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

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

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外科邵万金杨柏林译

功能性排便障碍

功能性便秘分为结肠慢运输和出口延迟,尽管很多病人既无结肠慢运输又无出口延迟,部分病人两者都符合。功能性排便障碍在排便时以盆底肌异常收缩或不能松弛(排便协调障碍)或蠕动力不足(排便动力不足)为特征。排便协调障碍尤指盆底协调障碍,因为很多排便协调障碍的病人没有性功能或泌尿系症状。

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诊断标准*

1、病人必需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2、在反复用力排便时至少有以下两项:

a、气囊逼出试验或影像学检查有排便功能受损的证据。

b、肛门直肠测压、影像学或EMG检查发现盆底肌(如肛门括约肌或耻骨直肠肌)有异常收缩,或肛门括约肌松弛少于静息状态的20%。

c、肛门直肠测压或影像学评价,蠕动力不足。

*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1、应包括以下两个或以上症状:

(a)至少25%的排便有努挣;

(b)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块;

(c)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

(d)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

(e)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如手指排便、支托盆底);

(f)每周排便少于3次。

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

3、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

排便协调障碍的诊断标准

排便时盆底有异常收缩或肛门括约肌松弛少于静息状态的20%,

蠕动力正常。

排便蠕动不足的诊断标准

排便时蠕动力不足,伴或不伴有异常收缩或肛门括约肌松弛<20%。

流行病学

普通人群功能性排便障碍的发病率尚不清楚,在三级医疗中心就诊的慢性便秘病人中排便协调障碍的发生率变化很大,为20%-81%。由于一些研究存在高假阳性率,过高地估计了排便协调障碍的发生率。部分原因可能是病人在做人工和实验室检查时有焦虑而不能松弛的结果。在一个三级医疗中心,女性排便协调障碍是男性的3倍。但年轻和老年人群的发病率相似。

修改诊断标准的理论基础

与以前的工作组报告相似,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诊断标准需有便秘的症状和腹部的诊断性检查,因为仅凭症状还不能区别功能性排便障碍病人和无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病人。尽管保留了排便协调障碍的诊断标准,但修订后的标准认可了最近的研究结论,认为蠕动力不足也会引起功能性排便障碍,现已认识到排便时有四种肛门直肠压力变化类型。正常类型的特点就是直肠内压力增加,肛门括约肌松弛;Ⅰ型特点是有足够的蠕动力(直肠内压力≥45mmHg),肛门压力增加;Ⅲ型特点就是直肠内压力增加(≥45mmHg),而肛门括约肌不能松弛或肛门括约肌松弛少于静息状态的20%;Ⅰ型和Ⅱ型属于排便协调障碍;Ⅱ型的特点为蠕动力不足(直肠内压力<45mmHg),肛门括约肌松弛不够或收缩。

以前作直肠钡剂排出和气囊逼出试验的研究证实直肠蠕动力不足会引起排便功能受损。在74%的病例中,结合排粪造影显示的盆底下降和排出时间能准确预测最大直肠内压力。排粪造影显示排便延迟和盆底下降减少的无便秘病人不能排出气囊,因为该组病人最大直肠内压力减少。如此表明,排便延迟、盆底下降减少和直肠内压力下降会引起功能性排便障碍。

临床评价、检查和诊断性试验的应用

功能性肠道疾病章节应用实验室检查诊断便秘的器质性原因,并着重于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评价。在没有结肠癌预警症状和家庭史的情况下,保守治疗失败前(如增加纤维素和液体的摄入量,禁服会引起便秘的药物)作肛门直肠的实验室检查是不必要的。保守治疗失败的病人可以试用渗透性泻剂或刺激性泻剂。泻药治疗失败的病人可应用替加色罗(5-HT4拮抗剂)治疗。对泻药和替加色罗(5-HT4拮抗剂)治疗不敏感的病人应作生理学检查。

直肠气囊逼出试验:测量水囊或气囊的排出时间是检查排便障碍的一项敏感有效的特异性检查。气囊逼出试验是一项有效的筛查方法,但不能确定排便障碍的发病机制,气囊逼出试验正常也不能排除功能性排便障碍。还需作进一步研究使该项检查标准化,因为该检查与其它直肠排空试验如排粪造影以及肛门括约肌浅表EMG检查总是无关的。

肛门直肠压力测定:静息状态和力排状态下的直肠内压力和肛门压力测定对诊断功能性排便障碍是有用的。但即使无症状的病人肛门直肠压力测定也有排便协调障碍的特征。

排粪造影能发现解剖结构的异常(直肠前突、肠疝、直肠脱垂)和评价功能指标(静息状态和力排状态的肛直角、会阴下降、肛门直径、耻骨直肠肌压痕(凹口)、直肠和直肠前突的排空量)。排粪造影的诊断价值还有存疑,主要是由于正常范围的定量测定还不能确定,一些指标如肛直角的测定由于直肠形态的差异性而不可靠。磁共振排粪造影提供了另一种检查肛门直肠运动和直肠排便时的成像方法,并且没有辐射。磁共振排粪造影是否会增加这些病人形态学和功能评价新的尺度值得进一步评价。

