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哮病

哮病

哮病
哮病

第三节哮病

定义

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流行与发病

哮病是中医内科常见病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中医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宿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释义

哮——呼吸时喉间发出的喘鸣音。因哮必兼喘,故又称哮喘

以特征呷嗽——咳嗽气急,呀呷有声(《证治准绳》)

为名哮吼——“夫哮吼以声音名,喉中如水鸡声是也”(《寿世保元喘门》)

齁鼻合——均指气喘时鼻息气粗声高而言,为古病名,指哮喘发作时痰

鸣,喉间如拽锯声

以病因寒哮、冷哮、热哮、风痰哮、食哮、鱼腥哮

为名酒哮、水哮、盐哮、糖哮、年久哮

以病理性质命名——实哮、久哮朱丹溪创“哮喘”病名历史沿革

1.《内经》虽无哮病,但有“喘鸣”、“齁鼻合”之类的记载。2.《金贵要略》称之为“上气”:“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仲景所创许多方剂为后世治疗哮病所常用:桂枝加后朴杏子汤、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3.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哮专主于痰”。

4.《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后世医家鉴于“哮必肩喘”,故一般统称为“哮喘”,而简名“哮证”、“哮病”。

5张景岳认为哮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并增补了哮病的治疗措施

6.清·何梦瑶《医碥·喘哮》指出哮病与外感、饮食有关:“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陈念祖《时方妙用》进一步指出外感、饮食、情志、劳倦均可导致哮病的发作。

7.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强调病机以痰为主:“哮即痰壅即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范围

中医——是指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属于痰饮证的“伏饮”证。

西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

心脏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心源性哮喘;其他肺部过敏性疾病病因病机

病因

1.外邪侵袭

①风寒、风热→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夙根”

②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动物毛屑→肺失宣发→津液凝聚→痰浊内蕴

2.饮食不当

①过食生冷→津液凝聚,寒饮内停

②嗜食酸咸、甘肥、甜腻→积痰生热 {→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夙根

③进食海羶鱼虾蟹等发物→脾失健运

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醋哮”、“糖哮”。

3.体虚病后

素质不强——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易受外邪侵袭→“幼稚天哮”病后体弱——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肺气亏虚→气不布津→痰饮内生;或阴虚火旺→蒸液为痰→痰热胶结神经因素:支气管粘膜下迷走神经感受器的易感性增高,常由呼吸道感染和寒冷空气或精神因素等的刺激所致,故多属内源性哮喘。

病机

①发病——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引起哮病的病因,又是每次发病的诱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

②基本病机——“伏痰”(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气道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气喘。

③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痰的产生,由于肺失宣发,或肺不主气,气不布津;脾虚不能运输水精;肾虚不能蒸化水液(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为痰)→凝聚为痰,伏藏于肺→宿根(诱因)→哮病

宿根——过去即有旧的病根。以哮病而言,伏痰为其主因。故一般认为痰

为本病之宿根。

病理因素除痰外,还有气、火、风、瘀等

④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发作期——主病在肺——邪实为主

缓解期——肺肾脾,与五脏六腑皆有关联——正虚为主

⑤病机转化——由于病因不同,可有寒痰、热痰、寒包热哮之分

因寒邪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冷哮

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热痰——热哮

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

反复发作→正气耗伤;素体肺肾不足——虚哮

寒热相互转化——寒痰内郁化热,或热证久延转从寒化

从实转虚——病久反复发作{寒痰伤及三阴三阳}由实转虚-肺脾

肾虚候

热痰耗灼肺肾之阴

虚实互为因果

由于肺脾肾脏气虚弱——因虚生痰,因痰生病愈发愈重

肺虚不能主气→肃降无权气不化津→痰浊内蕴肺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诱发

脾虚失于健运→积湿生痰→上贮于肺→肺气升降失常

肾虚摄纳失常→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火炎灼津为痰→上干于肺→肺气出纳失常

⑥病情严重时——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脱

大发作时——肺不能朝脉→血脉运行不畅→命火不能上济于心,或痰饮凌心痰

浊蒙蔽心窍→心气心阳受累→喘脱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2.发作突然,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约数小时至数分钟后缓解。 3.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二、相关检查

1.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外源性者血清IgE值增加显著,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2.胸部X线或CT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体征、呈过度充气状态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症性浸润阴影。 3.肺功能检查:发作期有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标均显著下降,重证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使PaCO2上升,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

三、病证鉴别

1.哮病与喘证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粗困难,是多种急慢性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

关系——都有呼吸急促、困难;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2.哮病与支饮

支饮——虽也有痰鸣气喘症状,但多逐渐进行性加重,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

间歇的界限不清,咳与喘重于哮吼

哮病——反复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辩虚实

发作时——邪实:当分寒、热、寒包热、风寒、虚哮;

未发时——正虚为主: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之所属

日久不愈,虚实错杂——辨主次

2.分寒热

邪实者——分清寒痰、热痰、是否兼表

二、治则治法

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先,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意,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区分寒热虚实,分别论治。

《京岳全书·喘促》:“扶正气者,须辩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危者。”

