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文的标点与今译

古文的标点与今译

古文的标点与今译

这节课我们讲《古文的标点与今译》。

先谈古文的标点。

一、古文的标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是现代汉语中中才使用的,古代印刷的书籍没有没有标点符号,在宋朝以前,连句读也没有(图)读者在读书时要自己断句。古人常用的断句符号有两种,这就是“句”和“读”: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加上一个圆圈或圆点,叫做“句”;一句话没有结束,但中间要有语气上的停顿,就在字旁点上一个“()”号,叫做“读”,句读只起断句作用,不表示任何语气,与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性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不仅表示句子的起讫,而且表示句子的语气,是更精密的断句。

不论是句读还是标点,都反映出读者对文义的理解,同时,不同的断句和标点也使句子的意思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讲一个笑话:有一个财主非常吝啬,对雇工非常刻薄。一次与新辜的长工订约,长工写: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足矣。财主一看很高兴,到了吃饭的时候,只有青菜,长工不干了。财主同他论理,长工说:“我的意思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足矣。财主无话可说,只好顿顿摆上鸡鸭之类。这个笑话反映出一个道理:不同的句读或标点,反映出读者对古文不同的理解,同时,不同的断句和标点也使句子的意思有所不同。这样的例子在古书的句读和标点中也是很多的。例如: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仍然不好理解,所以“夔有一足”的“一”后面应加逗号。

阅读有标点的古书也有一个辨析的问题。如:《汉书郊祀志》:

(栾)大为人长美,言多方略,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

颜师古:“善为甘美之言也。”

武亿:“此当以‘大为人长美’为言。”

杨树达:“武说是也。”

古文的标点没有方法可言。这里主要谈谈古文标点中常见的错误、古文标点的基本要求和标点古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古文标点中常见的错误

古文标点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有四种:

⑴当断而未断;

⑵不当断而断;

⑶当断而未断和不当断而断混合在一起;

⑷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先看第一种:当断而未断。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⑵不当断而断。例如:

使尽之,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而与之。《左传》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使尽之,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而与之。《左传》

⑶当断而未断和不当断而断混合在一起。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⑷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例如: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这四种错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断句错误;二是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这些错误的表现形式和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对古文理解上偏差造成的。

2.标点古文的三条基本原则

⑴标点后的句子要讲得通;

内容要合乎情理;

⑶要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则,符合相关时代的典章制度。

一般说来,古文标点中出现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对词义的误解造成的,此外,也有因为不了解古代汉语语法、音韵及修辞特点而标点失误的。不过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注意确切地理解词义,因为这是最容易出错并且不易改正的地方。

3.标点古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标点古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两条:

⑴要反复阅读原文,准确地掌握了原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之后再斟酌标点。这点对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如果还没有读懂原文就妄加标点,不仅不可能正确地标点原文,而且还会把自己的思路引入歧途而难以改正。

⑵在加标点之前,要准确理解每一的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作用,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否则在断句或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仍会出现错误。

二、古文的今译

古文标点反映的是对古文的理解能力,要想准确地标点古文,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古文。古文今译也是如此。不过,古文今译反映的是用现代汉语表达古文文义的能力。因此,相对而言,古文标点是古文今译的基础,要想准确地翻译古文,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古文,正确地标点古文。

1.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

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文的意思,不能曲解原文。例如:

原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译文: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与我谈论此事,没有一次不叹息痛恨桓、灵二帝的。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与我谈论此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痛心和遗憾的。

原文: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译文:

丈夫也疼爱可怜他的小儿子吗?

男子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原文: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译文:

范增屡次看项王,举起佩戴的玉向他示意三次。

范增屡次给项王使眼色,举起佩戴的玉向他示意多次。

原文: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译文:

给养完备并且按季节活动,则天不能使人生病。

给养完备并且按季节活动,则天不能生病。

原文: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不信。

译文:

我曾经听说少仲尼的见闻少并且轻视伯夷的道义的,起初我不相信。

我曾经听说尝闻认为仲尼的见闻少并且认为伯夷的道义轻的,起初我不相信。

原文: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译文:

颜色、公母都不能知道,又什么马能知道呢?

