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执业药师考试《中成药学》复习笔记

执业药师考试《中成药学》复习笔记

执业药师考试《中成药学》复习笔记

1 中成药概念和中成药的特点

概念: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成药为辅料,按规定的处方和工艺成批生产的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可控的质量标准,可以直接供临床辨证使用的制剂,简称成药。

特点:有明确的功效和主治;严格的用法和用量;科学的命名和有效期;便于贮存和携带;毒副作用小。

2 中成药学的发展,各个朝代的代表作

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

两汉魏晋南北朝:《黄帝内经》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首创麻醉药《麻沸散》华佗

晋代:《肘后备急方》最早应用脏器疗法实例之一

隋唐时期:《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思邈

宋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本草纲目》

近现代时期:《中国药典》

3 中成药处方的主要来源

历代医药文献,经验方,医院制剂协定方和新研方

4 君臣佐使

君: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其用量较大,甚至超过常用量。

臣:辅助君药治疗主病的药物;对兼病或兼证其主要作用的药物佐:主要治疗次要见证的药物,但在本方中作用次于臣药;用以消除、减弱君药、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而又能起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反佐药是指在病斜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的药物

使:引经药,即利用其归经的特点以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5 中成药的命名

以处方组成功效命名:

以主药名称命名《益母草膏》;以成药功效命名<清热解毒颗粒>;以主药及其功效命名《柏子养心丸》;以组成药物味数命名《二妙丸》;以组成中药味数及主要功效命名《十全大补丸》;依主治病症命名《白带丸》;依味药加减命名《复方丹参片》

以方源、创始人及产地命名:

依制药处方原载书籍命名《局方牛黄清心丸》;依制剂创始人命名《使国公药酒》;依产地或厂家命名《云南白药》

以炮制方法,方药配伍,服用剂量及服用方法命名:

依炮制方法命名《石灰丸》;依方药配比命名《六一散》;依服用剂量命名《十滴水》;依服用方法命名《川芎茶调散》;

以成品的外观性状而命名:

依成品德颜色命名《紫雪》;依裱褙材料命名《狗皮膏》;

以古代哲理或寓意、夸张命名:

依古代哲理命名《定坤丸》:依寓意或夸张而命名《逍遥丸》;

6 常见剂型概念,优缺点

剂型:中药的形态,即中成药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临床应用形式,并与中成药的制法和服法密切相关。

丸剂:

概念:用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剂型,分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微丸

特点:一般吸收慢,药效持久,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藏都比较方便。

散剂:

概念:一种或多种药材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药剂

特点:制作简便,携带方便,节省药材等优点。用量不易吞服,易挥发,潮解

膏剂:

概念: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

特点:

丹剂:

概念:用汞及某些矿物类药材,经高温炼制而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

特点易发生化学反应,,避光,

颗粒剂:

概念: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药材细粉制成的颗粒状制剂特点:易携带,服用简便,易吸潮

胶剂:

概念:动物的皮骨甲用水煎去胶质,浓缩成愁胶状,经干燥后制成的固体块状内服制剂

特点:

合剂与口服液:

概念:要采用水或其它溶剂,采用适宜的方法提取,经浓缩制成的液体制剂。

特点:用量小,易吸收,口感好,作用迅速,质量稳定,携带方便,以保存,但成本比较高。

例题:

1、2002年1月22日生产的药品,有效期为3年,其失效日期为( B )

A.2005年1月22日

B. 2005年1月21日

C. 2005年1月23日

D.2005年12月30日

E. 2005年1月30

2、一般口服药物的吸收速度由快到慢排序正确的是 ( D )

A 散剂>混悬剂>溶液剂>胶囊剂>片剂、丸剂>包衣片、包衣丸

B 胶囊剂>混悬剂>散剂>溶液剂>片剂、丸剂>包衣片、包衣丸

C 包衣片、包衣丸>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丸剂>溶液剂

D 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丸剂>包衣片、包衣丸

E 片剂、丸剂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溶液剂>包衣片、包衣丸

3、可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的是( C )

A 《五十二病方》

B 《千金方》

C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D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E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4、治疗伤寒少阳证的基础药,又是和解少阳的代表药的是( B )

