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能派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功能派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功能派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功能派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911253563.html,

功能派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作者:李济

来源:《对外经贸》2011年第05期

[摘要]功能派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该理论为广告翻译研究

提供了新的视角。以翻译目的论原理为理论框架,从广告翻译的目的性出发,提出遵循译语广告的语言特征、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迎合译语消费者心理,从而实现广告的功能,以达到商品的营销目的。

[关键词]功能派;目的论;广告;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5-0074-03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的凯瑟琳娜·莱斯。1971年她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理论(Functional Approach),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形成了功能主义理论的雏形。此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ie)。其核心概

念是“任何翻译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或者说都是要实现一定的功能的,而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往往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而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人物诺德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提出“功能加忠诚”(function plus loyalty),完善并拓展了目的论应用领域。

目的论共有三个法则,即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忠实性原则服从于连贯性原则,而二者均服从于目的性原则。也就是说在为达到翻译目的必须改变原文文本时,忠实性原则不再适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规则。由此可以看出,功能派目的论对原文的地位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贬低。

二、广告翻译的特征和目的性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的定义,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即由特定的广告主通常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对产品、服务或观念等信息的非个人推介行为(Advertisng is the non-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usually paid for and usually persuasive in nature about products,services or ideas by identified sponsors through the various media)。

广告的专门用途在于:提供商品信息(information)、争取顾客(persuasion)、保持需求(maintenance of demands)和开辟市场(creating mass markets)。广告语是一种特殊的实用文体,

语言简洁、鲜明易懂、说服力强,具有极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广告翻译不同于文学作品的翻

功能目的论

浅谈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的差异性 关键词: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目的论差异性 论文摘要:在当今翻译界,尤金?奈迭和德国功能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著名的美国语学派翻译大师,其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更是影响深远。然而,“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一“目的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着重谈二者的相异性,说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前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一、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因此,在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映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基本一致。将读者客观反映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 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概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其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yandLimitationsinTranslationCir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不久以后,其学生汉斯?弗美尔(Hans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根据这种理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在弗美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利?曼塔莉(JustaHoly―Manttari)进一步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用信息传递来指各种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现实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20世纪90年代,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naeNord)已有功能翻译理论,写成《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提出“忠诚”原则来完善功能翻译理论。 三、“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的差异性 (一)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1.“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 (1)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探索》一书中,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理论。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尤金?奈达,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翻译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反映本族文化的镜子,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一定的翻译策略进行指导以实现顺畅的文化交流。翻译目的论包含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以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为例,探究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标签:目的论;文学翻译;《傲慢与偏见》 一、导语 传统的翻译理论大多以原文为中心,把“信”或“原文中心论”作为评价翻译的最高标准,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性,认为译文应该是原文语言符号的转换,尤其对于文学翻译,更要忠实于原文。而翻译目的论则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实践的首要出发点,是评价译文的首要标准。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目的论更重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在不同翻译目的的要求下,译者对原文不必“亦步亦趋”,非“信”不可。文学翻译是一个特殊的翻译领域,本文将结合《傲慢与偏见》的英汉译本进行实例分析,探索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 年代后期的德国,由Hans Vermeer提出。翻译目的论包括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是翻译理论史发展的重要变革,表明译者开始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而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不再占主导地位。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翻译目的论发展了具有创新性的翻译观,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它认为翻译并不是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具体的、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预期目的是衡量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需要在进行翻译实践之前确定下来,它反映了译文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翻译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多元化,是一种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实用性的解构主义理论模式。 三、《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点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奥斯丁的杰出作品,是一部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长篇佳作。文章以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爱情为主线,揭露了物质在人际关系、婚姻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作品文笔细腻,主题深刻而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奥斯丁通过情感交流、人物对话等方式或讥讽或褒贬地刻画出不同的人物特征。首先,文章语言具有幽默讽刺效果。例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从字面来看这句话是在陈述“有钱的单身男子都需要一个妻子”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广告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in Wuthering Heights 2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 3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 4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 5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 6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 7 《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9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0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11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12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分析 13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14 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15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16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17 数字在汉英文化中的对比与翻译 18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日常用品》中三位美国非裔女性的自我迷失 19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 20 从四个主要人物的叙述结构来分析《蝇王》的主题意义 21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22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23 和谐与冲突: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研究 24 以仪式理论阐释《宠儿》中的“宠儿” 25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26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27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 28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29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 30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31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32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 33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34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 35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 36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37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38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 3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悲剧的成因分析以及对当今青少年的启迪 40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 41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42 《远大前程》匹普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悲剧命运成因之比较

