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与健康

中医药与健康

中医药与健康
中医药与健康

主要内容:

一、中药的基本概念:是指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二、何谓药食同源:保健药食是指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药物、食物,在实际应用中,很多药

物和食物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讲述的药食同源。

(一)药食同源,古已有之原始社会:区分食物、药物、毒物

奴隶社会:药用酒

春秋战国《黄帝内经》:食疗理论、方剂

汉代《神农本草经》:药用食物

张仲景《伤寒论》《金匱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

唐代《千金翼方》:...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

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

宋金元明清对食疗理论与应用发展:宋《太平圣惠方》记载食疗方《养老奉亲书》

元《饮膳正要》:完整的营养学专著

(二)从两方面理解药食同源.

1 中药与食物的产生方法相同.试吃.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2 它们的来源相同动植物

三、何为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

寒(凉)药:

热(温)药:

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

滋阴等功效。

如:大黄、黄芩、黄连、菊花等。

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

如:附子、干姜、当归、川芎等。

五味:辛、酸、甘、苦、咸

1、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苷类、生物碱。辛可发散、行气、活血。药理作用:

解表药:芳香性挥发油,发汗、解热作用。如:薄荷、白芷

理气药:挥发油,调节胃肠运动、消化液、消化酶。如:木香

活血药: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如:川芎

2、酸味药: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质。酸能涩能收药理作用

止泻、止血、抗炎、抗菌等,如:乌梅、五味子等。

3、甘味药:化学成分含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

甘味药能补能缓补益药、养心安神药、消食药如人参、甘草、红枣等。药理作用

甘味补益药补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能补充营养、强壮机体、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多糖类成分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4、苦味药:化学成分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苦能泻能降能燥能坚清热燥湿药、攻下药药理作用:黄连、苦参含生物碱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栀子、知母含苷类成分,具有抗菌、解热、利胆作用。大黄含蒽醌苷,具泻下作用。杏仁含苦杏仁苷产生平喘作用

5、咸味药:化学成分主要含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咸能软坚散结润下温肾壮阳药占相当比例。药理作用

芒硝含硫酸钠,具有容积性泻下作用。

昆布、海藻含碘,用于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

四:如何根据体质用药

体质类型:寒

体征表现:容易怕冷畏风、脸色白或苍白,手足易冷,容易腹泻或软便,喜欢热饮。

适宜性味及治则:温热性药物。可用药材:当归、肉桂、桂枝。

体质类型:热

体征表现:怕热、易口干舌燥、烦躁易怒,易便秘,面色红赤,舌质红。

适宜性味及治则:寒凉性药物。

可用药材:栀子、金银花、菊花、绿豆、薄荷、桑叶等。

体质类型:实

体征表现:常觉燥热,便秘,口干口苦、呼吸气粗,讲话声音宏亮,舌苔偏厚。

适宜性味及治则:寒凉性药物。

可用药材:山楂、金银花、菊花、绿豆、薄荷、桑叶等。

体质类型:虚---气虚

体征表现:少气懒言,面色白,精神萎靡、倦怠,自汗畏风,抵抗力差,容易感冒。

适宜性味及治则:升阳益气。

可用药材:党参、人参、甘草、西洋参等。

体质类型:虚----血虚

体征表现:容易头晕目眩,唇、甲、眼睑色淡,面色无华、皮肤干燥。

适宜性味及治则:养血益气。

可用药材:当归、丹参、红枣、熟地、阿胶等。

体质类型:虚---阴虚

体征表现: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烦热盗汗。

适宜性味及治则:滋阴清热。

可用药材:麦冬、玉竹、百合、西洋参等。

体质类型:虚----阳虚

体征表现:畏寒肢冷,腹泻便溏,小便清长,腹痛绵绵,喜暖喜按。

适宜性味及治则:温阳热性药物。

可用药材:肉桂、桂枝、姜、桂圆、人参等。

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

关木通:慢性肾损害关木通:慢性肾损害过敏反应

复方丹参注射液

龙胆泻肝丸

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无毒?

中药毒性的概念是广义的,即现代医学所称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单味中药的毒副作用、中成药的毒副作用

一、单味中药的毒副作用一、单味中药的毒副作用

1、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

含乌头碱类中药: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附子中的乌头碱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含强心苷的药物:蟾酥、罗布麻叶、万年青、黄花夹竹桃等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

2、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

马钱子、乌头类药物(乌头、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细辛、生天南星等。

麻黄、马钱子引起惊厥,细辛日用量20g,可致口唇、舌尖发麻丹参马钱子、乌头类药物(乌头、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细辛、生天南星等。

3、消化系统的毒副作用:黄连、鸦胆子、川楝子等常有胃肠道刺激作用。

大黄、川楝子、千里光、黄药子引起肝脏损害。复方丹参注射液引起肝损害

4、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

苦杏仁、白果(含氰苷、氢氰酸)麻痹中枢商陆致呼吸中枢麻痹

5、泌尿系统的毒副作用:

雷公藤肾功能损害关木通、马兜铃、广防己(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

6、造血系统的毒副作用:

芫花、斑蝥、狼毒、雷公藤等。雷公藤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再障

7、变态反应:

最常见过敏反应能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僵蚕、蜈蚣、天花粉、地龙等。

8、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雷公藤、大黄、石菖蒲有致突变作用或致癌作用槟榔引起食道癌细辛中黄樟醚有致突变、致肝癌半夏致畸胎、致突变回返回

二、中成药的毒副作用主要为过敏反应

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的其他中成药:牛黄解毒片、龙胆

泻肝丸等。注射液引发最多:复方丹参注射液

补气类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

主要产地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北部。

性味性平,味甘、微苦。

功效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药用价值

(1)对中枢神经的作用中枢调节益智作用兴奋作用

抑制作用影响因素:

成分:人参皂苷Rg类兴奋人参皂苷Rb类

抑制作用用量: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作用机体状态

(1)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益智作用

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b1、Rg1

益智机制:

. a.脑内RNA、蛋白质合成↑

. b.Ach、DA、NA↑

. c.促脑神经细胞发育,神经元功能↑

. d.保护神经细胞

. e.脑的供血、供氧↑改善能量代谢

(2)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

. NK细胞活性↑

ü促进补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生成

ü对抗化疗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和免疫抑制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ü促进抗体的生成

ü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有效成分:人参皂苷、人参多糖

(3)增强造血功能.

