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学号:20095021341

学院文学

专业汉语言文

年级09级三

姓名李

论文江西诗派的文学理

指导教师职

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一、人物介绍

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方回在宋末,杜甫又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瀛奎律髓》卷二六,评陈与义《清明》)。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二、黄庭坚诗学主张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

“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三、黄庭坚诗学特色

到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就把黄、陈为首的这一诗歌流派命名为“江西诗派”。“江西”之名取自黄庭坚与诗派中的洪炎等十一人的籍贯所在地;“宗派”本为禅宗术语,因江西是禅宗盛行之地,黄庭坚等又习禅甚深,故借以称呼这一诗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祖,下列二十五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节、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过(按,有草字头)、夏倪、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善权、高荷、何觊。吕本中的《宗派图》本是少时戏作,名单的取舍序次都很随意,但他指出江西诗派的存在则是合乎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受到黄诗影响,确实是一个具有相似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依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除了《宗派图》中的人,吕本中、曾几、赵蕃等也被认为属于这一诗派。南宋的很多诗人虽然自成一家,但在早期也往往受过江西诗风影响。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学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四、黄庭坚诗学影响

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五、江西诗派文学理论与主张

江西诗派的主张与黄庭坚旨趣有相似处,重工力,但更强调循规矩而主变化,倡活法而主悟入,讲“锻炼而归于自然”。(刘熙载《艺概》)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

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几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六、江西诗派文化影响

“点铁成金”是其对杜甫重要的继承。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崇尚瘦硬风格,常用冷僻典故、稀见的字面,务求争新出奇。他们反对西昆派讲究声律和词藻,因此努力在艺术技巧上进行新的探索,走上了脱离现实的新的形式主义道路。

总之,在苏轼和黄庭坚以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这种演变,固然受到了靖康之变等外部因素的激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在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庭坚的诗论中本来就包含求新求变、自成一家的精神,江西诗派中几个比较杰出诗论家都理解并继承了这种精神。曾季貍在《艇斋诗话》中指出:“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的确,从陈师道、徐俯到吕本中、韩驹,江西诗派

成员的诗学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黄庭坚诗论基本精神的首推吕本中的“活法”之说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江西诗派1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刘卫征 学号:1012425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摘要: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作诗多效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形成一祖三宗的流派特征,其中一祖为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在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品的诗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变,故在此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角度来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关键词:江西诗派诗风黄庭坚 一、江西诗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江西诗派,最初的名字是江西宗派,得名于宋代著名诗人,也是后来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该图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其余二十五人为派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的雏形就此产生。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江西诗派这一群体? 为此,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首先,从文化因素上来说,唐诗的极盛让北宋的诗坛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如果延续唐诗那种重视主观感情抒发的模式,那么缺少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北宋诗坛,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会因此招惹上东施效颦的批评之声。因此,综上,为了能够摆脱唐诗的阴影,并且尽可能地开创诗歌的第二个盛世,那么宋代诗人只能选择创新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变随性的抒情为平淡的说理。而事实证明,北宋诗人的这一大胆创新确实获得了成功。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宋诗的创新有何关系。宋初,在儒学复古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铺陈中,以欧、梅、苏、黄四大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面貌。宋诗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庆历文学,领袖人物为欧阳修;其二为元祐文学,领袖人物苏轼。欧阳修与苏轼为师弟子关系,元祐文学沿庆历诗风的路线发展,却产生了一些转向。江西诗派又沿着元祐文学,继续新的转向,将元祐诗学的风流蕴藉变作峭拔瘦硬,故形成宋代一个影响较大的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综上,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一些江西诗派形成的文学因素,那么其政治因素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这个特别的朝代。因为宋朝的建立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而是统治阶级上层的兵变而造就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因此这种特别的朝代更迭形式虽然避免了战争伤亡,却也使得一些社会矛盾未被打破而继续加深,从而导致整个宋朝都表现出一种“虽富却弱”的尴尬局面。陈寅恪先生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确,重文政策的推进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人文最盛的时代,但是文化盛世的同时,积贫积弱、外侮频仍、党争不断等政治危机逐渐显现。政治的混乱终于不可避免的延伸到文化领域,伴随着政治上的变革,诗文的革新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广义上的江西诗派正是出现于此起彼伏的诗文革新运动中,师承元祐诗学,却加之瘦硬的理学成分,自成一家。 两宋时期,文化与政治的矛盾不断加深,尤其是南迁之后,君主的沉迷享乐,怯懦无能,与诸多爱国文人的浓重的爱国情怀形成鲜明地对抗。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多在文学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忧闷情绪,江西诗派亦是如此,南渡诗人或是南宋的中兴诗人等多在承继黄庭坚、陈师道瘦硬诗风的基础上加入了诸多自己的感伤情绪。 总体来说,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江西诗派的诗风总体上呈现着由瘦硬的说理向说理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二、从代表人物看诗风转变 从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中我们可以得知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共二十五位,加上吕本人,共计二十六位。而在这二十六位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其一祖三宗,即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其中,黄庭坚被后世尊称为江西诗宗。原因是:在元祐文学的整体性中,他以自身独特的诗学范式开启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诗风;他亲身奖掖和提拔的后学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山谷非常重视诗歌创新,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黄庭坚对杜甫尤为推崇。 黄庭坚“诗法” ?黄庭坚主要诗学杜甫,并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一套作诗法度,并以此指导后辈。 ?一,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 ?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又说“词意高盛,要从学问中来尔”(《论作诗文》)。 ?二、提出“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诗法。 1,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 2,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精神内涵:求新求变、自成一家。 3,去陈反俗,好奇尚硬,求奇求硬求新,厌俗厌熟厌常。 ?四,主张用拗律、拗句,改变一般诗句的平仄关系。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 谐的效果,犹如书法中生硬曲折的线条,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1、句法方面,学杜甫多用拗句,“拗句”乃是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一联的 平仄加以改变,同时把诗句的语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2、诗的结构方面,黄庭坚非常注重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 绵衔接顺畅成文。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点:善于用典,时有跳脱,无一字无来处, 但又明白晓畅,有意用拗句,生新瘦硬。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诗歌是典型的文人诗歌,主要吟咏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工作,内容主要有:

古代文学-江西诗派

3、江西诗派的形成、涵义及影响。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1.北宋后期 在黄庭坚的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两个追随他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体。 2.南宋初期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 3.南宋中期 一些诗人先后突破江西诗派的范围,各自走上新的创作道路。 烦请高人将这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扩充,从而系统清晰的阐明江西诗派的发展流变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影响 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主张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 “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特色

江西诗派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一、黄庭坚 ?(一)生平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黄太史,豫章先生,涪翁,黔江居士(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文节。 ?(二)诗歌主张 ?1、强调诗歌的内容与社会功用。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戏呈孔毅父》)。?赞成“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 (《胡宗元诗集序》) ?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次韵杨明叔四首·序》) ?反对讪谤怒骂:“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2、主独创。 ?“文章最忌随人后” (《赠谢敞、王博喻》)“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诗后》)。 ?3、忌尘俗。 ?《与党伯舟帖》:“诗颂要得出尘有远韵。” 《再次韵兼履中南玉》:“句中稍觉道战胜,胸次不使俗尘生。” ?4、重道德修养。 ?“孝友忠信是此物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与洪甥驹父》) ?5、讲法度。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 ?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记黄庭坚语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无一字无来处”,就是搜猎奇书,穿穴异闻,在诗中多用典故。 ?“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就是变化前人的语言或诗意,推陈出新。 ?(三)诗歌的思想内容 1、反映社会现实:如《流民叹》。 ?2、表现自我。如《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登快阁》。 ?(四)艺术特色 ?1、富有思致理趣,耐人寻绎回味。 ?黄庭坚善于即景宣情,托物寄意,借鲜明的形象,寓深邃的哲理。 ?《蚁蝶图》 蝴蝶双飞得意,偶然毕命网罗。?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 ?2、章法细密,线索深藏,转折急陡,起结无端。 ?黄诗讲究章法布置,而布置常作曲折变化,绝不囿于固定套式,故能超出寻常滑俗蹊径。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3、讲究句法,字法,长于点化锻造,下语奇警,引人惊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寄黄几复》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禾巴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愚知相悬三十里,荣枯同有百馀年”(《寄怀公寿》) ?4、语言色泽洗净铅华,独标隽旨。 ?不喜作艳语,绮语,软语,而以典雅劲峭胜。其用语,除博采经史诗赋外,还多取材于禅家,道家和小说。 ? “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 “习之实录葬皇祖,斯文如女有正色”(《次韵子瞻送李豸》) “定知逃禅入少林”(《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 “藏刀避肯綮”(《送李德素归舒城》) “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蚁蝶图》) ?5、诗风瘦硬峭拔,兼有老朴沉雄,浏亮芊绵的特色。 ?黄诗不但情思超迈,韵格高绝,而且造句奇崛,笔势雄健,加之又发展了杜甫诗用拗律拗句的手法,故能疗救晚唐的熟滑,矫正西昆的绮靡,形成瘦硬峭拔的独特风格。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依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随着历史的进程,管理的含义、内容、方式及特点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综观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其演进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科学管理阶段(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这一阶段对科学管理作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有: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泰勒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着作《科学管理原则》,提出以计划、标准化、统一管理作为三条基本原则来管理生产,代替以往的经验法则,从而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人们称之为“泰勒制”,泰勒也被誉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由于“泰勒制”的推行,使美国当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3倍,对世界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泰勒的追随者也对科学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有:亨利·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劳动报酬奖金制”等;弗兰克·吉尔布雷在建筑业中研究发展科学管理,在动作研究、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埃默森,着有《十二条效率原则》一书(1912),被称为“效率大师”。 