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技术到艺术_托马斯_赫尔佐格和伦佐_皮亚诺建筑技术观的比较

从技术到艺术_托马斯_赫尔佐格和伦佐_皮亚诺建筑技术观的比较

从技术到艺术_托马斯_赫尔佐格和伦佐_皮亚诺建筑技术观的比较
从技术到艺术_托马斯_赫尔佐格和伦佐_皮亚诺建筑技术观的比较

9

02/2012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2)02-0009-03

摘 要 文章从建筑技术角度入手,分析比较了在技术上颇有造诣的世界级建筑大师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在结构、材料、设计出发点方面的异同。虽然他们建筑技术观存在差异,但都设计出了优秀的作品,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建筑技术 设计手法 托马斯·赫尔佐格 伦佐·皮亚诺

Abstract The paper tries to contrast and analyze the building technology between Thomas Herzog and Renzo Piano from the technology standpoint . Their design skills are different on the basis of their different basic idea,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 However, both of them created the wonderful projects,which could combine the technology and artist together perfectly. Key words Building technology ,Design skill, Thomas Herzog ,Renzo Piano

从技术到艺术

——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建筑技术观的比较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The Contrast of Building Technology between Thomas Herzog and Renzo Piano

1 建筑技术的历史回顾

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建筑发生了巨

变。西方古代建筑从柱式、拱券到穹顶的发展,都是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而出现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和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撰写的《论建筑》都总结了前人建筑技术的经验。到了近代,新的建筑技术极大推动了建筑形式的革新。324m 高的埃菲尔铁塔、跨度达百米的机械馆和以钢铁、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的超大建筑水晶宫不断颠覆着以往的建筑形式。到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建筑派的诞生把建筑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施工方法不断地出现,为建筑的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到20世纪70年代,作为高科技风格里程碑的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的落成,引起了人们对新技术和艺术能否很好结合展开热烈的讨论。与此同时,伦佐·皮亚诺、诺曼·福斯特和托马斯·赫尔佐格等活跃的建筑师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创作活动也是方兴未艾。

2 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

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 Herzog以下简称“TH”)是德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教授。他以关注技术,注重生态而享誉国际建筑界。其通过高水平的工艺技术,把太阳能技术融入建筑当中,并提出了太阳能应用于都市的建筑构想,被誉为近二十年来太阳能建筑和建筑革新领域内的开拓者。TH

的作品将生态技术和建筑创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以下简称“RP”)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是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RP因和理查德·罗杰斯共同设计了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而被人熟知,并被冠以“高技派”的名号。RP是世界公认擅长运用技术的建筑大师,其不断探求用技术去解决建筑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3 建筑技术观的比较

T H和RP都擅长运用技术,但由于其建筑技术观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对结构的开发,材料的处理以及设计出发点上的差异。3.1 从技术到生态设计VS从技术到仿生

设计

T H的设计以生态为中心,其技术是为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功能。而RP是仿生设计的积极实践者,其技术从某些程度上来说是为解决形态和结构体系而运用的。

(1)从技术到生态设计

维特鲁威的经典三要素包括了“坚固”、“美观”、“实用”,而在TH那里,除此之外还加上了“生态”。TH作品是以在技术方面不断的创新研究为基础,综合考虑建筑的通风、自然采光以及气候舒适性,为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寻求创造性的解答。

在雷根斯堡住宅的设计中TH采用了“被动式技术”。屋顶以倾斜形式一直延伸到地

先锋论坛Comments Forum

Fu Jiafeng Guan Kaixiong

傅佳锋管凯雄

10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02/2012

面,这样南侧玻璃的三角形体量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图1);可移动的玻璃也可使起居室扩大到南边的玻璃温室;厚重的楼地板和温室底部的砾石可在白天储藏热量,晚上再释放到室内,过多的热量可通过北部实墙面的通风口释放出去(图2);南边形体上的切割,也是为了保留原有地基上的树,他们可以在夏天遮蔽阳光(图3)。可见,雷根斯堡住宅的建筑形式和外表都受到了技术、生态的影响,并从而确立了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独特的建筑形式。

