毕业生准予授予学士学位。为了保证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质量并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的范围 1.凡我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各种办学形式所培养的有学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及我校主考的应届本科自考毕业生。 2.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校或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的函授、夜大学专科起点的本科班的应届毕业生,其毕业学校向我校推荐者。 第二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条件 1.思想品德好、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对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2.学生在校期间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平均成绩70分以上(含70分),毕业生论文(毕业设计或综合考试)成绩优良者。 3.参加由各学院组织的学位主干课程(一门专业基础课、二门专业课)学习和考试,且成绩在70分(含70分)以上; 4.必须参加山东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外语考试,且成绩合格。 第三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授学士学位

设计评审、验证、确认控制程序

设计评审、验证、确认控制程序 文件管理号:BQ040 版本号:第二版 分发号: *********************** * * 设计评审、验证、确认控制程序 * * * * *********************** 编制审核批准 泰尔茂医疗产品(杭州)有限公司 文件管理号:BQ040 生产技术课设计评审、验证、确认控制程序 版本号:第二版 〈目录〉〈页码〉 第 1 条 (目的) P2/23 第 2 条 (适用范围) P2/23 第 3 条 (相关部门职责) P2/23 第 4 条 (设计评审) P2/23,4/23 1( 开发计划评审 P2/23 2( 设计输入评审 P3/23 3( 试制样品设计评审 P3/23 4( 最终样品设计评审 P4/23 第 5 条 (设计验证) P4/23 第 6 条 (设计确认) P5/23 第 7 条 (相关文件) P5/23 第 8 条 (质量记录表单) P6/23 附1. 「开发计划评审报告」 P7/23,9/23 附2. 「设计输入评审报告」 P10/23,12/23

附3. 「试制样品设计评审报告」 P13/23,15/23 附4. 「最终样品设计评审报告」 P16/23,18/23 附5. 「设计验证报告」 P19/23,20/23 附6. 「设计确认报告」 P21/23,22/23 第 9 条 (更改履历) P23/23 泰尔茂医疗产品(杭州)有限公司 (P1/23) 文件管理号:BQ040 生产技术课设计评审、验证、确认控制程序 版本号:第二版 第 1 条 (目的) 对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设计评审、验证、确认作出规定,以确保设计开发的产品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 2 条 (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产品和有重大变更型号规格变更品的设计评审、验证、确认活动的控制。 第 3 条 (相关部门职责) 1(商品策划委员会:以生产技术课设计管理负责人为主,各部门技术负责人参加, 在设计开发的适当阶段以会议形式负责产品的设计评审(包括开发计划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 2(设计管理负责人:为技术部生产技术课设计开发总负责,主持商品策划委员会的 工作。 3(运营会议:公司运营会议负责产品开发计划的批准及设计确认后的批准事宜。

设计和开发评审程序文件

东莞市智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和开发评审程序 受控文件 版次:A/0 编号:ZH-QEP-18 编制:周孝堂 校对:周孝堂 审定:周崇文 批准:刘虎 东莞市智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发布

设计和开发评审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产品设计和开发评审的目的、要求等内容。 本程序适用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评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设计评审 为确定设计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4 职责 4.1 设计部门负责设计评审资料的准备及评审意见的落实或实施。 4.2 质量管理部门、顾客代表和有关部门参与设计和开发评审。 4.3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跟踪评审结论中提出的问题和必要解决措施的落实情况。 5 工作程序 5.1 评审目的 开展设计评审的目的: a)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识别设计和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必要的解决措施。 5.2 评审要求 5.2.1 设计和开发的评审按设计评审的规定执行。 5.2.2 设计评审是在研制过程中按节点要求全面、系统地检查设计输出是否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发现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加速设计成熟,降低决策风险。 5.2.3 设计和开发评审应根据设计和开发策划中所确定的时间或节点进行,实施分级(系统级、分系统级、设备或整机级)、分阶段(方案阶段、工程研制阶段、定型阶段)的设计评审。 5.2.4 根据研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可组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

