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赛里木湖

周涛

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

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

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小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你就是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

而与牧人毫无关系,然后,他们拍拍屁股,驱车远去,你仍留在牧人身边,谁也带不走你。

在众多的游客和路人当中,有人感觉到一丝惭愧吗?面对你,有人照到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吗?若有,他可能会想到这些。

赛里木湖,人们是多么肤浅又多么自以为是呀,我愿意代替他们向你道歉,说:“我们对不起你!”

它听也不听。脸上犹自泊着宁静神秘的微笑。

(节选自《伊犁秋天的札记》)(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的形成过程如赛里木湖一般,由无数源头不断地汇集而来,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圆而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B.深邃而富有内涵,有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引力;清澈透明,而又将真实与虚幻混杂在一起,让人捉摸不清,这些是赛里木湖区别于思想的地方。

C.文章的后半部分改用第二人称写湖,显得更直接、更亲切、更自然,有助于思想情感的表达,抒发了作者对赛里木湖由衷的喜爱与赞叹。

D.赛里木湖在远离喧嚣之处,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辽阔,爱与牧人相处,喜欢平静生活,坚守自我而又神秘宁静。

(2)文中用了哪些对比来突出赛里木湖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3)探究文章结尾处“我们对不起你!”一句的丰富意蕴。

【答案】(1)B

(2)①与海对比,写湖的平凡;②与水库对比,写湖的柔和自然;③与山对比,写湖的内敛安静;④与城市里的湖对比,突出赛里木湖的自在独立;⑤游客、路人与湖的关系跟牧人与湖的关系对比,突出湖的独立而有尊严。

(3)游客和路人不能理解赛里木湖的深邃,用喧闹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作者为人们的肤浅和自以为是向赛里木湖道歉;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娱乐消费自然的愧疚自省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解析】【分析】(1)B项,“这些是赛里木湖区别于思想的地方”错误。结合“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等分析,融会贯通,由各自领域内的多个支系汇聚而成,自成体系,深邃明晰,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远离喧闹的地方,默默地积蓄沉淀,清澈辽阔。选项内容为赛里木湖与思想相似的地方。故选B。

(2)结合“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你就是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

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而与牧人毫无关系,然后,他们拍拍屁股,驱车远去,你仍留在牧人身边,谁也带不走你”等分析概括对比的内容。特别是对比之后的作用,要答出“突出湖的独立而有尊严”并不是易事。

(3)解答本题,结合“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在众多的游客和路人当中,有人感觉到一丝惭愧吗?面对你,有人照到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吗?若有,他可能会想到这些”“赛里木湖,人们是多么肤浅又多么自以为是呀,我愿意代替他们向你道歉”等分析,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几个人称指向,“我们”是谁,实指意和延伸意是什么;“你”是谁,实指意和延伸意又是什么;“对不起”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按照以上思路,这道题基本就可以解答出来了。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与海对比,写湖的平凡;②与水库对比,写湖的柔和自然;③与山对比,写湖的内敛安静;④与城市里的湖对比,突出赛里木湖的自在独立;⑤游客、路人与湖的关系跟牧人与湖的关系对比,突出湖的独立而有尊严。

⑶游客和路人不能理解赛里木湖的深邃,用喧闹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作者为人们的肤浅和自以为是向赛里木湖道歉;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娱乐消费自然的愧疚自省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本题中,作者将赛里木湖与海对比,写湖的平凡;与水库对比,写湖的柔和自然等,考试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总结概括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再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在文章结尾处,作者写了“我们对不起你!”是作者为人们的肤浅和自以为是向赛里木湖道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玫瑰的开放

龙应台

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大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

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8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的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④第8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地大叫出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⑨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以判断它的未来?

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讲述一个沙漠玫瑰的故事,表现出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

B.作者擅长细致描写,在作者笔下,沙漠玫瑰之美惊天动地。

C.从一蓬干草的枯死到丰润饱满地舒展开放,作者带我们和他一起经历了将信将疑、满怀希望、喜悦万分、深刻思悟的全过程。

D.作者不惜用绝大篇幅描写沙漠玫瑰的开放过程,意在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感悟: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2)请根据文意,概括沙漠玫瑰的特点。

(3)有人说去掉第⑩段,对文章理解也无太大影响,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明理由。【答案】(1)A

(2)外形:①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是一种地衣,松枝形状,很难看。②开放时叶绿色,张开有玫瑰形图案。内在:生命力强,整个浸泡在水里八天就会复活,干放一两年遇水仍会复活。

(3)不能删去,因为:①结构上: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总收全文,卒章显志,点明、深化中心。历史告诉你,应历史地看待事物,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鉴往知来。③运用以小见大手法,构思巧妙。由沙漠玫瑰的开放推及应历史地看待事物的深刻哲理。