(2)从技术到仿生设计

我们或许可以用“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来说明RP对于仿生设计的关注以及其对于建筑创作最终目标的追求。RP曾经说过,“自然将一切安排妥当,对其认真观察可以教会我们许多东西”。 RP 利用技术把建筑处理成颇具想象力的自然生物形态。在RP许多的作品中可以找到自然的原型:恐龙骨架、贝壳、叶脉等。在RAVENNA运动大厅的设计中,其半个屋顶的模型和扇贝或者棕榈的叶片及其相似。IBM旅行帐篷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蝙蝠和鸟类翅膀的动作,从而增强了帐篷的可移动性和伸展性(图4)。在细部构造设计中,通过铝结构与木支架的结合展示出了

对一种呈手指状植物的茎和叶脉形态的仿效(图5)。

3.2 旧物新用VS物尽其用

T H对旧材料的性能改造和重新利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RP虽然对传统材料有着同样的关注,但是他的侧重点是充分开发利用材料的固有特性。

(1)旧物新用

在TH的设计中尽管使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但TH本人对“新”却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认为:“新不一定就是好的,很可能还是错的,重要是要了解技术和材料的使用目的。”砖是一种及其传统的建筑材料,TH秉着“旧物新用”的理念,从改变砖的制造和施工工艺角度入手,创造出了具有自重轻、耗材低、保温隔热性能高的生态砖。“这种旧材料的新用法便很有意义,我喜欢遵循这样的思路去发明、尝试新材料和新技术。”TH如是说。

正是遵循这样的思想,TH用小尺度粘土板和瓷砖开发出了一种灵活且易于管理的立面系统——粘土面砖立面板系统(图6)。该系统可以解决沉重的大尺度立面构件与厚保温层连接时,所造成的结构与建造上的问题。与大尺度的外立面材料相比,该系统具

有单位面积重量小、易于适应不同环境和方便替换次品的特点。该系统在汉诺威的DMAG大楼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创造了一种特殊而自然的灰色调,呈现了一种新的肌理,取得了良好的美学效果(图7)。

(2)物尽其用

虽然RP一直与“高技派”联系在一起,但是RP并不是一味热衷新材料,他所选用的材料通常是主流的钢、玻璃或者当地的传统易得材料。RP并不像理查德·罗杰斯和诺尔曼·福斯特把着眼点放在金属光亮质感和玻璃冷酷外表上,而是采取了“物尽其用”的策略,积极挖掘材料的潜在性能。

石材是具有坚固、耐久、美观等特性的传统材料,在RP的完美诠释下,许多作品杰出地彰显了石材的各方面的特性。在意大利卡利亚里工业信托银行新总部大楼设计中,RP不仅发挥了石材庄重、大方的特质,而且具有开创性地把石材设计成精致的、具有韵律感的采光带,从而给建筑增添别样生动的效果(图8)。因为该作品中石材在外立面的精彩运用,获得了2000年国际建筑石材奖的一等奖。在意大利的帕德罗·皮奥(Padre Pio)朝圣教堂设计中,RP对石材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在教堂的设计中,RP就地取材,不仅用石材作为屋面和铺地材料,

图1 建筑形式图2 概念草图图3 保留的树木

图4 IBM旅行帐篷外观图5 IBM旅行帐篷细部

图6 卡塞尔某诊所粘土面砖立面板系统效果

1

24

6

还用作结构材料。教堂中50m跨度的石材支撑拱,将石头支撑拱的跨度推向了极限,淋漓发挥了石材的特性(图9)。

3.3 从理性出发 VS 从感性出发

T H的建筑设计体现出了德国人的严谨、理性,相比较作为意大利人的RP,则多了份浪漫和感性。

(1)从理性出发

T H曾经说过:“我将建筑设计看作是进入特定的研究过程的机会。”TH的所有设计都经过了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所有建筑技术的应用,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计算机模拟或实验验证。另外,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材料学家等专业人员的参与,也为创造性提出技术解决方案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支持。可以说,TH的设计是在理性设计思维指导下完成的。

在设计林茨的会议展览中心项目时,TH首先制作了设计用地及周边环境的模型,然后根据当地气象条件,与空气动力学家、物理学家共同对模型进行风洞仿真试验,确定屋顶的气流情况,最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建筑最科学最美观的外形轮廓。为了保证如此扁平、大进深的建筑内部有足量的空气交换,TH在屋顶的顶端设计了一个阻流板式的封盖物,利用“文式管效应”来保证室内空气的逸散。可见,林茨的会议展览中心最终独特形式的确定,是TH在理性设计思维的指导下完成的(图10)。同样,在完成博览会大屋顶这样复杂造型时,几乎一半的设计是在风洞实验中开展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模型试验以确保这样独特的造型真正得以实现(图11)。