保守治疗失败的病人作结肠运输试验检查能提供有用的生理学数据,但仅凭此项检查还不能诊断慢运输便秘,因为①慢运输便秘独立存在或由功能性排便障碍引起的;②仅凭症状还不能可靠地区别引起这两类便秘的原因。结肠运输试验通过不透光的标志物或电影成像来进行评价。功能性排便障碍病人可以观察到左侧结肠或全结肠运输延迟。

基于最近的研究结果,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异常和直肠气囊逼出试

验足以诊断功能性排便障碍。如仅一项检查异常,还需作进一步检查(如排粪造影)。

生理和心理因素

功能性排便障碍可能是后天获得性疾病,因为至少有2/3的病人通过生物反馈训练来学习松弛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因而认为反复用力排粗硬粪便引起的疼痛会导致肛门括约肌的反常收缩,以尽可能减轻排便不适。但与运输正常或慢运输便秘相比,盆底功能障碍引起的直肠不适并不常见。焦虑和/或精神压力通过增加骨骼肌的张力也会引起排便协调障碍。非控制研究报告22%的患功能性排便障碍妇女有性虐待史,40%的患下消化道疾病妇女(包括功能性排便障碍)有性虐待。

治疗

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治疗是应用生物反馈技术,就是病人通过肛门或肛周EMG或压力感受器对横纹肌活动的反馈调节进行盆底训练;或病人练习排泄人工粪便进行模拟排便。控制或非控制的研究认为盆底重复训练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总成功率为67-80%。其它研究认为生物反馈疗法较假性生物反馈更有效,尽管一项研究通过病人满意度评价认为并不比安慰组更有效。

将来研究的方向

1、根据年龄、性别和妇女分娩状况进行分类,对排便和控便的正常生理作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

2、研究明确直肠收缩和感觉在功能性排便障碍中所起的作用,证明结肠运动功能障碍和功能性排便障碍两者间的重叠,阐明其病理生理和病史,比较排便协调障碍和排便蠕动不足的治疗结果。

3、生物反馈治疗排便协调障碍和排便蠕动不足的随机、假性控制和双盲研究。

功能性便秘

定义:功能性便秘是以持续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为表现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不符。

客观和主观的便秘定义包括:(1)排便努挣,干硬粪块,有便意

但不能排便,便次减少或排便不尽;(2)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量少于35克/日,或排便努挣时间大于排便时间的25%;(3)全消化道或结肠运输时间延长。排便次数与结肠运输无关,但可以通过Bristol 排便量表来评估肠道运输功能。通常,患者没有明显的生理异常。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1、应包括以下两个或以上症状

(a)至少25%的排便有努挣;

(b)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块;

(c)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

(d)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

(e)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如手指排便、支托盆底)(f)每周排便少于3次。

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

3、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

流行病学

根据统计因素、样本及定义,人群中便秘的发生率高达27%.便秘影响所有年龄的人群,以女性和有色人种多见。一项调查依据患者主诉、罗马Ⅰ标准、大便运输时间(应用Bristol大便量表)得出便秘的发病率,依据其中一项定义,近8%的人患有便秘,但依据所有3项定义,只有2%的人患便秘。因此,便秘的概念因患者和医生间的不一致而变得复杂。

修改诊断标准的论理基础

为了与其它功能性肠道疾病诊断标准一致,采用“≥25%”代替“>25%”。由于罗马Ⅱ未纳入服用泻剂后的软便患者,因而与罗马Ⅰ标准相比,采用罗马Ⅱ标准的研究得出的功能性便秘发病率较低,这在罗马Ⅲ标准中予以修正。

临床评价

医生必须澄清便秘患者之所言。手助排便或努挣排出软粪便表明是肛门直肠功能障碍,但这种诊断是不可靠的。运输时间可以使用

Bristol量表来评估。评价病人的肠道症状、全身健康状况、精神状态、便秘药物的应用、纤维摄入量、内科疾病症状(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能够指导检查。医生应进行肛周及肛门检查,以排除粪嵌塞、肛管狭窄、直肠脱垂、肿块、或用力排便时会阴异常下降。实验室检查无助于诊断。纤维肠镜检查适合于新出现症状的50岁以上病人或有预警症状或有结肠癌家族史的病人。

如果补充纤维摄入无益或便秘加重,检查肠道运输时间可以确定是肛门直肠功能障碍还是结肠无力症。通过口服不透光标志物,测量肠道运输时间(主要是结肠运输时间)并不昂贵,而且简单、安全。也可以使用其它一些方法。标志物滞留在近端结肠或横结肠表明结肠无力,贮留在直肠乙状结肠部位提示排便梗阻。与腹部X线平片相比,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可以减少辐射并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利于鉴别近端结肠排空、全结肠无力和排便协调障碍。

