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信原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2079课程名称:通信原理学分: 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汉族本科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现代电子技术Ⅱ、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

后续课程: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为研究设计各种通信系统奠定必要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通信系统信息传输与处理的理论与技术,不涉及具体的电路,但这里理论与技术是建立在信号分析理论、电子线路等课程的基础上。需要先修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扎实基础以及具备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的较强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2、掌握评价各种系统的性能指标及其基本分析方法。

3、了解为改善各种通信系统性能所使用的技术。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1章绪论(3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通信术语、掌握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其别、基带信号与已调信号的区别;数字通信系统组成及优缺点

(2)理解码元速率、信息速率和频带利用率的定义、计算及其关系、误码率和误信率的定义及其关系

(3)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和通信方式

重点:(1)概念:信号区别、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数字通信的特点、通信方式、主要性能指标等。考试的可能形式:填空、简答题、画图题

(2)计算:信息速率、码元速率、误码率、误信率的计算。

难点:(1)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

(2)基带信号、载波信号、已调信号

(3)比特、波特及其区别

(4)误码率、误信率和进制M之间的关系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0.5学时)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0.5学时)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0.5学时)

1.4 信息及其度量(0.5学时)

1.5 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1学时)

第2章确知信号(4学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信号的分类及其特征;

(2)复习信号的频域分析法和频谱的概念,掌握周期信号频谱计算;

(3)复习傅立叶级数的物理意义、傅立叶变换及其性质,掌握频谱密度计算;

(5)掌握的能量谱和功率谱计算及物理含义

(6)理解相关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7)掌握相关函数与谱密度的关系,掌握维纳-辛钦关系;

重点:(1)概念:信号的分类与特征;频谱的概念;周期信号频谱Cn的特点和意义;傅立叶变换的物理内涵,相关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计算:常用信号的傅立叶变换;能量和功率的计算

难点:(1)信号的频域分析

2.1 确知信号的类型(0.5学时)

2.2 确知信号的频域性质(2学时)

2.2.1 功率信号的频谱

2.2.2 能量信号的频谱密度

2.2.3 能量信号的能量谱密度

2.2.4 功率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2.3 确知信号的时域性质(1.5学时)

2.3.1 能量信号的自相关函数

2.3.2 功率信号的自相关函数

第三章随机信号分析(6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2)掌握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3)掌握平稳过程的定义、各太历经性、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

(4)掌握高斯过程的定义和性质、一维概率密度和分布函数

(5)掌握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均值、功率谱密度)

(6)了解窄带随机过程的表达式和统计特性

(7)掌握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的统计特性

(8)掌握高斯白噪声及其通过理想低通信道和理想带通滤波器

重点:(1)概念:随机过程的定义、狭义平稳和广义平稳;各态历经的含义和意义;高斯过程的性质。窄带过程的两个结论、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工程的统计特性;功率谱密度的意义;(2)计算:数字特征、一维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平稳过程自相关函数的性质;维纳——辛钦定理;随机过程的总(平均)功率,平稳过程、高斯过程、白噪声通过线性系统,功率谱密度的求法

难点:平稳过程与各态历经性、平稳过程的几个关系、各态历经性的意义、自相关函数的意义、功率谱密度的意义及求法,功率谱密度的意义及求法、平均功率的几种求法,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的分析。

3.1 随机信号的基本概念(0.5学时)

3.2 平稳随机过程(0.5学时)

3.3 高斯过程(1学时)

3.4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1学时)

3.5窄带高斯过程(1学时)

3.6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1学时)

3.7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1学时)

第4章信道(4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信道的定义、分类和模型

(2)掌握恒参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掌握随参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4)掌握信道噪声的统计特性

(5)掌握信道容量和香农公式

重点:(1)概念:信道的分类和特征;恒参和随参信道举例;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的定义范围及其关系;恒参信道的无失真传输条件,两种线性失真及其影响;随参信道

的3个特点,多径传播及其影响;信道噪声及其通过带通滤波器的结果;香农公式的含义和结论。(2)计算:恒参信道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和群时延特性的计算和传输失真情况的判断;减小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方法和计算;信道容量的计算。

难点:各种信道的区别、特性、多径效应

4.1 无线信道(0.5学时)

4.2 有线信道(0.5学时)

4.3 信道数学模型(恒参信道、随参信道)(1学时)

4.4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1学时)

4.5 信道中的噪声(0.5学时)

4.6信道容量0.5学时)

第五章模拟调制系统(8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调制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掌握幅度调制(含DSB、SSB与VSB)信号的时域与频域表达式、调制器一般模型;信号频谱的特点、线性调制的抗噪声性能的分析方法