2)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 亨利·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着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当中,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管理理论;①将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②提出了组织经营的14条原则;③提出了能力与管理层次对应的原则(法约尔法则);④提出了合理管理幅度的原则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同级下属可自行协商相关问题的法约尔跳板原则。此外,法约尔还提出了对管理者素质和知识的要求。法约尔所提出的上述管理的理论要素和原则,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很多方面直到今天仍然为管理工作者所采用。 3)组织管理之父——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创立了行政组织设计理论(又称古典组织理论),因而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式的“理论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其着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之中。 此外,詹姆士·穆尼在与赖利合着的《组织原则》一书中,提出“协调、等级、职能”三原则,并提出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联系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的方法。有突出贡献的英国着名管理专家林德尔·厄威尔,把泰勒、法约尔、穆尼等人的理论联系起来,系统化,并提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三职能和预测、协调、指挥三项指导原则。 科学管理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这是科学管理的最大缺陷。 30年代到6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的发展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这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需要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此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科学管理思想阶段及其管理方法不注重人的因素常导致管理效果欠佳,这就促使管理学家们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行为科

浅论江西诗派文学主张及发展

浅论江西诗派文学主张及发展 摘要江西诗派这一名词初始于于宋代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江西 诗派在宋代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诗学的发展历程中都起着相当大的影响。历来对江西诗派的文学主张,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仿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追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的新境界是这个诗派对黄庭坚文学主张的极大师承,但同时江西诗派在发展过程中文学主张又有所发展。作为宋诗中的一个真正的派别,它既别与西昆,又反西昆,在欧、苏之后的宋代诗坛,都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江西诗派在学习黄庭坚的文学主张的同时,又强调"活法",这无疑是一种继承之上的发展。 关键词江西诗派黄庭坚夺胎换骨超俗出新活法 内容: 宋代对于诗词来说,是唐代以后的另一个繁华的时代。各类流派、风格辈出,诗词的宗师也不鲜见。江西诗派作为西昆之后的另一派别,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首,列入陈师道、潘大临、谢逸等二十五人,认为都是师法黄庭坚的诗法的,成为江西诗派。《苕溪渔隐丛话》也说:“吕居仁近时以诗得名,自言传衣江西,尝作《宗派图》。自豫章以降,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凯、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以及后来的陈与义、吕本中、曾几等人都是典型的江西诗派人物,虽然未被列入《宗派图》,但是作为江西诗派确立与扩展期的代表人物,却是承前启后,体现了江西诗派的成熟与变化。后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虽由江西诗派入不由江西诗派出,但是他们也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江西诗派的人物也并非都是江西人,杨万里《江西诗诗序》云:“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但是单单从这一系列的名字里无疑可以看出江西诗派在当时的盛况以及在之后的影响之深远。 提及江西诗派,黄庭坚作为创始人,他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的风格对后期的江西诗派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他师于苏轼又别与苏轼。苏轼的才学以及他的风格是受很多人景仰的,但是他虽然在诗词艺术上有着很大的艺术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形成一个宗派。黄庭坚深受苏轼的赞赏,在《沧浪诗话》中也有“至于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靑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自作语虽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便是著名的“点铁成金”说、以及“字字有来处”的根源,也是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之一。取古人陈言作诗,以故为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思想,使其成为自己的作品,这对于很多读书人来说,莫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作方式。南宋刘克庄的《江西诗派小序》云:“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至只字

