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感冒咳嗽哮病喘证病症及施护

中医感冒咳嗽哮病喘证病症及施护

中医感冒咳嗽哮病喘证病症及施护
中医感冒咳嗽哮病喘证病症及施护

第一节感冒

一、概述

感冒是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甚至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称为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

感冒之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但《内经》就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论述,《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伤寒论》用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虚证、麻黄汤治疗表实证。隋《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已经认识到风热病邪可引起感冒,其中所指包含有“时行感冒”。《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轻型感冒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会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体弱者的生命,也是咳嗽、心悸、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

二、病因病机

感冒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或时行病毒,或素体虚弱,易感外邪,病位主要在肺卫。风为“百病之长”,故风为感冒的主因。

主要病机为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侵袭人体,除因邪气特别盛外,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以风为首的六淫病邪或时邪病毒,从口鼻或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卫表不和,故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全身不适等症;肺失宣肃,故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咽痛等症。见图1-1.

图1-1 感冒病因病机示意图

三、常见证型

(一)风寒束表

【临床症状】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无汗,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辨证分析】风寒侵犯,卫阳被郁,肺气不宣,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卫阳不舒,脉络不畅则头痛,肢体酸痛;寒为阴邪,阴邪外束,故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束表之象。

【施护法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荆防败毒散。

(二)风热犯表

【临床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喷嚏,流稠涕,咽喉疼痛,咳嗽痰稠,或有汗。舌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郁遏肌表,卫表失和,出现身热,微恶风寒,汗出不畅;风热侵上,则头痛;风热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咽痒,咽喉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热侵于肺卫之征。

【施护法则】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代表方】银翘散。

(三)暑湿伤表

【临床症状】发生于夏季,面垢身热汗出,但汗出不畅,身热不扬,身重倦怠,头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嗽痰黄,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 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定喘、膏肓等穴位。 9.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丰隆等穴位。 10.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肥甘油腻、辛辣甘甜之品,戒除吸烟习惯,避免海腥发物。 (二)咳嗽咳痰

咳嗽中医护理的方案.doc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1、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病)患者。 2、观察要点 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痰清稀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2.2、风热犯肺:咳嗽频剧,咳痰不爽,痰黄粘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2.3、风燥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中带血。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2.4、痰湿蕴肺:咳嗽痰多,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白而粘。舌苔白腻,脉濡滑。 2.5、痰热郁肺:咳嗽、痰多质稠色黄,咳吐不爽,甚或痰中带血。舌苔黄腻,脉滑数。 2.6、肝火犯肺: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赤,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7、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夹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3、临症施护 3.1、咳嗽 3.1.1、观察咳嗽的性质,咳嗽的时间与规律,咳嗽的声音,痰的颜

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 3.1.2、剧烈咳嗽时,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告知患者有效咳嗽及咳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1.3、痰液黏稠难咳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雾化吸入,雾化后用空掌心自下向上轻叩患者背部协助排痰。 3.1.4、咳痰多、呼吸有浊气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3.1.5、耳穴埋籽 主穴:肺、气管、平喘等;配穴:交感、神门、大肠等。 3.1.6、穴位按揉 重按风门、肺俞、中府、膻中等穴位3~5分钟。 3.1.7、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晕、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表现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2、胸痛 3.2.1、频繁咳嗽引起胸痛时,可以手按住胸部痛处,减轻胸廓活动度,减轻胸痛。 3.2.2、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3、发热 3.3.1、病室凉爽通风,光线明亮,湿度适宜。 3.3.2、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 3.3.3、协助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 3.3.4、及时擦干汗液,温水清洗皮肤,勤换内衣。 4、中医用药护理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 .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定喘、膏肓等穴位。 9.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丰隆等穴位。 10.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肥甘油腻、辛辣甘甜之品,戒除吸烟习惯,避免海腥发物。 (二)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二)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喘息哮鸣 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 5.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 7.遵医嘱中药泡洗。 8.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量、颜色、性状。 2.咳嗽胸闷者取半坐卧位。 3.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