生理学因素

严重的顽固性便秘是因为结肠无力或肛门直肠协调障碍,这两种情况可以同时存在。但是,多数诉有便秘的患者结肠运输时间与肛门直肠功能都正常。

精神因素

没有一致的精神症状适合于所有便秘患者,但是,肠道运输正常的严重便秘通常会增加患者的精神痛苦,而精神抑郁的病人也会发生便秘。

治疗

使病人确信2-3天不排便是无害的。增加液体摄入量和锻炼是没有被证明的方法。医生应停用或减少正在服用的任何导致便秘或治疗抑郁症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药物。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无效时,药物治疗也不理想。目前只有很少有关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

便秘症状的严重度和性质指导进一步治疗。饮食纤维中不消化物质通过提高粪便的吸水性和促进细菌的繁殖而增加粪便容积。其它容积性泻剂包括欧车前、甲基纤维素、聚卡波非钙。尽管刺激性泻剂如比沙可啶、吡苯氧磺钠、番泻叶也可以使用,但这些药物的效果及长

期使用的安全性还未经安慰剂控制对照研究确定。在没有进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时期,应用刺激性泻剂治疗便秘。聚乙二醇、乳果糖和山梨糖醇治疗便秘是有效的。替加色罗(5-HT4拮抗剂)治疗慢性便秘优于安慰剂。最近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素类药物治疗便秘也有效。肛门直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将在“肛门直肠功能障碍”中讨论。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

?共识与指南?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2003年南昌全国便秘专题研讨会制定了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对规范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于巳发表的罗马Ⅲ标准,2007年该指南在扬州被第1次步提高,有必要对该指南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constipation)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不同研究之间患病率有差异,除与地域有关外,抽样方法及应用的诊断标准不统一亦有影响。对社区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 1.22-1:4.56。国内目前有关慢性便秘发病率的报道尚少。 慢性便秘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与工作压力、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及不良生活事件等)有关。女性、低BMI、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区者更易发生便秘。低纤维素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滥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导致死亡。便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 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不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表1)。在慢性便秘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 IBS-C)。 表1慢性便秘常见病因与相关因素_______________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因素 ______________ 功能性疾病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器质性疾病肠道疾病(结肠肿瘤、憩室、肠腔狭窄或梗阻、巨结肠、结直肠术后、肠扭转、直肠膨出、直肠 脱垂、涛、肛裂、肛周脓肿和瘘管、肛提肌综合征、痉挛性肛门直肠痛);内分泌 和代谢性疾病(严重脱水、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内分 泌腺瘤、重金属中毒、髙钙血症、髙或低镁血症、低钾血症、口卜啉病、慢性肾病、 尿毒症);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或痴呆、多发性

功能性肠病

功能性肠病(一)北京协和医院宋志强方秀才 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bowel disease,FBD)是一种症状源于中、下消化道的功能性胃肠病,在罗马Ⅲ标准中被分为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和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五类,我们将分两期对此进行解读。 肠易激综合征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具有排便异常的特征,腹痛或腹部不适伴随排便或排便习惯的改变。IBS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患者症状迁延起伏,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IBS诊断 IBS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不适为难以用疼痛来形容的不适感),最近3个月内每月发作至少3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 a 排便后症状改善; b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 c 发作时伴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罗马Ⅲ标准强调IBS的首发症状须出现在诊断前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中每月至少3天有症状,旨在将慢性功能性肠病与一过性的肠道症状区别开,并强调需要对患者目前疾病的活动性进行处理。 鉴于IBS症状的发作性,罗马Ⅲ标准特别强调,在IBS的病理生理研究和临床药物试验中,对受试者的筛选要更加严格,应将腹痛或腹部不适的频率设定为每周至少2天。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一样,常规相关检查并未发现其存在能够解释IBS症状的结构或生化方面的异常。 IBS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排便异常可表现为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以往的分型标准较为复杂。罗马Ⅲ专家委员会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充分考虑到分型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将分型标准简化为仅根据粪便性状来分型,粪便性状可参考布里斯托(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图1),其中1型和2型界定为便秘,6型和7型界定为腹泻。粪便性状反映了肠道传输时间。 根据表1的描述可将IBS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并建议用交替型IBS (IBS-A)来特指腹泻型和便秘型亚型随时间而转换的患者。 罗马Ⅲ中还使用了一个清晰的二维图表示分型标准(图2)。IBS症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腹痛/腹部不适与排便相关。一般来说,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系统体检可作出拟诊。中国《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指出,当发现报警征象,如发热、体重下降、便血或黑便、贫血、腹部包块及其他不能用功能性疾病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时,应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此外,对被诊断的IBS患者要随诊。 IBS治疗 I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考虑与肠道动力改变、内脏感觉高敏、脑-肠调节功能异常、遗传和环境因素、感染后遗留的轻微炎症以及社会心理障碍等机制有关。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手段。