颜色、公母都不能分辨,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

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顺。例如:

原文:

赵氏求救于齐。

译文:

赵氏请求救兵向齐国。

赵氏向齐国请求救兵。

原文: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译文:

一旦山陵崩塌了,长安君凭什么自己托身在赵国?

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安身立足?

原文: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译文:

我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才出嫁,那么就找木头去了。

我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才出嫁,就只好进棺材去了。

原文: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译文:

君子不再次击杀受伤的人,不捕捉头发有黑白两色的敌人。

君子不再次击杀受伤的人,不捕捉年纪大的敌人。

所谓“雅”,是指译文要文雅,要表现出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例如:

原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译文:

因此太山不放弃土壤,所以才能形成它的大;河海不嫌弃细小的水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的深;做君王的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才能使他的德行发扬光大。

因此太山不放弃微小的泥土,所以才能形成它的巨大;河海不嫌弃细小的水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的深邃;国君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才能显扬他的德行。

“信、达、雅”属于不同的层次,其中“信”与“达”是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而“雅”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学习古文今译,首先要做到“信”与“达”,即准确而通顺地把古文的原意表达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仍然是要准确地理解古文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作用以及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语法、修辞所表达的文义。

2.古文今译的方法

古文今译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直译和意译。

直译就是逐字逐句地对译。

意译是指不受原文词语、句式的限制,用现代汉语再现古文内容及其神韵的翻译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多用于韵文和诗歌的翻译,有再创作的性质。不过我们所讲的古文今译,指的是翻译古代的散文,严格说来,都应该使用直译的方法。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宁可生硬

地直译,也不要动不动就意译。在初学阶段的意译,往往会流于敷衍了事,这不利于提高古文今译的水平,不利于培养严谨的学风。

3.直译的步骤与方法。

对初学者来说,翻译古文可以分为对译和调整两个步骤进行。所谓对译就是对应着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的基本功。例如:

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

夏天,郑国杀了申侯来讨好齐国,同时也是因为陈国辕涛涂的诬陷。

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

起初,申侯是申氏所生,在楚文王那里受到宠幸。文王将要死的时候,

与之璧,使行。

给他玉璧,让他走(离开楚国)。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对戴不胜说:“您想您的君王学好吗?我明白告诉您。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

有位楚国的官员在这里,想让他的孩子学会说齐国话,那么,

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

这段古文和译文采取上下对译的方式,没有任何调整加工也文通字顺,同时也没有没翻译的词语。学习翻译古文,首先应该从上下对译开始。但是,由于古今汉语的差异,有些句子对译之后不太通顺,这就要加以调整。调整是古文今译的第二个步骤。这是学习古文今译的主要课题,也是提高古文今译水平的关键。可以说,学习古文今译最主要的是学习调整。

译文需要做出调整的主要有两个方面,这就是调整词序结构和增删词语。

⑴调整词序结构

古今汉语在词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上。在《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讲中,我们已经学到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常常前置;用“之”、“是”复指前置宾语。例如:

寡人将谁朝而可?

吾爱之,不吾叛也。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寡人将谁朝而可?

我将谁拜见可以呢?

我将拜见谁才可以呢?

吾爱之,不吾叛也。

我喜欢他,不会我背叛。

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

以上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如果在翻译时不调整过来,句子就不通顺。此外,古代汉语中有的补语在翻译时要调到谓语前作状语。例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将要灭掉虢国,什么爱对虞国?

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爱什么呢?

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试鞋用脚?

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荆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作标记在水上。

荆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水上作标记。

日三四里,……和于身也。

每天走三四里路,安适对身体。

每天走三四里路,身体感到安适。

⑵增删词语

古文中标点过于简略的地方在翻译时要增补;而有些虚词和某些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以不再使用,则可以删掉。增与删,主要要注意增的问题。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

第一次击鼓振作起士气,第二次低落,

第一次击鼓振作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

三而竭。

第三次竭尽。

第三次「击鼓」「士气」便竭尽了。

关于词类活用的翻译:

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义比较灵活,要根据上下文来翻译: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右欲刃相如。

“肘之”-用胳膊肘撞。

“刃”-用刀杀。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翻译:

使动用法:

在使动用法词的位置上加“使”,将使动用法的词放到宾语的后面。例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者复生使白骨长肉。