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DNA、R

NA、蛋白质合成↑

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

对抗化疗、放疗对骨髓的损伤

(4)对糖尿病的作用

双向调节血糖

ü对高血糖有降低作用

ü对低血糖有升高作用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强心心肌收缩力加强,输出量增加机理促儿茶酚胺释放,抑制Na+,K+-ATP酶

活性成分:人参皂苷

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扩血管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e、Rg1、Rb1、Rc

调节血压剂量:小剂量升压,机体机能状态

抗休克抗心肌缺血

(6)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延缓细胞衰老机制

ü单胺氧化酶↓

ü抗氧化

ü细胞膜流动性增高↓

(7)抗肿瘤

有效成分:人参皂苷、人参多糖改善症状,延长生命减少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用法用量3~9克,另煎,对入汤剂服用。治疗虚脱可用15~30克。

使用禁忌不能与藜芦、五灵脂制品同服,服药期间不宜同吃萝卜或喝浓茶。

贮存要点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防蛀、防霉。

不良反应

诱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出血是人参急性中毒的特征皮质类固醇中毒症状性早熟适于体虚乏力者滋补之用。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主要产地内蒙古、山西、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性味味甘,性微温。

功效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慢性衰弱,尤其是表现有中气虚弱的病人,用于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内脏下垂、崩漏带下等病症,还可用于表虚自汗及消渴。药用价值

(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ü吞噬功能

↑白细胞数↑

NK细胞活性↑

ü促进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生成

特异性免疫功能↑

ü促进抗体的生成

ü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ü对抗放疗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

预防感冒的发生

(2)增强造血功能

§增强造血功能

ü红细胞数↑

ü血红蛋白↑

ü防治辐射造成的白细胞数减少

原因

: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3)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促进蛋白质的更新调节血糖

(4)抗应激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抗疲劳

(5)延缓衰老延长寿命抗氧化

(6)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对心脏作用ü强心:心肌收缩力加强,输出量增加ü抗心肌缺血ü抗心律失常

调节血压ü降压作用

成分γ氨基丁酸、黄芪皂苷甲

机制: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ü升压作用

抗病毒性心肌炎

ü增强免疫功能

ü降低心肌细胞对柯萨奇病毒的敏感性

ü增强心肌细胞产生干扰素

. NK细胞活性↑

(7)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保肝抗溃疡

用法用量煎服,9~30克。

使用禁忌:高血压症、面部感染等患者应慎用,消化不良、上腹胀满和有实证、阳证等情况的不宜用黄芪。

贮存要点置于通风干燥处保存。

最佳补中益气之药。

山药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主要产地: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等地。性味:味甘,性平。

功效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

药用价值

(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ü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ü对抗化疗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

(2)滋补作用含甘露聚糖等营养成分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促进小肠运动含淀粉酶助消化

(4)降血糖作用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对小鼠糖尿病模型有防治作用

(5)耐缺氧延长缺氧小鼠存活时间

(6)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用法用量

入汤,10~30克;量多60~120克。

若研末服用,每次约6~10克。

使用禁忌

腹泻者或患有感冒、发烧者不宜服用。不可与碱性药物(如胃乳片)服用,烹煮的时间不宜过久。

贮存要点置于通风干燥处,防蛀。

最佳补脾良药。

大枣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主要产地河北、河南、山东、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味甘,性温。

功效主治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

药用价值

(1)提高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ü促进白细胞生成ü使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

(2)预防胆结石

(3)防治骨质疏松和贫血富含钙和铁

(4)预防高血压芦丁:软化血管,降低血压

用法用量生食或煎服,10~30克。

使用禁忌龋齿疼痛、腹部胀满、便秘、消化不良、咳嗽、糖尿病等患者不宜常用。

贮存要点用木箱或麻袋装,置于干燥处,防蛀、防霉、防鼠咬。

中药里的综合维生素。

卷心菜:十字花科草本植物结球甘蓝的茎叶

主要产地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主治益肾补虚、润脏腑、益气力、壮筋骨、清热利湿、缓急止痛。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疼痛、湿热黄疸、消化道溃疡疼痛、关节不利、虚损。

药用价值

(1)提高人体免疫力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增进食欲,促进消化,预防便秘止胃痛,促溃疡愈合缓解胆绞痛(3)调节脂肪代谢含较多胆碱有益于肥胖、高脂血症患者

