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大纲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大纲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大纲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大纲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教师:刘建生郭重燕

一、专业名称:

幼儿教育专业

二、学制:

3年

三、课程名称: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四、课程性质:

必修课

五、使用教材: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综合文科》

六、课程安排:

一学年(每周2课时)

七、培养目标:

幼儿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哲学、史学、地理学、科学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综合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各学科的发展的最新成果,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八、就业范围:

幼儿园保育员、幼儿园教师或管理者等

管理信息系统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1.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它和一般的计算机应用有什么不同?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竟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计算机应用管理信息系统 必须有计算机不一定有计算机 是个机器系统是个人-机系统 是个技术系统是个社会-技术系统 主要内容为软硬件主要内容为信息 专家队伍建造管理系统队伍建造 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它是由人组成,而且有经济和政治运动的系统,另一方面有涉及计算机系统,因而它是个社会-技术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有几种分类方法?它是根据什么原则进行分类的?你认为有什么分类方法? 依据信息系统不同的目标、特点,它可以分为业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依据管理信息系统不同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它可分为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等。 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特点是什么?有几种开发方式?各有哪些长处和缺点 系统开发方式有多种,企业组织应根据其资源情况、技术力量、外部环境等因素选择自行开发:通过自行开发可以得到适合本单位需要的、满意的系统,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缺点是开发周期往往较长。自行开发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有足够的技术力量,需进行一定的调研和咨询。 委托开发:委托开发从用户角度最省事,但必须配备精通业务的管理人员参加,经常检查和督促。这种开发方式一般费用较高,系统维护比较困难。 联合开发:联合开发对于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最有利,系统维护也比较方便。条件是企业组织有一定的系统分析和设计力量,合作双方要精密协作和配合。 购买现成软件:购买现成软件最省事。但很难买到完全适合本单位的软件。购买现成软件包需要有较强的鉴别能力。 4.生命周期开发方式每阶段的重点是什么?请评述生命周期法开发的问题和困难。 三个成功要素: ?合理确定系统目标 ?组织系统性队伍 ?遵循系统工程的开发步骤 问题与困难: ?系统分析阶段技术人员的人力耗费是很多的 ?开发信息系统不应当把买机器放在第一位 ?程序的编写要在很晚才进行 第二章 1.管理的定义是什么?管理和其他许可在性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管理是为了某种目标,应用一切思想, 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如人、财、物、设备、技术和信息等, 以求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或最大的目标产出 2.什么是数据?什么是信息?试几个实用的例子加以描述。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 小学教育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 2 3 4态度和“ 5 6 7早期人 8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只“ 51 A C 2 A C 3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一18世纪 D .19世纪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 A .美国 B .韩国

。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觉领悟 D。情感激发 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8.下列哪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B ) A.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9.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A ) A.经济学 B,管理学 C.历史学 D。政治学 10.支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A )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B.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参考学时:60 实验学时:18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现代DSP技术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在校本、专科学生。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等。了解通信技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背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信系统是通信、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它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理论。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配有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模拟信号的编码、数字信号的传输及差错控制部分。其中基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无码间串扰系统及频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最佳接收是难点。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需要运用先修的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又涉及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各个领域,本课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教学上采用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课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的形式,课外教学则

材料科学基础Ι_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Ι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 所属专业:材料物理,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8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材料学科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材料的生产、科研、应用以及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初步了解,以及对材料科学与工程有一个较全面而又概括的了解同时,使学生掌握较完整全面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本课程的覆盖面较宽,要介绍工程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生产制备,科研和应用的概况,材料的发展历史,目前状况和发展趋势。各章节除介绍有关材料的基本知识外,尽可能反映该领域的新成果、新发展及其在新技术中的应用。用必要的例子生动地描述出该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是一门传统的导论课,而是学生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课。它让学生了解这一领域的基础、现状和前景。课程对材料研究的若干方法也做一些简介。 目标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以及材料的生产过程有一个较全面、较概括的了解;对当前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初步掌握各类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包括组织结构、性能、生产过程和应用等;初步了解材料科学的研究前沿以及我校材料学科的科研工作简况。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是材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作基础,同时又是材料专业的专业课(如金属材料学、陶瓷材料学、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等)的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W.D. Callister, J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6th edi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ew York,2003.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精选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 及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 2.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3.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900年由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而掀开新的一页,引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 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5.20世纪对纯客观主义的史学传统发动猛攻的首推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他提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6.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着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7.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着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8.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哎《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着作。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2.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材料科学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材料科学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材料科学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教学中查看更多范文。 《材料科学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ofmaterialsscience(A)课程编号:113990240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4学时:(其中:讲课学时:64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方向)与功能材料专业 开课部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方向)

