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交口设计方案

平交口设计方案

平交口设计方案
平交口设计方案

城市道路交叉口

1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向流量、公共交通站点的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的性质,确定交叉口的形式及其用地范围。

2无信号灯和有信号灯管理的T字形和十字形平面交叉口的规划通行能力,可按表7.4.2的规定采用。

平面交叉口的规划通行能力(千辆/h) 表7.4.2

相交道路等级交叉口形式

T字形十字形

无信号灯管理有信号灯管理无信号灯管理有信号灯管理

主干路与主干路-- 3.3--3.7 -- 4.4--5.0

主干路与次干路-- 2.8--3.3 -- 3.5--4.4

次干路与次干路1.9--2.2 2.2--2.7 2.5--2.8 2.8--3.4

次干路与支路1.5--1.7 1.7--2.2 1.7--2.0 2.0--2.6

支路与支路0.8--10. -- 1.0--1.2 --

注:1.表中相交道路的进口道车道条数:主干路为3-4条,次干路为2~3条,支路为2条;2.通行能力按当量小汽车计算。

3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应与路段的通行能力相协调。

4平面交叉口的进出口应设展宽段,并增加车道条数;每条车道宽度宜为3.5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口道展宽段的宽度,应根据规划的交通量和车辆在交叉口进口停车排队的长度确定。在缺乏交通量的情况下,可采用下列规定,预留展宽段的用地。

(1)当路段单向三车道时,进口道至少四车道;

(2)当路段单向两车道或双向三车道时,进口道至少三车道;

(3)当路段单向一车道时,进口道至少两车道。

2展宽段的长度,在交叉口进口道外侧自缘石半径的端点向后展宽50—80m;

3出口道展宽段的宽度,根据交通量和公共交通设站的需要确定,或与进口道展宽段的宽度相同;其展宽的长度在交叉口出口道外侧自缘石半径的端点向前延伸30~60m。当出口道车道条数达3条时,可不展宽;

4经展宽的交叉口应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

5当城市道路网中整条道路实行联动的信号灯管理时,其间不应夹设环形交叉口。

6中、小城市的干路与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可采用环形交叉口。

7平面环形交叉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交于环形交叉口的两相邻道路之间的交织段长度,其上行驶货运拖挂车和铰接式机动车的交织段长度不应小于30m;只行驶非机动车的交织段长度不应小于15m;

2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直径小于60m时,环道的外侧缘石不应做成与中心岛相同的同心圆;

3在交通繁忙的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不宜建造小公园。中心岛的绿化不得遮挡交通的视线;

4环形交叉口进出口道路中间应设置交通导向岛,并延伸到道路中央分隔带。

8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环形交叉口,环道总宽度宜为18—20m,中心岛直径宜取30~50m,其规划通行能力宜按表7.4.8的规定采用。

环形交叉口的规划通行能力表7.4.8

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千辆/h) 2.6 2.3 2.0 1.6 1.20.80.4

同时通过的自行车数(千辆/h) 14711151821

注:机动车换算成当量小汽车数,非机动车换算成当量自行车数。换算系数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9规划交通量超过2700辆/h当量小汽车数的交叉口不宜采用环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上的任一交织段上,规划的交通量超过1500辆/h当量小汽车数时,应改建交叉口。

10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用地面积宜符合表7.4.10的规定:

平面交叉口规划用地面积(万平方米) 表7.4.10

城市人口(万人)

相交道路等级T字形交叉口十字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

>200 50--200 <50 >200 50--200 <50 中心岛直径(m) 环道宽度(m) 用地面积

(万平方米)

主干路与主干路0.60 0.50 0.45 0.80 0.65 0.60 -- -- --

主干路与次干路0.50 0.40 0.35 0.65 0.55 0.50 40--60 20--40 1.0--1.5

次干路与次干路0.40 0.30 0.25 0.55 0.45 0.40 30--50 16--20 0.8--1.2

次干路与支路0.33 0.27 0.22 0.45 0.35 0.30 30--40 14--18 0.6--0.9

支路与支路0.20 0.16 0.12 0.27 0.22 0.17 25--35 12--15 0.5--0.7

11在原有道路网改造规划中,当交叉口的交通量达到其最大通行能力的80%时,应首先改善道路网,调低其交通量,然后在该处设置立体交叉口。

12城市中建造的道路立体交叉口,应与相邻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车速相协调。

13在城市立体交叉口和跨河桥梁的坡道两端,以及隧道进出口外30m的范围内,不宜设置平面交叉口和非港湾式公共交通停靠站。

14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形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整个道路网中,立体交叉口的形式应力求统一,其结构形式应简单,占地面积少;

2交通主流方向应走捷径,少爬坡和少绕行;非机动车应行驶在地面层上或路堑内;

3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行驶时,不同的交通层面应相互套叠组合在一起,减少立体交叉口的层数和用地。

15各种形式立体交叉口的用地面积和规划通行能力宜符合表7.4.15的规定:

立体交叉口规划用地面积和通行能力表7.4.15

立体交叉口层数立体交叉口中匝道

的基本形式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有无冲突点用地面积

(万平方米) 通行能力(千辆/h)

当量小汽车当量自行车

二菱形有2.0--2.5 7--9 10--13

苜蓿叶形有6.5--12.0 6--13 16--20

环形有 3.0--4.5 7--9 15--20

无2.5--3.0 3--4 12--15

三十字路口形有 4.0--5.0 11--14 13-16

环形有 5.0--5.5 11--14 13--14

无4.5--5.5 8--10 13--15

苜蓿叶形与环形①无7.0--12.0 11--13 13--15

环形与苜蓿叶形②无 5.0--6.0 11--14 20--30

四环形无6.0--8.0 11--14 13--15

①三层立体交叉口中的苜蓿叶形为机动车匝道,环形为非机动车匝道;

