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

部编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

部编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
部编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

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墨水的上游

陈启文

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他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具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去游泳。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埋头吃草的水牛,有鲜绿的草汁从它们的嘴边流出来。那时这里有很多的树和鸟,鸟落到了枝头,枝头上便有了歌唱。听见鸟唱,但看不见鸟。鸟躲在绿荫里。它旁边可能还有一只。我听见另一只鸟,在唱。每天黄昏,当我们赤膊走向河流时,一行行碧树,全都默不作声地披着霞光,每一匹叶子轮廓分明。一泓清泉,就被这样一大片碧绿的树掩映着,水中投下斜长的树影,水于是透明,碧绿。。而河流总是愈明净,愈深邃。干净的河水里,晃动着我们年轻的身影,晚霞透过繁茂的枝叶照在我们身上,那时我们的身影也是干净的。是的,我曾潜入很深的水里,那么深,也有神奇的阳光照进来,照亮了水底下的动物和植物,一条条鱼闪亮的鳞片,在最深的地方闪烁出来。还有风,神奇的风,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刮过。我之所以对这一切感到神奇,只因为我是人,我误入了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很快我就支持不住了,我从水底下冒了出来,而我纯粹因为好奇的短暂进入,已给那个碧清碧清的世界制造了一场不小的恐怖,那一泓清泉突然变得浑浊了,很多的鱼惊恐万状地跳起来,它们可能被我搅浑的水呛着了,想换口新鲜空气。但它们活泼跳跃的样子却是人类很欣赏的,甚至觉得是很诗意的。

⑤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

⑥但现在,这条河流已经毫无诗意和灵气了。河里漂满了船,但不是为屈子招魂的龙舟,也不是杜甫坐过的那一叶扁舟,那是淘金船,挖沙船。金子是好东西,现在,沙子也变成了好东西。我一路上看看到的是坍塌的江岸,连绵的沙堆,倾倒河谷里的垃圾。更有大量的矿砂、尾堆,把把这条河流挤得越来越逼仄,汨罗江只剩下了半边水,半条命了。这条昔日的黄金水路,现在几乎看不到一条渡船,船已经很难走通了,连河流自己也走不通了。那如水的温柔,被日复一日的逼得严厉起来,河岸被她日夜冲刷得支离,破碎,江畔的农舍,田地,正在咧开了一道道裂缝,河边的土路,狭窄而倾斜,也是到处布满了裂缝。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你感到它随时都会断裂,塌陷,随时都会跌入更深的疯狂。

⑦不仅是汨罗江。我已经穿越了无数的河流,都已经很难寻觅见一泓清泉了。流失的不仅是水土,我感到血管里的血也在流失,--渴。渴得最厉害时,嗓子里有腥甜的味道,那其实是血的味道。血是腥甜的,只有最干渴的旅人才能感觉到。

(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屈原投江的经过及沉沙港的来历,让读者感受到屈原以死明志的决心。

B.文章第三段引余光中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照应了标题。且所引之话,用了借喻的手法。本文引此的目的是写出了屈原、杜甫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C.文章第五段,作者说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作者之所以能在那些年写了很多诗,是因为汨罗江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启发了创作的灵感。

D.文中以在汨罗江的所见所想所感为线索,既写了和汨罗江密切联相关的两位诗人,又写了求学时的汨罗江,最后一段写了自己的感受。

(2)文章的第④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在第⑥段中说:“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案】(1)B

(2)内容:作者写到自已在汨罗江畔的求学经历和汨罗江的充满生机和诗意的秀关风景。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美好感情,与现在的失去诗意与灵气的汨罗江形成对比,为揭示文章主题作了铺想。承上启下(过渡)。由河流的充满诗意引出现在环境的被破坏。

(3)汨罗江的水道和河畔的土路都已经被破坏;曾经承载着诗意和灵气的汨罗江不被人珍珍惜。其中附载的传统文化已消失贻尽;不仅仅是泪罗江及其承我的文化,还有许多自然生志环境和传统文化都被破坏。

【解析】【分析】(1)B选项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用了借喻的手法,分析错误,该句应该是借代手法。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过渡语段的作用。第4段主要写到了作者与汨罗江的关系以及汨罗江秀美的景致。上文写了汨罗江的诗情画意,下文写到了汨罗江被破坏和污染和作者对汨罗江诗意景色的回忆,由此可见第4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为主题的揭示做了铺垫。

(3)根据题干提示“在第6自然段中”,考生确定答题区域,筛选信息要点。文中提到“河流已经毫无诗意和灵气”“随时都会断裂,塌陷”等内容;找出答题关键词后,适当完善,加

