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

一、概述

(一)定义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一种(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3次。慢性便秘的病程应》6个月。

便秘在阿尔茨海默病、肝性脑病以及结、直肠癌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如脑血管意外、急性心梗时便秘可导致病情加重发生意外,甚至有死亡的风险。部分便秘与肛肠疾病如肛裂、痔疮等均有密切的关系。慢性便秘患者生命质量下降,造成明显的经济和社会负担[1]。

(二)流行病学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便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成人患病率为7.0%~20.3%[2],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便秘患病率有所升高,我国老年人患病率为15%~20%[3],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1.22~1 :4.56⑵。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诱因和病因

1 .诱因[1]:

(1)低纤维素食物、水分摄入不足可增加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2)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

(3)滥用或不合理应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4)文化程度低、低体重指数(BMI)、女性、人口密集区生活者更易发生便秘。

2.病因:便秘主要由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及药物3大类病因所致,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见表1。

(二)发病机制功能性便秘是指排除器质性病变因素及药物

因素所致便秘后,由于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作用所导致的包括肠道动力障碍、肠道分泌紊乱、内脏敏感性改变、盆底肌群功能障碍和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引起的便秘。按照病理生理学机制,可将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排便障碍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混合型便秘和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 NTC)。功能性便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见表2。

表 1 便秘常见病因与相关因素[4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病因相关因素

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

肠道疾病(结肠肿瘤、憩室、肠腔狭窄或梗阻、巨结肠、结直肠术后、肠扭转、直肠膨出、直肠脱垂、痔、肛裂、肛周脓肿和瘘管、肛提肌综合征、痉挛性肛门直肠痛)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严重脱水、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发内分泌腺瘤、重金属中毒、高钙血症、高或低镁血症、低钾血症、卟啉病、慢性肾病、尿毒症)

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病变、认知障碍或痴呆、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脊髓损伤)

肌肉疾病(淀粉样变性、皮肌炎、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病)

药物

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精神病药、解痉药、钙拮抗剂、利尿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阿片类药、拟交感神经药、含铝或钙的抗酸药、钙剂、铁剂、止泻药、非甾体抗炎药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

1.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每周排便<3 次,排 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长,排出粪便干结如羊粪 状且数量少,排便后仍有粪便未排尽感,可有下 腹胀痛或绞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烦躁、 焦虑、失眠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因用力排硬粪块 而伴肛门疼痛、肛裂、痔疮和肛乳头炎。部分功 能性便秘患者可在左下腹乙状结肠部位触及条 索状块物。便秘患者出现报警征象,包括便血、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腹痛持续加剧、 腹部包块等以及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 瘤家族史等情况时,应与器质性疾病鉴别。

2. 辅助检查[6]:对年龄较轻、病程较长、无肿瘤 危险因素或相关表现、粪便隐血试验阴性的患者, 可先给予经验性治疗,根据疗效、病情变化及患者 意愿,决定是否进行相应检查。对年龄>40 岁、有 报警征象者,应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学和结肠 镜检查,以明确便秘是否为器质性疾病所致、是否 伴有结直肠形态学改变。

(1)粪便常规、隐血试验检查:观察粪便的一般 形态,包括其量、性状、颜色、气味、寄生虫等。肠易 激综合征患者的粪便伴有较多的黏液。直肠癌或 有直肠病变的患者往往表现为粪便变细或粪便一 侧有压迹,伴有鲜血。痔疮或肛裂时粪便表面常伴 有鲜血。部分消化道肿瘤(如胃癌、大肠癌)患者持 续或间断性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可能是其早期表现。

(2)直肠指检:肛门直肠指检是一项简单且十 分重要的检查方法,常能帮助了解肛门狭窄、粪便 嵌塞、痔疮或直肠脱垂、直肠肿块等情况,也可了解 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状态、直肠壁的光滑程度,对于 便秘的鉴别诊断能提供重要信息。

(3)腹部平片:腹部平片对于疑似便秘的患者 既是一种经济的检查手段,又可作为临床病史及体 格检查的补充。如腹部平片显示明显气液平则支 持肠梗阻诊断。此外,腹部平片对明显扩张的结肠 也能很好地显示,故对诊断巨结肠有一定的价值。

(4)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以直观地帮助诊 断肠腔内息肉、结、直肠肿瘤以及其他导致肠腔狭窄 的器质性病变,如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

(5)结肠传输试验:口服不透X 线的标志物,并 不定时拍摄腹平片,追踪观察标志物在结肠内运行 的部位、时间,是判断结肠内容物运行的速度及受 阻部位的一种诊断方法,有助于评估便秘是传输型 还是出口梗阻型。

( 6)排粪造影检查:将模拟粪便(一般是钡糊) 注入直肠中,模拟生理性排便活动,在放射线下动 态观察肛门直肠的功能变化。可用于协助诊断便 秘相关的直肠肛门部位疾病,如小肠或乙状结肠 疝、内套叠、直肠黏膜脱垂等。磁共振排粪造影分 辨率高、无辐射、多平面成像、能同时对比观察盆腔 软组织结构。对难治性排便障碍型便秘,排粪造影 检查结果能为外科确定手术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7)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将压力测定装置置入

直肠内,令肛门收缩和放松,检查肛门内外括约肌、 盆底、直肠功能及协调情况,对出口梗阻型便秘的 识别可提供帮助。

(8)球囊逼出试验:可反映肛门直肠对球囊 表 2 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5]

病理生理亚型 主要特点 慢传输型便秘 排便障

碍型便秘(出 口梗阻

型便秘)

正常传输型便秘 混合型便秘

结肠运输时间延长;进食后结肠高振幅推进性收缩减少;与肠神经元神经递质及氯离子通道等有关 排便过程中腹肌、直肠、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肉不能有效地协调运动,直肠推进力不足,感觉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直肠 排空障碍 多见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心理异常等有关

患者存在结肠传输延缓和肛门直肠排便障碍的证据

(可用水囊或气囊)的排出能力,正常人可在60s 内排出球囊。球囊逼出试验作为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筛查方法,简单、易行,但结果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盆底肌不协调收缩的可能。

