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第四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第四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第四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第四单元教案

白沙学区六年级第十一册数学科教案课题第四单元比课时安排3课时

集备教师程东强林善杰刘锋陈云金谢在铜吴梅钦江丽峰张国裕蒋贞民徐晨友张小清

主备教师张国裕林善杰

教学设计补充说明

第一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

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

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

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某车间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

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设计意图:在结合生活实际复习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分数

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旗。这两面旗都是长15 cm,宽10 c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

宽的几倍,或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②用比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引入比的概念: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宽=

15÷10,宽÷长=10÷15,也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b.简介同类量的比: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

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所以两面旗的长和宽的比属于同类量的比。

(2)教学非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

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42252÷90)

②用比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因为这里的42252 km与90分钟是两个非同类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理解比的意义。

①什么是比?结合上面两个例子说一说。(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的比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

②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比吗?

a.甲数是3,乙数是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比4;乙数和甲数的比是4比3。(是) b.张师傅20分钟制作了7个零件,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7比20。(是) c.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8比1。(不是,因为足球比赛的比分不表示两个数相除)

2.教学比的读、写和比的各部分名称。

(1)简介比的写法。

15比10记作15∶10;

10比15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90。

(2)简介比的读法。

两种形式的比都读作几比几。15∶10读作:15比10;表示比时,读作:15比

10。

(3)简介比的各部分名称。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板书)

(4)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①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②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2)比与分数的关系。

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②举例说一说,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样写?(两个数的比可以写

成分数的形式。例如15∶10,可以写成,读作:15比10)

4.小结。

比的概念实质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非同类量的比,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先由倍数关系引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比及非同类量之间的比,使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然后再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比和除法及分数之间的关系,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比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

1.教材49页1、2题。

2.教材52页1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52页2题。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相当于分数、相当于除法;比的前项相当于……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

(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

质,和都可以化成,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把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3∶4;=6∶

8;=12∶16)

(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

(3)观察、比较、发现。

观察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过程及规律。(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6÷8=(6×2)÷(8×2)=12÷16

↓↓↓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6∶8=(6÷2)∶(8÷2)= 3∶ 4

↓↓↓

6÷8=(6÷2)÷(8÷2)=3 ÷ 4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4)归纳总结。

①试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三个比的变化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②讨论:同时乘或除以的相同的数可以是0吗?为什么?(不可以是0,因为除以0没有意义)

③归纳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再由提出的问题,引发横向思维,建立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最后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发现,逐渐完善比的基本性质,帮助学生养成比较完善的思维习惯。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1)探究整数比的化简方法。

PPT课件出示教材50页例1(1)小题:“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 cm,宽10 cm,另一面长180 cm,宽120 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②明确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只有公因数1)的比叫最简单的整数比]

③探究15∶10和180∶120的化简方法。

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

15∶10

=(15÷5)∶(10÷5)

=3∶2

180∶120

=(180÷60)∶(120÷60)

=3∶2

小结:化简整数比,可以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板书:整数比的化简)

(2)探究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PPT课件出示教材51页例1(2)小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②探究分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才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A.用乘最小公倍数的方法B.用求比值的方法

=3∶4 =3∶4

③探究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使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如果这时还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要再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0.75∶2

=(0.75×100)∶(2×100)

=75∶200

=(75÷25)∶(200÷25)

=3∶8

小结: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分数比时,要注意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无论是分数比的化简还是小数比的化简,化简比的结果仍要写成比的形式,而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的形式。(板书:分数比的化简,小数比的化简)

3)总结。

化简比的依据是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的是,化简后仍是比的形式。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4∶0.25化简后的结果是16。( )

(3)从学校走到图书馆,小明用了8分钟,小红用了10分钟,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比是4∶5。( )

2.填空。

16∶200=( )∶( )=( )∶( )=( )∶( )=( )∶( ) (独立尝试后交流,汇报时说明理由,第2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和16∶200的比值相等就是正确的)

3.完成教材51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53页4、5题。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优化意识和平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求出各部分量。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头列式并解答。

(1)200 kg的是多少千克?[200×=50(kg)]

(2)某班有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18∶14=9∶7)

(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

①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比是多少?(5∶4∶8)

②篮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足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排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⑤如果不知道买来的球的总数,只知道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个数

比,你能求出这三种球的个数各占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吗?(引导学生根据份数思考问题)

2.引入新课。

比的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4页例2。

(1)PPT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如果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 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阅读与理解。

①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 mL的稀释液)

②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③“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 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

(3)分析与解答。

①讨论: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②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思路二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

