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肉猪生长肥育的因素

影响肉猪生长肥育的因素

影响肉猪生长肥育的因素

1 品种和类型的影响

猪的品种和类型对肥育的影响很大,不同品种的猪,由于其培育条件、选择程

度和生产方向不同,形成了遗传差异,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其生长速度和生产效率也不同。一般优良早熟品种化晚熟品种增重快、省饲料、屠宰率高。品种和类型不同,胴体品质也有差异,对饲养条件要求也不同。

2 经济杂交的影响

猪的品种和品系采用经济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肥育效果很有成效的措

施之一。杂交效果决定于品种的配合力,由于配合力不同,各种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为避免盲目杂交,须经配合力测定试验,筛选出最优秀的杂交组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3 性别的影响

性别对肥育效果有影响,公、母猪经去势后肥育,性情安静、食欲增进、增重

速度提高、脂肪的沉积增强、肉的品质改善。瘦肉型猪性成熟后,不去势公猪生长速度和胴体瘦肉率高于母猪,也高于去势猪,但公猪肉因雄性激素而带有臊味。

4 仔猪初生重与早期发育的影响

猪初生重和断奶体重的大小与肥育期增重呈正相关,初生重大、早期发育好、

断奶体重大,肥育期生长发育快。

5 营养与饲料的影响

猪的肥育在很大程度上受营养因素的制约,各种营养物质缺一不可,特别是能

量水平的高低更为重要。能量是生长肥育猪的第一营养要素,能量水平能影响增重,而肌肉、骨骼并不随能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求蛋白质水平要高,矿物质

全面平衡。饲料的品质对肉脂品质也有一定影响,为获得优质胴体,应注意饲料的种类,避免使用产生黄膘肉的饲料。

6 饲喂方法的影响

猪的饲喂方式有限量饲喂和自由采食两种。自由采食对生长速度有利,但对胴体品质不利。限量饲喂使日增重降低,饲料增重比上升,胴体瘦肉比率增加,但是全程限量对肌肉增重不利,会使肥育效益下降。

7 饲养环境的影响

7.1 温度与湿度在舍饲条件下,温度是影响肥育猪生产性能的主要环境因素。生长肥育猪最佳临界温度是18℃~20℃,要做好夏季防暑,冬季防寒保暖,尽量减少环境温度对肥育猪的影响。湿度要求范围较宽,但高湿会加剧高温与低温对猪的不良影响。

7.2 空气猪舍内有害气体及恶臭物质,对人和猪都有危害。主要引起呼吸道炎症和感染其他疾病,因此,应加强猪舍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7.3 光照阳光有利于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特别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影响很大。

7.4 圈养密度和猪群大小圈养密度与舍温、湿度、通风、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关系甚大,也影响猪的采食、饮水、排便、活动和休息。同一圈舍猪群的大小,直接影响猪的咬斗行为和猪群之间的互相干扰。猪群太大,不易建立固定的位次关系。

8 屠宰时期与屠宰体重的影响

按照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在不同时期猪的生产发育速度不同,饲料转化率、胴体品质均有差异。为了达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大量优质猪肉的目的,就应确定屠宰时期和适宜屠宰体重。商品肥育猪适宜的屠宰体重的确定,要从提高胴体品质和养

猪效益出发,兼顾瘦肉率、屠宰率、增重速度和饲料效率4项指标。一般小型早熟品种体重在70~80kg,大型晚熟品种在90~110kg时屠宰为宜。

另外,抗生素具有预防疾病和促进生长的作用,控制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酶对猪的肥育有重要作用。

第九章 猪的肥育

养猪生产包括两个部分:种猪生产和肥育猪生产,肥育是养猪生产中最后一个环节。 本章着重阐述影响肥猪的主要因素,提高肥猪效果的方法与饲养管理技术,适宜的屠宰时期及影响酮体品质的因素等,以加速猪的肥 第一节猪的肥育的重要性 肥育猪的生产,在于用最少的饲料和劳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成本低、数量多而质量好的猪肉。 肥育猪的数量大约占养猪总数的90%以上。1992年,我国养猪头数为379739千头,其中商品肉猪为361800千头,肉猪占95%。因此,养好肥育猪对节约饲料,降低养猪生产成本,增加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猪的肥育可以检验种猪的育种效果。肥育性能是反映种猪优劣的主要性状之一。 猪的肥育所需费用中,饲料费用占75?/FONT>85%。提高猪的饲料利用率,用最少的饲料得到最大的平均日增重,就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达到屠宰体重的肥育期由12个月,10个月缩短为8个月,6个月出栏屠宰,即能大大提高出栏率和栏舍设备利用的周转率。 又如,以相同长短的肥育期将出栏体重由75公斤提高到90公斤,每头出栏体重提高15公斤,就相当于多养20%的肥育猪,同时还可以提高屠宰率。1992年我国饲养商品肉猪3.6亿头,头均酮体重为76公斤,如头酮体重达到86公斤。则全国只要养.3.132亿头肉猪,就可以达到目前的产肉量。而少养0.468亿头猪,从而节省的维持饲料及繁殖这些猪的公母猪所消耗的饲料则将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又如,将肉猪的饲料转换率从4.0?/FONT>4.5提高到3.5,则饲养一头90公斤的肉猪上市,便可节省45?/FONT>90公斤饲料,即可增产13?/FONT>26%的猪肉。 由此可见,缩短肥育期,提高出栏体重以及降低饲料消耗对养猪生产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缩短肥育期提高出栏率的措施

