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险者的梦想

探险者的梦想

探险者的梦想
探险者的梦想

探险者的梦想

〖课程标准〗

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归纳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及前提条件。

了解哥伦布的远航探险及其发现,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知道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他的发现为麦哲伦的首次环球航行准备了条件。

了解迪亚士、达.伽马的航行以及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探险的经历。

归纳并阐述新航路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分析开辟新航路的成果、后果,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探险家的远航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预习课文并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针对哥伦布探险的动机、西行思想基础及其探险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

补充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的有关资料,了解探险的艰难,分析探险家们共同具备的心理素质。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探险家的远航,分析二者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中国的罗盘针为欧洲的远航探险活动提供了很大便利,了解我国科技对世界航海事业的重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欧洲航海家的探险历程,认识开辟新航路需要必要的知识、技术条件,更需要勇气、决心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习哥伦布敢于打破常规、向西航行,从而发现新大陆的创新精神。

通过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郑和远航等史实的穿插对比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要求学生理解:

1.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就是西欧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发现的过程,它使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

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走上了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残酷殖民掠夺的道路。

3.新航路的开辟者,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寻常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难点对开辟新航路做出恰当评价。

〖教学准备〗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星盘图》《达.伽马在航行中图》《哥伦布远航时的帆船图》。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人产生了对黄金等财富的狂热欲望,欧洲著名的大探险家哥伦布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大屏幕上打出哥伦布的话):“黄金就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正是这种对黄金的强烈欲望,才激起了他们探险的梦想,也就成为他们开辟新航路的动力。

讲授新课

一、欧洲以外的诱惑

师:大家阅读第一目,并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思考如下问题(屏幕中打出):

1.新航路开辟始于何时?

2.欧洲人进行海外探险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3.当时已具备了什么条件?

师生互动:以谈话的方式回答上述问题,边讲解边把师生收集的

有价值的资料和图片通过实物投影展现在学生面前。

生: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是从15世纪开始,一直持续了二百多年。

师:是的,新航路的开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师:新航路的开辟更有它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它的根源是什么呢?

生:经济根源(即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激起了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需求。

生:社会根源(即直接原因)是奥斯曼土耳其阻碍了东西方的商路,在大西洋沿岸诸国的大商人迫切希望找到一条直达东方的新航路。(展示《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教师对正确的答案给予肯定,不正确的给予纠正,不完整的通过引导使其完整)

师:假如你是那时的航海家,要求有怎样的条件,才会出海远航?(用假设法将历史人物进行角色变换,对其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出判断或评价。这种方法是模拟“历史情境”的方法之一,有助于体现历史的生动,也有助于理解生动的历史。)

生:(各抒己见)

师:根据课文内容和你查阅的资料说一说当时已具备了哪些条件?

生:(也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开辟新航路当时已具备的条件有:(1)欧洲人的造船技术有了进步,能造新式、轻便、安全、多桅、多帆、吃水深、储货空间大、能逆风行驶的大船(展示《哥伦布航行时的帆船图》)。(2)航海技术改进较大。(展示《航海仪器图》)中国

的罗盘针传入欧洲以后,给欧洲的航海事业带来了一场革命。以前欧洲人不敢到大海深处去航行,只能沿着海岸线弯弯曲曲地前进。有了罗盘针以后,船只就可以离开海岸线大胆地航行到适当的航线上,也不怕阴天和大雾弥漫了。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展示图片),以确定船的位置。其他仪器也陆续出现了。(3)地圆说的流行。当时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了一定了解(展示《世界上第一个地球仪》),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经很高,14世纪欧洲已出现标明海岸线和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师: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指南针的发明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我们国家的光荣。但是曾经的辉煌已经过去,现在的历史需要我们来书写,所以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开辟新航路已经势在必行了。

师:关于本目,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由学生解答,也可由小组讨论后解答,也可由教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欧洲人探寻新航路的方向是向东的?

教师可从东方确实很富庶,贩运东方商品有利可图等方面解答。再引导学生回顾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的史实,说明《马可.波罗行纪》不仅介绍了中国的繁华,还对其他亚洲国家

如何富有黄金也做了过分的渲染。书中的描述使欧洲人产生了对东方的神往。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对黄金的强烈欲望就激起了探险者们的梦想,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动力。

二、哥伦布的发现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本目)

师:下面大家以竞答的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师:根据本目内容和大家收集的资料,谁能介绍一下哥伦布?

生:(介绍哥伦布,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及时给予肯定、补充和纠正)

师:谁来说说哥伦布远航的路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生:(边指图边讲)

师:根据前边哥伦布说的那段话,联系课文中哥伦布每到一处,就宣布那里就是西班牙王室的领地,这个举动说明了什么?

生:(一个学生主讲,其他学生补充)

师:(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给予肯定,错误的观点给予纠正后)小结:哥伦布对黄金的看法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欲望,这种欲望必然导致后来的殖民掠夺。

师:作为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首先开辟欧洲到北美洲之间的新航路,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生:(自由讨论后回答)

师:(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给予肯定,错误的观点给予纠正后)小结:哥伦布的成功离不开他广博的知识、过人的胆识、同伴的支持,离不

开他的勇气、决心、毅力和开创的精神,也说明勇敢无畏是探险家必备的个人素质。我们在学习上和做人、做事上也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师:学了这些,你对哥伦布是怎么评价的?