寒痰——温化宣肺

发时(邪实)——攻邪(治标)——祛痰利气{ 热痰——清化肃肺喘脱—扶正固脱风痰——祛风涤

正虚邪实—扶正+祛邪寒包火——温清并用

兼表证——解表肝气侮肺,肺气上逆——疏利肝气兼俯实——泻肺通俯

平时(正虚)——扶正(治本){ 辩阴阳——阳虚-温补;阴虚-滋养

别脏腑——补肺、健脾、益肾临证所见,发作时,虽以邪实为主,亦有以正虚为主者;缓解期常以正虚为主,但其痰饮留伏的病理因素仍然存在。故对哮证的治疗,发作时未必全从标治,平时也未必全持扶正,当标本兼顾。尤其是大发作有喘脱倾向时,更应重视回阳救脱,急固其本,若拘泥于“发时治标”之说,则坐失救治良机。

平时当重视治本,区别肺、脾、肾的主次,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其中尤以补肾为要着因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则根本得固。但在扶正的同时,还当注意参入降气化痰之品,以祛除内伏之顽痰,方能减少复发。

三、证治分类

(一)发作期

1.冷哮证

症状分析——①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寒痰伏肺,遇寒触发,

痰升气阻,

壅塞气道,肺失升降;②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

肺气闭郁,不得宣畅;③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或呈粘沫状—

痰从寒化为饮;④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阴盛于内,阳气

不得宣达⑤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病因于寒,内无郁热;⑥天

冷或受寒易发——外寒引动伏饮;⑦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降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长于降逆平哮,治痰饮咳喘,“咳而上气,

喉中有水鸡声,表证不著者

或小青龙汤解表散寒作用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者

方解——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苏子、沉香-直折逆气

干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降逆蝉蜕、僵蚕-开肺闭、降逆气

紫菀、冬花-化痰止咳

五味子、大枣-敛肺补肺

药理——麻黄:有收缩血管、兴奋中枢、抗过敏、、利尿、解热、镇痛、平喘、抑制细菌与病毒等作用;五味子肾上腺皮质样作用,并能增强细胞免疫、舒张血管与强心作用。麻黄去节的茎含麻黄碱,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并有宣肺平喘作用。伪麻黄碱有利水作用。在急性发作时,病人往往大汗淋漓,在多汗的情况下,仍可用较大剂量麻黄,因其平喘作用明显,喘平汗自止,汗出不止是喘甚之故。(张沛虬)

加减——①痰壅喘逆不得卧-合三子养亲汤、皂荚

②表寒里饮,寒象明显-小青龙汤加苏子、杏仁、白芥子、橘皮等

③咽干口燥,痰涎稠粘,咯吐困难-加服祛痰灵

④沉寒痼冷,顽痰不化(喘哮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

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紫金丹(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

临睡前冷茶送服,连服5-7日)

变证

气虚痰盛——发作频繁,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

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

温阳补虚,降气化痰

苏子降气汤

风哮——风寒袭肺,触发伏痰,诱发哮喘。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咳嗽不已,

咯痰清稀,胸膈满闷,面色晦滞带青,或见头痛,畏寒,身热,苔薄

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方药-苏陈九宝汤(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苏叶、杏仁、薄

荷——解表平喘;细辛、半夏、陈皮、生姜——

温肺化痰;甘草——调和药物)名老中医经验

1.支气管哮喘证治(沈仲圭):费氏鸭梨汤:杏仁、苏子、蒌仁各9g当

归6g 半夏9g 橘红4.5g 茯苓9g 梨汁1杯,冲入,钟乳石12g 麻黄6g 桑白皮9g,水煎服.(温肺散寒,豁痰利窍)

2.延年半夏汤(岳美中):清半夏9g 炙鳖甲12g 前胡6g 苦桔梗4.5g人参6g 炒枳实3g 吴茱萸9g 宾榔4.5g 生姜9g。此方系唐以前古方。日本野津猛男子于此方以柴胡易前胡,治胃痉挛有效,也包括支气管痉挛。

2.热哮

症状——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痰热壅肺,肺失

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于肺

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痰火郁蒸

口渴喜饮,不恶寒——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痰热内盛之征

本证好发于夏季

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1)定喘汤本方清肺泻热,化痰平喘。用于喘哮气逆,胸膈烦闷,

咯痰黄稠者

(2)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喘哮遇感而触发,喘咳上气,目如脱状,寒热,脉浮大

方解——麻黄-宣肺平喘

黄芩、桑白皮——清泻肺热

杏仁、半夏、冬花、苏子——化痰降逆

白果——收敛肺气而平喘,防麻黄过于发散

甘草——调和药物

药理——杏仁:苦杏仁甙分解后产生微量氢氰酸,能轻度抑制咳嗽中

枢而镇咳

平喘

加减——①痰稠胶粘-加知母、栝楼仁、胆南星、浙贝母、海蛤粉以清化热痰;

②气息喘促—加葶苈子、地龙以泻肺清热平喘;

③便秘—加大黄、芒硝

④内热偏盛—加石膏、银花、鱼腥草;