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工商1401 赵博文 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持有不同观点的各个学派不断涌起,形成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形势。由此,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不断出现,在交织碰撞中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体系。 二战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工业生产专业化和联合化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孤立、片面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为管理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动力。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辅助学科的发展又为管理理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曾经的管理理论迎来了转变的机遇。 现代管理理论的生父切斯特·巴纳德早在1938年就提出组织以协作系统方式运作。然而他的思想当时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巴纳德的思想引发了现代管理理论重视系统理论及其与组织关联性的风潮。研究者们认为,组织以开放式系统方式运作。组织与外界环境间处在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管理者必须有效管理系统各个部分。 早期的管理学家,对于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创新是值得赞扬的。但随着更多管理原则中的例外情况在实践中的出现,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原先的管理理论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是

以权变学派主张的因组织、员工所处环境不同,组织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的理论。在其不断地研究中,它们将组织规模、技术的常规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及个体的差异作为影响管理方式变化的重要因素。另一个理论就是由人工智能之父,赫伯特·西蒙,结合了社会系统学派理论,通过吸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学派理论及计算机科学理论所创立的决策理论。他提出要重视管理的决策职能,并提出人有限度理性行为命题和“令人满意决策”准则。倡导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不要寻求绝对最优方案,而要根据相应情况选择最满意的方案。可以说,这两种理论为主的新理论的补充,使现代管理理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经济、文化迎来了更迅猛发展。其中的信息技术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世界经济信息化、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加剧。由此,管理理论为了适应时代进步,又产生了更新的变化。如重视非理性主义倾向及企业文化的塑造、战略管理理论提出、企业再造理论出现,以及由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众多观点的提出,使企业管理更重视通过信息技术为媒介。由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由中下层管理者通过信息技术接收战略并针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重视企业对新经验、技术的学习,重视员工自身学习,从而使现代管理理论更好地融入企业现实发展中。而一直到今天,20世纪80年代后丰富发展的现代管理理论,还在影响着我们。 现代管理理论,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门管理的科学。

第六讲、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六讲、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一节:黄庭坚 第二节:陈师道和吕本中 第三节:陈与义与曾几 第一节:黄庭坚 一、黄庭坚(1045-1105)的生平。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因喜爱舒州三祖山山谷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元祐年间为校书郎、秘书丞兼国史编修。苏门四学士之一。后两度被贬,绍圣年间被贬涪州别驾,徽宗年间,才做了七天太平知县,又因《荆州承天院塔记》,被人陷害,被撤销一切职务,流放宜州编管,后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二、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1、多读书,从中汲取营养。《与元聿圣庚书》:“岷山之水滥觞,及其成江,横绝吴楚,涵受百谷,以深其源本故也。学而知本者,盖可以求师友于书册矣。”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法。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惠洪《冷斋夜话》: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2、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赠谢敞王博喻》:“文章最忌随人后。”《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3、推尊杜甫。老杜作诗,退之为文无一字无来历。又说:少陵夔州以后诗,退之潮州以后文,皆不烦绳削而自合。三、黄庭坚诗的艺术特色 1、章法回环曲折,不平铺直叙。《题竹石牧牛》(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2、善用修辞手段,出奇制胜。如用典《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3、声律奇峭,多用拗句。《题落星寺》: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4,晚年诗风平淡而山高水深,千锤万炼而浑朴自然。《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之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唐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之二: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第二节陈师道和吕本中 一、陈师道的诗歌 1、陈师道(1053-1102)的清贫生活: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贫寒,性格狷介。因不满新学而不应科举。35岁由苏举荐任州学教授。48岁任秘书省正字。次年病逝。