育肥猪生长发育特性 育肥猪饲养管理 - 养猪技术

育肥猪生长发育特性育肥猪饲养管理-养猪 技术 育肥猪是猪生长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此时猪的生长速度加快,应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饲料,提高猪每天的最大增重,从而缩短育肥期,最大程度的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猪业户的经济效益。本文从生长发育特性进行研究,阐述了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方法与技术要点。1、生长发育特性养猪业户要想获得最大的收益,首先要充分了解育肥猪生长特征。按猪自身体重增长规律可分成生长期和育肥期两个重要时期。不同生长时期表现出来的发育情况也不同,只有充分掌握猪的发育规律才能不断地进行饲养调整,使猪体重稳定增长。生长期。从猪只体重上来看,生长期体重一般为20~60kg。此时期的猪各项生长机能和组织都尚未发育完全,消化系统比较薄弱,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差,其中消化液里一些促进吸收的成分还不能满足猪本身的生长需要。生长期的猪骨骼发育比脂肪的增长速度快。育肥期。从猪体重上看,育肥期体重一般为60kg直至出栏。此时期的猪各项器官组织都发育完全,消化系统功能强大,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强。虽然此时期的猪骨骼和肌肉的生长速度都比较缓慢,但此阶段的猪脂肪组织快速生长。对各种饲料吸收能力加强,自身抵抗力也增强,神经系统也非常健全,最主要表现为可以快速应对气候和温度等变化。2、饲养管理注重日粮搭配比例。猪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为了猪体重快速增长,要充分提高蛋白质的比例,通过猪生长期强大的消化功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如在饲喂时可以用两份玉米加

一份肉骨粉,这种专业混合饲喂方法有效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对猪体重增加有促进的作用。在搭配过程中不可以将饲料进行煮熟处理,避免高温使饲料中蛋白质发生变质,尽量用生饲料喂猪。饲喂时要定时定量。在饲喂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时间进行饲喂,在饲喂次数上也要明确,通过科学的饲喂,使猪的进食有规律,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消化机能,使猪在育肥期内有食欲,从而提高饲料的利用价值。具体方法是,以精饲料为主时每天控制饲喂次数为2~3次。以青饲料为主时,每天控制饲喂次数为3~5次。养殖户要根据饲料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次数,在冬天和夏天可以根据昼夜长短多饲喂1次。在饲喂的时候一定要定量,要按比例增加饲料量,避免影响猪日后进食食欲,从而降低饲料消化能力。在变更饲料饲喂的时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不可以快速切换饲料,必须要让猪有适应阶段,这样也有利于猪的食欲,达到增肥的目标,猪场的环境管理。加强育肥猪饲养管理,首先要注意饲养过程的卫生环境,提高猪生活的环境质量。夏天做好猪舍降温防暑工作,降低温度可以提高猪进食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猪舍周围种植一些树木,适当减少热量,在室外活动场地可以搭建一些乘凉设施。场地要尽量远离住宅区和生产区,以减少病原传染途径,提高预防传染疾病的能力。生产区要配有消毒设备,消毒液要及时更换,做到每周消毒1次,外来车辆进入厂区也要进行消毒。注意育肥猪便秘。育肥猪在饲养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便秘等问题,猪便秘的时候消化功能会失调,肠道菌群也会失衡,所以在猪便秘时,饲料中需添加微生态制剂用来调和体内菌群的平衡。不同的微生态制

影响肉猪生长肥育的因素

影响肉猪生长肥育的因素 1 品种和类型的影响 猪的品种和类型对肥育的影响很大,不同品种的猪,由于其培育条件、选择程 度和生产方向不同,形成了遗传差异,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其生长速度和生产效率也不同。一般优良早熟品种化晚熟品种增重快、省饲料、屠宰率高。品种和类型不同,胴体品质也有差异,对饲养条件要求也不同。 2 经济杂交的影响 猪的品种和品系采用经济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肥育效果很有成效的措 施之一。杂交效果决定于品种的配合力,由于配合力不同,各种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为避免盲目杂交,须经配合力测定试验,筛选出最优秀的杂交组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3 性别的影响 性别对肥育效果有影响,公、母猪经去势后肥育,性情安静、食欲增进、增重 速度提高、脂肪的沉积增强、肉的品质改善。瘦肉型猪性成熟后,不去势公猪生长速度和胴体瘦肉率高于母猪,也高于去势猪,但公猪肉因雄性激素而带有臊味。 4 仔猪初生重与早期发育的影响 猪初生重和断奶体重的大小与肥育期增重呈正相关,初生重大、早期发育好、 断奶体重大,肥育期生长发育快。 5 营养与饲料的影响 猪的肥育在很大程度上受营养因素的制约,各种营养物质缺一不可,特别是能 量水平的高低更为重要。能量是生长肥育猪的第一营养要素,能量水平能影响增重,而肌肉、骨骼并不随能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求蛋白质水平要高,矿物质

