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中医药特点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重视整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2、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3、强调个体化。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

仅是“人的病”,着眼于调整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整体功能失调的状态。

4、突出“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主张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

5、使用简便。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自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干预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如小夹板、刮痧板、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

二、建设“健康中国”,中医药大有可为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和预防保健“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以及国际社会所认同和重视。国庆期间,李克强总理在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贺信中指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做出巨大贡献的体现。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必定大有可为。

1、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改善民生福祉。中医药作为我国重要的医药卫生资源,具有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色和优势,十分符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有助于实现“关口前移”,使民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建立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负担得起、财政可持续保障、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发展模式,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创优势的资源,有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特点,是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随着中医药更加广泛地走向世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有助于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给力“美丽中国”。中医药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节约型产业。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有助于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发展中药产业,有助于推进

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三、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中医药单设一章,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规划纲要》要求遵循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明确“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制定传统知识保护名录。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药方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及动态监测。建立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12月,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张氏经络收放疗法”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是在人体经络关键腧穴上与管辖的气血“骨血、筋血、皮血”有机结合,以金、木、水、火、土走穴定位,按阴阳五行生克乘侮之理,施以金收、木放、火收、水放、土生长独特的拇指点压手法为主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失衡的气血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该疗法看似按摩非按摩、看似针灸而不用针,具有安全无创、见效讯速、适应症广的特点,属于我国中医富有特色的外治组成部分。

经络收放疗法的操作手法分为“收血、放血、正骨、移血”四种。所谓“正骨”即指将骨骼畸形矫正;所谓“移血”,指身体某部血气不足,借别处血气以补济,即调解脏腑气血;所谓“收血”,指补益不足之血气;所谓“放血”,指祛除体内郁滞之血气。收放,即指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之意。而经络收放的具体手法则是:手指点穴时顺时针方向正转为收,逆时针方向逆转为放,上推为收,下捺为放,轻压为收,重点为放。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又包括“骨血、筋血、皮血”的经络收放、五行穴位的经络收放和五运六气的经络收放。该疗法讲究“力发全身、至于指端、透表达里、滴水石穿”不但能治愈表阳之症,而且可以治疗阴经里症,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传承经络收放疗法,弘扬中医民族文化。

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将学习借鉴各种现代文明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同时,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等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医疗卫生保健的新模式,服务于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医院

2018年1月30日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摘要】发展中医摄生保健及征询运用古代医学和祖国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医疗实践,重视整体与部分、心理与生理的同一和平衡,保持治病与防病、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准则,对每一位病患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和疾病评估,制订完全的个性化预防、治疗、保健、痊愈计划,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离更不开药品,药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关键词】中医药代谢平衡饮食燥热食品养生保健高血糖皮肤【正文】“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

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

近代中药发展史及中药问答

近代中药概述 专业:05七D 姓名:崔烨学号:0501113 近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丧失了前进的脚步,中医药事业也同样举步维艰。 近代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特殊阶段。正确解决中西医药关系,探讨中国医药学发展道路,始终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客观上,西方医学的传入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医学科学知识,涌入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施及高技能医疗工作者,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帝国主义利用西医作为入侵中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及旧政府对中医药的严重抵制,这促使中医药处于濒临灭绝之境,中医药地位岌岌可危。 旧中国对中医药的摧残 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大门。在帝国主义方面,西方医学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欲通过医药将基督教打入中国,然后通过传教士,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颠覆。于是,西方医学的传播,造成了一些人性格的崇洋媚外,思想的全盘西化,歧视、排斥、妄图消灭中医药。清政府也寄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以长技以制夷,发展强大自己。对于中医药事业,清政府没有寄以厚望。在旧国民政府执行卖国崇洋的政策之际,中医药事业更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废除中医药的言论也轰轰烈烈的进行。在这废医思想中,最具代表的是俞樾和余云岫等人。 俞樾,浙江湖州人。作为一代经师,章太炎、戴望均出自其门下。但其对于医药正如其所说,并不十分精通。但并不精通的他却对中医药妄加评论。他是近代最早提出废除中医理论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其《俞楼杂篆废医论》中“药虚篇第五”曾写道:“执古药以治今病,宜其中病者韪矣。又况蛇床乱蘼芜,荠尼乱人参,自古叹之。今则牟利之夫善于诳语,以香栾为枳实……药虚、脉虚、医亦虚,是以曲园先生(俞樾晚号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医也。”如此大家,其思想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在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文章中仍可以看到其废医思想的阴影。 在医学界中,最早系统的全面提出废医思想,并全力促使其实现的是余云岫。 余云岫系江苏武进人,1914年公费留学日本,1916年于大阪医科大学毕业回国,极力主张仿效日本,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错误认为,只有清除、抛弃旧有的文化技术,才能取得成果,所以一直对中医抱有极大的偏见。余云岫作有《素灵商兑》、《医学革命论》等,在其著作中写道:我国旧医之理论,荒唐怪诞,无可掩饰,惟有听其沦丧而已耳……中医欺诈之术,遂顾而之他矣,辗转数医,杂药乱投,而病乃陷于不治,犹至死而不悟也,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通过的意义和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通过的意义和亮点 《中医药法》通过的三大意义 1、制定中医药法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法在中医药管理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保障力度,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时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加大对中医药的监管力度,保障中医医疗服务和中药质量安全,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制定中医药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正在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在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制定中医药法,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制定中医药法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医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制定中医药法的影响力不仅是国内的,也是世界的,是为解决世界医改问题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适应“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中医药法》的五大亮点 亮点1 明确了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针。 中医药法规定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亮点2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 中医药具有鲜明的特色,所以需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中医药法在中医诊所、中医医师准入,中药管理等多个方面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规定了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 1、将中医诊所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