备选方

阴虚痰热——哮久热伤肺阴,且痰热不净,虚中挟实:发时喘急气促,或哮喘持续,咳呛,痰少质粘,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养阴清热,敛肺化痰——麦门冬汤

临证备要——地龙有平喘作用,可解除血管、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临床用于治疗哮喘,效果显著。民间单方地龙煎红茶治疗哮喘有一定疗效。(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咳喘专辑)

3.寒包热哮

症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喘咳气逆—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

火,肺失宣降。

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脉弦紧—表寒之象

烦躁、口干欲饮、便干、舌苔白腻微黄—里热较甚

胸膈烦闷、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间—热郁蒸痰,气机不畅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1)小青龙加石膏汤: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

喘咳烦躁者

(2)厚朴麻黄汤: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

寒不著者

药物——麻黄—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石膏—清泄郁热。二味辛凉配伍,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厚朴、杏仁—止咳平喘

生姜、半夏—化痰降逆

甘草、大枣—调和药物

加减——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喘哮、痰鸣气逆-加苏子、葶苈子、射干。

痰稠黄胶粘-加黄芩、前胡、栝蒌皮

临证备要——哮喘有外寒诱发或外感风热时,必须以祛邪为先,在辛温、辛凉

解表,佐以平喘化痰之品。哮喘发作时若只治喘,不急祛邪,效

果也不好(张沛虬)

4.风痰哮证

症状——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风痰阻肺,冲击声门

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风痰壅盛

喘急胸满,或胸部憋塞,但坐不得卧—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无热象

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随之迅速发作—风邪外袭,官窍不利

舌苔厚浊,脉滑实—风痰壅盛之象

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本方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

息涌,痰稠粘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常用药——白芥子—温肺利气涤痰;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平喘

莱菔子—行气化痰厚朴、半夏、陈皮—降气化痰

茯苓—健皮脾化痰

僵蚕—祛风化痰

加减——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角泻肺涤痰;或控

涎丹

感受风邪而发作者—加苏叶、防风、苍耳草、蝉衣、地龙

临证备要——风邪致病者,为痰伏于肺,外感风邪诱发,具有起病快,病情多

变等“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治当祛风解痉:麻黄、苏叶、防风、

苍耳草及虫类药物:僵蚕、蝉衣、地龙、露蜂房

5.虚哮证

症状——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哮病久发,肺肾两虚,

摄纳失常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肺不主气,肾不纳气

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黯—肺失治节,瘀血内阻

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气虚肺不布津,津凝为痰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舌质淡,脉沉细—阳虚失温

颧红唇紫,咽干口渴,烦热,舌质红,脉细数—阴虚内热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药——平喘固本汤本方补益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

肺肾两虚

痰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

常用药——党参、黄芪—补益肺肾

胡桃肉、沉香、脐带、冬虫夏草、五味子—补肾纳气

苏子、半夏、款冬花、橘皮—降气化痰

加减——肾阳虚—加附子、鹿角片、补骨脂、钟乳石

肺肾阴虚—沙参、麦冬、生地、当归

痰气瘀阻、口唇青紫—桃仁、苏木

气逆于上,动则气喘—紫石英、磁石

附:喘脱危证

症状——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肺肾气虚,肺不主

气,肾不纳气

烦躁,昏蒙—正气欲脱,神明散乱

汗出如油,脉浮大无根—阴液耗伤,阴虚欲脱

四肢厥冷,舌质青黯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阳虚不温

证机概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虚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方药——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前方长于回阳救逆,后者重在益气养阴

人参、附子、甘草—益气回阳

山萸肉、五味子、麦冬—固阴救脱

龙骨、牡蛎—敛汗固脱

冬虫夏草、蛤蚧—纳气归肾

加减——喘急面青,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沉细—另吞黑锡丹(镇纳虚阳,温肾平喘固脱,每次服用3-4.5克,温水送下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数—加肉桂、干姜

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粘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加生地、

玉竹,人参易西洋参发作期验方:

(1)张沛虬:生麻黄、甘草、紫菀各10g 杏仁12g 地龙、百部、石韦各15g 细辛3g 枳壳6g 五味子5g 佛耳草30g

(2)朱星江:葶苈子、大枣、生白术各30-60g 炙马兜铃9g 肾气丸12(包)生甘草9 g 本方泻肺气(平气化痰),保元气(健脾利湿),纳肾气(温补肾阳)寒哮—加麻黄9g 白果10-30枚;热哮—加麻黄9g 石膏30g;阴虚—加沙参15g 阿胶6-9g;咳重—加百部、紫菀、冬花各9g;咯痰不爽—加礞石滚痰丸9g(吞)(3)培本蠲饮丸(金炳华):生黄芪、熟地(蛤粉等量炒透)各300g红参须、紫河车、广地龙、僵蚕、五味子、补骨脂、肉苁蓉、菟丝子、茯苓、怀山药各150g胡桃肉500g 生甘草100g 苍耳子150g 带根节麻黄50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其中苍耳子、带跟节麻黄浓

煎代水泛丸,地龙、生甘草另研,先地龙后生甘草为衣。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症状——平时自汗怕风,易于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卫气虚弱,卫阳不