【解析】【分析】(1)A项,“表现出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错误;作者讲述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应该历史地看待事物。故选A。

(2)筛选信息“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这是它的外形;“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它的本质;“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盛开的样子有绿色。它的特点是“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8天它会完全复活”,可见生命力顽强。

(3)本题:首先要确定观点,一般赞同原作者的构思,因此第十段不能删掉。接着从结构、主旨表达等角度分析;结构上开头“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结尾“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主旨上,作者最后点明主旨,并不单纯是为了赞美沙漠玫瑰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从“我们”见到它开花而惊喜欢呼,邻居却不能理解的角度得出了哲理现象,从而以小见大。

故答案为:⑴A;

⑵外形:①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是一种地衣,松枝形状,很难看。②开放时叶绿色,张开有玫瑰形图案。内在:生命力强,整个浸泡在水里八天就会复活,干放一两年遇水仍会复活。

⑶外形:①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是一种地衣,松枝形状,很难看。②开放时叶绿色,张开有玫瑰形图案。内在:生命力强,整个浸泡在水里八天就会复活,干放一两年遇水仍会复活。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沙漠玫瑰的几个特点”,概括特点可从外形和内在两个方面概括,外形要抓住两点,其遇水之前和遇水之后,要到文中找描写“沙漠玫瑰”的语句,然后概括其外形的特点,比如第二节“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第三节“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最后根据外形的特点概括其内在的特点,注意“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8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这句话,指出其内在的生命力,突出其顽强。

(3)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该句出现在第九段,位于文章之间,一般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文中来看,上文讲朋友从以色列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泡在水里

后,沙漠玫瑰复活的故事,下文“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属于议论文句,该句起到过渡作用;同时文章开头有句子“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本句“鉴往知来”和开头内容相合,结构谨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先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着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妺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一一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

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天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选项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B.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饱含浓情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3)文中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的,以幸福的情节开头,以忏悔的情绪结果,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3)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解析】【分析】(1)A项,“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错误,于文无据,从文中来看,当“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主要是为儿子的胜利而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获得成就而感到满足。故选A。

(2)本题中,从内容上看,第①段“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引起下文第⑨段“我”接到通知后引起的母亲的笑和文本第?段“我”上学母亲的哭;从结构上看,下文就是围绕母亲的笑和哭来叙述,由此可以看出该段有统领全文的作用。其次,第①段的“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3)根据文中语句“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可以看出母亲不善言辞的性格特点;文本“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爱;文本“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可以看出母亲忠厚老实的性格特点;文本“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可以看出母亲好强的性格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可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故答案为:⑴A;

⑵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的,以幸福的情节开头,以忏悔的情绪结果,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⑶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给后花园点灯

董桥

香港阴雨,台北晴朗。飞到台北,公事包上的水渍还没有全干。心中有点感伤,也有点文绉绉。公事包不重,记忆的背囊却越背越重,沉甸甸的;二十多年前的波罗面包、绿豆汤、西瓜、排骨菜饭、牛肉干、长寿牌香烟、大一国文、英文散文选、三民主义、篮球、乌梅酒、《文星》杂志、《在春风里》、黑领带、咔叽裤原来都给二十多年烈阳风霜又晒又吹又烤的,全成了干巴巴的标本了,现在竟纷纷幻起来,眨眼间复活的复活,还原的还原,再版的再版,把中年风湿的背脊压得隐隐酸痛;止痛片止不住这样的舒服的酸痛。

感伤的文学,文绉绉的乡愁。薄暮中漫步敦化的南路附近的长街短巷,深深庭院变成摘星的高楼,但是,琼瑶的窗外依稀辨认出琼瑶的窗里;于右任的行草舞出“为万世开太平”的线装文化;金里描红的风铃摇晃出唐诗宋词元曲;仿古红木书柜上的一盆幽兰错错落落勾出墨色太新的笺谱。台北是中国文学的后花园:商业大厦里电脑键盘的噼啪声掩不住中文系荷塘残叶丛中的蛙鸣;裕隆汽车的废气喷不死满树痴情的知了。