与功能材料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从一级学科层次上阐述材料组成-结构-性能-材料用途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制约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到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训练,为按预定性能设计材料奠定基础,在一定层次上研制开发新材料及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材料概论、晶体学后续课程:无机材料非金属(水泥、玻璃、陶瓷)工艺学、电子陶瓷、特种陶瓷工艺学、磁性材料等。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单元材料引言(2学时)[知识点] 材料类型;材料组成、结构、性质、工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材料的选择。 [重点] 材料的分类方法及种类;材料组成、结构、性质、工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 材料组成、结构、性质、工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基本要求] 1、识记:材料的类型。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doc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 2009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乂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时代主题 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3.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体。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4.终身教育论 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是:(1)全程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2)全城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遍布于全社会; (3)全民教育,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4)全面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i.各种人文学科研究的最后n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和层 次不同。其中研究“学习活动中的人”的学科是(C )。 A.哲学 B.心理学 C.教育学 D.社会学 2.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o A.政治学、历史学 B.法学、新闻传播学 C.伦理学、人类学 D.语言学、考古学 3.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何种力量?(A ) A.理论 B.实践 C.社会环境 D. 人的素质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 A.美国 B.韩国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自觉领悟 D.情感 激发 6.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D ) A.完全参与观察 B.半参与观察 C.非参与观察 D.抽样调查 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II) 课程大纲(2004/9)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II) 【课程号】30350074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II) 开课学期:春季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I) 教材: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 仝健民, 田民波,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学时:64 ,学分4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相图和相平衡、材料中的界面、扩散、液-固相变(结晶)、回复与再结晶和固-固相变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方法。本课知识可应用于理解和研究材料的问题,也是后续材料工艺和性能等专业课学习、以及材料科研文献阅读的基础。在具体内容选择上侧重基础理论,在讲授方式上注重对学生理解和研究材料的能力培养。 三课程要求: 1 .掌握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 2 .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分析材料中的有关现象 3 .初步具备金相组织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验课) 四内容概要 第一章相图和相平衡 §1 二元相图的基本结构 1. 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二元相图的结构和分类 3 杠杆定理

§2. 相图的实验测定 1 .动态(变温)热分析法、膨胀法、电阻法等 2 .静态金相法、X- 光法、硬度法等 §3. 相图热力学 1 .溶液的自由能计算, 2 .相图的作图法 3 .化学位和活度 4. 相图的计算 §6. 相律和相区接触规律 1 .相律 2 .相区接触规律 §7. 二元相图的应用 1 .相图实例 2. 平衡冷却和平衡组织 3 .Fe-C (Fe-Fe3C) 相图详细分析 实验I. Fe-C 合金的显微结构 4 .非平衡冷却 5. 利用相图指导成分和工艺温度的设计的例子§8. 三元相图 ?成分的表示和特征线 ?杠杆定律和相律 ?匀晶系统 ?共晶系统 ?含3 相区的三元相图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测试及答案

精心整理 ★★★★★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 第二部分综合练习 11.德国历史学家_________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12.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 1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罗杰斯。 14.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的侧重点是_________。 15.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______。

16.预测研究包括_________和局部范围的短期预测。 17.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系科的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_________本性所决定的。 18.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的是_________。 19.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_________为中心的科学,同是_________的自 是 27.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必须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28.人文科学是指_________科学。 29._________往往是导致常规性发展向革命性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