咳嗽(咳嗽综合症)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咳嗽综合症)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婴点 (一)风年表肺吱嗽声重,夜白稀薄,件有头病、春密流消诺,恶赛发热无汗,骨节酸痛喉 痺或賅时胸窪,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二)风热犯肺:咳嗽气粗,预明而黄,咳痪不变,口渴咽痛,伴发热恶风、头痛鼻流黄涕、开出,舌苔薄黄,脉浮数。 (三)提炼伤肺,咳嗽演少成于咳无姨,扶點难咨,咳甚则胸痛,鼻烦咽干,或有痰中带血丝、初期可伴微寒身热、鼻寨头痛等症,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四)变湿獲缽,咳嗽痰多,夜白面粘,在易略出,胸院满闷,有时呕恶:或神疲纳呆,舌苔白腻,脉灑滑。 (五)痰热鯉肺;咳嗽气促,疚黄粘稠难咯,或面泰口海喜饮,喘促鼻煽,便秘溲赤,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數。 (六)肺气虚损:咳嗽气嫗,咳市低微,略爽清稀,自许提冷,面色无华,易感外邪,舌质淡嫩, 脉象虚弱, (七)肺阴亏耗:千暖无费。痰少雨粘,痰中带血、咽律声哑,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口干颧红,苦红少津,脉細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1咳嗽 ①观察咳嗽的时间、性质、喷声大小,有无吐痰,咳嗽时呼吸状況,以及伴随的全身症状。 ②观察痍液性状、颜色、量、略出难易,有无带血等。 ③剧烈咳嗽时,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告知患者有效咳嗽及咳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④機液點稠难咳时,可遵医囑给予药物男化吸入,算化后用空等心自下向上轻叩思者背部协 助拌痰。 ⑤遵医嘱耳穴埋杆主穴:肺、气管、平喻等:配六:交感、神门、大肠等。 ⑧遵医嘱穴位按揉重按风门、肺俞、中府、演中等穴位3A5分钟。 ⑦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2、胸痛 ①观察终痛的性质、程度、部位。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②保持环境安静,为惠者取舒适体位。 ③频繁咳礅引起胸痛时,可以手按住陶部痛处,减轻胸廓活动度,减轻胸痛, ③指导采用放松术,如谡慢呼吸、全身肌肉依松、听音乐等、 ⑤遵医嘱耳穴贴压神门、皮质下、肺、交感。 3、发热 ①表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檫干开液、更衣,避免纤出当风。 ②遵医瞩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③遵医矚穴位贴數,取神阙等穴。 ④遵医有足部中药泡洗, ⑤遵医嘱中药涂擦大楼穴、曲治穴、合谷穴、外美穴、风池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 口照中药:口服中药时,饭后温服,应与西药问隔30min左右。 2、静脉用药:中药注时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前后项有间隔液,注意配伍禁总。

哮病

哮病 定义 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流行与发病 哮病是中医内科常见病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中医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宿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释义 哮——呼吸时喉间发出的喘鸣音。因哮必兼喘,故又称哮喘 以特征呷嗽——咳嗽气急,呀呷有声(《证治准绳》) 为名哮吼——“夫哮吼以声音名,喉中如水鸡声是也”(《寿世保元喘门》)齁鼻合——均指气喘时鼻息气粗声高而言,为古病名,指哮喘发作时痰 鸣,喉间如拽锯声 以病因寒哮、冷哮、热哮、风痰哮、食哮、鱼腥哮 为名酒哮、水哮、盐哮、糖哮、年久哮 以病理性质命名——实哮、久哮朱丹溪创“哮喘”病名 历史沿革 1.《内经》虽无哮病,但有“喘鸣”、“齁鼻合”之类的记载。 2.《金贵要略》称之为“上气”:“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仲景所创许多方剂为后世治疗哮病所常用:桂枝加后朴杏子汤、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3.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哮专主于痰”。 4.《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后世医家鉴于“哮必肩喘”,故一般统称为“哮喘”,而简名“哮证”、“哮病”。 5张景岳认为哮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并增补了哮病的治疗措施6.清·何梦瑶《医碥·喘哮》指出哮病与外感、饮食有关:“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陈念祖《时方妙用》进一步指出外感、饮食、情志、劳倦均可导致哮病的发作。 7.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强调病机以痰为主:“哮即痰壅即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范围 中医——是指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属于痰饮证的“伏饮”证。 西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心源性哮喘;其他肺部过敏性疾病 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德邦、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 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身保健操,以增加体质。 (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食疗方:红糖生姜饮等。 2.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银花茶等。 3.暑湿袭表证: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品,如丝瓜、冬瓜、緑豆汤等。 4.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等。 (三)情志调理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哮病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 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 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 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 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遵医嘱给予吸氧, 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 可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 若有二氧化碳潴留, 予低流量、 低浓 度持续给氧, 1~2L/ 分钟。 3. 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 取适宜体位, 如高枕卧位、 半卧位或端 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 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 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根据病情需要,可