毕业证书(大专以上)编码

2001年以后的毕业证书(大专以上)编码规则毕(结)业证书编号即为注册号,使用阿拉伯数字,统一规范为17位。 (一)普通、成人高等教育毕(结)业证书注册号由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按以下顺序编排:前5位为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国标代码;第6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7至10位为年份;第11至1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13位至17位为学校对毕(结)业证书编排的序号。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注册号,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按以下顺序编排:第1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3、4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标代码;第5、6位为地(市)国标代码;第7、8位为县(区)国标代码;第9、10位为年度代码;第11位为上、下半年考试考次代码;第12至16位为准考证序号代码;第17位为校验代码。 (三)办学类型代码:普通高等教育1;成人高等教育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6。 (四)培养层次代码:博士研究生01;硕士研究生02;第二学士学位04;本科05;专科(含高职)06。 (五)毕业证编号是学校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编码规则编制的,共有18位,排列有一定规律:前5位是学校的编号,第6位是教育类型,第7到第10位是毕业年份,第11、12 位是教育层次,最后6位是流水号。每年在学生毕业前2到3个月,学校会把毕业学生的名单送交相关部门,每个毕业生会得到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证书编号比如。。北京大学的学校编号是10001 (六)1998年的规定:学位证书的样式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由学位授予单位颁发,从1998年起使用新的学位证书。学位证书的格式如下:...... 3、学士学位证书:封面为墨绿色,上部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下部印有“学士学位证书”字样;内页按学位授予对象分为“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和“来华留学本科毕业生”三种,右侧金框内以淡黄色底纹衬托有关文字,右上角有粘贴学位获得者照片的方框。...... 为便于全国计算机联网检索查询和实现防伪检查,学位证书采取全国统一编号。证书编号为12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单位的级别,如:博士为2,硕士为3,学士为4;第七、八位数为授予学位的年度,如1998年为98、2000年为00;后四位为各校按授予人员排序的顺序号码。二、最新的规定: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5年8月25日下发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学位证书编号方式的通知》精神,现学位证书编号方式调整如下(以湖北省为例):一、普通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证书(以下简称三级学位证书)编号调整为16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学位的级别,博士为2,硕士为3,学士为4;第七至第十位为授予学位的年份,如:2006年为2006;后六位为学位授予单位授予学位人员的顺序号码。 (七)例1:1048632006000001 二、普通学士学位中的“双学位”和“第二学位”证书,分别在第十一位用一个汉语拼音字母“S”和“E”加以区别,其余与普通学士学位证书编号方式相同。总位数为16位。 (八)例2:1048642006S00001 三、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所获学位证书,在起始位置加“C”,与普通学士学位证书加以区分,其后续编号为16位数。 (九)例3:C1048642006000001。自考生所获学位证书,第十一位用汉语拼音字母“Z”标明,其余与成人学士学位相同。总位数为17位。 (十)例4:C1048642006Z00001 四、专业学位证书编号位置印有汉语拼音缩写的“Z”字样,其后续编号改为16位数。除第十一位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用一个汉语拼音字母加以区别外,其余与普通三级学位证书编号方式相同。具体字母为:法律硕士(F)、教育硕士(Y)、工程硕士(C)、建筑学硕士和学士(J)、农业推广硕士(A)、兽医博士和硕士(B)、临床医学博士和硕士(L)、口腔医学博士和硕士(D)、公共卫生硕士(G)、公共管理硕士(E)、

设计和开发评审程序

设计和开发评审程序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设计和开发评审程序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产品设计评审的主要内容、组织管理和评审程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厂产品的研制设计、仿制设计、改型和改进设计的设计评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JB1310A-2004 设计评审 GJB9001B-2009 质量体系管理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程序 设计评审 为确定设计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4 职责 科技质量部负责系统、分系统级设计评审的组织,系统、分系统、配套设备和部件级评审意见落实及跟踪管理工作; 设计所负责配套设备、部件级的组织及评审样机、资料的准备工作。 5 程序 设计评审流程图见附录A: 一般要求 5.2.1 设计评审是在研制过程决策的关键时刻,全面、系统的检查设计输出是否满足实际输入的要求,发现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建议,加速设计成熟,降低决策风险。设计评审能影响设计决策,但不代替设计决策,不改变规定的技术责任制。 5.2.2 工厂应根据武器系统研制总要求、协议书、研制任务书和(或)合同要求,严格按照产品研制程序所划分的研制阶段及产品功能级别实行分级、分阶段的设计评审。必要时,进行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以及计算机软件、元器件、原材料等专题评审。 5.2.3 设计评审的结论是产品研制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产品研制未按研制计划规定进行设计评审或设计评审未通过不允许转入下阶段工作。