郑愁予诗中的诗人于右任死了,郑愁予却在武昌街化作童话里的老人……就在这样古典的气氛里,林文月的十六岁儿子问妈妈说:“这个暑假,我想读《唐诗三百首》好不好?”妈妈打着哈欠说:“当然好啊,但是千万别存心读完。”“哦?”“因为那样子会把兴致变成了负担。”那个深夜,儿子还问妈妈说:“你觉得进入理工的世界再检修人文,跟从事人文研究再兼修理工,哪一种可能性较大?”妈妈说:“研究理工而兼及人文的可能性是比较大。”“那种心情应该是感伤的”,读来“却反而觉得非常非常温暖”,像林文月到温州街巷子里薄暮的书房中看台静农先生那样温馨:“那里,台先生也刚失去了一位多年知交。我没有多说话,静静听他回忆他和亡友在大陆及台北的一些琐细往事。仿佛还记得他把桌面的花生皮拨开,画出北平故居的图形给我看。冬阳吝啬,天很快就暗下来。台先生把桌灯点亮,又同我谈了一些话。后来,我说要回家,他也没有留我,却走下玄关送我到门口,并看我发动引擎开车子走。我慢速开出温州街巷口,右转弯到和平东路与新生南路的交叉处,正赶上红灯,便煞车等候信号志指示,一时无所事事,泪水竟控制不住地突然沿着双颊流下来。”

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注定是一口枯井。经济起飞科技发达纵然不是皇帝的新衣,到底只能御寒。“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境界还是应该试试去领会的。聪明人太多,世间自然没有“信”之可言了。方瑜说:“有小偷光顾台大教授宿舍,教授们灯下开会商量对策,议论半天最后达成协议。不久,宿舍大门口挂起书法秀丽的一块告示:闲人莫进!”多么无奈的讽刺!多么有力的抗议!经济、科技的大堂固然是中国人必须努力建造的圣殿,可是,在这座大堂的后面,还应该经营出一处后花园;让台静农先生抽烟、喝酒、写字、著述、聊天的后花园。

鬼节那天,计程车司机说:“该到基隆去看。那儿最热闹,善男信女在水上放纸厝①,有好多灯!”灯是传下来了,暖暖的最相思,最怀旧,像红豆,点在后花园里也好看。

【注释】①纸厝,用于寄托哀思或消灾解厄的金银纸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有很多的引用、故事,但并非枯燥的堆砌和“掉书袋”,他们是作者的情感寄托,有着真切的生活内容。

B.作者对于现在被忽略甚至被轻视的民族文化格外怀恋,因此他对当今社会追求经济发展和科技繁荣是持批判态度的。

C.作者的叙述抒情细致风趣,笔端总带情感。词语的活用、叠用,比喻的巧妙,显示了董桥散文的特殊风韵。

D.本文最为突出的情感内容,就是作者浓厚的“文化感伤”或者说“文化怀旧情绪”。

(2)结合全文,分析划线句中“灯”“后花园”分别指什么?这个结尾有什么好处?

(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B

(2)“后花园”是现代经济大潮下残留的最后一方文化的净土(或说传统文化栖息的土壤),“灯”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现代人日渐聪明的今天,对民族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呼应标题,总结全文;自然蕴藉,引人遐思。

(3)①选取的内容“散”(广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②选取的素材不管是事件还是物件,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的气息,以此贯穿全文,增强了文章的古典文化色彩,文学性强;③选取生活琐事,以小见大;④详略得当;浓淡相宜。

【解析】【分析】(1)B项,“他对当今社会追求经济发展和科技繁荣是持批判态度的”错误,第2段“商业大厦里电脑键盘的噼啪声掩不住中文系荷塘残叶丛中的蛙鸣;裕隆汽车的废气喷不死满树痴情的知了”,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自信,但是不含对经济发展的批判;第4段“经济、科技的大堂固然是中国人必须努力建造的圣殿,可是,在这座大堂的后面,还应该经营出一处后花园;让台静农先生抽烟、喝酒、写字、著述、聊天的后花园”,这是对经济发展的肯定,民族文化的呼吁,所以选项中对经济发展的批判是错误的。故选B。(2)本篇散文最为突出的情感内容,就是作者浓厚的“文化乡愁” “文化怀旧情绪”。作者久居香港,长期接受西方文化熏陶,但内心里却始终保持着一团“浓得化不开”的中华文化情怀,渗透着对于民族文化的深深眷恋。他赞成中国社会追逐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但是对于在此进程中被忽略甚至被轻视的民族文化,他却格外怀恋,希望在高楼、汽车、电脑、霓虹灯之外,仍能保持一块文化的“后花园”,而且希望给这“后花园”点上暖暖的灯。点燃的这盏灯就是“中文系荷塘残叶丛中的蛙鸣”“满树痴情的知了”“‘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境界”……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后花园”是“让台静农先生抽烟、喝酒、写字、著述、聊天的”的地方,是点灯的地方,也就是传统文化栖息的地方。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文中作者流露的文化忧思让人感伤,其文字让人心动“经济、科技的大堂固然是中国人必须努力建造的圣殿,可是,在这座大堂的后面,还应该经营出一处后花园”,这是对对民族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结构上因为在结尾,总结全文,且呼应“给后花园点灯”的标题。据此分点概括。