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

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外科邵万金杨柏林译 功能性排便障碍 功能性便秘分为结肠慢运输和出口延迟,尽管很多病人既无结肠慢运输又无出口延迟,部分病人两者都符合。功能性排便障碍在排便时以盆底肌异常收缩或不能松弛(排便协调障碍)或蠕动力不足(排便动力不足)为特征。排便协调障碍尤指盆底协调障碍,因为很多排便协调障碍的病人没有性功能或泌尿系症状。 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诊断标准* 1、病人必需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2、在反复用力排便时至少有以下两项: a、气囊逼出试验或影像学检查有排便功能受损的证据。 b、肛门直肠测压、影像学或EMG检查发现盆底肌(如肛门括约肌或耻骨直肠肌)有异常收缩,或肛门括约肌松弛少于静息状态的20%。 c、肛门直肠测压或影像学评价,蠕动力不足。 *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1、应包括以下两个或以上症状: (a)至少25%的排便有努挣; (b)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块; (c)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 (d)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 (e)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如手指排便、支托盆底); (f)每周排便少于3次。 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 3、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 排便协调障碍的诊断标准 排便时盆底有异常收缩或肛门括约肌松弛少于静息状态的20%,

蠕动力正常。 排便蠕动不足的诊断标准 排便时蠕动力不足,伴或不伴有异常收缩或肛门括约肌松弛<20%。 流行病学 普通人群功能性排便障碍的发病率尚不清楚,在三级医疗中心就诊的慢性便秘病人中排便协调障碍的发生率变化很大,为20%-81%。由于一些研究存在高假阳性率,过高地估计了排便协调障碍的发生率。部分原因可能是病人在做人工和实验室检查时有焦虑而不能松弛的结果。在一个三级医疗中心,女性排便协调障碍是男性的3倍。但年轻和老年人群的发病率相似。 修改诊断标准的理论基础 与以前的工作组报告相似,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诊断标准需有便秘的症状和腹部的诊断性检查,因为仅凭症状还不能区别功能性排便障碍病人和无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病人。尽管保留了排便协调障碍的诊断标准,但修订后的标准认可了最近的研究结论,认为蠕动力不足也会引起功能性排便障碍,现已认识到排便时有四种肛门直肠压力变化类型。正常类型的特点就是直肠内压力增加,肛门括约肌松弛;Ⅰ型特点是有足够的蠕动力(直肠内压力≥45mmHg),肛门压力增加;Ⅲ型特点就是直肠内压力增加(≥45mmHg),而肛门括约肌不能松弛或肛门括约肌松弛少于静息状态的20%;Ⅰ型和Ⅱ型属于排便协调障碍;Ⅱ型的特点为蠕动力不足(直肠内压力<45mmHg),肛门括约肌松弛不够或收缩。 以前作直肠钡剂排出和气囊逼出试验的研究证实直肠蠕动力不足会引起排便功能受损。在74%的病例中,结合排粪造影显示的盆底下降和排出时间能准确预测最大直肠内压力。排粪造影显示排便延迟和盆底下降减少的无便秘病人不能排出气囊,因为该组病人最大直肠内压力减少。如此表明,排便延迟、盆底下降减少和直肠内压力下降会引起功能性排便障碍。 临床评价、检查和诊断性试验的应用

儿科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便次少于3次/周,粪便干燥坚硬。 (2)重者大便困难,干燥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便时肛裂出血等症,长期依赖开塞露等药。 (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新生儿/幼儿功能性便秘(FC)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幼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1个月。(1)每周排便2次或小于2次;(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粪便的最大直径曾堵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年龄至少为4岁儿童,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1)每周排便≤2次;(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姿势;(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大块粪便曾堵塞厕所管道病史。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每周发作至少1次。 (二)证候诊断 1.实证 (1)肠道实热证: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腹中胀满或痛;五心烦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舌红苔黄厚或燥。 (2)肠道气滞证: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腹满胀痛。肠鸣矢气;嗳气或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纳食减少;舌苔白厚、脉弦。 2.虚证

功能性胃肠疾病

功能性胃肠疾病 一、概述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GID)是指存在消化道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 功能性胃肠病,相对于器质性胃肠病而言,其特征是具有典型胃肠道症状的一组异质性症状群,但又缺乏明确的解释症状的结构或生化标志物异常。随着病源性胃肠病的发展,功能性胃肠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明显,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根据FGID的罗马Ⅲ标准,可分为以下类别: 1.功能性食管疾病表现为:①功能性烧心;②推测源自食管的功能性胸痛;③功能性吞咽困难;④癔球症。 2.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表现为:①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疼痛综合征;②嗳气症:吞气症,非特异性过度嗳气; ③恶心呕吐:慢性特发性恶心,功能性呕吐,周期性呕吐综合征;④反刍综合征。 3.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①肠易激综合征;②功能性腹胀; ③功能性便秘;④功能性腹泻;⑤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 4.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5.胆囊和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为:①胆囊功能障碍;②功能性胆道Oddi括约肌疾病;③胰腺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6.功能性肛门直肠疾病表现为:①功能性大便失禁;②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慢性肛门痛,肛提肌综合征,非特异性肛门直肠痛,痉挛性肛门痛;③功能性排便障碍:不协调性排便,排便推进力不足。 7.新生儿和婴幼儿功能性疾病表现为:①新生儿反胃;②新生儿反刍综合征;③周期性呕吐综合征;④新生儿肠绞痛;⑤功能性腹泻; ⑥新生儿排便困难;⑦功能性便秘。 8.儿童和青少年功能性疾病表现为:①呕吐和吞气症:青少年反刍综合征,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吞气症;②腹痛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