以表述。答题时首先应明确这里的路是指什么?根据文本的赏析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路既是实质的汨罗江畔的道路,又虚指文化的传承,由此便可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故答案为:⑴B;

⑵内容:作者写到自已在汨罗江畔的求学经历和汨罗江的充满生机和诗意的秀关风景。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美好感情,与现在的失去诗意与灵气的汨罗江形成对比,为揭示文章主题作了铺想。承上启下(过渡)。由河流的充满诗意引出现在环境的被破坏。

⑶汨罗江的水道和河畔的土路都已经被破坏;曾经承载着诗意和灵气的汨罗江不被人珍珍惜。其中附载的传统文化已消失贻尽;不仅仅是泪罗江及其承我的文化,还有许多自然生志环境和传统文化都被破坏。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铁凝印象

汪曾祺

①四次作代会期间,有一位较铁凝年长的作家问铁凝:“铁凝,你是姓铁吗?”她正儿八经地回答:“是呀。”这是一点小狡狯。她不姓铁,姓屈,屈原的屈。我不知道她为什不告诉那年纪稍长的作家实话。姓屈,很好嘛! 她父亲作画署名“铁扬”,她们姐妹就跟着一起姓起铁来。铁凝有一个值得叫人羡慕的家庭,一个艺术的家庭。铁凝在一个艺术的环境长大的。铁扬是个“不凡”的画家——铁凝拿了我在石家庄写的大字对联给铁扬看,铁扬说了两个字:“不凡”。我很喜欢这个高度概括,无可再简的评语,这两个字我可以回赠铁扬,也同样可以回赠他的女儿。铁凝的母亲是教音乐的。铁扬夫妇是更叫人羡慕的,因他们生了铁凝这样的女儿。“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屈铁凝。上帝对铁扬一家好像特别钟爱。且不说别的,铁凝每天要供应父亲一瓶啤酒。一瓶啤酒,能值几何? 但是倒在啤酒杯里的是女儿的爱!

②上帝在人的样本里挑了一个最好的,造成了铁凝。又聪明,又好看。四次作代会之后,作协组织了一场晚会,让有模有样的作家登台亮相。策划这场晚会的是疯疯癫癫的张辛欣和《人民文学》的一个胖胖乎乎的女编辑,-----对不起,我忘了她叫什么。二位一致认为,一定得让铁凝出台。那位小胖子也是小疯子的编辑说:“女作家里,我认为最漂亮的是铁凝!”我准备投她一票,但我没有表态,因为女作家选美,不干我这大老头什么事。

③铁凝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两腿修长,双足秀美,行步动作都很矫健轻快。假如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形容铁凝的体态,只有两个最普通的字:挺拔。她面部线条清楚,不是圆乎乎地像一颗大香白杏儿。眉浓而稍直,眼亮而略狭长。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精精神神,清清爽爽的,好像是刚刚洗了一个澡。我见过铁凝的一些照片。她的照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露齿而笑的。不是“巧笑倩兮”那样自我欣赏也叫人欣赏的“巧笑”,而是坦率真诚,胸无渣滓的开怀一笑。一类是略带忧郁地沉思。大概这是同时写在她的眉宇间的性格的两个方面。她有时表现出有点像英格丽·褒曼的气质,天生的纯净和高雅。有一张放大的照片,梳着篷松的鬈发(铁凝很少梳这样的发型),很像费雯丽。我当面告诉铁凝,铁凝笑了,说:“又说我像费雯丽,你把我越说越美了。”她没有表示反对。但是铁凝不是英格丽·褒曼,也不是费雯丽,铁凝就是铁凝,世间只有一个铁凝。

④铁凝胆子很大。我没想到她爱玩枪,而且枪打得不错。她大概也敢骑马!她还会开汽车。在她挂职到涞水期间,有一次乘车回涞水,从驾驶员手里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后排坐着两个干部,一个歪着脑袋睡着了,另一个推醒了他,说:“快醒醒!你知道谁在开车吗?——铁凝!”睡着了的干部两眼一睁,睡意全消。把性命交给这么个姑奶奶手上,那可太玄乎了!她什么都敢干。她写东西也是这样:什么都敢写。