健康中国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 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健康栏目,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五章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引导合理膳食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 开展控烟限酒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测。 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及流动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 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 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第九章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13级通信工程1班 张学文 131406103 一、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前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在制作工艺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研究方法: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文献结合药店走访 四、研究内容: 1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 另外,由于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1.2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健康中国2020战略

健康中国2020 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健康中国2020的成立: 2007年09月08日中国科协年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公布了“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三步走战略,并透露了相关的行动计划。 陈竺说,一个全民健康,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卫生部“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实施途径分三步走: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他说,实施这个战略,要使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有预期的努力指标;重大传染病和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控制指标;卫生服务可及性与水平指标达到要求;生物药械产业发展水平、规模等有具体的发展目标。 卫生部将根据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主要危害因素以及相关国际承诺,确定卫生科技中长期规划的重点领域,进一步研究确定各个领域的关键目标和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主要包括:重大传染性疾病领域、主要慢性病领域、妇幼卫生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环境健康领域、行为健康领域等。 健康中国2020战略工作: “健康中国2020”战略,作为卫生系统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适宜技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战略目标。 陈竺部长指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必须着手以下工作:一是根据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可干预性和干预的成本效果以及相关国际承诺,确定优先领域和重点。二是根据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国和地方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卫生服务,还要特别关注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因素,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三是建立健全健康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人民健康状况为中心,既反映工作情况,更要反映群众健康素质的变化。为此,必须建立和发展相应的体制机制、投入、人才、科技、文化和国际合作等支撑体系。[1] 陈竺部长在甘肃省陇南视察地震灾情时,明确要求甘肃可以在全国率先制定“健康中国2020”的地方性战略规划并进行深入研究,为将来全国省级层面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中医药与健康

主要内容: 一、中药的基本概念:是指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二、何谓药食同源:保健药食是指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药物、食物,在实际应用中,很多药 物和食物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讲述的药食同源。 (一)药食同源,古已有之原始社会:区分食物、药物、毒物 奴隶社会:药用酒 春秋战国《黄帝内经》:食疗理论、方剂 汉代《神农本草经》:药用食物 张仲景《伤寒论》《金匱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 唐代《千金翼方》:...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 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 宋金元明清对食疗理论与应用发展:宋《太平圣惠方》记载食疗方《养老奉亲书》 元《饮膳正要》:完整的营养学专著 (二)从两方面理解药食同源. 1中药与食物的产生方法相同.试吃.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2它们的来源相同动植物 三、何为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 寒(凉)药: 热(温)药: 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 滋阴等功效。 如:大黄、黄芩、黄连、菊花等。 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 如:附子、干姜、当归、川芎等。 五味:辛、酸、甘、苦、咸 1、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苷类、生物碱。辛可发散、行气、活血。药理作用: 解表药:芳香性挥发油,发汗、解热作用。如:薄荷、白芷 理气药:挥发油,调节胃肠运动、消化液、消化酶。如:木香 活血药: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如:川芎 2、酸味药: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质。酸能涩能收药理作用 止泻、止血、抗炎、抗菌等,如: 乌梅、五味子等。 3、甘味药:化学成分含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 甘味药能补能缓补益药、养心安神药、消食药如人参、甘草、红枣等。药理作用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推荐下载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解读 慢性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也快速上升,目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 2012年8月17日,卫生部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构建了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卫生发展综合目标体系,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测量的10个具体目标和95个分目标。 10个具体目标是: 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0/10万,减少地区间健康状况的差距。 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疾病经济风险。 控制危险因素,遏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 强化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降低感染性疾病危害。 加强监测与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重点前移、转化整合战略。 继承创新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在保障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发展健康产业,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 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 6.5%~7%,保障“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实现。 在2012年8月17日开幕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卫生部陈竺部长代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 2008年,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该研究历时3年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韩启德和桑国卫副委员长领衔,公共政策、药物政策、公共卫生、科技支撑、医学模式转换以及中医学等6个研究组4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系统深入研究了对推动卫生改革发展和改善人民健康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取得了一批富有理论创见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化医药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1.四季养生: 自然的万物,最重要的规律就是时间节律,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中,早起、午忙、暮收、夜卧。只有符合规律,人体才能健康。 同样的,不健康也可以通过遵循时令节律来加以改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讲述如何遵循节气养生,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讲究在时令的变化中“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疾病也讲究“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胀论三十五》“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2.饮食调补: 1)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没事少吃药,养生的根本之一是饮食调养。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 【摘要】发展中医摄生保健及征询运用古代医学和祖国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医疗实践,重视整体与部分、心理与生理的同一和平衡,保持治病与防病、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准则,对每一位病患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和疾病评估,制订完全的个性化预防、治疗、保健、痊愈计划,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离更不开药品,药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医药代谢平衡饮食燥热食品养生保健高血糖皮肤 【正文】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 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 “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 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 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 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生儿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另一方面,要注意房事养生。房事应在安静、舒适、健康、愉悦的气氛中进行,男女双方患病时不宜同房。