Hans Vermeer “功能理论”与“目的论”

关于功能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德国的卡塔琳娜·莱思(K.Reiss)、汉斯·弗米尔(H.J.Vermeer)、贾斯特·霍斯一曼特瑞(J.H.Manttari)以及克里丝汀·诺德(C.Nord)等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此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目的/译文功能,因此本文将借用此理论来解释编译现象。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莱思提出的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论、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以及诺德的翻译为本语篇分析理论。以下概述后三种论说,即翻译行动论、目的论及以翻译为本的语篇分析理论。 翻译行动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是霍斯-曼特瑞于80年代提出来的(Munday 2001:77)。该理论把翻译视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动。这种行动所涉及的参与者有:行动的发起者(the initiator)、委托者(the commissioner)、原文产生者(the ST producer)、译文产生者(the TT producer)、译文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文接受者(the TT receiver)。翻译理论好比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个环节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目的,并关联到下一环节。翻译行动论强调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译文的形式并非照搬原文模式,而是取决于其是否在译语文化中合理地为其功能服务。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Munday 2001:78—79)。Skopos是希腊语,意指“目的”,其主要概念是,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规则就是“目的规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方法。弗米尔认为,翻译的结果是译文,但译者必须清楚地了解翻译的目的与译文功能,才能做好翻译工作,产生出理想的译作。 后来莱思与弗米尔在合著的《翻译的理论基础》(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1984)一书中,指出了目的论的具体准则(Munday 2001:78—79):(1)译文(TT)决定于其目的(determined by its skopos);(2)译文为目标语文化社会提供信息,其关注点是把源语语言文化信息转换为目标语语言文化信息; (3)译文不提供模棱两可的信息;(4)译文必须能自圆其说(internally coherent);(5)译文不得与原文相悖(coherent with the ST);(6)上述所列五条准则的顺序表明其重要性的先后顺序,而所有准则都受目的论之支配。至于第(5)点,我们的理解是:译文必须在思想内容与内在逻辑上与原文相一致,而不是指语言形式或遣词造句上的一致。 诺德的《翻译的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1988/1991)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功能语篇分析模式——跨越字词的层面,从语篇的角度来解释翻译。她首先区分比较了两种类型的翻译:纪实性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性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纪实性翻译充当了原作者和译文接受者之间进行原语文化交流的工具,原语文化特色在译文中保持不变,如逐字翻译就属纪实性翻译;后者则是在目标语文化的交流中充当一种独立的信息传递工具,译文根据自身的目的对原文作调整。 1. Key Concepts of Skopostheorie Skopos is the Greek word for “aim” or “purpose” and was introduced into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1970s by Hans Vermeer as a technical term for the purpose of a translation and of the action of translating. The major work on Skopos theory (Skopostheorie) is 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a book Vermeer co-authored with Katharina Reiss (Reiss and Vermeer 1984). Skopos theory focuses above all on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which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to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produce a functionally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博物馆文本汉英翻译启示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博物馆文本汉英翻译启示 博物馆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总和,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以宁波帮博物馆的文本翻译为实例,探讨目的论,特别是“目的三原则”对博物馆翻译的启示,旨在呼吁加强人们对博物馆陈列翻译的研究,呼吁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文物资源的翻译应采取高度负责的态度,从而创造更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文化氛围。 标签:博物馆文本宁波帮目的论文本翻译 一、引言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窗口,是城市人文精神、历史故事、建设发展的缩影,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文本是国外游客了解我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其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学者对博物馆文本翻译的研究不多,由于缺少理论指导,译文质量也存在较大问题。 对于博物馆文本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传统的翻译理论推崇奈达的“功能对等”,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论”等。我国则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信、顺”,傅雷的“求神似而非形似”,钱钟书的“如化”等翻译原则与标准。博物馆文本翻译作为以宣传国内文化为主要目的的交际性翻译活动,现有的翻译原则与标准已无法满足翻译的客观要求。德国学者弗米尔(Vermeer)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关键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博物馆文本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将翻译看作是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有目的的活动,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中为了创作功能合适的译文而采用的原则和策略。 宁波帮博物馆是宁波城市文明和人文环境质量的具体体现,是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媒介,博物馆文本翻译的质量关系到文化交流的成败。本文试通过对宁波帮博物馆文本翻译的实例分析,讨论功能目的论原则下的博物馆文本翻译策略。 二、功能目的论与博物馆文本翻译 (一)功能目的论 德国功能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翻译功能派的主流,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贾斯特·霍斯·曼特瑞(Justa Holz Manttari)及克里丝汀·诺德(Christiane Nord)。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1971)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提出了基于原文和译文功能之间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首次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按文本的不同功能,赖斯提出了“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三大功能文本类型。赖斯的功能文本类型强调了不同类型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文本功能。博物馆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 弗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目的论的核心理论之一。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所要达到预期目的的策略。也就是说,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应由译文预期目的所决定和接受者等其他参与方的分析,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所认为的翻译参与人(作者、译者、读者)的范围。功能目的论的另一种观点则是诺德将“忠诚”引入目的论,提