(3)掌握调频(FM)、调相(PM)的基本概念

(4)掌握单频调制时宽带调频信号时域表示

(5)调频信号频带宽度的计算——卡森公式

(6)了解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方法

(9)理解频分复用、复合调制和多级调制的概念

重点:(1)概念:AM、DSB、SSB、VSB和FM、PM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产生于解调方法;AM、DSB波形和频谱;VSB边带滤波器特性;可靠性比较,有效性比较;

门限的概念;多级调制、复合调制和FDM的概念。(2)计算:AM、DSB、SSB、FM、PM的表达式、功率和带宽的计算;AM、DSB、SSB、FM抗噪声性能分析;Si/Ni、S0/N0和G的计算和比较;单音频和调频指数、相偏及频偏;卡森公式。

难点:门限效应,FM与PM的关系,调频指数与最大频偏的定义,卡森公式。

5.1 幅度调制的原理(2学时)

5.1.1 调幅

5.1.2 DSB

5.1.3 SSB

5.1.4 VSB

5.1.6 相干干解调与包络检波

5.2 线性调制的抗噪声性能(2学时)

5.2.1 DSB调制系统的性能

5.2.2 SSB调制系统的性能

5.2.3 AM包络检波的性能

5.3非线性调制(角度调制)的原理(2学时)

5.3.1 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

5.3.2 窄带调频

5.3.3 宽带调频

5.3.4 调频信号的产生和解调

5.4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1学时)

5.5 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0.5学时)

5.6频分复用和调频立体声(0.5学时)

第六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9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结构及各部件作用

(2)掌握6种基带信号波形和频谱特性

(3)掌握基带传输码型的编译及其特点

(4)掌握无码间串扰的思想和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5)掌握理想低通传输特性和奈奎斯特带宽、最大波特率,频带利用率

α-关系

(6)掌握余弦滚降特性及η

(7)理解部分相应系统的基本思想,了解一类部分响应系统

(8)掌握无码间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9)理解眼图和均衡的概念

重点:(1)概念:数字基带系统原理框图(会画);单/双、单归零/双归零、差分、多电平的波形(会画)和主要特点;选码原则;AMI码;HDB3码、双相码、CMI码的编/译、对应基带波形和主要特点;码间干扰及其产生原因;观察眼图的方法,眼图模型的6个指标;部分响应技术解决的问题;时域均衡的概念。(2)计算:无ISI的时/频域条件,理想低通传输系统的奈奎斯特带宽和频带利用率;余弦滚降系统的滚降系数、传码率、带宽和频带利用率;有无ISI的验证;二进制单/双极性系统的最佳判决门限和误码率;第Ⅰ类的预编码、相关编码;

难点:码间干扰有无的判定,部分响应系统、时域均衡

6.1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2学时)

6.1.1 数字基带信号

6.1.2 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6.2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2学时)

6.2.1 传输码的码型选择原则

6.2.2 几种常用的传输码型

6.3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1学时)

6.4 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2学时)

6.4.1 消除码间串扰的基本思想

6.4.2 无码间串扰的条件

6.4.3 无码间串扰传输特性的设计

6.5 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1学时)

6.6 眼图(0.5学时)

6.7 部分响应系统和时域均衡(0.5学时)

第七章数字带通传输系统(8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数字调制的基本类型

(2)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和调制解调器

(3)掌握2ASK、2FSK、2PSK和2DPSK信号的表示式和时域波形

(4)掌握2ASK、2FSK、2PSK和2DPSK信号的频谱特性和传输带宽

(5)掌握掌握2ASK、2FSK、2PSK和2D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理解掌握最佳判决门限的概念、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

(7)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8)掌握QPSK调制解调原理

重点:二进制数字调制信号的产生和解调方法、信号波形、频谱,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的分析方法和结论。

难点:数字调制频域分析、2DPSK,多进制相移键控。

7.1 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4学时)

7.1.1 2ASK

7.1.2 2FSK

7.1.3 2PSK

7.1.4 DPSK

7.2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学时)

7.2.1 2ASK系统的抗噪生性能

7.2.2 2FSK系统的抗噪生性能

7.2.3 2PSK和2DPSK系统的抗噪生性能

7.3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1学时)

7.4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0.5学时)

7.5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0.5学时)

第八章新型数字带通调制技术(5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QAM的星座图、调制与解调原理、频带利用率

(2)掌握MSK的主要特点,调制解调原理

(3)了解GMSK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缺点

(4)了解OFDM基本原理

重点:(1)概念:QAM的星座图、16QAM的调制器与解调器;MSK的6个特点;GMSK 的主要优点特点、正交条件、频谱特性。计算:(2)QAM的带宽、MSK信号的波形和附加相位轨迹(会画)

难点:QAM的最优星座图

8.1正交振幅调制QAM(2学时)

8.2最小频移键控和高斯最小频移键控(2.5学时)