(9)肛门肌电图检查:利用电生理技术检查盆底肌中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的功能,能帮助明确便秘是否为肌源性。

3.诊断标准:便秘的诊断主要取决于症状,凡有排便困难费力、排便次数减少(每周<3 次),粪便干结、量少,可诊断为便秘,时间》6个月为慢性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断目前主要采用罗马W 诊断标准[7],如下:

(1)必须包括以下2项或2项以上:

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粪或硬粪;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堵塞感;

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辅助,每周自发排便<3次。

(2)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

(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注意: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按罗马N标准,干球粪或硬粪可以参照Bristol 粪便性状的 1 型或2型;每周自发排粪次数指标应在未使用缓泻剂的情况下计算。

(二)病情评估

便秘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便秘不影响日常生活,通过整体调整、短时间用药即可恢复。重度便秘指便秘症状重且持续,严重影响工作、生活,需用药物治疗,不能停药或药物治疗无效。中度则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三)鉴别诊断

1.便秘急性起病,且伴呕吐、腹胀及剧烈腹痛, 应考虑有肠梗阻的可能。肠梗阻的早期,腹部听诊常可闻及气过水声或肠鸣音亢进,后期可发生肠麻痹。

2.便秘伴腹部包块,可能为结肠肿瘤、腹腔内肿瘤压迫结肠、肠结核、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或肿大的淋巴结等。左下腹扪及活动度较大的条索状或腊肠状肠管时,应怀疑是乙状结肠痉挛。

3.便秘与腹泻交替并有脐周或中、下腹部隐痛时,多提示为肠结核或腹腔内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等病变。

慢性便秘的诊断流程见图1[8]。

(四)转诊建议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转诊:

1.及时转诊:

( 1)便秘程度属于重度。

( 2)有报警征象。

(3)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且病情严重者,或出现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腹膜炎等。

( 4)需要手术者。

2.普通转诊:

( 1)对疾病过度担心且宣教无效者。

(2)经验治疗2~4周无效或难治性便秘者。

(3)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便秘者。

四、治疗

(一)目的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道动力和排便生理功

能。强调个体化综合治疗。

(二)器质性便秘主要针对病因治疗,也可临时选用泻药以缓解

便秘症状,但应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

(三)功能性便秘

1 .基础治疗[6]:

(1)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多饮水、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①膳食:增加纤维素(25~35 g/d)和水分(1.5~ 2.0 L/d)的摄入。

②适度运动:尤其对久病卧床、运动少的老年患者更有益。

③排便习惯: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最为活跃,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 h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每次大便时间不宜过长(<10 min/次)。

(2)认知治疗: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精神、心理因素等。加强患者的自身认知,对慢性便秘的治疗有重要帮助。有研究对难治性便秘患者进行认知治疗,结果显示71%患者的主观症状得以改善,特殊心理评分也显示出显著改善的结果[9]。

2. 药物治疗[10]:便秘经过4~8周的基础治疗无效,可酌情选用相应药物治疗。可根据病情轻重及便秘类型选择

药物。轻、中度便秘患者,可选用容积性或渗透性泻药,必要时联合使用;重度便秘患者经容积性和渗透性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联合选用促动力药或促分泌药。慢传输型便秘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缺乏便意,可选用容积性、渗透性、促动力泻药,必要时可联合用药;排便障碍型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费力、粪便干结、排便不尽感,生物反馈是此型的主要措施,也可适当使用渗透性、容积性泻药;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应注重心理治疗,可选用渗透性泻药。便秘常用药物分类、特点及注意事项见表3。

便秘的常用治疗药物有:

(1)聚乙二醇4000散:适用于成人及》8岁的儿童便秘的症状治疗。口服:10 g/次,1~2次/d,或20 g/次、顿服,每袋内容物溶于一杯水中后服用。可用于糖尿病或需要无糖饮食的患者。

注意事项:大剂量用药可能会出现腹泻,少数有腹胀、腹痛、恶心等不良反应,停药24~48 h即可消失,随后可减少剂量继续治疗。禁用于小肠或结肠器质性疾病患者、未诊断明确的腹痛症状、对药物过敏者以及果糖不耐受患儿。

(2)乳果糖口服溶液:主要用于慢性或习惯性便秘。乳果糖除了具有渗透性泻剂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益生元的作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起到治疗作用。同时在肝性脑病中也用于治疗和预防肝昏迷或昏迷前状态。其用法用量见表4。

表 4 乳果糖口服液用法和用量

适用对象起始剂量维持剂量

成人30~45 ml/d15~25 ml/d

7~14岁儿童15 ml/d10ml/d

3~6岁儿童5~10 ml/d5~10ml/d

婴儿 5 ml/d 5 ml/d

肝昏迷及昏迷前期30~50ml,3 次/d

应调至每日最多2~3次软

便,大便pH值5.0〜5.5

注:"剂型为10 g/15 ml,以乳果糖含量计算

注意事项:治疗的起始几天可能会出现腹胀, 通常继续治疗可消失,当使用剂量高于推荐剂量时,可出现腹痛、腹泻,此时应减量。长期大剂量服用导致腹泻,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需减量。禁用于半乳糖血症、肠梗阻、急腹症等,与其他导泻剂同时使用需谨慎。

(3)比沙可啶肠溶片:用于急、慢性便秘和习惯性便秘。口服。6岁以上儿童1片/次,成人1~2片/次, 1次/d。整片吞服。

注意事项:必须整片吞服,不得碾碎或溶解后服用,服药前后2h不得服牛奶或抗酸药。偶可引起明显的腹部绞痛,停药后即消失。长期服用可导致结肠黑变病,因此建议短期、间断服用。禁用于<6岁儿童及孕妇、急腹症、炎症性肠病患者。

(4)利那洛肽:是1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可激活肠上皮细胞的鸟苷酸环化酶-C受体。主要用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临床研究也证实其在难治性便秘患者中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11]。利那洛肽可显著增加患者每周自发排便次数,改善排便费力和粪便性状,并可有效缓解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该药在胃肠道中代谢,极少吸收入血,安全性较好。成人口服1 次/d,每次剂量290 “g,至少餐前30 min服用。不建议18岁以下儿童应用。