目的论与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目的论简介即就是skopos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手中,因此翻译实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 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 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 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 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 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 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流派做简单了解。 第三阶段: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 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目的论视角下探析企业网站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探析企业网站翻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经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走出国门,把自己的产品推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官网简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作为企业的广告牌,向世界各地的潜在客户推介企业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传统翻译理论不同,目的论为应用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根据目的论,翻译目的是翻译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因素,每一个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取决于翻译目的。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中国知名家电企业的英文官网,探讨公司网页中企业简介的英译问题,希望能为公司网站简介的翻译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标签:企业网站;翻译目的;论翻译方法 1目的论简介 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威密尔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行为。任何一项翻译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译文的功能和预期目的,有选择性的进行翻译。翻译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着整个翻译过程,同时也影响着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因此,译者要根据翻译目的来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一共包含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这三个原则。目的原则是指翻译应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并能被目标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忠实原则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但是忠实的程度由翻译目的决定。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尽管在多数情况下,译文并不能同时满足这三项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是应被采用的首要原则。 2企业简介文本介绍 企业简介是企业官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个企业的自我介绍。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它提供企业的相关信息并号召消费者来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翻译好企业官网的公司简介,译者必须深入了解企业简介和它的功能,从而更好地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 2.1定义 企业简介本质上来说是代表公司的一份简历,公司用它来建立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简介中通常会展示公司的商业战略、独特优势以及相关经历。这些信息会帮助潜在的消费者、贸易伙伴甚至求职者更好的评估公司以决定这个公司是否值得信任。本篇文章中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名家电企业的英文官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清代的茶文化,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从饮茶之人爱喝茶的种类,便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性格,这对通过典籍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笔者从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中关于茶名称的翻译对比,探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以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茶文化;英译茶之名;动态对等;翻译目的论 一、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神农时期,茶的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文化、思想领域又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茶馆的兴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二、《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此书写到茶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茶之诗词。从这些角度不仅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更可贵的是他是借茶来烘托其中的人物性格。同时,也呈现了清代的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这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目的(如为了金钱);(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为了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1]。从以上的三种阐释中,我们重点来谈谈译文的交际目的。在这一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读者在翻译中的核心地位。一部译品能否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目的是什么,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思想,只有在目的明确后,翻译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初衷与反响才能相结合。译者应该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确立翻译的意图,以向读者传播介绍为手段进行翻译。要学会跳出文本的小圈子,站在读者与文化的大圈子中去进行翻译。只有把目的、对象都明确了之后,翻译时便能游刃有余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就是说自己始终起到纽带的作用,是一个传输文化思想与情感的媒介,不要带着要让作品成为经典的功利的思想去翻译,也就是要脱离文本[2]46。 四、茶之名体现人之性

