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主义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区别

个人主义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区别

个人主义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区别
个人主义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区别

个人主义

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

个人主义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1)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

(2)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遇时最主要的价值冲突。

个人主义内涵

(1)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

(2)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人是目的)

(3)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界限

(4)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5)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6)自治自律的人格、自组织行为、对抽象的公共权威的服从

3个人主义表现

(1)自由、平等、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

(2)民主是对个人的尊重

(3)宪政是个人的制度保障

(4)市场经济是对个人经济追求的承认与规范

(5)基督教是个人的灵魂拯救

(6)文学艺术是个性的表现(个人体验、情感、意志、理想等的表现或表达)

(7)科学是个人的求知活动(满足好奇心)

(8)生活方式是个人对幸福的追求

世界主义

是一种社会理想,认为全人类都属于同一精神共同

体,是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世界主义不见得推崇某种形式的世界政府,仅仅是指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更具包容性的道德、经济和政治关系。

民族主义

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美国民族主义

美国民族主义:是情人还是杀手? 作者:周庆安 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美国民族主义,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利芬(Anatol Lieven)的担忧似乎从“9.11”之后变得越发明显。 这位卡内基基金会高级副会长在《美国正确还是错误:剖析美国民族主义》(America Right Or Wrong: An Anatomy Of American Nationalism)中向人们预言:“美国是一座美好的房子,但是在它的地窖里却藏着一个魔鬼,他的名字叫做民族主义。” 从历史上看,“美国信条(American Creed)”一直都是美国民族主义最重要的核心之一。作为合众国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是血缘的,它既难以具备历史学家眼中的古老性,也不发轫于这个民族最早的种族优越感。美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在政治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即利芬所说,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法治规范就是美国信条的核心。因此,美国的民族主义不像其他典型民族主义那样充满历史悲情。 问题在于在反恐之战开始后,甚至在“9.11”发生之前很久,面对全球日益发展的反美思想,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尤其是在被利芬称为“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小布什身上,美国信条会把其外交政策推向与世界不和谐的方向。 理由有三条,首先,美国信条正在成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笔下的官方民族主义,许多学者担忧,这种官方民族主义是通向帝国式政治的捷径。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借助国内民族主义对于美国政治的优越感,向外推行其霸权政策,并在世界谋求利益最大化,遭致国际社会的反感。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就曾经针对美国民族主义的悖论做出判断:“作为美国核心理念的自由主义会最终成为帝国外交政策的绊脚石。” 其次,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民族主义,混淆了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野,进而侵占了国际规范的空间。以全球反恐为核心的美国外交政策,对于国际事务的判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在“9.11”发生后,小布什在讲话中多次提及“我们的原则”,而不是“我们的看法”,这种原则,就是基于美国信条的民族主义观念。在这种原则基础上,民族主义将会损害美国的国际道德,使美国外交政策把意识形态当作国家利益,按照信仰和政治取向划分敌我。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练习题: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整个文艺复兴时代文学艺术家中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人。下列选项能作为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证据的是( ) A.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 B.对人的认识和追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C.肯定了人的欲望和自然的人性 D.把人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樊篱中解放出来 2.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 A.分裂局面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主不断加重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C.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3.1517年,罗马教皇向辖下各教区兜售赎罪券,有位大学教授提出“九十五条论纲”予以公开抨击,从而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这位大学教授是( ) A.亚当·斯密B.伏尔泰 C.马丁·路德D.孟德斯鸠 4.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其实质意义在于( )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C.为德国和西欧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5.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 A.“天圆地方”说被打破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天主教会的地位动摇了D.“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6.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7.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表述体现的思想是( ) A.民族主义B.禁欲主义

