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枣庄市共青希望学校

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双向选择,择优上岗”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健全评估机制,通过聘任,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退,优化组合,优质优待,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以教职工聘任、职级考评、综合考评为主要内容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如下。

第一章教师聘任

一、成立聘任领导小组

组长:冯金波

组员:庄峰王洪杰李秀刚

二、聘任原则

1、双向选择、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精干高效的原则。

2、持在编制职数内,编制职数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按需设岗的原则。

3、持个人申报与考核相结合、组织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4、以平衡聘任为原则,适当兼顾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的原则。

三、聘任条件

1、区教育系统在编人员。

2、参加竞聘的教师要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业务精湛。

3、具备与专业技术职务相应的工作资格与能力。

4、年度考核为合格以上,综合考评前97%以上。

5、任期内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应优先聘任。

6、未聘人员中年满58周岁、女53周岁以上,因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根据本人申请,经单位同意,区教育局批准,可办理内退手续。离岗休息教师仍由学校管理。内退期间不影响政策性增资,可连续计算教龄,但不再晋升高一级职称。

四、聘任程序

1、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工会代表为成员的聘任领导小组。

2、学校公布岗位设置。

3、参加聘任人员认真填写教师聘任职务申报表。

4、参加聘任人员进行演讲答辩,提出任职目标。

5、聘任领导小组根据教师年度考核及演讲答辩情况公布聘任结果。

6、由校长向受聘人员颁发聘书,专业技术职务聘期为一年。

五、聘任激励机制

(1)完善聘任约束机制。学校根据《关于在全区初步推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受聘教职工自聘用之日起享受被聘用职务工资和职级工资等工作报酬,实施多劳和《关于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教职工职务评聘分开的意见》的有关规定,逐步建立实行职级工资制。每月从教职工工资活的部分中拿出60元(学校拿100元)与教职工的实绩挂钩,根据受聘教师在聘期内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确定相应的职级工资。

(2)完善管理与考核。学校将加强对教职工聘任后的管理与考核,实现教师职务与岗位责任的统一。对履行聘任合同不力,学期综合考评在全校居后3%的教职工进行告诫,要求限期改正,告诫期满(学年)考评仍居全校后3%的予以解聘。落聘教职工有三个去向:一是支教,到农村学校去支教;支教期间,其职务

津贴、岗位补贴和奖金都照发。二是换岗,在校内更换岗位,不再享受原岗位的工资。三是进修学习,进修期间,工资待遇减半。四是交流。支教、转岗或进修一年不见好转的,转入人才市场。

第二章教师综合考评

一、考评内容

对教师考评的内容确定为“态度、能力、绩效”三维体系,其中“态度”包括师德、考勤,“能力”包括工作量、工作过程,“绩效”包括工作质量和突出贡献。满分1000分,具体赋分指标如下:

1、师德(200 分);

2、考勤(100分);

3、工作量(200分);

4、工作过程(150分);

5、工作质量(300分);6 、突出贡献(50分)。

二、考评办法

(一)师德(200分)

1 、师德要求

(1)热爱学生。面向全体、平等待人、尊重人格、奉献爱心。不歧视后进生,不私自赶走、安插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积极完成学校交给的德育任务,保证学生的安全。

(2)尊重家长。经常家访,文明交谈,实事求是,讲究艺术。不因学生过失而训斥家长,不托家长办私事,不索要或暗示家长宴请或赠礼,不乱收费用。(3)爱岗敬业。服从领导、遵纪守法、忠诚教育、热爱本职、观念更新、积极进取、争创一流。不耽误工作、不损公肥私、不损人利己,不从事第二职业,不乱办辅导班。

(4)团结协作。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团结同事、相互支持。不拉帮、不结伙、不划小圈子。不酗酒闹事,不打架斗殴,不犯自由主义。关心集体,维护学校声誉。

(5)为人师表。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言行文明、衣着整洁、讲究卫生、身正垂范、作风严谨、崇尚科学、求真务实。不说与教师身份不相称的话,不做有损教师形象的事。组织考试无舞弊。不参加各种形式的赌博,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封建迷信活动。

2 、考评办法

(1)学校成立考评小组领导小组,分校评、组评和生评,每学期组织1—2次考评,按照4∶5∶1的比例,评出优、良、合格三个等次。

(2)政教处负责教师师德日常情况的检评,违犯上述要求中任何一款,视情节扣师德1 —2 0 分;在家长中造成不良影响的,扣20—50分;在区里造成不良影响的,扣50—200分;情节严重者,师德一票否决,不能评优树先,不能参加职称评聘,直至调离学校。