A. 戊己丸

B. 小柴胡片

C. 乌倍散 D 小半夏合剂 E 四逆散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笔记

总论 第一章药性理论 一、四气 1.四气的确定: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 的。如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 等药物治疗,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2.四气的作用: ⑴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⑵温热药——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 二、五味 1.五味的确定:通过口尝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和药物作用的标志。 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三、升降浮沉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⑴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 ⑵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 二、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⑴四气五味:①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 ②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⑵药物质地轻重:①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 ②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 ⑶炮制配伍:药物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升降浮沉性能。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四、归经 1.归经的确定: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依据药物对脏腑经络病变治疗作用进行归纳而定。如羚羊角、钩藤能清热熄风,石决 明能平肝潜阳,柴胡能疏肝解郁,分别治疗肝经病变的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证,故这些药归于肝经。 五、毒性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①剂量过大;②误服伪品;③炮制不当;④制剂服法不当;⑤配伍不当。 2.使用注意事项: ⑴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注意配伍禁忌;防止伪品混用,保管好剧毒中药。 ⑵根据“以毒攻毒”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前提下,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 砒霜治疗白血病等。 ⑶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 第二章中药的配伍 一、中药配伍的概念和意义 1.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 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 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2)燥指苦 能燥湿,如苍术。(3)坚:①坚阴,即泻火存阴; ②坚厚肠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能软、能下, 6.涩:能收、能敛,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猪苓、茯苓。常将淡附于甘。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 者慎用。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等作用,如藿香、佩兰等。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四、升降沉浮 (一)含义: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 相同。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

执业药师的复习笔记

执业药师的复习笔记 1、科目特点分析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一般由5 个章节组成,知识点广泛、知识点零散、知识点较难。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知识点与题目互相结合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将知识点更好地运用。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是一门比较专业的科目,共计由2 个大章节组成。本科目是一个需要硬性记忆的科目,考点集中但内容较多,故考生在复习时,应将精力放在功效和主治方面,轻化其他内容,才能用最少时间拿到较高的分数。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包括13章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 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中医诊断基础、第五章治则与治法、第六章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第七章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第八章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第九章中医儿科五官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中医诊断基础、第五章治则与治法、第六章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第七章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第八章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第九章中医儿科五官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包括: 第一章执业药师与中药药学服务、第四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十章民族医药基础知识、第十一章中药调剂和贮藏养护、第十二章中药的合理应用、第十三章中药用药安全。 其中,第一部分以理解为主,且前后联系性较大,需按照先后顺序进行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掌握。第二部分以记忆为主,内容相对独立,无先后顺序。 《药学专业知识(一)》共8 章,其中,第1、2、3 章属于药物化学的内容,涉及到药物的结构和效应关系,应该放到一起学习。第4、5、6 章属于药剂学的内容,重点掌握每一类制剂的特点、辅料、质量要求、处方分析和临床应用。第7、8 章属于药理学的内容,重点掌握药效学、药动学及药物体内过程,会涉及到计算题,熟悉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要求等内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常用中成药部分——第二十二章 内科常用中成药

第一节解表剂 概述 凡以疏散表邪,治疗表邪所致的各种表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称为解表剂。 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疏散表邪之功,兼有清热、祛风胜湿、止咳平喘、解暑等作用,主治外感六淫等引发的病证。分为: 辛温解表剂: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主治外感风寒之感冒。 辛凉解表剂: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解表胜湿剂:祛风解表、散寒除湿,主治外感风寒夹湿之感冒。 祛暑解表剂: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之感冒。 扶正解表剂:益气解表,主治体虚感冒。 本类中成药大多辛香发散,有伤阳耗气伤津之弊。体虚多汗,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慎用;久患疮痈、淋病、大失血者慎用。 1.辛温解表剂 桂枝合剂 【处方组成】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配伍意义】方中桂枝为君药。 【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感冒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塞干呕。 【注意事项】表实无汗或温病内热口渴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物。服药后多饮热开水或热粥,覆被保暖,取微汗为度。 表实感冒颗粒 【药物组成】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紫苏叶、葛根、生姜、陈皮、桔梗、苦杏仁(炒)、甘草。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稀。 【注意事项】因含麻黄,故高血压、心脏病者慎用。 感冒清热颗粒 【药物组成】荆芥穗、防风、紫苏叶、白芷、柴胡、薄荷、葛根、芦根、苦地丁、桔梗、苦杏仁。 【功能】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正柴胡饮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防风、生姜、赤芍、陈皮、甘草。 【功能】发散风寒,解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流感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2.辛凉解表剂 银翘解毒丸 【处方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 【配伍意义】金银花、连翘为君药。 【功能】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注意事项】孕妇及风寒感冒慎用。 桑菊感冒片 【处方组成】桑叶、菊花、薄荷素油、苦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甘草 【配伍意义】桑叶、菊花为君药。