30.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_________的利益。 31.科学既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的结果,又是人认识世界时的一种_________。 32.简而言之,积极的理性是_________。 33.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工作情感,更多地包孕于_________美感。 45.我国教育家_________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念。 46.无论中西,初等教育新旧观念的冲突,最核心、重要的是_________的冲突。 47.我国初等教育在处理自身和政治的关系上多次出现_________现象。 48.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具体体现为社会实践对人文社会科学的_________两个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4学分(72学时)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材料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本课程围绕材料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加工工艺与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系统介绍材料的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弹塑性变形及回复和再结晶、材料中的扩散、结晶与凝固、材料中的相变、相结构与相图等内容及其相互联系。 目标与任务: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认识材料的本质,了解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热加工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为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如何控制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生产工艺以提高材料的性能、改进和发展各种热加工工艺以及合理地选材打下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 先修课: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等。 后续相关课程:其他相关专业课程。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1) 石德柯,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2) 胡赓祥,蔡珣,材料科学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主要参考书: (1) 赵品,材料科学基础教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年第二版。 (2) 刘智恩,材料科学基础,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年第二版。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绪论1学时 第一章材料结构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合建 第三节原子排列方式 第四节晶体材料的组织 第五节材料的稳态与亚稳态结构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掌握】:熟悉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定义、特点。 【了解】:了解原子结构及键合类型;掌握物质的组成、原子的结构、电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一般了解】:对什么是材料科学、材料的结构与内部性能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进行概论。 第二章晶体结构 第一节晶体学基础 第二节纯金属的晶体结构 第三节离子晶体的结构 第四节共价晶体的结构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10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重点掌握】:熟悉晶体的特点、空间点阵、晶胞、晶系和布拉菲点阵,晶向和晶面的表示方法,晶体的对称性。 【掌握】:掌握材料的结合方式、晶体学基础、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致密度和配位数,点阵常数和原子半径,晶体的原子堆垛方式和间隙,多晶型性。

管理信息系统 (3)

管理信息系统 一、填空题(20’) 选择题(20’) 判断题(20’) 1、信息、数据、两者关系P12 (1)什么是信息? 信息:指已被转化为对人有意义和有用的数据。 (2)什么是数据? 数据:是指尚未被整理成被人们理解和使用的形式之前的表示,是指发生于组织或组织所处环境中的原始事实和符号串。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信息是对人有用、能够影响人们行为的数据) 判断: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信息是对数据加工处理后的结果。(T)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T) 信息是任何一个系统的组织性、复杂性程度的度量,是有序化程度的标志。(T) 数据是人们记录下来的、可以识别的、反映客观事物状态特征的符号。(T) 2、文化、外联网、内联网、互联网、万维网P15 (1)什么是文化? ①信息系统文化:从系统的技术、管理和组织维度来理解信息系统。 ②企业文化:即企业假设、价值观和做事方式的基本合集。 (2)什么是外联网? 企业内联网延伸到组织外部授权用户的专用网络称为外联网。公司利用外联网可以来协调与其他公司的业务活动,如采购、设计协作及其他跨组织的业务工作。 (3)什么内联网? 把公司内部不同的系统和网络连接起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企业内部网络称为内联网。 (4)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全球范围的“网中网”,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把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网络和全世界超过230个国家的近23亿用户连接起来。互联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统一”技术平台,基于这个平台可创建新产品、新服务、新战略和商业模式。 (5)什么是万维网?

万维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一项服务业务,使用公认的存储、检索、格式化,以及以网页方式显示互联网信息的标准。网页包含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并和其他网页链接。 3、信息系统定义、包含部分、软件硬件系统作用、维度、维度内容及作用P12 (1)信息系统的定义 从技术角度定义为由若干相互连接的部件组成的,收集(或检索)处理、存储和发布组织中的信息的系统,用以支持组织制定决策和管理控制。除了决策支持、协调和控制外,信息系统还可以协助管理者和员工分析问题、进行复杂对象的可视化和创造新的产品。 (2)系统包含的部分 包含组织内或组织所处环境中的重要人员、地点和事情的信息。 (3)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作用 计算机软件:在信息系统中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一系列精细复杂的、预先编写的指令。 计算机硬件:在信息系统中输入、处理和输出的物理设备,包括各种尺寸和外形的计算机(包括移动手持终端),各类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以及连接计算机的通信设备。 (4)信息系统的维度有哪些? 组织、管理、信息技术。 (5)每个维度的内容和作用。 组织维度:包括人员、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 作用:组织是有结构的,由不同层次和专业任务组成,体现了清晰的劳动分工部门。通过其管理层级和业务流程来协调工作。 管理维度:领导层、战略及管理行为 作用:分析理解组织所面临的各种情境、做出决策并制定行动方案去解决问题,同时也应该创造新产品和服务,再造组织。 信息技术维度: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管理技术以及网络和通信技术 作用:帮助管理者设计新产品和服务、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对组织的再定位和再设计方面,信息技术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二、填空题: 1、20世纪世界格局的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世界格局第二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对抗与对话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20世纪自然科学的综合化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技术各领域内部的综合,二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综合,三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综合。 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社会革命与学术建设之间的复杂联接和冲突,以及这三个序列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与撞击,是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版图上有着某种特别的位置和色调。 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人、人的解放和发展。 5、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两大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思潮,或者叫做时政主义思潮,二是人本主义思潮,或者叫做非理性主义思潮。 6、历史学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反应和阐释,始终追求实现三大基本概念,这三大基本概念是:全面、真实、必然。 7、在文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性质、原理和批评标准等,文艺史探索文艺的演变发展,文艺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8瑞士语言家索绪尔创立了结构语言学。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做“能指”,语言的表意性叫做“所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 9、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拓展开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区分,前者研究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10、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他的作者是马建忠。 三、选择题: 1、在完整的意义上,“世界格局”指的是(A国际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2、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3、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4、下列社会过程和现象尚不属于全球问题( D 普及义务制高等教育问题) 5、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贝塔朗菲) 6、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7、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海德格尔,萨特) 8 —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克罗齐) 9、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 C 浪漫主义) 10、语言学一历经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是(C 结构语言学) 四、简答题: 1、20世纪推动和制约世界人文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有哪些?答:20世纪推动和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主要有:(1)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 2、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岀现哪些变革?答: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岀现的变革主要有:(1)“欧洲中心论”