(3)以上两项成绩(第一项需折算量化)综合后,计入学期综合考评。

(4)奖惩办法:考评结果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计入个人业务档案和年度考核,作为评选校级及区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确定年度考核结果,职称评聘的的重要指数。

(二)考勤(1 0 0 分)

1 、考勤要求

(1)有病有事必须请病假或事假,不履行请假、销假、调课手续者,按旷工、旷课处理。请病假必须有区级以上医院证明。

(2)教职工上课时间不能随便离开教室,办公时间不能随便离开办公室,因事

外出要请假说明情况,并填好出入登记表,登记表填写项目不全或不清楚者,按旷工处理。

(3)请(事、病)假时限不超过一小时,可找组长请(不含上午、下午到校上班和放学离校);超过一小时,需向学校请假;公假必须到学校请。

(4)考勤等事项规定:

迟到:以学校规定的时间为准,10分钟以内为迟到,超过10 分钟为旷工(或旷课)。

早退:以下班(课)铃声为准,提前离开工作岗位为早退,超过10分钟为旷工(旷课)。

旷工:正常上班时间无故不到校者为旷工;无故不能按时到课堂者为旷课。 特殊假:婚假、产假、丧假等,需经学校批准,在规定时间内只计时不扣分;其中婚假7 天,产假五个月,丧假直系亲属7天,非直系亲属2天、1天。

2 、考评办法:

(1)凡部门或学校组织的会议,各种活动均记考勤,无故不参加者,每次扣3 —5 分,迟到一次扣2 分。由于会议组织者工作疏忽,通知不到或不及时造成的,扣相关人员2分。

(2)请事假,每学期累计2天以内者,每天扣2 分;超出部分每天扣8 分,并扣当日工资。(函授学习考试假只计时不扣分,学习假每天扣1分。)

(3)请病假,全学期累计4天以内者,每天扣1 分;超出部分每天扣4 分,并扣当日工资的1/2。

请外出假每学期累计10次以内者,累计按标准执行;超过10次以上者,每超3次,按事假一天计算。

(4)迟到、早退或脱岗一次扣2 分,旷工一小时扣5分,旷课每节扣10分。(5)上班期间下棋、打扑克、玩电脑游戏(学校规定的文体活动时间出外)、带孩子进办公室、干私活等,每人次扣5—1 0 分。

(6)学校查岗未到位一次扣3 分,组长扣1 分。

(7)请假方面弄虚作假者,按教育局有关规定处理。

(8)教研组长应每周认真记录、统计好本组人员的考勤情况,并按时交综治办,否则每次扣2分。

(9)考勤设奖励分,每月度全勤者奖励4分,不足一月者按一月计算奖励。(三)工作量(200分)

1、基础分(150分):愉快接受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自觉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即完成基本工作量(教师平均授课16节)得基础分150分。

2 、附加分:

(1)实际授课时数计算:

①周授课数×系数(基础系数+附加系数),其中基础系数为1.1,附加系数语文

0.9、数学、英语(中学)0.8、理化0.7、历史、地理、生物、政治0.6、美术0.5 、音乐、体育、自然、社会、信息技术、英语(小学)0.4。

②教研组长、兼职人员均每周加2课时;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平均每周加5课时。(2)分数计算:每学期平均周实际授课附加数(实际授课时数-平均授课数16节)×2 分。

3、有意借故不接受或不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人次扣10—5 0 分,全学期超过两次者,此项考评成绩为记零分。

4、前后勤教辅人员的工作量分由全体教师民主评议产生。

(四)工作过程(150 分)

1 、教学常规要求:

(1)备课(30 分)。备课及时认真,无抄袭。教案量足、实用、有创新,符合规范化要求。

(2)作业批改(20 分)。作业布置合理,批改及时,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符合规范化要求。

(3)课堂教学(50 分)。能自觉遵守上课规范,不迟到,不早退,不坐讲,充分发挥4 0 分钟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灵活地运用合作、探究、体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课堂教学的规范要求。

(4)教研科研(20分)。积极按时参加组内、校内教研活动,保质保量完成应该承担的教研任务(10分)。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有自己的实验课题,做到课题有计划,有过程,有成果。(10分)男5 2岁以上,女5 0 岁以上除外,其成绩按其他老师的平均成绩计算。

(5)理论学习(10 分)。注重学习,每学期写政治、业务笔记或心得笔记各5000字,微机考试合格。

(6)听评课(20分)。教师每学期听评课20节以上,听课态度要认真,目的要明确,记录项目要齐全,无抄袭现象。

2 、考评办法

教学常规的考评主要是由教务处和教研组考评,一是各教研组长每周自查并上报教务处;二是教务处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办法,按照规范化的具体要求,对各种常规进行具体量化。前后勤教辅人员的工作过程分由全体教师民主评议产生。(五)工作质量(300分)