8.2.1 正交2FSK信号的最小频率间隔

8.2.2 MSK的基本原理

8.2.3 MSK信号的产生和解调

8.2.4 MSK信号的功率谱

8.2.6 GMSK

8.3正交频分复用(0.5学时)

第十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7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抽样定理

(2)掌握自然抽样和平顶抽样

(3)熟悉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

(4)掌握PCM原理,A律13折线编译码

(5)掌握△M原理,不过载条件和编码范围

(6)掌握PCM、△M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掌握PCM与△M比较

(8)掌握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原理

重点:(1)概念:低通信号和带通信号抽样定理;理想抽样、自然抽样和平顶抽样的波形与频谱特点;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的概念;逐次比较型编码器原理;PCM与△M 比较;TDM的特点、多路数字电话的基本概念。(2)计算:量化信噪比;A律13折线编码、译码的量化误差;编码信号的数码率和传输带宽;△M系统的不过载条件和编码范围;PCM和△M系统的噪声性能;PCM30/32基群的数码率和帧结构。

难点:带通抽样定理、非线性量化、13折线A律PCM编码,DPCM原理

10.2模拟信号的抽样(0.5学时)

10.3 模拟脉冲调制(0.5学时)

10.4 抽样信号的量化(0.5学时)

10.5脉冲编码调制(PCM)(2.5学时)

10.6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系统(1学时)

10.7 增量调制(1学时)

10.8 时分复用和复接(1学时)

第11章差错控制编码(9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差错控制方式和编码分类

(2)掌握最小码距与纠检错能力的关系

(3)掌握几种常用的简单编码

(4)掌握线性分组码的生成、监督和纠错

(5)掌握循环吗的生成、监督和纠错

重点:(1)概念:差错控制目的和基本原理、差错控制方式及其特点;码重、汉明

之间的关系;奇偶监督码的编码和纠检距离、最小码距的概念;纠检错能力t、e和d

错能力;汉明码的概念及其有关参数。(2)计算:码率的计算;线性分组码难点:编码效率、汉明码、校验接收码组B是否出错的方法、多项式运算规则

11.1 概述(0.5学时)

11.2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1学时)

11.3 纠错编码的性能(0.5学时)

11.4 简单的实用编码(1学时)

11.5 线性分组码(3学时)

11.6 循环码(3学时)

11.6.1循环码原理

11.6.2 循环码的编解码方法

第12章同步原理(1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各种同步的概念,作用

12.1 概述

12.2 载波同步

12.3 码元同步

12.4 群同步

12.5 网同步

四、作业、练习和安排与要求

1、课内练习的教学安排、内容与学时安排。

本课程主要是理论教学,一般的练习都要占用较长的时间,课堂设置理论运用的练习。

2、学生课外作业的内容:课后习题,查找资料,复习

目的:深化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形式:论文、设计、调查、课后习题、阅读书目

要求:上交作业,课堂提问

3、讨论课堂:教师将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分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解,讨论结束后各讨论小组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组长为每个组员打分。

4、设置课堂测验,重点章节设置随堂测验,共5次;

5、设置课后自测,重点章节设置课后自测,共5次;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通信原理》,樊昌信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7版。

《通信原理》,樊昌信等,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6版。

2、建议参考书目: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概论》,程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通信系统》,王福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现代通信系统原理》,王秉钧、孙学军等,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六、教学方式及考核

教学方式:讲授式、讨论式

1、考核的方式:笔试,闭卷

2、最后成绩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考勤占10%、讨论课10%、随堂测验10%)

七、主要参考文献

[1]蒋霞. 通信原理学习辅导书.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2]通信原理—中国大学MOOC(慕课)

https://www.doczj.com/doc/4a1043711.html,/course/nudt-316006?tid=1001614005#/info

撰稿人:蒋霞

审稿人: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E3009 课程名称:现代通信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s 学分/学时:2/32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建议开设学期:5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开课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平台基础课。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数 学等在通信中的综合运用,是学习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理论和基本技术。 本课程系统阐述数字通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数字通信各个主要环节的基本原理,使学生 掌握现代数字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数字通信 技术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无线通信网络安全》 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 2学时) 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方式。掌握信息及其度量、通信系 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消息、信息、信号及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 (2)理解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及其调制和解调。 (3)掌握通信系统的构成、分类及模型,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重点、难点 重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难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通信方面相关资料 (二)无线传输信道( 4学时) 了解信道的定义和模型,理解加性噪声。掌握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和路径损耗的分类及 特点。了解信道容量与信噪功率比、信道带宽的相互关系。 1.基本要求 (1)了解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2)掌握衰落信道路径损耗。 (3)掌握小尺度衰落和多径效应原理。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参考学时:60 实验学时:18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现代DSP技术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在校本、专科学生。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等。了解通信技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背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信系统是通信、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它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理论。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配有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模拟信号的编码、数字信号的传输及差错控制部分。其中基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无码间串扰系统及频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最佳接收是难点。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需要运用先修的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又涉及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各个领域,本课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教学上采用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课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的形式,课外教学则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西交大《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大纲