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_众意和民粹主义

第28卷第3期 2007年6月 闽江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M I N JI ANG UN I VER SI TY V o.l28N o.3 Jun.2007 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 张志雄 (武夷学院计算机系,福建武夷山 354300)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又要积极推进政治现代化过程。在政治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完善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另一方面既要关注广大民众的意见,又要防止民粹主义倾向,将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理性;公意;众意;民粹主义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821(2007)03-0054-0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因此就要根据民主法制化的要求,分析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不是用 应然 规范 实然 ,而是探索从 实然 走向 应然 的途径。运用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原则分析政治实践,无疑会使人们对政治发展的实际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一、对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审释 在启蒙思想的视角下,公意是指由于人们缔结契约,每个人都将其自身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共同体,从而形成以共同意志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共意志。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当人们服从公意时就是在服从自己,人们通过对公意的服从和尊敬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从而使个人在被管理和自由之间达到统一。在这里公意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公意是整体的精神力,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它不是人们精神与意志的简单组合,乃是整个社会系统历史的产物;其次,公意代表整体,因而它是最大限度的众意,而且是经过升华之后的众意。 公意与众意经常有很大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仍然是公意。 [1](P39)第三,公意是社会的真正法则,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通过法律来得以实现,表现为国家意志。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独立国家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要大于任何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因而为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公意有时又会对个人或某些集体的自由进行限制。但公意的执行不是要限制自由,而是要把自由限制在体现公意的法律之下,因此法律绝非对自由的限制,而是为了保护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1](P4) 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更为密切,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程度的增强,促进了现代政治的民主化和政党派别的形成。在诸多集团组织和政党派别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各种利益集团为核心的群体意识,这就出现了众意。众意是社会某个群体的意志,是一部分人的个别意志的总和。众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是民众文化的反映;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它所代表的永远是部分人的意志,它与代表全社会的公意是有区别的;有时众意也打着为全体公众谋取自由和利益的旗号,实际上是为部分人的利益服务。因此,从公意和众意的关系来看,公意是众意的升华,公意的产生过程就是克服个人意志和众意的过程。因为 暴力并不产生权利,我们有义务服从的只是合法的权力。 既然暴力并不产生权利,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有约定可以作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2](P69)在现代政治视野中,公意主要是通过法律和制度体现出来,它必 收稿日期:2007-01-25 作者简介:张志雄(1966-),男,福建浦城人,武夷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

2017届高三历史考前模拟卷4

24.汜胜之强调坚硬强地黑垆土耕后必须及时“平摩其块”,“勿令有块”;土性松散的土壤耕后必须“蔺(镇压)之”“重蔺之”。“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 A.对精耕细作的重视B.生产工具的革新 C.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D.耕作技术的进步 25.王夫之认为王朝的衰亡有两种形式:土崩、瓦解。其中土崩指在整体的秩序崩溃后尚有局部的秩序保存,其衰亡往往要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新的统治秩序和新的统一局面的重建也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的衰亡属于土崩的是(C) A.秦朝B.隋朝C.唐朝 D.元朝 26.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了解外部世界的种种举措都不事声张;因鸦片战争被革职而复出后,办事作风一如从前,仍然主要围绕着平叛等传统事务,当时中国最紧迫的任务被放在一旁,只是顺着当时的政治方向走。材料说明林则徐(D) A.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思想B.并没有做到“开眼看世界” C.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影响甚小 D.尚未产生改革中国的思想 27.尽管晚清的民族主义者激活了明代的种族记忆,重新界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然而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身份已经为多数人接受,因而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将自身表述为“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而成的统一国家。材料反映了(C) A.近代列强的侵略增强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心 B.“民族主义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 C.清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 D.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朝遭到了汉族人的反对 28.中国首位留美文学博士梅光迪在《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文指出,“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变革,现代中国人,至少其中严肃认真的一部分人,也正忍受着一种思想空白和精神领域的尴尬境况所带来的煎熬。”材料中的文化变革(C) A.开启了国人思想向近代转化的先河B.确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C.使中国人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9.1930年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用农民风潮底铁围来包围当地的城市,以及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军阀部队里组织我们自己的力量,十倍加强我们在这些军队里的工作。”材料说明共产国际(B) A.坚持中国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B.认识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作用 C.支持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D.得到了当时中共中央的全力配合 30.田纪云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体私营经济曾经有相当的发展,但随着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个体、私营经济所剩无几。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个体、私营经济几乎斩尽杀绝。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C) A.建立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C.“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D.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31.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B)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D.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32.近代科学一登场,就把等级森严的世界转化为一个平等的世界。一切人和物,无论多么伟大与渺小,在科学面前其价值都一律平等,都服从同样的铁的法则,都同样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其间并不存在任何高低贵贱之分。材料意在说明近代科学(B)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作者:杨宁一文章来源:中学历史教与学网站点击数:962 更新时间:2006-2-10 摘要: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对世界历史进程最具影响力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是现代化的产物,经历了形成时期、发展和扩散时期,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时期等不同阶段,存在着原发型和传导型两种基本类型。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既起到过积极作用,也造成过巨大破坏和灾难。正确认识民族主义,总结民族主义演变历程的经验教训,对当今世界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5)010-0013-06 民族主义是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情感。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伴随着现代化的进展,民族国家逐渐建立与发展,并成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有学者认为:“自从民族主义进入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人类的进步、繁荣、战争、大规模的暴行,如种族屠杀,大都是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以国家权力和国家暴力的方式进行的。”[1](p.245)因此,“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2](p.3),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之一,以至英国著名左派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得出结论:“若想一窥近两个世纪以降地球的历史,则非从‘民族’以及衍生自民族的种种概念入手不可。”[3](p.1)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又兴起新的高潮。因此,研究民族主义为了解世界近现代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也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的世界。不过,民族主义研究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众说纷纭。本文尝试勾勒出民族主义发展演变的历程,从中总结出有益的启示。 一、民族主义的形成 目前学术界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最早兴起于近代的西欧,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为形成标志,以后逐渐扩散到整个世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认为世界是分为民族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个体的忠诚首先是对他的民族;民族是一切政治力量