1、教学质量(280分)

采取平时动态评价和学期末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中平时抽测占三分之一,期末考试占三分之二。平时坚持教学质量月抽测制度,以了解各年级、班级、学科的教学情况,期末主要是考试考查成绩,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分别计算平均分、提高率、及格率、优秀率所对应分值。其中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为中小学与区直学校平行班横向比较,而提高率则在本班的纵向比较之后,再与本校平行班横向比较。各项分值计算方式如下:

(1)优秀率得分:优秀率高于(或低于)全区(或同组)平均值1个百分点,增加(或降低)1分。

(2)合格率得分:合格率高于(或低于)全区(或同组)平均值1个百分点,增加(或降低)1分。

(3)平均分得分:班平均分高于(或低于)全区(或同组)平均值1个百分点,增加(或降低)2分。

(4)提高率得分:班级成绩高于(或降低)全区(或同组)平均值1个百分点,增加(或降低)3分。

(在考试过程中,弄虚作假,教唆学生作弊的一经查实,给予严肃批评,并扣该项成绩的10—50分。)

前后勤教辅人员的工作质量由全体教师民主评议产生。

2、其他工作质量(20分)

其他工作质量是指担任教学以外的其他工作质量,如班主任工作、教研组长、辅导员、兼职人员等管理工作质量,综合评价后一等计20分、二等记计10分、三

等计5分,此项不累计加分。

(六)突出贡献(最高50分)

1、荣誉:本学期获得综合荣誉奖,国家级计15分,省级计10分,市级8分,区级5分,校级3分。本学期所担任的工作受区级(包括区教育局各科室)以上表彰的单项荣誉奖按以下标准计分,国家级计15分,省级计10分,市级计8 分,区级计5分(含优秀教学奖,其中学科教学奖2分)。该条应按最高等次计分,不累计加分。

2、论文:本学期在报刊上正式发表的教科研论文。发表论文国家级计10分,省级计8分,市级计5 分;学校推荐的获奖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8(6)分、6(4)分、4(3)分、3(2)分,校级一等计2分。多人合作者取前三位,每降一位次递减1分。该条应选最高等次一篇计分,不累计加分。

3、讲课:参加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公开课、讲课(按照职称赋分标准执行)省级、市级、区级一、二(三)等奖计15(10)分、10(6)分、6(4)分;校级一等奖3分。各级公开示范课按讲课比赛一等奖统计;课件制作按统计讲课比赛降一级次予以赋分。该条应选最高级别赋分,不累计加分。

4、教科研:在国家、省、市、区、校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评选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加20(15)分、15(12)分、12(8)分、8(5)分、5(3)分。多人合作者取前三位,每降一位次递减2分。该条应选最高级别赋分,不累计加分。

5、竞赛、辅导:

(1)参加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教育竞赛活动(基本功、教学具,艺术节、鼓号操、书画赛、运动会、科技创新赛),个人所获竞赛奖、辅导奖,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一、二(三)等奖计10(8)分、8(6)分、6(4)分、4(2)分。

(2)获得集体前三名或一等奖,区级给分管领导和辅导教师记1 0 、8(6)分,市级加12、1 0、(8)分,省级加15、12、(10)分(多人辅导每降一位减2 分)(3)在学校举行的各类集体活动中,获得前三名的班级,顺次给班主任(或辅导老师)计3 、2 、1 分。

以上竞赛、辅导三小项可以累加,但每项只能取最高级别。

三、奖励办法

综合考评成绩作为教师各项评优树先、职级确定的主要依据。

第三章教师职级

一、职级设置:学校设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等五个职级。

二、系列划分:根据工作岗位性质,全校教师共分为四个系列

(1)中学系列;

(2)小学考试学科系列;

(3)考查学科系列(含学前);

(4)教辅人员系列。

三、职级认定:根据每学年综合考评成绩,小学考试学科系列教师按照1:2:4:2:1的比例,确定得分率的星级标准。以小学考试学科系列得分率为基准,中学系列标准下调2个百分点,考查学科(含学前)系列上调1个百分点,教辅人员系列上调2个百分点后,确定相应的职级。

五、工资配置:职级工资采取个人出一块,集体拿一块的办法。三星级教师每月

享受平均职级工资,其余每级上下浮动30元。

六、聘任时间:每年评聘一次,具体时间在每年秋季开学前。

七、参聘任员:所有在职在岗教职员工。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核电产业由“适度发展”向“积极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为企业成长带来了广阔的空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深入,防范各种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内控管理逐步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电气党委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制度完善作为纪委工作的重点工作抓,而作为世界级工厂建设的企业过程中如何充分认识企业内控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准企业内控管理的对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发展 1、企业内部控制含义。 常用的定义是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简称为企业内控。 从上述我们可知,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 2、企业内部控制发展