(4)调节水盐代谢含钾多于钠阻止体内液体潴留,有利于肾脏病人

(5)防治贫血富含叶酸,促进红细胞生成

(6)防衰老,抗氧化芦丁:软化血管,降低血压

用法用量炒食、凉拌,每餐70克。

使用禁忌含粗纤维多,腹腔和胸外科手术后或胃肠溃疡出血特别严重的人均不宜食用。

贮存要点最好新鲜时食用,冷鲜保存。

有菜中王子.美誉的保健食品。

花椰菜

十字花科草本植物的花球

主要产地南方种植较多。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主治

补骨髓、润脏腑、益气力、壮筋骨、清热止痛、缓急利湿、益肾补虚。主治骨质疏松、爽喉、润肺、止咳。

药用价值

(1)提高人体免疫力ü含丰富维生素C

(2)抗癌作用分解体内致癌物质减少乳腺癌、直肠癌及胃癌的发病率

(3)减少心脏病与中风的风险防止胆固醇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

(4)保护血管含维生素K 增加血管壁强度,使不容易破裂

用法用量炒食、凉拌,每餐30克。

使用禁忌尿路结石不宜食用。

贮存要点最好新鲜时食用,冷鲜保存。

预防乳腺癌的食疗佳品。

小M为乔本科植主要产地主产河北。

性味性凉,味甘、咸。

功效主治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主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或脾胃虚腹泻、烦热口渴、口干、小便不利等。

药用价值

(1)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含易被消化的淀粉脾胃虚弱、呕吐、腹泻、产后、病后体虚。Create (2)促进睡眠安眠食品

用法用量煎汤或煮粥。每餐80克。

使用禁忌产后不能完全以小M为主食,应注意搭配,以免缺乏其他营养。

贮存要点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老人、产妇宜用的滋补品。

马铃薯为茄科植物马铃薯的块茎

主要产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性味微寒、味甘。

功效主治补气、健脾、消炎、治腮腺炎、烫伤。

药用价值

(1)润滑作用含黏液蛋白保持消化道、呼吸道、关节腔、浆膜腔的润滑

(2)预防心血管疾病黏液蛋白可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

(3)帮助消化含大量的膳食纤维促进胃肠蠕动,通便作用

(4)糖尿病的食疗食品马铃薯淀粉在体内只会被缓慢吸收,不会导致血糖过高

(5)肥胖症的减肥食品低热能高蛋白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

(6)维持人体酸碱平衡是一种碱性蔬菜中和人体新陈代谢后产生的酸性物质

用法用量有多种吃法,烹、炒、烧、炖均宜。每餐130克。

使用禁忌发芽的、变绿的马铃薯不能吃。

贮存要点喜低温,适宜贮藏温度为1℃~3℃。不能将红薯与马铃薯一起贮存。

在欧洲有.植物面包.的美誉。

蜂蜜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所酿的蜜大众的补品,老人的牛奶.。

主要产地全国各地均有。

性味微寒、味甘。

功效主治补中润燥、止痛解毒。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鼻渊、口疮、汤火烫伤、解乌头毒。

药用价值

(1)抗菌作用ü高渗透性ü酸性PH3.2-4.5 ü产生过氧化氢,抗菌ü溶菌酶ü黏稠性(2)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调节血压扩张冠状血管

(3)抗溃疡作用对乙酰水杨酸所致实验性胃溃疡有治疗效果。促进溃疡愈合

(4)保肝作用提供能量修复损伤的肝组织蜂蜜治疗肝炎有一定依据

(5)通便作用促进小肠推进运动缩短通便时间

用法用量煎服或冲服15~30克。

使用禁忌痰湿内蕴、中满痞胀及便溏、泄泻者忌服。蜂蜜不宜和葱一起食用。

贮存要点非金属容器贮存,不能用铁容器。宜放在阴凉、干燥、清洁、通风、温度保持5℃~10℃、空气湿度不超过75%的环境下。

补阳类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

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主要产地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性味性温、味甘。

功效主治具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嗽、补肺肾之功效。主治肺肾两虚、精气不足、阳痿遗精、咳嗽气短、自汗盗汗、腰膝酸软、劳嗽痰血、病后虚弱等症。

药用价值

(1)性激素样作用ü雄激素和雌激素样作用促进性的发育ü促进性激素的分泌

(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ü免疫器官重量↑白细胞数↑ ü巨嗜细胞活性↑但抑制干扰素的产生

调节体液免疫功能增强、抑制双向作用

(3)平喘扩张支气管祛痰与氨茶碱有协同作用

(4)保护肾脏功能防治肾损伤,降低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

.机制:1、稳定溶酶体膜2、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合成释放3、保护细胞膜

Na+,K+-ATP酶功能(5)增强造血功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

(6)延缓衰老抗氧化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

(7)对心血管作用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用法用量煎服,3~15克。

使用禁忌感冒风寒引起的咳嗽者不适合使用,肺热咳血者不宜用。

贮存要点通风干燥处(最好冷藏),防蛀。十分有效的抗癌药物。

核桃仁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种子营养丰富的长寿果。

主要产地主产于河北、北京、山西、山东.