功能派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911253563.html, 功能派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作者:李济 来源:《对外经贸》2011年第05期 [摘要]功能派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该理论为广告翻译研究 提供了新的视角。以翻译目的论原理为理论框架,从广告翻译的目的性出发,提出遵循译语广告的语言特征、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迎合译语消费者心理,从而实现广告的功能,以达到商品的营销目的。 [关键词]功能派;目的论;广告;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5-0074-03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的凯瑟琳娜·莱斯。1971年她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理论(Functional Approach),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形成了功能主义理论的雏形。此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ie)。其核心概 念是“任何翻译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或者说都是要实现一定的功能的,而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往往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而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人物诺德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提出“功能加忠诚”(function plus loyalty),完善并拓展了目的论应用领域。 目的论共有三个法则,即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忠实性原则服从于连贯性原则,而二者均服从于目的性原则。也就是说在为达到翻译目的必须改变原文文本时,忠实性原则不再适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规则。由此可以看出,功能派目的论对原文的地位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贬低。 二、广告翻译的特征和目的性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的定义,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即由特定的广告主通常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对产品、服务或观念等信息的非个人推介行为(Advertisng is the non-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usually paid for and usually persuasive in nature about products,services or ideas by identified sponsors through the various media)。 广告的专门用途在于:提供商品信息(information)、争取顾客(persuasion)、保持需求(maintenance of demands)和开辟市场(creating mass markets)。广告语是一种特殊的实用文体, 语言简洁、鲜明易懂、说服力强,具有极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广告翻译不同于文学作品的翻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广告翻译

O武七卷总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广告翻译 刘 英1,2 ( 1.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2.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广告英语用词优美独 到,句法洗练而内涵丰富,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意义,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作为广告英语的翻译就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本文结合广告英语的特点,探讨在目的论翻译理论指导下如何达到翻译广告英语的三条原则,即忠实性、吸引性和可接受性,从而在广告翻译实践和广告翻译理论之间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广告英语;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广告翻译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31X(2008)01-0036-03 收稿日期:2007-09-25作者简介:刘英(1981-),女,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研修班在读,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一、引言 广告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各个国家为了争夺世界市场,竞相向全世界推销本国产品,英语广告作为国际通行广告日益盛行了起来。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广告进入中国,如何翻译英语广告,如何实现广告目的语的内容上的忠实性、形式上的吸引性和文化情感上的可接受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翻译理论界在过去的研究中,由于长期受传统“信、达、雅”原则的约束,简单地认为翻译即不同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鲜有学者敢于从理论上冲破藩篱,因而忽略了所译文本的功能,即翻译行为本身的目的性。与文学及其他类型的文本相比较,广告翻译的目的性更为明显,但是,传统理论对广告翻译的研究和解释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译文的语言常常一味重形似而轻神似,语言平淡乏味,缺乏艺术感染力。因此,研究广告翻译必须从理论上把广告翻译行为与广告文体的目的性本质联系起来。以目的论来解释和指导广告翻译,其优势在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广告翻译的目的性本质,明确广告翻译的意图,使译者能通过综合考虑各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完成广告翻译的商业行为,从而修正了传统的 “信、达、雅”原则,确立了新的广告翻译原则,给广告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实现广告目的语在内容上的忠实性,形式上的吸引性和文化情感上的可接受性。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德国,该理论提出“任何翻译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或者说都是要实现一定的功能的,而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往往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还要考虑译语与原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即是说,传统翻译理论中居于首要位置的‘信’、‘忠实’或‘对等’都要服从于翻译目的或功能”。由此可见,功能派是以目的论为其核心理论的。目的论最初是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Vermeer)提出,其理论确定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法则:目的法则、 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首要法则。“目的法则”指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此目的法则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概括为三种:“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传递信息)以及某种翻译方法或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 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了目的性原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同时,它还强调忠实原则(fidelityrule),并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化(poly-criteria) ?工商管理? Journal ofWuhanInstituteofTechnoogy O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八年第第一期(第三十一期)36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 八 年第七卷第一期总第三十一期O O( )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研究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两个译本