内部控制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1934年美国的《证券交易法》中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2001年底以来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大公司的一系列会计丑闻被曝光后,2002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美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较晚。直到2008年和2010年,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共同构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控规范的发布是中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接轨和整合。企业对于内部外部的风险可以得到更系统有力的控制。内控规范为中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框架,在理念、实施和制度层面为企业提供了基础,即解决了什么是内控的问题,又解决了怎样开展内控的问题。 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重要意义 1、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在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使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让企业生产经营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形成人人都能够遵循的统一完整的制度体系,达到能够使企业各项活动都能被体系涵盖并有效的控制。纪检监察工作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步骤,通过直接参与和监督检查等形式,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督促企业有关部门加强制度建设, 及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管理 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两个层面。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管理原则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6、效益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方法 1、经费配制 2、规划 3、评估 4、调节 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指国家为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务的责

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 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 权力分散型(又称分权制,美国)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简称结合型,英国、德国、日本) 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划分是相对的) 欧洲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 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 英国模式(以学术与行政结合为主) 欧洲大陆模式:学校内部,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校长权力有限,其工作多为事务性。基层教授的权力很大。该模式优点是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组织的过于分散化,必然带来效率问题。 美国模式(国家监督模式)在高校内部,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显赫。校长受董事会委托,全权负责学校内部具体的管理事务。美国大学多采取评议会(又称教授会)制度,体现的是“教授治校”的理念。在美国大学中,已经形成了董事会领导、行政人员和教师合作管理的治理结构。 英国模式:在英国传统大学中,校务委员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在具体管理上,校外人士组成的理事会是实质性的行政权力部门,由教授组成的评议会全权负责大学的学术管理,校长不过是荣誉性职位,而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在学部和系的层次上,由各方面包括教学和非教学人员组成的学部委员会和系委员会是各自的决策机构,因而其决策过程更为民主。 四、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2、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 3、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4、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第三节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1.doc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1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使我校尽快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并具备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后劲,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人[1999]16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发[2000]59号)、河北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冀教[1999]9号)、河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冀政[2000]23号)等文件精神,参照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第一、二聘期改革的实践经验,在进一步深入调研、反复测算与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建立符合我校特点、有利于人员结构整体优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人事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我校办学规模、质量、结

构、效益协调发展。按照绩效优先,体现公平的原则,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二)基本思路 总体思路: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和岗位管理,用岗位职责规范和引导广大教职工努力工作,以尽快实现使我校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的目标;加大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将岗位津贴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公司、校医院的改革,建立更趋合理的运行机制。 用人制度改革要促进校内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加强编制管 理,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科建设需要设置岗位,定编定岗定责;实行全员聘任,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管理;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 在执行现行工资体制的前提下推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津贴分配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后勤改革要转换运行机制,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管理体制,模拟企业管理运行模式,充分挖潜,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 二、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和推行岗位聘任制度。根据我校发展战略和教学科研、教辅、管理等工作的需要设置各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和聘任期限,按照规定程序对各级各类

高校人事制度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按照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教育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体制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的抓手不断强化,人才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迫切需要进一步转换高校用人分配机制,不断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准确把握《中共中央办公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我认为,当前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应着重研究和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以求得重点突破,稳步推进。 一、增强用人机制活力,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 推进教师聘任制是《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规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迫切要求,符合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关系高校改革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问题。 当前,高校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时机更为有利。一是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带动下和2000年教育部与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下,一批高校开展了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薪酬制度改革的力度,探索建立了以国家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业绩奖励等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有了明显改善,增强了高校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二是在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的大背景下,多数高校教师数量相对短缺,在这种形势下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学校人员调动分流的压力相对较小,有利于高校转换教师任用机制时的平稳推进。三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部分高校和上海、北京等一些地方高校进行的教师聘任制的改革尝试和探索,为整体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四是教育、科研、卫生等事业单位整体或局部改革逐步完善,为加快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营造了较为有利的人事政策环境。 2003年以来,教育部在认真总结前几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调研直属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吸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新的成果,加快了对推进直属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相关政策、制度的研究步伐与进程。“建立学术生涯早期的竞争淘汰与晚期的职业保护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向优秀学术人才进行政策倾斜”、“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行教师公开招聘”、“教师聘任管理重心下移”、“教师聘任工作中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淡化资格评审,强化岗位聘任”、“推进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思路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关键词和主要内容。 由教师任命制转向教师聘任制,最终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过程。当前阶段,教师聘任制改革应重点突出以下七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教师聘任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师任用管理上的封闭性,建立起面向社会开放的教师管理系统。开放式的教师管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建立起校外人员通过平等竞争进入高校的通道;(2)实行校内外相结合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增强了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3)改善学缘结构,逐步减少直接选留本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实现新聘教授、副教授有在校外工作、学习的经历;(4)通过推进人事代理制度,淡化了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行政隶属和人身依附关系。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所在。为了保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新的路子、解决新的问题,我校决定进一步实行内部体制改革。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针,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可持续人才为目的,通过运用正确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资激励手段,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形成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多能少、充满活力、激励向上的运行机制,进而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二、改革的内容 1、实行“四定”、“四制” “四定”:定规模、定编制、定岗位、定工作量主管领导及校长负责,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 2、实行岗位责任制,制定好考核原则和考核基本标准,做到有章可循、客观公正,避免感情用事。 3、实行教职工聘任制