执业药师中药学复习资料

执业药师中药学复习资料 执业药师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它涉及到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制剂学以及中药的鉴别、炮制等方面知识。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药学,下面将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学习方法。 一、教材推荐 1. 《中药学》(第二版):这是一本权威的中药学教材,内容全面、系统,适合 作为基础教材使用。它详细介绍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药理作用等方面的 知识,并配有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便于理解和记忆。 2. 《中药学考试指南》:这本书是专门为执业药师考试编写的,内容紧扣考纲,重点突出,适合作为复习用书。它将中药学的知识点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提供 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考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习方法 1.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考试的时间安排和个人的复习进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学 习计划。将中药学的各个知识点分解成小的任务,每天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和复习。 2. 多种学习方式结合:中药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 行学习。除了阅读教材,还可以听讲座、观看视频、参加讨论等方式,增加学 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3. 做好笔记: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记录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可以使用不同颜 色的笔记本,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方便后期的复习和回顾。 4. 制作思维导图:中药学的知识点较多,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整理和梳理思

路。可以将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理作用等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一 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5. 刷题巩固: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后,可以通过刷题巩固所学内容。可以选择一 些中药学的习题册或者在线题库,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和记忆。 三、重点知识点 1. 中药的分类:中药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等;按照性味 归经可以分为寒、凉、温、热等不同属性的药物。 2. 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学的重点内容,包括药理学的基本 原理、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和药效学等方面的知识。 3. 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是指将原药进行炮制加工,以改变其性能和用途。 炮制的方法包括炙、炒、煅、制、炖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效果。4. 中药的鉴别:中药的鉴别是指通过外观、性状、气味、味道等特征,判断中 药的真伪和质量。鉴别中药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 实践来提高鉴别能力。 以上只是中药学复习资料的一部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每天的学习和复习,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心态,相信自 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祝愿各位考生顺利通过执业药师考试!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19种常考易混中成药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19种常考易混中 成药: (1)保济丸、保和丸 【保济丸】功能解表,祛湿,和中,主治暑湿感冒,晕车晕船。 【保和丸】功能消食,导滞,和胃,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2)通便宁片、通便灵胶囊 【通便宁片】功能宽中理气,泻下通便,主治肠胃实热积滞之便秘。 【通便灵胶囊】功能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主治热结便秘,长期卧床便秘,一时性腹胀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 (3)黄连上清片、牛黄上清片 【黄连上清片】功能散风清热,泻火止痛,主治风热上攻、肺胃热盛之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牛黄上清片】功能清热泻火,散风止痛,主治热毒内盛、风火上攻之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等。 牛黄比黄连的清热作用强,所以牛黄泻火的功效在前面,治疗风火上攻,热毒内盛。黄连主治的是风热上攻。古人云“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 (4)新雪颗粒、紫雪散 【新雪颗粒】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外感热病,热毒壅盛证;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感冒见证。 【紫雪散】功能清热开窍,止痉安神,主治热入心包,热动肝风证。 雪是冬天才下的,治疗热证,新雪颗粒,一个新字,治疗的是外感热病,外感病一般是新病。紫雪,说明不是一时半会的才有的,治疗的是热入心包,属“凉开三宝”之一,“乒乒乓乓紫雪散”治疗有动静的窍闭神昏,善止痉。 (5)香砂养胃丸、香砂平胃丸 【香砂养胃丸】功能温中和胃,主治胃阳不足,湿阻气滞之胃痛、痞满。