(5)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用于治疗成年女性患者通过轻泻剂难以充分缓解的慢性便秘症状。口服,可在一天中任何时间服用,餐前餐后均可。成人1 次/d、2 mg/次。老年患者(>65岁):起始剂量为1次/d、1 mg/次,如有需要,可增加至1次/d、

2 mg/次。

注意事项:一般每日剂量不超过2 mg,超过剂量可能不会增加疗效。治疗 4 周后无效者,应该重新进行评估。禁用于对该药过敏者、透析患者、有严重肠道疾病者或近期接受肠道手术者。使用前应排除继发性原因导致的便秘,并确定患者在至少6个月时间内使用轻泻剂(包括容积性、渗透性、刺激性泻剂)且症状无法充分缓解。

(6)益生菌及益生元:慢性便秘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发现成人慢性便秘患者中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等有益菌群的数量显著减少,同时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潜在致病菌数量显著增加,且这一趋势与便秘的严重程度相关[12]。补充含双歧杆菌、乳杆菌、枯草杆菌等益生菌的制剂,尤其是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等复合制剂,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促进肠道蠕动和胃肠动力恢复改善便秘症状。目前推荐其作为慢性便秘的长期辅助用药。

益生元是一类不被吸收但可促进肠道优势菌生长的寡糖类物质。以乳果糖为代表,其一方面可作为渗透性泻剂治疗便秘,同时又作为益生元促进肠道优势菌的生长,通过双重机制治疗便秘。

(7)开塞露:用于小儿、老年体弱便秘者的治疗。用法:将容器顶端刺破或剪开,涂以油脂少许,缓慢插入肛门,然后将药液挤入直肠内,成人1支/次,儿童0.5支/次。

注意事项:刺破或剪开后的注药导管开口应光滑,以免擦伤肛门或直肠。对此药物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应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3.中医中药:中医的辨证施治有可能对便秘的症状有所改善,既往报道中成药制剂、汤剂等中药以及手法按摩、推拿可以改善便秘的症状,但缺乏疗效的评估,仍需有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分类特点及注意事项常用代表性药物

通便药

容积性泻药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含水量和粪便体积,主要用于轻度便秘,服药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渗透性泻药

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增加体积,刺激蠕动,可用于轻、中度便秘患者。聚乙二醇不被肠道吸收代

谢,不良反应少;乳果糖可促进生理性细菌的生长;过量应用盐类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老年人及肾功能

减退者应慎用

聚乙二醇、乳果糖、盐类

刺激性泻药

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增强肠道动力和刺激肠道分泌。短期按需服用比沙可啶是安全有效的;动物实验中发现酚酞可能有致癌作用,该药已被撤出市场。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肠神经损害,长期蒽

醌类药物致结肠黑变病(与肿瘤关系存争议),建议短期间断使用刺激性泻药比沙可啶、酚酞、蒽醌类、蓖麻油

促动力药

作用于肠神经末梢,释放运动性神经递质、拮抗抑制性神经递质或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增加肠道动力,对慢

传输型便秘有较好的疗效。有研究表明,高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普芦卡必利

促分泌药刺激肠液分泌,促进排便利那洛肽、鲁比前列酮

益生菌/益生元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促进肠道蠕动和胃肠动力恢复改善便秘症状。推荐作为慢性便秘的长期辅助用药双歧杆菌、乳杆菌、枯草杆菌等

灌肠药和栓剂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粪便,适用于粪便干结、嵌塞患者临时使用甘油、复方角菜酸酯制剂

表 3 便秘的常用药物分类、特点及注意事项

4.精神、心理治疗:对于伴有明显的抑郁、焦虑障碍和睡眠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精神、心理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严重者可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和/或转至精神心理科接受专科治疗。尽量避免选用多靶点作用的抗抑郁、焦虑药物。

除此之外,盆底肌功能障碍所致便秘,可进行生物反馈治疗。

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明确有器质性疾病时,可考虑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应全面评估

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明确有器质性疾病时,可考虑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应全面评估

患者肠道功能及形态学异常。

5.特殊人群的便秘治疗:

(1)老年人:老年人便秘主要与缺乏运动、因病服用相关药物有关,治疗手段主要为改变生活方式、尽量停用致便秘的药物。容积性、渗透性泻药为首选,严重者可短期适量应用刺激性泻药。

(2)妊娠妇女:适当运动、多饮水、增加膳食纤维为主要治疗措施,可选用安全性好的乳果糖、聚乙二醇、容积性泻药。比沙可啶少见致畸的报道,但会引起肠痉挛。应避免使用蒽醌类泻药和蓖麻油。

(3)儿童:基础治疗包括家庭教育、合理饮食和排便习惯训练,对于粪便嵌塞者,可选用开塞露或温生理盐水灌肠。乳果糖、聚乙二醇、容积性泻药证实有效,安全性好。

(4)糖尿病患者:便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可尝试使用容积性、渗透性和刺激性泻药。

(5)终末期患者:终末期患者发生便秘与运动和进食减少、使用阿片类药物等有关。预防性使用泻药极为重要,可使用刺激性泻药或联合渗透性泻药或灌肠药。

五、疾病管理

便秘患者的管理流程见图2。

(一)评估有无便秘相关的诱因或危险因素居民的性别、年龄、饮食(是否存在低纤维素食物、水分摄入不足)、生活习惯(是否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规律(工作环境是否改变)、精神情绪如何(如抑郁、焦虑等)以及从事何种职业;有无报警征象(包括便血、粪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明显腹痛、腹部包块、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等);有无铅接触史;有无泻药、吗啡、神经阻滞性,重点了解患者自身是否有接受治疗的心理准备、家庭支持如何、经济状态等,明确可能影响患者连续性干预的因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便秘防治计划,主动了解患者实施情况,并定期随访。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功能性便秘一般预后良好,通过健康教育、及时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剂等药物接触史;有无糖尿病、垂体