性味性温、味甘。

功效主治温补肺肾、定喘润肠。用于肾虚腰痛、脚软、虚寒喘咳、大便燥结。

药用价值

(1)防治心血管病降低胆固醇防治冠心病、高脂血症ü防治高血压症

(2)润肌肤、乌须发亚麻油酸—肌肤美容剂

用法用量内服10~30克。也可加糖炒食。

使用禁忌腹泻者不宜用。

贮存要点置于阴凉干燥处。

松子仁为松科植物红松的种子.主要产地分布于东北。强阳补骨、活血美肤。

性味性温、味甘。中老年人理想的保健食品

功效主治养颜、熄风、润肺、滑肠、治风痹、头眩、燥咳、吐血、便秘。

药用价值

(1)健脑ü磷、锰含量丰富,ü补益大脑和神经ü预防老年痴呆

(2)通便作用含丰富的油脂,润肠通便

(3)滋养肌肤含丰富的油脂

(4)软化血管脂肪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软化血管的作用中老年人理想的保健食品

用法用量每次20克。

使用禁忌便溏滑精者、有湿痰者勿食。大便溏泄者不宜多食。

贮存要点通风干燥处保存,注意防霉防蛀。

虾为长臂虾科动物青虾等多种淡水虾的全体或肉滋补壮阳之妙品。

主要产地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性温、味甘。

功效主治补肾壮阳、通乳、排毒。可治阳痿、乳汁不下、丹毒、痈疽等。

药用价值

(1)营养丰富ü含蛋白质是鱼、蛋、奶的几倍到几十倍

ü含丰富的钾、碘、镁、磷等微量元素

(2)防治心血管疾病镁含量丰富,降低胆固醇,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血管系统

(3)通乳作用

(4)补益作用碘、钙含量高

(5)助阳功能富含高蛋白

用法用量煎汤或煮食。每餐30~50克。

使用禁忌变质虾不可食用。少数老年人、患有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皮

炎者不宜吃虾。

贮存要点在鲜虾仁中加入清水再放入冰箱冻存。滋补壮阳之妙品。

补血类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调经止痛的理血圣药。

主要产地分布于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

性味性温、味甘、辛。

功效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崩漏、血虚头痛等。药用价值

(1)促进造血功能ü红、白细胞数↑ ü血红蛋白↑ ü对抗化疗、放疗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损伤(2)抗血栓形成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

(3)降血脂

(4)对心血管作用扩张血管、降血压扩张冠状血管、外周血管等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5)调节子宫平滑肌功能兴奋和抑制作用

.不同成分挥发油、阿魏酸抑制子宫平滑肌水溶性或醇溶性的成分有兴奋作用ü子宫状态(6)增强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ü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 ü促进补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生成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ü促进抗体的生成ü促进淋巴细胞转化ü对抗化疗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

(7)保肝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

使用禁忌湿阻中满、大便溏泄者慎服。

贮存要点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调经止痛的理血圣药。

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常用补血良药。

主要产地主产于山东、浙江。以山东产者最为著名。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主治

滋阴、补血、安胎。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月经不调、崩中、胎漏。

药用价值

(1)促进造血功能ü红细胞数↑ ü血红蛋白↑ ü对抗辐射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损伤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对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有促进作用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增强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3)耐缺氧、耐寒冷、抗疲劳作用

(4)止血作用凝血时间缩短提高血小板含量

(5)对钙代谢的影响钙含量较高

(6)利尿消肿作用体内氨基酸含量高血浆蛋白含量增高血中胶体渗透压增高

用法用量内服烊化阿胶5~10克,炒阿胶可入汤剂或丸、散。

使用禁忌阿胶质地黏腻。消化能力弱的人不宜应用;素体内热较重,有口干舌燥、潮热盗汗时也不适宜服用阿胶。

贮存要点贮藏于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常用补血良药。

枸杞子为茄科植物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滋肾、养肝明目的高级补品。

主要产地主产河北,其余分布于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

药用价值

(1)增强免疫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ü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

ü促进白细胞介素-2的生成

ü对抗化疗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ü促进抗体的生成

ü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2)延缓衰老

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减少脂褐质机制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DNA修复能力

(3)保肝减轻病变,降低转氨酶

成分甜菜碱、枸杞多糖

(4)降血糖

用法用量煎煮成药汤服用,一般用量5~10克,也可以泡茶饮用。

使用禁忌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

贮存要点置阴凉干燥处,防闷热、防潮、防蛀。滋肾、养肝明目的高级补品。

桑葚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中老年人抗衰美颜之佳果。

主要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南、四川、河北等地。

性味性寒、味甘。

功效主治补肝、益肾,息风、滋液。治肝肾阴亏、便秘、目暗、耳鸣等。

药用价值

(1)对皮肤的影响

ü改善皮肤(包括头皮)血液供应,营养肌肤

ü使皮肤白嫩、乌发ü延缓衰老

(2)明目

缓解眼睛疲劳、干涩

(3)促进红细胞的生长对治疗贫血有辅助疗效

用法用量煎服或生食,每日20~30颗(30~50克)。

使用禁忌桑葚含溶血性过敏物质及透明质酸,过量食用易发生溶血性肠炎。含鞣酸,影响对钙、铁、锌的吸收。脾虚便溏者不宜吃桑椹。含糖量高,糖尿病人应忌食。

贮存要点置通风干燥处,防蛀。中老年人抗衰美颜之佳果。

龙眼肉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安神、补血、抗衰老。

主要产地主产于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台湾等地。

性味性温、味甘。

功效主治益心脾、补气血、安神。治虚劳羸弱、失眠、健忘、惊悸、怔忡。

药用价值

(1)营养丰富ü维生素K含量很高ü糖分高

(2)防治心血管疾病改善毛细血管脆性降低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3)防治贫血增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活性

(4)对失眠有效

(5)美容使女性脸色红润

用法用量可煎煮服用,常用量9~15克,大剂量可用到30~60克,也可直接食用。

使用禁忌

痰多火盛、无食欲、腹胀、舌苔厚腻、大便滑泻,以及患有慢性胃炎的人不宜服用。

贮存要点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安神、补血、抗衰老。

荔枝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实。味道鲜美的珍贵果品

主要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性温、味甘、酸。

功效主治生津益血、理气止痛。治烦渴、呃逆、胃痛、牙痛等。

药用价值

(1)营养丰富ü富含维生素C

(2)促进食欲

(3)防治贫血富含铁提高血红蛋白含量

(4)对失眠有效

(5)美容使女性脸色红润使皮肤富有弹性

用法用量荔枝除鲜食外,可制荔枝干、果汁、罐头、酿酒。每日5颗。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者慎服。正在长青春痘、生疮、伤风感冒或有急性炎症时,不宜吃荔枝,否则会加重病症。

贮存要点以低温高湿(摄氏2~4度,湿度90%~95%)的条件保存。

养阴类

银耳银耳科真菌银耳的干燥子实体。抗衰老之明珠。

主要产地产于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主治滋补生津、润肺养胃。主治虚劳、咳嗽、痰中带血、津少口渴、病后体虚、气短乏力。

