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讲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讲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讲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讲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和众数》。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和众数》是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抽样调查的概念,平均数的计算,对数据的处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与概率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本节课,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与不同,为今后数据分析打下结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数学思考: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运用这两个统计量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

教学难点: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分析、评判。

我是从教学论和学习论的角度制定了以上重难点。(老师,这里具体写什么,我写不出来…)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和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三、教学程序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总感觉写不出什么东西来,就是套套这些模版,没有深刻的方法,写这里的时候感觉时间也不是很够,没什么时候给我去构思。。。而且构思的能力也不到位。。)根据教法、学法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计算平均数,那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会列举出几组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和比较。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统计量来增加对数据处理的方法。

【设计意图】: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我通过多媒体呈现出书上的合作交流的题目,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参加彩旗队学生的适当身高。这里我会采用小组合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评定,然后让小组组长进行发言。

我会对小组发言进行总结,指出其中的问题,最后引出本节课学习的两个统计量—中位数和众数。分别写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同时列出几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通过观察、归纳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同时适当的进行练习,及时巩固。

(三)例题精讲,巩固新知

书上例题。

想一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本题是以生活实例的背景的,学生通过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对数据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分析,让学生慢慢发现计算得到的平均数具有

局限性,虽然该技术部门技术人员的月平均工资是1900元,但它不能代表普通员工该月收入的一般水平。

在此,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数据的集中程度,但也存在局限性。如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不能充分利用全部数据信息;当一组数据出现多个众数时,这时众数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在具体问题中,要学会考虑分析多种统计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定。

(四)当堂练习,提高能力

课内练习1、2、3

【设计意图】:进一步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巩固,让学生自己来解答,我适当的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及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反思,增加学习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书上课后练习,以及作业本,预习方差和标准差。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内容,预习下节课的内容,让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4.3 中位数和众数

一、中位数

二、众数

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与区别

四.评价与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同时我也紧紧围绕教材,从教材出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习过程更加具有层次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上是我对《中位数和众数》一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能够运用适合的统计量分析刻画一组数据;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一般求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含义及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合理评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 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生:平均数。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作用很大。 师:这个平均数应该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出两道求平均数的题让学生做做。 2、感受认知冲突。 创设情景:再过十几年,大家都要大学毕业了,会面临找工作,那你们找工作时最关心什么呢? 全班齐答:工资。 我们班xx同学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对这样两个招聘信息产生了兴趣,出示两个公司的招聘广告:苹果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粽子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 师:xx同学拿不定主意,请同学们帮他作出一个选择,如果仅从工资方面考虑,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呢?请说明理由。 生:当然是去苹果电脑公司,因为苹果电脑公司的工资高。这个孩子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大多数孩子都认可去苹果电脑公司。 师:噢,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一致。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只看平均数还不行,(接下来说不清楚,只是一种学习的直觉,也不

中位数、众数评课

《中位数与众数》评课稿 史海霞老师上的《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本节课的导入新课环节,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点,选择一个既有趣,又富有思考性,还 与本课知识密切联系的素材来,导入新课。并且及时抓住用平均数6276元反映所有员工的 月收入水平合适吗?促进学生认识建构的矛盾冲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观察,发表见 解,寻找内在原因,从而自然引入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中位数。 2、把握住教学目标的“度”。 学习中位数与众数这节课,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例子教学那就变了毫无意义,本环节的设计 学习中位数与众数的必要性,是建立在具体实例中体验其含义。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感悟工 资表材料,充分展开观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中位数与众数概念,当学生学习 感到困难时,帮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每位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分析、推理与交流等活 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对自我或他人 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 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这样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乃至终身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教材有机整合、重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内容多,没有科学安排是上不完的,余老师将求中位数与众数的几种方法融入一个主题之中,随着公司员工工资的发展变化,自然出现求中位数与众数的几种情况,使课始精心创设招聘广告为主线的情境贯穿在新课内容之中。达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比课本安排内容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随着情节的发展,一环紧扣一环的不断生成。教师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时机,引发他们进行辩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而学生也在探究中不断得到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孩子们中间生成,又由他们“唇抢舌剑”来化解,他们思维的碰撞,面对面的辩论,胜过任何老师的讲解。 4、抓住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及时梳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相同之处:都能够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现象时,就会影响平均数的集中趋势的特点,平均数就会偏大偏小,这时平均数就不适合反映一般水平;不同之处:平均数和大小有关;中位数与一组数据大小无关,与位置有关;众数与一组数据大小也无关,与出现个数有关。 余老师巧妙设计具体生活例子,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采用对比性教学,不仅从意义区别它们不同点,而且还从它们的特征上、应用上的强化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间的联系与区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练习题设计的趣味性和层次性。 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既有层次、形式有多样,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通过具体生活实际例子,从不同角考虑集中趋势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既巩固了知识,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东川区乌龙中学秦光普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李强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广告 本超市需招聘职员数名,平均月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到XX公司 三楼面试。 XX超市 2014年6月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2000元。 师:是啊!李强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130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2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XX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元)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员工的工资全都小于等于2000元。