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结直

肠、肛门部位疾病等病史。

(二)评估便秘严重程度以明

确是否需要转诊

便秘是否影响日常生活,短期

干预后是否可恢复,如干预无效或严

重影响生活,应及时转诊;如患者有

报警征象或由明确器质性疾病导致,

无法处理时,也应及时转诊。

(三)评估干预相关问题

评估患者接受干预的依从

干预和/或药物干预,绝大多数患者的便秘症状能得到缓解甚至治愈;如为药物导致的便秘,及时停服一般可缓解;如为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应及时解除原发病因,如能早期识别及干预,便秘可随原发疾病的好转而缓解。

六、分级预防及健康教育

(一)预防

1.一级预防:功能性便秘的病因主要与饮食、生活习惯、精神心理及滥用药物等因素有关,一级预防主要是

针对以上因素,采取相关措施,在源头上预防疾病的发生。主要的措施如下:

(1)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睡醒和餐后结肠动作电位增强,能将粪便向结肠远端推进,是便意最强烈的时候,最容易将粪便排出体外,故晨起后和餐后是排便的最佳时机。

(2)每天摄入1.5~2.0L水,坚持适当锻炼,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久坐不动。

(3)多进食高纤维含量的食物,避免进食过少或食物过于精细,导致对结肠刺激减弱。

(4)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便秘的发生。

(5)当外出旅行、生活节奏发生变化时,不要压制自身的便意,一有便意时,应及时如厕。

(6)出现负面情绪时,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严重时可咨询心理或精神疾病相关专家。

(7)避免滥用药物,尤其避免与便秘相关的药物。

2.二级预防:主要指对便秘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全科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致便秘的危险因素及

目前是否有便秘的症状(筛查),有危险因素者,应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如有便秘症状,及早进行干预。

3.三级预防:对功能性便秘患者,对症治疗的同时,需要长期随访评估,防止转为慢性便秘。可隔2~4周进行经验评估,如治疗无效,应积极查明病因,必要时转诊;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需防止因便秘加重病情。评估时间因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差异,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稳定期,每天均需关注患者大便情况。

(二)健康教育

1.便秘的危险因素和危害:告知居民便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便秘的病因、诱发因素,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女性、老年人、体重偏低者、文化程度低者、人口密集区居住者、滥用泻药者,并且将便秘可能造成的危害告知居民,有利于提高居民对便秘防治的依从性。

2.便秘的自我预防技巧:应从饮食、生活习惯、心理等方面向居民宣教预防便秘的技巧,见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3.病情的自我监测与管理:教会患者识别便秘,区分轻、中、重3种便秘程度,告知患者便秘治疗的基本原则、药物的选择方法、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提升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避免滥用药物,让患者知道何时该寻求全科医生的帮助,配合全科医生的管理。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

?共识与指南?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2003年南昌全国便秘专题研讨会制定了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对规范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于巳发表的罗马Ⅲ标准,2007年该指南在扬州被第1次步提高,有必要对该指南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constipation)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不同研究之间患病率有差异,除与地域有关外,抽样方法及应用的诊断标准不统一亦有影响。对社区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 1.22-1:4.56。国内目前有关慢性便秘发病率的报道尚少。 慢性便秘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与工作压力、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及不良生活事件等)有关。女性、低BMI、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区者更易发生便秘。低纤维素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滥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导致死亡。便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 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不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表1)。在慢性便秘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 IBS-C)。 表1慢性便秘常见病因与相关因素_______________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因素 ______________ 功能性疾病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器质性疾病肠道疾病(结肠肿瘤、憩室、肠腔狭窄或梗阻、巨结肠、结直肠术后、肠扭转、直肠膨出、直肠 脱垂、涛、肛裂、肛周脓肿和瘘管、肛提肌综合征、痉挛性肛门直肠痛);内分泌 和代谢性疾病(严重脱水、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内分 泌腺瘤、重金属中毒、髙钙血症、髙或低镁血症、低钾血症、口卜啉病、慢性肾病、 尿毒症);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或痴呆、多发性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介绍慢性便秘的定义、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认识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是指持续存在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且排便不净感,病程通常在6个月以上。慢性便秘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排气不畅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还会引起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二、慢性便秘的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结肠镜检查来诊断慢性便秘。病史包括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伴随症状等。体格检查可能包括腹部触诊、直肠指诊等。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排除器质性病变。 三、中药治疗慢性便秘的优势和方法

中药在治疗慢性便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润肠通便、清热解毒、调理脾胃等。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汤剂、中成药、中药贴敷、中药灌肠等。中药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好处是副作用相对较少,缺点是效果较慢。 四、西药治疗慢性便秘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西药治疗慢性便秘的适用范围包括有明确病因的患者,如继发性巨结肠、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等。对于这些患者,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一些药物,如灌肠剂、润滑剂(开塞露)、乳果糖等。使用西药时需严格遵照医嘱,如有不适需及时就医。 五、生活习惯调整对于慢性便秘的重要性 改善生活习惯是治疗慢性便秘的重要环节。患者应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方面应注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促进肠道蠕动。同时,多喝水,减少饮酒和咖啡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肠道负担。 六、预防措施 预防慢性便秘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要注重膳食纤维的摄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久坐不动,多进行有氧运动以

便秘病中医临床路径

便秘病(慢性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 一、便秘病(慢性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BNP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便秘(ICD-10:K59.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见附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国际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 Ⅲ标准及2007年《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2.分型诊断 (1)结肠慢传输型 (2)出口梗阻型:包括盆底失弛缓型和盆底松弛型 (3)混合型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见附件)。 便秘病(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常见证候: (1)肠胃积热证 (2)肝脾不调证 (3)肺脾气虚证 (4)血热津少证