能充实腠理,故外邪易侵

发前喷嚏、鼻塞流清涕—外邪犯肺,肺气失宣

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布津,痰饮内蕴

喉中常有哮鸣音—痰饮伏肺,气道不利

面色恍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肺气虚弱之征

证机概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运化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

肺气上逆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乏

力,大便不实等症

方药——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山药、苡仁、茯苓—甘淡补脾

半夏、橘皮—燥湿化痰

五味子—敛肺气

甘草—补气调中

加减——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

畏风、怕冷、易于感冒—加桂枝、白芍、附子

痰多—加前胡、杏仁

备选方——桂枝加黄芪汤

生脉散合苏子降气汤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苏子、陈皮、半

夏、冬花、甘草

2.肺肾两虚证

症状——平素短气喘息,动则为甚,吸气不利—久病肾虚,摄纳失常,气不

归元

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肾虚水泛,或虚火灼津为痰

心悸—肾虚水泛为痰,水饮凌心

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劳累后易发—肾虚精气亏乏,失于充养

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沉细—阳虚外寒

或颧红,五心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阴虚内热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哮病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哮病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哮病系脏气虚弱,宿痰伏肺,复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倦过度等触动,以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顽固发作性肺系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其它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心原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等具有本病证候特点者,皆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是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复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倦过度等因素而诱发。 一、病因 1.脏气虚弱禀赋薄弱,易受邪侵,如婴幼儿患哮病者多因于此,其脏气虚弱多,以肾虚为主。此外,病后体弱,伤于肺脾肾,致痰饮留伏,成为宿根。 2.外邪侵袭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外界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哮病属于肺系痰患,故在气候突变,由热转寒之时,深秋寒冬季节,发病率较高。 (1)外感风寒、风热或暑湿等邪气,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气不布津,聚液成痰。 (2)嗅吸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致使肺气宣肃失常,津聚痰生。 3.饮食不当过食生冷,伤及脾阳,津液凝聚,寒饮内生;嗜食酸咸肥甘厚味,痰热内蕴;进食海膻鱼蟹虾等,引动宿痰而发病。

4.情志、劳倦所伤情志抑郁,惊恐恼怒,或月经期前,或剧烈运动后,劳累乏力,皆可致气机失调,肺失宣肃而发病。 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导致哮病的原因,也是哮病发作的诱因。 二、病机 1.发病由于哮有“夙根”,一般认为,主要是痰,但与水饮、瘀血、气滞、火郁以及本虚等密切相关,故在哮的发病过程中,痰、瘀、虚最为主要,每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本病。发病前可有喷嚏、鼻塞等先兆,亦有骤然起病而无先兆者。 2.病位病位在肺,涉及脾肾。肺主气,司呼吸,上通气道、咽喉而开窍于鼻。“肺为贮痰之器”,若肺有宿痰,必为诱因所触发,以致痰气交阻,壅塞气道,肺失宣肃,喘促痰鸣,发为哮病,故哮病的主要病位在肺。肺与脾、肾关系密切,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互有影响。如脾为生痰之源,痰伏于肺,便可成为发病的夙根。而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哮病日久,肺虚及肾,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助肺纳气,每可加重发作。 此外,哮病反复发作,日久则痰瘀互结,病及于心。 3.病性哮病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1)发作期以邪实为主因痰邪壅肺,痰阻气闭所致。邪气盛则实,故呼出尤为困难,而自觉呼出为快,由于病因不同,可有寒痰冷哮、热痰热哮等不同。(2)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哮病久发,气阴日伤,肺脾肾俱衰,故以正虚为主。 (3)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脱闭。 4.病势病势随正气强弱、病邪盈衰、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以及治疗是否及时得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哮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TCD 编码:BNF04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 编码:J4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修订,2008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常见证候: (1)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风哮 寒哮热哮虚哮

(2)缓解期(疾病分期属于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肺脾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支气管哮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TCD 编码:BNF0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 编码:J45)。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血气分析 (4)胸部正侧位X 线片 (5)心电图 (6)肺功能(病情允许时)、气道激发试验或气道舒张试验