《民族与民族主义》

10 邱志芳《民族与民族主义》 主要内容: 《民族与民族主义》论述民族与民族主义在欧洲近两百年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作者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而是着重于它们的变迁与转型,并借助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来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欧洲近现代史是因民族主义兴起而重新拼制版图的历史,各种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意识也影响到周边地区与殖民地,因此,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旋律。《民族与民族主义》对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演变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民族的概念: 至今尚无一个通论或标准规则,可作为民族区分的标准——即使有人宣称“民族认同”乃是他们个人安身立命最基本而不可或缺的认同所在,是他们所依赖的社会价值所系,已无法解决此项明确界定的难题。(p5) 民族根本不可能具有恒久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定义,因为这个历史新生儿才刚诞生,正在不断的变化,且至今仍非举世皆然的实体。语言、族群性等,其实都非常的含糊不清,想用他们来判断民族,无异缘木求鱼。(p6) 作者对“民族”与“民族主义”基本立场 1.我所谓的“民族主义”是采用盖尔纳的定义,亦即“政治单位与民族单位是全等的”(p9) 2.作者认为“民族”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实体,民族不但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而且是一项相当晚近的发明。”民族”的建立跟当代基于特定领土而创生的主权国家。……民族主义先于民族的创立。不是民族创造了国家和民族主义,而是国家和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p10) 3、民族,并不光是领土国家或民族情操的反应,同时也受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影响。(p10)

4、“民族”是具有双元性的,它必定是有居上位者所创建,但却也一定得从平民百姓的观点分析才能完全理解。(p11) 总结: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们共同体形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归属。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就是自有民族以来的世界历史上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政治家们,从他们生活的年代和所从事的学科性质、政策应用等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出发,分别给民族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其中较有权威的是,1913年斯大林在他的《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概念至今还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民族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生物学、人种学到社会学、政治学演变的历史过程。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随着民族概念本身的不断演变,人们的看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总在试图发现生活中的民族到底是怎样的?于是在衡量判断什么是民族时,便有了众多不同的见解。地理学家们认为自然环境对形成民族具有一定的意义;历史学家们则把民族看做是生活在特定的领土内的、在共同的历史中因共同的愿望而拥有共同的思想和感情的、主权政治国家的全体居民;政治学家们认为民族是一类人的正式的组织;哲学家们认为民族是文化与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学、传统、英雄和忠诚的统一体;社会学家们则把民族看成是最大和最重要的人类集合体之一,他们强调构成民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一致或同一的感情;心理学家们把对民族的观察点定在个体的行为上,以寻找所谓的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病学家们则把民族描绘成个人直接显示他的忠诚的最大的社会聚合体以及超我的外在的代表……。 从民族主义来研究“民族”的概念 “民族”最重要的涵义,是它在政治上所彰显的意义。(p21)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 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与近现代世界科技文艺练习