(2)从感性出发

“他赋予每一个工程以非常认真的目的性,与其对材料抒情诗调的相结合(以及他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最后出现了一

个超凡脱俗的、精巧透明的建筑。”这是印

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对皮亚诺的褒奖。

RP从感性出发,带着对材料艺术家般的灵

感,创造了具有人情味的作品。

在谈到日本关西国际机场建筑构思

时,皮亚诺这样说:“任何地方都会有其

精神,就连关西国际机场这样一无场地,

二无岛屿,一无所有的较为抽象的地方也

不例外。我们仍然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和

彼德·莱斯一道乘小船勘查现场,构思着

设计的创意、小岛的轮廓以及建筑的尺

度。”可见,在用技术创造关西国际机场

航站叹为观止的超环形曲面屋顶之前,皮

亚诺已经从感性的角度把握了关西地区的

特有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感性认知的

介入,从而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具有

别样人情味的建筑作品(图12~13)。

结 语

“用我们的技术,我们可以做出人们从

未梦想过的东西。”沙利宁是这样赞叹技术

的。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对技

术都有着极大热情:他们同样对建筑结构的

开发和利用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实践;同样对

建筑材料处理和运用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研究;

同样对技术和艺术之间的矛盾有着巧妙的解

决之道。由于建筑技术观的不同,虽然导致

了他们设计手法的迥异,但他们都创造出了

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 ■

资料来源:

图1~3、6~7、10~11:托马斯·赫尔佐格的作品与思

想,《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著.北京:中国电力

出版社.2006;

图4~5、8~9、12~13:伦佐·皮亚诺的作品与思想,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

社.2006。

参考文献

1 [德]英格伯格.佛拉格等编著.托马斯.赫尔佐格建

筑+技术.李保峰,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3.

2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托马斯·赫尔佐格的

作品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伦佐·皮亚诺的作品

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 刘松茯, 陈苏柳. 伦佐·皮亚诺. 北京 :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5.

6 李保峰. 生态建筑的思与行——托马斯·赫尔

佐格教授访谈. 新建筑, 2000.

7 Colin Davies. High tech architecture. London :

Thames and Hudson, 1988.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副教授

430074

274146935@https://www.doczj.com/doc/9f10911120.html,

2011 07 25

作者单位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邮 编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图7 汉诺威MAG大楼立面效果

图8 工业信托银行立面细部

图9 帕德罗·皮奥朝圣教堂内部

石拱结构

图10 林茨会议中心独特形式

图11 博览会大屋顶

图12 关西国际机场细部构造

图13 关西国际机场鸟瞰全貌

78910 111213

11

02/2012HUAZHONG ARCHITECTURE华中建筑

伦佐皮亚诺建筑设计思路的探讨

伦佐皮亚诺建筑设计思路的探讨 摘要: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充满了活力和自由,通过对他作品的分析,来看他如果对技术的运用,对场所的尊敬和对自然的结合。 关键词:伦佐·皮亚诺技术场所自然 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建筑大师,从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到关西国际机场,芝贝欧文化中心,波茨坦广场,热那亚地铁,以及豪华体育场,他的作品种类的繁多,设计风格的多样,涉足领域的广阔,无不体现出他的自由和活力。 伦佐·皮亚诺是一个极具时代性的建筑师, 他的作品强烈地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他的许多作品已成为世纪的不朽之作。法国巴黎的蓬皮杜文化中心、日本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 南太平洋新卡里多尼亚岛的努美阿芝贝欧文化中心, 以及皮亚诺目前的办公室位于热那亚附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实验室, ,使得皮亚诺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这些作品反映了技术、传统和自然三者之间的一种真正的和非凡的结合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对细部的精细把握、对场所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真正的自然化建筑的不断追求使其成为高技派建筑的领军人物。他以时代与场所、技术与自然为主题的创作理念和设计手法对我们这个世界正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一、以技术把握时代特性 当普利茨凯奖的评委们称赞皮亚诺的作品是“特有的将艺术、建筑与工程相融合”时, 他认为不仅是“工程”、更是“构造’。这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关, 皮亚诺出生于热那亚一个建筑商的家庭, 毕业于米兰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在学期间就参与父亲的工作, 并受到多位注重实践的建筑师的影响。他的成长伴随着在构造中获得的愉悦。长期以来对构造方式的关注使皮亚诺形成了独特的“技术性思维” , 即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 捕捉结构、构造和设备技术与建筑功能、建筑造型的内在联系, 寻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将一业技术及高度复杂的“软技术”以造型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一了两点, 其一,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皮亚诺认为, “新技术使人群间和文化间的联系进人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对于当代表现形式的探索, 不能与技术革新相分离, 也许这才是我们时代文明的显著特色和影响设计的主要因素。建筑师应该使用时代赋予他们的工具, 拒绝使用当代材料完全

