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0答案)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0答案)

经济地理:试题库:第四章

一、填空题:

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主要模式是中心地呈三角形排列,市场区呈六边形分布。

2、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 K=4 的中心地系统。

3、廖什将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称为经济景观。认为其包括了所有的市场区域的一般模型,也称为完全系统。

二、判断题:

1、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供给所限定的,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需求角度所规定的边界。(T)

2、某种货物供应点出现的频率,与该种货物的等级成反比。(F)

3、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T)

4、廖什的中心地系统认为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T)

5、区域内同类职能的中心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稀疏,而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则比较密布。(F)

三、名词解释:

(1)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地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2)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3)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的范围叫做货物的供给范围。

(4)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5)中心地的等级:是指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为中心地划分的等级。

2、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交通、行政因素的制约,从而分别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1.根据市场原则建立的中心地系统;2.根据交通原则建立的中心地系统;3.根据行政原则建立的中心地系统。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有以下特点:(1)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中心地与其中心职能相对应。(2)中心地有规则地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地点。(3)各等级中心地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地域面积呈几何级数变化。

根据市场原则构建的中心地系统,次一级中心地位于三个高级中心地的所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位置。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的数量关系;1,3,9,27,…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是:1,2,6,18,54,…(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上。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的数量关系;1,4,16,64,…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是: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根据同样的原则考虑行政因素。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只能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的数量关系;1,7,49,343,…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是:1,6,42,294,2058,…

3、举例说明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一)消费市场状况如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农村相比,零售业区位的数量和规模显然不同。

(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随着距购物中心地的距离增加,在该中心地购买的家庭数会减少。

(三)零售业的竞争关于区位空间竞争的理论,霍特林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当需求无限且非弹性的条件下,在直线市场上只存在两个企业时,这两个企业应该在距离直线市场的中点处布局,当需求有弹性时,两者将在距离直线市场的端点四分之一分散布局。

(四)地价的作用市中心是全市交通网络的辐辏点,具有最佳的交通便捷性和可通达性,同时,空间的关联性也最好,因而地价也达到最高。随着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加,通达性和关联性逐渐减弱,地价也会随之降低。

4、利用赫夫的概率引力模型分析所在城市购物中心对消费者的影响。

对于大城市而言,由于人口密度大、商业设施密集、交通便利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多样化等特点,在某商品的同一购买半径内通常设有几个购买中心,这时消费中心的选择具有随机性。如赫夫(D L Huff,1964) 以大型零售商店(购物中心)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机率模型理论,并提出一个零售店与其竞争店相比规模越大,商品可供选择就越多,顾客到店购物的可能性就越大。该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处理三个以上更多的零售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是零售引力模型中最为客观反映零售区域引力的模型。

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特征。

第一类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提供日常服务活动的服务业。这类服务业具有零售业的特征,由各种店铺组成,如理发店、美容院、洗衣店等。

第二类服务业以企业(或行政机关等办公机构)为对象,是为其提供运营活动产生的服务性需求的经济活动。这类服务业代表性的行业有广告业、设计业、信息服务业、计算机软件开发和销售业等。

第三类是具有办公机构性质职能的服务业。这类服务业主要是行使各种管理职能,如企业的管理部门等。上述的分类并非是绝对的,有些服务业具有多重性质,特别是近年来新产生的一些服务业表现形态不固定,也正因为这样,目前对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仍然不固定。存在诸多说法。

6、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一个服务性企业选择在某一城市布局时,至少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

(2)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

(3)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者的分配状况。

(4)不同服务行业的总体消费潜力。

(5)其他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

(6)竞争程度,等等。

在确定了具体的城市,进一步选择城市内部某一个区域时,企业经营者要分析以下几个因素:

(1)服务区和具体服务设施对顾客的吸引力。

(2)竞争企业的量与质。

(3)到达该服务设施的交通通达性。

(4)该区域的居民特性和风俗习惯。

(5)该区域的空间扩展方向,

(6)该区域的基本状况,等等。

准确确定地点是服务企业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是区位决策的最终阶段,在选择具体地点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经过该地点的交通状况和交通发展潜力。

(2)相邻企业的基本情况。

(3)停车场的充足性。

(4)在该地点布局的综合费用,等等。

上述考虑的是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因素或分析方法,由于服务业的类型多样分类尚不统一,因此,对于特定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也就存在明显的差异。

7.简述辽什的中心地理论(掌握)

答:

理论假设:1.最小的聚落A1,A2,A3,……呈类似蜂窝状分散分布,其间隔为a km。2.生产工业产品的最小中心地B1B2B3 ……之间的间隔为b km。3.B1供给的聚落包括自身共n个。4.必要的运输距离(即,使

商品能够获利的最短距离)是nv。5.正六边形市场区域的面积为F。6.假定中的基础聚落不仅是得到商品供给的消费者的居住地,同时也是企业布局的地点。

构建步骤:

第一,基础聚落能够供给等级低的自给性商品.基础聚落供给门槛值稍大的商品时,除自身外也要供给相邻的6个基础聚落。如果供给门槛值更大的商品,其市场区域和拥有的基础聚落数同样会扩大。如果供给门槛值更大的商品,其市场区域和拥有的基础聚落数有规律地增加。市场区域规模由地域号由1,2,3……表示,对应的市场规模分别为3,4,7,9,12,13,16,19,21。这个数列也叫廖什数码。

第二,廖什的中心地系统假定在区域中心存在一个共有的中心地——大城市。从而将不同市场区域规模叠加在一起。从而在大城市的周围存在12各相互交叉的扇形区多中心网络,这个网络包括所有市场区域的一般模型。为了和政治概念区别,廖什称其为经济景观,也叫做完全系统。如果存在几个大城市时,中心地系统发生变化,形成包括等级更高的中心地在内的市场区域。

8.能够绘制克里斯塔勒在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下分别构成的中心地系统。(掌握)

7.试分析消费者市场状况对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影响

答:市场即是需求;需求来自于消费者;所以我们把消费者的集合看作是市场;市场从三个方面影响零售业的区位:

一是消费者人数的空间分布:当市场规模超过企业的门槛规模时,企业才能够生存下去;所以零售业的供给必须靠近需求;因而人口密度高的地方零售业密度也高,人口少的地方,零售企业数也少,规模也小;二是消费者收入的空间分布:收入决定了购买力,收入越高,购买力越强;城市里往往会有收入的空间差异,高收入居住区和低收入居住区不仅购买能力不同,而且对商品种类、档次、购物环境的要求也不同;三是消费者偏好的空间分布: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偏好也不同,具有同种偏好的消费者在空间上的集聚会影响零售业的布局。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李小建版---经济地理学课后题答案

1 、概念题 《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 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G . G .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 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文化转向: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 文化转向” 。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0答案)

经济地理:试题库:第四章 一、填空题: 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主要模式是中心地呈三角形排列,市场区呈六边形分布。 2、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 K=4 的中心地系统。 3、廖什将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称为经济景观。认为其包括了所有的市场区域的一般模型,也称为完全系统。 二、判断题: 1、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供给所限定的,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需求角度所规定的边界。(T) 2、某种货物供应点出现的频率,与该种货物的等级成反比。(F) 3、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T) 4、廖什的中心地系统认为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T) 5、区域内同类职能的中心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稀疏,而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则比较密布。(F) 三、名词解释: (1)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地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2)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3)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的范围叫做货物的供给范围。 (4)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5)中心地的等级:是指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为中心地划分的等级。 2、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交通、行政因素的制约,从而分别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1.根据市场原则建立的中心地系统;2.根据交通原则建立的中心地系统;3.根据行政原则建立的中心地系统。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有以下特点:(1)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中心地与其中心职能相对应。(2)中心地有规则地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地点。(3)各等级中心地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地域面积呈几何级数变化。 根据市场原则构建的中心地系统,次一级中心地位于三个高级中心地的所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位置。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的数量关系;1,3,9,27,…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是:1,2,6,18,54,…(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上。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的数量关系;1,4,16,64,…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是: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根据同样的原则考虑行政因素。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只能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的数量关系;1,7,49,343,…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是:1,6,42,294,2058,… 3、举例说明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一)消费市场状况如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农村相比,零售业区位的数量和规模显然不同。 (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随着距购物中心地的距离增加,在该中心地购买的家庭数会减少。 (三)零售业的竞争关于区位空间竞争的理论,霍特林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当需求无限且非弹性的条件下,在直线市场上只存在两个企业时,这两个企业应该在距离直线市场的中点处布局,当需求有弹性时,两者将在距离直线市场的端点四分之一分散布局。