(3)这篇散文从回忆作者求学时代的台北“二十多年前的波罗面包、绿豆汤、西瓜、排骨菜饭、牛肉干、长寿牌香烟、大一国文、英文散文选、三民主义、篮球、乌梅酒、《文星》杂志、《在春风里》、黑领带、咔叽裤”到“薄暮中漫步敦化的南路附近的长街短巷,深深庭院变成摘星的高楼”;从林文月和儿子的对话到林文月“静静听他(台静农)回忆他和亡友在大陆及台北的一些琐细往事”的感动;从作者感慨“没有文化乡愁的心注定是一口

枯井”带台大教授的“闲人莫进”,这篇散文选材广泛且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的气息;从荷影、蛙鸣、蝉声、书法、纸厝中以小见大,写作者的文化担忧,日渐发展的经济不能抹去文人的怀旧情怀,不能抹去传统文化的光芒;这篇散文详写具体事例,略写自己感受,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是作者的乡愁、忧思。据此分点概括。

故答案为:⑴B;

⑵“后花园”是现代经济大潮下残留的最后一方文化的净土(或说传统文化栖息的土壤),“灯”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现代人日渐聪明的今天,对民族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呼应标题,总结全文;自然蕴藉,引人遐思。

⑶①选取的内容“散”(广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②选取的素材不管是事件还是物件,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的气息,以此贯穿全文,增强了文章的古典文化色彩,文学性强;

③选取生活琐事,以小见大;④详略得当;浓淡相宜。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做这类题先寻找与写作对象或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发掘主旨内涵;再找代词、关键词的同近义词、特殊含义词、深层意义词、修辞词、结构词等;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选材特点的能力。文本的选材特点,通常的考虑角度有:点面结合,详略得当。能使人物事迹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增加文章的容量;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据力。以小见大。突出文章中心,升华主旨;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廉味深长。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人物传记)。从人物丰富的经历中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选取人物的真实生活经历,真实再现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详略得当,既能还原人物的真实生活,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引用神话传说或诗句。丰富文章的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增添了文果;营造了古朴、幽远、深邃的意境。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青天一缕霞

①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就像诗人说的那样:“①?”我能连续几个小时眺望云空而不觉厌倦。虽然眺者自眺,飞者自飞,但在久久的深情谛视中,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

②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霞彩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联想。比如,当我读了女作家萧红的传记和作品,了解其行藏与身世后,便自然地把这个地上的人与天上的云联系起来。看到片云当空不动,我会想到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没有母爱,没有伙伴,每天孤寂地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里,双手支颐,凝望碧空。而当一抹流云调头不顾地疾驰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亲昵地叠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会想到两个叛逆的灵魂的契合,他们在荆天棘地中偶然遇合,结伴跋涉,相濡以沫,后来却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了。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深化在青空中,悄然泯没与消逝时,我便抑制

不住悲怀,深情悼念这位多思的才女。她,流离颠沛,忧病相煎,一缕香魂飘散在遥远的浅水湾。这时,会立即忆起她的挚友聂绀弩的诗句:“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③正是这种深深的忆念和所谓“因蜜寻花”的心理,催动着我在观赏巧云的最佳时节——八月中旬,来到这神驰已久的呼兰,追寻女作家六十年前的岁月。

④但是,当我踏进萧红故居,却未免有些失望。寥寥几幅灰暗模糊的照片,一些作家用过的旧物,疏疏落落地摆在五间正房里。原有的两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这印满了萧红的履痕、泪痕和梦痕的旧游地,如今已盖上了一列民宅。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著名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

⑤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②”,如此而已。云,是萧红作品中的风景线。手稿没有,何不去读窗外的云?

⑥在浪迹天涯的十年间,萧红走遍大半个中国,而且,曾远涉东瀛。她肯定领略过青岛上空彩云的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也该注意到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樱花一般的东京湾上空的绮云……这些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流云霞彩都已幻化为女作家的奇思玄想。

⑦对萧红来说,尽管童年生涯是极端枯燥、寂寞的,家园并无温馨可言,甚至经常感到格格不入;但是,就像一首诗中描述的:“③。”一颗远悬的乡心,痴情缱绻,离开得越远,回音便越响。于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便在“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中孕育诞生了。

⑧时代造就了萧红。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得到了一批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接触了世界近代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化觉醒意识。她在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

⑨对于乡园,她没有沉浸在一般层次上的眷恋、遐想与梦幻之中,而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思索,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交叠的文化视点上,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深入地开掘其对于“国民性”的哲理反思和病态社会的无情清算。

⑩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以充分的感性化、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散化情节、淡化戏剧性、浓化情致韵味的艺术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造成的弥天灾难,展示病态人生、病态社会心理的形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同那些跨越时代的文坛巨匠相比,萧红也许算不上长河巨泊。她的生命短暂,而且身世坎坷,迭遭不幸。她失去的不少,而所得可能更多;她像一缕霞光飘然而逝,却长期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她似乎一无所有,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串坚实、清晰的脚印,树起了一座高耸的丰碑。