中药的发展史

中药的发展史 1. 1. 中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由于中药,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衣本草经》。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抄录、增补而成。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中药还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几个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中药发展的措施,中医药的教育、科研事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逐渐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 2.影响中药发展的因素

2.1中药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n 中药原料来自自然,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加工,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影响因素很大;过度开发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毒理药效检测、质量检测、包装、贮存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良好的监控方法,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性;对人工种植的中草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超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成药的质量。并且中药现代化程度不高。虽然传统的中医药煎煮法疗效相对显著,但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大为改变。并且其有浓重点中药味的汤剂和体积过大的中药丸,而且中药汤剂的煎熬过程和火候也是西方人难以掌握的。凡此种种都影响中药的发展。 2.2中药行业所存在问题极其措施 问题主要有: 1.研究能力有限。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以药用植物为例,有一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中医药特点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重视整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2、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3、强调个体化。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

中医药保健与人类健康

中医药保健与人类健康 药品在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笑道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药品,药品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下面我们具体谈谈中医与中药保健跟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以其特有疗效与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中药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一些疑难病症和中药以其整体调整和多靶点的作用特点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我们具体说说在中医里的关于保健的指导知识,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夏三

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想使身体健康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戒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 中医养生的内容;情志养生,心理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 1情志养生;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与“瑰宝”,是开发新药的“金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据该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2003年,中国中药出口克服困难,8年之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大关,出口总值达7.12亿美元,同比增长6.11%。 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去年中药对亚洲出口4.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同比增长5.71%;对北美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对欧洲出口9270万美元,同比增长12.58%;对非洲出口1049万美元,同比增长8.16%;对大洋洲出口889万美元,同比增长2.19%;对南美洲的出口975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72%。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值得研究和开拓。 一、东南亚及华裔市场 该市场主要包括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 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该国卫生部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进步加强中医药管理。开设中医学院、中医师注册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政府对含汞、铅、砷等重金属的中药或成药则明令严格控制,禁止销售黄连、黄柏、川乌等有毒药品。进口的中药材多数是补药。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解析中医文化传播现状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2.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 3.在教育方面,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术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目前国内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数量比例悬殊,而且中医院校的课程是一半中医、一半西医,或是6:4,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学院为了使学生适应工作需要,满足医疗需求,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也无可非议。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工作,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和适应病人的临床需要,还要再学习西医,以适应急诊救护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需要,使本来掌握的很少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又不断丢失。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不在学生或医生,也不在医院和学校,而是管理体制、机制造成的。院校教育和现行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导向一起成为中医西化的推动力。 三、对中医药的偏见影响中医发展 1.传统文化传承的弱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 中医药数千年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由于传承的弱化而逐渐消失,影响了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理解,而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又结合得不够,在历史上曾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手段远远落后于时代,无法保证中医理论的有效运用。而现代医学由于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诊疗手段日新月异,显得如鱼得水。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受到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 2.偏见之害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者:尹海华日期:2016-11-22 广义上讲,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部分,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在中药产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中医药政策,如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等,从不同角度激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化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从而成为中药饮片销售提升的动力。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中药饮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 A、趋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长至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来看,中药饮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加至亿元,CAGR为%,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速度显着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 随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药饮片行业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从医药工业近三年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增速均排在8类子

行业首位。从中药饮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看,最近几年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高于全国工业增速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全年利润增速高于8类子行业利润增速。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十分迅猛,而且这个发展势头还将持续。主要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随着产业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市场需求空间的不断扩大,中药饮片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 B、行业挑战产业升级空间几许 目前,中药饮片产业的市场容量不断增大,中药饮片行业及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政策导向为中药饮片产业带来了升级空间,同时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 中药材价格上涨:防控生产盲目和种植过剩 总体来看,中药饮片的市场需求仍在增长。根据中药材天地网综合指数,2016年8月1日中药材价格指数值为,而2007年8月1日,价格指数值为,复合增长率(CAGR)达%。 为防止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生产盲目效应,建议政府部门分析中药材的历史价格和走势,预判种植周期的价格变化,引导种植品种和数量。应避免片面地鼓励农民种植,而忽视产业链均衡发展。 政策方面,2015年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