摘要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的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首要法则,即目的决定方法。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框架出发,对王尔德喜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的两个同时期的中译本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翻译目的的不同是导致译本差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戏剧翻译翻译目的差异 1 引言 戏剧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领域,戏剧翻译也是文学翻译重要的一支。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是著名戏剧大师王尔德七部戏剧中最成功的一部,在中国有不少译本。大陆地区比较有名的是解放后由钱之德先生译的《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台湾地区比较有名的是余光中先生的《不可儿戏》。这两个译本出现时间前后相差不过半年,在文本语言选择上却有很大的差异,除去译者本身文学修养的不同,造成两个译本巨大差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翻译目的的差别。1978 年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的概念,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中进行研究,指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并提出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本文拟依据翻译目的论对这两个翻译文本进行分析研究。 2 余译《不可儿戏》与钱译《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 在这两个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光中和钱之德是抱着不同的目的来从事这部剧作的翻译的。 对余光中先生而言,翻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是一种变通的、两相妥协的艺术。《不可儿戏》作为他的第一部剧本译作,完全秉承了这样的思想。在翻译此剧本时,他曾谈到,翻译此书,“不但是为中国的读者,也为中国的演员和观众”。充分表明了他译此剧的目的。也正是这样,为了上演的需要,余先生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译笔,跳出了直译、意译的一般模式。 而钱之德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喜爱王尔德作品的读者。为了让其他文学爱好者和他一样有重读经典的机会,他在几乎没有任何译本参考的情况下翻译了这部作品,并且愿意把这部译作当作一部试译作,供读者欣赏阅读。他曾指出:“我认为,‘剧本对话,究以流利为是’正是我在翻译中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因此,他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谈关雎的英译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谈“关雎”的英译 摘要: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打破了翻译语言学派中原文至上的观念。译文忠实原文不再是译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原文只是为译者提供了信息。决定翻译过程和结果的是翻译的预期目的。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译者和译文的重要性都有所提高。本文以詹姆斯?理雅各以及汪榕培的“关雎”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分析两个英译本,以期说明由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结果都会有所不同。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目的;关雎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GuanJ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Abstract: Skopos theory changed the concept of original text being the first priority held by the linguistic schools. Faithfulness is no longer the first concern of the translator. The original text just provides information to the translator. It is the purpose that determines the procedures and results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ed texts is enhanced. In the light of Skopos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James Legge’s and Wang Rongpei’s English translationsof Guan Ju as examples in order to show that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vary because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purpos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Skopos Theory; purpose; Guan Ju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策略