全面平衡。饲料的品质对肉脂品质也有一定影响,为获得优质胴体,应注意饲料的种类,避免使用产生黄膘肉的饲料。 6 饲喂方法的影响 猪的饲喂方式有限量饲喂和自由采食两种。自由采食对生长速度有利,但对胴体品质不利。限量饲喂使日增重降低,饲料增重比上升,胴体瘦肉比率增加,但是全程限量对肌肉增重不利,会使肥育效益下降。 7 饲养环境的影响 7.1 温度与湿度在舍饲条件下,温度是影响肥育猪生产性能的主要环境因素。生长肥育猪最佳临界温度是18℃~20℃,要做好夏季防暑,冬季防寒保暖,尽量减少环境温度对肥育猪的影响。湿度要求范围较宽,但高湿会加剧高温与低温对猪的不良影响。 7.2 空气猪舍内有害气体及恶臭物质,对人和猪都有危害。主要引起呼吸道炎症和感染其他疾病,因此,应加强猪舍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7.3 光照阳光有利于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特别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影响很大。 7.4 圈养密度和猪群大小圈养密度与舍温、湿度、通风、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关系甚大,也影响猪的采食、饮水、排便、活动和休息。同一圈舍猪群的大小,直接影响猪的咬斗行为和猪群之间的互相干扰。猪群太大,不易建立固定的位次关系。 8 屠宰时期与屠宰体重的影响 按照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在不同时期猪的生产发育速度不同,饲料转化率、胴体品质均有差异。为了达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大量优质猪肉的目的,就应确定屠宰时期和适宜屠宰体重。商品肥育猪适宜的屠宰体重的确定,要从提高胴体品质和养

生长育肥猪饲养管理技术

生长育肥猪饲养管理技术 1 科学育肥方法 瘦肉型肥育猪通常采用“一条龙”肥育方法,也被称之为直线肥育。采用这种肥育方式,可将肥育期划分为2阶段,即前期20~60kg ,后期60一90kg;或者是划分为3阶段,即前期20一35kg,中期35—60kg,后期60—90kg。根据划分的不同日龄阶段,可采用不同营养水平的饲喂技术。一般情况下,瘦肉型肥育猪自开始到结束都采用较高的营养水平。到了后期,可适量控制饲喂日粮的能量水平,减少脂肪的沉积,提高酮体瘦肉率。 2 养殖规模及饲养密度 肉猪养殖群养为主,饲养密度及规模大小都会影响猪的生长速度及饲料转化率。养殖 密度太大,肉猪占位空间有限,将增加猪只间的咬斗次数,影响采食量和休息。尤其是在 夏季,养殖密度过大,会导致舍内温湿度增加,影响猪的增重量和饲料转化率,诱发疾病。通常情况下,需要限制饲喂。每头猪占槽位及面积相似的情况,建议无论什么季节都要小 群饲养,每群在10—15头为适宜,最多不能超过3O头。自由采食条件下,可增加头数在 5O头左右。育肥猪饲养密度的大小,则因猪的体重和猪舍的地面结构而不同。通常随育肥猪体重增大,每栏饲养的头数减少,每头猪占的面积相应增大。对于有小运动场结构的猪舍,每头猪的运动场最小的占地面积可与内圈相同;体重35kg,所需小运动场面积为 0.2~0.3 m 2/头;体重75kg ,需0.25~0.35 m 2/头;体重100 kg,需0.30~0.40 m2 /头。但在中国南方地区,夏季因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则应适当降低饲养密度,才能使猪 生长发育正常。大群饲养育肥猪,在猪舍内要设活动板或活动栅栏,可根据猪的个体大小 调节猪舍面积大小。同时,将生长发育差的猪,及时调到另外圈舍内集中加强饲养。 3 饲喂频次 研究证实,相同营养及管理条件下,不同饲喂次数对育肥猪日增重的影响不是很大。如,目前普遍采用饲喂2次/d和饲喂3次/d,育肥猪日饲料转化率没有显著的差异。只不过,采用饲喂2次/d时,最好安排在清晨和傍晚。因为这两个时间段,育肥猪食欲好,采食量大,更有利于增重。 4 供给充足并清洁的饮水 作为猪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体温调节、养分吸收、废物排泄等各新陈代谢环节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水分也是猪体重要的营养物质。由此,必须要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肉猪水需求量,随着周边温湿度、饲料组成的不同而各有差异。通常情况下,冬季需 水量为风干饲料的2~3倍,或者是体重的10%左右;春秋季节需水量为风干饲料的4倍, 或者是体重的16%;夏季需水量大些,为风干饲料的5倍,或者是体重的23%。 5 相关工作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_育肥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_育肥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1.1体重的增长 生长育肥猪的生长速度先是增快,到达最大生长速度后降低,转折点 相当于育肥猪的屠宰期。因此育肥猪在60~70kg以前的生长期,应给予高 营养水平的饲粮,并注意矿物质和氨基酸的供应,以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快 速发育。 1.2体组织的生长 一般来说,生长育肥猪在20~30kg为骨路生长高峰期,60~70kg为肌 肉生长高峰期,90~110kg为脂肪蓄积旺盛期。因此,育肥猪在60~70kg, 要适当限制饲喂,特别是控制能量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以控制体内脂肪 过多,提高服体瘦肉率。 1.3化学成分的变化 (1)育肥猪幼龄时,体内的水分、蛋白质、矿物质相对含量较高,随 年龄增长而降低。 (2)幼猪体内脂肪含量相对低,以后迅速增高。 因此,肥猪到了90~100kg时,就可出售或屠宰了。 2生长育肥猪的营养需要 生长育肥猪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瘦肉率来 体现的,因此,要根据生长育肥猪的营养需要配制合理的日粮,以最大限 度地提高瘦肉率和肉料比。动物为能而食,一般情况下,猪日采食能量越多,日增重越快,饲料利用率越高,沉积脂肪也越多。但此时瘦肉率降低,胴体品质变差。蛋白质的需要更为复杂,为了获得最佳的肥育效果,不仅