伦佐皮亚诺读后感

读《伦佐﹒皮亚诺》有感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有成就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许多作品已成为不朽之作。法国巴黎的蓬皮杜文化中心、日本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美国休斯顿的曼尼尔博物馆、南太平洋新卡里多尼亚岛的特吉巴欧文化中心,让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皮亚诺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字。 了解了他以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对时代与场所、技术与自然为主题的建筑设计理念,他推崇技术与艺术结合,对材料有极高的悟性。他的作品更是以表现出一个全新的、全面的“技术模式”为其主要特征。皮亚诺注重建筑艺术、技术以及建筑周围环境的结合。他的建筑思想严谨而抒情,在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方面他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原有的生态环境。 在他的作品中,广泛地体现着各种技术、各种材料和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这些活跃的散点式的思维方式是一个真正的具有洞察力的大师和他所率领的团队所要奉献给全人类的礼物。这是20世纪乃至前几个世纪的大师们的共同理想。他重视材料的运用,对材料有着特殊的敏感,他更重视技术对材料性能的进一步发掘,经他手使用的材料都被发挥到了材料性能的极至。 他提出的所谓的“技术模式”的概念是从技术的多重属性的角度加以界定的,是经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分析与论证进行合理的整合,是分层次而且尽量客观的阐述。并能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创造性的利用与发展。是“适用技术”及“全面技术”观的综合体现。即“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寻求具体的整合途径,对多种技术加以综合利用、继承、改进、创新”。 皮亚诺的技术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属性: 1、是从自然属性出发,皮亚诺着眼于生态人居环境的创造,用技术解决生态问题,有效的利用能源,美化城市环境,使建筑能够以和谐的方式与自然共处。 2、是阐释文化属性的一面,皮亚诺注重技术与地域文化的结合还有和当地文化背景的结合。 3、是从艺术属性出发,以多种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建筑艺术形式,具有比以往任何传统建筑更大的可塑性,为建筑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的余地。 面对当今建筑形式趋同的现象,皮亚诺在技术上的应用上独具特色,结合了生态的、人文的、地域的、经济的等诸多观点,建构了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整合的技术模式。 皮亚诺一直在试验和探索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潮流中探索到现代建筑与历史传统、场所环境之间的连接因素以及解决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的方法。皮亚诺在探索期间为此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一种全面技术模式的创作理念。 皮亚诺的全面技术模式及理念的形成的四个探索时期: 1、对原型化技术的探索时期:主要是对轻质结构在建筑中的运用的探索,他主要致力于轻质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体现“自由化”的思想,追求“轻巧、透明、自由”的建筑思想和创作理念。 1966年罗马的一家硫磺提取工厂是皮亚诺设计的第一个项目,他将研究的轻质结构应用其中。