?流光似水。如今,那被女作家诅咒过的岁月,远逝了;那没有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的牛马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女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血泪交迸的“生死场”,已经照彻了灿烂的阳光。

?十字街头拐弯处,当年萧红读书的小学校还在。微风摇曳中,几棵饱经风霜的老榆树似在发出岁月的絮语。下课铃声响起,一群闪着澄澈、亲切的目光的活泼可爱的女孩子,野马般地拥向了操场,有的竟至和来访的客人撞了个满怀,随之而喧腾起一阵响亮的笑声。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的“因蜜寻花”指作者由喜欢萧红的传记和作品,进而希望了解她当年的生活环境,了解她作品形象的生活原型。

B.萧红故居让作者有些失望,不仅陈列室中没有收藏女作家的一页手稿、一行手迹,而且这位叛逆女性的前尘梦影也不在家里。

C.独特的视角、写法,振聋发聩的主题……萧红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清晰的脚印,她也得以长久地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

D.文章结尾处对那群活泼可爱的女孩子的描写,不禁让人想到女作家及其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悲惨生活,今昔对比,引人深思。

(2)下列诗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将它们填入原文中对应的位置。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满纸深情悲仆妇,十年断梦绕呼兰

C.爱替春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3)文章第⑧段说“时代造就了萧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4)本文题目“青天一缕霞”的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答案】(1)B

(2)C;A;B

(3)①旧时代的重重压迫,造就了她这个北方人对于生的坚强。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了她打破封建枷锁的勇气。

③革命作家、作品的滋养,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化觉醒意识,让她的作品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

④飘泊的经历、黑暗的现实,引发了她对乡园、社会更深入的思考。

(4)①天空中流云霞彩的不同形状及运行轨迹,是萧红不幸身世、坎坷命运的写照。

②漂泊岁月,萧红把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云霞都幻化为奇思玄想。

③如一缕霞光飘然而逝,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④我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并能与之取得某种默契,暗示我对萧红的敬重与理解。

【解析】【分析】(1)B项,“而且这位叛逆女性的前尘梦影也不在家里”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内容“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著名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分析,“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

影原本不在家里”是一种推测。故选B。

(2)根据对原文文句的把握,第一处“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就像诗人说的那样”,所以第一处诗句:爱替春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第二处“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说明作家萧红已经远去,所以此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第三处文本内容是:一颗远悬的乡心,痴情缱绻,离开得越远,回音便越响,此处应该填写:满纸深情悲仆妇,十年断梦绕呼兰。

(3)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要从“时代”对萧红的影响上去分析,从原文中可以筛选整合出如下几条:结合“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得到了一批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她在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分析,旧时代的重重压迫,造就了她这个北方人对于生的坚强,“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了她打破封建枷锁的勇气。结合“对于乡园,她没有沉浸在一般层次上的眷恋、遐想与梦幻之中,而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思索,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交叠的文化视点上,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深入地开掘其对于‘国民性’的哲理反思和病态社会的无情清算”分析,革命作家、作品的滋养,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化觉醒意识,让她的作品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结合“以充分的感性化、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散化情节、淡化戏剧性、浓化情致韵味的艺术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造成的弥天灾难,展示病态人生、病态社会心理的形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她的生命短暂,而且身世坎坷,迭遭不幸。她失去的不少,而所得可能更多”分析,个人的经历、黑暗的现实,引发了她对乡园、社会更深入的思考。

(4)考生要注意本文是把作家萧红比作“青天一缕霞”,本身就有一定的寓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如结合“而当一抹流云调头不顾地疾驰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在浪迹天涯的十年间,萧红走遍大半个中国,而且,曾远涉东瀛。她肯定领略过青岛上空彩云的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分析,天空中流云霞彩的不同形状及运行轨迹,是萧红不幸身世、坎坷命运的写照。结合“也该注意到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樱花一般的东京湾上空的绮云……这些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流云霞彩都已幻化为女作家的奇思玄想”分析,漂泊岁月,萧红把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云霞都幻化为奇思玄想。结合“她像一缕霞光飘然而逝,却长期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她似乎一无所有,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串坚实、清晰的脚印,树起了一座高耸的丰碑”分析,如一缕霞光飘然而逝,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结合“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霞彩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联想”等分析,我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并能与之取得某种默契,暗示我对萧红的敬重与理解。

故答案为:⑴B;⑵CAB;

⑶①旧时代的重重压迫,造就了她这个北方人对于生的坚强。②“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了她打破封建枷锁的勇气。③革命作家、作品的滋养,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化觉醒意识,让她的作品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④飘泊的经历、黑暗的现实,引发了她对