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III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III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非器质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由于遗传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导致胃肠道功能的易感性,出现胃肠道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和黏膜免疫的变化,者表现为与排便或排便习惯改变相关的腹痛或不适,并有排便紊乱的特点的改变。一、IBS罗马Ⅲ诊断标准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具有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③伴随粪便性状的改变。诊断标准建立于患者至少在诊断前的6个月内出现症状,并在最近的3个月持续存在,在观察期间疼痛(不适)症状的频率至少一周2天。 下列症状可支持IBS的诊断:①异常的排便频率:a.每周≤3次排便或b.每天>3次排便。②异常的粪便性状:c.块状便/硬便或d.松散便/稀水便。③排便费力。④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尽感。⑤排出黏液。⑥腹胀。 二、IBS的诊断 IBS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具有腹痛和腹部不适症状,并伴有排便习惯紊乱和粪便性状改变。患者与排便相关的疼痛和腹部不适可能来源于肠道.烧心、纤维肌痛、头痛、背痛和生殖泌尿系症状等是与IBS相关的症状,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当IBS加重时这些症状也会加重,这可能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关。IBS可与器质性胃肠疾病共存,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体征,但可能存在腹部触痛。发热、胃肠出血、体重下降、贫血和腹部包块等“报警”症状或征象,不能归咎于IBS,但可以伴随发生。女性患者经期IBS症状可能加重,盆腔痛等妇科的症状可以干扰IBS的诊断。确定IBS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详细的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和辅助检查。临床实践证实多数患者不需要检查就可得以诊断。由于IBS具有持续性、复发性的特点,相当比例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不必要的检查可能会影响患者对诊断的信心和对医师的信任阎,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症状严重程度、心理因素、“报警”症状和胃肠道疾病的家族史,来决定是否选择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 三、IBS的治疗 IBS患者具有消化道动力学和内脏感知的异常,临床症状可能与胃肠对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刺激呈高反应性有关。患者临床症状可涉及消化道各部分,可有肠外表现,但均与腹泻、便秘等症状相关。IBS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多变性和反复

便秘的诊断标准

便秘的诊断标准(罗马Ⅲ标准) 在过去的12个月中,持续或累积至少12周并有下列2个或2个以上症状:□ 4次大便至少一次是过度用力 □ 4次大便至少一次感觉排空不畅 □ 4次大便至少一次为硬梗或颗粒状 □ 4次大便至少一次有肛门直肠梗阻感或阻塞感 □ 4次大便至少一次需手法帮助 □每周大便次数少于3次,日排便量小于35克 不存在稀便,也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 治疗便秘药物的选择原则 一方面应当根据便秘的病因、类型和程度来选择适当的通便药物,另一方面应以少有毒、副作用及药物依赖为原则,常选用的如膨松剂(如麦麸、欧车前等)和渗透性通便剂(如聚乙二醇4000、乳果糖、山梨醇)。对慢传输型便秘,还可加用促动力剂,如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等。需要注意的是,对慢性便秘患者,应避免长期应用或滥用刺激性泻剂如番泻叶、大黄、蓖麻油、芦荟、酚酞。对粪便嵌塞的患者,清洁灌肠一次或结合短期使用刺激性泻剂以解除嵌塞。解除后,再选用膨松剂或渗透性药物,保持排便通畅。开塞露和甘油栓有软化粪便和刺激排便的作用。复方角菜脂酸能对治疗痔源性便秘有效。 怎样预防习惯性便秘: 1、饮食中必须有适量的纤维素。 2、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蔬菜与水果,如饭前1小时吃香蕉1-3个。 3、主食不要过于精细,要适当吃些粗粮。 4、晨起空腹饮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配合腹部按摩,可加强通便作用。全天都应多饮凉开水以助润肠通便。 5、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比如仰卧屈腿,深蹲起立,骑自行车等都能加强腹部的运动,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促进排便。 6、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7、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 有助于改善便秘的六种食物: 1、熟香蕉 2、核桃 3、柚子、葡萄柚 4、红薯 5、糙米 6、苹果

便秘的罗马诊断标准

便秘的罗马诊断标准 一、引言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燥和排便困难等症状。在医学上,便秘的诊断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本文将介绍便秘的罗马诊断标准,为读者提供有关便秘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参考信息。 二、诊断标准 1. 定义:便秘是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且粪便干硬,排便费力,有排便不尽感或阻塞感等异常情况持续存在。 2. 主要症状:主要症状包括排便次数减少(每周不超过三次)、排便困难(如大便干燥、便块坚硬、排出困难)以及腹胀、腹痛等不适感觉。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 3. 次要症状:便秘患者的其他常见次要症状包括口干、口臭、皮肤瘙痒、头痛等表现。此外,女性患者还可能有月经失调、腰腹部疼痛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有症状应根据患者病史进行判断和鉴别。 4. 分级评估体系:目前常用的便秘分级评估体系为罗马Ⅲ标准,将便秘分为轻度(A 级)、中度(B级)和重度(C级)。轻度便秘患者仅有少量影响生活和工作的不适主诉;中度者常因反复就医而产生不安和疑虑情绪,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重度则表现为急性肠梗阻甚至结肠穿孔等严重后果。具体来说,若每天大便量不足总量的一半并且较坚硬难下则为A级;粪便虽不坚硬但排便不畅或排便后仍有未尽感者为B级;同时符合以上两种情况的即为C级。 三、诊断流程 1.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其是否存在便秘的症状及程度。需注意,儿童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暂时性排便障碍不能视为慢传输型便秘的患者对象。年龄较大且排除特发性巨结肠可能的病人也属于该类型便秘的高危人群。