A.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B.浓缩液的体积:500÷5×1=100(mL)

C.水的体积:500÷5×4=400(mL)

答:浓缩液有100 mL,水有400 mL。

(4)验证所求问题。

方法一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体积。

方法二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2.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3.整理解题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

(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材55页1、2题。

2.教材56页11题。(注意引导学生先求出一个长、一个宽、一个高的长度和,再求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教材55页3、4、5、6题。

2.教材56页7题。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案 2011-02-20 13动手做做看 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要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方法。 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初步谈话:

同学们,你喜欢发明创造吗?敢于怀疑科学家的话吗? 2、谈话质疑: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放进一颗石子,水就会怎样?(观察后回答)如果我放进一条金鱼,水却不会满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想不想知道你回答的对不对?好,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吧。答案就在课文中。 二、初课文,学习生字。 1、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没有读通的句子再读几遍,然后听听学习伙伴是怎样读的。 4、合作识字。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然后读音并组词,并告诉小伙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识字方法引导: (1)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2)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4)联系学生生活识字:考试的"考"。 (5)编写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5、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6、去掉音节。用多种形式检查认读生字词的情况如:抢摘"丰收果""夺红旗""猜字谜"等。 7、全班交流汇报: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三、感悟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知识点教案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不仅要在引入比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比”。通过设计能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活动,认识到比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3.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过程。 在应用比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先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经验,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包括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不同策略有了切身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比的意义…………………………………………………………………………………1课时2比的基本性质……………………………………………………………………………1课时3比的应用…………………………………………………………………………………1课时 15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数数数的组成 单位;荣和完小授课人;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 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课前准备;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 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 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 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 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比 教案

***集体备课专用纸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时间:月日中心发言人:课题:比的意义第1 课时总计节 【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材第48~4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理解比的意义。 【复习导入】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人数是女工人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人数是男工人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新课讲授】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倍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分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①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 ②拖拉机45分钟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 ③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2.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写法。 15比10 记作15∶10 10比15 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90 (2)比的各部分名称。 A.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概括知识点。 B.小组汇报并举例: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Unit 4 At the farm (Period 1) 教学目标: 1. 掌握单词:tomato、potato、green beans、carrot 的单复数 2. 运用句型The potatoes are big. They’re so long! 教学重点: 单词:tomato、potato、green beans、carrot 运用句型What are these What are those They are... 教学难点: potato和tomato的复数形式。 教学准备 Let’s learn A部分的课件和录音。 相关的单词卡片。 Let’s chant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 热身(Warm up) Let’s sing 教师放歌曲的录音,学生看图欣赏。 学生跟录音哼唱歌曲。 请学生欣赏Let’s chant部分歌谣,教师要根据歌词适时举起相应的图片。 (二)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教师手举一个西红柿,说:I like tomatoes. Do you like tomatoes 引导学生用I like …或I don’t like…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 教师再拿起一些豆角,边说边完全呈现:Oh,They’re so long! They’re

green beans. Do you like green beans 让学生在回答中学习单词。 出示土豆:Do you know itFrench fries are made of it. It’s a potato. Do you like potatoes 学生根据用I like …或I don’t like…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情况表达。学习单词carrot。 教师将四种蔬菜分别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然后说单词,请学生指出相应的实物。 小组活动:一个同学说单词,其他同学举起相应的单词卡片。 7、绘画游戏:教师说:two potatoes;three carrots;two long green beans four tomatoes。 学生比赛看谁画得又快又正确。 (三)学习对话:(A Let’s learn) 学生看课件。 教师提问: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green beansAre they freshAre they long 引导学生重复:They are fresh and long. 师拿起实物(tomato, carrot):The tomato is fresh. The potatoes are big.引导学生用fresh一词形容图(P39)中的内容:The …are fresh. Look at the potatoes,are they big 引导学生重复:Yes,and the potatoes are big. 学生跟录音模仿对话。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4.约分第1课时 最大公因数(1) 人教版

4.约分 第1课时最大公因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例1、例2及练习十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知道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经历探究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和12公有的因数。 小结:两个集合相交部分中的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4是这几个数中最大的公因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 课件出示例2,同桌合作完成。 方法一:列举法:先列举出18和27的因数分别有哪些,找出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公因数。 1,3,9是18、27的公因数,最大的公因数是9。 方法二:筛选法:先写出一个数的因数,从中找出哪些数也是另一个数的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18的因数有1,2,3,6,9,18。 1,3,9是18、27的公因数,最大的公因数是9。 方法三:短除法:用短除法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3×3=9。 (2)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探索、交流,得出:最大公因数是所有公因数的倍数。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2、3题。(师生共同合作) 五、拓展提升 如果A=2×3×3×5,B=2×3×5×7,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30 )。 六、课堂总结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数的组成 单位:荣和完小授课人:刘志军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课前准备: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这就是物候现象。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课堂实录 一、介绍物候学和竺可桢。 【设计意图:讲解物候学的知识,补充竺可桢的资料,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 1.物候学。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利用物候现象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作者介绍。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