肺系病证-哮病练习题

肺系病证-哮病 一、A1 1、哮病的主症是 A、咳嗽胸痛痰黏 B、呼吸急促困难 C、咳吐浊唾涎沫 D、发作性痰鸣喘咳 E、咳嗽潮热盗汗 2、哮病缓解期表现为肺脾气虚证候者,宜选用 A、左归饮 B、六君子汤 C、六味地黄丸 D、麦门冬汤 E、大补阴丸 3、冷哮咳痰特点 A、臭脓痰 B、痰稠黄胶黏 C、痰稀薄多沫咯吐不爽 D、咳痰无力,痰涎清稀 E、痰黄白相兼 4、哮病大发作期的病理性质是 A、邪实 B、正虚 C、邪实正虚 D、寒热夹杂 E、表里同病 5、哮病发作时的病理关键在于 A、痰阻气闭 B、肺失宣降 C、伏痰 D、肺气不清 E、肺气虚寒 6、哮病的宿根 A、寒 B、热 C、痰 D、气 E、火 7、寒哮久发易伤内脏,一般伤及 A、肺脾肾

B、肺肾 C、脾肾 D、肺脾 E、肺心 8、哮病与喘证的鉴别要点是 A、咳嗽胸闷 B、呼吸不利 C、时作时止 D、喉中哮鸣有声 E、以上均不是 二、A2 1、某男,60岁,咳喘胸满,但坐不得卧,喉间痰鸣如拽锯,咯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象滑实。治疗方剂宜首选 A、小青龙汤 B、射干麻黄汤 C、三子养亲汤 D、定喘汤 E、以上都不是 2、某男,56岁,哮病十载,发作半月,经治略平,但仍感胸闷气短,动则喘甚,吸气不利,腰酸乏力,不耐劳累。或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苔淡白质胖,脉沉细。证属 A、痰浊阻肺证 B、下虚上实证 C、肺肾两虚证 D、心阳欲脱证 E、脾肾两虚证 3、患者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面色晦青,形寒肢冷,苔白滑,脉弦紧者。选用下列何方 A、定喘汤 B、温胆汤 C、控涎丹 D、射干麻黄汤 E、葶苈大枣泻肺汤 4、患者喉中痰鸣如吼,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痰色黄,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其治法是 A、清热泻肺,豁痰开窍 B、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C、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D、宣肺解表,止咳化痰 E、泻肺通腑,宣肺清热 三、B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惊,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气阴两虚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黏,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 脉细或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 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二)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 2.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4.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液等漱口,每日饮水≥2000 ml。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6.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 (呼吸道感染、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 肺脓肿) 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症、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 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 背。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 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 脱症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出汗。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五、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 六、临证(症)施护 一、1、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绪过激而易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 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 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部拔管或镇咳药。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痰难咯,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

哮病(2011.5)