专题十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与近现代世界科技文艺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德州二模)在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在城市的多数行业中,奴隶可以取得与自由人一样的薪水,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民主制度趋于完善 B.人文精神受到重视 C.公民群体日益壮大 D.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当时雅典保障奴隶的权益,已经有意识地将奴隶同其他财物区别对待,透露出古雅典人已初步具有将奴隶视为“人”的进步意识,反映当时雅典重视人的价值,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奴隶被排除在公民群体之外,排除C项;材料强调雅典重视人的价值,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问题,排除D项。 2.(2019·盐城三模)“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的“它”( ) A.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B.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D.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解析:选B。材料中“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故选B项;萌发是在古希腊时期,与材料中“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不符,排除A项;即使是后来的宗教改革,也只是打击了而非摧毁了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排除C项;D项是启蒙运动,排除D项。 3. 16世纪,“他们都要求从世俗的情感和欲望解放领域转向思想文化体系的清算领域。也可以说,他们都希望从思想体系上,而不是从人的情感上来清算神学体系”。据此可知,“他们”( ) A.主张否定宗教神学 B.反对君主专制 C.强调人有信仰自由 D.倡导人非工具 解析:选C。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的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更加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复习过程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 民族主义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读书报告 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讨论在历史学研究包括社会学研究中一直经久不衰,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时代民族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吞没的情况下就更显得意义非凡。而作为全球化时代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代表作,安东尼史密斯先生的这本《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不可不读。 一直以来,民族主义是学界聚讼纷纭的话题。从艾利?凯杜里、霍布斯鲍姆到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对民族主义褒贬不一。同情民族主义的学者汤姆?奈伦在《不列颠的崩解》一书中如此写道:“‘民族主义’是现代历史发展中的病态。如同‘神经衰弱’之于个人一样的不可避免;它既带有与神经衰弱极类似的本质上的暧昧性,也同样有着退化成痴呆症的内在可能性——这个退化可能性乃是根源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所共同面临的无助的两难困境之中(这种痴呆症等于是社会的幼稚病),并且,在多数情况下是无药可医的”。厄恩斯特?盖尔纳在《思想与改变》中则如是说:“民族主义不是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发明了原本并不存在的民族”。 有人说,民族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实体。也有人讲,民族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这两种说法巧妙地避开了为民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人们发现,民族是一个如此难以把握的对象。尽管语言、人种、领土、宗教或者文化等因素被用来定义民族,

但都无法将民族完好无缺地盛入概念的器皿。它在定义上惊人的不确定性,使人甚至怀疑它本身空无一物。当然,这一猜测不能推出民族虚无主义的结论,空洞无物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毕竟,归属一个易于确认的群体是人类的自然要求。这样的群体,无非就是家庭、部落、等级、宗教、政党、国家以及民族。 不过,一般来说,学者们大多同意,民族(nation)是一个近现代产物,在古代并不存在。在西方,“nation”源于拉丁文,在演变为现代意义的民族前,指的是种类、种族、人群。其意思与现在所谓的民族相去甚远。汉语中原没有“民族”一词,它是明治维新之后由日文转译而来。在宋朝,没有人会用“民族英雄”来称呼岳飞和文天祥。他们抗击金军,抵御蒙元,并不基于民族情感,而是为了大宋王朝。他们是忠臣烈士,大宋的“帝国英雄”,却不是民族英雄。事实上,要到十九世纪,人们的民族意识才逐渐强烈起来。1919年,《凡尔赛公约》第一次将民族权利列入其中。直到那时,民族自治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才得到普遍认可。这时候,人们注意到,民族的产生与人们的受挫感密切相关。正是专制统治和殖民压迫让受到伤害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意识,并且一开始,民族与民族主义就殊难分开。于是,以民族主义定义民族就成为学者们的便捷方式。厄内斯特·盖尔纳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是这样说的:“是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而非相反”,而民族主义“基本上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摘要:20 世纪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深刻地触动了当代民族主义的神经, 促使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对全球化时代下民族问题的研究,说明民族主义发展对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对现代国家建设,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从而多方面了解民族主义,能更好的使民族主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更好的促进世界和平。 关键词:民族主义全球化现代国家国家认同 一,冷战后的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在18 世纪末, 以北美人民赢得独立战争创建美利坚合众国和法国发生大革命并建立法兰西共和国为标志,民族和民族主义获得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大众政治形式、意识形态概念以及全等于享有主权的人民即国家的确切词汇语义。此后,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普遍政治动员话语和建国运动形成世界性的浪潮,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20 世纪中期亚非拉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 欧洲国际体系扩展为世界规模的民族国家体系。在苏联、东欧集团的解体和剧变导致冷战国际体系崩溃以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达致了全球化的规模, 世界由两极对峙的冷战国际体系进入了所谓全球化国际体系。不过,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的同时, 该地区出现了以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分离运动;而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发生了与民族、种族有关的地区冲突;另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不断出现, 甚至在发达国家也产生了根据价值观、宗教和移民问题提出以文化、文明为核心概念分析国际政治并强调文明的对抗性关系的理论。于是, 所谓冷战后民族主义新浪潮成为学术研究的世界性热点。 从理论上说,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全球化的进程是相背的。全球化的发展, 超越和淡化了民族国家的界限, 使民族国家受到削弱, 民族主义受到抑制;相反, 民族主义的兴起和上扬, 也会使全球浪潮消沉, 使全球化进程受到阻滞乃自停顿。然而, 20 世纪末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化态势日益明朗的情况下, 民族主义却表现得异常活跃, 民族主义强化的趋势也在发展。 二,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的再兴起 20 世纪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深刻地触动了当代民族主义的神经, 促使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 势头不减。首先,全球化挑战民族国家主权, 导致了民族主义的再兴。冷战后, 全球化迅猛发展, 大大促进了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依存的程度, 不断超越着原有民族国家的界限, 从而冲击着传统的主权观念。一方面, 全球化的深化, 使各种超国家的组织正在越来越地代国家的职权, 限制着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另方面, 全球化制定出来的规则成了国际法, 它们正在向干涉权、国际监护、人权和有限主权等概念转化, 逐步侵蚀着国家