②三层立体交叉口中的环形为机动车匝道,苜蓿叶形为非机动车匝道。

16当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时,应将道路的上下行交通分开;道口的铺面宽度应与路段铺面(包括车行道、人行道,不包括绿带)等宽。

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偶倒303线公路工程第二合同段 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至***公路工程第二合同段项目经理部二〇一五年三月 ***至**公路工程第二合同段 1 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目录一、设计原则................................................................... ......................................... 2 二、工程概况................................................................... ......................................... 2 三、平交道口的施工工序................................................................. ...................... 3 四、质量保证措施................................................................. .................................. 4 五、环境保护措施................................................................. .................................. 4 六、安全保护措施................................................................. . (5) ***至**公路工程第二合同段 2 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平交道口施工方案一、编制原则平面交叉的设置是根据公路的等级、功能、路网密度和节点分布情况、转向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和交叉点处的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为加强铜陵市朱家咀至永丰公路工程项目经理部施工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高效,有章有序进行,依据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安徽省路政管理条例》、《路政管理规定》、《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二、工程概况根据外勘期间的原有道路及交叉调查记录,本标段共设有交叉7处,被交道路主要为地方村村通道路及县乡道X008白杨坡至坝头段。村村通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被交叉道路中X008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主要平交口调查情况见表2-1 表2-1 主要交叉道路平交口现状一览表 序号桩号被交道路名称交叉类型路基(路面)宽度(m) 被交叉路改建长度(m) 备注 1 K12+020 村村通十字型 3.5 40 四 级 2 K13+390 村村通十字型 3.5 40 四级 3 K13+749 村村通十字型 3.5 40 四级 4 K14+756 坝白路十字型32(24)70 二

公路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至**公路工程第二合同段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至***公路工程第二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五年三月

目录 一、编制原则 (2) 二、工程概况 (2) 三、平交道口的施工工序 (3) 四、质量保证措施 (4) 五、环境保护措施 (4) 六、安全保护措施 (5)

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一、编制原则 平面交叉的设置是根据公路的等级、功能、路网密度和节点分布情况、转向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和交叉点处的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为加强铜陵市朱家咀至永丰公路工程项目经理部施工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高效,有章有序进行,依据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安徽省路政管理条例》、《路政管理规定》、《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程概况 根据外勘期间的原有道路及交叉调查记录,本标段共设有交叉7处,被交道路主要为地方村村通道路及县乡道X008白杨坡至坝头段。村村通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被交叉道路中X008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主要平交口调查情况见表2-1 表2-1 主要交叉道路平交口现状一览表

平面交叉设置 1、非渠化平交口 被交叉道路大多为村村通道路,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在平交设计中,对平面交叉进行加铺转角设计。同时为了保证公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延误和增进安全,控制平面交叉设置间距,尽量限制平面交叉和出入口数量。结合被交道路的等级、交通量等情况,对原有部分道路进行合并、整改。对加铺转角处理的被交叉道路路面结构采用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稳碎石基层。 2、交叉口设计 K14+756 坝白路交叉口 该处为X008坝白路平交口,十字交叉。坝白路为白杨坡至坝头二级公路,路基宽17米,路面宽14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时朱永路与坝白路均不进行拓宽,朱永路与现状坝白路进行衔接。 3、道路改移工程计划工期 本工程计划于2015年4月1日开工,2015年4月30日道路改移结束。三、平交道口的施工工序 平交道口的施工工序:施工区域内封闭交通—放样—交通改道--既有道路破除原有混凝土及沥青--新建路段施工(回填土方,铺设水泥稳定碎石)—线型、高程顺接—既有道路铺设沥青路段施工—改回平交道路。 具体施工方案 1、K14+756 坝白路交叉口施工作业区施工时,交通封闭;在主线K14+775处修筑8m宽临时便道,下层铺设矿渣,上层铺设泥结碎石路面,便道修好后,将原有交叉路进行封闭,进出坝白路、白杨坡的车辆走新修便道,新建路段的进出口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2、测量、放样 用全站仪放出道路中线,准确放出开挖边线位置,并用钢尺校核,打好白灰线。将该段路面按桩号进行断面测量,并与设计高程进行对比。 3、原有道路结构挖除 用挖掘机配合油锤对原有路面结构层进行破除,将原有沥青混凝土及原有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常用方法比较分析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常用方法比较分析 摘要:竖向设计是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面法、圆心法、等分法,由于平交口的多样性及其设计的复杂性,以上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本文对常用的几种设计方法的计算原理、设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宜于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对于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及行车的舒适性都极具意义。 关键词: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面法;圆心法;等分法 0 引言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任务是确定与周边道路及建筑地坪标高相协调的平顺设计表面,并满足行车舒适、排水通畅、工程量小、美观等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计算竖向设计高程。由于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具有多种复杂的设计形式,加之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也随之产生了多种设计方法,其中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Coons曲线法、圆心法、等分法。对各种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种方法的计算原理及适用特点、优势及局限性,进而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情况选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道路交叉口设计表面平顺程度和行车舒适程度,并有效的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及提高设计工作效率。 1 方格网法与设计等高线法 1.1方格网法 如图1所示,已知交叉口中心点A及其设计高程HA,相交道路半幅宽w1、w2,道路中线(路脊线)的纵坡坡度iv1、iv2,横向路拱坡度it1、it2,路缘石曲线半径R、曲线起终点(切点)D、E;分别过点D、E作路脊线的垂线DB、EC,其中点B、C为垂足;延长BD及CE交于点O,当路缘石曲线为圆曲线时,该点为圆心;根据路脊线纵坡可计算出点B、C的设计高程HB、HC,再通过路拱横坡可得到点D、E的设计高程HD、HE。 方格网法以路脊线及与之垂直的横断面线为高程计算线(如图1所示)。计算网格点N的设计高程时,先过点N作与其距离最近的路脊线的垂线NQ(点Q为垂足),根据路脊线坡度计算点Q的高程,再由路拱横坡即可得到点N的高程[1,2]。路缘石曲线与网格线交点(图1中点F、G)的高程,可依据邻近格点插值计算得到。 由此可见,当网格点与两侧路脊线的距离相等时,采用方格网法将可能得到两个不同的高程值;由于高程计算线严格与道路中心线垂直,故不能考虑右转车道的行车舒适性,在交叉口中心附近区域直行车道及右转车道表面均不能平顺过渡,该方法只适合于普通的小型交叉口;但方格网法便于设计、计算和施工,其