内容摘要: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告及广告翻译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日益重要。本文在阐释功能派的翻译理论“目的论”的基础上,针对广告翻译的本质和特殊性,从目的论视角就“译文的语体、读者感受和译语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商标和口号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告及广告翻译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日益重要。本文在阐释功能派的翻译理论“目的论”的基础上,针对广告翻译的本质和特殊性,从目的论视角就“译文的语体、读者感受和译语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商标和口号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功能目的论;广告;翻译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日益扩大。伴随越来越多的国外产品进入我国的同时,中国的商品也开始走向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所有的厂商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更好地介绍给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企业的营销策略很多,广告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策略。一则优秀的广告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更大的效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告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广告的翻译就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以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目的论”为指导,探究企业广告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目的论 目的论是德国的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以功能为导向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是在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71年,赖斯提出了理想的译文应该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的思想。但是在她后来的翻译实践中,这种理想化的对等有时难以达到,甚至是不希望达到的。因而,赖斯又提出了译文的功能特征应优先于对等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赖斯的学生费米尔进一步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提出了功能派的主导理论——目的论,并确定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首要法则。 目的论以人类行为理论为基础,以原文的目的为翻译准则,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费米尔认为,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略,“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文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根据目的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为此,译者应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目的性为原则,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可见,目的论为广告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二、广告翻译的本质和特殊性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策略

2011年第4期总第169期 林区教学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 No.42011General No.169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策略 王立莉 (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哈尔滨150030) 摘要:简要回顾了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依据金融英语的主要特征,针对金融英 语翻译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金融英语特征;金融英语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1)04-0066-02 收稿日期:2011-02-2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金融学会重点课题研究项目“金融外语在黑龙江省金融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立莉(1969-),女,吉林大安人,副教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研究。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和数量的不断 壮大,涉外金融业务也日益增加,由此与对外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金融英语学科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金融英语的翻译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探讨的话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金融英语的翻译提出了一些翻译技法。本文尝试从翻译目的论着手,探讨利用这一翻译理论,为金融英语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 德国学者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这一理论,它彻底突破了以原文本为中心的结构主义等值翻译理论,奠定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 重要里程碑。Skopos 在希腊语中意为“目的” 。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法则” 。根据目的法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 “目的决定手段”(张美芳,2005)。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 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 ——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 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张美芳,王克非, 2005) 此外,“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法则、 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 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也常被称为对原文的 “忠实”。语内连贯指的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有的意义,它强调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弗米尔认为,语际连贯或忠实应从属于语内连贯,同时二者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文军,2006)。在弗米尔看来,翻译中的最高 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 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把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译入语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它对翻译采取前瞻的态度,使得译文在完成译语情境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同时,翻译目的论是以读者为中心或者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因此对金融英语 这种“信息型”功能文本的翻译特别适合。 二、金融英语的特征 金融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近几年逐步从商务英语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宏观经济运作、金融法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贷、银行会计、外贸等诸多专业,文字种类包 括担保抵押、 往来书信、债券发行、法律文件、通知、公告等,语言表达具有独特的专业语言特点和风格。 1.金融英语的词汇特征 金融英语最显著的特征是专业词汇丰富,专业术语广泛。一是有不少通用英语中的词语出现在金融英语中具有特定的词义;二是有大量的金融英语特有的专业词汇;三是专有名词多;四是缩略语使用频繁;五是金融英语中许多核心词非常活跃,搭配能力强,既常以固定搭配出现,具有搭配的独特性,又频频出现于不同的语域,具有使用的灵活性;六是金融英语中运用专业词语构词法派生的新 词语很多(冯长甫, 2007)。2.金融英语的句式特征金融英语中长句较多,句中常常插入短语、从句等限定、说明成分,形成冗长而复杂的句式结构,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这些结构复杂的长句在业务信函中不仅能表达复杂的意义,使行文显得严谨,而且使主要信息以词序的形式得到强调,增强了行文的正式程度。例如:O-ver the whole of 2010,GDP in the OECD area expanded by 2.9percent ,significantly up from the sharp decline of 3.5percent recorded in 2009,the OECD report showed ,confir-ming what economists previously predicted that the recovery trend is sure ahead though uncertainties linger in an unbal-anced way.这个句子既有宾语从句、主语从句,又有让步状语从句,还有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结构非常复杂。 3.金融英语的语法特征总的说来,金融英语的语法相对比较简单。时态通常以一般现在时态为主,语态则常用被动语态,这是因为被动语态的使用具有结构紧密、语义准确、表达严密、逻辑性强等特点。在金融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不必指出行为发 — 6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