5.2.4 厂级设计评审系统、分系统由科技质量部组织实施,配套设备、部件级由设计所组织实施,科技质量部和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设计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产品设计阶段有关的职能部门的代表,非直接参与设计工作的同行专家。合同要求时,应邀请顾客代表参加。 5.2.5 设计评审作为产品研制程序中的组成部分,应纳入研制计划,从时间、经费、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保证。 5.2.6 设计评审应有完整的记录,评审结论应形成文件。设计评审的有关文件及评审结论应及时归档。 5.2.7 设计评审中应充分发扬技术民主,保护不同意见。评审中确认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建议,应作为待办事项,制定改进计划,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分析处理,实行跟踪管理;对没有采取措施的问题,应进行分析、论证,在下一阶段评审时用书面文件说明。合同要求时,应将设计评审结论和跟踪的结果向顾客或其代表通报。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代表,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顾客要求时,应邀请顾客参加评审。 6 详细要求 设计评审类型 6.1.1 按产品研制阶段,设计评审可分为: a) 方案阶段的设计评审; b) 工程研制阶段的设计评审; c) 定型阶段的设计评审; 6.1.2 按产品的功能级别或管理级别,设计评审可分为: a) 系统级设计评审; b) 分系统级设计评审; c) 设备或部件级设计评审; 不同级别的设计评审,由于产品特点不同,评审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6.1.3 专题设计评审 根据研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可组织专题设计评审。专题设计评审是为了降低风险,对产品质量、研制进度和经费有重大影响的专业技术进行的评审。如: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测试性、环境适应性设计评审,系统试验评审,设计复核评审和软

设计评审与验证程序

设计评审与验证程序 1、目的 1.1 此程序文件目的在于建立设计评审、验证程序以确保设计结果能满足设计输入要求。 2. 概述 2.1 此程序适用于所有普源公司开发的产品. 2.2 设计评审验证在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2.2.1 第一阶段设计评审会议在工程部完成产品的BOM、产品部件图、功能原理图和PCB 板图之后进行. 2.2.2第二阶段评审在工程样板完成后进行. 2.2.3第三阶段评审在试产之后进行. 2.2.4设计验证及确认. 3. 职责 3.1 工程负责人 3.1.1安排项目经理进行设计评审、设计验证及修改工作. 3.1.2批准试产. 3.2 项目经理 3.2.1检查工程人员的设计测试结果和监管修改进度. 3.2.2安排有关工程人员进行测试和修改. 3.2.3安排有关工程人员进行设计验证确保设计结果能符合设计输入要求. 3.3 工程人员 3.3.1检查设计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输入要求. 3.3.2在第二次评审之前对工程样板做结构及功能测试,并且验证产品是否 符合设计输入要求和设计的各项要求. 3.3.3在完成各项评审之前对工程样板做结构及功能测试,并且验证产品是 否符合设计输入要求和设计的各项要求. 3.3.4在第三次评审前后,需对产品进行功能寿命试验.

3.4 品管部负责人 3.4.1 QC负责人 3.4.1.1对产品功能的可靠性,安全性能进行评审。 3.4.1.2安排属下对试产物料进行检测。 3.4.1.3验证试产物料是否符合品质的输入要求和评审会议后的物料品质更改。 3.4.2 QA负责人 3.4.2.1对产品功能的可靠性,安全性能进行评审。 3.4.2.2批准生产及批量生产。 3.4.2.3安排下属在第三次评审前对产品的各种性能,寿命进行测试。 3.4.2.4验证产品产是否符合品质的输入要求和各次评审会议后,有关的品 质更改。 3.5 PE部负责人 3.5.1评审产品的生产工艺性能,确认新产品可生产性及适合大批量生产. 3.5.2安排下属跟进,并且熟悉产品的装配,编写产品的生产工艺及要求及制 作工夹具。 3.5.3安排下属跟进试产,验证有关生产工艺工夹具以及生产工艺,工夹具 改进后的结果。 3.6 PD部负责人 3.6.1安排试产地点和人力资源. 3.7 工程部副总经理/市场部负责人 3.7.1在必要情况下,安排客户参加试产,参加设计评审及验证. 3.7.2验证有关客户提出的更改结果. 4、程序 4.1 第一阶段设计评审会议 4.1.1一般情况下,在工程部完成新产品的BOM、产品部件图、功能原理图和 PCB板图之后进行.(特殊情况除外) 4.1.2设计评审活动由项目经理主持,工程经理及有关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 参加.