(5)脾肾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慢性功能性便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且疾病编码为ICD-10:K59.001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 2.除外消化道肿瘤,或其他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神经肌肉的病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系统性硬化症等; 3.除外最近30天内有急性胃肠疾病或外科手术者; 4.除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呼吸系统、造血系统等疾病和恶性肿瘤者; 5.除外妊娠、哺乳期妇女; 6.除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者; 7.参考《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属重度便秘,需要住院治疗: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治疗无效。 8.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9.患者同意中医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全文)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全文) 一、概述 (一)定义 便秘是指一种(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3次。慢性便秘的病程应≥6个月。 (二)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诱因和病因 1. 诱因: (1)低纤维素食物、水分摄入不足可增加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2)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 (3)滥用或不合理应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4)文化程度低、低体重指数(BMI)、女性、人口密集区生活者更易发生便秘。 2. 病因: 便秘主要由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及药物3大类病因所致,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见表1。 (二)发病机制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 1.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每周排便<3次,排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长,排出粪便干结如羊粪状且数量少,排便后仍有粪便未排尽感,可有下腹胀痛或绞痛、食

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因用力排硬粪块而伴肛门疼痛、肛裂、痔疮和肛乳头炎。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可在左下腹乙状结肠部位触及条索状块物。便秘患者出现报警征象,包括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腹痛持续加剧、腹部包块等以及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等情况时,应与器质性疾病鉴别。 2. 辅助检查: (1)粪便常规、隐血试验检查: (2)直肠指检: (3)腹部平片: (4)结肠镜检查: (5)结肠传输试验: (6)排粪造影检查: (7)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全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全科常见疾病诊 疗指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

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2.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性感冒病毒引起。潜伏期1~2日,最短数小时,最长3天。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很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临床表现和轻重程度差异颇大。 (1)单纯型:最为常见,先有畏寒或寒战,发热,继之全身不适,腰背发酸、四肢疼痛,头昏、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发热可高达39~40℃,一般持续2~3天渐降。大部分患者有轻重不同的喷嚏、鼻塞、流涕、咽痛、干咳或伴有少量黏液痰,有时有胸骨后烧灼感、紧压感或疼痛。年老体弱的患者,症状消失后体力恢复慢,常感软弱无力、多汗,咳嗽可持续1~2周或更长。体格检查:患者可呈重病容,衰弱无力,面部潮红,皮肤上偶有类似麻疹、猩红热、荨麻疹样皮疹,软腭上有时有点状红斑,鼻咽部充血水肿。本型中较轻者,全身和呼吸道症状均不显著,病程仅1~2天,颇似一般感冒,单从临床表现,颇难确诊。 (2)肺炎型:本型常发生在两岁以下的小儿,或原有慢性基础疾患,如二尖瓣狭窄、肺心病、免疫力低下、以及孕妇、年老体

肛肠科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便秘结肠慢传输型的门诊患者。 一、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编码:BNP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ICD-10编码:K59.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19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2.疾病分度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量用药; 中度:指介于轻度和重度两者之间; 重度:指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临床常见证候: 肠胃积热证 肝脾不调证 肺脾气虚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 —1 —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的患者。 2.疾病分度属于中、重度。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不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合并肠梗阻、结肠扩张等需外科手术治疗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肛门指诊。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结肠传输试验、钡灌肠、肛管直肠测压、排粪造影、结肠镜等。 (八)治疗方法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胃积热证:清热通腑,行气润肠。 (2)肝脾不调证:疏肝解郁,行气健脾。 (3)肺脾气虚证:补脾益肺,润肠通便。 (4)肝肾阴虚证:滋水涵木,培本润肠。 (5)脾肾阳虚证:补益脾肾,温阳通便。 2. 针灸治疗。 3. 其他治疗如中药灌肠、耳穴压豆等。 4.护理调摄 (1)病情观察; (2)辨证施护:生活调摄、泻药使用指导、腹部按摩、心理护理、指导食疗、体疗等。 —2 —

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西医制定了慢性便秘的诊疗标准与指南[1-2],而对作为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之一的慢性便秘中医领域却尚未形成共识。2008年开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成立“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起草小组,在充分地讨论后,结合国内外现有诊治指南和中医的诊疗特点,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中医消化病专家就慢性便秘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次投票,制订了《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2009年10月16-1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1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中医消化病学专家对共识意见(草案)再次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表决选择:(1)完全同意;(2)同意,但有一定保留;(3)同意,但有较大保留;(4)不同意,但有保留;(5)完全不同意。如果>2/3的人数选择(1),或>85%的人数选择(1)+(2),则作为条款通过。最后由核心专家组于2010年1月9日在北京进行了最后审定。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1 概念及主要发病机制 1.1 定义 慢性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病程至少6个月以上[1]。属于中医“大便难”“后不利”“脾约”“便秘”等范畴。 1.2 流行病学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慢性便秘患病率逐渐上升。北京地区对18~70岁人群进行的随机、分层调查表明[3],慢性便秘患病率为6.07%,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为7.3%~20.39%[4],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便秘的发生与紧张、疲劳、情绪或精神状态等有关,高脂饮食、女性吸烟、低体重指数、文化程度低者更易发生便秘[5]。 1.3 发病机制 慢性便秘是一种临床症状表现,排便过程需外周神经兴奋,将冲动传至肠神经丛、脊髓、大脑皮层,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射和与排便有关的肌肉协调收缩而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可导致便秘。慢性便秘多由不良习惯引起,亦可因多种疾病而起。 引起便秘的疾病主要包括胃肠道疾病(肠道神经或肌肉病变、先天性巨结肠、肿瘤、炎症性肠病等)、累及胃肠道的系统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结缔组织病、淀粉样变性、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等,不少药物(如阿片制剂、精神类药、抗惊厥药、钙通道拮抗剂、抗胆碱能药等)可引起便秘。此外,精神或心理障碍(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亦可引起便秘。在慢性便秘中,功能性疾病占57.1%。目前功能性便秘多由不良习惯引起,如饮食不规律、含纤维食物摄入过少、不定时大便、长期抑制便意等。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常与胃排空延迟及小肠转运时间的延长、肛门括约肌或盆底肌在排便时缺乏正常的功能等相关,严重的便秘可能是由肠神经系统、神经、受体或脑肠轴的失调或紊乱所致。 1.4 病因病机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一、本文概述 1、慢性便秘的定义和重要性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定义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不尽感、粪便干硬或排便时需辅助手段(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持)等症状。这些症状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可能导致身体不适、精神压力增加,甚至影响社交活动。 在中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慢性便秘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慢性便秘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慢性便秘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正确的诊断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基础,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在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同时,还应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便秘问题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慢性便秘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通过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因此,加强对慢性便秘的研究和诊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段落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撰写时应结合具体的研究背景、目的和读者群体进行调整和完善。 2、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和影响因素 慢性便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流行病学特征受到地区、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中国,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便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便秘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均有发生,但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较高。这可能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减退、肠道蠕动减慢有关。女性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也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在影响因素方面,饮食习惯是慢性便秘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低纤维、高脂肪的饮食结构容易导致肠道内容物干燥,增加便秘的风险。同时,