要满足蛋白质量的需求,还要考虑必须氨基酸之间的平衡和利用率。能量高使胴体品质降低,而适宜的蛋白质能够改善猪胴体品质,这就要求日粮具有适宜的能量蛋白比。 3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技术措施 3.1选择优良品种及适宜的杂交组合 用瘦肉型猪种与我国地方良种杂交,其后代增重快、耗料省、瘦肉率高,用三元杂种猪育肥比二元杂交猪育肥好。 3.2提高仔猪初生重和断奶重 俗话说:“初生差50g,断奶差0.5kg,育肥差5kg。”说明仔猪初生体重越大,生活力越强,其生长速度越快,断奶体重也就越大。转群时体重越大,生长快速,育肥效果就好。 3.3适宜的饲粮水平在生长育肥猪饲养实践中,以高能量、高蛋白质饲料,采用不限量饲喂,效果好。在育肥后期采取限量饲喂,可限制脂肪过多地沉积。粗纤维含量是影响饲粮适口性和消化率的主要因素,饲粮粗纤维含量过低,猪会拉稀或便秘,含量过高,则适口性差,并严重降低增重和养分的消化率,粗纤维含量一般为4%~5%。 4、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 饲养育肥猪是养猪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任务是:采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措施,力争饲养时间短,耗料少,并能获得数量多,胴体瘦肉率高,品质好的猪肉,满足市场需要,从而使养猪户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传统养猪相比,快速养猪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快速养猪不能违背猪正常的生长发育规律,如果使用激素、镇静药物等生长促进剂进行催肥,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危害之—是猪过分早熟,肉不香“,看起来像鲜花,吃起来像

猪饲养时影响料肉比六大因素

猪饲养时影响料肉比的六大因素 肉猪料肉比是指肉猪在饲养期内总耗料量与饲养期内总增重量的比值,是影响猪场生产效益的一个重点指标。影响肉猪料肉比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饲料营养 营养标准的拟定一般都考虑最佳增重及料肉比低所需营养,猪每生长一天,就要消耗一部分饲料来维持它的生命需要,猪的生长发育与采食量和饲料质量有关,如果饲料所含蛋白质和能量水平较低,猪就会增加采食量,吃得多。相对而言,采食量越大,猪长得就越快,但过高的采食量必定会影响消化与吸收,从而提高料肉比,所以猪长得快饲料报酬未必就高;在同等的条件下,用营养水平高的饲料饲喂肉猪,料肉比较营养水平低的饲料低。所以饲料营养是影响肉猪料肉比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品种 不同品种对饲料的转化率以及日增重有很大的差异,长白猪、大约克猪、皮特兰、杜洛克等瘦肉型品种或者三元杂、四元杂猪,在合理的饲料营养下,生长速度快、日增重高、饲料报酬高、料肉比低,而地方品种则生长速度较慢、日增重低、料肉比高。 三、猪群的健康水平 慢性呼吸道病、疥癣、皮肤病、寄生虫病、急性暴发病等都会不