西南大学《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9109)《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区位 2、区位理论 3、区位因子 4、区位条件 5、内部规模经济 6、外部规模经济 7、连结度 8、通达度 9、遍在原料 10、局地原料 11、原料指数 12、区位重量 13、等费线 14、需求圆锥体 15、中心地 16、需求门槛 17、基础聚落 18、门槛人口 19、跨国公司 20、产品周期理论 21、折衷理论 22、区域 23、区域经济结构 24、区域产业结构 25、产业 26、支柱产业 27、主导产业 28、关联产业 29、基础性产业 30、潜导产业 31、极核式空间结构 32、点轴式空间结构 33、区位指向 34、农村工业化 35、增长级 36、支配效应 37、乘数效应 38、极化效应 39、扩散效应 40、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41、乘数作用

42、加速原理 43、经济地域综合体 44、经济区 45、经济区划 46、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47、梯度推移理论 48、中心-外围理论 49、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50、绝对成本学说 51、相对成本学说 52、要素禀赋学说 二、问答题 1、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4、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 5、区位因子的演变 6、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7、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8、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9、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 10、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1、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2、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3、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 1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缺陷 15、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6、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7、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18、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 19、克氏与廖什区位论的差异 20、集市的特征 21、斯坦集市理论的重要内容 22、企业成长动因 2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24、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共同点 25、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26、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要求 27、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28、如何构建关联产业 29、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 30、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31、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 32、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问答题&论述题

13、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外,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另外,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其他利用方式。 16、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 1 )原料指数(Mi )>1 (或区位重量>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 2 )原料指数(Mi )<1 (或区位重量<2 )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 3 )原料指数(Mi )=1 (或区位重量=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18 、评价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如同农业区位论鼻祖杜能一样,韦伯是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工业区位论体系的经济学者。他的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①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他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②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③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仅仅论及工业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19、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 1 )基本前提 第一,均质平原: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匀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交通条件相同: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就近消费: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商品价格与质量相同,交通费由消费者承担: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四,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第五,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2 、简述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一)企业增长的战略 (1 )横向一体化 概念: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方式:①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②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③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意义:通过横向一体化,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由于该类增长与原有生产活动有关,比

经济地理学答案

可能和机会的某位置 中心地:为周围地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中心城市或城镇 集聚因子: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增长极:认为一国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均衡地在所有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点率先开始,并通过集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 区位经济协调: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横持续发展的过程 差异对经济的影响: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增长极的特点是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是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增长极的作用机制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乘数效应,投入产出关系推动产业综合发展。极化与扩散效应。作用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新的增长极的形成则会改变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更为复杂、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1、均质布局—前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2、点状布局—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3、点轴布局—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4、网络布局—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的异同点对比:农业区位论提出者:杜能;历史背景:德国农业制度改革后出现以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经营,农业的合理经营成为实践需要假设前提: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城市是唯一的市场;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农业生产条件、土质条件一样;农业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工业区位论提出者:韦伯历史背景: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的发展使工业区位选择成为实践需要。假设前提: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经济地理学前沿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前沿考试试题 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考试对象: 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前沿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 答题要求: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思考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1、结合你阅读的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前沿文献,阐述目前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中国经济地理学热点研究领域进展 1生产者服务业。 申玉铭等研究了广义的生产者服务业空间聚集,李小建讨论了金融地理,朱华晟等人研究了创意产业。 2 功能区划与典型地区规划。 众多经济地理学者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这项工作。但国家和地方重大空间规划和灾害重建规划凸显了经济地理学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 主要学术成果总结有:陆大道、樊杰与刘卫东总结了中国主体功能区划和新时期我国区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方法论基础。问题区域,如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城市老工业区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3能源与碳排放。 气候变化是当今一个大话题,能源与碳排放研究是我们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抓手”。石敏俊等人研究了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王铮主持973项目“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动力机制”。 4全球化、贸易与投资。 贺灿飞等人研究了中国FDI区域、产业分布,赵媛、郝丽莎等人研究了中国和世界石油资源和铁矿石等能矿贸易空间流动问题。 5信息技术与互联网。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国内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信息经济地理学,甄峰等人研究了信息时代空间结构、博时代社会网络、电子商务;汪明峰与宁越敏对信息网络对城市发展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西方经济地理学热点研究领域进展 1区域与地方发展 区域与地方发展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典主题。面对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这一新挑战,区域发展理论在新世纪也展现出多元化的视角,主要观点: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循环视角、全球生产网络视角、演化视角、知识与创新视角、文化与创意视角等。对区域发展问题的讨论还包括地方治理、地区间不平等、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全球化背景下后工业化的社会特点为区域发展带来全新挑战,使得区域发展研究成为经济地理学中历久弥新的研究主题。 2经济全球化 21世纪初,曼彻斯特学派提出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框架,充分考虑了全球经济的多层面、多空间尺度和多样化行为者的网络结构特性,弥补了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商品链框架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经济学 B. 地理学 C. 经济现象与地理现象的相互关系 D. 社会学 2.对于城市空间的分析,下列哪个概念最能体现城市空间的集聚特征: A. 城市规模 B. 城市形态 C. 城市密度 D. 城市分布 3.以下不属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是: A.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B.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 C.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竞争 D.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4.下列不属于地理因素的是: A. 自然因素 B. 社会因素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5.下面哪个区域不属于我国的三角洲地区: A. 长江三角洲 B. 珠江三角洲 C. 黄河三角洲 D. 黑龙江三角洲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哪些: A. 实地调研与观察 B. 统计分析与模型建立 C. 影像解译与遥感技术 D. 以上全部 7.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 A. 大西洋