伦佐_皮亚诺生态建筑创作中动态的自然要素

第9卷 第2期 2007年3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 F H IT (SO C I AL SC IEN C ES ED IT I ON )   Vol .9No .2Mar .,2007 收稿日期:2006-12-06 作者简介:陈苏柳(1980-),女,吉林吉林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刘松茯(195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生 导师,教授,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饶望(1977-),男,吉林吉林人,建筑设计师,从事建筑设计研究;樊璇(1978-),女,湖北武汉人,城市规划师,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伦佐?皮亚诺生态建筑创作中动态的自然要素 陈苏柳1 ,刘松茯1 ,饶 望1 ,樊 璇 2 (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01;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广东深圳518034) 摘 要:生态的技术观是伦佐?皮亚诺的建筑创作中的重要理念之一。他在建筑创作中对建筑的适宜性和可持续性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过探索各种技术手段,将绿色植物、光、声、空气等生态的自然要素融入到建筑设计和环境之中,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手法,同时也丰富了建筑的形态和内容。 关键词:伦佐?皮亚诺;自然;技术;植物;无形元素 中图分类号:Tu -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1971(2007)02-0001-06 “上帝、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建筑设计师,他 做了大量的精确计算。我们人类用到的结构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如剪力、合力、轴力、刚度比、拉应力等…)以及形态,统统都是从大自然、上帝那里偷偷旁听来的。”[1] 伦佐?皮亚诺善于从自然中挖掘各种技术,并把这些自然的技术应用到建筑创作当中。他认为:“建筑是建立在真正自然之上的第二自然,应该重视建筑的可持续性。谈到建筑的可持续性,就意味着建筑师们应该理解自然,把握好生态的技术观,并且重视空间中无形元素的技术处理以及自然元素的巧妙运用。”他不断地探索多种多样的技术,从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到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去创新技术,进而将技术的研究投入到建筑的动态过程之中。在设计中,他也时刻不忘记把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移植到建筑之中,体现其生态的技术思想,并贯穿于设计的始终。 一、建筑中植物要素的交融互动 生态环境的建立是生态建筑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生态环境中,植物的加入,使建筑与自然交相辉映,犹如加入到了“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1] 的协奏当中。建筑与植物的交融式设计,贯穿的是一种生态的设计思想,只要采用的技术手段适宜,就可以达到建筑与自然共生的效果。在伦佐?皮亚诺几十年来的设计中,植物一直是他不可或缺的创作要素,“外部景观化,内部植被化” 被作为其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 第一,植物在建筑入口周围的运用,形成了伦佐?皮亚诺突出建筑入口的典型手法,并为人们提供了可伸展的而又令人愉快的入口景观与流线。1981年,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完成的位于美国休斯顿市的曼尼尔收藏艺术馆(The Menil Collecti on )设计之中,植物的加入使其自然平静、 清爽宜人,而又与场地环境有机协调。伦佐?皮亚诺在场地内大范围地布置了与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树木,其中有一些树木被设置在柱廊内,以躲避夏日的炎热和冬季的严寒。而另一些则引导着人流走向位于树木丛中的艺术馆的主入口。这样一来,树木及它们在门廊处形成的轴线一同成为强调建筑主入口的重要元素。这里的树木被修剪成各种形态,高低错落,在建筑物前形成了一种雕塑式的丛林景观。它们没有全部躲避在天棚的遮荫下,而是作为伴随人们路程中可观赏的景色而存在着(见图1,图2)。 图1 曼尼尔艺术馆———顶棚板的设计 与周围植物的有机结合

1998年伦佐·皮亚诺(意大利)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A view of Centre George Pompid A view of Centre George Pompid