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_池国华

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 池国华 吴晓巍 (东北财经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16025) 【摘要】 管理控制(M anagement Control)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管理者对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因此管理控制既是执行组织战略的一个系统,又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个系统。本文首先剖析了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指出随着企业环境的日益复杂,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支配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其次回顾了管理控制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的研究文献;最后总结了管理控制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所带来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对管理控制未来研究面临的挑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 环境变迁 理论演进 内部控制从组织内部的控制主体角度可分为董事会控制,管理者控制,员工控制,从而形成三个层级的内部控制:一是战略规划控制,即董事会对战略制定的控制;二是战略实施控制,即管理者对战略执行的控制;三是任务控制,即员工对作业的控制。管理控制从广义上讲应包含这三方面的控制;从狭义上讲主要指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张先治,2002)。我们这里将管理控制作狭义解释。因此,管理控制既是执行组织战略的一个系统,又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个系统。从内部控制的理论进展可以看出,管理控制作为管理者确保资源有效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组织系统,随着企业环境复杂程度和不确定性的增强,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主要都是从确保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角度强调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而忽略经营效果效率提高这一根本目标,从而忽略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构建、评价和研究。 一、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四个不同的阶段。内部牵制思想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以前,这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财产安全,确保账目正确。这一阶段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内部管理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49年,AICPA首次正式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即“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协调方法和措施,旨在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这就形成了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这一定义强调内部控制“制度”不局限于与会计与财务部门相关的控制方面,而且还包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定期报告、统计分析和内部审计等。但是由于审计人员认为该定义的含义过于宽泛,因此AICPA于1953年在其颁布的《审计程序说明》第19号,对内部控制定义做了正式修正,并将内部控制按其特点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部分,这种划分是为了规范内部控制检查和评价的范围,目的在于缩小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无论怎样,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正式将管理控制纳入其制度体系之中,管理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88年AICPA在其颁布的SAS55又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指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之所以提出内部控制结构,是因为人们发现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在实践中是相互联系、难以分割的。因此此时的内部控制融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于一体。 53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江西诗派的宗主黄庭坚倡导求新求变,要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后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正个发展嬗变史。而江西诗派的吕本中也提出“活法”说。“活法”说是促进江西诗派发展变化重要诗学思想,也成为诗坛上公认的艺术准则 唐诗继后,宋诗便以“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姿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期间诗人辈出,同时也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形成、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它是宋代以来最大的文学流派,贯穿两宋,时间持续之久,影响波及近代同光体,对宋代及其后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江西诗派主要是指北宋后期,以黄庭坚为中心,以他的诗歌风格为特点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派之主,而“字豫章以降,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合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江西诗派由此得名确立。江西诗派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古典诗歌发展到宋诗这个阶段时的重要环节。到了元代方回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诗歌理论

江西诗派作家以江西人为多,成就虽各有高下,其师承传授、艺术见解,均与山谷有一脉相承之处。由此可见,江西派人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黄庭坚乃江西诗派的领袖,他的诗歌理论大致上代表了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是其长期从事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和深切体会,大都散见于书札题跋和部分诗篇中,数量众多,但是如果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和本质,这些看似散乱的议论,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主要部分便是创作论,这是其诗论的精华。 一、“不俗”和“独创”。创作论的纲要是强调“不俗”和“独创”,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面对唐诗的诗歌艺术的巅峰,是望而却步还是自从一家,黄庭坚力主后者,同时他为写诗者提出了学习写作的两个步骤,这其中包含了其主要的诗歌理论,也是江西诗派继承延续的流派理论。笔者粗浅地将这两个步骤概括为:熟陈和生新。 (一)熟陈,即以学问为诗,这是宋代诗学中的一个特征,关于“熟陈”,黄庭坚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 1、讲究法度和诗艺,师法古人 法度即严谨的篇章结构,要求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熟练地掌握各种艺术的法则、手法和技巧。他在《论作诗文》中提到:“作文字须摹古人,百工之技,亦无有不法而成