同程度地影响饲料的转化吸收,生长速度变慢,料肉比增加。例如单纯的支原体肺炎,料肉比降低0.1-0.25,日增重减少17.4%。所以猪群的健康状况是影响饲料转化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环境控制 1、饲养密度。据实践资料显示,肉猪的饲养密度越大,日增重越低,料肉比越高。实践证明,每栏10头猪左右,每头猪占地面积以1.5m2左右为宜。 2、气温与料肉比的关系。在25℃左右,维持需要量最少,摄入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生长,所以此时的饲料转化率最好;气温35℃时,采食减少,摄入的能量甚至不足以维持其所需,导致生长停滞;气温15℃以下时,需要能量用于御寒,料肉比变差。此外由可供生长之能量来看,18-24℃时最多,所以此温度范围是生长最快的。 五、饲养管理 1、喂料方法。科学养猪饲喂方法有自由采食和定时定量采食,一般合理定时分餐饲喂比自由采食的料肉比低,每餐饲喂量控制在投料后2h 内空槽为最适宜,既确保每头猪能吃饱,又能确保饲料新鲜,减少浪费。 2、根据猪只大小、强弱合理分群,避免大欺小、强欺弱与生长不均的现象,病猪及时隔离护理,减少残猪从而降低群体饲料的损耗,降低料肉比。 3、合理的日常操作。在饲养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

影响猪育肥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猪育肥效果的主要因素 1)品种:优良早熟品种一般都比晚熟品种增重、省饲料、屠宰率高。 2)经济杂交:可以选择适宜的经济杂交组合,利用杂种猪的杂种 优势透过生产肥猪,是提高育肥效果的有效措施。 3)饲料:饲料的和品质以及日粮的合理搭配,对育肥效果影响极大,特别是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对育肥猪,尤其是4月龄以前的育肥猪 影响更为显著,4月龄以后日粮中的能量水平对育肥猪的逐渐加大。 4)分群:一群育肥屠宰猪饲养一段时间以后,往往会出现大小、 强弱参差不齐的情形,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分群,常能影响“掉队猪” 的发育。 5)驱虫:驱虫对提高育肥猪的增重和饲料回收率利用率关系重大。整个育肥期最好要驱虫杀虫六次,第一次在断奶后,第二次在催肥前。 6)去势:育肥猪都要进行去势。公猪不去势,不仅影响增重,且 会减缓肉的品质,母猪不阉割,每隔20多天发情一次,也影响增重。 去势绵羊和不阉割的母猪比较,前者增重较后者时快时慢10%,阉割公猪比广为人知阉割母猪多产脂肪7.6%。 7)毛序的稠度和饲喂顿数:为了增加羊的采食量,让猪快长快肥,应提倡喂稠食,生干料与水的比例为1:1.5—2。另外供给饮水。断奶 仔猪日喂5次,克朗猪和肥猪日喂3—4次(“吊架子”需喂4次, “一条龙”可喂3次)。对提高日增重有利。 8)气温与光线:实践证明,冬季育肥猪增重常比春、秋两季低3—5%;冬季猪舍水温过低也会影响增重。因此,夏季要防止暴晒,注意 通风,必要时还可在肥猪身上洒水;冬季则应留意猪舍保温。另外在 催肥期还应保持猪舍光线暗淡,以便让猪充分休息。

9)催肥时间:育肥猪从什么时候开始催肥最合适,这主要应根据 野猪的品种、出圈的年龄和体重身高体重等来决定。如小型早熟品种,计划出售的体重糟,当体重达到70—90斤左右时就可以开始催肥;大 型晚熟品种,计划出售的体重大,则应让猪长到100—120斤左右再开 始配饭。

影响育肥猪变肥八大因素

影响育肥猪变肥的八大因素 猪场往往把饲养管理的重点放在对母猪、种猪或哺乳仔猪的管理上,而不重视对育肥猪的管理。如大部分猪场育肥猪舍设施最简单,饲料的营养价值也最低,有时甚至把发霉的饲料喂给育肥猪,这样就可能导致育肥猪生长速度缓慢和发病率提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母猪生产繁殖应激:仔猪初生重小,25-28日龄断奶重只有6-7.5公斤,严重影响后期的生长。 2.没有过好补料关:仔猪在哺乳阶段没能及时补料,断奶后不能很好进食,仔猪白痢严重,个别猪场发病率达60-80%,导致仔猪生长缓慢,发育停止。因此一般应在仔猪7龄开始训练吃料,争取12日龄能补上料。 3.断奶应激:断奶仔猪采食量下降15-20%,生长停滞,腹泻率达30-100%,并发水肿病,抗病力下降,影响后期生长,严重的成为僵猪。 4.饲料使用方法不当:配合饲料从混合好到喂完一般不要超过3天,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当天喂完,以保证饲料的新鲜度和适口性。保存时间太长,特别是阴雨天气,饲料易发热变质。另外,一些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也易氧化,从而影响饲喂效果。 5.饲料营养不平衡:人为因素降低了后期饲料的生产成本,营养水平也随之降低,导致了猪的营养不平衡。比如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不