据库系统原理理论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原理》理论教学大纲 (2001年制订,2004年修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The Fundamentals of Database System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置课: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 后置课:数据库开发技术、数据挖掘 学分:4学分 课时:64课时(其中理论48课时,实验16课时) 主讲教师:程国达等 选定教材:施伯乐等.数据库系统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课程概述: 计算机系统原理可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或选修课。数据库系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30多年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为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大批实用系统,现成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应用已经深入到工农业生产、商业、金融、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等各个方面。特别是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据库的建设规模和使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数据库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的体系结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和关系运算理论、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数据库系统实现技术等。另外,还简单地介绍了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主要原理及使用。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工作原理,为今后参与数据库系统的实际开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能够在工作中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理论讲解,然后通过每章的思考题去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避免抽象、烦琐的理论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管理信息系统Word文档

管理信息系统(MBA全景教程之十) ★课程提纲 --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 第一讲 1.引言 2.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 3.企业管理者与信息系统 第二讲 1.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2.计算机系统组成部分 3.软件系统的基本功能 第三讲 1.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2.数据通信系统的网络功能 3.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概述 4.结构化开发方法总体思路 第四讲 1.结构化开发方法步骤--总体规划 2.结构化开发方法步骤--系统分析

3.结构化开发方法步骤--系统设计 第五讲 1.结构化开发方法步骤--系统实施 2.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优缺点 3.原型法 4.面向对象的方法 5.各种开发方法的比较 第六讲 1.数据处理系统 2.ERP系统的目标和意义 3.ERP系统的发展过程 第七讲 1.ERP系统的发展过程--闭环的MRP系统 2.ERP系统的发展过程--MRPⅡ系统 3.ERP系统的发展过程--ERP系统 第八讲 1.ERP的供应链管理 2.ERP电子数据交换 3.ERP业务流程重组 第九讲

1.ERP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2.ERP软件的功能 3.ERP软件的选择 4.ERP系统的实施 5.ERP系统的评价 第十讲 1.决策支持系统 2.专家系统 3.经理信息系统 第1讲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本讲重点】 ◇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数据和信息 ◇管理信息的作用 ◇管理者 ◇管理者与系统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 本课程共讲八个大问题分十讲讲完,这八个问题分别是:第一,概述;第二,计算机处理基础;第三,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第四,