Aerial View of the Kansai Air The 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简介: 1937年9月14日,伦佐·皮亚诺出生在热那亚一个建筑商家庭。1964年他毕业于米兰理工学院的建筑学校。1964年—1970年间主要在米兰从事建筑设计。 1970年起他开始了与里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s)的合作,成立了皮亚诺·罗杰斯(Piano & Rogers)设计事务所,并成功的完成了蓬皮杜中心的建筑设计工作。这是皮亚诺建筑设计的第一成熟期,也是他第一风格的顶点和终结。与此同时,他开始了与彼德·雷斯(Peter Rice)的合作,1977年,成立了称为皮亚诺·雷斯(Piano & Rice)设计事务所。1980年以后,他的事务所改称为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并在巴黎和热那亚设立常驻办公机构。1998年,皮亚诺荣获普利兹建筑奖(Pri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皮亚诺注重建筑艺术、技术以及建筑周围环境的结合。他的工作涉及到人文学科以及现代技术的大部分领域。他的建筑思想严谨又舒情,在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方面,大胆创新又勇于突破。用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实现与先辈大师诸如达·芬奇、米开朗杰罗同样深远的理想——人、建筑与环境完美的统一。并以热诚的态度关注着建筑的可居住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皮亚诺的作品范围惊人,从博物馆、教堂到酒店、写字楼、住宅、影剧院、音乐厅以及空港和大桥。在他的作品中,广泛地体现着各种技术、各种材料和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这些活跃的散点式的思维方式是一个真正的具有洞察力的大师和他所率领的团队所要奉献给全人类的礼物。这是本世纪乃至前几个世纪的大师们的共同理想。他重视材料的运用,对材料有着特殊的敏感,他更重视技术对材料性能的进一步发掘,经他手使用的材料都被发挥到了材料性能的极至。这种敏感,可以说来自于工匠世家深厚的家学和传统,来自于天性和勤奋。他没有继承父辈们所从事的家族事业,而是意无反顾地投身于他所热爱的建筑设计工作。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的事业却实现了他家族长久以来无法实现的梦想。 皮亚诺十分重视各种技能的发挥,不仅仅是徒手制图技能,还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更重要的是他重视实际动手的模型制作能力。而他工作室中的模型车间更是集中体现其重视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实际作法。 从业三十余载的皮亚诺,就是这样孜孜不倦,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建筑设计事业中,并在不断继承、不断打破传统的过程中逐步成熟。在他的建筑实践中,发明、创新、突破始终是他向空间“维度”探索的法宝,在梅尼博物馆的设计中,他以单纯的形式唯美的比例,将建筑的美回复到功能主义的设计理想中,并发明了可以让阳光永驻的太阳能采光装置,将非物质的成分例如阳光引进建筑之中,并成为建筑的组成部分。在蓬皮杜中心的建造过程中,他设计了一种全新的钢索结构部件,在这种部件被全法国的钢铁公司公宣部为无法实现后,而他仍然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设计,最终

轻飘飘的建筑——伦佐·皮亚诺的建筑世界

轻飘飘的建筑——伦佐·皮亚诺的建筑世界 IBM的主管们疑虑重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设计的极具创造性的巴黎办公室模型看起来是如此不堪一击。毕竟,它是作为公司新的巡回展示厅的建筑模型,而不是马戏团帐篷。幸好,皮亚诺对此早有准备。像一个快乐的嬉皮士,蓝色的眼睛在金属镜架后面闪烁着光芒,这位黑胡子建筑师将模型放在地板上,然后拿出一把长柄大锤,朝它重重地一击。模型纹丝不动。第二天,皮亚诺接到他所设计的展示厅已被通过的消息。 那是1983年的春天,这位热那亚建筑师45岁,正是喧哗与骚动的年龄。现在,16年过去了,皮亚诺沉静了许多,却依然倔强。他是1998年建筑业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奖的获奖者,但他很少借用这种戏剧性的场面来证明自己。

最近,这位建筑师又在他坐落在意大利海滨的Punt Nave工作室里主持了一次盛会。主顾、建筑师、工程师以及施工员们都集中在这儿,讨论悉尼一幢38层的办公大楼的设计方案。这幢大楼将被包在一张巨大而透明的“帆”中。这一极富戏剧效果的新颖设计具有双重意图:享受来自海湾的微风,同时回荡2600英尺以外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帆状屋顶所发出的美妙音乐。这就是典型的皮亚诺风格:一个高妙的建筑作品应该去完成而非抢占既存天空的自然之美。 世界性的声誉 1977年,皮亚诺与他的英国搭档理查德·罗格斯以乔治·蓬皮杜中心震惊了整个建筑界,这座高科技戏仿品矗立于巴黎18世纪时的市中心。自那以后,皮亚诺处处显得与众不同。活泼靓丽、五彩缤纷的通道,加上晶莹透明、蜿蜒曲折的电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上下五层、占地近百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包括专门收藏现代艺术的博物馆、临时展厅、电影院、音乐厅、多媒体图书馆和档案馆,以及壮观的观景屋顶。每天25万游人使蓬皮杜中心立即成了这座城市里最受欢迎的建筑物。为了迎接新的千年,它作了全面整修和彻底翻新。 在皮亚诺的监理下,洞穴般的入口大厅代之以新的咖啡厅和新闻中心,图书馆入口的候书长廊被缩短,顶楼简陋的饭馆被装修成别具一格的全方位服务餐厅。中心于千年盛典之际重新开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