西安交通大学《信号与系统B》课程教学大纲 (说明:信通系应该学的是《信号与系统A》,但是找不到A的大纲。只找到了西交大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信号与系统B》的大纲,因为用的教材是一样的,大家就凑活着用吧) 英文名称:Signals and Systems B 课程编号:INFT3014 学时:68 (讲课60 ,实验8 );学分:4.0 开课时间:秋季学期 适用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工程类)或高等数学、电路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 阎鸿森、王新凤、田惠生编《信号与线性系统》,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年8 月第一版 2. [ 美] A.V. 奥本海姆等著,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第二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信号与系统”是电气与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本科生继“电路”或“电路分析基础”课 程之后必修的重要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确知信号的特性,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在某些重要工程领域的应用,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号分析、线性系统分析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对这些理论与方法在工程中的某些应用有初步了解。为适应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习题和实验,学生应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方面有所提高。 该课程是学习《现代通信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等后续课程所必备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掌握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分析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方面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与系统的描述方法,基本信号的特性,系统的一般性质,系统的互联,增量线性系统的等效方法。 2. 掌握信号分解的基本思想及信号在时域、频域和变换域进行分解的基本理论及描述方法。通过对连续时间傅立叶级数、连续时间傅立叶变换、离散时间傅立叶级数、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 变换的学习,掌握信号在频域和变换域的描述及信号时域特性与频域和变换域特性的关系。 3. 掌握在时域将信号分解成单位冲激或单位脉冲信号的线性组合的思想与方法;学会在时域利用卷积和与卷积积分解决LTI 系统分析的问题。 4. 在以特征函数为基底分解信号的基础上,掌握在频域和变换域分析LTI 系统的方法,及系统在时域、频域和变换域的描述方法。了解典型系统的时域特性和频率特性。会用恰当的方法解决LTI 系统分析的问题。 5. 通过学习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在滤波及通信领域的某些应用,具备应用信号与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6. 通过对信号在时域抽样和频域抽样,掌握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之间的内在联系。 7. 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DFT 及其快速算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iber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学时:51 学分:3 开课学期:第7学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通过讲授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特点,学习光纤通信系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光源(光发射机)、光纤(光缆)和光检测器(光接收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光纤通信的未来与发展,为今后的工程应用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课堂认真听讲和实验课,以及课下自学,基本掌握光纤通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概况,熟悉光纤通信在电信、通信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光通信发展史及其优点(1学时) 第二章光纤的传输特性(2学时) 第三章影响光纤传输特性的一些物理因素(5学时) 第四章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中的光无源器件(9学时) 第五章光纤通信技术中的光有源器件(3学时) 第六章光纤通信技术中使用的光放大器(4学时) 第七章光纤传输系统(4学时) 第八章光纤网络介绍(6学时) 第九章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17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电光信息转换、光电信息转换,光电信息技术应用,光电新产品开发举例。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时数51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实践教学17学时。(教学时数具体见附表1和实践教学具体安排见附表2) 六、教学方式 理论授课以多媒体和模型教学为主,必要时开展演示性实验。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必要的先修课程 《光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 《激光技术》和《光纤通信原理实验》以及就业实习。 八、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 具体有三种。根据大多数学生学习情况和学生兴趣而定其中一种。第一种是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对于理论和常识部分采用闭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二种是采用课程设计(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三种是采用课程论文(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 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主教材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吴德明编著,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0年9月 2.参考书 (1)《光纤通信原理与仿真》,郭建强、高晓蓉、王泽勇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3年5月 (2)《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朱勇、王江平、卢麟,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8月