⑤铁凝爱说爱笑。她不是腼腆的,不是矜持渊默的,但也不是家雀一样叽叽喳喳,哨起来没个完。有一次我说了一个嘲笑河北人的有点粗俗的笑话:一个保定老乡到北京,坐电车,车门关得急,把他夹住了。老乡大叫:“夹住俺腚了! 夹住俺腚了!”售票员问:“怎么啦!”——“夹住俺腚了!”售票员明白了,说:“北京这不叫腚。”——“叫什么?”——“叫屁股。”——“哦!”——“老大爷你买票吧。您到哪儿呀。”——“安屁股门!”铁凝大笑,她给续了一段:“车开了,车上人多,车门被挤开了,老乡被挤下去了,——‘哦,自动的!’”铁凝很有幽默感。这在女作家里是比较少见的。

⑥关于铁凝的作品,我不想多谈,因为我只看过一部分,没有时间通读一遍。就印象言,铁凝的小说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哦,香雪》一样清新秀润的。“清新”二字被人用滥了,其实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河北省作家当得起清新二字的,我看只有两个人,一是孙犁,一是铁凝。这一类作品抒情性强,笔下含蓄。另一类,则是社会性较强的,笔下比较老辣。像《玫瑰门》里的若干章节,“生吃大黄猫”,下笔实可谓带着点残忍,惊心动魄。王蒙深为铁凝丢失了清新而惋惜,我见稍有不同。现实生活有时是梦,有时是严酷的、粗粝的。对粗粝的生活只能用粗粝的笔触写之。即便是女作家,也不能一辈子只是写“女郎诗"。我以为铁凝小说有时亦有男子气,这正是她在走向成熟的路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⑦我很希望能和铁凝相处一段时间,仔仔细细读一遍她的全部作品,好好地写一写她,但是恐怕没有这样的机遇。而且一个人感觉到有人对她跟踪观察,便会不自然起来。那么到哪儿算哪儿吧。

(1)给第①段中加点的字注音:狯:________

(2)第③段作者认为铁凝像英格丽·褒曼(外国影星)、费雯丽,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第④段作者是如何描写铁凝的特点的,请加以分析说明。

(4)联系全文,作者从多方面展现了铁凝形象,请加以概括。

【答案】(1)kuài

(2)①写铁疑的气质、外貌与英格丽·褒曼和费雯丽相似,表现了铁疑的漂亮和天生的纯

净、高雅的气质。②同时引出下文,突出铁疑的美、铁凝的性格、铁凝的才华具有她自己的独特性,她是人世间独无二的。

(3)动作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叙写铁凝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的动作和后排两个干部的反应,突出其胆量大,表现她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写的个性特点。

(4)①外貌(形象);②行事作风;③性格特点;④作品风格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从近几年的字音考查题来看,一般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字词,其中大部分字词的读音都是我们熟悉的。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重平时积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根据题目类型选择合适的做题方法。如遇生僻字,可结合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进行读音的推断,可结合所在词语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推断。“狡狯”一词是狡诈奸猾的意思,根据语境可知是贬义词褒用。其中“狯”字是形声字,从犬,会声,注意不要误读成huì,应读作kuài。

(2)本题题干中要求分析作者认为铁凝像英格丽·褒曼(外国影星)、费雯丽的作用。英格丽·褒曼和费雯丽都是国际影星,再结合文中语句“她有时表现出有点像英格丽·褒曼的气质,天生的纯净和高雅”“有一张放大的照片,梳着篷松的鬈发(铁凝很少梳这样的发型),很像费雯丽”,可知从内容上是为表现铁疑的气质、外貌出众与高雅。后文又说“铁凝不是英格丽·褒曼,也不是费雯丽,铁凝就是铁凝,世间只有一个铁凝”,从结构上又引出下文,写铁凝的美不仅在外表,更独特的是其性格和才华,突出她是独一无二的。(3)本文第④段内容主要写铁凝胆子很大。具体表现是:爱玩枪,敢骑马,还会开汽车,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写。文中“从驾驶员手里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是正面动作描写;“后排坐着两个干部,一个歪着脑袋睡着了,另一个推醒了他,说:‘快醒醒!你知道谁在开车吗?——铁凝!’睡着了的干部两眼一睁,睡意全消。把性命交给这么个姑奶奶手上,那可太玄乎了! ”写他人语言和动作反应,是侧面描写。突出铁凝的胆识。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4)本文具体描写铁凝形象特点的内容是三至六段。抓住这四个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并加以概括。③段写“铁凝长得不高不矮……”,这是从外貌上展现铁凝形象;④段写“铁凝胆子很大。……她什么都敢干。她写东西也是这样:什么都敢写”,这是从胆识或行事作风上展现铁凝形象;⑤段写“铁凝爱说爱笑”“铁凝很有幽默感”,这是从性格上展现铁凝形象;⑥段写“关于铁凝的作品……”,这是从作品风格上展现铁凝形象。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⑴kuài