【香砂平胃丸】功能理气化湿,和胃止痛,主治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养胃,不足了虚了才需要养,治疗的是胃阳不足。平胃,平,我们说平乱,治的是实证,主湿浊中阻、脾胃不和。 (6)四君子丸、六君子丸 【四君子丸】功能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六君子丸】功能补脾益气,燥湿化痰,主治脾胃虚弱,食量不多,气虚痰多,腹胀便溏。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君子养正气。君子丸补气。四君子加上半夏、陈皮,就是六君子,六君子就多了燥湿化痰作用。 (7)右归丸、左归丸 【右归丸】功能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痠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 【左归丸】功能滋肾补阴,主治真阴不足,腰痠膝软,盗汗遗精,神疲口燥。 右归补阳,阴中求阳(右属阴,所以说阴中求阳);左归补阴,阳中求阴(左属阳,所以说阳中求阴)。 (8)四逆散、四逆汤 【四逆散】功能透解郁热,疏肝理脾,主治肝气郁结之胁痛、痢疾,脘腹胁痛,热厥手足不温、泻痢下重。 【四逆汤】功能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主治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四逆,就是四肢手足不温。散能散热,四逆散透解郁热,汤是热汤,能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四逆汤含有附子干姜)。 (9)小儿消食片、小儿化食丸 【小儿消食片】功能消食化滞,健脾和胃,主治食滞胃肠之积滞。 【小儿化食丸】功能消食化滞,泻火通便,主治食滞化热之积滞。 化,转化,变化。饮食入胃,一个是转化成了精微物质,供人吸收,还有就是转化成了糟粕也就是大便。饮食不消化,也容易化热。所以小儿化食丸,就比小儿消食片多了一个泻火通便的作用。 (9)正柴胡饮颗粒、小柴胡颗粒 【正柴胡饮颗粒】功能发散风寒,解热止痛,主治外感风寒。 【小柴胡颗粒】功能解表散热,疏肝和胃,主治外感病邪犯少阳证。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 汇总 中药鉴定学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重要一门科目,它主要内容包括中药 的性味、归经、功效、毒性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整理了中药鉴定学中常考 的知识点,供广大执业药师考生参考。 1.中药的鉴别方法 中药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外观鉴别、显微鉴别、生药鉴别和炮制鉴 别等。其中外观鉴别是中药的基本鉴别方法,包括外貌、大小、形状、组 织结构等方面。显微鉴别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的微观结构,包括细胞、 纤维束、细胞外结构等方面。生药鉴别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生长环境、产地、外貌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是否为正品。炮制鉴别是通过对中药材 的炮制工艺、特性、质地等进行观察和比较,判断是否按规定炮制。 2.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 中药材的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等,是中药材的特性之一、其 中寒性药材具有清热、凉血、利湿等作用;凉性药材具有清热、滋阴、解 毒等作用;平性药材具有调和阴阳、益气血、健脾胃等作用;温性药材具 有温阳、散寒、活血等作用;热性药材具有热病、散寒、活血等作用。中 药材的归经是指其作用的主要功效和作用部位,如归肝经、归心经等。 3.中药的功效与适应症 中药的功效是指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和效果,包括清热、祛风、活血、化痰等多种作用。适应症是指中药用于治疗的疾病和症状,如感冒、咳嗽、腹痛等。在执业药师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考生需 要掌握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

4.中药的毒性与禁忌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包括毒性反应、过敏反 应等。中药的禁忌是指中药在一些人或一些情况下禁止使用的情况,如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禁用一些中药;同时,一些中药与一些药物有相互作 用时也可能会禁用。 5.中药的贮藏与鉴别 中药的贮藏是指中药材的保存和保鲜方法,包括干燥贮存、通风保鲜、防潮防蛀等。中药的鉴别是指对中药材的真伪进行鉴定和评价,包括外观 鉴别、药材组织结构鉴别、显微鉴别等。 以上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的简要 汇总。中药鉴定学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重要一门科目,考生需要掌握中药 的鉴别方法、性味与归经、功效与适应症、毒性与禁忌、贮藏与鉴别等方 面的知识,才能顺利通过考试。希望以上内容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执业药师中药学笔记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断续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芩、苎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 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远志 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 (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苦楝皮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

XX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 xx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根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根底学科之一。下面是提供的xx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药药剂学系指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 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的常用术语如下。 1.制剂根据药典、药品标准等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2.剂型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需要的 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剂型的重要性主要表达在:剂型可以影响药物的有效性与平安性、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影响药物的作用速 度、决定给药的途径等。 3.中成药: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一、中药制剂的原料 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 二、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 (―)按物态分类