铁路道口施工方案

道口工程施工方案 一、编制原则 1、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格要求。 2、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及施工进度,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3、合理规划施工,搞好文明施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二、工程概况 通四路B-14.0橡胶平交道口,位于中捷化工园区,道口设计在直线段,宽度为16m。设计为有人看守道口,道口采用50kg/m钢轨橡胶道口路面。 三、施工工期及进度目标 该工程预计需要25天时间,完成施工任务。 四、施工质量目标 我们质量目标是一次性施工出合格的工程,坚决杜绝返工现象发生。进一步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工期、成本、文明施工的控制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动态管理,优先采用科学、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真正体现“优化施工方案,强化现场执行能力”的管理水平和“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一定能优质、高效圆满的完成工程施工任务。 五、具体道口施工方案 1、在施工路口两端各500m处安放防护标志、设专人持信号旗进行防护,公路两侧100处设置防护。 2、道口采用50kg/m钢轨橡胶道口铺面,橡胶道口及平台施工前,基底开挖整修压实平整,分层夯填0.6m厚3:7灰土,0.3m厚碎石垫

层(所有道渣均应坚硬耐磨,不应使用石灰岩),压实系数均不小于0.97,碎石垫层孔隙率<18%,然后捣固密实,确保橡胶道口及钢筋混凝土路面稳定,防止下沉。 3、道口平台现浇C35钢筋混凝土,分层浇筑并时充分震动捣固,保证浇筑质量。道口平台与原路面连接处顺坡20m,坡度2%。钢筋混凝土路面纵向间隔10m设置伸缩缝一处,伸缩缝采用油浸或沥青浸制的软木板制成填缝料。 4、栏门为单开门,顶面标高与钢筋混凝土路面须平齐。 5、C35钢筋混凝土路面施工前必须预埋DN80的无缝钢管,保证通信、信号及栏门控制线等所需管线,钢管内预留铁丝,方便以后穿线、预留线路左侧预留3道钢管,新建线路右侧预留2道钢管。 6、在道口顺沿铁路线路的两侧设置栅栏,道口每侧栅栏设置长度50m,埋设位置距邻线线路中心3.5m,栅栏高出地面1.3m。栅栏立柱采用两根<75*8并排焊组成,间距1.5m;基础灌注直径60cm的混凝土,埋深0.8m。 六、现场施工管理 1、积极开展文明施工,施工现场布置合理有序,严格按规范施工。2.工地现场机具、料具和施工材料堆放整齐,工地生活设施清洁文明; 3、建立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机构,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 4、道路两侧设明显的文明警示标志。 5、安排专职人员做好现场完工后的保洁工作。 七、安全保障措施

平交口施工方案

常宁市泉峰西路与环城南路、外环西路 平交道工程施工实施方案 目前,常宁市环城南路及外环西路工程除与泉峰西路的平交道口外,其他部分已经全面进入路面工程施工阶段或即将完工。考虑到该平交道口为环城南路、外环西路、泉峰西路(S320线的常宁市区段)三个方向的重要交通枢纽,对常宁市的经济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能全部封闭交通。为合理安排好泉峰西路与环城南路、外环西路平交道口施工,实现在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保证环城南路、外环西路、泉峰西路(S320线的常宁市区段)三个方向的车辆顺利通行,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确保社会车辆的顺利通行。 二、制定本方案的依据 (一)公路工程现行相关施工施工技术规范、标准。 (二)合理安排施工生产,实现车辆顺利通行。 三、工程量及施工布置 1、施工工期:拟定工期为2009年4月18日至2007年6月1日,总计45天。

2、主要负责人员:详见附表一。 3、主要施工机械:详见附表二。 4、主要工程数量:详见附表三。 四、工程目标 目标:确保按工期要求完成施工任务,达到优良工程,同时,不阻断交通,并确保施工及行车安全。 五、实施步骤 合理划分施工作业段、严格控制施工顺序,具体施工措施如下。 该路口原有施工情况如下:环城南路端施工至K0+015,雨污水管施工至K0+040;外环西路端施工至K0+020,左侧雨污水管施工至K0+030,右侧雨污水管施工至K0+040;计划主要划分为便道工程、破除旧面板及挖路槽、横穿平交道雨污水管铺设、路基填挖工程、级配碎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沥青下封层、沥青砼面层等工序。采取八个步骤组织实施: 第一步便道工程:先安装环城南路一侧雨污水管,再按设计规范要求压实并铺设级配碎石,然后以环城南路侧路基作为便道一段,另拓宽泉峰西路K0+300至K0+520段,至少保证6m的行车宽度作为施工便道,以满足外环西侧半幅施工过程中道路行车安全。 第二步破除旧砼面板及挖路槽、铺设平交道雨污水管铺设、路基填挖工程

公路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至**公路工程第二合同段 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编制: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 __________________ ****至***公路工程第二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 一五年三月

目录 一、设计原则............................................. 2 . 二、工程概况............................................. 2 . 三、平交道口的施工工序................................... 3... 四、质量保证措施......................................... 4 . 五、环境保护措施......................................... 4 . 六、安全保护措施......................................... 5 .