药用价值(1)滋补作用ü含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2)保护肝脏提高肝脏解毒能力保护肝脏功能

(3)美容养颜富有天然植物性胶质润肤祛斑

(4)助消化含粗纤维有助胃肠蠕动

(5)减肥减少脂肪吸收使脂肪排出体外

(6)促进生长发育富含维生素D 防止钙流失

(7)提高免疫力富含硒等微量元素提高免疫力增强对放化疗的耐受力

用法用量一般是做羹汤,配冰糖、红枣、莲子、芝麻等食用。每餐15克即可。

使用禁忌银耳性润而腻,能清肺热、故外感风寒者忌用。

贮存要点置干燥处。

黑芝麻为脂麻科植物脂麻的成熟种子。补阴乌发的美容良药。

主要产地主产于山东、河南、湖北、四川、安徽、江西、河北。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主治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

药用价值(1)抗衰老作用ü含维生素E居植物性食品之首

ü含芝麻素有抗氧化作用

ü抗衰老、延年益寿

(2)清除胆固醇亚油酸成分可除去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

(3)美容养颜增加皮肤的弹性

(4)防治缺铁性贫血含铁量很高

(5)补钙含钙量很高

用法用量煎服或炒熟吃,10~30克。

使用禁忌便溏腹泻者不宜食用。

贮存要点置干燥处,防潮湿。

草莓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水果皇后。

主要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性味性凉,味甘、酸。

功效主治清热止咳、健胃和胃、滋养补血。对防治冠心病和脑溢血等有很好的作用。

药用价值(1)防癌作用ü含鞣酸

ü阻止致癌化学物质的吸收

(2)帮助消化含果胶和丰富的膳食纤维通畅大便

(3)预防坏血病含丰富维生素C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4)防治夜盲症ü胡萝卜素

(5)减肥作用ü天冬氨酸

ü可平缓去除体内废物

用法用量生食、绞汁或制成罐头食用。每次10个左右。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者不宜多服。

贮存要点置于冰箱保存。

苹果为蔷薇科植物苹果的果实。全方位的健康水果。

主要产地我国东北、西北、山东、河北、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性味性凉、味甘。

功效主治生津润肺、除烦解暑、开胃醒酒。

药用价值(1)调节胃肠道功能ü含鞣酸以及有机酸、果胶和纤维素

ü对轻度腹泻有良好的止泻效果(痢疾无效)

ü可治疗大便秘结

(2)营养丰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脂肪、糖类含锌增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3)美容养颜含镁、丰富的胡萝卜素、铁、多种维生素使皮肤红润光泽抑制斑的生成

用法用量生食、榨汁皆可,每天1~3个。

使用禁忌多食令人腹胀,病人尤甚,吃饭前后不宜立即吃苹果,以免影响正常的进食及消化。

糖尿病人应慎食。

贮存要点苹果应在低温增湿环境下保存。

山竹原名莽吉柿,是原产于东南亚的山竹的全果。果中健脾补虚皇后。

主要产地泰国、海南等亚热带地区盛产。

性味性凉,味甘甜。

功效主治降燥、清凉解热。对体弱、营养不良、病后都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药用价值(1)克榴莲之燥热

(2)补养作用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类

用法用量生食或煮食每天3个。

使用禁忌山竹含大量纤维素,在肠胃中会吸水膨胀,过多食用会引起便秘。山竹含糖分较高,因此肥胖者宜少吃,糖尿病者更应忌食。

贮存要点置于冰箱保存。冷藏5~10天风味减退。

番茄为茄科植物番茄的新鲜果实。综合维生素仓库。

主要产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性味性寒,味甘、酸。

功效主治清热生津、养阴凉血、健胃消食。用于高血压病、眼底出血、牙龈出血、口舌生疮、食欲不振等症状。

药用价值(1)防治贫血ü促进铁的吸收

ü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2)降压作用含黄酮类物质降压、利尿作用

(3)抑菌作用含番茄碱抑制细菌和致病真菌

(4)防治夜盲症含维生素A

(5)抗癌、抗衰老谷胱甘肽

用法用量生食、绞汁、煎煮皆可。每次100~250克。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者不宜多服。

贮存要点未完全成熟的番茄,置于室温下,让它慢慢成熟,已成熟的放进冰箱中保存。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摘要】发展中医摄生保健及征询运用古代医学和祖国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医疗实践,重视整体与部分、心理与生理的同一和平衡,保持治病与防病、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准则,对每一位病患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和疾病评估,制订完全的个性化预防、治疗、保健、痊愈计划,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离更不开药品,药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关键词】中医药代谢平衡饮食燥热食品养生保健高血糖皮肤【正文】“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

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标准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标准 一、范围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适用于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参照本《标准》执行。 二、依据 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5〕33号)等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目前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以下简称中医药文化基地)和基地建设单位的现状,制定本标准。 三、功能 中医药文化基地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展示场所,是中医药文化的宣传阵地,是中医药工作者、院校学生接受中医药传统文化和医德医风教育的课堂,是向社会普及中医药知识、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展示的窗口。 四、形式 中医药文化基地可以各类中医药资源为依托,以多种形式为载体,紧密围绕中医药文化主题和特色开展工作。凡符合基地标准和要求、具备成熟完善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功能和能力、具有中医药文化显著特色、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医药相关机