2. 体格检查:对病人的体格进行检查是必要的步骤之一,以发现是否有与慢性便秘相关的解剖学结构异常或肠道病变等情况。检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直肠指检的结果是否正常,因为这可以协助确定是否存在巨结肠的可能。另外还需对腹部进行检查,以便发现任何可能存在的器质性病变迹象。 3.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根据需要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摄片、电子纤维结肠镜等。这些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治疗建议 针对不同等级的便秘患者提出如下治疗方案:对于轻度便秘者可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建立良好排便习惯(适当规律地训练自己规律的作息时间),同时在必要时刻应用开塞露等方法帮助缓解病情;而对于中度和重度便秘者则可结合实际情况给予药物治疗、中医理疗等相关方法治疗以达到恢复的目的;针对发展至特殊类型病况者可在完成医院规范化诊治基础上实施合适个人化的手术干预手段辅助应对并提高治疗效果。总之面对此类健康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病人的实际需求,合理运用医疗手段。在此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积极锻炼身体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尽量远离各类疾病的困扰。愿每位市民朋友都能够在生活的细节中发现身体的诸多变化并在合理的处理方式之下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总结 通过本文介绍的便秘罗马诊断标准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诊断便秘问题。当出现便秘症状时,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检,以及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便秘的诊断和处理过程,从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和治疗便秘等问题。

便秘评估规范

便秘评估规范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时间延长的症状。为了准确评估便秘病情,制定了便秘评估规范,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一、病史采集 1. 主诉:患者描述排便困难的症状,包括排便次数减少、排便时间延长等。 2. 病程: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和持续时间。 3. 排便习惯:了解患者的正常排便习惯,包括每日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粪便质地等。 4. 饮食习惯:询问患者的饮食结构、膳食纤维摄入量等。 5. 用药史:了解患者是否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镇痛药、抗抑郁药等,这些药物可能导致便秘。 6. 疾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与便秘相关。 二、体格检查 1. 腹部触诊:检查腹部是否有压痛、包块等异常情况。 2. 直肠指检:通过直肠指检可以了解肛门括约肌张力、直肠壁的异常情况等。 3. 体重测量: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明显的体重减轻,以了解是否存在营养不良。 三、辅助检查 1. 大便常规检查:检查大便的颜色、质地、是否有血便等。 2. 大便潜血试验:通过检查大便中是否有潜血来排除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

3. 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等指标,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4. 甲状腺功能检查:检查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便秘。 5. 腹部X线检查:通过腹部X线检查可以了解肠道是否存在梗阻、肿瘤等异常情况。 6. 结肠镜检查:对于疑似结肠疾病的患者,可以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便秘评估量表 1. 罗马Ⅲ标准:通过询问患者排便频率、排便时间等指标,判断便秘的程度。 2. 布里斯托尔大便质量评分表:通过询问患者排便质地,将其分为七个等级,评估便秘的严重程度。 五、诊断标准 1. 罗马Ⅲ标准:根据罗马Ⅲ标准,便秘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标准:排便频率少于3次/周,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排除器质性病因。 2. 布里斯托尔大便质量评分表:根据大便质量评分表,便秘的诊断需要满足大便质地为1或2级,且排便频率少于3次/周。 六、治疗建议 1. 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增加运动量等。 2.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轻泻剂、益生菌等。 3. 心理治疗:对于与心理因素相关的便秘,可以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

便秘评估规范

便秘评估规范 引言概述: 便秘是指大便排出不畅或排便困难的症状。它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对 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准确评估便秘症状,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便秘评估规范,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便秘评估规范的内容和应用。 一、便秘的定义和分类 1.1 便秘的定义:便秘是指大便排出不畅或排便困难的症状。根据罗马Ⅲ标准,便秘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排便频率低于3次/周、排便过程困难、排便时间 延长、大便干结、需要手动辅助排便等。 1.2 便秘的分类:便秘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便秘是指没有明显 病因的便秘,常见于功能性便秘和慢性便秘。继发性便秘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便秘,如结肠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二、便秘评估的目的和方法 2.1 评估的目的:便秘评估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便秘的病因和严重程度,以制定 相应的治疗方案。评估还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便秘,如结肠癌、内分泌疾病等。 2.2 评估的方法:便秘评估通常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病史采 集主要包括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大便性状、排便时间等方面的信息。体格检查可以观察腹部是否有包块、压痛等体征。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查、结肠镜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三、便秘评估的指标和标准