乡园、社会更深入的思考。

⑷①天空中流云霞彩的不同形状及运行轨迹,是萧红不幸身世、坎坷命运的写照。②漂泊岁月,萧红把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云霞都幻化为奇思玄想。③如一缕霞光飘然而逝,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④我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并能与之取得某种默契,暗示我对萧红的敬重与理解。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⑶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⑷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6.阅读梁衡的《读柳永》,完成下列问题。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②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死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要在这种气候下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的,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了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

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是一只拨着算盘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一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仰望之。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④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而柳永至今还为人们所熟知、铭记。

⑤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在内容上简述了作者记住柳永的原因,在结构上统领全文,同时也奠定了全文通俗简朴的基调。

B.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黄山松不择地而生,生而与风雪相斗成就自我的不屈精神,赞美柳永虽沦于瓦肆勾栏,却成就了自我的文学神话。

C.文章第三段写柳永的遭遇不仅诠释了一个逆境成才的道理,也包含着对他的歌颂。

D.柳永本想考取功名,却阴差阳错地如一粒风中的种子一样,无奈地落到了市井之中,但“奉旨填词”的他反而在逆境中获得人生的精彩。

E.不刻意追求成功,却成就斐然;人受命运摆弄,却也可以主宰命运;人受环境制约,却也可以利用环境,这就是柳永给我们的启示与感动。

(2)文章题为“读柳永”,请你说说“读”字的妙处。

(3)文章第二段说:“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柳永对词的发展做出的主要贡献。

(4)文章从柳永的人生遭遇和做人成事的经历中论述了一个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请你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两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

【答案】(1)A,B

(2)—方面,作者对柳永的认识,是通过读他的诗文而获得的,所以“读”字用得准确。另一方面,本文侧重探索的是柳永的精神世界,所以“读”字用得传神。

(3)①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②在内容上改变了词的题材,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③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4)例如,苏轼被贬黄州,但黄州的山水明月给了他无穷的才思,《赤壁赋》《念奴娇?赤/怀古》等闪耀着文学艺术的光辉,得以吟诵至今。范仲淹被贬苏州,好友滕子京的真情相托,洞庭湖的阴晴风景,使《岳阳楼记》得以横空出世,光照后人。

【解析】【分析】(1)A项,“通俗简朴的基调”分析有误,本文雅致端丽,语言华美,并非是通俗简朴的。B项,“托物言志的手法”分析有误,文章借黄山松不择地而生,生而与风雪相斗成就自我的不屈精神,赞美柳永虽沦于瓦肆勾栏,却成就了自我的文学神话,这是借物喻人的手法。故选AB。

(2)“读”是“阅读”、“品读”的意思,一方面,“读柳永”是指作者阅读柳永的作品,作者对柳永的了解源于对他作品的阅读;另一方面,“读柳永”是指品读柳永,也就是深入探究他的生平与成就,解读他的精神世界。

(3)本题答案主要来源于第二段。“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根据原文内容,分为三点加以概括即可。(4)本题题干中的句子揭示的道理是,每个人都无法控制命运的安排,但是却可以通过努力,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华、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等因素,创造成就。可以用来证明这个道理的古今名人事例非常多,如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但黄州的山水明月给了他无穷的才思,他加以利用,创作出了《赤壁赋》《念奴娇?赤/怀古》流传至今的名篇。又如范仲淹被贬苏州,洞庭湖的阴晴风景,他加以利用,写出了《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我们至今耳熟能详。

故答案为:(1)AB

(2)—方面,作者对柳永的认识,是通过读他的诗文而获得的,所以“读”字用得准确。另一方面,本文侧重探索的是柳永的精神世界,所以“读”字用得传神。

(3)①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②在内容上改变了词的题材,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③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4)例如,苏轼被贬黄州,但黄州的山水明月给了他无穷的才思,《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闪耀着文学艺术的光辉,得以吟诵至今。范仲淹被贬苏州,好友滕子京的真情相托,洞庭湖的阴晴风景,使《岳阳楼记》得以横空出世,光照后人。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

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立足考查“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理解词语的本意,然后结合语境,理解该词语的语境意和深层含义,另外,还要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抓住其关键词,即“里程碑式的”,然后再定位筛选重要信息,找到文中提到的关于柳永的成就的表述,并加以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题干中句子的含意,如本题“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这句话揭示的深刻道理,然后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在脑海中搜索相关的古今名人事例。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就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花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

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的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的精神。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梅”是用水墨画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时期。

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结构、手法、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案】(1)D

(2)B

(3)①结构: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作者层层递进,引出文章主旨,照应题目。②手法:象征,由梅

花象征民族精神。对比、反衬,在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牡丹又大又美,但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质,梅花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③立意:表达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内容,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找出答案。