⑵①写铁疑的气质、外貌与英格丽·褒曼和费雯丽相似,表现了铁疑的漂亮和天生的纯净、高雅的气质。②同时引出下文,突出铁疑的美、铁凝的性格、铁凝的才华具有她自己的独特性,她是人世间独无二的。

⑶动作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叙写铁凝接过方向盘,呼呼就开起来的动作和后排两个干部的反应,突出其胆量大,表现她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写的个性特点。

⑷①外貌(形象);②行事作风;③性格特点;④作品风格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的辨析主要是辨识并确认汉字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正确读法。特别是常见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注意积累和练习。(2)本题考查文中对人物描写采用艺术手法的作用分析,写其他人物主要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用明星英格丽?褒曼和蒋雯丽类比,既可以赞美她的美丽,又突出了她不凡的

气质“天生的纯净和高雅”,“但是铁凝不是英格丽?褒曼,也不是费雯丽,铁凝就是铁凝,世间只有一个铁凝”,可见,还能用这两位明星的美貌来衬托铁凝除了美貌,还具有才华。(3)本题考查对语段采用描写手法的分析,注意用词用语和句式特点,以及描写人物的正侧面手法分析。先总结“胆子大”,接着连举打枪、骑马、开汽车等几个例子,用语直接简朴,是白描手法;再用其他人的反应来侧面烘托,突出其胆子大的特点,再引出作者真正想突出的内容:“她什么都敢干。她写东西也是这样:什么都敢写”,塑造出铁凝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形象。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选题。

(一)家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而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嗓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

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二)不能没有家(节选)

梁衡

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有来定底色。家庭教有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一是绝对的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有不懂事的孩子说:“我不吃难道你饿呀?”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中疼。同时又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他哪怕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骂的手段,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破他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

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孩子彻底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孩子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脸色而止步,不会自我束缚而罢休。甚至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社会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规范统一,是规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创造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将一去不复返。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

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身家庭教有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么想来,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选自珠海市《从‘悦读’开始改变第153辑》有删减)(1)下列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家》开篇划线句子“那么,家是什么呢?”为过渡句,承上启下。通过设问引起作者对家三个层次的思考,故其作用为总领全文。

B.《家》一文作者引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对女神卡吕浦索的一番话语,想借此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女神)的欣赏和赞美。

C.《家》一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家”的真谛,传达出他对“家”的哲学思考。

D.《不能没有家》一文作者认为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并指出家庭教育是这三种中最重要的,是其他两者不可替代的。

(2)请品读《家》一文,概括文中“家”的几层含义。

(3)两篇文章围绕“家”这一主题,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说理方式,请结合文本简作要赏析。【答案】(1)C

(2)①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侧重分析家是一只船);②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侧重辨析河流与船、岁月与家的关系);③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侧重理解“亲爱”一词)

(3)①《家》通过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完成说理。文中作者多次引用诗人、哲人的话及经典诗句,使文章典雅、含蓄;文章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船”“港湾”和“河岸”,揭示“家”的真谛;文章用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证明家的意义——是永远的岸。②《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文章首先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同,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之后列举了大量家庭实例,论证家庭之爱“绝对的负责”“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两个特点。最后一段层层说理,提出论点“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解析】【分析】(1)A项,“故其作用为总领全文”错误,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引起下文,而不是总领全文。总领全文就是抓住全文要旨,开门见山,点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即用简明扼要的一两句话概括全篇文章的中心内容。B项,“想借此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女神)的欣赏和赞美”错,作者引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对女神卡吕浦索的一番话语,想表达无论多美的事物,都比不过自己的结发妻子与家庭。C项,正确。D项,“是其他两者不可替代的”说法欠妥,作者在文章中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其有较于两者不同的特点,文中认为“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但没有厚此薄彼。故选C。

(2)文章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船”,其中,“家”是本体,“船”是喻体。结合原文第一层“家是一只船”的第三自然段“这是一只小小

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可以概括出“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依据“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可以概括出“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依据“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可以概括出“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3)《家》运用了比喻论证,把“家”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家是温暖的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即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家是永远的岸”: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引用马致远的词曲“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家》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原文“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腾黄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原文第一段“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运用的是“对比论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进行比较,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是举例论证,说明“绝对的负责”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也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

最后一段通过“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身家庭教有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的层层推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故答案为:⑴C;