生:(评价。教师在学生回答中尽量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个别偏激的思想)

师: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给予肯定,错误的观点给予纠正后小结:哥伦布的航海实践证明了他是一位杰出的航海家。面对航程中的艰难险阻,他挺过来了,而且发现了新大陆,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哥伦布及其他探险家的活动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

三、首次环球航行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本目)

师:根据课文和大家收集的资料,谁能说一说在哥伦布探险前后,许多欧洲人都在探索和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其中哪两个国家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

生:葡萄牙、西班牙。

师:根据课文和所搜集的资料谁能说一说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他们到了哪些地方?

生:(从地图上指出迪亚士、达.伽马和麦哲伦航行的航线及所到达的地区)

师:(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强调迪亚士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洋的航线,达.伽马开辟了从非洲沿岸到印度的航线,麦哲伦的船队首次实现了环球航行)

师:根据所学知识和菲律宾的碑文,你认为菲律宾政府和人民是怎样评价麦哲伦的?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麦哲伦?

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师:(在学生评价时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公正地评价)然后教师小结:菲律宾政府和人民认为麦哲伦是侵略者,他们勇敢地进行了反侵略斗争。对于麦哲伦,我们应当把他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他带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环球航行,最终证明了地圆说,他对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处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前夕,麦哲伦和其他的探险家的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殖民主义的色彩。因此可以说麦哲伦是一个杰出的航海家,同时也是一个殖民强盗。

师:学习了本目以后,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最热衷于探寻新航路的会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师:(展示《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根据两国的地理位置来讲解:(1)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欧洲国家,这样的地理位置便于它们向海外发展;(2)他们无力加入欧洲大陆的争夺,特别希望获得海外的财富;(3)他们已掌握了航海的技术,特别是葡萄牙,航海技术比较先进。

师:根据本课内容,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怎样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

生:学生合上书,小组讨论后畅所欲言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教

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分散突破难点)

师: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每个同学的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对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我们要全面地、客观地、公正地给予评价,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它的积极影响和后果又是什么呢?(用谈话法,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将影响的正反两个方面概括完整)积极影响是: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范围。它的消极后果是: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欲望和追求,最终必然带来殖民掠夺、扩张和侵略,使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我们既要看到它的伟大业绩,同时也不能使优点掩盖缺点。

本课小结

师:本课主要学习了新航路的开辟,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四位航海家的成就以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哪位同学能够到前边来根据板书和《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总结一下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

生:(总结本课内容,教师帮助他把知识概括完整)

师:学完了本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是谁?

生:郑和。

师:郑和的远航与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有何区别?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边讲边打出字幕:

目的欧洲:寻找黄金,掠夺财富。

中国:传播友谊,炫耀国威。

规模欧洲:船队规模小,人数少。

中国:船队规模大,最大的一次船队有60多条船,最大的一条船上可乘上千人。

后果中国: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中国与沿途所经各国的友好往来,增进了友好关系。

欧洲:带来的是殖民的掠夺、扩张和侵略,使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巩固练习

1.列表:请按时间顺序列出四位航海家远洋航行出发的时间、地点和业绩。

2.笔答: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布置作业

用彩笔画出《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附录

好望角为什么好望不好过

位于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陆地标志。好望角的发现,是一场海上风暴送给葡萄牙探险家巴塞罗缪.迪亚士的意外礼物。

1487年7月,32岁的迪亚士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3艘探险船

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踏上了驶往印度洋的未知之路。船队到了南纬33度的地方时,突然遇上了风暴,在海上漂泊了13个昼夜。风暴停息以后,迪亚士决定向东航行,可一连行驶了好几天仍未发现非洲西海岸的影子。迪亚士凭着丰富的航海经验推断,船队已在风暴中绕过了非洲的最南端。于是船队改变航向朝正北航行,几天之后果然看见了东西走向的海岸线和一个海湾,但船员们都不愿继续东行冒险,迪亚士只好率船队返航。

返航途中接近一个伸入海中的海角,不料风暴再次降临,海面巨浪滔天。船队在风浪中经过两天奋力拼搏,才绕过骇人的海角,驶进风平浪静的非洲西海岸。望着令人生畏的海角,迪亚士将它命名为“风暴角”。1488年12月,船队回到里斯本,迪亚士向国王裘安二世描述了自己的探险经过和命名为“风暴角”的海角。国王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进入印度洋,到达朝思暮想的黄金国――印度,于是就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此后,好望角就成为欧洲人进入印度洋的海岸指路标。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好望角海域几乎终年大风大浪,遇难海船难以计数,以致有“好望角,好望不好过”的说法,1500年,“好望角之父”迪亚士正是在此走完了人生旅程,好望角成了他的绝望之角、葬身之所。自迪亚士发现好望角以来,这里就以特有的巨浪闻名于世。据海洋学家统计,这一海区10多米高的海浪屡见不鲜,6~7米高的海浪每年有110天,其余时间的浪高一般也在2米以上。好望角不仅是一个“风暴角”,还是一个“多难角”,从万吨远洋货轮到数十万吨级的大型

油轮都曾在此失事,其罪魁祸首就是这一海区奇特的巨浪。1968年6月,一艘名叫“世界荣誉”号的巨型油轮装载着49 000吨原油,当驶入好望角时遭到了20米的狂浪袭击,巨浪就像折断一根木棍一样把油轮折成两段后沉没了。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不完全统计,在好望角海区失事的万吨级航船已有11艘之多。在南部非洲的海图上,都有关于好望角异常大浪的警告。