110232201 - 通信原理-2017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10232201 课程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Theory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探测制导与控制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讲述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基本性能指标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当前广泛应用的通信系统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为背景,在强调信号的数学表达和推导的同时,以各种调制技术的分析作为主线,紧紧围绕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对矛盾进行分析,对各种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评价与比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熟悉通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分析和处理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 了解国内外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4. 了解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方法,为探测与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打下初步理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掌握通信基本知识,具备分析设计简单通信系统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2. 掌握信息传输原理和技术,主要是各种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分析方法; 3. 掌握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方法。 (三)实施说明 以通信基本概念和数字通信原理为重点,系统讲述通信系统从信源到信宿的通信系统原理。注重原理的实际应用,尽量减少繁琐理论推导。课程内容可根据现代通信新技术和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先修课为信号与系统等。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在课堂知识要点讲授基础上,适当增加习题练习进行巩固。 2.根据现代通信技术和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安排课外设计和综合通信系统设计。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使学生了解当前通信状况及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掌握现代通信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和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提高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 课程成绩为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外设计作业及综合设计大作业等成绩的总和。 4.成绩评定 (1)出勤情况按旷课次数扣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分值10,每旷课一次扣3-5分)。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相关专业 学时数:84 学分数: 4.5 执笔者:刘维周编写日期:2009 年9 月30 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适合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原理及各种通信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环节掌握好本课程内容是学好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前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1 章绪论 信息及其度量。通信方式,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主要性能指标。 第2 章随机信号分析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相关函数及功率谱密度。高斯过程。窄带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第3 章信道与噪声 信道定义及其数学模型。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集接收。信道的加性噪声。信道容量的概念。 第4 章模拟调制系统 幅度(AM、DSC、SSB、VSB )、角度(FM、PM)调制的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频分复用、复合调制、多级调制的基本概念。 第5 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波形、码型及其频谱特性。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部分响应系统。无码间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眼图及时域均衡的基本概念。 第6 章数字调制系统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原理及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二进制数调系统的性能比较。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MSK )。 第7 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抽样定理。脉冲振幅调制(PAM )。模拟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厶M )。PCM系统和△ M系统的性能比较。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第8 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表述及最佳接收准则。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随机信号的最佳接收,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的基本概念。匹配滤波器。基带系统的最佳化。 第9 章差错控制编码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简单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 第10 章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正交编码与码分复用。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主要应用。 第11 章同步原理 载波同步的方法。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位同步的方法。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群同步的方法。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三、实验教学内容 1.HDB 3 编译码实验 2.移频键控(FSK)实验 3.移相键控(PSK)实验 4.抽样定理与脉冲调幅实验 5.? PCM 编译码实验 6. △ M 编译码实验 7.循环码(15,6)纠错编码实验 四、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是通信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通信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现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传输性能。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3、能力要求: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模型、基本性能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对实际物理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学分析来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2、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通信的概念。了解信息量、平均信息量的概念及定义。 2.了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了解通信的方式。 3.掌握通信系统性能度量的指标。 [教学内容] 1.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通信的方式。 2.信息及其度量,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 3.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 [重点难点] 信息、信息量的定义及平均信息量的计算,通信系统性能的度量。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3道 [课时] 3 第二章信号与系统基础知识 [目的要求] 1.巩固确定信号与线性系统,积分变换的内容。 2.了解随机过程的概念及一般表述。 3.理解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的基本内容。 4.掌握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的基本描述。 5.掌握加性高斯白噪声、低通噪声的特点和功率谱密度。 [教学内容] 1、信号通过系统的过程。确定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傅立叶变换关系式,傅立叶变 换的主要运算特性,常用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2、卷积定义式,时域卷积定理,频域卷积定理。 3、信号的能量和能量谱密度;信号的功率和功率谱密度。 4.随机过程的概念及一般表述。 5.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 6.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7.加性高斯白噪声、低通噪声的特点和功率谱密度。 [重点难点] 随机过程的概念、窄带随机过程、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高斯白噪声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6道 [课时] 9 第三章模拟线性调制 [目的要求] 1.了解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2.理解频分复用(FDM)的概念 3.掌握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教学内容] 1.幅度调制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方法及频谱表示方法。 2.幅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通信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2031 课程总学时:80 实验学时:8 课程总学分:4.5 适用专业: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 一、本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与任务 通信原理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实验是提高同学们深入理解课堂内容的重要环节。本实验课是配合理论学习单独开出的课程,要学习独立分析和设计基本单元电路,简单的通信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调试电路的能力。通信原理实验是为今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通过实验可巩固和加深对通信原理、通信电路理论的理解。。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通信原理中的基本单元电路的了解,搞清调幅、调频等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电路。基本任务是:了解每个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的合理性,理解实验原理,弄清实验电路的结构和组成。有效测出所需数据和波形,判别数据和波形的正确性;能应用理论对测得的数据和波形进行分析、整理,并根据实验目的作出结论。将上述各项要求及实验结果编写成实验报告。 二、本课程实验项目 注:1、类型---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2、该表格不够可拓展。 三、各实验项目主要实验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一 幅度调制及解调实验 (一)、实验目的 研究已调波与调制信号的关系。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必做/选做 所需主要设备 1 幅度调制及解调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2 FM 调制及解调实验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3 调幅及FDM 频分复用传输实验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4 FSK 调制及解调实验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相关专业 学时数:84学分数: 执笔者:刘维周编写日期:2009年9月3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 Principles)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适合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原理及各种通信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环节掌握好本课程内容是学好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前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信息及其度量。通信方式,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主要性能指标。 第2章随机信号分析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相关函数及功率谱密度。高斯过程。窄带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第3章信道与噪声 信道定义及其数学模型。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集接收。信道的加性噪声。信道容量的概念。 第4章模拟调制系统 幅度(AM、DSC、SSB、VSB)、角度(FM、PM)调制的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频分复用、复合调制、多级调制的基本概念。 第5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波形、码型及其频谱特性。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部分响应系统。无码间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眼图及时域均衡的基本概念。