⑵①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侧重分析家是一只船);②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侧重辨析河流与船、岁月与家的关系);③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侧重理解“亲爱”一词)

⑶①《家》通过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完成说理。文中作者多次引用诗人、哲人的话及经典诗句,使文章典雅、含蓄;文章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船”“港湾”和“河岸”,揭示“家”的真谛;文章用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证明家的意义——是永远的岸。②《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文章首先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同,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之后列举了大量家庭实例,论证家庭之爱“绝对的负责”“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两个特点。最后一段层层说理,提出论点“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及“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类题目,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材料,弄清作者是如何驾驭材料的以及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本题考查了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一般要从结构布局,中心主旨,价值意义等方面去解读。《家》运用了比喻论证,把“家”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经有过的落日

陆平

①不经意间,望着天际那一轮正在沉沉下坠的落日,忽然心头怦然一动,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遥远,很亲切,好像在潜意识中已经驻留了好久,感受着一种靠近归宿的温暖,就像一个疲惫的行人,终于在朦胧的暮色间看见了远处可以落脚的村落。

②记忆中确实有过那样一刻,扶着把铁锹,痴痴地望着遥远的那轮落日,大地是一片温和得无法表达的金黄。一只不安分的鸟雀盘旋在空中,叫着“归去,归去”催人回归应该拥有的那处蜗居。而那里,炊烟早已经袅袅飘起,一盆清冽的凉水,小桌上一海碗汤面,一盘浓浓醋味的洋芋丝,还有一夜不需要再有约束的五彩的梦。

③那回出差回来,邻座的小女孩奶身奶气地唱起一支熟悉的儿歌,童稚的歌声天真、质朴。车窗外又是那一轮亲切的落日。童年的落日,跟晚年的落日,应该是同一个太阳。那一刻的落日随着长途行驶的列车久久不肯离去。一种不舍的柔情,一种神秘的饥渴,一种

久远的感动,更有一种回归的安谧,充盈在疲惫的心头。落日实在并不比东升的旭日和朝霞低下,尽管人们习惯于对朝阳的赞美。

④几年前,在西双版纳的一个傍晚,一车游人已经疲惫地靠向座背,连导游也恹恹地不再放出百灵鸟一般动听的喉舌。这时,落日在凤尾竹编织的绿色网隙展开一幅迷离的情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正如朦胧之中的月牙,还如闪闪烁烁的星辰,那是一种实在不能太多暴露的意境。而一种幸福满向心底,这种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的赐子,这种灵犀相通的感应,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只是属于我的一个人的专利,因为同行者沉溺于旅途的困顿,不再生成这种雅兴。

⑤落日没有太多的记忆,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

⑥二千多年前的屈原,在找到最后归宿地汩罗江之前,在感慨“老冉冉其将至今/恐修名之不立”的同时,无疑也经历过太多的日出日落,也承受过落日的沐浴,他在《天问》中感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日出日落也给他的心灵带来深长的震动。

⑦当乔尔丹诺·布鲁诺被捆到那高高的十字架上,木柴在他的足下熊熊燃烧起来时,殉道者吐出的最后一句话是:“火焰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而当他最后一次在阴暗的牢房里看到落日的余晖,一定在心里想着:明天的旭日就是今天的落日。

⑧落日的故事太多,没有人能够记得住每一个发生在落日下的故事。

⑨可是每个活着的人都会面临落日,即使千百年以后的日子里,落日依旧。后人无法记得太多的前人,哪怕最亲爱的长者,可是每一个后人都将经历落日,都会想到曾经有过的落日——最美、最热烈地燃烧。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遥远”和“亲切”,都是就“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言的,但两者位置上不可互换。

B.第⑤自然段承接上文“我”对落日的记忆,引出下文屈原和乔尔丹诺·布鲁诺的例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屈原、布鲁诺这些人类历史上的先贤,他们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同最辉煌、最壮丽的落日。

D.纵观全文,作者通过人生落日与自然界落日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语言典雅含蓄,充满诗情画意。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文章引用屈原的诗以及布鲁诺的话,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答案】(1)D

(2)“今天的落日”和“明天的旭日”其实是同一个太阳,只是形态不同而已。这句话表现布鲁诺心中的坚定信念:今天(现在)在火刑架上的布鲁诺和明天(未来)得到认同的布鲁诺其实是同一个生命,只是存在方式不同而已,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不要悲观。(3)①引用前人的话,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染力;②承接上文“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照应了后文“每个人都会面临落日”,但每个人都会