老年病科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功能性便秘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 主要症状: 便意与便次减少,排便艰难或排便不畅,或有便质干结。 次要症状: 腹胀、腹痛、乏力。 具有主要症状,且符合中医辨证之虚证范畴者,即可诊断。 2.xx诊断标准 参照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Rome Committee.Rome criteria[J].Gastroenterology,2006年): 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 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④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如指抠、盆底支持);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如果不使用泻药,松散便很少见到。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不充分。患者须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中气不足证: 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汗出气短,便后乏力,神疲懒言。

舌淡苔xx,脉弱。 2.脾肾xx: 排便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 3.津亏肠燥证: 大便干结,口渴喜饮,皮肤干燥。舌红苔燥,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气不足证 治法: 升清降浊。 推荐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生白术、生黄芪、麻子仁、陈皮、当归、枳实、莱菔子、升麻等。 中成药: 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2.脾肾xx 治法: 温补脾肾。2011年)、《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北京中医药,2011)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临床痊愈: 便秘、腹部不适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 慢性便秘是指至少连续3个月以来,排便困难或数目明显减少,大便 硬结或干燥,需要较多用力或用助泻药才能排便的一种常见病症。慢性便 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造成了很大影响。由 于慢性便秘病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法也较多,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便秘的基 层诊疗,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生活方式因素:包括饮食不规律,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不足等。 2.精神因素:如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 3.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如抗酸剂、镇静剂、抗抑郁药等可引起便秘。 4.肠道病变因素:如直肠脱垂、结肠下垂、痔疮、食管胃结肠吻合术、结肠肿瘤等。 5.神经调节及功能异常:如肠道神经功能障碍、肠道平滑肌功能不良、风湿性疾病等。 二、临床表现: 1.排便不畅,大便不通畅和顺利。 2.排便时间较长,需用力排便或有疼痛感。 3.大便干硬,有时伴有点滴状大便。 4.排便频率明显减少,一周排便少于3次。 三、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肛门指检、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查、盆腔B超等检查,排除其它疾病,确定为慢性便秘。 四、处理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对病因可纠正的如药物引起的便秘、直肠脱垂等, 应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 2.饮食调理:提高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 的食物,并保证充足的饮水量。 3.规律排便:培养定时定点排便的习惯,尽量不忽略大便的欲望。 4.增加运动:适度增加体力活动,促进肠道蠕动。 5.使用泻药: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口服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或润 滑泻药。 五、注意事项: 1.长期使用泻药可能导致肠道功能不良,应避免滥用。 2.在使用泻药时,应充分了解药物作用机制,遵医嘱使用,并注意药 物的不良反应。 3.如出现肠道梗阻、便血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4.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憋大便,保证充足睡眠和适量运动。 六、随访治疗: 1.初诊后1个月复诊,评估疗效,如有需要可调整治疗方案。

慢性便秘临床路径

慢性便秘临床路径 一、慢性便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便秘(ICD-10 :K59.001 )。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 年,武汉)(《胃肠病学》2O13,18(10):605-612 ))。 1. 临床症状: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 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2. 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6 个月。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K59.001 便秘(单纯性)的患者。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3F日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 梅毒) (3)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 (4)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病理学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腹部立卧位平片 (2)腹部盆腔CT (3)血淀粉酶、肿瘤标志物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 一般治疗:包括增加纤维素和水分摄入,建立良好排便习惯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泻药(聚乙二醇、乳果糖、欧车前等),必要时短期服用刺激性泻药,可服用促动力药物普卢卡必利。粪便干结嵌塞者可使用灌肠药和栓剂。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无 (八)手术日。 无 (九)术后恢复。 无 十)出院标准

便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便秘 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解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症状。主要因饮食不当、思虑少动、素体阳盛及病后体虚所致。病机总属肠腑传导失常。病在大肠,与脾胃肝肾相关。本症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神经官能症及药物所致的便秘。 【诊断】 1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2 .常兼有腹胀、腹痛、纳呆、头晕、口臭、肛裂、痔疮、排便带血以及汗出气短、头晕心悸等症。 3 .发病常与外感寒热、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起病缓慢,多表现为慢性病变过程。 4 .应除外其他内科疾病中所出现的便秘症状。 5 .纤维结肠镜等有关检查,常有助于部分便秘的诊断。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症有虚实之分。因肠胃积热、气机郁滞者属实,因阳气不足、阴血亏虚者属虚。邪实者,治以清热泻火、理气导滞、温里散寒为主;属虚者,治当益气温阳、养血滋阴、润肠通便。 1肠胃积热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举例:麻子仁丸加减。火麻仁、枳实、制大黄、槟榔、郁李仁、瓜萎仁、玄参各IOgo 加减: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各10g。若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龙胆草6g、桅子10g,或用当归芦荟丸(包煎)6go若燥热不甚,或药后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每次6g,每日2次。 2 .气机郁滞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暧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方药举例:六磨汤加减。沉香3g,枳实、槟榔各IOg,制大黄6g,川楝子、乌药、香附、厚朴各10g。 加减:若气郁日久,郁而化火,可加黄苓、桅子各10g,龙胆草5g。若气逆呕吐者,加制半夏10g,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先煎)30go若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10g,柴胡、合欢皮各6g。若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各10g。 3 .阴寒积滞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药举例:大黄附子汤加减。制大黄、熟附子、干姜各6g,党参10g,细辛3g,枳实、厚朴各10g。 4 .气虚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气润肠。 方药举例:黄芭汤加减。黄黄12g,火麻仁10g,陈皮6g,党参、白术各IOg0 加减:若气虚下陷脱肛者,用补中益气丸,每次6g,每日2次。 5 .血虚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举例:《尊生》润肠丸加减。当归、生地黄、火麻仁、枳壳、玄参、何首乌、枸杞子各10g。 加减:若血虚内热,可加知母IOg,胡黄连6g。 6 .阴虚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两颔红赤,心烦少寐,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肠通便。 方药举例:增液汤加减。玄参、麦冬、生地黄、白芍、玉竹、石斛各10g。 加减:若肾阴不足,腰膝酸软者,可用六味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