QP09设计评审验证和确认控制程序

1.0目的 确保设计质量,使设计输出符合设计输入要求,设计成品满足有关法规和顾客要求。 2.0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工程设计项目的评审、验证和确认的控制。 3.0职责 3.1 总经理主持重大合同的工程设计评审会议,对设计评审负责并对设计评审和设计验证结论签署认可。 3.2 总师室负责主持一般合同的工程设计评审会议,对设计评审和设计验证结论签署认可。 3.3 专业负责人和/或审核人负责组织实施设计验证活动。 3.4 设计项目负责人和/或专业负责人组织实施设计确认活动。 3.5行政部经营组负责下达《设计项目任务单》,三总师确定设计项目负责人,并协调处理设计问题,确保设计成品按期交付。 4.0工作程序 4.1 设计评审 4.1.1设计评审是设计项目必须采用的设计检验方式。应在适当阶段(方案/初设/施工图)按照计划的时间安排对设计结果进行正式的评审。下列情况必须评审: 4.1.1.1设计输入文件(方案/初设/施工图)形成后、下达之前进行输入评审(审批)。 4.1.1.2设计输出文件在交付顾客之前须进行输出评审。 4.1.1.3重大设计更改之后应进行评审。 4.1.2评审方式方法 4.1.2.1 重大合同的工程设计项目输入评审由总经理主持进行系统的评审,作出评审结论并签署。参加评审人员包括三总师、总师室及设计组有关人员,需要时应邀请有关专家。 4.1.2.2 一般合同的工程设计项目输入评审由总建筑师或总工程师主持系

统的评审,作出评审结论并签署。参加评审人员包括三总师、总师室、设计部有关人员,必要时请总经理参加。 4.1.3 设计输入评审 4.1.3.1 对下列设计输入要求进行评审其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是否齐备。并识别问题,若存在问题,应研究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验证其效果。 a. 设计依据性文件; b. 依据合同要求确定的设计文件质量特性,如功能性、安全 性、经济性、可信性、可实施性、适应性和时间性及美学功 能; c. 本项目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d. 本项目特殊专业技术要求,及采和“四新”是否恰当。 4.1.3.2 设计输入评审可采用审批或会议方式,由评审主持人在《设计评审记录表》上签署评审结论。 4.1.4 设计输出评审 4.1.4.1 在设计的适当阶段,按计划安排,对重大合同项目的工程设计以及有特殊专业技术要求或采用“四新”的一般合同的工程设计项目进行系统的评审。评价设计输出满足输入质量要求的能力,识别问题,若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验证其效果。 4.1.4.2 适当阶段设计评审对象是输出的设计结果通常采用会议方式进行,由评审主持人在《设计评审记录表》上作出结论性意见并签署。 4.1.4.3 设计评审内容 a. 涉及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可能性、可实施性、适应性 和时间性的设计内容是否满足质量要求; b. 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的恰当合理采用程度; c. 设计思想、设计风格和设计形式的创新水平; d. 建筑设计重视环境设计、智能化设计的程度等; e. 设计图面质量是否合格。

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

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产品设计和开发全过程进行控制,确保设计能满足合同及顾客的要求,达到或超越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新产品的设计和定型产品的改进活动。 3 职责 3.1 研发部负责编制并且监督执行产品设计开发计划,负责设计和开发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组织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工作。负责处理车间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生的产品设计问题,负责在外购件的采购发生困难时,协助采购部选择代用品。负责处理车间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生与设计相关的工艺问题,负责试验组织实施工作。 3.2 总经理负责产品立项审批的批准,负责主持产品的定型鉴定并批准产品鉴定报告。 3.3 制造生产部负责试制阶段的生产组织落实及计划进程的控制。 3.4 采购部负责试制过程中的配套采购。 4 工作程序 4.1设计和开发策划 4.1.1设计项目的来源 ①公司内外反馈的信息 研发部根据公司内外反馈的信息,编制“项目开发建议书”,提出产品开发或技术改造的建议,报总经理批准。产品设计和开发活动应在公司战略目标指导下进行。 ②市场部的市场调查 市场部通过对市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项目开发建议书”,报总经理批