试题汇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试题9]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2010年题组 1.(2010·广东文综19)“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1.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与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材料““经验证”,“一步推演”可以看出,要运用你自已的理智出发现真理。A为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信仰;D认为世界不可知;B“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的感觉,三选项都是错误的。 2.(2010·浙江文综1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B.墨子 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 2.D 本题考查涉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A项。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 2009年题组 1.(2009·广东历史15)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 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1.D 人文主义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简单说就是以人为本。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而不是神圣的高高在上的神的形

爱国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 11物理一班 1130060011 苏韦东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民粹主义者会接触平民,跟这些平民讨论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且诉诸他们的常识。1980年以后,大部分的学问都将民粹主义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许多民粹主义者曾经承诺过要移除“腐败的”精英阶层,并且倡导“人民优先”。 民粹主义是指一种在政治上刻意迎和普通民众的理念,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思潮,其基本特征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全体人民”当作所有行为的唯一合法性源泉,要求全体普通群众直接参与政治过程,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非常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 民粹主义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当时,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基本权利的观念。民粹主义者崇拜的是“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 民粹主义概念的模糊性,由于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具有的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民粹主义概念是模糊的。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当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它时,便会得出极不相同的结论。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即是指将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可自我表明为官方的意识型态或群众(非政府)运动,并以公民、人种、文化、宗教、或意识型态上的言词加以表述。民族的自我定义用于区别民族主义的种类。然而这样的区分并不全然互斥,许多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若干或全部的区分元素。民族主义运动亦可以范围与地区作为区分的准则。