第6章数字调制系统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原理及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二进制数调系统的性能比较。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MSK)。 第7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抽样定理。脉冲振幅调制(PAM)。模拟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PCM系统和△M系统的性能比较。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第8章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表述及最佳接收准则。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随机信号的最佳接收,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的基本概念。匹配滤波器。基带系统的最佳化。 第9章差错控制编码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简单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 第10章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正交编码与码分复用。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主要应用。 第11章同步原理 载波同步的方法。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位同步的方法。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群同步的方法。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三、实验教学内容 1. HDB3编译码实验 2. 移频键控(FSK)实验 3. 移相键控(PSK)实验 4. 抽样定理与脉冲调幅实验 5.PCM编译码实验 6. △M编译码实验 7.循环码(15,6)纠错编码实验 四、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负责人:执笔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L08263 2.学分:2学分 3.学时:32(理论32) 4.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本课程是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在培养计划中列为选修课,主要研究各种现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传输性能。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尤其是数字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熟悉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通信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实现方法,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信息通信与传输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模拟和数字通信方面建立清晰的系统概念;使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从而把握通信学科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能够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新一代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绪论(2课时) 主要内容:通信系统的模型、通信系统的分类、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通信方式、信息量的概念、信息量的定义、信息量计算举例、通信系统指标。 1.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 (2)掌握通信基本概念,通信系统模型,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 2. 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2学时,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1学时);信息量及通信系统的指标(1学时)。 (二)随机信号分析(6课时) 主要内容:随机过程的定义与描述;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遍历性、相关函数、频谱特性;高斯过程统计特性、标准正态积分;窄带随机过程描述、同相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随机包络与相位的统计特征。白噪声的频谱与自相关函数、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1.基本要求 (1)了解随机信号的定义与描述方法,窄带随机过程的主要性质。 (2)掌握主要的分析结论。 2.学时分配

《光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正式)

《光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光通信原理与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课程编号:ZF17402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 学时:(总学时54、理论课学时42、实验课学时12) 学分:3 适用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等 课程简介: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现代光通信原理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光纤通信的原理,系统组成,关键技术及新技术,实际应用的光纤通信系统,以及当前光纤通信领域的最新动态,为今后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是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了解光纤通信的未来与发展,为进一步学习现代光纤通信技术打下基础。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以前所掌握的光学和通信系统基本知识、模拟和数字通信基本知识等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光纤通信概论(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光纤通信发展的历史; 2.理解光纤通信系统在当今通信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基本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光纤通信发展的历史; 2.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光纤通信发展史 1.什么是光纤通信; 2.光纤通信中光的作用及特性; 3.光纤通信的优势; 第二节光纤通信系统 1.光发射机; 2.光纤; 3.光接收机; 4.光放大器; 本章习题要点: 光纤通信系统就其基本组成而言有三部分:光发射机、光纤和光接收机,学生应掌握它们的概念和作用。作为光传输煤质的光纤,其衰减特性决定了它的工作波长以及光系统的作用距离,这种局限可由光放大器大大缓解。光纤的色散则限制了传输数据的速率。输入到光纤中光强的大小对光纤特性也有影响,这就是非线性效应。通信容量作为光纤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也应掌握。 第二章光纤(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光纤的种类及其不同的用途; 2.理解阶跃和梯度光纤的光线理论,了解用光线法分析多模光纤的传输原理; 3.理解单模光纤的波动理论。掌握用波动理论讨论单模光纤中的模式特性,光纤中模式的概念,光纤的单模条件; 4.掌握光纤的损耗及色散概念及特性; 5.了解光纤的带宽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数值孔径、传播时延、时延差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光纤单模传输条件;

数据通信原理课程

《数据通信原理》课程 (Principle of the Data Communication) (学时:50 ) 一、前言 数据通信原理课程是面向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共50学时,3.0学分,其中实验课程10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又是一门专业的数字信号传输的理论课,它是为满足通信领域对应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学习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等后继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并且为以后从事计算机通信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1.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和工作方式;掌握数据信号的传输理论: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掌握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理解常用差错控制码的构成原则;理解数据交换的原则,掌握分组交换的基本内容,了解分组交换网的构成。 本课程是一门原理性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据通信较完整的概念和构成。 2.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并以课堂讨论和习题课为辅。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授课教材 《数据通信原理》詹仕华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主要参考书目 《数据通信技术教程》蒋占军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2版)。 《数据通信原理》毛京丽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数据通信原理》杨世平等编著,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现代通信原理》钱学荣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五、学分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3.0学分,总教学共5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 六、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内容(40学时) 第一章绪论(4学时)