在“定岗位”、“定编制”的基础上,实行教职工择优上岗 要制定好“聘任制方案”明确聘任条件、规定聘任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采取“自荐”“聘任”的办法层层聘任。做到学科配套,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教育骨干队伍,进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4、实行绩效工资制 在“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的基础上,实行校内绩效工资制。 校内结构工资包括四个部分:基础工资、课时(岗位)工资、职务工资、绩效工资。 实行绩效工资制既要解决干多干少都一样,也要解决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问题。要结合教职工的师德水平及工作态度,工作实绩拉开档次,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三、措施 “四制”: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教职工绩效工资制。 1、完善校长负责制 校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免。校长要明确自已的权利和职责。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发挥教职工的民主权利。

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

什么是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的目标 (1)企业战略; (2)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3)财务会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 (4)资产的安全完整; (5)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内容。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

转型期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与思考

65 2012年 Vol.27 No.9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高等教育收稿日期:2012-08-20 作者简介:杨 勇(1972-),男,福建平潭人,助理研究员,从事高校行政管理方向的研究。 一、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这些年,虽然国家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上先后出台高校人事制度改革、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等,促使高校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传统下形成的弊端依然存在,严重束缚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依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主体性和自主发展规划分析 1.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办学潜力不能发挥。从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进程来看,各个高校之间表现出高度的同一性:当精简机构时,大家都精简,而且都能成功地控制在20个以下;说要成立学院,一下子又成立了很多学院;说要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又都忙于将后勤与学校剥离。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政府的主导下一块一块地进行,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制约高校发展的种种障碍,使高校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高校的活力,但这样的改革未免有点支离破碎,不能形成一个完整体系。高校尚未表现出一个法人实体所应有的作为,政府也未把高校看作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这就导致高校丧失了自主发展的意识,丧失了应有的责任感,使改革变成一种被动的任务,而非主动的探索。 2.高校发展缺乏长远目标及战略规划。政府直接插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具体改革,并且通过各项行政手段零敲碎打的进行,使高校的发展缺乏长远目标及战略规划。因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是为高校发展服务,因此高校的长远目标与战略规划在高校的发展中应处于首位。许多高校在政府规划下,看上去都有了自己的目标与规划,如把高校办成一流高校这样的目标等,但这种规划适应的是政府的行政规划,而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行政任务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造成了高校办社会的格局,形成了单一、封闭的办学模式,缺乏与本校相适应的长远目标与规划。 (二)高校内部管理的权限分工和机构设置分析 1.高校的党政关系一直未能理顺。1998年《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这种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责任制度,是结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具有特色代表性的教育法,实际上非常适合在各大高校实行。但是这项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内涵认识不足,思路不够清晰,出现了部分院校党政关系未能理顺,由于个人利益的冲突导致许多不良因素出现,种种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面作风,给高校校长书记带来各方面的压力,也随之严重影响了学校在学生、家长心目 中的形象。 2.高校泛行政化、官僚化严重,行政机构、人员冗余。高校所有的建设都由国家付费,建立了学校附属的各个机构,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等等。这些机构的管理等方面都和高校有着直接的联系,与社会上的相应机构出现了脱钩的现象,学校任何附属的一个小机构的行政、人员等都非常的受限制,形成了近似于官僚化的管理体制,这也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法》的真正实行。 (三)高校内部管理的运行机制分析 1.校院(系)二级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学校管理重心还没有真正下移,学院(系)一级应该承担的职能与学校一级应该承担的职能还缺乏科学的划分模式。 2.高校管理模式单一,管理观念、手段陈旧,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目前高校的管理还主要以人充当管理信息载体和传递渠道,部门之间、整个高校内部缺乏动态电子信息的管理和传递,造成信息滞留或者传递效率低下。许多高校虽然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但由于管理人员管理观念没有更新,信息技术管理技能没有提高,常常不能物尽其用,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从而制约了高校的全面发展。 二、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建设的需要 (一)从外部环境着眼 1.适应社会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使我国重新启动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入21世纪以来,在知识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整个中国开始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这一社会转型,已经或正在广泛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经济的全球化使高校不仅要面临来自国内的竞争压力,同时必须立足于国际教育市场,参与到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这对我们刚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的高等教育管理来说,自然是一场新的挑战。英国教育管理专家托尼·布什认为:“教育机构的工作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但管理质量是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必然就要求高校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活力与竞争力,更好为社会、国家服务。 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一个古今流传的理念。在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和谐社会” 转型期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杨 勇 (闽江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从高校主体性和自主发展规划、内部管理的权限分工和机构设置、内部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高校内部各项激励和保障制度完善四个方面分析,指出了目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并对其成因做了初步的分析。并以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提出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转型期;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09-0065-02