数据通信;第五,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第六,数据处理系统;第七,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第八,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发展。下面讲第一个问题。 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这些设备和其它的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达到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的目的,来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和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著名的管理学教授德劳顿说: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信息技术对环境提出的挑战、组织和管理的解答。管理人员要面对客观环境对于企业的挑战,首先在管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要有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了先进的、管理的、信息的处理技术来针对环境的挑战,它实际是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前进而前进,随着环境不断地变化而变化的。这样就有了新的解答--管理信息系统是逐步发展的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也提出了企业信息系统实际是描述了企业经理的希望、梦想和现实,就是管理人员把自己对于企业怎么管理、希望、梦想体现在管理信息当中,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对管理系统进行全面地理解,它是支持管理人员的一个人机系统。 数据和信息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卷及答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九龙坡分校考试试卷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开卷 共 2 页 20 17 年春季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本试卷共 2 页,满分分, 90 分钟完卷) 注意事项: 1、 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按要求填写在相应位置上,否则成绩无效。 2、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按顺序清理好。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人文社会科学: 2.定性研究: 3.科学主义思潮: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 )不属于人文社会学科。 A.哲学B.历史学C.文艺学D.生物学 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的( ),摇撼了神学的统治地位。 A.文艺复兴 B.轴心期 C.宗教革命 D.文艺革命 3.从( )是人文社会科学各基本学科逐步成型、独立发展的时期。 世纪世纪世纪世纪 4.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是( )关系。 A.对立统一B.辩证统一C.互动D.联系 5.下列( )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A.认识功能 B.思想建设功能 C.文化建设功能 D.娱乐功能 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 ) A.调查研究 B.实地研究 C.理性研究和情感激发 D.文献研究 7.( )创造的数学--实验方法之美,就是在于他第一次把数学与经验自然科学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A.牛顿 B.伽利略 C.爱因斯坦 D.亚里斯多德 8.( )是调查统计中的基本抽样方法。 A.系统抽样 B.分层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整群抽样 9.世界格局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 ) A.战争与革命 B.对抗与对话 C.和平与发展 D.战争与和平 10.以( )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列宁 11.下列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 A.基督教B.佛教C.伊斯兰教D.道教 12.美国现代语言学家( )对现代语言的强烈震动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划分。 A.索绪尔 B.乔木斯基 C.冯特 D.华生 13..1879年德国哲学教授生物学家( )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华生B.冯特C.皮亚杰D.弗洛伊德 14.( )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A.索绪尔 B.马斯洛 C.罗斯杰 D.约翰.梅耶 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希望是在( ). 年代之后年代之前年代之前年代之后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哪些价值关联性?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3版)》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 课程名称(英文):Operating System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学时:56学时,其中讲课:48学时,上机:8学时,实验:0学时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信息系统基础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技术,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及实现方法,并运用操作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有的操作系统。使学生在操作系统应用领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系统研究和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学时及基本要求

三、说明 1.本大纲意在掌握了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操作系统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绍,以使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本课程课内实验8学时,并另开设操作系统课程设计1周。 2.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内容按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几个层次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本专业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与配合。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本大纲的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 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该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尤其要密切注意操作系统发展的新动向。 5.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研究讨论教学为辅。 6.考核方式:期末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20%、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10%。 7.上机学时分配:本实验Linux环境下进行,皆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操作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1) 课程编号: 30350064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1)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学分:4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物理化学、工程力学 教材: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仝健民、田民波,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一、课程简介: “材料科学基础”是在原来“金属学”、“物理冶金”、“材料科学”、“金属物化”、“陶瓷物化”、“固体材料结构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为强化基础,突出共性,拓宽专业而向我系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如晶体学、合金相理论、固体缺陷理论、热力学和动力学等为纲,讲授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也是今后从事材料研究工作的基础。《材料科学基础1》重点讲授晶体学、固体材料的结构、晶体缺陷和范性形变、固体中的扩散等材料科学基础理论。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材料系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内容多,覆盖面广,理论和概念比较集中,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其应用。 三、内容提要: 第一章晶体学基础12学时 1.1 引言 1.2 空间点阵、晶胞和原胞、点阵常数 1.3 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1.4 常见的晶体结构及其几何特征、配位数、紧密系数和间隙 1.5 晶体的堆垛方式、FCC、HCP和菱方晶体的比较 1.6 晶体的投影* 1.7 倒易点阵* 1.8 菱方晶系的两种描述:菱方轴和六方轴 1.9 晶体的宏观对称性--点群* 1.10 晶体的微观对称性--空间群:意义、表示、应用* 第二章金属材料14学时 2.1 引言 2.2 原子结构 2.3 结合键 2.4 分子的结构 2.5 晶体的电子结构 2.6 元素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2.7 合金相结构概念 2.8 影响合金相结构的主要因素:原子/离子半径、电负性、电子价态 2.9 固溶体:意义、分类、特点、规律、性质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