A项,“‘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错误,原文“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可知并没有提到“‘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

B项,“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错误,原文“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可知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也并没有体现出“期待”;

C项,“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中“无意识中”分析不正确,从文中来看作者并不是“无意识”地表现,而是有意识地反映;实际上文章明线是表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表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在明线之外暗含了对梅的热爱。

(2)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所给选项,依据平时的积累,做出正确判断。

B项,“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时期”错误,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以及赏析作品写作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然后分析结构特点,概括主题。本题明确从结构、手法、立意方面三个角度作答。题干中的结构即文章谋篇,立意是对于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手法上主要涉及的是表现手法。

首先要明确选取这几个故事:“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这几个故事的意图: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照应题目,揭示梅的精神品格;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等,突出了本文的主题,赞美梅花的精神品格和魅力,同时表达出因外国人不理解中国文化而产生的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就进一步启发说,这种

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完整)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

九年级散文专题 一、散文的基本知识: 1.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特点:形散神不散——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3.分类:(根据对象及内容) 记叙散文 ①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②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抒情散文 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议论散文——哲理性散文(初中不作要求) 二、考点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①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根据标题确定中心,相应地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②依据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态度;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态度。③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④看反复出现的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意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领:(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1)线索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常见的散文线索类型有: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某一具体事物。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 答题要领: 状物散文的线索往往就是所写的“物”:如《背影》中的“背影”;高尔基《海燕》中的“海燕”;《珍珠鸟》中的“珍珠鸟”…… 叙事散文的线索往往就是所写的“事情的经过”或“作者的所见所闻”:如《散步》中“一家人的散步情景”;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的“我与藤野先生的关系”。 抒情散文的线索往往是“作者的情感变化”。 (2)思路、顺序: 考题形式: (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完整)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一】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 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 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 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 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 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 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 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 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 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 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 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对应也不同。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 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 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 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

散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散文阅读训练题(一) 参考答案 一、 1、⑴燕子与人们和平共处;⑵燕子与人结邻,却不能像先前那样安定;⑶燕子不再与人共处。 2、与第③节所描写的燕巢形成对比,借以说明燕巢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已经有了隔阂,表现了作者对“羲皇上的境界”的一种怀念。 3、⑴为能再与燕子为邻感到高兴,为燕子能否还会如往日一样如期归巢而担忧,期盼能与燕子和写共处。 ⑵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对命运多舛的无奈和伤感,对旧居及往日生活的怀念。 4、羲皇上追求的实质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克己谅人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 二、 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参考答案】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活情趣,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展现水乡生活情趣,语言表达富有韵味。(特色2分,分析2分) 2.文章第三段两次写祖父,请结合该段的结构思路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祖父的悠闲自在与孩子、大人们的劳作收获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乡优美的风情画;对“我们”与祖父穿插描写,角度灵活,行文富于变化。(内容、结构各2分) 3.“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这句话表现了水乡人什么样的情感?(盼) 【参考答案】对水乡快乐而富有情趣生活的眷念;对水乡淳朴风情失落的叹惜;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追思;对与水相依的美好不再的(每点2分) 4.本文写了水乡生活的几个片断,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人与水的关系:亲近自然,生命有所滋养,心情得以纯洁,生活富有希望;人水鸟的关系,要敬畏生命,学会感恩,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水乡的风情,传统文化令生活富有情趣,应加以保护与传承(每点2分)三、 1、第一问:①春雨象征着人生的童年;②夏雨象征着人生的青年;③秋雨象征的人生的壮年;④冬雨(雪)象征着人生的晚年。每答对两点给1分。 答对一点不给分,依此类推。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秋天的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悲凉的季节,所以“秋天的雨声”中有“欢乐”,也有“忧伤”。 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1)(2分)“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是指在雨中回眸人生,用“雨”打开记忆之门,同时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 (2)(2分)“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中梦幻之中”是指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意思答对即可。 3、第一问:老人喜欢和娃儿打着伞赏雨,娃儿却喜欢和狗在雨中赛跑,把自己融入雨中。 第二问:老人先是受到了“我”的启发,又看到孩子在雨中奔跑后“开心地笑”,终于被感染,也笑了起来。意思答对即可。 4、第一问: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 第二问: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四、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故选A。 (2)C项,“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理解错误,结尾这句话直抒胸臆,并非“委婉地表达情感”。故选C。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相关内容、主旨、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原文,理解文意,把重点语句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与文章主旨,分析其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姓娃!”她把灯点着了。里面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淋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砰!”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27:散文阅读(三)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二十七散文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白的是雪 杜文辉 黄土高原,雪是给枯冬的一种抚慰。 少不更事的时候,闹着总要跟二叔去山塬打猎。天晚吃着火烧的野味,二叔总用狼虫虎豹吓唬我,阻止我跟他上山塬。多年里,二叔始终不能满足我对雪的冒险和好奇。终有一天,我偷偷地踏着二叔的脚印进了山。山高入云,漫里皆白,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要融进无边的雪里了,或要变成一朵雪花,遗失得不见。过了沟沟坎坎,终于爬上打狼梁,我见沟沿上二叔跟一个小火狐正在逗玩。 太阳扁扁的,像个黄米粑。洁白的雪毯上滚动着一个小红球一个大灰球,两颗球滚来滚去,又定定地不动。二叔用铳把儿拨弄着小火狐的尾巴,小火狐用前爪来捕,用嘴来咬,又来扑二叔胯下的干粮褡裢、酒葫芦,二叔且笑且躲……在这远离人烟的地方,二叔没有了猎人的特质,开始依恋生命,走不能走,留不能留…… 在二叔左右为难的时候,从不远处土坎下伸上来一只母火狐的头,它一伸上来就再也没想着低下去,接着整个身子暴露出来。是一匹身材高大、皮毛光滑的母火狐,后腹下垂的乳头丰硕颤动,身上像燃烧着一丛火。它目光定定地盯着小火狐,步态款款走来。小火狐正把头戳在二叔皮袄襟下嗅嗅地暖嘴。机智使二叔将火铳口牢牢盯住母狐的脑袋。二叔轻轻拍了拍小火狐,将它的头转向它的母亲,小火狐箭一般地射出去了,雪野上划出一道弧。小火狐在母腹下噙着奶头傻愣愣望二叔。这欣喜丝毫没有改变母狐的冷静,她的双眼像枪口望着二叔的眼睛。 二叔明确地收了猎枪,向后转身,上了山梁。 回去的路上,二叔走在我的身后。我们一言不发,只剩下脚踢动雪的声音。偶尔从树枝上掉下雪的粉疙瘩,落在我们的身上。一路上,二叔拧开葫芦喝了几回酒。黄土高原无边雪地上,人的第一课就这样上了。多年后,我还没能全部觉悟其中的意义,而那种梦里的白让我永远思来想去。 再过九个冬春,我远离我原始般的村落,到城市上学去。年刚过,将走的时候,天气又阴晦了。一夜厚雪,我独自出门。从沟底顺沟上山,不断摔倒爬起。到山顶,满眼银白,空旷得让人心寒。算是终于上到大路,大路沿山而开,能并排走两辆汽车。两边植树,山回