准后,连同有关资料移交研发中心。 ③合同评审的结果 有技术开发成份的合同或订单(包括技术协议),必须由研发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将“合同订单评审表”连同客户的有关资料移交采购部。 4.1.2设计任务书的编制 《设计任务书》(亦称《项目手册》)应做如下明确规定: a) 产品的质量目标/指标及性能要求。 b) 确定活动的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并处于受控状态。 c) 确定组织和技术上的接口。 d) 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等设计过程的计划安排。 e) 控制产品研发过程的准则。 f) 特定的工作程序及相应的工艺技术文件。 g) 《设计任务书》的管理方法。 h) 特殊过程控制采用的必要检验和试验。 4.1.3设计任务书的评审 研发部或项目组负责人组织包括设计、生产、质量部门人员对《设计任务书》进行评审。评审的内容包括: a) 与公司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b) 市场前景、商业运作、成本、维修性能。 c) 可靠性及其它质量目标能否满足公司质量目标。 d) 产品的技术参数能否满足顾客的需求与期望,能否满足相关的法律法规。 e) 制造工艺性、装配性和配套性。 对其中不完善、含糊或矛盾的要求予以解决。评审采取会议或会签形式进行,经技术主管副总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 4.1.4 项目负责人根据“设计任务书”及相关信息,编制“设计开发计划书”,“设计开发计划书”包括以下内容: ①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的划分,一般分为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方案设计、详细设计)、试制阶段和定型阶段,并确定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

ISO按过程方法审核设计和开发过程

按过程方法审核设计和开发过程 对于硬件产品,设计决定产品的固有质量,决定产品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以及设计满足GB/T 19001-2008标准中7.2.1符合性的程度,因此对于具有设计和开发能力和承担设计和开发责任的组织来讲,抓好设计和开发过程控制是确保产品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需求和期望的首要环节。 组织要识别设计和开发过程及其具体活动,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系统管理,充分运用过程方法去识别、实施和管理过程。作为审核员则要按过程方法的思路去开展对设计和开发过程的审核。 用过程方法思路进行审核,要紧紧抓住三个方面:一是要检查构成组织所识别的过程的要素是否得到满足和保证;二是要对过程提出四个问题(即: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职责是否已被分配?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三是在运行中是否运用了P(策划)、D(实施)、C(检查)、A(处置)循环,使过程得到不断改进。同时结合认证标准要求进行审核。 P:策划是一项活动,策划的结果应当体现在设计和开发的策划输出中。审核时,应按所抽取的产品样本,查其设计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及计划进程、评审、验证和确认的安排、职责分工、产品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置程序。 应该指出的是,阶段划分视行业和产品的复杂程序而异,由组织自行作出合理选择;策划的输出应视工作进展作出适时调整。 同时,作为对过程条件的要求,应该检查过程诸要素的满足程度: a) 资源 用于设计和开发的基础设施除具有适宜工作环境的工作场所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必要的工作手段,如供开展CAD设计的软、硬件设施,复杂产品的三维设计软件等。人力资源主要是要具有相适应能力和拥有一定数量的设计队伍,特别是对于有设计资质要求的行业更应满足相应法规的规定。对于需经样机(如模样、初样、正样)试制的产品尚涉及试制过程所应具备的各种资源。

高校毕业证编号编制规则

毕业证编号编制规则 1998年前毕业证编号编制归学校统一编制,如是花样多多有7位、8位、9位都有。 1999年经教育部发文指导全国高校毕业证编号统一以99开头,尾数学校制定。 2000年,由上海办证教育部统一规定毕业证书(大专以上)编码规则:毕(结)业证书编号即为注册号,使用阿拉伯数字,统一规范为17位。 (一)普通、成人高等教育毕(结)业证书注册号由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按以下顺序编排:前5位为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国标代码;第6位为办学 类型代码;第7至10位为年份;第11至1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13 位至17位为学校对毕(结)业证书编排的序号。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注册号,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按以下顺序编排:第1位 为办学类型代码;第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3、4位为省(自治区、直 辖市)国标代码;第5、6位为地(市)国标代码;第7、8位为县(区)国标代码;第9、10位为年度代码;第11位为上、下半年考试考次代码; 第12至16位为准考证序号代码;第17位为校验代码。 (三)办学类型代码:普通高等教育1;成人高等教育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6。 (四)培养层次代码:博士研究生01;硕士研究生02;第二学士学位04;本科05;专科(含高职)06。 2002年学历证书编号扩充至18位(但当年有部分高校仍使用17位) 毕业证编号是学校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编码规则编制的,共有18位,排列有一定规律:前5位是学校的编号,第6位是教育类型,第7到第10位是毕业年份,第11、12位是教育层次,最后6位是流水号。每年在学生毕业前2到3个月,学校会把毕业学生的名单送交相关部门,每个毕业生会得到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证书编号。 1