“校长负责制”——我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 田家寨九年制学校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 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 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自此,“校长负责制”在我国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并收到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从理论上讲,“校长负责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校长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 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校长对学 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应当全面负责。与 中小学校长的职务和责任相一致的是校长应该拥有相应的权力,我 国中小学校长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等。 2、党组织保证监督。实行校长负责制,党组织的职能由过去的直接领导转变为对学校工作的保证监督,也即保证监督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学 校的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3、教职工民主管理。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是建立在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发挥教职工民主管理作用是校长 负责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应该建立和

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代会的职责是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各项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设,对学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是由校长、学校党组织和数职工代表大会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其中,校长对学校的工作有决策权和指挥权;学校党组织对学校行政工作进行监督,并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但是“校长负责制”在某些方面,如校长权力过于集中,教职工代表大会未明确授权参与何种决策,社会组织及学生家长更无权过问学校内部管理事务等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实行“校长负责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借鉴吸收国外的经验尤其是“校本管理”的经验来逐步完善“校长负责制”。 三、比较与借鉴:“校本管理”的启示 “校本管理”与“校长负责制”都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其实质是对过去上级教育行政机构对学校实施过多“外控”管理的一种矫正。通过权力的下放;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从而能够根据本校实际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快速的处理,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这正是他们改革的目的所在,也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至由校长、教师、社区人士、家长及学生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手里,由他们来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而在“校长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教育办公室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事关科教兴镇、科教兴校的大事。依照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进行,全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望各单位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教,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努力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教育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目标任务 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以能上能下为主的干部管理机制;实施岗位管理,实行全员聘任,建立以人员能进能出为主的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实行合同管理,建立依法治教的运行机制。 三、改革内容 1、实行校长负责制。 实施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搞活