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赛里木湖 周涛 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 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 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小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你就是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

(完整版)散文阅读练习一及答案

散文阅读练习一 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察类型 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四)、语言赏析。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刻画人物的句子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感情,而描写环境的句子有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感情、表现人物某种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⑤修辞句。为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贯穿文章结构的东西,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湖 海桀 ①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②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③你向她走去。 ④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⑤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⑥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⑦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⑧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继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寂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弥漫着人烟和爱意的村庄与大地。 ⑨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⑩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厌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 诗词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颈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 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文贞公①魏征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③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

衡山公主,欲以妻④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 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肤亡一镜矣!”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文贞”。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④妻(qì):嫁给。⑤给羽葆鼓吹:皇家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鼓吹乐队。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遣使者问讯()(2)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 (3)悉辞不受()(4)朕亡一镜矣() A.悉辞不受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B.上思征不已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C.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其一犬坐于前(《狼》) D.以布车载柩而葬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2)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7.唐太宗对魏征的厚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点)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 江苏李淑林 [阅读点拨]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初中阶段常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这种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透“形”抓“神”法。 一、透“形” 理出作品选取的材料,概括文章的要点。做这类题目,可抓住文章的写作对象,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内容相近的段落进行合并概括。 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理好“形”和“神”的结合点——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常见的散文线索类型有: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某一具体事物。考题常以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文章选择材料的依据来出现。 把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散文通常以抒情为主,往往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形成夹叙夹议的笔法,考试有时会让考生来体会其作用,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就必须在了解表达方式各自的前提条件下,联系文章的具体进行分析。 二、抓“神” 品味语言。这是散文的一大考点,可从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句式的整齐变化,修辞的灵活运用等角度来分析。散文的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语言文字的精炼和优美,更在于作者的个性同语言美所共同融合的独特美感,所以品味散文语言还需从情韵上去推敲,体会其深层含义,抓中心词分析其比喻义或引申义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在了解散文的写作背景及中心内容的基础之上,注意把握文中关键语句:注意那些抒情的句子和发表议论的语句;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

【语文】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故选A。 (2)C项,“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理解错误,结尾这句话直抒胸臆,并非“委婉地表达情感”。故选C。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相关内容、主旨、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原文,理解文意,把重点语句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与文章主旨,分析其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墨水的上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