(1)液体剂型:如合剂、糖浆剂、注射剂等。 (2)固体剂型:如丸剂、片剂、颗粒剂等 (3)半固体剂型:如软膏、贴膏等 (4)气体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等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1)真溶液型液体制剂:如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等。 (2)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如胶浆剂、涂膜剂等 (3)乳浊液型液体制剂:如乳剂、静脉乳剂等 (4)混悬液型液体制剂:如合剂、洗剂、混悬液等。 (三)按制备方法分类 1、浸出制剂:如汤剂、合剂、酒剂等 2、无菌制剂:如注射剂、滴眼剂等 (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如糖浆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以及经直肠给药的灌肠剂、栓剂等。(2) 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包括注射给药的剂型;呼吸道给药的剂型;皮肤给药的剂型;黏膜给药的剂型等。 三、中药制剂的剂型选择 1.根据药物性质:一般而言,对于在胃肠道中不稳定、或对胃肠 道有刺激性、或不被胃肠道吸收的药物、或 因肝脏首过效应易失效者均不宜设计为口服制剂。 2.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 通常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

执业药师《中成药学》考点:平肝息风药

执业药师《中成药学》考点:平肝息风药 2016年执业药师《中成药学》精选考点:平肝息风药 平肝息风药是指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等证。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症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 如:石决明、珍珠母、珍珠、代赭石、蒺藜、牛黄、钩藤、地龙、全蝎、蜈蚣、牡蛎、玳瑁、羚羊角、僵蚕等。 此类药物皆入肝经,多为介类、昆虫等动物药及矿物药,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及镇静安神等作用。 平肝息风药可分为以平肝潜阳为主要作用的平抑肝阳药和以息肝风、止痉抽为主要作用的息风止痉要两类。但由于肝风内动以肝阳化风为多见,且息风止痉药为兼具平肝潜阳的作用,两类药物常互相配合应用。故又将两类药物合称平肝息风药。 肝阳上亢多因肝肾阴虚,阴不能制阳所致。多呈现头目眩晕、头痛、耳鸣、心烦。常见于高血压病。所谓“动风”是指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抽搐、震颤、头晕眼花等一类具有“动摇”特点的症状。此等表现主要为肝经病变的征象。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已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所以一般称为肝风。 为了区别于外感风邪所致的外风证,常将肝风归属内风,称为肝风内动。平肝息风药主要用于平息内风。“肝风”临床常见有: ①热极生风。是温热病时高热所至,表现为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多见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急性传染病之高热惊厥。 ②肝阳上扰,虚风内动。由肝阳上亢病情进一步发展而来,除见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外,甚或卒然跌扑、神志不清、口眼歪斜、舌强、半身不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可见上述临床表现。此外,癫痫、神经官能征、美尼尔氏征、破伤风等疾病,亦

执业药师考试《中成药学》复习笔记

执业药师考试《中成药学》复习笔记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接下来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执业药师考试《中成药学》复习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六章清热中成药 清热药物为主,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等作用。 第一节清热解毒类 三焦火毒炽盛,所致的瘟疫,温毒 牛黄解毒片 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目赤肿痛 六神丸 清凉解毒,消炎止痛,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乳痈发背,无名肿毒 第二节清脏腑热类 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病症 龙胆泻肝丸 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方中龙胆草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有清热燥湿、导热下行之效,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可使湿热从小便而解。生地、当归有滋阴养血之功。柴胡有疏肝解郁和引经之用。甘草调和诸药。龙胆泻肝丸泻肝而不伤肝,利湿而不伤阴,其配伍相辅相成, 第三节清虚热类 热病后期,余邪未尽,阴液已伤津 玄麦甘桔颗粒 清热滋阴,祛痰利咽,用于阴虚火旺,口鼻干燥,咽喉肿痛 例题: 1、参麦注射液一般不用于:( D )

A、冠心病 B、慢性肺心病 C、病毒性心肌炎 D、感冒 2、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可以用于:( D ) A、小儿食积咳嗽 B、痰热症 C、喉间痰鸣 D、以上均是 3、清开灵颗粒的功用是:( B ) A、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B、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C、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D、清热散风、解表退热。 4、中成药的优点:( D ) A、便于保存; B、便于携带; C、可大规模生产; D以上均是 第七章温里中成药 温里助阳,散寒通络,治疗里寒证 第一节温中祛寒类 中焦虚寒证,症见脘腹疼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吞酸吐涎,恶心呕吐,腹痛不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 附子理中丸 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手足不温 第二节温经散寒类 寒邪凝滞经脉或冲任虚寒等证 艾附暖宫丸 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 例题: 1、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有( E ) A辨证用药 B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C剂型的选择使和用剂量的确定 D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E以上答案都是 2、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 A ) A偏小值 B偏大值 C偏中值 D偏高值 E偏底值 3、使用中药注射剂错误的( E ) A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 B 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执业药师《中成药学》考点:补益中成药