民族主义之利弊

民族主义之利弊 民族主义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它自产生时起,便开始对世界历史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它已是一种根植在世界上每个人思维深处的情感和概念。然而,民族主义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下面,我们将对民族主义的利与弊进行深入的分析。 民族主义之利: 1、民族主义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在欧洲中世纪,基本上是没有民族和国家的概念的。当时的欧洲虽然有各个人种,如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希腊人等,但这只是一种广泛的地域上的概念,就如同他们认定新大陆的人都是印第安人一样。他们只是通过这种名称的不同而简单地将欧洲人按照地理位置大致划分开来,而并没有形成一种民族归属感和荣誉感。当时的欧洲所谓的国家,其强调的意思主要是领地。某个公爵在某地有了自己的领地,那么他就是那块领地上的统治者,他可以将自己的领地划分成若干区域,分给侯爵、伯爵等作为他们的领地,侯爵、伯爵等就要对他负责。在领地内,领主就是“国王”,别人无权过问他的领地上的事务。中世界的欧洲,就是由这样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领地组成的。直到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阶层没有领地,不是封建领主,但他们又需要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于是,某一区域有共同利益的市民阶级便联合起来,共同对封建领主进行干涉,要求获得政治权利。这样,由资产阶级主导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便开始觉醒。这种民族意识,在当时主要表现为同一地区有共同利益的资产阶级对抗其地区有利益冲突的资产阶级。同一地区的资产阶级便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归属感,也就是民族归属感。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是有共同利益的民族,而不是纯粹的地理意义上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领地,为了获得政治权利,他们只有通过代议制与封建领主进行对抗,到后来这种代议制战胜了封建领主制,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便产生了。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有民族归属感的属于同一民族的资产阶级建立的,是一种民族国家。 2、民族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在向近代转型时期,封建领主和天主教会是其两大阻碍。民族主义促进了民族国家的诞生,无疑清初了封建领主这一障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制度基础。同时,对于本民族的热爱,也鼓舞了人们摆脱罗马天主教会,建立本民族基督教的斗争。这股斗争伴随着宗教改革的发展,而逐渐席卷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发展,无疑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领域的禁锢,也清楚了罗马教会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压迫。同时,民族主义使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上升到了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激发了各民族的危机感和努力奋斗的精神。以上种种都在相应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的现代化。 3、民族主义促进了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民族主义促进了欧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非正义的殖民扩张几乎压迫了世界其他地区所有的民族。美洲印第安人及后来移民的人、非洲黑人、中国人、印度人等等,这些民族无疑在文明的碰撞中深受荼毒。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无疑为这些民族争取本民族独立产生了巨大影响。美洲民族独立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主要是美国独立和玻利瓦尔领导的拉美独立战争,印度章西女王领导的民族大起义,中国义和团的反帝运动等,都是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虽然有些失败了,但无疑都对本民族的民族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民族主义在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有利影响。民族主义强调一种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它可以在一个民族内部形成一种向上、奋进、自强的情感,充分激发人们的潜能,从而促进这个民族的发展。同时,对于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会让人们有意识地去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民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民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张朋林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这就为民粹主义思潮的滋生和泛滥提供了温床。不管是瓮安的群体性事件,还是乌鲁木齐的7·5事件背后都有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子。而大学生由于知识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容易对民粹主义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本文通过对民粹主义思潮内涵及特征的研究,分析了民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民粹主义思潮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粹主义思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of change,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which for Populism breeding and spread provides a breeding ground. Whether Weng'an mass incidents, or July 5 incident in Urumqi has populist shadow behind ideological trend. And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knowledge and life experiences, easy to empathize populist and ideological identity. Based on Populism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Popul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generated, and try to make som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thought to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reat Populism. Keywords: Populism;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南希·马修斯(Nancy Mathews) 在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之后仅仅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就将自己打造成为了世界强国。简而言之,到1915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务与服务的生产者。工业与农业的先进为美国带来了巨大财富,这使得美国外交决策者开始试图摒弃固有的孤立主义原则,而谋求与海外东西部国家建立更富主动性的互动关系。这一时期的美国艺术也是这种大的变化、美国新的国际主义的可见的佐证。 1890年,在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为汉密尔顿?迈考?汤布里(Hamilton McKown Twombly)所作的肖像画中,透露了美国的惊人财富以及关于美的新旧标准的清晰对比。画中人物的服装,与印象主义的绘画风格,都显示了行家对于新的美学标准的把握;而在豪华服装及画中人物的姿态中,又都透露出中老式的海外文化风格的修饰。或许没有其他的例子能比1899年托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的“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更能说明对美国特权的批评了。在凡勃伦看来,着装得体的女子最能体现出美国的所谓成功:“优雅的服装之所以能取得典雅的效果,不仅仅在于它们的昂贵,还在于它们是悠闲、安逸的象征。这不仅表明了那些穿着者具有了相对可观的消费能力,同时也说明了穿着者可以不从事生产而只享受消费。” 然而,萨金特仅仅说出了1900年前后多彩美国艺术的一个侧面。由于出生并成长与欧洲,萨金特有着外部资源和内在倾向去在描绘作为美国新贵族的富有人士。但是覆盖在所谓镀金时代表面上的矫矜,面临着另外一些艺术家们的挑战。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的1886年的作品《做头发的女孩(Girl Arranging Her Hair)》,就强调了模特赤裸裸的丑陋,以及对日本出版物等非西方资源的兴趣,从中可以看出具有巴黎先锋派绘画的反叛主义精神。1900年之后,“丑陋”成为美国艺术的一个主题,例如在乔治·贝洛斯(George Bellows)的1912年的作品《码头上的人(Men of the Docks)》中,就描绘了纽约的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化以及火热的移民大潮。 这些矛盾性事物的存在,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新兴的国际主义精神促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跨出了国门,也刺激了遍及全球的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这些都改变着国家自身的特征。美国人在伦敦、巴黎等国际文化中心的成功,促使他们越加需要界定自身的民族认同,并在自己的国家里培养和发掘受众。19世纪晚期杰出的美国艺术家们,如萨金特、卡萨特、伊金斯与霍默,不仅常常奔波于国际舞台与自己国家之间,而且着力谋求自身能在欧洲及美国艺术界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人构成了19世纪末期一批见多识广、对欧洲及亚洲艺术都有所了解的新一代的艺术家,他们热心于创立表现独特的美国主题的美国式艺术,或者谋求以美国式的特有眼光诠释现代艺术。