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编制原则 平面交叉的设置是根据公路的等级、功能、路网密度和节点分布情况、转向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和交叉点处的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为加强铜陵市朱家咀至永丰公路工程项目经理部施工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高效,有章有序进行,依据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安徽省路政管理条例》、《路政管理规定》、《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 、工程概况 根据外勘期间的原有道路及交叉调查记录,本标段共设有交叉7处,被交道 路主要为地方村村通道路及县乡道X008白杨坡至坝头段。村村通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被交叉道路中X008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主要平交口调查情况见表2-1

公路平交道口设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市辖区内公路平交道口的设置与管理,保护公路完好、安全、畅通,充分发挥公路方便群众出行和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根据《公路法》、《江苏省公路条例》、交通部《路政管理规定》和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公路平交道口设置管理暂行规定》(苏交法[2005]92号)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县道、乡道上设置平交道口,其申请、审批、设置、维护及监督管理均适用本办法。在农村公路村道上设置平交道口参照本办法执行。 本办法所称平交道口是指在公路两侧增设供车辆和行人出入公路的搭接道路。 第三条设置公路平交道口应当遵循“严格控制、规范设置、依法管理、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辖区内县道、乡道公路行政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公路平交道口设置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五条公路平交道口设置应符合我市公路发展总体规划,适应我市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标准达到国家有关规范和要求。 第六条在公路沿线规划和新建村庄、集镇、开发区、连片房屋、学校、集市贸易场所等建筑群,其外缘与公路用地的间距应当符合《江苏省公路条例》第九条的规定。搭接公路的道口数量,一般每规划和新建一组建筑群,应当确定一个平交道口,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应当符合城市规划。规划部门在审批公路沿线建设项目,涉及增设平交道口的,应事先征求交通主管部门意见。 建设单位在公路上增设平交道口的,应当按照管理权限报经交通主管部门及公安机关批准。

第七条在集镇段公路设置平交道口,应当采取归并、隔离、修建辅道等措施,沿路长超过一公里的集镇段可以设置两至三个平交道口,小于一公里的集镇段可以设置不超过两个平交道口,实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和行人分离。 第八条在公路上设置平交道口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公路规划、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 (二)满足公路行车视距要求; (三)与公路搭接的道路不少于100米的路面应当采取硬化措施; (四)有可行的设计图纸; (五)有可行的施工现场管理方案; (六)对公路及附属设施造成损坏的,应当按照不低于原有的技术标准予以修复或者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七)道口应当设置于公路直行段,道口开口前后50米范围内视距良好,无遮挡视线、有碍安全的障碍物; (八)道口之间应保持合理间距。一、二级公路单侧相邻道口间距不得小于500米,三级及以下公路不得小于300米,急弯、高路堤以及桥头接线各150米范围内不得增设平交道口。 (九)道口与公路的交叉不得小于45°,道口标高应小于路面设计标高,与公路边缘过渡段纵坡一般不大于3%,开口转角应满足技术规范要求; (十)道口设置应当保持公路路面、边沟、截水沟的排水畅通。 侵占公路边沟的应当设置盖板或管涵。 无法满足前款第 (七)项至第 (十)项规定的,应当修建与公路平行辅道,在适当地点设置道口。

平交口设计总结

1、平面交叉口设计需考虑因素:相交道路性质、类别、交通流量流向的需求、交通组织、 用地面积、投资数额、公交优先、无障碍设计等。 2、根据相交道路等级的不同,有对应的交叉口应用类型(即是否展宽、设信号灯控制等), 二级支路以下的道路不应与城市主干路相交。 3、 4、快速路人行过街设施必须为天桥或地道,主干路、次干路视人行及机动车饱和率等指标 确定是否建设天桥或地道。 5、交叉口范围内道路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当采用曲线时,其曲线半径不宜小于不设超高 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6、交叉口停车视距S停=V a*t/3.6+V a2/254(ψ+φ) V a————交叉口计算车速 t——制动反应时间,取2.5s ψ——潮湿系数,按不利情况取0.4 φ——粗糙系数,其取值范围为0.03-0.05 进出口道展宽 10、进口道每条车道的宽度可较路段上略窄。交叉口范围内可不设路缘带。进口道展宽长度及渐变段长度可以通过计算或者查表的方法确定。 11、新建及改建交叉口的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并按出口道总宽展宽,出口道每一车道宽不应小于3.5m。出口道的总长度由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组成。出口道展宽段长度由缘石转弯曲线的端点向下游方向计算,不