够,粗纤维含量不合理,实际生产当中,在生长肥育后期使用大量的纤维饲料,导致饲粮粗纤维过多,而影响了其它饲料的消化率,也阻碍了生长肥育猪后期的增重。 6.生长肥育猪前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在肥育猪前期生长过程中,生产者为了预防疾病,在饲料中长期大剂量的添加抗生素,这样虽然可以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但也会导致一些病菌产生耐药性,一旦这些细菌引起疾病,治疗起来相当困难,常常引起内源感染和二重感染,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降低,导致生长肥育猪后期生长速度减慢,料肉比较差。另外还可以引起猪烦躁不安、咬尾、咬耳、咬架、毛色变差等。 7.微量元素或重金属中毒:现代的养猪生产者多追求猪只的皮红毛亮,一味要求在饲料中添加高铜高锌,以实现养殖者和购买者的感官要求,殊不知这样不但对畜产品没有好处,而且还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速度。 8.疾病:引起猪只生长缓慢的主要疾病有:温和性及隐性猪瘟,伪狂犬,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等;比如猪瘟主要侵害猪只的胃肠道,引起猪只腹泻不止,胃肠道吸收能力低下,甚至完全不能吸收营养,患猪日渐消瘦,最后衰竭死亡。另外寄生虫是导致猪不明原因生长迟缓的主要因素,表现为消瘦和生长缓慢,常见的主要有蛔虫和疥癣。 总之,生长肥育猪后期的生长速度慢,与生产者的主观意识、饲料原料质量、饲料使用方法、饲料能量水平、饲料营养水平、抗生素

影响育肥猪出栏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影响育肥猪出栏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吴永生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4期 吴永生 (黑龙江省肇源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大庆166500) 摘要:影响育肥猪出栏率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有杂交优势、仔猪的初生重和断奶仔猪重、 饲养方式、饲料中的营养水平以及合理的搭配、饲养管理、以及环境因素,这些都对育肥猪的 出栏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这些方面的管理,对育肥猪的出栏率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育肥猪;出栏率;初生重;断奶重;饲料;饲养环境 中图分类号:S82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4-0070-01 收稿日期:2016-02-05 作者简介:吴永生(1978-),男,黑龙江桦南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1杂交品种 一般杂交品种的育肥猪的生活能力强、增重快、饲料的利用率高、出栏率高。但是并不是 所有的杂交品种都能表现出以上优势,因为杂种优势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必须选择合适 的亲本进行杂交,通过亲本的优势进行杂交以获得杂种优势。所得到的杂交品种和纯种猪相比,更适合于育肥。所以,对于生产育肥场可以选择三品种杂交猪或双品种杂交猪进行育肥,以达 到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2仔猪的初生重和断奶重 仔猪的初生重和断奶重直接影响了育肥猪的出栏率,与育肥期间的增重成正比。在饲养条 件一致的情况下,初生重大的仔猪断奶重也大,体质强,在后期的生长育肥阶段也会表现出生 长优势,生长速度快,育肥时间短,出栏率高。所以饲养好断奶仔猪是提高出栏率的关键。仔 猪在断奶后,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抵抗力下降,这就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断奶,将断奶仔猪保留在原圈舍内饲养,保持原来的饲养方式和饲料,逐渐更换饲料。为断奶仔猪提供适宜的饲料,保证营养的全 面性以及适口性,可以提高仔猪食欲,增加仔猪采食量,从而促进增重。要保持断奶仔猪生活 环境的舒适度,控制好温度、湿度以及适当的通风,保持舍内的环境卫生。减少断奶应激是饲 养好仔猪的关键,做好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为育肥做好充分的准备。 3科学饲养,营养搭配合理 采用科学的饲养技术以及选择合适的饲料是影响育肥猪生长发育,以及保证出栏率的重要 因素。饲料是猪的物质基础,育肥猪饲料的选择原则是缩小饲料体积,增强适口性,提高饲料 的转化率。合理的搭配各种营养物质,满足育肥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饲料中的组成成分和营 养水平对育肥猪的增重和胴体的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日粮中的能量水平高,猪的日增重 和饲料的利用率高,但是胴体的脂肪含量高;而蛋白质在不超过18%时,增重速度随蛋白质含 量的提高而加快,但是超过18%则没有效果,蛋白质影响了胴体的瘦肉率;如果日粮中的矿物