好望角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巨浪呢?水文气象学家探索了多年,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好望角巨浪的生成除了与大气环流特征有关外,还与当地海况及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好望角正处在盛行西风带上,西风带的特点是西风的风力很强,11级大风可谓家常便饭,这样的气象条件是形成好望角巨浪的外部原因。南半球是一个陆地小而水域辽阔的半球,自古就有“水半球”之称;好望角接近南纬40度,而南纬40度至南极圈是一个围绕地球一周的大水圈,广阔的海区无疑是好望角巨浪生成的另一个原因。此外,在辽阔的海域,海流突然遇到好望角陆地的侧向阻挡作用,也是巨浪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西方国家常把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称为“咆哮西风带”,而把好望角的航线比作“鬼门关”。

欧印航线的发现者――达.伽马瓦斯科.达.伽马是15世纪未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也是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地理大发现家。由于他实现了从西欧经海路抵达印度这一创举而驰名世界,并被永远加载史册。1460年,达.伽马出生于葡萄牙一个名望显赫的贵族家庭,其父也是一名

出色的航海探险家,曾受命于国王若奥二世的派遣从事过开辟通往亚洲海路的探险活动,几经挫折,宏大的抱负竟未如愿所偿而溘然去世了。达.伽马的哥哥巴乌尔也是一名终生从事航海生涯的船长,曾随同达.伽马从事1497年的探索印度的海上活动。

15世纪下半叶,野心勃勃的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曾几次派遣船队考察和探索一条通向印度的航道,1486年,他派遣以著名航海家巴托罗缪.迪亚士为首的探险队沿着非洲西海岸航行,决心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航路。当船队航行到好望角附近的海域时,强劲的风暴使这支船队险些葬身于鱼腹之中。迪亚士被迫折回葡萄牙。从此,欧洲人便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事过不到几年,1492年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消息传遍了西欧。面对西班牙将称霸于海上的挑战,葡萄牙王室决心加快探索通往印度的海上活动。子继父业,葡萄牙王室将这一重大政治使命交给了年富力强、富有冒险精神的贵族子弟达.伽马。

1497年7月8日,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之命,率领4艘船共计140多名水手,由首都里斯本启航,踏上了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开始他循着10年前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路,迂回曲折地驶向东方。水手们历尽千辛万苦,在足足航行了将近4个月时间和4 500多海里之后,来到了与好望角毗邻的圣赫勒拿湾,看到了一片陆地。向前将遇到可怕的暴风袭击,水手们无意继续航行,纷纷要求返回里斯本,而此时达.伽马则执意向前,宣称不找到印度他决不罢休。圣诞节前夕,达.伽马率领的船队终于闯出了惊涛骇浪的海域,

绕过了好望角,驶进了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1497年圣诞节时,达.伽马来到南纬31°附近一条高耸的海岸线面前,他想起这一天是圣诞节,于是将这一带命名为纳塔尔,现今南非共和国的纳塔尔省名即由此而来,葡语意为“圣诞节”。而后,船队逆着强大的莫桑比克海流北上,巡回于非洲中部赞比西河河口。4月1日,船队抵达今肯尼亚港口蒙巴萨,当地酋长认为这批西方人是他们海上贸易的对手,因而态度极为冷淡。然而,当达.伽马船队于4月14日来到马林迪港口抛锚停泊时,却受到马林迪酋长的热情接待。他想与葡萄牙人结成同盟以对付宿敌蒙巴萨酋长,并为达.伽马率领的船队提供了一名理想的导航者,即著名的阿拉伯航海家艾哈迈德.伊本.马吉德。马吉德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阿曼地区,是当时著名的航海学专家,由他编辑的有关西印度洋方面的航海指南至今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达.伽马率领的船队依靠经验丰富的领航员的导航,于4月24日从马林迪启航,乘着印度洋的季风,沿着他所熟知的航线,一帆风顺地横渡浩瀚的印度洋,于5月20日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而该港口正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所经过和停泊的地方。同年8月29日,达.伽马带着香料、肉桂和五六个印度人率领船队返航,途中经过马林迪,并在此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至今还矗立着。1499年9月,达.伽马带着剩下一半的船员胜利地回到了里斯本。

1502年2月,达.伽马率领船队开始了第二次印度探险,目的是建立葡萄牙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地位。船队途经基尔瓦时,达.伽马背信弃义,把该国埃米尔扣押到自己的船上,威胁埃米尔臣服葡萄

牙并向葡萄牙国王进贡。在坎纳诺尔附近海面上,达.伽马船队捕俘了一艘阿拉伯商船,将船上几百名乘客,包括妇女儿童全部烧死。据一名葡萄牙目击者叙述:“……在持续了长时间的战斗之后,司令以残暴和最无人性的手段烧毁了那只船,烧死了船上所有的人。”为了减弱和打击阿拉伯商人在印度半岛上的利益,达.伽马下令卡利卡特城统治者驱逐该地阿拉伯人,并在附近海域的一次战斗中,击溃了阿拉伯船队。1503年2月,达?伽马满载着从印度西南海岸掠夺来的大量价值昂贵的香料,乘着印度洋的东北季风,率领13艘船只返回葡萄牙,同年10月回到了里斯本。据说,达.伽马此次航行掠夺而来的东方珍品:香料、丝绸、宝石等,其所得纯利竟超过第二次航行总费用的60倍以上。

达.伽马完成了第二次远航印度的使命后,得到了葡萄牙国王的额外赏赐,1519年受封为伯爵。1524年,他被任命为印度副王。同年4月以葡属印度总督身份第三次赴印度,9月到达果阿,不久染疾,12月死于柯钦。