哮病诊疗常规 昆明市中医医院肺病科(2011.5)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并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亦可参本病辨证论治。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临床表现:呈发作性,发无定时,以夜间为多,发作前多有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等先 兆。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缓解期可一如常人,或有轻度咳嗽、咯痰、呼吸急迫等症状,但也有久病患者,缓解期可见咳嗽、咯痰、自汗、短气、疲乏、腰膝酸软等症状。 3、大多起于童稚之时,有反复发作史,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每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疲乏等因素而诱发。 5、体查:发作期双肺可闻及哮鸣音,肺功能相关检查可助诊。 (二)鉴别诊断: 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当以鉴别,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喘以气息言,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主要特征;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正如明〃虞抟《医学正传》所说:“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喘。”李蜒《医学入门》曰:“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响声者谓之哮”。哮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证并发于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二、中医治疗 (一)病因病机: 要点:“伏痰”遇感引触。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他如吸入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2、饮食不当: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3、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虚为主。 痰的产生,由于上述病因影响及肺、脾、肾,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化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触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而喘促,痰气相互搏击而致痰鸣有声。《证治汇补·哮病》说:“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

喘证

第四节喘证 定义 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释义 《说文心部》:“喘,疾息也”。疾,快速之意;息,一呼一吸曰息。疾息,指呼吸急促。又说:“喘,息也”。段玉裁注:“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 历代中医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历史沿革 1.《内经》对喘证的症状、体征、病因、病位论述甚详。 《灵枢·五阅五史篇》:“肺病者,喘息鼻张。” 《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 指出喘息、鼻张、肩息均是指喘证发作时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并提出了病变主脏在肺。 对喘证的病因,认识到有外感、和内伤、邪实和正虚的不同。 《灵枢·五邪篇》:“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灵枢·本神篇》:“肺气虚……实则喘喝,胸膺仰息。”(外感) 《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内伤) 2.《金贵要略》有“上气”专篇并列证治 “上气”——即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还包括哮证、肺张。辛温祛寒化饮—射干麻黄汤;祛寒蠲饮、寒温并用—越婢汤、小青加石膏龙汤;豁痰祛浊—皂荚丸。 3.至金元以后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论说,辨证则以虚为纲:如朱丹溪等医家认识到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体质虚弱皆为喘证的病因。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 4.《京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为喘证的辨证纲领。《临证指南医案·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类证治裁·喘证》“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范围 中医——涉及多种外感及内伤疾病,它不仅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而影响及肺致喘。 西医——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心原性哮喘、肺结核、矽肺及癔病性喘息等。 病因病机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中医理论考试AB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中医理论考试(A) 科室姓名成绩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 ()1. 肺肾两虚证患者咳痰(),: A质黏起沫 B白粘痰 C黄脓痰 ()2. 咳嗽胸闷者取()卧位: A半坐卧位 B 端坐位 C平卧位 ()3. 寒哮证服用中药汤剂宜()服: A 凉 B 热 C温 ()4. 内服中药时注意观察患者汗出及()变化情况: A咳嗽咳痰 B 生命体征 C喘息哮鸣 ()5. 寒哮证患者宜食(),豁痰利窍的食品: A 祛风涤痰 B 清热宣肺 C温肺散寒 ()6.()患者宜食补肺益肾的食品: A 肺脾气虚 B.热哮证 C.肺肾两虚证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1. 常见证候缓解期主要有: A肺脾气虚证 B肺肾两虚证 C热哮 ()2. 喘息哮鸣患者观察呼吸()、()、深浅,发作(),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A 频率 B节律C持续时间 ()3. 喘息哮鸣患者可采取的中医护理措施有: A 耳穴贴压B穴位按摩 C穴位贴敷 ()4. 咳嗽咳痰患者做深呼吸训练,采用()、()、()或使用设备进行排痰等方法: A 有效咳嗽 B翻身拍背 C胸背部叩击 ()5.使用含激素类药物后应及时(),避免激素残留在()引起(): A 漱口 B 口腔 C真菌感染 ()6. 呼吸功能锻炼主要有: A 腹式呼吸 B 缩唇呼吸 C呼吸吐纳功: 三. 判断题(每题3分) ( )1. 寒哮患者病室宜阳光充足,温度宜偏暖,避风寒;热哮患者病室应凉爽通风。( )2. 注意加强过敏源识别与规避,及时检测过敏原的类别,在日常生活中规避防范。( )3. 避免摄入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如蛋白、海鲜类,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之品。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个病种)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喘证