不同饲料配方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不同饲料配方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摘要:文中主要探讨肥育猪生长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饲料配方进行喂养对其生产性能 的影响。将300头杜、长、大仔猪作为研究对象,体重均为16kg左右,设置成3组,采 用不同饲料配方进行喂养,观察不同饲料配方对生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不同饲料配方;生猪生长;性能;影响 一、试验材料 (一)试验动物 将300头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作为研究对象,体重均在16kg。 (二)饲料添加剂 甜叶菊提沉物(以下称提沉物),主要为维生素C以及生物碱和糖甙,同时还有活性 因子和鞣质等;纤维素酶以及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是复合酶的重要成分组成,复合酶和甜叶菊提纯物配合形成饲料添加剂。 (三)试验日粮 Ⅰ组猪饲料配制过程当中能量饲料选择小麦为主,并将复合酶和甜叶菊提纯物添加到 其中;Ⅱ组猪饲料配制过程当中,能量饲料选择大麦为主,并将复合酶和甜叶菊提纯物添 加到其中;Ⅲ组猪饲料配制过程当中,能量饲料选择玉米为主,没有进行饲料添加剂添加。试验过程当中,各组生猪养殖生长不同阶段,具体饲料配方如表1,小猪料(适宜15~ 30kg)、中大猪料(适宜30~120kg)都自行配制,配置饲料过程当中增加维生素和微量 元素等。 (四)试验器材 应用的器材主要包括电子秤标记笔以及自封袋等。 二、试验方法 (一)试验设计 此次试验过程中,主要通过单因子组间对比设计,选择仔猪(7d),合理地设置成3 组(Ⅰ、Ⅱ、Ⅲ),每组生猪100头,每组仔猪的公母比例以及日龄都类似,对各仔猪进 行称重,设定120d的试验期。 (二)饲养管理 试验过程中通过育肥猪高床养殖方式进行饲养,通过漏粪板清除猪粪,并对猪粪自然 发酵,每个周期开展二次猪粪清理工作,整个过程自由的采食、饮水,并加强仔猪的接种

育肥猪的生理特点及营养需求

育肥猪的生理特点及营养需求 作者:陈庆秋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3期 陈庆秋 (黑龙江省海伦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海伦152300) 摘要:育肥猪的饲养是养猪生产中的最后一个生产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生产环节,是发展养猪生产获得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养殖者应该根据育肥猪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合理的饲喂,以满足育肥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营养需求,从而达到体重增长快、饲料消耗少、猪肉品质良好、成品低并且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育肥猪;生理特点;营养要求 中图分类号:S8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3-0045-01 收稿日期:2015 -12 - 25 作者简介:陈庆秋(1974 -),女,大专,畜牧师。 生长育肥猪的各器官发育成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也有所增强,这一阶段的生猪患病的几率减少,饲养起来相对容易,但是此阶段的饲养目的不是不患病养到出栏即可,而是要在此阶段追求较高的饲料回报,达到提高猪只的日增重,提高猪肉的品质,降低成本,并且缩短出栏时间的目的,以最少的投入,生产出量多且优质的猪肉供应市场。而要做到以上几点,则要求养殖者充分了解生长育肥猪的生理特点,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饲养,以满足猪只在育肥阶段的营养需求,从而达到最终的饲养目的,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 生长育肥猪的生理特点 根据生长育肥猪的生理特点和发育规律,并按照猪的体重可将育肥猪的生长过程分为生长期和育肥期两个阶段。 生长期:将育肥猪的体重在20~60kg之间的这段时期称为生长期。这一阶段育肥猪的生理特点是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发育还不够完善,功能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刚从保育转入育肥的 20kg重的猪,消化系统功能弱,消化液中的有效成分不能使营养物质很好的被吸收利用,并且此阶段生长育肥猪的胃容积小,神经系统及对外界的抵抗力都处于日渐完善的阶段。此阶段的生长特点是脂肪的增长缓慢,主要是以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为主。 育肥期:体重在60kg以上直到出栏为育肥期。这一阶段生长育肥猪的特点是身体各器官、组织、系统及功能都已发育完全,特别是消化系统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消化吸收各种饲料。神经系统和机体对外界的抑抗力也有所提高,能够快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此阶段的生长特点是脂肪的增长旺盛,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基本已经完成,生长较为缓慢。 2 育肥猪的营养需求

猪场五大因素影响生猪养殖

猪场五大因素影响生猪养殖 养殖场的选址既关系到投资和经营成果,又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是养殖环节的基础性工作。养殖场的选址涉及面积、地势、水源、防疫、交通、电源、排污和环保等诸多方面,因此,需周密计划,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只有事先勘察,才能选好场址。 面积与地势建场所需占地面积要包括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并留有10%~20%的占地面积作为机动。场址地势应高燥、阳光充足、利于通风、排水好,如在山区建场,还应选择在坡度不大的半山腰处,并避开断层、滑坡、塌方等地段。 水源水源是选址的先决条件,一是水源要保证充足,二是水质要符合饮用水标准,三是要远离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 防疫和公共卫生场址应距公路、铁路交通干线和居民区、医院、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1000米以上,应避开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应与其他养殖场保持至少500米的距离。 交通场址既要避开交通主干道,又要交通方便,以便于饲料和出入栏畜禽及其产品的运输。 供电场址应距电源最近,既利于节省输变电开支,又可保持供电稳定。排污与环保养殖场选址时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通过生物发酵的方法搞好养殖场粪便和污水的处理。不要让粪便和污水自流到田野或地上河流里,以免造成空气和地下水等环境污染,影响公共卫生安全。 具体: 一猪圈舍宜建在地势高、排水良好、座北朝南、背风向阳、