记得曾经辉煌的落日的内容。作者引用屈原的话,表现了屈原对落日、对时间的思考,对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忧虑。引用布鲁诺的话,表现了他临危不惧,信奉真理,心怀光明的情怀。③作者由眼前的“落日”,追忆起昔日令他感到温暖、柔和、美丽的三个落日镜头,继而思维跳跃,联想到中外历史上两位名人“曾经的落日”,引用了两位名人的话,赞美了屈原、布鲁诺是最辉煌、最壮丽的“落日”,从平常的自然现象中,升华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解析】【分析】(1)D项中“作者通过人生落日与自然界落日的对比”这一说法不正确,作者写了三处自然界的落日:田间劳作时望见的落日、出差归来时车窗外的落日、西双版纳凤尾竹间隙的落日,突出的是落日之美,表达了对落日的喜爱和赞美。后文再写两位名人的人生落日、后人的落日,写出了生命价值的所在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人生落日”和“自然界落日”并没有形成对比。故选D。

(2)本题中要求理解“明天的旭日就是今天的落日”这句话,首先看它的表层意义,旭日就是落日,太阳始终只有一个,今夜落下,明早升起;其次结合语境,理解它的句内含义:作者想象着布鲁诺在临刑前一定想着这句话,写出了布鲁诺虽然面临死亡,面临人生的“落日”,仍心怀希望,坚信明天是光明灿烂的情怀。最后,结合文章中作者赞美自然界落日,同时歌颂了两位名人在生命中最后的“落日”的文意,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

(3)从内容上讲,引用这两位名人的话,除了前文中描写自然界的落日之外,又用联想的手法写到了人生的落日,写出了两位名人在对待“落日”时的态度,无疑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在增加文学意蕴的同时,也更富有感染力了。从结构层面来说,引用两位名人的话,既呼应了上文的“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又照应了下文对每个人都要面临落日,但都能记住曾经最辉煌的落日的描写,很有说服力。除此之外,引用名人的话,使文章不仅仅停留在描写自然界的落日之美上,而更进一步地深入到“人生”的层面,升华了主题,即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

故答案为:⑴D;

⑵“今天的落日”和“明天的旭日”其实是同一个太阳,只是形态不同而已。这句话表现布鲁诺心中的坚定信念:今天(现在)在火刑架上的布鲁诺和明天(未来)得到认同的布鲁诺其实是同一个生命,只是存在方式不同而已,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不要悲观。

⑶①引用前人的话,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染力;②承接上文“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照应了后文“每个人都会面临落日”,但每个人都会记得曾经辉煌的落日的内容。作者引用屈原的话,表现了屈原对落日、对时间的思考,对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忧虑。引用布鲁诺的话,表现了他临危不惧,信奉真理,心怀光明的情怀。③作者由眼前的“落日”,追忆起昔日令他感到温暖、柔和、美丽的三个落日镜头,继而思维跳跃,联想到中外历史上两位名人“曾经的落日”,引用了两位名人的话,赞美了屈原、布鲁诺是最辉煌、最壮丽的“落日”,从平常的自然现象中,升华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看引用对表达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的作用;引用屈原的诗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是为了表明古人也“无疑也经历过太多的日出日落,也承受过落日的沐浴”“日出日落也给他的心灵带来深长的震动”,正如今日带给作者的心灵的震动一样;引用布鲁诺的话语“火焰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是为了表达,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会因为是“落日”还是“旭日”而发生改变,自己的坚持的正确的,尽管如今遭受到不公的待遇,但等到“明天”“未来”,人们一定会像认识旭日一样重新认识到他的价值;引用他们两人的话语也是为了印证,每个人都会面临落日,尽管不一定都能被流传、记录下来,但在后世一定会有人在落日的时刻有同样的感受。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腾格里

学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

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株草,还有这充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⑩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

?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改)(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存在于吵闹的城市中的物质的东西。

B.第④段连用“爬”、“漫”、“浸”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C.第⑦段写月亮与无垠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月亮表达对纯洁、质朴精神的追求。

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内涵丰富。

(2)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

(2)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3)答题要点: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 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解析】【分析】(1)A项,“指的是物质的东西”说法绝对化。从本文最后一段所要表达

的思想情感看,作者倡导要抛弃的,不仅是物质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人灵魂深处的欲望。故选A。

(2)画线句处于文章中间,是关联前后两个语段的过渡句,因此可以推知,本题的答题区间主要是原文⑥⑦⑧段,考生应根据原文内容的不同,对这三段文字进行分点概括。结合第六段“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可概括出“我的童年记忆”;结合“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可概括出“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结合第八段“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可概括出“宇宙意识”;结合“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可概括出“生命感受”。