为了垄断葡萄牙与东方之间的贸易利益,对于欧洲各列强,葡萄牙王室曾一度对它们封锁了绕过好望角可达印度的消息。另一方面,葡萄牙王室又秘密策划了对印度洋上其他航路的封锁。为此,它发动了一场对阿拉伯人的海战,在印度洋上打败了阿拉伯舰队。一时间,葡萄牙船队成为独霸印度洋海域的霸主。

1494年,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签订划分海外势力范围的《托尔德西西亚斯条约》,1529年再次协议签订《萨拉戈萨条约》。由于达.伽

马开辟印度新航路的成功,像葡萄牙这样一个人口当时仅为150万的蕞尔小国竟囊括东大西洋、西太平洋、整个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的贸易和殖民权利。

由于新航路的发现,自16世纪初以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很快成为西欧的海外贸易中心。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商人、传教士、冒险家云集于此,从此启航去印度、去东方掠夺香料,掠夺珍宝,掠夺黄金。通过这条航道,西方殖民者掠夺东方财富,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无怪乎西方人在直至400年后的1898年,仍念念不忘达.伽马对开辟印度新航道的贡献而举行纪念活动。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新航道的打通同时也是欧洲殖民者对东方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的开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由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印度洋沿岸各国以及西太平洋各国相继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达.伽马的印度新航路的开辟,最终给东方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崇曾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名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是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行纪》,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对此

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这个学说,反而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3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70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将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西行,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

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

环球航行的先驱――麦哲伦

费尔南多.麦哲伦,世界航海家之一。葡萄牙人,1480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一支由5艘帆船266人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起航,开始了他名垂青史的环球航行。

麦哲伦船队用70天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海岸,然后沿岸向南航行,寻找横穿美洲大陆的海峡或最南端的岬角。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包括饥饿,严寒,船队内部叛乱、叛逃以及误入河口等,终于在1520年11月28日穿过一个海峡到达美洲西岸的大洋。这个海峡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麦哲伦船队此时只有三条船了。他们在大洋上向西航行110天,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他们便命名这个大洋为“太平洋”。

1521年3月,麦哲伦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因参与岛上部族的战争,麦哲伦受重伤而死。余众分乘两条船在埃里?卡诺带领下,逃离菲律宾。他们越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途中,又被葡萄牙海军俘去一船。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时,只剩下一条船(维多利亚号)和18名船员了。

麦哲伦船队完成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探险者的梦想教学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教学案北 师大版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新航路开辟。Array提升要求: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哥伦布。 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条件、动机、影响。 三、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手 段。 进步,以及, 罗盘针、与在欧洲的传播等为欧洲人海 外探险创造了条件。 2.从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 考察、、和活动,史称“” 3.1492年,哥伦布在国王的资助下,横渡先后到 达巴哈马群岛、、等地。但哥伦布本人既 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也没有圆自己的。 4.哥伦布至死都误认为自己到达的是亚洲的印度,因而称那里的土著居 民为“”,加勒比海上的这些岛屿则被称为 “”。 【合作探究】 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条件是什么?新航路开辟有何影响?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要求题 【基本要求题】 1.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与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前后发生的? () A.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B.明朝郑和七下西洋 C.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旅行 D.康熙帝领兵抵抗沙俄的入侵 2.“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的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这主要是因为 ()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早期的殖民活动 D.资产阶级革命3.“l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文中的“英雄”之所以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是因为他 ( ) A.到达了印度,掠取了黄金香料B.开辟了新航路,为殖民掠夺奠定基础 C.征服了大洋,证明了地圆学说D.沟通了四大洲,促进了各国友好往来4.14—16世纪,欧洲的思想领域和商业交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人们称为“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其中“世界被发现”是指 ( ) A.法国大革命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新航路的开辟 5.下列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是正确的是 () ①打破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②伴随着殖民扩张与掠夺 ③它促进了各大洲经济的繁荣与交流④它把欧洲先进的文明带到各洲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提升要求题】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同步练习1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三维历史同步训练 维度A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在西方国家中,最先进行新航路开辟活动的国家有:() ①葡萄牙②西班牙③英国④荷兰⑤意大利 A、①②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2.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与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前后发生的?() A、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B、明朝郑和七下西洋 C、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旅行 D、康熙帝领兵抵抗沙俄的入侵 3.坚信地圆说,并第一个成功进行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麦哲伦 B、哥伦布 C、郑和 D、迪亚士 4、(宜昌中考题)1992年,一支船队为纪念某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壮举,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的西印度群岛。这条航线是由哪一位航海家开辟的?()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5.在新路开辟过程中,为开辟从非洲沿岸到达东方而作出巨大贡献的航海家是:() ①迪亚士②达伽马③哥伦布④麦哲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作为第一个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的航行方向应是:()A、由东向西 B、由南向北 C、由西向东 D、由北向南 7.下列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是正确的是:() ①打破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②伴随着殖民扩张与掠夺 ③它促进了各大洲经济的繁荣与交流 ④它把欧洲先进的文明带到各洲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线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欧洲人狂热的追求货币和黄金 C、奥斯曼土耳其垄断了商路 D、基督教东传 9.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海岸所要的第一件东西。”这表明西、葡开辟新航路的根本目的在于:() A、开辟海开市场 B、加强东西方贸易 C、丰富地理知识 D、掠夺财富 10.假说你生活在16世纪上半期的欧洲,你无法从市场上买到:()