哮证治疗体会

哮证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06-24T16:33:49.09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李永红[导读]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 李永红 【中图分类号】R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212-02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患。为中医内科杂病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病症。 哮证一般分成寒哮和热哮两类。它的病机历代均有阐述,如《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证治心得》亦指出:“哮喘证之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逆。”寒哮和热哮的区分在于感邪的性质不同及素体阴阳盛衰而有所不同。病因于寒,素体阴盛,痰从寒化,则发为寒哮;病因于热,素体阳盛,则发为热哮。可见患者素来体质的不同及感邪寒热的不同乃是分别构成寒哮和热哮的主要因素。 1发作期 发作期的哮证治疗,根据寒热性质以及痰量的多寡的不同分别采用温散、清热、化痰等不同治法。温散是以辛温药温散寒邪、宣邪行气,适用于风寒犯肺的寒哮证,方以小青龙汤,三拗汤加减,清热以辛凉清热药,清泻肺热使肺气肃降,适用于燥热邪犯肺的热哮证,方以麻杏石甘汤、泻白散、定喘汤加减,病人热盛伤阴用麦门冬汤加沙参、五味子、生脉散等。哮证多有宿痰,痰浊内生,痰阻气逆,痰祛则气降喘平,故常与他法同用,方以苓桂术甘汤,三子养亲汤,二陈汤等。 2缓解期 哮证缓解期的治疗主要是以补益正气为主,兼以祛痰平喘。哮证久发不已,肺虚必及于肾,肾为先天之本,纳气之脏,肾不纳气则气促不已,肾阳衰微不能化气行水则水泛为痰,肾阴亏损,虚火不敛则灼津为痰,因此哮证未发之时,以补肺肾为主,肾虚者方用七味都气丸,偏阳虚加巴戟天、附片、肉桂。肺肾两虚加蛤蚧、人参。阴阳两虚加枸杞子、菟丝子、附片等。肺虚用生脉散加减,脾虚用六君子汤。另用紫河车焙干为末装胶囊常服对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哮证发作效果非常明显。 3典型病例 例一:李某,女,51岁,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日来诊。素体痰盛,患哮证已近二十来年,气候变化常可诱发,病发晨起时,怯寒,胸部闷胀,喘咳气急,不能平卧,痰呈泡沫样,痰出胸部稍畅,口渴喜热饮,脉弦滑证属内蕴痰饮,外束风寒,痰气交阻,肺失宣降,治则解表温肺,以化痰饮。 处方:炙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五味子10g,细辛3g,陈皮12g,半夏10g,炙冬花12g,炙紫苑12g,云苓12g,海浮石17g,葶苈子15g。 上方服六剂后,咳嗽气喘明显好转,咯痰减少,但精神欠佳,纳谷不香,续服香砂六味丸以善后。并嘱以紫河车为末装胶囊常服,增强体质,减少复发。 例二:张某,男,43岁,1991年10月5日来诊。哮喘五年余,经常发病。此次发病,头痛身热,胸胀气急,喘咳不止,口渴燥热,痰稠难出,舌红苔黄,脉象滑数,证属痰热壅肺,肺失宣降,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处方:麻黄9g,黄芩12g,桑白皮12g,杏仁12g,半夏15g,炙冬花15g,白果10g,知母12g,海蛤粉16g,射干10g,鱼腥草12g 上方服六剂后患者神清气爽,喘咳顿减,痰粘量少易咯,上方去鱼腥草,知母,加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六剂,以善后。 例三:张某,男,58岁,1997年10月3日来诊。患者反复发作哮喘三十余年,此次发作于受凉后,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平卧时喘息加重,咳不甚重,痰少咯吐不爽,在村卫生所输液治疗效果不佳,来诊精神不佳,面色晦滞,苔白腻,脉浮,证属内蕴痰湿,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治宜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处方:密炙麻黄9g,杏仁15g,甘草15g,苏子15g,桑白皮9g,陈皮15g,白芥子9g,莱菔子15g,白前9g,射干12g。 上方服五剂后,患者哮喘明显减轻,痰量减少,可平卧入眠。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2g,补肺固卫,续服十剂。随访哮喘轻微,眠食俱佳。 作者单位:473400河南省唐河县上屯镇卫生院

哮病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 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 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 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 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遵医嘱给予吸氧, 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 可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 若有二氧化碳潴留, 予低流量、 低浓 度持续给氧, 1~2L/ 分钟。 3. 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 取适宜体位, 如高枕卧位、 半卧位或端 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 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 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根据病情需要,可