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因此在意动用法词的位置上加“认为”,把意动用法的词放在宾语之后。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是因为私我也。

我妻子认为我漂亮的原因,偏爱我。

⑵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当作什么,在意动词的位置上加上“把”,宾语后面加上“当作”,而把意动词放在宾语之后。例如:

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4.古文标点和今译需要注意的问题

⑴标点古文时一定要先读,反复读,读懂,理解透以后再加标点,标点后再检查,是否有误。

⑵古文今译一定要坚持直译,防止漏译。

⑶在增补词语时一定要慎重,要惜墨如金,如果不增补也不影响句子的通顺和语意的表达,就不要增补,以免画蛇添足。

⑷注意词语的时代性,不要过于现代化。例如: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不能翻译为“知识分子”。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文言文点读翻译练习

文言文点读翻译练习 1、下面一段文章,句下画线的地方,标点有错误,请改正。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碎矣。 《聊斋志异.大鼠》2、翻译练习: (1)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吏告

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者?”盗惊服。 (2)文程迎父楠侍养,常入侍上食,有珍味,文程私念父所未尝,逡巡不下箸。上察其意,即命撤馔以赐楠,文程再拜谢。 (3)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 (4)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故吾不受也。”

3、先标点后翻译下列文段。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同“悦”)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译文—————————————————————————————————————————————————————————————————————————————————————————————————————————————————————————————————————————————4、先标点下列文段,然后再翻译。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

浅谈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浅谈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摘要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中,涉及文言断句与标点的不多。随着高考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文言文的考查会不会增加断句与标点呢?为了帮助学生们尽快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现将我多年来对文言文断句与标点这方面的知识的积累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文言文句读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写文章都是不加标点的。现在新出版的文言读物,大都是后来加上去的。现在还有大量作品仍无标点,一旦我们要阅读原著,仍属困难,因此学习断句与标点不光是为了高考,更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怎样才能断开文言文的句读,进而给它点上适当的标点符号呢? 第一,要统观全局。 拿到一篇古文,首先要求反复阅读全文。从段到篇,理解词义(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了解结构,揣摩语气,大致弄清文章所写的事情、所表达的观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切不可看一句点一点。 第二,要先断后点。 在基本了解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之后,便可按文章的文意和结构先用顿号断开,然后考虑该用什么标点符号。点标点时,可按先难后易的原则,先点容易的,然后逐步缩小范围,难点的地方要经推敲后再确定。 第三,要善于借助词、句、结构关系等断句。 在具体断句与标点时,要运用初、高中时学到的有关字、词义、句式等知识,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一)可以借助辨识句子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语、谓语和宾语。要从文中辨识句子,必须先找出主语来,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有时是代词)充当。为此我们首先要在文言文的朝代、国名、人名、地名官职和事物的名称中找准主语,然后由主语确定谓语,以及宾语。如有省略,要认准省略的是什么。还要注意倒装句中谓语、定语、宾语及介词结构的位置。例如: 管宁割席

古代汉语加标点题练习

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5]:“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6]。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7]。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徐,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8],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9]。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10]。” 子南与子晳争妻 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犯惧,告子产。子产曰:“是国无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与。”犯请于二子,请使女择焉。皆许之,子皙盛饰入,布币而出。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观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妇妇,所谓顺也。”适子南氏。子皙怒,既而櫜甲以见子南,欲杀之而取其妻。子南知之,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子皙伤而归,告大夫曰:“我好见之,不知其有异志也,故伤。”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①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②人于萑苻③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⑨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④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⑤诡随⑥,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⑦,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⑧。?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里革断罟匡君 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②,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③。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槁,助生阜也④。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乎禁罜,设阱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⑤。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麋,鸟翼鷇卵,虫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⑥。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⑦ 公闻之,曰:“吾过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⑧!是良罟也!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无忘谂。”⑨师存侍⑩,曰:“藏罟不如置里革于侧之不忘也。[1]” 君子食无求饱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贫而无谄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练习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时数: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

(一针对实词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c 以旌其所为 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3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d 振长策而御宇内。 (二针对虚词