通信原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2079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学分: 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第五学期 适用层次:汉族本科开课学期: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现代电子技术Ⅱ、信号与系先修课程: 统、通信电子线路 后续课程: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为研究设计各 种通信系统奠定必要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通信系统信息传输与处理的理论与技术, 不涉及具体的电路,但这里理论与技术是建立在信号分析理论、电子线路等课程的基础上。需要先修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扎实基础以及具备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的较强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2、掌握评价各种系统的性能指标及其基本分析方法。 3、了解为改善各种通信系统性能所使用的技术。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 1章绪论(3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通信术语、掌握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其别、基带信号与已调信号的区 别;数字通信系统组成及优缺点 (2)理解码元速率、信息速率和频带利用率的定义、计算及其关系、误码率和误 信率的定义及其关系 (3)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和通信方式 重点:(1)概念:信号区别、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数字通信的特点、通信方 式、主要性能指标等。考试的可能形式:填空、简答题、画图题 (2)计算:信息速率、码元速率、误码率、误信率的计算。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课程代码: 学分:3 总学时:48 适用专业:电子与信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电子与信息专业必修课,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适合于未来从事通信行业工作的本科生学习。课程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通信基本概念、信号分析处理、通信系统的构成、基本原理、数字通信系统组成及其关键功能模块等原理。初步学会分析和研究通信系统的各种性能参数,并运用计算机仿真等方法对系统进行性能分析研究。通信原理是一门处于不断发展的课程与学科,要求能追踪前沿技术并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授课、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要求同学们能了解通信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掌握通信原理及其关键技术,并了解当前通信领域中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技术和新名词,了解该领域内的各种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教学,学生们能理解通信基本原理,理解各种通信系统的特点、应用范围等内容。并掌握通信的信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等相关技术及其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的通信系统设备及其工作原理、性能等相关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知识要点:通信系统的组成、系统模型及分类;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趋势;信号、 消息;信息及其度量,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信道。 ?重点:1. 模拟和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2.信息量与平均信息量(信息的熵)的计算。 3.码元速率,信息速率,频带利用率,误码率,误信率的定义与计算。 4. 信道 ?难点:信息量与平均信息量(信息的熵)的计算、信道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讨论 第二章确定信号分析(4学时) ?知识要点:信号通过系统的过程。确定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傅立叶变换关系式, 傅立叶变换的主要运算特性,常用信号的傅立叶变换;;信号的能量和能量谱密度;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侯大有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Principle of Communication) 总学时数:64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类别:必修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等 教材:《通信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樊昌信等编著 参考书目:曹志刚等编著,《现代通信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周炯磐等编著,《通信原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课程内容简介》: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侧重数字通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通信基础知识和模拟通信原理;数字通信、模拟信号数字化和数字信号最佳接收理论;数字通信中的编码和同步等技术。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通信系统的组成,各种调制和解调的原理、方法及性能指标的计算,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通信系统的分类及各部分的原理、性能分析、噪声对系统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熟练掌握数字信息传输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 2、了解信息理论基础知识、信道传输概念。 3、熟练掌握数字基带传输,频带传输的工作原理,频带传输系统的组成、传输波形及频谱。基带传输中码间串扰问题及解决方法。 4、了解数字通信系统的同步方式。 5、掌握数字传输中的差错控制的基本思想及常用方法。 6、了解正交编码及伪随机序列的原理及应用。 7、对数字传输系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通信原理》授课课时分配表 01.绪论4 02.随机信号分析8 03.信道6 04.模拟调制系统6

数据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数据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分类:职业基础课 课程名称:数据通信原理 编者: 定稿(或修改)时间: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数据通信原理》是计算机通信专业及各专业方向的职业基础课。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数据通信获得较完整的概念,并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学习计算机通信网等后续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并为从事数据通信和计算机通信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信道、信源编码、数字基带传输、数字频带传输、同步技术、差错控制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数据链路传输规程、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三、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后续课程:计算机通信网、宽带接入技术 第二部分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及学时分配 1. 学时:参考学时为70

说明:本课程学时以70学时为主,根据各学期实际需要,学时可适当增减,。 二、推荐教材及要求 (一)推荐学生使用教材 1. 陈光军《数据通信原理及应用教材与实训》,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9 (二)教学参考书 1.达新宇《数据通信原理及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 2. 李斯伟《数据通信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 三、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 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 学生应当掌握工程数学的基本知识,要熟悉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子基本仪器的操作知识。 四、课程考核 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30%(作业、出勤占20%,实验成绩占10%), 期末考试占70%。 考核形式:考试(开卷)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概论 【教学内容】 1、通信基本概念 2、计算机通信系统模型 3、数据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 【教学要求】