设计和开发评审程序

设计和开发评审程序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产品设计评审的主要内容、组织管理和评审程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厂产品的研制设计、仿制设计、改型和改进设计的设计评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JB1310A-2004 设计评审 GJB9001B-2009 质量体系管理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程序 设计评审 为确定设计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4 职责 4.1 科技质量部负责系统、分系统级设计评审的组织,系统、分系统、配套设备和部件级评审意见落实及跟踪管理工作; 4.2 设计所负责配套设备、部件级的组织及评审样机、资料的准备工作。 5 程序 5.1 设计评审流程图见附录A: 5.2 一般要求 5.2.1 设计评审是在研制过程决策的关键时刻,全面、系统的检查设计输出是否满足实际输入的要求,发现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建议,加速设计成熟,降低决策风险。设计评审能影响设计决策,但不代替设计决策,不改变规定的技术责任制。 5.2.2 工厂应根据武器系统研制总要求、协议书、研制任务书和(或)合同要求,严格按照产品研制程序所划分的研制阶段及产品功能级别实行分

级、分阶段的设计评审。必要时,进行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以及计算机软件、元器件、原材料等专题评审。

5.2.3 设计评审的结论是产品研制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产品研制未按研制计划规定进行设计评审或设计评审未通过不允许转入下阶段工作。 5.2.4 厂级设计评审系统、分系统由科技质量部组织实施,配套设备、部件级由设计所组织实施,科技质量部和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设计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产品设计阶段有关的职能部门的代表,非直接参与设计工作的同行专家。合同要求时,应邀请顾客代表参加。 5.2.5 设计评审作为产品研制程序中的组成部分,应纳入研制计划,从时间、经费、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保证。 5.2.6 设计评审应有完整的记录,评审结论应形成文件。设计评审的有关文件及评审结论应及时归档。 5.2.7 设计评审中应充分发扬技术民主,保护不同意见。评审中确认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建议,应作为待办事项,制定改进计划,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分析处理,实行跟踪管理;对没有采取措施的问题,应进行分析、论证,在下一阶段评审时用书面文件说明。合同要求时,应将设计评审结论和跟踪的结果向顾客或其代表通报。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代表,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顾客要求时,应邀请顾客参加评审。 6 详细要求 6.1 设计评审类型 6.1.1 按产品研制阶段,设计评审可分为: a) 方案阶段的设计评审; b) 工程研制阶段的设计评审;

高校毕业证编号编制规则

毕业证编号编制规则 毕业证编号是学校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编码规则编制的,共有18位,排列有一定规律:前5位是学校的编号,第6位是教育类型,第7到第10位是毕业年份,第11、12位是教育层次,最后6位是流水号。 一、普通、成人高等教育毕(结)业证书注册号由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按以下顺序编排:前5位为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国标代码;第6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7至10位为年份;第11至1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13位至17位为学校对毕(结)业证书编排的序号。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注册号,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按以下顺序编排:第1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3、4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标代码;第5、6位为地(市)国标代码;第7、8位为县(区)国标代码;第9、10位为年度代码;第11位为上、下半年考试考次代码;第12至16位为准考证序号代码;第17位为校验代码。 三、办学类型代码:普通高等教育1;成人高等教育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6;留学生9。 四、培养层次代码:博士研究生01;硕士研究生02;第二学士学位04;本科05;专科(含高职)06。