2020年《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与《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联合解读(全文)

2020年《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与《便秘外科诊 治指南》联合解读(全文) 摘要 《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于2018年3月发布,将其与《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进行联合解读,发现两者的异同点主要包括:(1)对于便秘的概念,两者的阐述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共识"提出了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的相关性;(2)在便秘的病因、检查方法及评估方面,"共识"未述及病因,检查方法方面两者完全一致,"共识"中增加了精神心理评估的参考标准;(3)对于便秘的诊断,"指南"明确了便秘的诊断标准及分型,仅简单提及便秘的分度,而"共识"就将便秘的三个不同程度加以进一步的细化区分,并着重强调了便秘分度的重要性;(4)在便秘的治疗方面,两者的基本原则相同。在具体治疗方案的描述上,"指南"将便秘的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外科治疗两大类,再着重阐述外科治疗方式的适宜性和具体操作,而"共识"更多着重于针对不同程度便秘的应对策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重点在于直面便秘诊疗行为中不可回避的精神心理障碍问题。由此可见,《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是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的补充和完善,从不同的角度为临床提供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临床参考思路,尤其是在便秘分度标准的量化以后更好辅助临床决策。

便秘的发生涉及多个学科,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复杂性疾病,常需多学科的协作诊治。2017年,全国便秘联谊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在参考《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2013年)》[1]、《便秘外科诊治专家共识》(2010年)[2]、中国《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3]、《世界胃肠组织便秘全球指南》(2010年)[4]、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16版《便秘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5],在复习"罗马Ⅳ"有关便秘的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讨论制定了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最终形成《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6]。 这是国内外首个关于便秘的分度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也是首次由多学科专家及不同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并形成的共识,它的提出有利于促进临床工作中客观地诊断便秘,并进一步规范化治疗。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16版《便秘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也曾指出,便秘常由初诊医生和消化科医生进行治疗,结直肠外科医生则通常处理较复杂的病例,多学科的合作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7]。参与形成共识的专家中,除了有医学专家外,还有很多非医学类的专家,他们的参与都各有重要的意义。有一种观点认为,慢性便秘甚至比直肠癌难治十倍,而便秘患者"十个便秘九个疯,还有一个想腾空"。因此,媒体记者的参与不仅加强了对便秘知识普及推广的力度,唤醒社会对便秘患者的关注,尤其是慢性顽固性便秘的患者普遍存在精神心理障碍,是一个容易引起医疗纠纷风险的群体;而且更加有利于社会对医学行

老年人便秘诊疗指南

老年人便秘诊疗指南 一、概述 便秘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消化系统的一个常见症状。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太久,水分被吸收,大便变干硬不易排出。正常人排便次数因人而异,可以每日一次,亦可每2~3天一次,或每日2~3次,粪便软不干燥,能顺利排出。如果较原来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或排便时间明显延长,粪便坚硬不易排出。部分病人有腹胀,排便时肛门疼痛,这种情况就称为便秘。 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症状,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这是因为老年人往往牙齿脱落,对食物的选择以软食为主,缺乏含纤维素样食物;且老年人胃肠的消化、吸收及蠕动功能均下降,大便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并且老年人的活动量减少,这些因素均会引起大便干燥坚硬不易排出,从而出现便秘症状。 其分类因其依据不同而异。若胃肠道无器质性病变而发

生的便秘,称为功能性或原发性便秘。若有器质性病变,称为器质性或继发性便秘。因结肠、直肠收缩无力呈弛缓状态而便秘者称为弛缓性便秘。如结肠出口有病变导致粪便不能排出者称为出口梗阻性便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食物在消化道内经消化、吸收、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部分,如植物纤维等残渣,便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的时间,除与食物的性质、量有关外,还与个体差异、胃肠道的蠕动情况、排便反射的正常以及腹肌、膈肌的协同作用等诸因素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道的形态和功能均发生相应的变化,对环境适应性下降。胃肠液分泌减少,蠕动减慢,排便反射迟缓,再加上老年人饮食结构改变、活动减少及一些精神因素。这些均易导致老年人便秘。常引起老年人便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饮食结构不合理:这是引起便秘最常见的原因。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食物中的纤维不仅可以刺激