(3)解答本题,应在综合理解全文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对第?段的内容进行分类或分层,然后逐一概括层意,进而归纳作者的情感。从原文看,第?段可分三层,第一、二句承前过渡;第三至五句为第二层,主要表达作者的无奈和批判;剩下的句子为第三层,主要表达作者的渴望。结合“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可概括出“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结合“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可概括出“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结合“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可概括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故答案为:⑴A;

⑵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⑶答题要点: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 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⑶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题要能分析层次结构,逐条概括,答案可以选用原文的词句,但要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力求简洁、明确。作者的感情主要蕴含在字里行间,可以结合文章主旨概括。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村访酒

梁衡

①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②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③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一是参观。

④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見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⑤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⑥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梁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⑦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

院,南北为客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管,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⑧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作者先概括地写出可游之处大概有两类,而却不知道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设置悬念,自然引发下文。

B.文章巧妙运用对比,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相较,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烈,赞美汾酒的纯真。

C.作者在第⑥段详细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写出了粗糙丑陋的瓮甑、杏花村地下的水与上空的空气均是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脉络十分清晰,叙述了杏花村访酒时品酒和参观酒的制作等过程。

(2)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所品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答案】(1)B

(2)①如“淡淡的黄色”“一阵清香”“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从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角度描写,细腻生动。②如“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运用通感,以视觉来描写嗅觉,写出了酒香四溢。③如“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通过人们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汾酒的美味与纯真。④如“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运用联想,唤起读者类似的生活体验,将竹叶清酒的清纯色泽写得可知可感。⑤如“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胸怀,钻进衣袖,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化无形为有形,写出酒香无处不在。

(3)①化用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增强了本文的文学色彩;②与前文有人质疑“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相照应,形成递进,深化主题;③强调除了“酒”以外,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

【解析】【分析】(1)B项,“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烈”分析错误。通过对比,表现了汾酒淡雅的独特风味,并没有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烈。故选B。

(2)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如“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胸怀,钻进衣袖,全身无处不感受他的美”,运用比拟,化无形为有形,写出清香无处不在。“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段,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比较,指出汾酒的特点。如“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运用通感,以视觉来描写嗅觉,写出了清香四溢。②通

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们对汾酒的赞美。如“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通过人们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汾酒的美味与纯真。③调到多种感觉,综合描写,表达更好的效果。如“淡淡的黄色”“一阵清香”“唇初沾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从视觉、味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受角度描写,细腻生动。④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对汾酒的赞美。如“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运用联想,唤起读者类似的生活体验,将竹叶清酒的清纯色泽写得可知可感。

(3)本题划线句子“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化用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增强了本文的文学色彩。结合“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分析,“并不在意山水”,因为汾酒的名气,使得许多人慕名而来;这与前文“有人质疑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相照应,形成递进,深化主题。结合“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环院,南北为客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等分析,“也不全在酒”强调除了“酒”以外,还有酿酒的历史与工艺、杏花村人的待客之道,这些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如“淡淡的黄色”“一阵清香”“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从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角度描写,细腻生动。②如“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运用通感,以视觉来描写嗅觉,写出了酒香四溢。③如“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通过人们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汾酒的美味与纯真。④如“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运用联想,唤起读者类似的生活体验,将竹叶清酒的清纯色泽写得可知可感。⑤如“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胸怀,钻进衣袖,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化无形为有形,写出酒香无处不在。

⑶①化用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增强了本文的文学色彩;

②与前文有人质疑“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相照应,形成递进,深化主题;③强调除了“酒”以外,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语言、手法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描写手法的能力。景物描写手法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绘形绘声绘色;细描白描等。这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一般要知道这句话或这段内容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突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其

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特点。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可从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来赏析。解答时要先明确句子的修辞或描写方法,分析其作用,还要写出其所表达的情感或心理。赏析句子的答题模式可采用“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样的句式来作答。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时节的宏村,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充满古徽州的非凡气派。尤其是那泛着碧波的小湖,更是让“我”赞赏不已,流连忘返。

B.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这是因为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

C.“我”喜欢夏日新荷,因为它绿意盎然,充满生机。荷塘里蜻蜓、豆娘、青蛙以及鱼儿的活动,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D.少年时代的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现实中置身湖中大片残荷的宏村,“我”竟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享受漫步湖堤或卧听雨打残荷的惬意。