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等。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分析层次,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1.了解多音字读音。 连翘(qiáo)——翘起(qiào)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2.明确词义。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指循环往复。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色美丽动人。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找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部分。 【设计意图:了解物候学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明确: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且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

最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

第四单元:比 教学内容: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比的意义理解求比值的方法,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理解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情境导入,“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单元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3-51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包括了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三、单元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0以内物体的各数,感知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3、使学生经历数物体数量的过程,结合具体的事物,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学会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四、单元课时安排: 8课时 第一课时数数、数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会点数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感受“十”在计数中的作用,知道10个十是100,感受“十”与“百”的关系,感受100与50、20等数的关系。 2.结合具体的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进行简单的估计。 3.使学生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对数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 感。 三、教学难点:

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的数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学具: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初识百以内的数: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20这些数,你能从1数到20吗? 教师:今天又来了几位新朋友(在上图中呈现45、70、98),看看你们认识吗? 教师:看到大家都认识,又来了更多的数朋友(呈现数字图)。教师:看来大家都对这些数都有所认识。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二)数一数,感受100有多大: (三)1.估一估、数一数,初步认识100。 教师(出示百羊图):绿色的草地上来了一群羊,请你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只羊。 教师:到底有多少只羊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请来了一位老朋友(将10贴在黑板上),认数的时候它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呢!教师(在百羊图上圈出10只):我圈出来的是10只,现在你再估一估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之后再10只10只地圈一圈,并数一数。 教师:大家都数对了,这是100只羊。100只羊有这么多!和我们以前认识的20比较,你对100有什么感受? 2.在数数中理解数,突破数数的难点。 教师:请大家从学具盒里拿出21根小棒摆在桌子上,要求摆出后一看就知道是21根。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结合学生作品适时追问:能一下看出是21吗?他请了谁来帮忙? 教师:对,他请10来帮忙,这是10根,这是10根,这是1根,能很快地看出这是21。2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师:好,下面我们在21根小棒的基础上,继续一根一根地数出100根小棒。 教师指导学生在21的基础上继续一根一根地边操作边数数,当数到拐弯数时,教师让学

2019届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第1课时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 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 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称。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到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小组合作完成。汇报交流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教师归纳方法。 3.小结。 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三、游戏:我说你画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实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1题。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出图形与特征的正确连线方法,教师适时给予评价。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4题。 要求学生观察各排图形排列的顺序,找出规律,接着画下去。 学生思考,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课堂小结】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已整理)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1节数数数的组成 【第一课时】100以内数的数法和组成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进行简单的估计。 2.在摆、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拐弯数的数法、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过哪些数呀?对,0-20。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些更大的数。 (二)新授 1.数人数 (1)同学们,这是兴趣小组美术组的同学,老师用一个小图片代表一个人,我们来数数有多少人? 图1 (2)这是音乐组的同学,请你以美术组为参照,估一估音乐组大约有多少人? 图2 你们估得对吗,我们一会儿数一数验证一下。我们数出的结果怎么摆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多少?我们就把10个人排成一行,一起来数一数音乐组的人数。 图3 刚才我们数的时候把10人排成一行,10个一就是一个十。 板书:10个一是十 一行有10人,3行是30人,加上剩下的4人就是34人。那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4里面有3个十和4个一 (3)这是航模组的同学,请你们看看有多少人? 图4 对,33人。能说说33的组成吗? (4)这是我们刚才数的3个小组的人,老师把他们放在了一起。请你10个10个的数一数共多少人?