标点古籍应该注意事项

我们在标点古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句读与标点 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合起来就叫“句读”。 1、句读只是起到断句作用,与现代通行的标点符号性质不同。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古人是把分句也说成句子。古人的“句读”在分句之间或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都是加圆圈,我们现代的标点则要分别情况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因此,“句读”实际上只标明了一篇文章中各个句子的起讫。 2、句读无法表达句子是分句还是复句,也无法表达出来句子的感情。 二、古文标点的原则 1、弄清句子的起讫。 如果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不该断的地方却断开了,或者错误的把这个句子的一部分和另外一个句子的一部分连在一起了,这就叫把句子点破了。能正确的断句,不把句子点破,这是给古书做标点的起码要求。 2、在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有时断句虽然正确,但由于标点符号用得不对,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例如: (误):兴元中,有僧曰发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正):兴元中,有僧曰发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前两句话是一个层次,说有一个僧人叫发钦。后面三句是另外一个层次,因为他的道高,所以称之为“长者”;因为他“居径山”,所以称他为“径山长者”。介词“以”是一直管到“居径山”的,“以其……径山”是表原因的分句,“时人谓之……”是表结果的分句,这两个分句之间不能用句号隔开。因此,要正确的断句标点,必须对古汉语的词汇,语法以及古代文化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有时还需要一些古音韵的知识。 三、古文标点的基本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四、古文标点的方法 1、反复钻研,弄通文意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步:抓住关键,把握中心。 第三步:理清脉络,点断句子。 第四步:点断句子后,再行通读,要求字句必须讲得通,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标点出来的东西,还要符合古代的语法和音韵,仔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语气,正确标点。 2、利用古汉语词汇、词序和句式的特点 古人行文有一个重要特点,常常使用骈偶句式、对衬、对比、排比等句式,掌握这一特点,只须把古文吟诵几遍,就能够自然地把句子断开。 3、利用文言虚词帮助断句标点 4、借助表言动词“问、云、曰”断句标点 5、要利用参考旧注断句

(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技巧汇总

一、读文段,通文意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一、文言文的句读 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治邺》) 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 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⑤句末语气助词的语气可帮助句读: 表示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云、云尔 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邪、与、欤、哉、也 表示推测语气:乎、耶、与 表示感叹语气:哉、夫、也、矣、乎 表示祈使语气:也、矣 3.要关注文体,注意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文言文断句标点的几种方式

文言文断句标点的几种方式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又把几年前曾一度考查过的文言文断句列入今年的考查范围。题例: (1)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2)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3)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4)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5)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其实,断句标点是最能体现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项基本功。正确断句和标点的前提是对文意的理解,其次是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二者要相辅相成。断句的一般步骤是:①.先通读文意,理解材料大意;②.先易后难,先断后标,先大后小;③.进一步理解文意,检验断句标点的正确与否。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种: 一、查标志 a、句首标志词: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词,把握住它们有利于先找到句子的大层次,它下启一段或一个大句子,常常有提纲挈领之用。 如: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少卿书》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③故曰弊在赂秦。《六国论》 ④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b、句尾标志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如: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病梅馆记》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⑤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伶官传序》 c、关联标志词: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以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d、时间标志词:既而、未几、俄、少间、方、有顷等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促织》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③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柳毅传》 E、对话标志词:这常常作为断标记叙文中的人物对话、说明问题的常用语。如“曰、言、道、云”等。例如: ①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逍遥游》 ②《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 当然,标志词毕竟只是从语言表面而言的,而语言本身又是比较复杂的,所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一、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 例: 1、有功绩,寻为上大夫 2、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3、魏坯,赵人也,以勇气闻名于诸侯,有功绩,寻封为上大夫 二、文言翻译的基本原则 例: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拔剑切而啖之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4、衡下车,治威严 三、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例: 1、请略陈固陋。 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例: 1、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2、夫战勇气也。 例: 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郡。 2、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例: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例: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文言翻译练习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2、相如闻,不肯与会。 3、子布,袁表诸人各爱妻子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沛公军霸上 6、吴广素爱人 7、沛公欲何之 8、人马烧溺死者上千 9、世凯悦之,欲结以恩遇 10、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洲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谴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何以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2)不审于何得此绢。 (3)故以为汝粮耳。 (4)阴资装,百余里要之 (5)具以白质 (6)何以为不如? (7)是臣不如者远。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