内部管理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就是把更大的权力赋予校长,真正体现校长的法人地位。校长依法享有行使班子组阁权、教职工聘任权、经费使用权、教育教学管理权的权力。这是一种职责,一种责任,更是一份信任。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 2、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 首先严格认真核定岗位。一年一核,动态管理。严格执行上级规定,实行岗位总额控制,不准随意增岗、扩岗。在核实教职工岗位的同时,要严格按规定科学合理设置学校领导职数和内部工作机构,从有利于教学出发,减少非教学人员,保证第一线教师。要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所占教职工比例,特别是工勤人员要严格控制,不得超设、超占岗位。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党、团、工会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按照一人多岗,专兼结合的原则相互兼职,校级领导和处室负责人必须按要求代好相应的课程。 其次,严格认真搞好综合考评。综合考评是实施全员聘用制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教职工聘任资格条件、年度考核、目标量化管理考评和奖励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分类排队,由高到低,实行择优聘任。坚持原则,坚持标准,实事求是,民主公开,以充分的原始材料为依据,已形成的历史资料不能变动。要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一个人,不能感情用事,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更不能借机打击报复。对教职工的综合考评结果,要与教职工本人见面,并张榜公布。 其三,严格按程序搞好聘任工作。评聘小组制定方案、公布岗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是企业自身的需要,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满足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以严格遵循实施,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部门和系统内部的有关内部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企业生产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 一、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确保企业制订的各项管理方针、目标的贯彻执行 内部控制制度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内部存在经营活动和管理环节,就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方针,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确保会计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防范经营风险 健全内控制度,可以规范企业各类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的过程和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加以有效利用 健全内控制度,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和现金流动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确保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四)确保企业利润最大化 健全内部控制,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到活而有序,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费用开支,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以求企业实现更大的盈利目标。 二、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政府部门到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断提高,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经营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需要一个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加强内部控制,以保障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但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后,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由于产权不明晰、出资人缺位,未形成有效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再加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造成内控力度削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加大,监督机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本文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概念界定、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政策、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高校内部权力配置、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对策以及国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与启示六个方面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研究进行了评析。认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各高校应该在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实际与发展阶段,明确发展路径与方案,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标签: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高校来说,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管理的改革相对滞后。国家对高教领域的改革经历了由试点到深化的几个阶段,内部管理体制的效果逐步显现,针对改革实践,学者们在改革政策推进、高校内部权力运行与监督机制、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但政府与高校必须相互协调,促进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一、高校內部管理体制概念界定 有学者[1]认为,高校管理体制是指各种与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系的组织制度体系,可分为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属于高校管理的微观管理体制。还有学者[2]认为高校内部管理应包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部分内容,管理体制是指学校的内部组织系统及其构建的原则与功能规定;运作机制指保证高校内部主要工作的目标有效运作的基本程序与手段。也有学者[3]认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核心制度管理,是高校运行的内在基础,包括领导体制、内部人事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和分配制度等。学者们主要聚焦于内部微观管理、领导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及责权分配、各种相关管理制度等内容。 由上述来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指高等教育活动中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结构、机构设置,涉及高校内部的权力分配、职责分工、运行方式等一系列重要方面,关键的是建立高校内部行政权与学术权协调的运行机制。 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回顾 我国原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的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相关管理体制也越来越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颁布了相关政策法规。经过文献研究梳理发现,国家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与探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方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为了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工作争创一流水平,根据县委、县政府(1996)40号文件《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精神,我校决定继续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制”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优化教师队伍,严格学生管理为重点,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和谐的内部运行机制,设岗定编,以岗聘用,岗位目标,职责明确,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创造团结、严谨、协调、奋进的管理氛围和幽雅、文明、活泼、向上的育人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考核和评价。 二是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是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做到合理设岗,满负荷工作,提高全员工作效率。 四是坚持优质优酬,优绩优酬,优师优酬,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原则,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改革的内容 1、校内结构工资制 校内结构工资制是指把校内上岗的每位教职员工的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进行发放的制度。旨在以工作实绩拉开工资档次,奖优罚劣,优师优酬,优绩优酬,打破平均主义,激励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工资结构与档次:教职工工资分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原档案工资三种类型,凡上岗人员的工资分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发放。 档案工资:指教职工工资表中应发工资总额。 固定工资:指每人档案工资总额减去一定数目为本人的固定工资。 绩效工资:每人扣出部分加学校投入部分为绩效工资月平均额(学校投入部分:教辅人员是教师的70%--80%)。学校按照综合量化考核成绩

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控制解决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内容(提纲): 一·研究背景 乐视成立于2004年,创始人贾跃亭,乐视致力打造基于视频产业、内容产业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完整生态系统,被业界称为“乐视模式”。乐视垂直产业链整合业务涵盖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智能终端、大屏应用市场、电子商务、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等;旗下公司包括乐视网、乐视致新、乐视影业、网酒网、乐视控股、乐视投资管理、乐视移动智能等;2014年乐视全生态业务总收入接近100亿元。本论文主要阐述以乐视公司为例的内部控制现象,从内部控制的现状和途径进行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在今后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知识科技时代,高新技术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企业备受人们的关注,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拉动各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企业的关键是创新,但是有创新就会有风险,高新技术如何减低或者是避免风险问题是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研究乐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乐视企业在懂得抓住机会和风险控制,多方面发展,开启的“乐视模式”。 三·研究思路 了解乐视企业的内控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风险。结合资料分析,分析内部控制下存在的风险,尽量避免或者降低风险,提出合理的措施。 四.主要内容 1.绪论 1.1内部控制的简述 2.高新企业在现代经济下的发展状况。 2.1高新技术企业的现在—以乐视企业为例。 2.2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乐视公司的主营业务。 3.内部控制的意义。 3.1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乐视所处的经济环境。 3.2高新技术企业面对风险的改进措施。 4.未来怎么发展,怎样建立好风险措施。 4.1高新技术企业应如何有效建立健存的内部控制。 4.2结合现代经济对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5.解决的方法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三.进度安排 2015年10月17日,确定论文方向