图5 一行有10人,有这样的10行,共100人。板书:10个十是一百。 6 图 教师小结:你们真棒,在数人数的时候我们知道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2.数小羊 (1)你们看,草原上来了一群小羊,多少只呀? 图7 (2)草原上又来了一些羊,请你以这十只为参照估一下现在有多少只羊?估完后数一数,看看估得对吗? 图8 教师小结:数出10只圈一圈,10个十就是100,所以共100只羊。刚才都有谁估对了? 3.数学具 (1)请你摆一摆小棒 图9 小结:1根小棒表示1个一 (2)请你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图10 小结:10个一是1个十 (3)请你摆出10捆小棒(出示动画视频1) 小结:10个十是一百 (4)请你看动画说说35的组成。(出示动画视频2) 对,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5)请你看动画接着往后数。(出示动画视频3) (三)拓展延伸 (1)填一填 图11 ()个十和()个一是()。 图12 ()个十和()个一是()。 (2)估一估。 图13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案 12 姥姥的剪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 义。 情感与态度: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感悟课文语言,体会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2、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三、教学准备:搜集各地剪纸艺术及图片,了解各地剪纸的特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二、初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交流预习情况。 4、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1-5的认识(1)教案 (优选.)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记、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分与合。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重点难点】 1.认、读、写5以内各数,掌握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 2.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指导】 1.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按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苛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 2.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统计”等名称。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8课时: 1~5的认识………………………………………………………………1课时比大小……………………………………………………………………1课时第几………………………………………………………………………1课时分与合……………………………………………………………………1课时加法………………………………………………………………………1课时减法………………………………………………………………………1课时0……………………………………………………………………………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1课时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6页的内容及课后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要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奶奶的农家小院”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2.难点:1~5的写法。 【教学准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1 人教版数学2020-2021 教案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4-38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这部分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和立体图形的拼组。 由于学生刚接触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其认识水平基本上还处于第四阶段,所以只要求学生能辨认不同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并通过对立体图形的拼搭活动,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单元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摆、拼、搭各种立体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与态度:在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的思想;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第一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4-35页)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会识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立体图形。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积木。 五、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的形状: 1、说一说。 教师:仔细观察你带来的物品,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互相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活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

第四单元比 第1节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复习铺垫 1.某车间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 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设计意图:在结合生活实际复习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两面旗都是长15 cm,宽10 c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②用比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引入比的概念: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宽=15÷10,宽÷长=10÷15,也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b.简介同类量的比: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所以两面旗的长和宽的比属于同类量的比。 (2)教学非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

pep四年级英语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Unit 4 My home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听、说、认读单词:study, bathroom, living room, bedroom, kitchen。 2、学习表示指令的词组。 教学难点:单词study, bathroom, bedroom的发音。 教具准备: 1. 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Unit 4 Let’s learn/A] 2. 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3. 教师自制的单词卡 4. 教师使用的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图片。 5. 教师使用的课文挂图P46页Let’s learn部分。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 / Revision) A. Learn these sentences Where is the doll? It is in the box. Where is the doll? It is on the box. Where is the doll? It is under the box. Where is the box? It is on the table. B. Ask and answer Where is the farmer? He is in the van. Where is the monkey? It is under the taxi. Where is the elephant? It is in the car. Where is the boy? He is on the train. Where is the nurse? She is on the bus. Where is the girl? She is in the truck. Where is the bird? It is on the bridge.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 教师出示study的图片,手指着书房里的书问学生:What are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最新)

第4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4课时用除法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以及练习九第2、3、4题。 【教学目标】 1.是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合理完整解答的良好习惯。 3.是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习题。 (1)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成几份?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引导:12里面有几个4?12÷4=3表示什么?(表示12里面包含3个4。)(2)12个苹果,平均分成3分,每份是几个? 列式:12÷3=4,12里有3个4. 2.揭题:除法可以表示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图。 谈话:同学们,跟老师到商店购物吧! 课件出示小熊、地球仪、皮球的价钱。师:我有56元钱,想买地球仪,请问可以买几个? 出示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谈话: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知道哪些信息?(商品的价钱,总的价钱。)刚才这个购物的过程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一句话来表达?(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要求可以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人8元。 提问: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用除法计算,56÷8=)得数是几?你是怎样算的?(7,用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 得数7表示什么?写什么单位名称?(7表示可以买7个)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8=7(个)。口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2)检验。 谈话:我们的计算对吗?你有什么理由?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关于比例的知识,通过你自己的整理和复习,谁愿意来说说, 比例单元有哪些知识? 2、哪些是你学得很精彩的?哪些知识你还有遗憾? 二、比和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 3、解比例。 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练习活动。 (2) 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 (3) 请学生上台板书。 (4) 师生共同评价,并强调书写格式。 四、正(反)比例的意义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4、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 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 听课随想

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5、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 过程要求: 按复习中概括“一找二想三判断”三步骤进行练习。 (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3)这里哪一种量一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关系式中,两种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若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被除数÷除数=商(2)被除数÷除数=商 (3)因数×因数=积(4)因数×因数=积 2、完成课文练习十第1~3题。 六、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与体会: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4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听课随想【教学预设】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 成什么比例? (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从A到B地,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 (4)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3、判断下列关系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