毕业证书编号统一规范为18位阿拉伯数字。 1、编号的前五位为学校代码,也就是所毕业学校的代码。比如电子科技大学的学校代码为10614。 2、第六位为办学类型,普通高等教育为1、成人高等教育为5、自考为6、网络教育为7、留学生为9。 3、第七至十位为四位毕业年份;如2014为2014年毕业的; 4、第十一、二位为培养层次,博士研究生是01;硕士研究生是02、第二学士学位是04、本科是0 5、专科(含高职)是06; 5、第十三至十八位为流水号。 6、我校第十三至十八位编号顺序:学生类别-学院-专业-学号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的编号,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按照以下规律编排:第一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二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三位与第四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标代码、第五位与第六位为地(市)国标代码、第七位与第八位为县(区)国标代码、第九位与第十位为年度代码、第十一位为上、下半年考试考次代码、第十二位到十六位为准考证序号代码、第十七位为校验代码。

H设计评审验证校审规定

浙江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标准 Q-SJ002/SM-2004 设计评审、验证(校审)规定 (试行版)

2004年8月1日发布2004年8月15日实施 浙江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1、目的1 2、范围1 3、定义1 4、职责1 5、程序1 5.1 总则1 5.2、作业内容3 6、相关文件12 7、记录12

设计评审、验证(校审)规定 1、目的 为了加强设计成品的校审工作,提高工程设计的成品质量,确保工程设计文件满足顾客及设计输入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2、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发电工程、污水处理工程、脱硫工程、脱硝工程等项目设计评审及验证(校审)过程的管理,其它工程项目的设计评审、验证过程控制可参照执行。 3、定义 本规定采用“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的定义。 4、职责 设计成品的校审按设计(编制)、校核、审核、批准四级校审制度执行。各级校审人员应根据设计成品的分类等级,按相应职责校审。部分专业设置不全或人员配置不能满足校审规定要求的专业,由项目设计经理组织相近专业人员执行校审规定。 5、程序 5.1 总则 本规定是以防检结合,以防为主,使设计差错消灭在工程施工之

前。为此应加强自主控制的原则,提高个人出手质量,各级人员在质量把关中应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5.1.1 各级校审人员按人力资源部确认的上岗资质进行相应级别的校审。 5.1.2 采用的计算软件,需经有关部门技术鉴定后方能使用。

5..1.3 设计成品的校审范围 设计成品包括如下内容: a)设计过程的各项成品:计算书、说明书、图纸(含投标书、 招标书、联络会、初步设计、施工图、竣工图等文件)。 b)标准(典型、通用、定型、参考)设计成品等。 5.1.4 设计人将“设计成品验证(校审)单”(首页)中设计人填写的部分填写完整后交付校审,各级校审人填写校审意见并签署。 5.1.5 设计人员必须按各级校审人员的意见进行设计修改,如设计人对校审意见有异议,应加以说明,并及校审人员协商,由校审人员签署最终意见;如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由上一级校审人员裁定。 5.2、设计成品验证(校审)程序 设计成品交校核人校核后,设计成品按其等级划分,逐级签署后方可出版。校审程序如下: 图6-1 设计成品校审程序 图中:1—设计人自校后,将校审单、设计图纸连同计算书、有关的设计输入等送交校核人。 2—校核人将校核意见填入设计成品校审单,退回设计人一次修改。

高校毕业证编号编制规则

毕业证编号 目录 编辑本段毕业证编号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对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行电子注册制度。毕业证编号也叫电子注册号,一般来说,只要在网上能通过姓名、毕业证编号查到毕业证信息,就能证明存在其学历。不同的高校对于该毕业证书编号的称谓不同,有的叫做学校编号、学历证书编号、学历证编号、毕业证书号码、毕业证号码等等,只要是2001年以后毕业的,都可以在毕业证书上找到一个17位或者18位的数字,这个数字就是证书编号。 编辑本段毕业证查询 通过国家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进行查询,国家承认的各类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等。其中,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的学历证书已实现在线即时电子注册。本人进行实名注册后,登录学信档案,即可免费查询本人学历(范围为1991年以来的学历)。零散查询,通过学信网学历查询栏目查询学历(范围为2001年以来的学历,不含1991-2000年的学历)。单位会员查询,登录“学信就业”平台,进行“单位注册”,充值后即可查询学历(范围为1991年以来的学历,可多条查询)。 编辑本段编号规则 毕(结)业证书编号即为注册号,使用阿拉伯数字,统一规范为17位。 (一)普通、成人高等教育毕(结)业证书注册号由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按以下顺序编排:前5位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国标代码;第6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7至10位为年份;第11至1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13位至17位为学校对毕(结)业证书编排的序号。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注册号,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按以下顺序编排:第