3.1 评估指标:便秘评估的指标主要包括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大便性状和排便时间等。这些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直接观察来获取。 3.2 评估标准:根据罗马Ⅲ标准和其他相关指南,便秘的评估标准包括排便频率低于3次/周、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大便性状评分和排便时间评估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确定便秘的严重程度和类型,从而指导治疗。 四、便秘评估的临床应用 4.1 临床意义:便秘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来说,评估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症状,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4.2 治疗决策:便秘评估的结果可以指导治疗决策,如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行为疗法等。评估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4.3 疗效评估:便秘评估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通过定期评估便秘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 便秘评估规范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便秘的病因和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通过便秘评估,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便秘评估规范的应用,并不断完善和更新评估指标和标准,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便秘评估规范

便秘评估规范 一、背景介绍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指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或硬 结等症状。便秘对个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准确的评估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介绍便秘评估的规范格式,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诊断。 二、便秘评估规范 1. 病史采集 - 详细询问病人的排便习惯,包括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粪便形状和质地等。 - 询问病人是否存在排便困难、便意不适、肛门疼痛等症状。 - 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用药史等相关因素。 - 询问病人是否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或相关疾病史,如炎症性肠病、糖尿病等。 2. 体格检查 - 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肛门指诊等。 - 观察病人的体重、体质指数等相关指标。 - 检查病人的肛门括约肌张力和直肠肛门反射。 3. 实验室检查 - 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 如有需要,进行肠道通透性检查、结肠镜检查等。

4. 便秘评估量表 - 使用标准的便秘评估量表,如罗马Ⅱ或罗马Ⅲ标准,评估病人的便秘程度和类型。 - 量表包括评估病人的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粪便质地等指标。 5. 影像学检查 -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腹部超声等。 - 可以评估肠道的形态、肠蠕动情况等。 6. 其他评估工具 - 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其他评估工具,如便秘严重程度评估量表(BSS)、便秘质量评估量表(CQOLC)等。 三、数据示例 以下是一个便秘评估的示例数据,仅供参考: 1. 病史采集: - 排便次数:每周3-4次。 - 排便时间:通常在早晨起床后30分钟内。 - 粪便形状和质地:干燥、硬结。 - 症状:排便困难、便意不适、肛门疼痛。 - 饮食习惯:膳食缺乏蔬菜水果,多食用高脂肪和加工食品。 - 运动情况:缺乏定期运动。 - 用药史:无。

便秘评估规范

便秘评估规范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指的是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过程 中需要过多的努力。便秘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患者是否存在便秘,并评估其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原因,以便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1. 病史采集 在便秘评估中,首先需要收集患者的详细病史。以下是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 - 排便频率:询问患者每周排便的次数,以及是否存在排便困难的情况。 - 排便质量:了解患者的粪便质地,如是否干硬、容易碎裂等。 - 排便努力:询问患者排便时是否需要过多的努力。 - 排便时间:了解患者的排便时间,如是否存在早晨或其他特定时间段的排 便习惯。 - 饮食习惯:了解患者的饮食结构,如膳食纤维摄入量是否充足。 - 用药史:询问患者是否正在使用药物,特别是与便秘相关的药物,如某些 镇痛药、抗抑郁药等。 2. 体格检查 在便秘评估过程中,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以下是一 些需要关注的方面: - 腹部触诊:检查腹部是否有触痛、包块或肿胀等异常。 - 肛门检查:检查肛门周围是否有裂口、痔疮或其他肛门疾病。 - 直肠指检:通过直肠指检来评估肛门括约肌张力和直肠内有无异常。

3. 实验室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来评估便秘的原因和可能的并 发症。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 大便常规检查:检查粪便中是否存在隐血、寄生虫等异常。 - 血常规:评估血液中的炎症指标、贫血等情况。 - 甲状腺功能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便秘。 - 血糖检查:排除糖尿病引起的便秘。 4. 影像学检查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来评估便秘的原因。以下是一 些常用的影像学检查项目: - 腹部X线检查:评估肠道有无梗阻、结构异常等。 - 结肠镜检查:通过结肠镜检查来评估结肠内有无息肉、肿瘤等。 - 直肠超声检查:评估直肠和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和结构。 5. 便秘严重程度评估 便秘严重程度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以下是一种常用的便秘严 重程度评估工具: - 罗马Ⅲ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排便频率进行评估,将便秘分为四个级别: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6. 便秘治疗方案 根据便秘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 -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饮水充足。