设公交停靠站时,长度为60~80米,设置停靠站时,再加上公交停靠站所需长度,并须满足视距三角形的要求。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按下式计算:l d=(10~20) ΔW,条件受限时,不应小于30m。 公交停靠站 7、公交车辆到站频率:单位时间内公共汽车到达所考察停靠站的平均车辆数,是确定公交 停靠站站台长度和线路容量的参数,一般可选用公交高峰时段(15分钟)的到站频率进行设计。 12、新建、改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应设置在平坡或坡度不大于1.5%的坡道上,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坡度最大不得超过2%。 13、公交停靠站站台高度宜取15~20cm,站台的宽度应取2m。一辆公交车长度以15~20米为准,多辆公交车停靠站的站台长度按下式确定:L b=n(l b+2.5) L b——公交停靠站台长度 n——公交停靠站同时停靠的公交车辆数,当无实测数据时,取n=公交线路数+1 l b——公交车辆长度 14、新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车道宽度为3m,改建或治理交叉口,条件受限时最窄不得小于2.75m,相邻通行车道宽度不得小于3.25m。 15、人行道宽度有富余时,可压缩人行道设置公交停靠站,但人行道的剩余宽度不宜小于2.5米,必要时可在停靠站局部范围拓宽道路红线。 16、多路公交线路合并设站时,应根据公交车到站频率和站台长度确定最多并站的线路数,最多不宜超过5条,特殊情况下不应超过7条。当线路数超过规定的要求时,应分开设站,站牌间距应满足下游停靠站长度加上25米长。 17、公交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下游时,离开对向车流进口道停车线距离:下游右侧展宽增加车道情况下,应设在展宽段向前至少15米处,在下游右侧不展宽需设停靠站时,停靠站在赶路上距离停车线不应小于50米,支路不应小于30米。

公路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至**公路工程第二合同段 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页脚内容0

****至***公路工程第二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五年三月 页脚内容1

目录 一、编制原则 (3) 二、工程概况 (3) 三、平交道口的施工工序 (5) 四、质量保证措施 (6) 五、环境保护措施 (7) 六、安全保护措施 (7) 页脚内容2

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一、编制原则 平面交叉的设置是根据公路的等级、功能、路网密度和节点分布情况、转向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和交叉点处的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为加强铜陵市朱家咀至永丰公路工程项目经理部施工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高效,有章有序进行,依据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安徽省路政管理条例》、《路政管理规定》、《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程概况 根据外勘期间的原有道路及交叉调查记录,本标段共设有交叉7处,被交道路主要为地方村村通道路及县乡道X008白杨坡至坝头段。村村通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被交叉道路中X008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主要平交口调查情况见表2-1 表2-1 主要交叉道路平交口现状一览表 页脚内容3

平面交叉设置 1、非渠化平交口 页脚内容4

被交叉道路大多为村村通道路,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在平交设计中,对平面交叉进行加铺转角设计。同时为了保证公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延误和增进安全,控制平面交叉设置间距,尽量限制平面交叉和出入口数量。结合被交道路的等级、交通量等情况,对原有部分道路进行合并、整改。对加铺转角处理的被交叉道路路面结构采用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稳碎石基层。 2、交叉口设计 K14+756 坝白路交叉口 该处为X008坝白路平交口,十字交叉。坝白路为白杨坡至坝头二级公路,路基宽17米,路面宽14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时朱永路与坝白路均不进行拓宽,朱永路与现状坝白路进行衔接。 3、道路改移工程计划工期 本工程计划于2015年4月1日开工,2015年4月30日道路改移结束。 三、平交道口的施工工序 平交道口的施工工序:施工区域内封闭交通—放样—交通改道--既有道路破除原有混凝土及沥青--新建路段施工(回填土方,铺设水泥稳定碎石)—线型、高程顺接—既有道路铺设沥青路段施工—改回平交道路。 具体施工方案 1、K14+756 坝白路交叉口施工作业区施工时,交通封闭;在主线K14+775处修筑8m宽临时便道,下层铺设矿渣,上层铺设泥结碎石路面,便道修好后,将原有交叉路进行封闭,进出坝白路、白杨坡的车辆走新修便道,新建路段的进出口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2、测量、放样 用全站仪放出道路中线,准确放出开挖边线位置,并用钢尺校核,打好白灰线。将该段路面按桩 页脚内容5

铁路道口施工方案

--K7+450、K65+650道口工程施工方案 一、编制原则 1、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格要求。 2、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及施工进度,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3、合理规划施工,搞好文明施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二、工程概况 1、K7+450平交道口,位于汝阳境内曹刘庄村进村主干道上,道口设计在直线段,宽度为7m。原设计为有人看守道口,实为无人看守。道口处道床为碎石道床、铺面是砼板、轨枕为S-Ⅱ砼枕,扣件为扣板式。钢轨长度为12.5米P50标轨。 2、K65+650平交道口,位于登封市阳城区鋁庄村境内,与连接告成镇的主要道路交叉,道口设计在直线段,宽度为6m。道口处道床为碎石道床、铺面是砼板、轨枕为S-Ⅱ砼枕,扣件为弹条式。钢轨长度为12.5米P50标轨。 三、施工工期及进度目标 该工程预计需要四天时间,完成施工任务。每个道口需两天时间,一天准备,一天施工。 四、施工质量目标 我们质量目标是一次性施工出合格的工程,坚决杜绝返工现象发生。进一步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工期、成本、文明施工的控制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动态管理,优先采用科学、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真正体现“优化施工方案,强化现场执行能力”的管理水平和“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一定能优质、