构,均可以开展基地建设,例如,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历史遗迹遗址、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的中医药文化展馆、中药企业(包括生产、种植、养殖、加工等企业)、中医药养生体验馆等。 鼓励和支持具有创新价值的机构形式开展基地建设,不断拓展中医药文化基地的内涵,丰富基地展示的形式和手段,扩大中医药文化基地的社会影响力。 五、标准 (一)具备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具有与本基地相关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典故、传说、事迹等,具有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的能力; (二)以展示中医药文化为主题,要突出本基地的特色和优势,开展有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服务与传播;具备专门的中医药文化专题展示场所,场所面积须适应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中医药文化科普需求,一般不少于500平米; (三)具备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所需的配套设施和外围环境,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完善、更新; (四)面向社会开放,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具有相应的接待能力,每年接待参观不少于10000人次,每年开放时间不少于200天; (五)能够结合本基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和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不少于4次;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中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中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而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和针灸医疗理论。 中医药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理论体系,卓越的治疗效果,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中医药事业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校选课论文)

河南大学 本科课程论文 院系:外语学院 专业:英语非师范 姓名:王震 学号:2009170055 课程: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任课教师:王子华 01/01/2011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的人受益。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发展、养生学的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 关键字:中医药、养生学、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药酒养生、发展 正文: 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在国际上,针灸[2]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世界卫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通过的意义和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通过的意义和亮点 《中医药法》通过的三大意义 1、制定中医药法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法在中医药管理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保障力度,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时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加大对中医药的监管力度,保障中医医疗服务和中药质量安全,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制定中医药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正在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在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制定中医药法,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制定中医药法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医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制定中医药法的影响力不仅是国内的,也是世界的,是为解决世界医改问题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适应“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中医药法》的五大亮点 亮点1 明确了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针。 中医药法规定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亮点2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 中医药具有鲜明的特色,所以需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中医药法在中医诊所、中医医师准入,中药管理等多个方面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规定了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 1、将中医诊所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

健康中国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 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健康栏目,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五章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引导合理膳食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 开展控烟限酒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测。 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及流动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 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 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第九章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知识宣传材料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基本知识 1、煎服中药应注意什么? 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煎煮前浸泡30分钟、煎20分钟左右。 2、服用补药应注意什么? 年龄、体质、季节。 3、拔罐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时间不要过长、皮肤破损的地方不要拔罐、拔罐之后不要马上洗澡。 药膳不宜随便吃 现在,有些人盲目保健,该吃不该吃的东西都吃,有些商家为赚钱,该做不该做的都做,其实,吃药膳的学问可跑龙套了,不是每个厨师都能做,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的。 就拿黄芪炖鸡、菠萝鸡片、冰糖莲子、鹿头汤这四道常见的药膳来说,吃的讲究就很大。黄芪炖鸡春季食用,菠萝鸡片是夏季佳肴,鹿头汤冬天喝最好,冰糖莲子秋天适于阴阳平和健康的人食用,黄芪炖鸡则是增强免疫力的药膳,鹿头汤适宜阳虚怕冷者,而阴虚火旺者则切忌食用。 国家对药膳是有规定的。卫生部公布的药食两用的药材近79种,现在市场上用的有100多种,有些药与食物相忌,绝对不能胡吃,例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病的百合粮柚,食用时忌食油菜、萝卜、鱼虾。 当然,也有一些平常的药膳早已进入百姓家,吃一些根本没什么害处,还特别有益健康,叨唠素炒百合(肺清止咳)、菊花茶(清热明目)、龙眼粥(健脾益肾)、山楂膳(消积养血)、

红豆粥(健脾解毒)、绿豆粥(清热利尿)等等,这些药膳普通人能吃,生了各种疾病的人也能吃,但是有一部分药膳是为患病特别配方的,普通人不宜食用。 中药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的分泌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症。 【组成】炒苍术20~30克炒白术15~30克淮山药30~50克生黄芪30~50克玄参15~30克北沙参30~40克玉竹20~40克五味子15~25克桑螵蛸10~15克【功效】健脾实胃、止渴抑饥、降糖。 【用法】每日1瓶,煎3次当茶饮。 食疗方两则 (一)鲜菠菜要90克干鸡内金银灰色,水煎,1日2次饮。 (二)五加皮、五味子各6克,开水冲泡代茶,每日一剂。 达州市通川区卫生局编印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资料 冠心病健康教育处方 一、多食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豆类及其他制品等。尽可能以豆油、菜油、麻油、茶油或玉米油作为食用油。避免食用动物内脏、奶油、鸡蛋、青鱼等。 二、参加一定的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不宜作剧烈的运动,提倡散步和打太极拳。 三、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情绪急躁。生活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 四、提倡不吸烟,不饮酒,不提倡饱食。 五、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 六、冠心病人需根据病情服用硝酸甘油类,及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抗凝剂。 肝脏病健康教育处方 一、肝脏病特别是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程较长,又缺乏特效疗法,因此必须增强信心,消除顾虑,保持乐观精神,积极配合大夫的治疗;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_论文

中医药文化养生之食与行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字;运动养生情志养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与养生。 饮食养生指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大的能力,是人类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各种饮食疾病吃的营养不均衡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一是饮食宜清淡。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二是晚上要少吃。 饮食的原则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 认识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气交之中。《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调畅情志。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的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的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是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