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09级三班 姓名李杰 论文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指导教师职称 2012年6月4日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方回在宋末,杜甫又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瀛奎律髓》卷二六,评陈与义《清明》)。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二、黄庭坚诗学主张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三、黄庭坚诗学特色

[文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文化]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黄庭坚(1045- 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有《黄山谷集》。治平四年(1067年)考取进士,历任汝州叶县尉、国子监教授、太和县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起居舍人。他以诗受知于苏轼,又因此受牵连,后因对王安石新法有微辞,被贬而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 黄庭坚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等人并称为宋代四大家。他的词与秦观的词,被人相提并论。但他的词成就并不高,他的主要成就是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由此形成宗苏、宗黄的宋诗两大派。黄庭坚的名声大是因为除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宗师,还有着自己的一套创作的理论纲领。 黄庭坚作诗以杜甫为宗,强调诗歌的内容与社会功用,认为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①但他鉴于党祸,特别是苏轼乌台诗案的教训,使诗歌创作走向了脱离现实,以才学相高,以议论相尚的路子。对此现象,作一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出,党争,作为社会的背景,是北宋后期社会中心事件。它不仅改变了此前北宋政局相对稳定的局面,并向后影响到南宋政治格局,且直接给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命运

和诗文创作以巨大冲击。当党争由上层的政见分歧,演为复杂激烈的派系倾轧,随双方势力交错升降,继之而来的便是大规模的轮番贬谪。黄庭坚晚年有两句沉痛的诗:三十年来世之变,几人能不变鹑蛙。②概括了生活在政局动荡,贬谪频仍中的士大夫的普遍人生遭遇。而当以诗文论罪,攻讦告发,人人自危,害怕因此贾祸的心理滋生蔓延,使得诗在一度贴近现实之后,取一种迴避的策略。黄诗是宋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同王安石、苏轼相比,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不同。最能体现黄庭坚诗歌主张的,是他的《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由此可以见出,除远祸全身之外,他要用儒家传统的诗教说来确立诗歌的创作原则和风格规范。并与当时正在勃兴的理学思潮形成共鸣。同时,在宋诗已具特色后,继续致力诗歌形式、表现方法的开拓创新,这就共同构成了黄庭坚诗歌特色的主要内涵。面对已取得高度成就的唐诗,宋代诗人除了从唐诗中汲取营养外,更要求闯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文章最忌随人后①,自成一家始逼真②。因此,他提出了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③、脱胎换骨法④等主张,尤有影响的是大作拗体诗.这是继宋初诗坛先前流行的平易流畅的诗体和属对精工的昆体之后,在律诗形式上的别开生面之举。它有意打破律诗原有的平仄规范,运古入律,于不和谐中求得抑扬顿挫变化的节奏美感。此体

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发表日期:2004-2-16 文章作者:许激已浏览:28782 次字体大小:[- +]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从管理实践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这对每个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大卫?李嘉图(1772—1823)等。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亚当?斯密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工种的变换,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出版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ylor,1856-1915)、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1841-1925)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为此,泰罗提出了任务管理法和配备“第一流”的工人。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法约尔认为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马克斯?韦伯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 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厄威克(L?Urwick)与美国的古利克(L ?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条原则,后者概括提出了“POSDCORB”,即管理七项职能。 第二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Mayo,1880-1949)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

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学号:20095021341 学院文学 院 专业汉语言文 学 年级09级三 班 姓名李 杰 论文江西诗派的文学理 论 指导教师职 称 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一、人物介绍 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方回在宋末,杜甫又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瀛奎律髓》卷二六,评陈与义《清明》)。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二、黄庭坚诗学主张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 “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三、黄庭坚诗学特色 到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就把黄、陈为首的这一诗歌流派命名为“江西诗派”。“江西”之名取自黄庭坚与诗派中的洪炎等十一人的籍贯所在地;“宗派”本为禅宗术语,因江西是禅宗盛行之地,黄庭坚等又习禅甚深,故借以称呼这一诗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祖,下列二十五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节、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过(按,有草字头)、夏倪、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善权、高荷、何觊。吕本中的《宗派图》本是少时戏作,名单的取舍序次都很随意,但他指出江西诗派的存在则是合乎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受到黄诗影响,确实是一个具有相似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依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