小儿功能性便秘与罗马Ⅲ标准

小儿功能性便秘与xxⅢ标准 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年第19卷第5期 功能性便秘指不是由器质性因素引起的便秘。健康婴儿和儿童的排便次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母乳喂养儿通常每天可达到12次,而很罕见的情况下为3~4周1次。在奶粉喂养儿生后第1周大便即可成形。这些婴儿排便时往往伴有疼痛,有发展为功能性便秘的倾向。生后第1周的新生儿平均排便次数通常为4次以上,而到4岁时减至每天1~2次。大约97%的婴幼儿每天排便次数从1岁时的3次降为4岁时的1次。早期或高强度的排便训练并不能提前控制排便,18个月时大多数婴儿能部分控制排便,完全能控制排便的年龄则因人而异。到4岁时98%的健康儿童都能自行排便。与排便有关的问题占到小儿消化门诊病人数的25%。小儿便秘的发生率大致为013%~8% ,占儿科门诊病人的3%~5%。28%~50%便秘儿童有家族史,发病年龄高峰为2~4岁(相当于排便训练的年龄)。罗马Ⅱ标准中小儿排便紊乱分为婴儿排便困难、功能性便秘、功能性粪滞留与非潴留性粪溺,但功能性便秘、功能性粪滞留在临床上难以区分,罗马Ⅲ标准统称为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占儿童便秘的90%以上,大约40%功能性便秘的患儿在生后第1年即有症状。 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依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 4岁以下小儿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至少符合下列2项条件,并持续1个月。①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②能够自行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③有大量粪潴留史;④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⑤直肠内有巨大的粪块;⑥排出的粪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伴随的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减退和/或早饱。一旦大量粪便排出,这些症状很快会消失。 临床评价: 功能性便秘通过病史及体格检查就可作出诊断,不需做特别的化验。好发于3个阶段: (1)在婴儿期从乳汁喂养过渡到奶粉或添加固体辅食后,大便变得坚硬;

慢性便秘(老年病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慢性便秘——老年病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便秘(constipation)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不同研究之间患病率有差异,除与地域有关外,抽样方法及应用的诊断标准不统一亦有影响。对社区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 1.22-1:4.56。 慢性便秘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与工作压力、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及不良生活事件等)有关。女性、低BMI、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区者更易发生便秘。低纤维素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滥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导致死亡。便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 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不

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表1)。在慢性便秘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 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功能性排便障碍 (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IBS-C)。 表1慢性便秘常见病因与相关因素____________ 病因________________ 相关因素_________ 功能性疾病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器质性疾病肠道疾病(结肠肿瘤、憩室、肠腔狭窄或梗阻、巨结肠、结直肠术 后、肠扭转、直肠膨出、直肠脱垂、涛、肛裂、肛 周脓肿和瘘管、肛提肌综合征、痉挛性肛门直肠痛);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严重脱水、糖尿病、甲状腺 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内分泌腺瘤、 重金属中毒、髙钙血症、髙或低镁血症、低钾血症、 口卜啉病、慢性肾病、尿毒症);神经系统疾病(自 主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或痴呆、多发 性硬化、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肌肉疾病(淀粉 样变性、皮肌炎、硬皮病、系统性硬化)药物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抗震颤麻癖药、 抗精神病药、解痉药、钙拮抗剂、利尿剂、单胺氧 化酶抑制剂、阿片类药、拟交感神经药、含铝或钙 的抗酸药、钙剂、铁剂、止泻药、非留体抗炎药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结肠传输和排便功能紊乱有关。目前按病理生理学机制,将功能性疾病 所致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TC)、排便 障碍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混合型便秘、正常传输型便秘 (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NTC)。STC的特点为结肠传输时间XX, 进食后结肠高振幅推进性收缩减少,这可能与STC患者肠神经元及神 经递质异常、Cajal间质细胞和肠神经胶质细胞减少有关,还与结肠 黏膜氯离子通道功能障碍有关,氯离子通道与跨上皮细胞膜的氯离子 和液体转运有关。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在排便过程中腹肌、直肠、肛

便秘的罗马诊断标准

便秘的罗马诊断标准 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不畅的症状。根据罗马诊断标准,便秘可以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两种类型。下面详细介绍这两种类型的便秘以及罗马诊断标准。 一、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指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因,排便频率减少和排便困难可持续3个月以上的症状。在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中,罗马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1.原发性功能性便秘 原发性功能性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和排便困难是便秘的唯一症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因。根据罗马诊断标准,原发性功能性便秘需满足下列标准: a)持续排便频率减少; b)排便困难(例如需用手助排便、过度用力等); c)排便不畅或排便时间延长;

d)排除器质性病因。 2.继发性功能性便秘 继发性功能性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和排便困难是其他疾病或药物使用引起的症状。根据罗马诊断标准,继发性功能性便秘需满足下列标准: a)持续排便频率减少; b)排便困难(例如需用手助排便、过度用力等); c)排便不畅或排便时间延长; d)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因或药物使用。 二、器质性便秘 器质性便秘是指便秘是其他器质性疾病所致。罗马诊断标准将器质性便秘划分为四种类型。 1.机械性便秘 机械性便秘是指由于肠道结构异常导致排便困难的症状。常见的原因包括痔疮、直肠脱垂、恶性肿瘤等。

2.神经性便秘 神经性便秘是指由于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排便困难。例如,肌肉麻痹或麻痹性肠道综合征等。 3.内分泌性便秘 内分泌性便秘是指由于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排便困难。常见的原因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 4.药物诱导的便秘 药物诱导的便秘是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导致排便困难的症状。例如,镇痛药、抗抑郁药等。 综上所述,便秘可以根据罗马诊断标准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两种类型。功能性便秘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而器质性便秘则包括机械性便秘、神经性便秘、内分泌性便秘和药物诱导的便秘等。依据罗马诊断标准进行分类将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便秘的患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