干燥、通风、僻静的地方,做到冬暖夏凉,以减少饲料消耗。必须适度考虑交通便利,但若离公路太近建场,易造成疫病传播和受噪音影响,与公路的距离至少应在100米以上。此外,猪场应远离村庄和畜产品加工厂,并处在居民区的下风或偏风向。其土质要求坚实、渗水性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猪场附近有充足、干净的水源。为了将来生产规模的扩大,场地上还要留有余地。 二建筑布局: ①公猪舍应建在猪场的上风区,并远离母猪舍,避免公猪闻到母猪的气味而骚动不安。②肥育猪舍应在场门附近,方便出场销售。 ③饲料加工室和储料室应建在一块,连接有运输车辆能够抵达的道路,并与母猪舍特别是怀孕母猪舍保持较远的距离。④生活管理区安排在上风头猪场一角,最好独成一院。⑤运输粪便、饲料和生猪的道路不要交叉,以免造成污染。猪舍间的距离保持在猪舍高度的2倍以上,中间可以种植落叶乔木,实现夏有树荫冬有阳光。场门设消毒池,消毒池与大门等宽,长度大于车辆轮胎周长。 三不同猪舍之间的平衡: 如果是自繁自养,需要建设的猪舍大体有断奶仔猪舍、后备母猪舍、妊娠母猪舍及带仔母猪舍和公猪舍、肥育猪舍、各类猪舍数量间应达到平衡。就1个饲养母猪30头、年出栏肉猪600头左右的猪场来说,需肥育猪舍15间(每间10头,每头05~1平方米,饲养期3个月),断奶仔猪舍5间(每间15头,每头02~03平方米,饲养期15个月),妊娠后期及带仔母猪舍10间(每间1头,每头6平方米,饲养期2个月)、后备母猪和妊娠前期舍4~10间(每间2~6头,每头1~3平方米),公猪舍1~2间(每间1头,每头8平方米)。

影响育肥猪出栏率的因素

影响育肥猪出栏率的因素 1仔猪的初生重和断奶重仔猪的初生重和断奶重与其肥育期间的增重呈正相关,初生重与断奶重前文已述及,据笔者的统计,在近似的条件下,35日龄断奶重7.36kg与6.45kg相比,前者体重达90kg的日龄提前4.8d。养好断奶仔猪断奶仔猪是指断奶至70日龄或体重达25kg的猪。仔猪断奶由于生存条件的突变,往往表现不安,食欲不振,抵抗力下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宜采用“两维持,三过渡”的办法,即将同窝断奶仔猪维持在原圈舍饲养,维持原来的饲料和饲养方式,逐步进行饲料、饲养和环境的过渡。据报道,仔猪断奶原圈培育75d,平均日增重351g,断奶后转圈的猪,平均日增重249g,断奶后与其他窝仔猪并群的猪,平均日增重288g。稳定的饲养制度、适宜的饲料调制和营养全面的日粮,可提高仔猪的食欲,增加采食量,促进增重,采用颗粒料进行自由采食,料槽不应加入过多的饲料,经常清理,确保饲料质量。为保证充足的饮水,宜采用自动饮水器。注意舍内的环境温度,断奶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2℃左右,保持舍内干燥卫生,经常清扫、消毒,注意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由于断奶应激常引起肠道伤损,使胃肠道消化酶水平和消化能力下降,易使食糜以腹泻形式排出。引发断奶应激的因素很多,诸如饲料中不被消化的蛋白质比例过高,粗纤维水平过低或过高,氨基酸和维生素缺乏、饲料粉尘大或发霉变质、鱼粉混有沙门氏菌或含食盐过

量等。2重视营养合理配制日粮饲料是养猪的物质基础,是形成猪产品的原料,生长肥育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包括维持需要和增重需要。饲料组成和营养水平对猪的增重和胴体组成有明显影响,日粮中能量高,猪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效率高,但胴体脂肪量也高,据北京市饲料研究所的试验,高能量组比低能量组的日增重高79g,胴体瘦肉率低5个百分点。在一定范围内,猪的增重速度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加快,蛋白质水平超过18%时,一般认为对增重无效果,对提高胴体瘦肉率有作用,生长肥育猪的粗蛋白质,体重25~60kg为16%,60kg以后14%。日粮中应含有适宜数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某些微量元素的不足或过量时均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猪对粗纤维的利用能力随日龄的增加而提高,生长肥育猪粗纤维的水平以6%左右为宜,粗纤维超过最高界限就会降低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要选用或配制高效的配合饲料,还应重视饲料原料的质量。3采用科学的饲养技术饲喂技术和饲料形态对肥育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应建立稳定的饲养制度,保持饲料的相对稳定性。对生长肥育猪的饲料调制原则是缩小饲料体积,增强适口性,提高饲料转化效率。生喂效果优于熟喂,干喂优于稀喂,粉状饲料可加大舍内的粉尘,可采用拌湿喂。为了追求生长肥育猪的高日增重,以全期进行不限量饲喂,为了追求瘦肉量高的胴体,以全期进行限量饲喂,如兼顾日增重和瘦肉率,前期(体重60kg前)可采用不限量饲喂,后期(60kg以后)采用限量饲喂。应供给充足的饮水,如饮水不足或饮污水,对猪的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