通信新技术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新技术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Lectures 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属专业必修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使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概况,主要的新通信系统的组成、特点、关键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 2、知识要求:本课程在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上,讲授现代通信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发展现况和发展方向。课程要求学生具备通信原理的一般概念、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等知识。课程先开课程为《现代通信原理》、《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 3、能力要求:通过课堂讲解及课后阅读,学生应能了解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数字移动通信、DSP等现代通信技术中的新技术、新业务及发展状况,提高学生在现代通信技术领域及应用中的知识面和专业面,加深对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状况、关键新技术新业务中的全面了解,以期为进一步学习、深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2、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理解通信的概念、通信的发展目标。 2.了解通信的发展方向和目前通信的发展状况。 [教学内容] 1.通信的概念,通信发展的最终目标。 2.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通信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热点。 3.通信发展的影响因素。 4.对未来通信技术和业务的预测。

[重点难点]未来通信技术发展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课时] 2 第二章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光孤子的产生及其特性 2.了解光孤子通信的能量补偿及光孤子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3.了解SDH的复用和SDH设备 4.掌握SDH的帧结构,掌握我国采用的复用结构 [教学内容] 1.光纤孤子的产生及其特性 2.光纤损耗与能量补偿 3.光孤子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4.SONET和SDH的起源 5.SDH的复用及SDH的帧结构 6.我国采用的复用结构 7.SDH设备 [重点难点] 1.光纤孤子产生的物理机理 2.SDH的复用和SDH的帧结构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相关文献收集、整理 [课时] 5 第三章移动通信新技术及其应用 [目的要求] 1.了解智能天线、SDMA的概念 2.理解SDMA的系统误码率和不同的信道分配策略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了解GSM-R的概念和应用现状 4.掌握bluetooth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智能天线的概念、分类和应用现状 2.SDMA系统及其系统性能分析比较 3.GSM-R系统 4.bluetooth的标准和应用 [重点难点] 1.SDMA系统误码率分析 2.信道分配策略分析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相关文献收集、整理 [课时] 6 第四章闪联技术、卫星通信新技术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xperiments of the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课程编号:03132103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 先修课程:通信原理学分数: 1 学分 总学时数:16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 执笔者:卢光跃编写日期:2005年9月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是《通信原理》这一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所必需的实践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通信系统的有关原理以及相关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课程分为基础实验模块和系统仿真实验模块两个层面,从基础理论的验证,到最终系统级的实现,涵盖了通信系统中的各个基本环节。课程体系结构如下: 通信原理实验 SystemView通信系统仿真实验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 1、基础实验模块 该层面包涵《通信原理硬件实验》,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如下: 1)掌握通信的定义、组成和分类方式,重点是通信系统的模型; 2)掌握AMI码的编译码规则及其特点; 3)掌握HDB3码的编译码规则及其特点; 4)了解2PSK调制与解调原理,眼图的概念、模型及其观测方法; 5)了解2DPSK调制与解调原理,以及它如何克服“相位模糊”; 6)掌握抽样定理及几种抽样信号的获得和特性; 7)了解PCM编译码原理。

8)了解纠错编译码的基本原理,掌握汉明编/译码的原理及其特点; 2、系统仿真实验模块 该层面涉及《Systemview通信系统仿真实验》,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如下:1)理解时分多路复用的概念,掌握PCM30/32路系统的帧结构; 2)熟悉SystemView仿真软件环境,掌握基本设计方法; 3)掌握信道的特性; 4)掌握模拟信号线性调制和解调的原理及性能分析; 5)了解多进制数字调制解调原理及性能分析。 三、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本实验课程分为两个层面,每个模块中包含硬件实验环节和软件实验环节。《通信原理》作为先修课程,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开设相应的实践操作训练;要求实验前有预习并由指导教师签字验收,实验后有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并由指导教师签字验收,具有指导教师签字的实验预习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构成完整的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依据。 1、基础实验模块 (1)通信原理硬件实验 1)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其中:验证性实验87.5% ,综合性实验12.5%共计16学时。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内容及要求 学 时 实验类型 演 示 验 证 设 计 综 合 1 实验系统概述 熟悉实验系统;理解 通信系统的;组成以及系 统模型 2 √ 2 AMI编译码及时钟 提取 AMI编译码规则验证 及码型特点 2 √ 3 HDB3编译码及时 钟提取 HDB3编译码规则验 证及码型特点 2 √ 4 2PSK传输系统实验 (选做) 2PSK 调制与解调原 理、眼图及相位模糊 2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