美洲(第3课时)教案湘教版

第三节美洲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24-32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新大陆”、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移民与经济,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完成对大洲地理特征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及这里的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2.利用南北美洲地形图和气候图,分别了解两大洲在地形和气候方面的特征,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会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异同,并能理解分析北美洲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 3.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4.进一步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学会计算两侧的日期,培养学生的地理换算能力。 5.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地图、多媒体课件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采取对比、探究、讨论、交流资料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完成教学,达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认识,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应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和学会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新大陆”部分可结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课“探索者的梦想”P8—P9,及地理课本资料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自然所经历的艰难漫长过程,并从中体会被称为“新大陆”的原因。同时充分利用美洲地图组织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掌握南北美洲的划分、拉丁美洲的概念及白令海峡、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和西印度群岛等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会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这一难点可借助有趣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再利用简单的示意图加以说明来突破。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可采取学生分组自学、讨论为主的方法结合地形图、气候资料图等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列表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并完成知识的迁移。 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可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多媒体教学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多媒体教学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大连汇文中学:康丽 随着社会的进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这是时代的新产物并很快地发展壮大,成为历史课程的新资源。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媒体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信息组织形式由线性结构转变为超媒体结构、练习形式由单向式转变为双向交互式。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坚持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综合能力,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效果。下面就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感想。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尽管历史无法象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 如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内容时,先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红军》,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和图片中感受到长征途中先烈们不畏艰难、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听完后设问:这首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红军为什么长征?你知道长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在听歌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长征故事,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讲述长征故事,在这种兴趣昂然的学习氛围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听完提问后,学生会带着问题主动思考、分析。然后,让学生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的“飞夺卢定桥”和“过草地”片段等,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

《探险者的梦想》教学设计

《探险者的梦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归纳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及前提条件。了解哥伦布的远航探险经过及其发现,迪亚士,达伽马的航行以及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的探险的经历。 归纳并阐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分析开辟新航路的成果,后果,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 本课介绍了世界近代史上的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的情况。 一、欧洲以外的诱惑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于何时”“欧洲人进行海外探险活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当时已经具备了哪些进行海外探险的有利条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小结,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条件以及时间。 三、首次环球航行 首先设问:“在哥伦布西行探险之前,许多欧洲人都小探索和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其中哪两个国家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补充介绍原因,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帮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即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积极影响: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扩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范围(联系原产美洲的玉米传入中国的历史)。消极后果:带来殖民掠夺,扩张,侵略(联系葡萄牙对我国澳门的侵略)。 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忆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内容,讨论中西方航行探险的区别,区别主要在于历史背景不同,国情不同和动机不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宣扬国威和去西洋“取宝”,所以不计经济效益。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这与在追求黄金和财富动机驱使之下欧洲航海家的殖民掠夺活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初中历史_第二课探险者的梦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二、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新闻发布会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看图绘史,图史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识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4——16世纪,欧洲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但是,它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道路。本可分三目,三目之间是因、行、果关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历史意义, ②知道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四次重要的航行。让学生掌握哥伦布等人四次重要航行的路线,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搜集资料,讲述哥伦布等航海家的历史小故事,培养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资料中提取、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组织学生表演新闻发布会,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 ③引导学生讨论,用辩论的方式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哥伦布等航海探险者那种勇敢、顽强、百折不回的精神,体会到这是他们航海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养发展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和勇于探索新世界的冒险精神。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被称为“地理大发现”,它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带来了一场持续数百年的充满血与火的殖民扩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险家的梦想(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梦想有没有实现(哥伦布的航线)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教学突破 本课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经过、结果和历史意义。其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采取组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准备新闻发布会、表演历史短剧等方法解决重点。关于哥伦布等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因为涉及的地理知识较多,需要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是难点之一,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指导学生利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归纳。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教师应课前与学生共同搜集有关资料,课上利用小组讨论及课堂辩论的方法,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突破难点。 四、学情分析 本科学生较感兴趣,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可以采取活动法探究式学习来开展教学。依据学生的认识,可能对新航路开辟的正面功绩认识更深。 五、教学方法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解题”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解题” “解题”一词让人更多联想到的是理科性科目,在我看来,其实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也可以是个解题的过程,“题”是指历史教科书中的课文标题。历史教科书中的课文标题是一课之睛,它一般都对课文内容有点睛或统领作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步去解构课文标题,抽丝剥茧地把课文标题所涵括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实效。 第一次接触到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时,我下意识地把大标题直接转换成了“新航路的开辟”。当再次翻开北师大版教材看到这节课标题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之前完全辜负了这么美妙的课文标题。此课大标题“探险者的梦想”和三个小标题“欧洲以外的诱惑”、“哥伦布的发现”、“首次环球航行”,本身就给学生给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用好标题来进行课堂教学。受此启发,我开始思考历史课堂该如何用好课文标题,我发现历史课堂其实也可以是一个解题过程。 一、抓住导入破题、设置情景 一节好课,其导入一定是能先入为主地吸引住学生,并能让学生迅速抓住本课学习主题。要做到这些,我觉得没

有什么比直接紧抓课文标题导入更好了。导入破题有如下几种方式可以选择:第一种是从释题入手,解释课题,导入新课。用一两句话就把要讲的内容交待清楚,有利于学生迅速抓住每课重点以及能够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第二种是引导学生审题、拆题,然后围绕关键词再继续深入探究;第三种是巧用标题创设问题,有些标题本身就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应巧用这些活泼形象的课文标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探险者的梦想者》这课我这样设计导入:展示学校操场、教学楼、办公楼的三幅照片,请学生指出这三者分别位于学校的哪个位置?说说是怎么知道他们的具体位置的?继而展示《1420年欧洲人眼中的世界》《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两幅地图,找出不同,并提问“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为何会变化”,回答自然就落到课文标题“探险者的梦想”。这样导入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自然破题。 二、设计过程扣题、层层递进 新课的教学过程正是“解题”中心环节,设计不好,“题”就解不开或失败,必须紧扣标题精心部署,仔细挖掘课文大小标题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层层递进地去设计问题或活动,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自主的或合作的探讨,教师加以引导,逐渐架构起一课的知识框架。