病历辩证分析试题及答案详解

试题编号 03 一般资料:刘某,男,63岁,已婚,退休,于2005年11月20日就诊。 患者有慢支肺气肿病史20年.近5年,每年冬季易复发,每次发作时喘促气急,端坐呼吸,不能平卧。3天前,喘逆不止,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大汗出,烦躁,遂由家属陪同来就诊。现症见:喘逆不止,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心慌动悸,烦躁不安,汗出如珠,肢冷。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5.8℃,P:120次/分,R:35 次/分,BP:88/50mmHg。神志清,面青唇紫,强迫体位,急性病容。端坐呼吸,呼气延长,鼻煽,四肢湿冷,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双肺叩诊过清音,可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率120次/分,律齐,肝颈静脉回流征(+),肝大肋下一指,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指凹性水肿。舌淡暗,脉浮。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型P波。 参考答案03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喘逆不止,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心慌动悸,烦躁不安等,中医诊断为喘证。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喘逆不止,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心慌动悸,烦躁不安,汗出如珠,肢冷,双下肢水肿,舌质淡暗,脉浮,辨为肺气欲绝,心肾阳虚之正虚喘脱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咳喘多年,肺气已虚,渐至肾不纳气故喘逆不止,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张口抬肩;肾虚不能蒸化水液则水饮内停,双下肢水肿;水气凌心则心慌动悸,烦躁不安;心肾阳虚欲脱.故汗出如珠,肢冷;舌质淡暗、脉浮为心肾阳气欲脱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应与哮病鉴别。喘指气息而言,为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诊断: 中医诊断:喘证 正虚喘脱 西医诊断:l.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2.肺源性心脏病 心功能不全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人参6g 附子6g 黄芪⒛g 炙甘草10g 山茱萸lOg冬虫夏草6g 五味子10g 蛤蚧1条生龙骨30 g 生牡蛎30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参考答案03 一般资料:刘某,男,63岁,已婚,退休,于2005年11月⒛日就诊。 主诉:喘逆不止,呼吸困难3天c 现病史:患者于近5年来,每到冬季易发喘促气急,端坐呼吸,不能平卧。3天前,喘逆不止,张口抬肩,大汗,烦躁,喉间有痰,色黄,不易咳出,遂由家属陪同来就诊。现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17T11:57:02.31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6期作者:敖国军[导读]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的临床效果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康福门诊部 165000 【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我门诊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0例哮病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14例,有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中显效8例,有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可见,观察组治疗效果 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提高哮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哮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哮病是以发作性的痰鸣气促、呼吸困难为主症的病证。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或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能平卧[1]。常由于宿痰内伏于肺,复又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劳欲久病、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现抽选我门诊收治的50例哮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门诊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0例哮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54.3±2.1)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6.4±2.3)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医治疗,具体如下。 1.2.1西医治疗 治疗哮喘不能单纯对症处理,明确诊断后的对因治疗才是治本之法。如(1)与细菌感染相关的哮喘,如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应采取积极的抗感染治疗;(2)部分患者能找到引起哮喘发作的变应原或其他非特异刺激因素,最有效的方法是立即使患者脱离与变应原的接触[2]。 1.2.2中医辨治 1.2.2.1治疗原则 发时攻邪治标,化痰利气,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反复日久,发时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3]。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如寒热虚实错杂者,当兼以治之。 1.2.2.2分证论治 2.6.1.1发作期 (1)寒哮证 ①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②选方用药:本证可选用射干麻黄汤加减。本方重在宣肺散寒,化痰利水。常用药物: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 (2)热哮证 ①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②选方用药:可选用定喘汤加减。本方适用于痰热蕴肺,肺失清肃证。常用药物为麻黄、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苏子、白果、甘草。 2.6.1.2缓解期 (1)肺虚证 ①治法:补肺固卫。 ②选方用药:可选用玉屏风散加减。适用于卫气虚弱,外邪易侵证。常用药物:黄芪、白术、防风等。(2)脾虚证 ①治法:健脾化痰。 ②选方用药:可选用六君子汤加减。适用于健运无权,痰浊内生。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3)肾虚证 ①治法:补肾摄纳。 ②选方用药: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辨其阴阳进行化裁。前方偏于温肾助阳,后方偏于益肾纳气。适用于肾的经气亏虚,摄纳失常之证。常用药物: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桂枝、附子。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14例,有效10例,显效率为56%,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中显效8例,有效7例,显效率为32%,治疗总有效率为60%,可见,观察组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显效、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哮病反复发作中医治疗经验方

哮病反复发作中医治疗经验方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中医药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着,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汉·《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渊薮。隋·《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明确指出本病病理为“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疗“应加消痰破饮之药”。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不仅把本病从笼统的“喘鸣”、“上气”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领。明,《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病区分故定名为“哮病”。根据本病的定义和临

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他如吸人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2.饮食不当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3.体虚及病后体质不强,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虚为主。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为每次发作的诱因,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俱可诱发,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诚如《症因脉治·哮病》所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

哮病

哮病 定义 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流行与发病 哮病是中医内科常见病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中医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宿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释义 哮——呼吸时喉间发出的喘鸣音。因哮必兼喘,故又称哮喘 以特征呷嗽——咳嗽气急,呀呷有声(《证治准绳》) 为名哮吼——“夫哮吼以声音名,喉中如水鸡声是也”(《寿世保元喘门》)齁鼻合——均指气喘时鼻息气粗声高而言,为古病名,指哮喘发作时痰 鸣,喉间如拽锯声 以病因寒哮、冷哮、热哮、风痰哮、食哮、鱼腥哮 为名酒哮、水哮、盐哮、糖哮、年久哮 以病理性质命名——实哮、久哮朱丹溪创“哮喘”病名 历史沿革 1.《内经》虽无哮病,但有“喘鸣”、“齁鼻合”之类的记载。 2.《金贵要略》称之为“上气”:“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仲景所创许多方剂为后世治疗哮病所常用:桂枝加后朴杏子汤、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3.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哮专主于痰”。 4.《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后世医家鉴于“哮必肩喘”,故一般统称为“哮喘”,而简名“哮证”、“哮病”。 5张景岳认为哮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并增补了哮病的治疗措施6.清·何梦瑶《医碥·喘哮》指出哮病与外感、饮食有关:“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陈念祖《时方妙用》进一步指出外感、饮食、情志、劳倦均可导致哮病的发作。 7.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强调病机以痰为主:“哮即痰壅即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范围 中医——是指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属于痰饮证的“伏饮”证。 西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心源性哮喘;其他肺部过敏性疾病 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哮病总结