中医药与健康

主要内容: 一、中药的基本概念:是指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二、何谓药食同源:保健药食是指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药物、食物,在实际应用中,很多药 物和食物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讲述的药食同源。 (一)药食同源,古已有之原始社会:区分食物、药物、毒物 奴隶社会:药用酒 春秋战国《黄帝内经》:食疗理论、方剂 汉代《神农本草经》:药用食物 张仲景《伤寒论》《金匱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 唐代《千金翼方》:...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 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 宋金元明清对食疗理论与应用发展:宋《太平圣惠方》记载食疗方《养老奉亲书》 元《饮膳正要》:完整的营养学专著 (二)从两方面理解药食同源. 1中药与食物的产生方法相同.试吃.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2它们的来源相同动植物 三、何为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 寒(凉)药: 热(温)药: 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 滋阴等功效。 如:大黄、黄芩、黄连、菊花等。 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 如:附子、干姜、当归、川芎等。 五味:辛、酸、甘、苦、咸 1、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苷类、生物碱。辛可发散、行气、活血。药理作用: 解表药:芳香性挥发油,发汗、解热作用。如:薄荷、白芷 理气药:挥发油,调节胃肠运动、消化液、消化酶。如:木香 活血药: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如:川芎 2、酸味药: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质。酸能涩能收药理作用 止泻、止血、抗炎、抗菌等,如: 乌梅、五味子等。 3、甘味药:化学成分含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 甘味药能补能缓补益药、养心安神药、消食药如人参、甘草、红枣等。药理作用

中医药文化宣传标语

中医药文化宣传标语 导读:本文中医药文化宣传标语,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走进医圣故里,共谋合作发展。 2、中医药需要社会支持,社会需要中医药服务。 3、中医药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4、中医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6、遇病施治,不胶于古方。 7、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8、以节为媒,助推南阳经济社会发展。 9、医圣故里迎嘉宾,卧龙腾飞谋发展。 10、养生用中医,花钱最实惠。 11、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1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3、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安康。 1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15、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 16、实施张仲景医药科技创新工程,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 17、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南阳形象。 18、让世界了解南阳,让南阳走向世界。

19、全力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促进全县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20、求真务实,团结奋进,为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而奋斗。 21、您的健康,我的责任。 22、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23、看病用重要,治标且治本。 24、看病看中医,方便且实惠。 25、看病花钱少,中医最便捷。 26、解放思想,发展中医药。 27、建设中医药都,振兴医圣故里。 28、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29、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30、加速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产业化进程。 31、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32、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33、加强经贸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34、加强交流、增进友谊、扩大合作、促进发展。 35、继承祖国中医理论,治疗现代身体疾病。 36、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国医国药事业。 37、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38、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国粹精神。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1.四季养生: 自然的万物,最重要的规律就是时间节律,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中,早起、午忙、暮收、夜卧。只有符合规律,人体才能健康。 同样的,不健康也可以通过遵循时令节律来加以改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讲述如何遵循节气养生,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讲究在时令的变化中“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疾病也讲究“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胀论三十五》“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2.饮食调补: 1)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没事少吃药,养生的根本之一是饮食调养。

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规划

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 设规划

XX市中医院XX中医药文化宣传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 一、总体规划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医药学的灵魂与基础,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优秀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XX市中医院按照“整合资源、挖掘优势、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以弘扬、繁荣中医药文化为核心,以宣传、推广中医药知识为重点,集合全院力量力争利用二年时间建设成为基础条件好,主题和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强,在传承、宣传中医药文化方面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基地主要建设内容有中医药文化展馆、中医药养生体验馆、杏林讲堂、杏林论坛(网络论坛)、《中医养生堂》及《福园》等 二、建设目标 (一)中医药文化展馆:设于XX市中医院和谐国医堂(以下简称“国医堂”),在门前设立中医药文化石及历代中医名家雕塑,对国医堂二楼进行全面装修,以中国古典风格为主,突出中医药文化“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的核心理念。馆内根据功能不同设以下分区: 1. 中医药文化展示长廊:张挂历代名老中医图像、中医药名篇、名著简介、中医典故、中医药主题字画,展示中医药典籍文