执业药师《中成药学》考点:补益中成药 导语:其实乌鸡白凤丸并非是妇科特效药,它还可以补气养血你知道吗?下面是关于执业药师中《中成药学》的相关知识内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十章补益中成药 具有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作用,治疗各种虚证 第一节补气类 补气健脾作用,用于治疗脾肺气虚证 四君子丸 处方:党参君 白术臣 茯苓佐 炙甘草使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方歌:四君子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茯苓,白术君药 山药,链子白扁豆薏苡仁臣药 砂仁桔梗佐 甘草使 功效与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疲倦乏力 方歌:参苓白术散砂仁,扁豆甘草薏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链子山药益脾神 补中益气丸 处方:炙黄芪君 党参炙甘草白术臣 当归佐

升麻柴胡陈皮使 功效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子宫脱垂 第二节补血类 血虚证 归脾丸 养血调经,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及月经不调 第三节气血双补类 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不华 乌鸡白凤丸 并非妇科特效药,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 第四节补阴类 滋补阴液,适用于阴亏津伤的病证 六味地黄丸 处方:熟地黄君 山茱萸山药臣 泽泻茯苓牡丹皮佐 两座高山茯苓泽泻山茱萸牡丹皮 功效与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例题: 1、影响药物升降沉浮的因素有:D A:四气五味;B:药物本身质地的轻重;C:炮制、配位;D:以上均是 2、下列药物不能与五灵脂同用的是:A A:人参;B:草乌;C:郁金;D:犀角 3、下列关于四气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B: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C:

执业药师考试《中成药学》复习笔记

执业药师考试《中成药学》复习笔记 1 中成药概念和中成药的特点 概念: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成药为辅料,按规定的处方和工艺成批生产的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可控的质量标准,可以直接供临床辨证使用的制剂,简称成药。 特点:有明确的功效和主治;严格的用法和用量;科学的命名和有效期;便于贮存和携带;毒副作用小。 2 中成药学的发展,各个朝代的代表作 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 两汉魏晋南北朝:《黄帝内经》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首创麻醉药《麻沸散》华佗 晋代:《肘后备急方》最早应用脏器疗法实例之一 隋唐时期:《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思邈 宋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本草纲目》 近现代时期:《中国药典》 3 中成药处方的主要来源 历代医药文献,经验方,医院制剂协定方和新研方 4 君臣佐使

君: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其用量较大,甚至超过常用量。 臣:辅助君药治疗主病的药物;对兼病或兼证其主要作用的药物佐:主要治疗次要见证的药物,但在本方中作用次于臣药;用以消除、减弱君药、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而又能起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反佐药是指在病斜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的药物 使:引经药,即利用其归经的特点以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5 中成药的命名 以处方组成功效命名: 以主药名称命名《益母草膏》;以成药功效命名<清热解毒颗粒>;以主药及其功效命名《柏子养心丸》;以组成药物味数命名《二妙丸》;以组成中药味数及主要功效命名《十全大补丸》;依主治病症命名《白带丸》;依味药加减命名《复方丹参片》 以方源、创始人及产地命名: 依制药处方原载书籍命名《局方牛黄清心丸》;依制剂创始人命名《使国公药酒》;依产地或厂家命名《云南白药》 以炮制方法,方药配伍,服用剂量及服用方法命名: 依炮制方法命名《石灰丸》;依方药配比命名《六一散》;依服用剂量命名《十滴水》;依服用方法命名《川芎茶调散》; 以成品的外观性状而命名:

执业药师考试《中成药学》复习笔记:影响中成药功效的因素

执业药师考试《中成药学》复习笔记:影响中成药功效的因 素 1 原料材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品种、产地、采收期、药用部位、产地加工、贮存 2 中药炮制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除去非用药部位与杂质、提高中成药疗效、改变中成药的主治、提高中成药的安全性 3 制备工艺对中成药的功效的影响:侵提工艺、分离工艺、精制工艺,浓缩工艺、干燥工艺、灭菌工艺 4 配伍组成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配伍原则: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5 剂型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利用度的影响,稳定性的影响 6 临床应用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辨证施治、药量、合并用药、服用时间、饮食 7.辅料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药量:老年人用量适当低于成年人,小儿2岁以上可以成年人量的1/4,2~5岁的儿童用成年人用量的1/3,5岁以上可用成年人量的1/2.体弱者不宜较大用量,久病者应低于新病者的剂量。老年人开始少,后加多。伤势重者用量大,病轻者用量少

服用时间:一般来说,多少药物宜在饭前1小时服用,如滋补药,驱虫药;抗疟疾药饭前2小时,安神睡前,调经近经期 例题: 1、中药鉴定学研究的对象是( D ) A 中药材及成方、制剂 B 天然药物 C 中成药 D 中药的化学成分 2、烘干法测定水分的干燥温度是( A ) A .60℃ B .95-100℃ C. 100-105℃ D. 500-600℃ 3、烘干法测定水分适合于( C ) A.含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材 B.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 C.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 D.适合于各种药材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开发 1 选题原则:继承是基础,现代科学是手段,发扬是目的,临床是后盾,现代化是目标 2 处方来源:传统古方,法定处方,协定处方,民间处方, 3 组成方式:以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辨治用药经验,组成中成药新药复方制剂;结合现代病因病理认识及中药药学研究成果,组成中成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考试各章节高频考点、重点总结

麻黄发汗解表风寒表实无汗证 香薷发汗解表 桂枝发汗 紫苏发表散寒 生姜发汗解表“” 荆芥散风解表 防风解表 羌活解表散寒 藁本发表散寒 细辛散寒 白芷发散风寒 宣散风热利咽,透疹治风热诸疾最宜,。 牛蒡子疏散风热。 蝉蜕疏散风热。 桑叶疏散风热。 菊花疏散风热 葛根退热 柴胡解表退热 升麻发表 黄芩清热燥湿 黄连清热燥湿,除中焦湿热,为治之要药。黄柏清热燥湿,退虚热,除下焦湿热。 龙胆清热燥湿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为治疗 知母清热泻火治疗均可。 清三焦热,尤善清心热。气分血分热均可。可治 栀子泻火清热 天花粉清热为清润消肿排脓之品。 竹叶清热为治热病烦渴、之要药 为治肝阳眩晕、 夏枯草 生地黄清热凉血 玄参清热凉血 牡丹皮清热凉血

赤芍清热凉血肝郁化火胁痛。 金银花清热解毒凡热毒或风热所致病证皆可选用。 连翘清热解毒素有“”之称,为治证所常用。 板蓝根清热解毒善解毒散结利咽,治及痄腮最宜。 大青叶清热解毒消肿高热、神昏、发斑,治最宜; 青黛清热解毒治之咳痰带血、小儿惊风、。 射干清热解毒咽喉肿痛证属尤宜;( 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 鱼腥草清热解毒。不宜久煎 败酱草清热解毒善治肠痈腹痛,兼治、肺痈及血瘀胸腹痛。 牛黄清热解毒温病高热动风,小儿急惊抽搐,痰热癫痫。 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白头翁清热解毒治热毒血痢及阿米巴痢疾。 白鲜皮清热解毒诸之要药 青蒿退虚热虚热、实热两清,兼表也可投用; 地骨皮退虚热 白薇退虚热清热 大黄泻下清热泻火 芒硝泻下(外用) 为治肠胃实热内结、下之要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为治肠燥便秘之要药,兼者尤宜 甘遂、京大戟、红大戟泻水逐饮 牵牛子逐水 巴豆逐水 独活祛风湿 徐长卿祛风 防己祛风湿; ,均可,但以风湿热痹最宜秦艽祛风湿 豨莶草祛风湿通经络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 木瓜拘挛麻木、脚气肿痛、及消化不良。 蕲蛇祛风通络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常用单味中药记忆口诀