高效圆满的完成工程施工任务。 五、具体道口施工方案 1、向公司调度室要点施工,并在两端各500m处安放防护标志、设专人持信号旗进行防护,公路两侧100处设置防护。 2、拆除道口板:拆除道口所有边板及中心板。 3、清理污染的道床:把轨枕底原有的污碴和淤泥清除至路基面,并运出限界以外。 4、抽换轨枕及扣件:抽出被轧断轨枕,更换新轨枕,同时安装新大胶垫板及弹条扣件。根据现场情况,可能需要拆除整根钢轨。 5、回填道床。 6、起拨道:调整线路轨距、起水平及高低、拨方向。 7、把轨枕间距调整至每空间隔55cm后,道心用添加早强剂的混凝土浇筑。 8、安装道口板:换用橡胶道口板。 9、边板与道路交接处用沥青掺和米石填塞。 10、回收材料,收集工具,撤出机械及人员到限界以外。 11、向调度室消点,撤消防护。 六、现场施工管理 1、积极开展文明施工,施工现场布置合理有序,严格按规范施工。2.工地现场机具、料具和施工材料堆放整齐,工地生活设施清洁文明; 3、建立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机构,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 4、道路两侧设明显的文明警示标志。

道路平交口施工专项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2) 1.1编制依据 (2) 1.2编制原则 (2) 1.3编制范围 (2) 二、工程概述 (2) 三、施工组织及规划 (2) 3.1施工组织机构 (2) 3.2施工任务及劳动力安排 (4) 3.3施工机械配置 (4) 3.4施工临时设施布置及规划 (4) 四、施工方法 (4) 4.1平面线形控制 (4) 4.2施工总体方案 (5) 4.3摊铺前准备工作 (5) 4.4水稳松铺系数与铺筑厚度的的确定 (5) 4.4混合料的运输 (5) 4.5摊铺及碾压 (5) 4.6接缝处理 (6) 4.7养生 (7) 五、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7) 5.1厂拌设备选型 (7) 5.2水泥剂量 (7) 5.3混合料的含水量 (7) 5.4混合料的摊铺接缝的处理 (7) 5.5混合料的压实 (8) 5.6混合料的养护控制 (8) 六、安全保证措施 (8) 6.1开工前做好以下准备 (8) 6.2持证上岗 (8) 6.3对施工设备、安全设施(或设备)、防护用品进行检查验收 (8) 6.4安全用电技术措施 (8) 6.6施工工序的安全保证措施 (9)

七、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9) 7.1组织、指挥系统 (9) 7.2应急预案演练 (10)

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1.1编制依据 1、巴彦浩特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服务项目道路平交口施工图设计; 2、现场踏勘及既有道路调查所获得的资料; 3、国家、行业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4、本企业的资源优势及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施工能力; 5、现行的施工技术规范及设计规范: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92-96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1.2编制原则 1、满足设计的原则; 2、满足与既有道路顺接满足设计要求及与既有道路顺接满足要求; 3、使相交的道路在交叉口内能有一个平顺的共同面,便利车辆和行人交通,迅速排除地面水,使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各点标高能与建筑物的地面标高相协调而具有良好的空间观感。 4、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从制度、管理、方案、资源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安全施工,服从建设单位及监理工程师的监督、监理,严肃安全纪律,严格按规章程序办事。 1.3编制范围 巴彦浩特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服务项目道路工程,主要包含平交口平面施工控制、竖向施工控制、土基施工、基层施工、面层施工。 二、工程概述 巴彦浩特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服务项目道路工程主要平交口为与既有道路连接、顺接,或与新建道路交叉口连接施工,路面结构层为:砂砾垫层(20cm)+基层(两层40cm水稳)+面层(7+5cm沥青)。 三、施工组织及规划 3.1施工组织机构 3.1.1工程管理模式 实行项目部直接管理模式,项目部各职能部门分专业管理施工分包队。项目部对分包队实行劳务分包制,严格控制各项施工指标。 3.1.2工程管理关系图

铁路平交口施工方案

文件更改记录单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主要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四质量保证措施 五安全保证措施 六文明施工及环境保证措施 铁路平交口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吴楚大道东段道路、排水一期工程位于城东新区,是连接主城区的一条重要干线,在桩号K1+980段横穿球团矿进矿铁路。吴楚大道与球团矿专用铁路近期采用平交方案实施,远期实施主线机动车道。 二、编制依据

吴楚大道道路、排水一期工程设计图纸。 三、主要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3.1 测量放样 3.1.1、采用全站仪根据导线点以及监理工程师批复加密的控制点成果,将U型排水槽中线、标高测量放样,并用木桩做好标识,做好保护工作。 3.1.2、开挖沟槽施工前,由测量工程师做好放样交底工作,经技术主管审查无误后,给现场施工员、施工班长技术交底。让操作人员都能知道开挖深度,随时检查复核,避免出现超挖或欠挖的情况。 3.2 主要施工方法 3.2.1施工顺序: 3.2.2、沟槽开挖