设计和开发评审程序文件

设计和开发评审程序 1 围 本标准规定了产品设计评审的主要容、组织管理和评审程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厂产品的研制设计、仿制设计、改型和改进设计的设计评审。 2 规性引用文件 GJB1310A-2004 设计评审 GJB9001B-2009 质量体系管理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程序 设计评审 为确定设计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4 职责 4.1 科技质量部负责系统、分系统级设计评审的组织,系统、分系统、配套设备和部件级评审意见落实及跟踪管理工作; 4.2 设计所负责配套设备、部件级的组织及评审样机、资料的准备工作。 5 程序 5.1 设计评审流程图见附录A: 5.2 一般要求 5.2.1 设计评审是在研制过程决策的关键时刻,全面、系统的检查设计输出是否满足实际输入的要求,发现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建议,加速设计成熟,降低决策风险。设计评审能影响设计决策,但不代替设计决策,不改变规定的技术责任制。 5.2.2 工厂应根据武器系统研制总要求、协议书、研制任务书和(或)合同要求,严格按照产品研制程序所划分的研制阶段及产品功能级别实行分

级、分阶段的设计评审。必要时,进行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以及计算机软件、元器件、原材料等专题评审。 5.2.3 设计评审的结论是产品研制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产品研制未按研制计划规定进行设计评审或设计评审未通过不允许转入下阶段工作。 5.2.4 厂级设计评审系统、分系统由科技质量部组织实施,配套设备、部件级由设计所组织实施,科技质量部和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设计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产品设计阶段有关的职能部门的代表,非直接参与设计工作的同行专家。合同要求时,应邀请顾客代表参加。 5.2.5 设计评审作为产品研制程序中的组成部分,应纳入研制计划,从时间、经费、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保证。 5.2.6 设计评审应有完整的记录,评审结论应形成文件。设计评审的有关文件及评审结论应及时归档。 5.2.7 设计评审中应充分发扬技术,保护不同意见。评审中确认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建议,应作为待办事项,制定改进计划,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分析处理,实行跟踪管理;对没有采取措施的问题,应进行分析、论证,在下一阶段评审时用书面文件说明。合同要求时,应将设计评审结论和跟踪的结果向顾客或其代表通报。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代表,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顾客要求时,应邀请顾客参加评审。 6 详细要求 6.1 设计评审类型 6.1.1 按产品研制阶段,设计评审可分为: a) 方案阶段的设计评审; b) 工程研制阶段的设计评审;

设计的和开发控制程序

XX公司 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 QP8.3 受控状态: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7-XX-XX发布 2017-XX-XX实施

1 目的 对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工艺和设计开发过程或新技术引进的控制进行规定,以保证设计和开发工作新技术引进能够顺利进行。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工艺过程管理以及新技术引进的控制。 3 定义 无 4 职责 4.1总经理(或授权管理者代表)负责设计开发立项、任务书、评审验证报告等批准。 4.2总工程师或分管副总负责领导组织设计和开发工作。 4.3技术部是设计和开发过程的主管部门,负责设计和开发全过程的协调和管理,以识别公司经营环境的变更,并实施设计和开发工作;负责组织会议评审、鉴定,归档文件的管理;负责产品试制过程控制和产品图样的工艺审查;负责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制和控制并提供相关技术标准。 4.4市场部负责与顾客的沟通,并根据市场调研分析,提供市场信息、新产品动向及顾客使用需求。 4.5采购部负责向供应商传递产品技术信息及加工需求;参与设计开发过程的验证及评审工作;4.6质管部负责产品的质量管控,参与设计开发过程的验证、测试及评审工作 4.7制造部负责产品的试装、试生产工作,参与设计开发过程的验证及评审工作。 4.8 财务部参与设计开发过程的验证及评审工作; 5 工作程序 5.1设计和开发策划 5.1.1设计和开发立项依据 a)产品开发合同:公司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产品。 b)市场订单合同:与用户签订的合同或订单。 c)上级下达任务:上级部门直接下达的设计开发任务。 5.1.2 设计和开发立项分类 设计和开发控制流程可根据顾客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具体按照如下两个类别进行:a)重大项目:一般指公司发展规划发展确定的主要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影响广泛或市场订单量大,需要经过多个部门配合协作才能决定实施的,需按照完整的设计开发流程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