师: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没有错? 生:我算了一下,10个数的平均数是2000,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 师:但大部分员工都没达到2000元,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因为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的定义 (1)引入中位数 师:1、你能将下面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吗? 3 1 7 4 6 生1:从小到大: 1 3 4 6 7 生2: 从大到小: 7 6 4 3 1 师:排列以后你能找出最中间那一个吗? 生:是4 (2)导出中位数的特点 师:通过讨论,大家都能达成共识,4就是上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3)总结中位数的定义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中位数的定义。 求中位数的一般步骤: 1、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 2、(1)若该数据含有奇数个数,位于中间位置的数是中位数; (2)若该数据含有偶数个数,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师:要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你知道中间位置如何确定吗?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论: 1、 n 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 第 个 2、 n 为偶数时 ,中间位置是 第 , 个 学生练习 : 下列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1)10 5 4 12 5 (2)8 1 4 8 11 6 2.众数定义: 一、你能在这组数据中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个吗? 65 58 78 95 78 74 78 95 二、众数 板书: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的众数。 例题讲解: 21+n 12 +n 2n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领域。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在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和合理应用。这样,中位数与众数两个概念的掌握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哲理。 二、学情分析: 因为这些内容比较简单,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统计量,所以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习积极性肯定高,所以设计了一节合作探究课。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 的中位数与众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3、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深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能在具体情景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2、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好素具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4、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意识,增强统计意识。 5、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及意义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在具

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习者分析: 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课件) 问题情境(1)小马过河——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内容是继《平衡数》的后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详尽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衡水平可以有例外的量度,体会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因此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良素材。 2.地位和作用在信息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复杂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 平衡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b.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结合详尽情境体会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c.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统计数据应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免机械地、片面的解释。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a.区分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 b.能在详尽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评判。 四、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和8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

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概念,逐步完善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设计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寻找差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上课,我先指导学生复习有关平衡数的知识,为引入主题做好准备。 板书平衡数公式师: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有人也说是数字时代,因为人们经常要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是很严重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我们一起来看下列一组例题:[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某次数学考试,小明得到78分。 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小明计算出全班的平衡分为77分,所以小明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大家想一想,小明的说法合理吗?从而探索出小明的答案为不合理。 师:是的,看来一组数据中的极端数据不可小视。 问题2:师:类似的受平衡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 阿冲在某公司的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衡工资为20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8.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 系. ●教学重点、难点: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信息卡(标记A、B、C、D的四张彩色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通过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认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小王大学毕业后到处寻找工作,某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广告: 招聘启事 我公司因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职员若干名.我公司员工收入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于×月×日到我公司面试. ××公司人事部 ×年×月×日小王觉得这家公司的待遇还不错,于是就到这家公司进行面试,并被该公司聘用了.可是到公司上班两个月之后,他找到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的工资才1100元,而且我也问过其他职员,都没有得到过2000元的.月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而经理却不慌不忙的对小王说:“小王啊,不要这么激动嘛.我们公司的月平均工资确实是2000元!这是我们公司的工资表,你自己看啊!”说着拿出了一张工资报表: ××公司×月工资报表: 请大家帮小王看一看工资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到底是不是2000元?经理有没有欺骗小王呢? 计算平均工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月平均工资比他得到的工资高那么多呢? 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如果能,请说明理由;如果不能,那你认为哪个数据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比较合适呢? 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精品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精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评判。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三、学法指导: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初中数学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

初中数学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惑。本节课由于比较注重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同时也有意识地渗透了一些数学文化,因此本节课中学生巩固训练的时间相对偏少。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当然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那么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进行整合,处理好这个冲突,恳请各位专家赐教。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