三.哮病 (一)发作期 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 邪实正虚辨标本,寒哮寒痰射麻专, 定喘汤方主热哮,缓解固本最相关, 肺脾肾虚有主次,玉屏六君肾气丸. 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寒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病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鬼麻黄芍药同 书:麻黄,射干,干姜,大枣,细辛,款冬,紫苑,半夏,五味子,甘草等 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病机: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白果,麻黄,款冬花,半夏,桑白皮,苏子,杏仁,黄芩,甘草)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苏子桑,杏仁黄芩同甘草,冬寒内热喘哮尝 越婢汤: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越婢找姜炒麻膏:越婢枣姜草麻膏(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 书: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苏子,白果,甘草等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病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用干姜,半夏辛味杏膏尝,饮邪迫肺夹郁热,咳逆喘满效力彰。(厚朴,麻黄,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石膏,小麦,为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炙甘草加厚朴,石膏,小麦而成) 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小青龙汤加石膏)(麻黄,桂枝,细辛,芍药,半夏,石膏,干姜,五味子,甘草) 书:麻黄,石膏,厚朴,杏仁,生姜,半夏,甘草,大枣等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加味,病机: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书:(来借书:莱菔子、白芥子、苏子)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等。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加减,病机: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五味参,冬虫夏草酌坎脐;胡桃沉香灵磁石,款冬半夏合橘红。 平喘胡桃苏橘红,党参半夏坎脐冬,沉香五位磁虫草,肺肾双疗固本雄 书:(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脐带(=坎脐)胡桃肉,苏子,沉香,(去灵磁石),款冬花,半夏,橘皮)加黄芪 附: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加减,病机: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生姜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回阳急救汤:四、五、六,姜香肉(四逆汤,五味子,六君子,生姜、麝香、肉桂) 四逆汤(将干父子:干姜,甘草,附子)+五味子+六君子《四君子汤(夫人赶猪:茯苓,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半夏》+生姜,麝香,肉桂,甘草是相同的 生脉饮:生脉麦味与人参,生脉散救无脉人(五味子,麦冬,人参) 书:人参,附子,甘草,山萸肉,五味子,麦冬,龙骨,牡蛎,冬虫夏草,蛤蚧等

肺系病证-哮病练习题

肺系病证-哮病 一、A1 1、哮病的主症是 A、咳嗽胸痛痰黏 B、呼吸急促困难 C、咳吐浊唾涎沫 D、发作性痰鸣喘咳 E、咳嗽潮热盗汗 2、哮病缓解期表现为肺脾气虚证候者,宜选用 A、左归饮 B、六君子汤 C、六味地黄丸 D、麦门冬汤 E、大补阴丸 3、冷哮咳痰特点 A、臭脓痰 B、痰稠黄胶黏 C、痰稀薄多沫咯吐不爽 D、咳痰无力,痰涎清稀 E、痰黄白相兼 4、哮病大发作期的病理性质是 A、邪实 B、正虚 C、邪实正虚 D、寒热夹杂 E、表里同病 5、哮病发作时的病理关键在于 A、痰阻气闭 B、肺失宣降 C、伏痰 D、肺气不清 E、肺气虚寒 6、哮病的宿根 A、寒 B、热 C、痰 D、气 E、火 7、寒哮久发易伤内脏,一般伤及 A、肺脾肾

B、肺肾 C、脾肾 D、肺脾 E、肺心 8、哮病与喘证的鉴别要点是 A、咳嗽胸闷 B、呼吸不利 C、时作时止 D、喉中哮鸣有声 E、以上均不是 二、A2 1、某男,60岁,咳喘胸满,但坐不得卧,喉间痰鸣如拽锯,咯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象滑实。治疗方剂宜首选 A、小青龙汤 B、射干麻黄汤 C、三子养亲汤 D、定喘汤 E、以上都不是 2、某男,56岁,哮病十载,发作半月,经治略平,但仍感胸闷气短,动则喘甚,吸气不利,腰酸乏力,不耐劳累。或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苔淡白质胖,脉沉细。证属 A、痰浊阻肺证 B、下虚上实证 C、肺肾两虚证 D、心阳欲脱证 E、脾肾两虚证 3、患者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面色晦青,形寒肢冷,苔白滑,脉弦紧者。选用下列何方 A、定喘汤 B、温胆汤 C、控涎丹 D、射干麻黄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4、患者喉中痰鸣如吼,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痰色黄,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其治法是 A、清热泻肺,豁痰开窍 B、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C、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D、宣肺解表,止咳化痰 E、泻肺通腑,宣肺清热 三、B

(中医内科学)消渴、哮证

[真题] (中医内科学)消渴、哮证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三消辨证的根据是 A.消渴病程的先后 B.消渴病情的轻重 C.上中下三消预后的不同 D.上中下三消病机的不同 E.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轻重主次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2题: 肺热津伤型消渴,若见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洪数无力,可选方 A.二冬汤 B.玉女煎 C.消渴方 D.白虎加入参汤 E.增液汤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3题: 消渴病,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苔黄,脉滑实有力。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A.七味白术散 B.金匮肾气丸 C.消渴方 D.六味地黄丸 E.玉女煎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4题:

消渴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A.消渴方 B.玉女煎 C.七味白术散 D.六味地黄丸 E.金匮肾气丸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5题: 消渴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 A.肺热津伤 B.阴阳两虚 C.胃热炽盛 D.阴虚燥热 E.肾阴亏损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6题: 消渴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A.消渴方 B.玉女煎 C.七味白术散 D.六味地黄丸 E.金匮肾气丸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7题: 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辨证属 A.下消阴阳两虚证 B.下消肾阴亏虚证 C.上消肺热津伤证 D.中消胃热炽盛证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有过敏史或家族史。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和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 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 1.急性发作期 (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

哮 病

哮病 概述 一、定义: 哮病就是由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源流 (一)病名 1、<<内经>>称之为“喘鸣”,如《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称为呷嗽,如“…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博,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 4、宋代张杲《医说》称为鼻句鼻合。 5、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创“哮喘”病名。 6、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为“哮喘”但为了与喘证相区别,故又名哮病、哮证。 (二)鉴别:将哮与喘区分开来 1、明代,虞抟《医学正传》“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2、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喘》:“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哮者与喘相类,但不与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 3、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若夫哮证,……邪恶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 (三)病因病机 1、<<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必有伏饮。” 2、清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哮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3、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哮》“宿哮……沉痼之病,寒入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 4、清代,何梦瑶《医碥·喘哮》“哮者……得之食味酸盐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 5、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四)治疗 1、<<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2、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则。 3、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邪实为哮,固宜祛散,然亦有体弱质薄之人,及曾经发散,屡用攻劫,转致脉虚形减者,治当调补之中兼以清肺利气。” 三、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其它急性肺部过敏疾病所致的以哮喘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其它急性肺部过敏疾病所致的以哮喘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壅阻肺气 聚湿生痰宿痰阻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有过敏史或家族史。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与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与预防策略)。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得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除外其她疾病所引起得喘息、气急、胸闷与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 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就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与(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 1、急性发作期 (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

哮病(2011.5)

哮病诊疗常规 昆明市中医医院肺病科(2011.5)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并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亦可参本病辨证论治。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临床表现:呈发作性,发无定时,以夜间为多,发作前多有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等先 兆。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缓解期可一如常人,或有轻度咳嗽、咯痰、呼吸急迫等症状,但也有久病患者,缓解期可见咳嗽、咯痰、自汗、短气、疲乏、腰膝酸软等症状。 3、大多起于童稚之时,有反复发作史,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每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疲乏等因素而诱发。 5、体查:发作期双肺可闻及哮鸣音,肺功能相关检查可助诊。 (二)鉴别诊断: 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当以鉴别,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喘以气息言,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主要特征;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正如明〃虞抟《医学正传》所说:“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喘。”李蜒《医学入门》曰:“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响声者谓之哮”。哮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证并发于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二、中医治疗 (一)病因病机: 要点:“伏痰”遇感引触。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他如吸入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2、饮食不当: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3、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虚为主。 痰的产生,由于上述病因影响及肺、脾、肾,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化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触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而喘促,痰气相互搏击而致痰鸣有声。《证治汇补·哮病》说:“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

2018年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湖北省中医院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肺病科诊疗方案 一、中医病名:哮病 二、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病史:常有家族史和(或)过敏史(花粉、尘螨、油烟、异味等)。 (2)诱因:气候突变(最常见原因)、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等。 (3)先兆: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 (4)主症: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唇甲紫绀,更甚者则见喘脱危候。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时间:一年中以深秋、冬春寒冷季节容易发作;一日中以下半夜和凌晨易发。 (6)特点:具有突发性和反复发作性。突然发作,约数分钟、数小时或经治疗候缓解,平日可一如常人,但容易反复发作。 (7)辅助检查:血嗜酸粒细胞可增高。痰涂片可见嗜酸细胞。胸部X检查一般无特殊变化,久病可见肺气肿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

(1)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②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 后,FEV 1.0增加>12%,且FEV1.0绝对值增加>200 m1);②支气管激发试验阳 性;③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连续7 d,每日PEF昼夜变异率之和/7)>10%,或PEF周变异率{(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1/2]×100%}>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加重,并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 临床缓解期是指患者无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发作期(疾病分期中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寒痰阻肺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痰热郁肺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

哮病的临床路径(中医)

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期患者。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TCD编码:BNF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J4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剌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末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常见证候: (1)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寒哮 热哮 寒包热哮 风哮 虚哮 (2)慢性持续期 肺脾气虚,痰湿蕴肺 肺肾两虚,痰热阻肺

痰瘀阻肺:祛瘀化痰平喘。 (2)缓解期(疾病分期属于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肺脾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 阴虚肺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支气管哮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TCD编码:BNF0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J45)。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在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症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血气分析 (4)胸部正侧位片 (5)心电图 (6)肺功能(病情允许时)气道激发试验或气道舒张试验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过敏原测定、C 反应蛋白、EOS计数、凝血功能、超声、肺CT、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痰涂片及痰培养+药敏、血浆皮质醇浓度、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