管沟开挖采用机械开挖,开挖深度严格按设计标高控制,管道开挖时,应注意对铁路的保护,在靠近铁路侧1m范围内严禁挖掘机操作,必须使用人工开挖。基坑挖完后进行验槽,作好记录,监理工程师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3.2.3、U型排水垫层 采用商品混凝土,100mmC25素砼,砼浇筑时必须振捣密实、平整。 3.2.4、边墙混凝土浇筑 边墙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汽车泵进行混凝土输送,浇筑墙体砼时必须连续浇筑,分层厚度不大于50cm。在浇筑时组织好混凝土罐车运输,每浇一层砼都要振捣至表面翻浆不冒气泡为止。 混凝土须按规范要求分层浇筑,浇筑高度用预先准备好的标尺控制。留置施工缝时严格按设计图纸留置。浇注混凝土时,注意保护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立即停止浇注,并应在已浇注完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 3.2.5、盖板混凝土浇筑 盖板混凝土在拌和站集中拌制,用机动翻斗车运至预制场。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浇筑到顶后,及时整平,抹面收浆、拉毛、养护。 3.2.6、混凝土养护 本工程砼强度等级为C25,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并防止混凝土开裂,采用常规覆盖洒水养护方法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保证养护时间。此项为本工程施工重点控制环节。 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用土工布或毛毡覆盖,减少终凝前水份的蒸发,终凝后浇水养护。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浇水养护的时间对于普通硅酸盐混凝土不少于7天,保湿15天。 混凝土边墙拆模后,及时覆盖土工布或毛毡,经常检查养护情况,从墙顶往下浇水养护,保持土工布湿润状态。养护时注意端头处的养护,养护时间同基础混凝土。 盖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待表面收浆后尽快对混凝土进行养生。用土工布或毛毡覆盖,洒水养生应该根据气温情况,掌握恰当的时间间隔,湿养护不应间断,不得干湿循环。 3.2.7、道碴、石碴铺装碾压 道碴、石碴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在压实前,应摊铺平整,局部不平整处人工配合机械找平。振动压路机进行分层碾压时,先静压一遍,然后再由弱振到强振,最后现再静压一遍,碾压速度应控制在1~2Km/h。碾压时直线段由两面侧向中间,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纵向进退式进行。横向接头处压路机一般应重叠后轮宽的1/2,前后相邻区段倾向应重叠1.0m~

第十六章 平 交 口 设 计

第十六章平交口设计 16.1 平交口设计命令详细说明 主对话框见图16-1。 图16-1 16.1.1 路拱设置 菜单:平交——路拱设置 命令:LG_SET 主对话框见图16-2。 路拱设置中路拱形式的选择,主要是为了确定标高计算线上标高点的计算方程。 路拱形式可根据路面类型来选用,一般宽14m以下的次高级路面和中级路面可用二次抛物线;宽14m以上的高级路面采用三次抛物线。 一次式为简化了的直坡路拱。 路拱横坡坡度的输入,主要是为了系统在用户输入路脊线端点高程后,根据输入的路拱横坡坡度值,和系统搜索到的模型板块中相对应路边线端点与路脊线 126

端点的距离,自动为相对应的路边线端点赋默认高程值。当然用户也可重新对路边线端点高程赋值。 图16-2 16.1.2 创建平交口模型 菜单:平交——创建平交口模型 命令:CREATE_PJK 创建平交口模型命令主要是利用系统自动批量建立Face模型板块组,适用于常用的加铺转角式各类平交口。系统会提示用户依次选取路脊线,转角圆曲线和平交口设计范围线。其中路脊线支持直线和圆曲线,转角圆曲线也支持直线(如T形交叉时用最外边的长路边直线代替),平交口设计范围线须与所在位置路脊线垂直。 16.1.3 添加模型单元 菜单:平交——添加模型单元 命令:ADDF 添加模型单元命令用于用户向Face模型板块组中新建立单个Face模型板块单元。提示用户依次选取路脊线、路边线和路边线上两点。系统会由路边线上的两点分别向路脊线作垂线,和路脊线、路边线共同建立一新的Face模型板块单元。 16.1.4 删除模型单元 菜单:平交——删除模型单元 命令:DELF 删除模型单元命令用于用户在Face模型板块组中删除单个Face模型板块单元。用户仅需单击要删除模型单元范围内任一点即可。 127

临时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新建*******标段 *****临时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2) 三、临时平交道口设置原因及使用期限 (2) 四、临时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3) 五、临时平交道施工中的安全及防护措施 (4) 六、临时平交道口防护措施 (6) 七、临时平交道口安全措施 (6) 八、临时平交道口通行管理措施 (7) 九、临时平交道口紧急情况处置 (8) 十、临时平交道口管理措施 (8)

临时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2.《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3.《铁路工务安全规则》; 4.《行车组织规则》; 5.《道口管理细则》; 6.《铁路建设项目工程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 二、工程概况 位于区间,双线隧道,左右线线间距为 5.0m,设计为人字坡,进口至D1K858+600为25‰上坡,D1K858+600至出口为21.4‰下坡。隧道除D1K853+132.2929~D1K864+654段位于半径R=7005m的右偏曲线上外,其余地段均为直线。隧道进口里程D1K852+772,出口里程D1K864+654,全长11882m,全隧最大埋深367m。 隧道共设两座横洞及一座贯通平导,一号横洞位于线路D1K856+500左侧,长1043m;二号横洞位于线路D1K861+500左侧,长1361m;贯通平导设置于线路左中线右侧35m处,全长11829m,两座横洞及贯通平导均采用无轨单车道运输。 三、临时平交道口设置原因及使用期限 因*****内电缆槽、横通道模筑、平导底板及四电等工程还未施工完成,隧道线路较长,为便于施工在正洞与一号横洞(D1K856+500)及二号横洞(D1K861+500)交叉口处各设置一处临时平交道口。 临时平交道口使用时间:2016年4月10日~2016年7月31日。