喘证 【定义】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轻则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则表现为稍动则喘息不已,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脱是指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喘证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病性有虚实两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多为实喘之因;劳欲、久病则为虚喘之由。喘证病位主要在肺、肾,并与肝、脾、心关系密切, 二、病机 喘证病机为升降失常,肺气上逆;实喘为邪气壅肺,肺失宣肃;虚喘为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 【问诊要点】 一、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 外感,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劳欲久病。 三、主症特点: 1、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2、气喘的程度,对生活工作影响程度。 3、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和缓解的因素。 4、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 伴发热:见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胸膜炎、急性心包炎、神经系统疾病(炎症、出血等) 伴咳嗽、咯痰:见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并发感染、化脓性肺炎、肺脓肿等

伴咯粉红色泡沫样痰:见于急性肺水肿 伴大量咯血: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伴心悸、下肢水肿:要考虑心脏疾病 伴窒息感:可见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气管内异物及癔症 伴胸痛: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肺梗死、自发性气胸、支气管肺癌、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纵隔肿瘤 伴昏迷:见于脑出血、脑膜炎、休克型肺炎、尿毒症、肺性脑病、酮症酸中毒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 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六、刻下症状: 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实证:风寒--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质粘。 表寒身热--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粘,形寒身热,烦闷身痛,口渴。 痰热郁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黄,胸中烦闷,身热汗出,口渴饮冷,面赤咽干。 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咳痰粘白,咯吐不利,呕恶食少,口粘不渴。 肺气郁痹--情志诱发,突发气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 虚喘:肺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落,痰吐稀薄,自汗畏风。 肾虚--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疲神惫,跗肿肢冷,面青唇紫。 正虚喘脱--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动则咳喘欲绝,心慌动悸,汗出如珠,肢冷烦躁。

喘病中医护理_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外寒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 18-22 C,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 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 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 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皮粥等。 (二)喘息气短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 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 1、风寒束肺:咳嗽声重,痰白稀薄,常伴鼻塞流清涕, 头痛身楚,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痰黄而稠,咯痰不爽,口渴咽干,常伴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舌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咳嗽反复发作,痰多色白,厚而黏,容易咯出,胸脘满闷,时有呕恶,纳呆,体倦,舌苔白腻,脉濡滑。 4、痰热壅肺:咳嗽气促, 甚者胸胁满痛, 痰黄黏稠质厚, 咯吐不爽,或面赤身热, 口干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 脉滑数。 5、肺阴亏虚:干咳无痰,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喉痒声哑,口燥咽干,或手足心热, 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辩证分型】 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痰湿蕴肺证、痰热壅肺证、肺阴亏虚证。 【一般护理、生活起居】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 痰多者取侧卧位, 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 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 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 痰不易咯出, 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服药调护】 1、风寒束肺:选用杏苏散(杏仁、紫苏叶、桔梗、半夏、生姜、大枣、甘草等。汤药热服,药后饮热粥、并盖被, 以加强发散之力,驱邪外出。 2、风热犯肺:选用桑菊饮(桑叶、菊花、桔梗、连翘、薄荷、甘草等。汤药宜急煎温服。 3、痰湿蕴肺:选用二陈汤(半夏、橘红、茯苓、甘草合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汤药温服。 4、痰热壅肺:选用清金化痰汤(橘红、茯苓、瓜蒌仁、知母、桑白皮、贝母、麦冬、桔梗、甘草等。汤药可凉服, 也可频服鲜竹沥加强化痰。 5、肺阴亏虚:选用沙参麦冬汤(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甘草等。汤药温服。 【饮食调护】 1、风寒束肺: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可用萝卜杏仁饮,以白萝卜1个切片,甜杏仁(去皮尖10g 捣碎,冰糖30g , 共用蒸熟热服, 连用7天, 加强化痰, 减轻咽部刺激避免诱发咳嗽。 2、风热犯肺; 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利于痰液排出。可少量多吃梨、橘子等含水量较高且甜度较低的水果。干咳少痰者,可用生梨1个,去皮核,加川贝10g , 冰糖适量蒸服。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冷哮证: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 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 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 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 1 / 23

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痰鸣气喘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 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1 6.穴位按摩: 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穴位贴敷: 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