C. 北冰洋 D. 印度洋 8.以下哪个城市是中国的首都: A. 上海 B. 广州 C. 北京 D. 成都 9.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包括以下哪些: A. 资金自由流动 B. 商品贸易自由化 C.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D. 以上全部 10.生产要素市场流动性最大的要素是: A. 劳动力 B. 资本 C. 土地

11.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G7国家: A. 美国 B. 德国 C. 日本 D. 俄罗斯 12.以下哪个城市不属于我国的特大城市: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成都 13.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欧洲联盟成员国: A. 法国 B. 英国 C. 德国 D. 加拿大 14.以下哪个城市是墨西哥的首都:

1209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福师《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空格2分,共10分) 1. 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 B.商业地理学 C.农业地理学 D.工业地理学 2. 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 B.奇泽姆 C.罗蒙诺索夫 D.葛茨 3. “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A.格林哈特 B.哈特向 C.艾萨德 D.韦伯 4.20世纪60年代初()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地理的概念。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荷兰 5.德国经济学家()在1926年出版的孤立国,首先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 A 韦伯 B 杜能 C 胡弗 D 克里斯特* 6.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 A. 生产力水平高低 B. 资源丰富程度 C. 产业结构优劣 D. 区域经济政策导向 7.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中,()是最基本的力量。 A. 集聚机制 B.区位指向 C. 空间近邻效应 D. 扩散机制 8. 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A. 农业区位论 B. 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 运输区位论 9. 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 A. 《史记》 B. 《山海经》 C. 《禹贡》 D. 《汉书》 10. ()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A. 目标驱动 B.利益驱动 C. 宏观调控 D. 市场调控 11. ()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 统一原则 B. 发挥优势原则 C. 兼顾全局原则 D. 效益原则 12. 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由()。 A. 杜能 B. 高次 C. 韦伯 D. 哈特向 13. “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A. 格林哈特 B. 哈特向 C. 艾萨德 D.韦伯 14. 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区域。 A. 纯自然资源型 B.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 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 资源缺乏型 15. ( )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A. 扩张效应 B. 回程效应 C. 涓滴效应 D. 极化效应 16.()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 进口替代 B. 出口替代 C. 工业赶超 D.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 17. 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是() A. 结构性效益 B. 资源利用程度 C. 关联度 D. 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18. 克拉克产业分类又称为() A. 产业功能分类 B. 四次产业分类 C. 三次产业分类 D.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19.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金字塔或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A. 双中心型 B. 网络型 C. 星型 D. 顺序-规模分布型 20. 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 产业结构 B. 收入分配结构 C. 技术结构 D. 职业结构 21.()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A. 城市 B. 卫星城镇 C. 乡村 D. 经济开发区 22.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A. 库茨涅兹 B. 科林•克拉克 C. 配第 D. 熊彼特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 、 和 ..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 运输; 铁路适合 运输;而水路则适合 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 、 、 和 .. 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 、 、 、 、 和 .. 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 、 和 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 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 ..2.短途; 中途; 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 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 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 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 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 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 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 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 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 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 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 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 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 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 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 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 国..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一、判断题 1、弗农认为在成熟产品阶段,直接投资的对象以主要的发达国家为主。B A.√ B.× 2、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A A.√ B.× 3、经济地域综合体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A A.√ B.× 4、要素禀赋学说又称为钻石理论。B A.√ B.× 5、绝对成本学说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B A.√ B.× 6、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产业内分工。A A.√ B.× 7、主导产业的比较集中系数不一定大于1。B A.√ B.× 8、跨国公司总部一般选择在主要大都市区,跨国公司总部区位是固定不变的。B A.√ B.× 9、按照克里斯泰勒的观点,区域越开放,K值越小。A A.√ B.× 10、韦伯认为,原料指数小于1,工厂区位应选择在消费地。A A.√ B.× 11、即使市场规模低于需求门槛,经济活动仍然可以长期正常存在。B A.√ B.× 12、原材料的可替代性越强,越应该远离原材料地布局。A A.√ B.× 13、合理的区位都是纯利润最大的地点。B A.√ B.× 14、区位条件好就是区位因子好。B A.√ B.× 15、在研究经济地理问题时,实证主义分析法优于规范性分析方法。B A.√ B.× 16、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A A.√ B.× 17、赫希曼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A A.√ B.× 18、产业集群是指众多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B A.√ B.× 19、根据库兹涅茨法则,第二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小于1。B A.√ B.× 20、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可能比较高。A A.√ B.× 21、只要企业能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就会产生对外直接投资。B A.√ B.× 22、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的中心地等级和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的。A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A.