探险者的梦想教案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及技术条件。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知道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知道迪亚士、达伽马的航行以及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探险的经历。归纳并阐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编演小品,体验航海探险的艰难。巧设历史情境,以现场采访的形式深入感受探险的艰难,分析探险家们共同具备的心理素质。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探险家的远航,分析二者的异同。 通过对欧洲航海家在航海历程中体现的勇气、决心及团结合作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学习哥伦布敢于打破常规向西航行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中“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可以通过课堂表演由学生自主来学习。教师再把具体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放在课堂表演后由学生来讨论回答,达成学习目标。本课难点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这一点可以

通过课堂导入(从古代文明交流的角度切入)先进行铺垫。再通过场景对话的活动从不同角度展现新航路开辟对东西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的作用。 (二)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八年级下册学习的马可·波罗的故事并介绍《马可·波罗行记》,从古代文明交流的角度引入本课。 教师提问:1、文明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哪两种?2、两种交往方式比较,各有什么利弊?对东方和西方各产生什么影响?3、你知道欧洲进入近代以后怎么与东方世界交流的呢? [学习新课] 步骤一:回眸——追寻探险者的足迹(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盘点,初步构建知识结构): ①从()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和(),史称“”,主要国家是()和()。 ②()年,哥伦布从()出发,横渡(),先后到达()、()、()等,使广大中、南美洲地区成为()的殖民地。 步骤二:体验——感受探险的艰难与荣耀 课堂表演:时空连线——与探险者面对面 (1)准备:选出节目主持人,推选哥伦布、麦哲伦、西班牙国

第2课 探险者的梦想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 课型:展示反馈课执笔:邹平审核:东山中学历史备课组时间:2012-8.29 【活动目标】 1、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程,归纳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2、了解哥伦布、迪亚士、达·迦马、麦哲伦等人开辟新航路的史实;知道哥伦布、迪亚士、达·迦马、麦哲伦等人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在现实学习和工作中敢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习流程】 一、自学与交流:(10分钟) (一) 自学提示: 1、重点:新航路开辟、哥伦布的发现、环球航行的实现。 2、学生自学教材 3、(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手段,日益膨胀的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物质动力。 (2)从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海外探险、考察、、和活动,史称“”。 (3)1492年,哥伦布在国王的资助下,横渡,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等地。但哥伦布本人既没有找到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也没有圆自己的黄金梦。 (4)哥伦布至死都误认为自己到达的是,因而称那里的土著居民为“”,加勒比海上的这些岛屿则被称为“”。 二、展示与质疑: 三、点拨与归纳: 教学反思:四、巩固与检测 (一)巩固训练 (二)检测反馈: (1)“黄金就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哥伦布这句话反映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直接目的是( ) A.寻找黄金 B.探寻新航路 C.地理大发现 D.证实地圆学说 (2)首先成功地开通了东西方之间最短海上线路的航海家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海家是谁,根据所学的内容可知是达?伽马。 (3)在菲律宾的一个岛屿上立有一座纪念碑,记述了当地人曾与麦哲伦的船队发生冲突的情形。下列事件与此相关的是( ) A.欧洲探险家发现美洲新大陆 B.欧洲船队开辟绕过非洲到达印度的航线 C.欧洲人进行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D.欧洲航海家发现好望角 (4)1488年,在航海探险归途中发现好望角的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5)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船队 (6)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把世界各地区联系在一起 B.为欧洲殖民者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C.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 D.使亚非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分析: 当地的居民都跑来岸边……有人给我们送来淡水,有人给我们送来食物。有一个老人坐船前来……许多人都来到了,包括妇女在内,每个人都带些东西。——哥伦布第一次航行日记 (7)材料中的“当地居民”指何处居民?哥伦布称他们为什么? (8)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航行史上的一大壮举,在此之前的另一壮举是什么?这一壮举与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有什么不同? (9)欧洲的探险家们搏击风浪,勇往直前,最终实现了开辟新航路的梦想。他们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和品质?在生活中,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展示任务: 学习后记:

探险者的梦想说课1

《探险者的梦想》说课教案 ●朝阳一中刘泽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行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朝阳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教师刘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展示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酝酿和形成阶段,而本课则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准备,在世界古代历史到近代历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内容,提高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问题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采用多种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如图表比较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对世界航海事业的重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航海家们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新航路的开辟,再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重点是探险者的动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难点: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四) 教法学法 (1)教法构想 因为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所以我将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从课文、地图、视频等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学会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五)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三年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但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七)教学过程 1、新课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观看视频,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导课之后进入[第一目欧洲以外的诱惑]的教学,分两个环节,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所在。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习题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 基础巩固题 1.美洲的原始居民被称为“印第安人”,这一称谓首先出自( ) A.迪亚士 B.麦哲伦 C.哥伦布 D.达?伽马 2.哥伦布的航行得到下列哪个国家的支持 ( ) A.西班牙 B.意大利 C.英国 D.法国 3.世界文明的交流经历了由分散到整体,由区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现在我们享受到这一过程真正开始于 ( )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法国大革命 4.作为第一个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的航行方向应是 ( ) A.由东向西 B.由南向北 C.由西向东 D.由北向南 5.在哥伦布西行探险之前,许多欧洲人都在探索和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其中下列哪两个国家走在开辟新航路之前列 ( ) A.英国和法国 B.葡萄牙和西班牙 C.英国和西班牙 D.葡萄牙和法国 6.下列各项属于哥伦布远洋航行目的的是 ( )