本科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策划方案

内部治理体制改革方案 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调动宽敞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快学校进展的步伐,使我校尽快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并具备良好的进展态势和后劲,依照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人[1999]16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发[2000]59号)、河北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内部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冀教[1999]9号)、河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冀政[2000]23号)等文件精神,参照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第一、二聘期改革的实践经验,在进一步深入调研、反复测算与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内部治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差不多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进展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建立符合我校特点、有利于人员结构整体优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人事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我校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进展。按照绩效优先,体现公平的原则,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二)差不多思路 总体思路: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和岗位治理,用岗位

职责规范和引导宽敞教职工努力工作,以尽快实现使我校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的目标;加大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将岗位津贴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公司、校医院的改革,建立更趋合理的运行机制。 用人制度改革要促进校内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加强编制治理,依照学校进展战略和学科建设需要设置岗位,定编定岗定责;实行全员聘任,淡化身份,强化岗位治理;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 在执行现行工资体制的前提下推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津贴分配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宽敞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后勤改革要转换运行机制,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治理体制,模拟企业治理运行模式,充分挖潜,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治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 二、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和推行岗位聘任制度。依照我校进展战略和教学科研、教辅、治理等工作的需要设置各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和聘任期限,按照规定程序对各级各类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岗,实现人事治理由身份治理向岗位治理转变。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一)人员定编 编制治理是实行聘任制度的基础。依照各类人员所担负的职能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对编制实行分类核定、分类治理;在操纵人员编制总量的基础上,本着突出教学、促进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和进展、操纵教辅、紧缩治理的原则定编,使定编与定岗、定责、聘任及考核相结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教职工队伍。

企业内部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方案

郑煤集团公司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集团公司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以下简称“三项制度”)改革,根据《郑煤集团公司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体方案》,制定本意见。 一、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郑煤集团公司战略定位,按照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全面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消除行政化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推动集团公司改革解困,促进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改革目标 (一)人事制度改革。通过优化组织架构,推行岗位竞聘,完善选任机制等,到2016年底,集团公司管理人员比例控制在4%-6%。 (二)用工制度改革。通过用工机制改革,变革岗位设置,建立岗位合同管理制度等,到2016年底,集团公司在岗职工总人数控制在2.3万人以内。 (三)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强化人工成本管理,落实企业自主分配权,建立市场化工资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理顺内部收入分配关系。 三、改革内容 (一)优化组织架构,严格编制管理。

1.科学界定集团公司与出资企业功能定位,优化集团公司与出资企业组织架构,集团公司管理层级压缩到三级以内,实现扁平化管理。精减各级各类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级,控制管理幅度,实现职能部门“大部制”。 2.集团公司按照总量控制、放权管理的原则,加强各级机构设置、编制定员宏观管理。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子公司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从生产经营实际出发,科学设置机构编制,负责具体实施。 3.凡涉及增加机构数量和编制定员事宜,各全资子公司、分公司报集团公司审批,控股子公司报集团公司备案,参股子公司由本公司董事会决定。集团公司根据生产经营工作需要,对不适应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和编制定员提出改变和撤销意见。 (二)改革人事制度,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1.建立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充分放权相结合,根据集团公司不同层级,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不同选任方式。 (1)集团公司重点管理总部机关职能部门正职,全资子公司、分公司党政正职,控股子公司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成员和财务总监,委派到参股公司的股权代表、董事、监事,郑州煤电公司所属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指导监督控股子公司党委会、董事会市场化选聘经理层成员。 (2)集团公司授权全资子公司、分公司管理本公司其他班子成员及内设机构中层及以下管理人员。 集团公司控股子公司重点管理本公司经理层成员、内设机构中层及以下管理人员。指导监督其所属控股子公司(三级)党委会、董事会市场化选聘经理层成员。 (3)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子公司所属

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2016年2月 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随着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潜在的风险日益凸显,这对企业的管理改革也提出了内在要求。内部控制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成为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保证企业战略目标、营运目标、资产目标和合规目标等实现的一把利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身边触手可及的案例让企业更加意识到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的通知。基本规范的制定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充分吸收和借鉴了该文件的合理成分,并特别强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应该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本人认为,要想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仅有健全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内部管理控制的支持和配合。 一、关于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指的是利用会计方法和会计信息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监督控制经营过程,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会计组织控制达到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二是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管理和业务过程所进行的控制,如进行预算控制、责任会计控制等。而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实现其整体目标,管理控制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内部控制方式和控制过程。企业的管理控制包含的内容很广,除了会计控制外,其它控制都可以纳入内部管理控制的范围。因此,管理控制不仅包括与组织规划有关的所有方法和程序,而且还包括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关的一切管理部门的职能。此外,管理控制也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起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政策的实施、经营效率的提高以及为内部会计制度提供基础。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但是,总的来说,我们认为管理控制主要包括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即组织控制、业务控制和人事控制。 (一)组织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