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国际冲突

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国际冲突 作者:丁咚 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论及南海主权争端背景下中国的民族主义的时候,受到国内一高级政府智库学者的质疑。而这个问题可能是中国周边有关主权和地缘纷争的焦点问题,决定着未来周边局势发展演变的方向和解决思路,因此觉得有必要进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 多个国际政要警告了亚洲崛起中的民族主义的潜在危害。美国《大西洋月刊》在今年3月刊发的一篇对总统奥巴马的专访文章中提到,他认为中国经济疲软加大了风险,因为这有可能使中国“诉诸民族主义”。 新加坡前领袖李光耀生前也曾说过,中国年轻人错估国力,民族主义令人不安。他在另一个场合说到,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会促使)邻国越来越紧密地向美国靠拢……向美国开放设施,允许美国航母前来驻留。 他的儿子李显龙则指出,在中国,令人惊叹的国家发展所产生的自豪感,激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并在经历超过百年屈辱之后,渴望获得应有的全球地位。而日益抬头的民族主义,可能导致紧张局势和冲突。他进而强调,在这一情势下,每一个亚洲国家都会赞成美国应该在该地区有更广泛的介入,不管这些国家在公开场合怎么表态。 事实上,2009年是个重要分界线。在这个年度之后,随着中国的民族主义的加强,中国的地缘环境不仅没有改善,而且逐渐复杂化,周边冲突则逐渐常态化、白热化、长期化、战略化。 日本以此为契机突破了战后的和平宪法限制,朝着全面解禁自卫权的方向扎实迈进,其国内的和平主义主流格局亦悄然生变。更大的变化是,对中国的恐惧心理正在占上风,以东亚为中心,加强了国际联合,美国的重返亚太和亚洲再平衡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美日强化同盟并构建了对华统一战线,区域外交、安全、军事、经济全面竞争和对抗态势明显,次冷战局面全面展开。 与此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主权争端通过对话和谈判的和平方式解决的希望愈来愈渺