(2)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请作分析。

(3)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答案】(1)A

(2)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3)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我”念念不忘。

【解析】【分析】(1)A项,“更是让‘我’赞赏不已,流连忘返”分析错误,原文中对小湖的描写较多,从“残荷”到“新荷”,但无“流连忘返”之意。故选A。

(2)从内容上看,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点明季节,并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从结构上看,属于文章开头,可以从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

(3)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中,“我”喜欢夏日的新荷是因为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与水中的生物相映成趣;夏日的荷叶为孩童在水中的玩要增加了无限的乐趣;夏日的荷叶既能食用,又能包裏食物,具有实用价值。

故答案为:⑴A;

⑵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

⑶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我”

2019中考复习散文阅读训练

2019中考散文阅读训练 一、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

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初中散文阅读训练

初中散文阅读训练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月是故乡明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 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 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 ,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 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完整)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一】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 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 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 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 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 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 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 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 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 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 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 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对应也不同。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 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 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 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

散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散文阅读训练题(一) 参考答案 一、 1、⑴燕子与人们和平共处;⑵燕子与人结邻,却不能像先前那样安定;⑶燕子不再与人共处。 2、与第③节所描写的燕巢形成对比,借以说明燕巢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已经有了隔阂,表现了作者对“羲皇上的境界”的一种怀念。 3、⑴为能再与燕子为邻感到高兴,为燕子能否还会如往日一样如期归巢而担忧,期盼能与燕子和写共处。 ⑵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对命运多舛的无奈和伤感,对旧居及往日生活的怀念。 4、羲皇上追求的实质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克己谅人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 二、 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参考答案】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活情趣,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展现水乡生活情趣,语言表达富有韵味。(特色2分,分析2分) 2.文章第三段两次写祖父,请结合该段的结构思路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祖父的悠闲自在与孩子、大人们的劳作收获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乡优美的风情画;对“我们”与祖父穿插描写,角度灵活,行文富于变化。(内容、结构各2分) 3.“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这句话表现了水乡人什么样的情感?(盼) 【参考答案】对水乡快乐而富有情趣生活的眷念;对水乡淳朴风情失落的叹惜;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追思;对与水相依的美好不再的(每点2分) 4.本文写了水乡生活的几个片断,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人与水的关系:亲近自然,生命有所滋养,心情得以纯洁,生活富有希望;人水鸟的关系,要敬畏生命,学会感恩,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水乡的风情,传统文化令生活富有情趣,应加以保护与传承(每点2分)三、 1、第一问:①春雨象征着人生的童年;②夏雨象征着人生的青年;③秋雨象征的人生的壮年;④冬雨(雪)象征着人生的晚年。每答对两点给1分。 答对一点不给分,依此类推。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秋天的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悲凉的季节,所以“秋天的雨声”中有“欢乐”,也有“忧伤”。 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1)(2分)“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是指在雨中回眸人生,用“雨”打开记忆之门,同时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 (2)(2分)“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中梦幻之中”是指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意思答对即可。 3、第一问:老人喜欢和娃儿打着伞赏雨,娃儿却喜欢和狗在雨中赛跑,把自己融入雨中。 第二问:老人先是受到了“我”的启发,又看到孩子在雨中奔跑后“开心地笑”,终于被感染,也笑了起来。意思答对即可。 4、第一问: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 第二问: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四、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

初中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姓娃!”她把灯点着了。里面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淋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砰!”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中考散文阅读训练题(有答案)之欧阳语创编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

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

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

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

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赛里木湖 周涛 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 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 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小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你就是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

(完整版)散文阅读练习一及答案

散文阅读练习一 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察类型 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四)、语言赏析。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刻画人物的句子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感情,而描写环境的句子有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感情、表现人物某种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⑤修辞句。为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贯穿文章结构的东西,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湖 海桀 ①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②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③你向她走去。 ④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⑤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⑥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⑦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⑧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继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寂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弥漫着人烟和爱意的村庄与大地。 ⑨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⑩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厌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

中考复习散文阅读训练(通用)

2020中考散文阅读训练 一、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 诗词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颈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 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文贞公①魏征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③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

衡山公主,欲以妻④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 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肤亡一镜矣!”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文贞”。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④妻(qì):嫁给。⑤给羽葆鼓吹:皇家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鼓吹乐队。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遣使者问讯()(2)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 (3)悉辞不受()(4)朕亡一镜矣() A.悉辞不受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B.上思征不已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C.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其一犬坐于前(《狼》) D.以布车载柩而葬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2)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7.唐太宗对魏征的厚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点)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