前提 B.基础 C.充分条件 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 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 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 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3、区位论由()首创。A.佩鲁 B.克拉克 C.韦伯 D.杜能 4、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用。A.工资 B.运费 C.集聚 D.原料 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一特性是()。A.易行性 B.先行性 C.服务性 D.普遍性 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A.团块状 B.带状 C.星状 D.组团式 E.一城多镇式 7、CBD指()。A.增长极 B.中央商业区 C.高技术园区 D.城市化 8、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A.环境 B.植物 C.动物 D.微生物 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 B.灵活性强 C.运载量小 D.运输成本高 10、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 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一门学科。A.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B.生产地域综合体C.生产力布局和 生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 )所提出的。A.配弟 B. 佩鲁 C.克拉克 D.库茨涅兹 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生产的特点。A.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 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 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和生物工程的活动 14、下列工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A.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B.鞍山钢铁工业基地 C.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 D.邯郸钢铁工业基地 15、运输现象发生的首要前提是()。A.线路 B.客货流 C.终端设备 D.运具 16、区位理论中,为了避开障碍或缩短通过高造价地区的距离导致线路增长,使之与理论最优值发生的偏离叫做( )。A.正偏离 B.静偏离 C.负偏离 D.动偏离 17、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 )理论模式。 A.六边形 B.扇形 C.同心圆 D.多核心 18、经济作物的布局原则有()。A.因地制宜,择优布局,适当集中 B.尽可能在产区建立加工工业 C.产区应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D.产区应有充裕、技术素质较好的劳动力 19、下列各类产业中, ( )占区域GDP比重最大,( )处于技术最前沿,( )关联性作用强,( )必须超前发展。A.基础产业 B.主导产业 C.支柱产业 D.新兴产业 20、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 1. C 2.B 3.D 4.B 5.C 6. D 7.B 8.ABCD 9.ABCD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人地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 C ) 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 B.后备耕地资源丰富 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D.草场过度放牧,草地遭受破坏,数量减少 2.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B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3.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C ) A.北方多,南方少 B.西北多,西南少 C.南方多,北方少 D.东北多,西南少 4.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A ) 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 C.跨流域调水 D.开发地下水 5.有关我国石油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BD ) A.我国石油资源总量丰富,每年都大量出口 B.我国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 C.目前,石油已成为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商品之一 D.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主要的石油产地

6.有关我国水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BC ) A.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很难发生干旱 B.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合理,有利于农业生产 C.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不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 D.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难以满足当地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7.下列用水较紧张的城市是( A C ) A.天津 B.南京 C.昆明 D.福州 8.我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C )。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区 C.青藏高原区 D、云贵高区9.下列土地资源中,我国人均最少的是( C ) A、草地 B、林地 C、耕地 D、难以利用的土地 10、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方法是( C ) A节约用水 B水价上涨 C跨流域调水 D兴修水库11.( B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 A第一位 B第三位 C第四位 D第六位12.关于我国人均资源的说法,对的有( B ) A.矿产资源我国为世界人均值的2/5 B.耕地和土地我国为世界人均值的l/3 C.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l/2 D.森林资源我国为世界人均值的l/7 13.下列属于难利用的土地是( A )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B)。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

异〞命题解释分为〔 C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13.下列著名经济学家中,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无关的是( D )。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概念题 《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 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 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 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 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 1889 年苏 格兰学者奇泽姆 ( G . G . Chisholm )出版,他 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 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 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 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 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 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 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1 )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 或初级产业 ) ,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课后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 第一章绪论 1 、概念题 《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 文化转向” 。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 )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 或初级产业) ,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 )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 场所) 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 场所) 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 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 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如大经济格局变化) 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 (4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