从_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_中解读马克斯_韦伯民族主义_

华章Magnificent Writing 二○一四年第十七期从《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中解读马克斯·韦伯民族主义 周杰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学系,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是马克斯·韦伯就职于弗赖堡大学时发表的演讲稿:其一生致力于经济社会、阶级伦理方面研究。结合其所处背景,韦伯的思想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而我们从《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中可以窥见其作为民族主义者对于德国这个新兴民族国家的经济政策建议与阶级政治哲学的思考,并从中对照中华民族的复兴得到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民族主义;经济政策;阶级 作者简介:周杰(1993—),男,经济学专业,浙江理工大学经济学系,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 1、《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演讲的背景浅析 环顾德意志民族历史,不难理解韦伯强烈的民族色彩。相 比英法,自十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德国就长期分裂割据,神 圣罗马帝国皇帝是教皇利益代言人;而诸多有势力的诸侯也通 过各种途径获得大小不一的支配权。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感叹 这个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而层层分封引 起土地封建传统浓厚,农民多处于人身附属之中。正因如此, 韦伯在演讲中提到的德意志东部大量雇农流失是为了摆脱世 代束缚,追寻自由的生活。 拿破仑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立的德意志邦 联赋予了诸侯更大的自主权,加重了分裂与对立,导致德国资 本主义工农业长期得不到充分发展。根据早期经济历史学派 的观点,德国政治上的分裂导致经济发展缺乏统一的市场,协 定一致的关税以及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保护而长期落后。因而 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国家统一,这样才有独立制定和统一落 实经济社会政策的能力。而1834年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关税同 盟成立以及1871年普鲁士以三次王朝战争用铁与血统一德国 后,德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猛发展,随着产业资本壮大与垄断 资本主义的出现,急需适合本国特定国情的经济政治理论来促 进其发展。 2、解读韦伯民族主义浓厚的经济观 作为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韦伯的经济学观点一直 与以亚当·斯密为宗的传统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左。其不仅作为 一个社会学家,注重运用社会伦理与民族文化来研究社会发 展,使其经济学观点本身带有更多的哲学思辨;而且更是一个 民族主义者强调民族的发展可以为个体自由发展带来幸福。 在演讲中,他首先反驳了庸俗经济学者物竞天择的理论。 他认为德国东部波兰人比例逐渐上升,本土农民比重逐步减少 是由于波兰人对物质与精神的低标准而德国农民不愿世代听 着磨坊重复的声音向往自由所致。这并不表明德国人的生产 能力落后于所谓的“劣等民族”。德国农民和短工在东部并 不是被政治上占优势的敌人以公开冲突的方式赶出自己的土 地,反而缺少有效的经济政策保护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因此, 他提出了两项经济政策:一是关闭东部边界,禁止拥有大庄园 的容克集团要求输入劳工的要求;二是由国家大规模收购东部 土地,协助德国农民拓殖适合耕作的土地。这些经济政策的施 行将有利于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发展。 由此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不是促成人类生存的 “愉悦平衡”。在英法经济思想中,经济学研究总是理性自私 人为假设,而韦伯认为任何工作必须以利他主义为基础,人们 今天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努力生产出来的东西绝大多 数都是使后代受益。这不仅基于德国历史学派的哲学理念,更 基于民族主义狂热的氛围下德国要迎头赶上扩展生存空间的 现实考量。为了经世致用,韦伯心中的经济政策的制定否定普 世性。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尤其是要迎头赶上的后进国家,一 个德国的经济政策和所使用的价值标准,只能是德国的标准。 “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的仆人”的论断更是指出经济发展根本作 用在于推动国家民族的发展。 3、韦伯对德意志的阶级分析 受韦伯等人国家必须在经济发展中起强力作用的观点影 响,统一后的德意志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 法案,如银行法、专利权法等。通过普法战争,法国50亿金法郎 的巨额战争赔款扩充了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法国割让 的阿尔萨斯-洛林的铁矿和钾矿以及自身鲁尔区丰富的煤矿, 迅速完成了工业化,到一战前的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中所 占的比重达到了14.8%,仅次于美国。 但在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下,韦伯却因对德意志目前缺少 正确的阶级领导而产生对未来的担忧。他指出政治成熟的阶 级能够把本民族长远的经济政治利益置于任何其他考虑之 上。在这篇演讲开头,他就揭示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容克贵族为 了获取低成本的劳动力而大量雇佣物质要求较低的波兰人导 致本国大量雇农流离失所。诚然,容克阶级促成了德国外在统 一,却没有做到使全民族凝聚的内部统一,政治上也逐步腐 朽。事实也证明所言非虚。容克贵族不会主动让出庞大的利 益,国内资源的有限以及普鲁士贵族自身的封建扩张性使德国 对外政策逐渐改变了俾斯麦时代的均衡外交,最终走上了一条 盲目扩张之路。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 里处于民族分裂的悲剧之中。 而韦伯也认为其自身所处的市民阶级由于缺乏政治教育 也不足以成为德国民族的政治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由于自身政 治成熟度不高,被“一小撮落魄文人”攫取了领导权。因而他 主张立刻实行政治教育,使德国的领导阶层有能力坚韧而又清 醒。韦伯的阶级观实质是一种精英主义模型。他继承了古希 腊柏拉图“理想国”中“贤者为王”,中世纪马基雅维利“君 主贤明”以及近代伏尔泰、帕累托的有关精英治国论点。期中 也不乏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超人”学说的影子。他对魅 力型领袖的推崇与官僚体制的反感,也对后世制度经济学大成 者熊彼得的精英政治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区别于托克维尔 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宣称的民主是种生活方式,韦伯所推崇的 自由民主更强调建立在秩序之上,服从于整个民族的利益。 4、其观点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启示 如同19世纪末的德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社会也存在着 转型期的矛盾,面临着同样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必须居安 思危,不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就固步自封。在全球化的今 天,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以经济竞争为主要形式的国家之间较 量无时无处不在。全球化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无形中也 加大了对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挑战。而在100多年前韦伯的这 篇演讲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国家制定经济与公共政策时要从 整个民族的根本长远利益出发,破除潜在利益集团干扰,维护 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97. [2]张扬.韦伯的人文主义关怀[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 7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