平交道口施工方案

榆林10万吨/年聚氯乙稀工程米脂铁路专用线平交道口 施工组织设计 陕西地方铁路工程公司 2005年5月30日

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概况 铁路专用线与子米公路交叉位于铁路里程DK2+030.5处。根据米脂交通局与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签定的协议,在原公路设计为平交通过,并可适当降低公路路面标高。 平交道口宽10米,斜交80度。平交道口在左GK0+100至右GK0+100范围内,公路不设超高。公路标高以铁路标高为准,交叉中心高程为858.33米。 平交道口范围内铺设轨枕按1760根/Km,平交道口处钢轨铺设不能有接头。 1、主要工程数量 2. 劳力安排 为完成本标段施工任务,我单位将设立铁路专用线项目经理部,全权行使我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管理职能。经理部设项目经理1名,副经理3名,

总工程师1名。项目部由综合调度室、施工技术室(含试验室)、计划财务室、物资设备室、安全质量室组成。 经理部下设三个工程队:即第一工程队、第二工程队和第三工程队。 项目部与工程队建立上下对应、层层把关的高效能运转机制,从而保证有效履行合同、合理指挥生产、按期优质地完成本标段的施工任务。 施工组织机构框图 安

3、主要机具设备表 二、总体施工方案 本标段平交道口位于子米公路处,施工现场具有施工场地小、干扰大、时间紧、工序多的特点,施工方案决定采用以机械施工为主、人力配合为辅、提前准备、集中施工。 总体施工安排顺序为: 第一:机械开挖至设计标高; 第二:机械回填进行路基处理(人工配合); 第三:道口排水设置(人力施工); 第四:道床底碴铺设(机械施工); 第五;道口轨排铺设; 第六:道床面层处理; 第七:恢复、顺接公路。 三、施工过程 1、施工测量 依据设计图纸和设计单位交出的桩点,由专业测量人员组成测量小组,对所承担的本标段进行包括中线和水平在内的贯通测量。当测量结果与设计资料的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时,仍以设计资料为准。如果误差超出允许范围时,需经与设计单位研究后修改。 开工前,要根据设计交底和贯通测量成果及已确定的桩点, 对道口进行控制测量。根据控制测量成果钉设的线路中心桩,曲线地段20米一个及主要桩点,同时必须钉设护桩,保证其精确度在规定的误差范围之内。 水准基点及护桩的桩点应设于稳固不易被损坏的位置,护桩用砼加以包护。最后再根据线路中心桩施测道口边桩和高程,并白灰线标定填筑边线。 工程开工前, 对水准基点也要进行复测, 其测量精度应不低于四级。 2、原路面开挖 平交道口原路面开挖采用机械化施工为主、人工配合,配置1台挖掘机、

平交道口施工方案(最新)

平交道口施工方案(最新)

237省道宝应段三期建设工程与301县道增设平面交叉道口 施工方案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37省道宝应段三期建设工程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三年三月四日 237省道宝应段三期建设工程 与301县道增设平面交叉道口施工方案 1 设计原则 为加强我项目经理部施工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高效有章有序进行,依据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安徽省路政管理条例》、《路政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2 概况 237省道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快速干线之一,也是苏中、苏北又一条南北大通道。237省道宝应段起点位于淮扬两市交界处,北接237省道淮安段终点平桥镇,往南沿S237老路和京沪高速之间布线,依次经过泾河、黄塍、开发区、安宜、望直港、氾水、夏集等镇,终点与夏集镇的老332省道平交,并与237省道高邮段相接,路线全长41.41公里。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26米;其中,为加快宝应县城开发进程,临城段11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路面,两侧设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按具备城市道路功能的干线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48米。全线还包含宝射河、潼河两座大桥。 237省道宝应段自2008年9月正式开工兴建,到2012年8月已完成一期、二期工程的建设,临城段11公里已建成通车,完成投资4.5亿元。按照省、市交通部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采用BT模式开工兴建了三期工程。三期工程全长30公里,投资8.6亿元,计划工

期24月,预计2014年上半年建成通车。路面结构形式:4cmSUP-13+8cmSUP-20+沥青封层+36cm水泥稳定碎石+20cm二灰土。 县道301为二级公路,路基宽度12m,沥青砼路面,与本项目交叉为十型平面交叉,在拓宽交叉口主线与被交路宽度的情况下增设左转车道,并设置导流岛,进行交通渠化。 平面交叉处被交道路的结构形式为:4cmSUP-13+8cmSUP-20+沥青封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 3 施工方法 3.1、施工前认真做好施工放样工作,核查平交口设计标高是否与原有道路顺接,若发现与实际不符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 3.2、施工前认真做好施工现场排水、原有道路及沟渠的临时贯通等工作,领会设计意图,安排好施工工序,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向设计单位、监理工程师反映。 3.3、二灰土、水稳碎石基层施工时按设计剂量进行施工,碾压时按路面基层施工规范的规定进行,铺筑完成后,必须进行养生和交通管理。 3.4、平交口范围的竖向标高应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如需调整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3.5 在每个平交道口设置专职安全员1名,便道施工期间负责过往施工车辆的指挥,保证地方车辆和施工车辆的行驶安全,并负责清理道口,确保施工车辆不带泥上路。

平面交叉路口施工方案

JL32B 施工技术方案申报批复单

仁博高速公路TJ16合同段 平交路口施工方案 (S244省道K203+500) 编制: 复核: 审核: 仁博高速公路TJ16标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六年五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指导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安全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交叉路口交通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交叉路口施工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交叉路口施工安全领导小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交通管控保证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交叉路口施工安全器材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交叉路口施工安全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交叉路口施工安全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封闭区域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封闭区域内人员设置及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与交警、路政监管部门联勤联动..........................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一、应急预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适用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编制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危险源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应急组织机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突发天气应急处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紧急救援..............................................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事故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