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4.(1)任意画一个角∠AOB,在它的内部取一点E,作射线OE,用大写字母写出图中所有的角;( 2)任意画一个角∠EOF,在它的内部取两个点A,B,作射线OA,OB.用希腊字母表示图中所有的角.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中位数与众数优秀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3.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量表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自学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观看幻灯片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经理所说的公司的平均月薪2000元是否欺骗了阿冲?为什么? 2.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为什么? 3.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各小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 (三)出示目标,明了内容。 (四)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五)探究新知(一): 预习“议一议”与“做一做”之间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中位数,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什么是众数?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众数? 3.自学检测: 80 90 80 70 80 91 80 73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60 50 40 45 55 61 58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1 2 4 6 10 10 11 1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请把你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 中位数定义: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注意: (1)中位数,顾名思义,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 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是不唯一的,可能有一个、几个,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 (六)探究新知(二): 预习第二个“议一议”至习题之间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相同点: 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代表。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优秀篇〕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四、课堂引入: 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1、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 2、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五、例习题分析: 1、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求中位数与众数和步骤: 求中位数的步骤: 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求众数的方法: 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与众数”,《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的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作一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作出决策和预测。我们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教材首先呈现给我们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统计表及一幅形象生动的漫画: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么样呢?画面中经理、职员C、职员D分别站在各自的角度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暗示了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交流和思维驰骋的时空。 接着课文安排两个“议一议”栏目,搭建了数学思考的平台,这里显然是本节课的重头戏,需要我们浓墨重彩写思维,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里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数据代表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最基础的要求,当然,不同的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二、说学法: 其次,我想来说说学生和学习方法,虽然所教班级的学生年龄多在12—14岁之间,心里素质比较脆弱,富于形象直观思维,但他们都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和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特别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非常感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呈现、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安排上,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有意义、很重要、可以做。在这些过程中,初步学习数学思考的方法,形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的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这正是他们的认识基础和新知识的生长点。所以只有站在这个基点上组织学习内容才是明智的选择。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看、读记忆为主学习方式基础上,应该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步形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能明智地应付变化和不确定性,自信而理智地面对充满信息和变化的世界。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对统计数据有较为全面、客

八年级上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八年级上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八年级上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本课(节)课题 4、3中位数和众数第 1 课时 / 共1课时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设置依据 1、知识目标: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3、情感目标:结合实际,感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经历数据分析处理的全过程,初步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如范例第(2)题是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下面是我校八年级1班的体检表中任意抽取的10名男生的身高(单位:米): 1.59 ,1.60 ,1.58 ,1.64 ,1.64 ,1.56, 1.68 ,1.65 ,1.64 ,1.60。请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1.64米)我们学校将要召开每年一次的体育运动会,根据学校的安排,决定从我们八年级1、2、3、4四个班中抽调40名男生组成一个彩旗队。根据以上信息,结合你的经验,你应该如何确定参加彩旗队学生的身高?并说明理由。(身高为1.64米比较合适。)二、合作交流,感知问题小李班上有31个学生,其中有三个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5分、8分和14分,还有三名90分,12名81分,1名80分,11名79分,小李得了76分,超过了全班的平均分74分。于是他告诉妈妈说自己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对此你有何评价?引出中位数与众数的课题。三、理性概括,纳入系统 1、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在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基础上概括出概念:我们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如果把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总共有偶数个数据时,则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注意:求中位数要先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练一练:(1)完成p78“做一做” (2)完成以下表格,指出中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协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点,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为统计学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水平的良好素材。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使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时已经初步理解了中位数和众数,但在现有的认知结构中,仍然多是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平均。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二、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说、动脑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步形成用数据推断的思考方式。所以,根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水平及处理水平; (4)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课堂结构设计: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相协作的方式实行教学,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进程中,并且得到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设计如下的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三)比较分析,总结概括——(四)综合应用,巩固提升——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升——(六)作业布置,即时反馈—— 在创设情境中,给出某公司员工工资表,假设你是应聘者,如何得知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使用平均数求解判断。紧接着给出该公司员

初中数学 中位数和众数(1) 教案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最好,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例习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最大,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随堂练习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执教人:中坪中学乾坤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八章《数据的代表》中,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习者分析: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课件)

《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与众数》参考教案

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多角度地认识“平均水平”,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在具体情境中,能搞清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并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引入 老师带着一群幼儿园小朋友在公园里玩游戏,他们的年龄分别是(岁):39,5,6,6,5,6,5,6,6,6. 能用平均数表示这一群体的年龄特征吗? 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中位 数与众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 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了 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会求平均数,这为本节的学习起 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是《数学课程村准》对小学数学教 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 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 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 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说教学、学法 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规律时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李俊红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与众数”。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中位数与众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0章的教学内容,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与概率”的领域。 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验统计思想的活动课,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又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学生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说一说、比一比、议一议的活动,深入的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进一步渗透统计观念。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说教学、学法

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动画,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交流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突出学生以体验方法的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活动展开。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三,对比分析,深化新知四,巩固练习,分层达标, 五总结评价,情感激励 首先,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所以上课开始,我以灰太狼找工作的问题情境入手,课件出示招聘广告,体会到平均数有时候也会骗人,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出现时,使用平均数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不合适,需要寻找新的数据,从而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中位数, 结合工资表,我提出因为有极端数据出现,平均数1000不能代表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那么用什么数来表示合适呢?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个合适数哪?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再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肯定,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都有道理。在数学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