献、中医炮制器具、中药饮片实物、中国古代及柳州本地历代中医名家文献资料等; 2.中医药历史馆:介绍中医药起源、发展历程,各时期中医药发展特点,中医药学派发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事件等; 3.中医药知识科普馆:介绍中医阴阳、五行等基础理论文化内涵、中医诊断及中药饮片常识、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中医药常识等; (二)中医药养生体验馆:设于我院中医预防保健科内,对中医预防保健科现用房进行局部装修,对内部厅堂、宣传栏等部位均采用中国传统雕栏进行装饰。配备电视或多媒体等影音播放设备,播放中医养生影音宣传资料。设中医养生保健资料取阅栏,免费发放中医养生保健资料。从各科室抽调中医专业人员,轮流到体验馆内为百姓提供中医药养生保健体验服务。 (三)杏林讲堂:设于我院九楼会议室,配备多媒体投影、黑板、桌椅等设备、教具。每月定期开展一次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科普讲座,向前来听课的百姓免费发放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资料,邀请参加中医药养生保健体验。 (四)网络杏林论坛:在医院互联网网站内增设杏林论坛版块并开通杏林论坛新浪微博,介绍中医药起源及发展动态,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展示中国古代及柳州本地历代中医名家风采。与网友开展互动,解答网友相关问题。 (五)编印、发放《中医养生堂》及《福园》等中医药文化宣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养生先养心 摘要: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我们的感情、情绪,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多方面的。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养心,这里养心不是指保护好你的心脏,而是要调控好你的心态,即情志养生。学会情志养生,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不仅对你身体健康有很大裨益,而且还可以治愈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养生养心情志养生身心健康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熟话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人们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但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七种情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故事。周瑜是吴国的大将军,才华横溢。而蜀国有一位诸葛亮,更是足智多谋。周瑜心胸狭窄,经常生气,他有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生了我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久而久之周瑜就积劳成疾。最后一次他生气的时候,血往上涌,一命呜呼了。所以怒则伤肝、伤气血,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气的心态非常重要。 还有《儒林外史》里面有一个故事《范进中举》。范进考举人老考不取,到五十多岁还考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想当年风流年少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摘要】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间的密切联系。认为易文化孕育了中医,并与之相伴相通。儒家的中庸思想丰富了中医治疗和药方制剂原理。道家是中医养生理论主要的思想来源,佛家的慈悲平等的观点对医德的构建起到补充作用。中医在古代文学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与传奇中医之间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中医古代文化哲学养生诗词 【正文】 中医是诞生于华夏大地的,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科学。纵观其的发展的漫漫历程,就像一位风流的少年郎,一举手一投足,莫不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暗香。所以,想学好中医就必须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常识有所了解。 易文化与中医 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中提出了气的观点和阴阳的概念。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万物均是阴阳两分,又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属性。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中医的理论核心,可以说不懂阴阳,勿论中医,不晓五行,莫谈中医。 《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引领作用。可谓是百学之源,诸子之宗。而易医更是紧密相关,易为中医之本。 中医与周易的这种关联,历来被医学家所重视,从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医学《易》学之间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药王孙思邈也在他的《备急千金药方》中写到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到明代张介宾写成《医易义》一书,便形成了独特的医易学。易经中本身就有一些零散的中医知识和养生保健的医学思想,而《周易》所阐述的阴阳学说,更是全部贯穿于中医学之中。如张介宾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2.儒释道与中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悠久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医在自身发展中,不断地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 【摘要】发展中医摄生保健及征询运用古代医学和祖国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医疗实践,重视整体与部分、心理与生理的同一和平衡,保持治病与防病、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准则,对每一位病患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和疾病评估,制订完全的个性化预防、治疗、保健、痊愈计划,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离更不开药品,药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医药代谢平衡饮食燥热食品养生保健高血糖皮肤 【正文】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 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 “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 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 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 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生儿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另一方面,要注意房事养生。房事应在安静、舒适、健康、愉悦的气氛中进行,男女双方患病时不宜同房。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而且此后,将继续在神州大地上扎根发展。 中药学作为中国文化的内容,不像西方医学,而是人人都知其然,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生成土壤。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围绕医药进行认识实践,由此创建的一切成果及其经历的过程。可以说中医学是一种产业,一种技术,也是一门学术。其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集古圣先贤和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的智慧。总而言之,中医药文化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大致可以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三个方面。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药精神文化博大之一。中医学家在千百年的行医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他们把不为名利,全力救治,潜心医道,认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医德标准。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作了全面总结。他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是医生最应忌讳的,如果行医以收取绮罗财物,食用珍肴佳酿为目的,那就是一种无视“病人苦楚”的“人所共耻”、“人所不为”的行为。他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维护和保障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把人的生命价值看作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挽救病人的生命,看作是医生的最可宝贵财富。所以,他反

复强调,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一个病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对“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娃,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都要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对治疗中的风险,“不得赡前顾后,自虑吉凶”,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对病人的痛苦,“若己之心,深心凄枪”,不避“昼夜寒暑,饮渴疲劳,一心赴救”;对“有患疮痰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要不嫌脏臭。他说:“如此,可谓苍生大医,反之,则为含灵巨贼。”这种医学上的人道主义,正是对儒家的“恻隐之心”、道家的“无欲无求”、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等人文观念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的行为方式包括中医辨证方式,治疗方式,养生方式,还有医者的行为举止等等。而中医的养生学是最受人民群众关注的。而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养生中一种。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金元时期朱震亨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调养,平时注意调养,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调养。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说:“安不忘危,

河南大学标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专业:会计学 姓名:纪国忠 电话:155******** 选课时间:2014年6月周二9-10节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从小接触到的第一个给我留下人与自然印象的是《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从自己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的理解中,从整体观来看,人既然是在自然中产生的,就应该顺应自然,因为两者是一个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分与整体相协调,形体与精神并重,当然人与自然与社会也是密不可分;从统一性来看,人与自然、社会具有统一性,功能与自然相统一,这种思想在古代就被成为“天人合一”。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紫仁杰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 正是从我们人与自然统一性与整体性的观点,《千字文》中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也启发了我们要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养生和生活,以此来保证我们身体上的健康。 人体在不同的季节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春季篇 春季,作为一年四季的开始,万物萌生,生机勃勃,人的新陈代谢也随着春季到来而日趋旺盛,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春三月,刺猬发春,万地俱生,万物以

荣”。由于人体的活动量在春季逐渐加大,所以,血液循环、营养供给都需要相应增加。肝脏则是贮藏和调节血量的脏器,在春季到来之时,肝脏的生理活动即随新陈代谢的萌盛而相应增加。所以,春季是肝脏机能活动旺盛的季节,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春应在肝”的道理。如果肝脏机能正常,就可以适应春季的变化而健康无病,反之,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会出现由于肝脏失调而引起的一些病症。肝气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进,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气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状态。 同时,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春困,因为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春季天气变暖,血 管、毛孔扩张,相对稳定的血流量供应皮肤的血流增加,供应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造成春困。春困不是病,而是一种正常的季节性变化时出现的生理现象;春季多风,而风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它可能引发各种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谨防流行病。;春季是冬夏转换交替的季节,冷暖气流互相交争,时寒时暖,乍阴乍晴,天气变化无常。气候的不稳定,使对气候敏感的人有诸多不适应,对此,敏感之人要注意起居调摄。 夏季篇 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正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 交,万物华实。”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 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立夏之后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夏季君火当令,天暑地热,暖热之气盛,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 同时,夏令三伏,自然界烈日炎炎,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机体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生理特征。

中医药保健与人类健康

中医药保健与人类健康 药品在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笑道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药品,药品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下面我们具体谈谈中医与中药保健跟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以其特有疗效与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中药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一些疑难病症和中药以其整体调整和多靶点的作用特点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我们具体说说在中医里的关于保健的指导知识,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夏三

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想使身体健康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戒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 中医养生的内容;情志养生,心理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 1情志养生;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