1、解表药 发汗解表(发表) 01.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蚂蝗发表水中宣传) 02.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相如发表水中荷花) 03.浮萍: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透疹止痒(浮萍发表水中偷羊) 04.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温阳化气(鬼子发表精通文化) 05.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生姜发表闻之OK)祛风胜湿止痛(风湿痛) 06.防风:解表解痉祛风胜湿止痛(防风宝镜风湿痛) 07.藁本: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彪悍风湿痛) 0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枪火彪悍风湿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09.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习新文化) 10.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柏芝十代中农) 11.苍耳子:祛风散寒通窍止痛除湿止痒(苍耳湿痒) 12.辛夷:散风寒通鼻窍(辛姨俏) 解表透疹 13.西河柳:解表透疹祛风除湿(西河风湿) 14.荆芥:解表透疹散风止痒止血(警戒风扬雪) 15.紫苏:安胎行气宽中发表散寒解鱼蟹毒(自疏胎中寒毒) 疏散风热 16.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蔓荆清头风痛) 17.薄荷:疏散风热疏肝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薄荷树干里头演阵) 18.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解毒消肿疗疮宣肺利咽(牛蒡疹毒重创飞烟)明目 19.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残颓风景真养目) 20.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木贼退学) 21.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桑叶屏幕两只肥皂) 22.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菊花屏幕死) 升阳解热 23.葛根:升阳止泻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哥根泻热枕巾) 24.升麻:升举阳气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麻表疹死) 25.柴胡:升举阳气解表退热疏肝解郁(柴胡解退肝郁) 26.淡豆豉:解表除烦(豆豉表烦)

《中药综》精选知识点学霸复习笔记32条

♦1.饭前服:补益药如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制酸药,以减少胃酸分泌,增强对胃黏膜的保护;病在胸腹以下,如肝肾等脏器疾病,旨在药力直达病所。 ♦2.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苦寒伤胃之药;健胃消食药如保和丸、大山楂丸;病在胸膈以上,如头痛、眩晕、目疾、咽痛等,使停于上焦。♦3.清晨服:利水蠲饮祛湿剂如鸡鸣散;涌吐药如常山饮、七宝饮。 ♦4.清晨至午前服:发汗解表药如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九味羌活汤;温补肾阳、温阳健脾药如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右归丸。 ♦5.午后至夜晚服:滋阴潜阳、清热解毒、重镇固摄的中药,如寒下剂。 ♦6.睡前服:安神药如酸枣仁汤、朱砂安神丸;涩精止遗药;缓泻药;治疗夜汗出、夜半腹痛者。 ♦7.疾病发作时服:截疟药在疟疾发作前 1~2 小时服用;平喘药于哮喘发作前两小时服用。 ♦8.其他:急性病应立即服;慢性病应定时服;调经药应于经前或经期服用;呕吐、惊厥、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不定时服药。 ♦9.分服:分服,即将一天的药量分次服用。如麦门冬汤治疗咳逆证,因肺阴虚内热多于夜间加剧,故夜间需加服一次;奔豚汤治疗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发作频繁,故日三夜一服用以利于控制症状。 ♦10.顿服:顿服是指将一剂药量一次服完。顿服法服药量大力峻,起效较快,

多用于正气未虚的急重症治疗,年老体虚患者慎用此法。 ♦11.频服:频服指少量多次,频频服用的方法。本法多用于病变在上焦者,如咽喉病,旨在服药时取少量多服的方法,即少饮慢咽,多次饮用。止吐药宜小量多次频服;重病、急病可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以使药效持续。 ♦12.连服: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连服可在短吋间内使体内药物浓度达到较高水平,多用于急病和危重症的治疗。 ♦13.温服:一般汤剂均适宜温服。 ♦14.热服:适用于解表药、寒证药以助药力。如桂枝汤、麻黄汤。治疗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出现真热假寒之证也应寒药热服。 ♦15.冷服:通常适用于解毒药、止吐药、热证药、清热祛暑药。如中毒患者服用热药易促进毒药扩散,因此冷服为宜。治疗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如玉女煎清胃滋阴,治水亏火盛、烦热干渴,即宜冷服。如出现真寒假热之证也应热药冷服,以防格拒药势。 ♦16.服药方式:(1) 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剂型通常直接以温开水送服。 (2) 含服剂用药需保持口腔湿润,舌下含服应将药物放于舌下。 (3) 咽喉含片是将药物含于口中。 (4) 颗粒剂用开水冲服。口服液、糖浆剂可直接服用。 (5) 煎膏剂可以用温开水化开后服用。胶剂可用水或黄酒加热熔化后服用,或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服用。 (6) 茶剂用时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不定时饮用。 ♦17.老年人的用药:选择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使用低价位的药品,要使用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