病句、标点及文言文

病句、标点及文言文阅读练习语病判断题 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17四调) A.近期,打造“长江中轴文明景观带”、建设“长江新城”成为武汉市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B.武汉市政府着力打造的风景优美、安全舒适的东湖绿道的开通,成了武汉市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C.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健全医保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 D.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朗读者》节目掀起了民众诵读经典的热潮。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17元调) A.“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笔下的这种情境能直达读者的心灵深处。 B.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使人明显地感受到亡国之君的“愁”。 C.当王维写下“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时,世间便留下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D.白居易最可贵的一点是他对人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他的诗作《观刈麦》便是明证。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16中考) A.武大、华科大效仿牛津、剑桥两校划船比赛的做法,在东湖举行“同城双星”龙舟赛。 B.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C.我们要像节食减肥一样,减少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借以缓解对数码产品的心理依赖。 D.“组队读书”能改变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的现状,让人们学会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16四调) A.对长时间未探望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养老机构可以督促其前往探望。 B.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双方在巨额建设费用的分担上未能达 成一致。

C.我们只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才能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D.加拿大人对于“高考”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大学录取的依据还是考试的分数。 5.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16元调) A.科学家发现改造基因能创造超级智能人后,科幻小说变成现实已为期不远了。 B.未来,武汉市民在享受城市交通便捷的同时,也能在家门前享受大自然美景。 C.在“每天都不一样”的今天,能鲜明地揭示出时代特征是评判一部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D.备受市民关注的环东湖绿道由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和郊野道四条主题绿道构成。 6.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15中考) A.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绝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B.长江文明馆的筹建填补了全国范围内没有以大河流域为主题博物馆的空白。 C.城管委鼓励在地铁站周边设置非机动车收费停车位,以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D.“湖北省环保政府奖”近日揭晓,获奖者中首次出现两位农民,并代表获奖者发言。 7.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是通过具有普及性的诗词内容,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B.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互联网内容的冲击,好读书,读好书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C. 一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确是切身经验之谈。 D. 自共享公共单车项目“摩拜单车”在武汉运营以来,因外观时尚、轻便易行、收费廉价、随借随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8.下列各句中有语病 ...的一项是( ) A.近期武汉市政府正在大力加强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用这种方式解决当 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房价上涨的问题。 B.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名师指导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更新时间2006-3-7 文言文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介绍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介绍 本文是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介绍,感谢您的阅读!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介绍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

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文言散文的标点 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读书的人自己先断句,然后在该停顿的地方打个记号。不加标点的文献典籍,一般叫白文。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做个圆圈,叫“句”;在一句话没有结束但要停顿的地方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读”就是暂时停顿一下的意思,从意义上来讲就是逗。句和读合起来便叫句读。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古代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这是说,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1982年9月在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出土的一件两诏秦椭量,容器外底刻的秦二世诏第一行“疾”字右下,第二行“焉”字右下,第三行“帝”字右下,第五行“德”字右下,都刻有L形符号,当是古代的标点,即钩识。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实物见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已有关于句读的解说。例如: 丶:有所绝而识之也。(卷五下)亅:钩逆者谓之亅。象形。(卷十二下)レ:钩识也,从反亅。(卷十二下)根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就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此外,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也常常会涉及到断句,也即标点的问题,例如: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左传?庄公十一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言惧而名礼,绝句。或以名绝句者,非。”这是说,这句话应该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该在“名”之后断句。“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的意思。 *(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闻其骈胁,绝句。欲观,如字,绝句一读至…裸?字绝句。”有时,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并不用相关术语表明断句。例如: *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荀子?彊国》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指出:卢文弨曰:俗本“上”字在下句首,今从宋本移正。《外传》亦同。又如:*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东汉郑玄注:“四者漫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四者之祸,即指长、从(读如纵)、满、极,故应在这四个字后面断句。 此外,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一般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例如: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 (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高考文言文的断句技巧和翻译的答案表述(学生)

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和翻译的答案表述 主讲人:杨锋艳 一.文言文断句技巧: (一)考点解析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也纷纷采用这种方式。 (注:14年高考考察文言断句的:新课标一卷、新课标二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浙江卷等)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二)真题回做(2014年新课标2卷)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 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 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于是据此理解断句。 考点定位:本题考点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3.寻找标志,辅助标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