A.开辟新殖民地 B.寻找美洲 C.宣扬西班牙国威 D.寻找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 7.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有 (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获得黄金的发财欲望 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④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④②④ D.①②③④8.1992年,一支船队为纪念某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壮举,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的西印度群岛。这条航线是由哪一位航海家开辟的 (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9.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来世界逐步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 ) A.交通运输的发展 B.西方人对东方奢侈品的追求 C.资本主义的发展 D.新航路的开辟 10.把下列人物与新航路的开辟连起来: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修订导学案北师大版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修订导 学案北师大版 【学习目标】 1、知道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哥伦布的发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作用。 3、初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难点: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随着的发展,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手段。日益膨胀的发财欲望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物质动力。这个时期欧洲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地球的了解,使他们走出欧洲成为可能。中国和阿拉伯的、和地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对欧洲人的海外探险起了重要作用。从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海外探险、考察、寻找黄金和活动,史称“新航路开辟”。 2、完成“新航路开辟”简表: 二、课堂研讨 1、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古代中国除了罗盘针外,还有哪些重大发明创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2、哥伦布探险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加勒比海上的岛屿被称为“西印度群岛”、那里的土著居民被称为“印第安人”? 3、新航路的开辟有哪些影响?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哥伦布是一个强盗,有人说哥伦布是一位杰出的航海家。你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从“意大利”“航海家”“发现新大陆”“西印度群岛”这几个词,你联想到的历史人物是() A.哥伦布 B.达·伽马 C.迪亚士 D.麦哲伦 2.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的共同作用是()A.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B.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C.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D.巩固了欧美资产阶级的统治 3.在开辟新航路的航海活动中,其共同的特点是()①目的是掠夺财富②航海家都是葡萄牙人③都有国家的支持④航海活动中都伴有殖民活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一个口号“One World, One Dream”。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交互电子白板通过与投影机(2)

发挥白板“交互”优势达成教学目标实现 -------------以《探险者的梦想》为例 银川十四中周荣 在本课第一模块“蓝色之旅”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阅读课文提取有效信息,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完成表格和画图任务。 时间支持国家探险家航线 1487 1492~1498年 1497 1519~1522年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并进行讲评,通过人机互动把学生的作业回放在白板上,使学生对新航路的开辟过程有准确的认识。四位学生在白板上展示新航路开辟的航海路线并配以解说,再利用白板的存储,回放功能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呈现在课堂上。如图所示:

学生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实现了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合作。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亲自动手操作,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增加了信息量,强化了记忆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活动设计的目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参与度高,容易拖时,完成该教学环节要把握好时间,以免影响之后的教学环节。 在本课第三模块“文明之路”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对资源库中调出的图片的联想和分析,利用白板记录学生观点的关键词,

例如:增长见识,经济交流,殖民掠夺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新航路的开辟开拓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范围,促进世界物种的大交流,加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和扩张也由此开始。看似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于利用交互式白板可呈现展示学生的观点,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过程,以此来突破本课的难点,使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中,使用电子白板中修订,批注,拖拉、聚光灯、拉幕等功能。让学生利用电子笔在白板上作答,利用白板的截图功能保存回放。 以以下两题为例: 6.哥伦布进行新航路探险活动的描述,其中有六处错误,请在错误处画线并改正。 1592年,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率领船队从意大利出发,横渡太平洋,来到印度,给当地居民起名为印第安人。他成功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找到了梦寐以求的黄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历史: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学案(北师版九年级上)无答案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 一.知识清单——明确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1.原因 (1)根本原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手段。(可以简单说成:商品经济的发展) 2.条件 (1)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2)人们对地球的了解; (3)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 3.时间:从15世纪开始,持续了二百多年。 4.经过 (1)哥伦布:意大利人,1492年,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到达了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后来,从现在的墨西哥到阿根廷的广大中、南美洲地区,除巴西之外,都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简称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事实上,哥伦布发现的是美洲,但他到死都以为自己到达的是东方的印度。) (2)迪亚士:葡萄牙人,1487年率领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并绕过好望角向东航行进入印度洋,开辟了欧洲人前往印度的海上航线。(注:他进入了印度洋,但没有到达印度。)(3)达·伽马:葡萄牙人,1497年率领船队沿着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西海岸,实现了欧洲人从非洲海岸到达东方的夙愿。 (4)麦哲伦:葡萄牙人,1519—1522年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率领船队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回到欧洲,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5.影响 (1)积极影响①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②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消极影响——欧洲殖民者开始了持续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 二.例题精讲——学会解题思路与方法 【例题1】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欧洲人狂热的追求货币和黄金 C.奥斯曼土耳其垄断了商路 D.基督教东传 【思维点拨】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开辟新航路原因的了解程度。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原因又分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所谓根本原因,就是原因的原因。本题要回答的是根本原因,因此,解题时要审清题意。正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才使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交换手段,欧