肛肠科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001.1-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长期缺乏便意,便次减少,干燥如栗,依赖泻药且用量逐渐增大;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1)包括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至少25%的排便需努挣;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块;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每周排便少于3次。(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5)结肠传输试验:标志物口服72 h后排出少于20%,弥漫分布于全结肠或聚集在左侧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区。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二)证候诊断 1.肠胃积热证:大便干结如栗,便时肛门疼痛,小便短赤,腹部胀满或痛,口干口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不调证:大便干结,欲便不下或便而不爽,胸脘痞闷,嗳气频作,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肛门坠胀,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3.肺脾气虚证:虽有便意但无力排出,大便或质软,临厕努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神疲,面色白,舌淡苔薄,脉弱。 4.肝肾阴虚证:大便干结如栗,咽干少津,腰膝酸软,面色潮红,舌偏红少苔,上有裂纹,脉细数。 5.脾肾阳虚证:粪蓄肠间,便出艰难,长期依赖泻剂,面色晄白,腹胀喜按,纳呆食少,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 二、治疗方案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版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 一、概述 (一)定义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一种(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3次。(二)分类 便秘按病因分类主要分为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及药物引起3大类;按病程或起病方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便秘,一般认为时间≥6个月为慢性便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诱因和病因 1.诱因: (1)低纤维素食物、水分摄入不足可增加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2)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 (3)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4)文化程度低、低体重指数(BMI)、女性、人口密集区生活者更易发生便秘。 2.病因: 便秘的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见表1。 (二)发病机制 功能性便秘是指排除器质性病变因素及药物因素所致便秘后,由于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作用所导致的包括肠道动力障碍、肠道分泌紊乱、内脏敏感性改变、盆底肌群功能障碍和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引起的便秘。按照目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将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排便障碍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NTC)及混合型便秘。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每周排便<3次,排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长,排出粪便干结如羊粪状且数量少,排便后仍有粪便未排尽感,可有下腹胀痛或绞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因用力排硬粪块而伴肛门疼痛、肛裂、痔疮和肛乳头炎。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可在左下腹乙状结肠部位触及条索状块物。当便秘患者出现报警征象,包括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腹痛持续加剧、腹部包块等,对于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等情况时,应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 2.辅助检查: (1)粪便常规、隐血试验检查:观察粪便的一般形态,包括粪便的量、性状、颜色、气味、寄生虫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粪便伴有较多的黏液。直肠癌或有直肠病变的患者往往表现为粪便变细或粪便一侧有压迹,伴有鲜血。痔疮或肛裂时粪便表面常伴有鲜血。部分消化道肿瘤(如胃癌、大肠癌)患者,持续或间断性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可能是其早期的表现。 (2)直肠指检:肛门直肠指检操作简单但十分重要,常能帮助了解肛门狭窄、粪便嵌塞、痔疮或直肠脱垂、直肠肿块等情况,也可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状态、直肠壁的光滑程度,对于便秘的鉴别诊断能提供重要信息。 (3)腹部平片:腹部平片对于疑似便秘的患者既是一种经济的检查手段,又可作为临床病史及体格检查的有利补充。如腹部平片显示明显气液平则支持肠梗阻诊断。此外,腹平片对明显扩张的结肠也能很好地显示,故对诊断巨结肠有一定的价值。 (4)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对引起便秘的各种结肠病变,如结肠、直肠癌,肠腔内息肉等器质性肠腔狭窄等病变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 其他检查还包括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检查、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球囊逼出试验、肛门肌电图检查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较少,如有必要,基层医生可建议患者就诊上级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3.诊断标准: 便秘的诊断主要取决于症状,凡有排便困难费力,排便次数减少(每周<3次),粪便干结、量少,可诊断为便秘,时间≥6个月为慢性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断目前主要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如下:

指南与共识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指南与共识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便秘患病率为18.1%,儿童的患病率为18.8%,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的8.2%;农村人口患病率为7.2%,显著高于城市人口的6.7%。中医药治疗便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伤寒论》创立了蜜煎导法,所记载的麻子仁丸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公布了《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促进了便秘中医药诊治规范的完善。近年来便秘的临床研究不断进展,有必要对既往的共识意见进行更新。 1 概述 1.1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3次),粪便干硬难下,或粪质不干但排便困难《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指出便秘为每周排便<3次,无稀便,大便硬结或呈团块,或排便费力,或有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时需用手法协助。《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武汉)》指出便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罗马IV诊断标准“对便秘的描述为: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排便费力,排便有不尽感,排便时有肛门直肠梗阻/堵塞感,以及排便需要手法辅助。 1.2 中医病名除“便秘”外,尚有“后不利”“大便难”“脾约”“秘结”等病名,其治疗经验可供临床参考便秘之症首见于《黄帝内经》,其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称便秘为“脾约”。《景岳全书·秘结篇》将便秘分为阳结、阴结。而“便秘”一名首见于清代沈金鏊所著《杂病源流犀烛》,并沿用至今。 1.3 便秘既可作为功能性疾病独立存在,也可作为症状见于多种器质性疾病,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常见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疾病有:结直肠肿瘤、肠腔梗阻或狭窄、肛裂、内痔、直肠脱垂、肛周脓肿等消化系统疾病;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

2022慢性便秘的药物选择最新指南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全文)

2022慢性便秘的药物选择最新指南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全文) 便秘(constipation)是一种(组)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和需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便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质量,慢性便秘的治疗方式主要有:(1)一般治疗:增加膳食纤维和水的摄入,增加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等;(2)药物治疗;(3)生物反馈治疗;(4)手术治疗。 其中,药物是慢性便秘常用的治疗手段,选择治疗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性、药物依赖性及效价比。本文对临床常用的通便药进行了汇总。 泻药 容积性泻剂和渗透性泻剂主要用于轻、中度便秘患者。 (1)容积性泻剂(膨松剂) 通过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起到通便作用,使干硬的粪便变得松软易于排出。

常用药物: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等。 (2)渗透性泻剂 口服后可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同时阻止肠道吸收水分,致使肠内容物容积增加,促进肠蠕动,引起排便。 常用药物:聚乙二醇、不被吸收的糖类(如乳果糖)、盐类泻药(如硫酸镁)等。 需注意,过量应用盐类泻药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 作为补救措施,刺激性泻剂可以短期、间断使用。 (3)刺激类泻剂 主要通过刺激结肠黏膜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增强结肠动力,并刺激肠道分泌,从而促进排便,其作用强而迅速,可引起腹痛。 常用药物:比沙可啶、酚酞、蒽醌类药物、蓖麻油等。 (4)润滑性泻剂

具有软化粪便、润滑肠壁的作用而使粪便易排出。 常用药物:液体石蜡、甘油、多库酯钠及其他植物油等。 促动力药 促动力药作用于肠神经末梢,释放运动性神经递质,拮抗抑制性神经递质或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增加肠道动力,对慢传输型便秘有较好的疗效。 常用药物:普卢卡比利等。 促分泌药 鸟甘酸环化酶-C(GC-C)激动剂(代表药物:利那洛肽)可以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腹痛、便秘等症状。 氯离子通道活化剂(代表药物:鲁比前列酮)可以促进肠上皮分泌,增加患者自发排便次数。 灌肠药和栓剂 常用的栓剂为甘油制剂(如开塞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