2018-2019学年最新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教案

复备栏目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 知识与能力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有利条件,哥伦布的探险经历及发现美洲新 大陆,迪亚士、达·伽马的航行,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新航 路开辟的重大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回顾相关历史信息,讨论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绘制简易地图,了解哥伦布等人不同的航线走向,学会再现和复 述; 展示信息数据,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补充哥伦布等航海家的资料,了解、感悟他们坚毅、冒险、拼搏、 无畏的精神品质; 通过东西方航海的比较,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发展产生的深 远影响。 教学建议:本课教学可借用《世界地图》,结合地图来讲解,可 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直观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14—16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实质是什么? 2、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性作品是?其作者 是? 3、请说出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分别是? (学生利用课堂3—5分钟时间,结合课本预习情况,填写上面的 表格;教师可巡视并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及错误之处,便于课堂讲解 有的放矢。) 三、课文分析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原因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包括小字注释部分)。探讨中可适当结合具体情况补充信息,但不宜 过多;建议紧贴课文。 (1)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出现,其实质就是 商品经济。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需要加快

商品交换,扩大生产的规模。而这一切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 复备栏目快速且大量的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这便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需要迫切 解决的问题。 (2)财富的诱惑。当时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手段, 那么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或可称以黄金为代表的财富)在哪里?欧 洲人将目光投向了古老且富饶的东方。欧洲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受 了两方面的影响:a历史因素: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对 东方财富错误、夸张的描述;b现实因素:东方商品深受西欧人的欢 迎,且东方贸易利润丰厚。因而欧洲将寻找财富的目光锁定在了东方。 (3)奥斯曼土耳其的阻碍。15世纪兴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 过往商人征收重税,它的存在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阻碍。原有的商业通 道不再通畅。 因而发展中的欧洲人迫切希望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以期 获得更多的财富。 (注释:在讲解过程中,语言尽量简洁,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专 业术语,避免给学生的理解增加难度;也不可迎合性的过分渲染。) 2、新航路开辟的成就(哥伦布) (1)错误名称的由来:“印第安人”、“西印度群岛”与“印度” 有关; (2)航海目的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哥伦布每到一地,就宣布那 里成为西班牙王室的领地,这一行为充分表明了他航海目的是为了财 富,带有强烈的掠夺性。 (3)航海结果的定论:既没有找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也没有能 圆自己的黄金梦。 (注释:本课重点是哥伦布航行,但在讲解过程中可利用地图向 学生展示4人航线的不同之处,并能够有针对性的加以概括;如:迪 亚士、达·伽马、麦哲伦的航线都曾经过非洲的西海岸,而且都经过 或绕国好望角;哥伦布、麦哲伦的航线都横渡大西洋,只是时间分别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迪亚士、达·伽马的航线方向都是自西向 东,哥伦布、麦哲伦的航线方向都是自东向西;建议可由学生在黑板 上制作简易图,然后再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发现。) 3、活动设计 时空错位,假设郑和与哥伦布相遇,请你依据对双方的了解,说 说郑和航海与哥伦布相比有哪些特点,双方本质不同在于何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特点—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目的不 同;本质不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 交流,所以不计经济效益,本身体现出和平、双赢的一面;西欧开辟 新航路的目的是为寻找财富,航海行为带有殖民掠夺的色彩,这是双 方本质性的区别。)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内容分为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美洲教学设计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以亚洲的学习为依托,让学生借助课本插图从自然、人文和经济等角度去分析、探究美洲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及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使学生对美洲的地理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并在学习亚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领悟和掌握学习大洲的有关方法与技能。 关键信息: 1、教材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开发、使用教材。如:“新大陆”,以历史课本“探险者的梦想”为课堂引入,把同学们带入15世纪开始的欧洲“新航路开辟”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简单了解了“新大陆”的发现过程,更好的把握地理知识,从中体会到人类探索自然所经历的艰难漫长过程,同时促进了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支持。 2、以阅读分析课本插图及撰写小论文的形式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代表方式。如:①借助课本有关美洲地形和气候等资料图,学以致用,对比、分析美洲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②创 设“我眼中的美洲经济”,“经济发达的北美”“单一经济为主的拉丁美洲”等丰富多彩的合作空间,启发学生分组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尽力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 二、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生在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读图、识图及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和分析了亚洲、欧洲和非洲之后,已初步掌握了分析大洲地理特征的方法与技能,但是由于传统的地理教学大纲把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相互孤立与割裂,使得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缺少载体,因而很难实现。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以活动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主动的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及这里的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2、利用南北美洲地形图和气候图,分别了解两大洲在地形和气候方面的特征,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会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异同,并能理解分析北美洲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 3、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4、进一步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学会计算两侧的日期,培养学

探险者的梦想评课稿

探险者的梦想评课稿 一、本节课设计新颖,课标领会到位。 课标阐述: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课标领会:1、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③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④荷兰殖民扩张的条件、表现和结果⑤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条件、过程⑥世界市场拓展的途径、影响; 2、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正确认识评价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培养学生运用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把握实施到位。用多元史观解读欧洲工业文明的崛起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现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2、全球史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三、本科分析及重难点的把握较好。 新航路的开辟及随后的早期殖民扩张,使得人类从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尤为重要的一点,使得西欧工业文明开始崛起,人类的现代化进程由此起步。因此本课时在必修二的教学中处于提纲掣领的位置,尤其重要。 一、知识能力(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条件过程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二、过程方法:探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分析;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的分析过程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意识:通过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爱国情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课 探险者的梦想习题 北师大版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习题北师大版 基础巩固题 1.美洲的原始居民被称为“印第安人”,这一称谓首先出自 ( ) A.迪亚士 B.麦哲伦 C.哥伦布 D.达?伽马 2.哥伦布的航行得到下列哪个国家的支持 ( ) A.西班牙 B.意大利 C.英国 D.法国 3.世界文明的交流经历了由分散到整体,由区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现在我们享受到这一过程真正开始于 ( )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法国大革命 4.作为第一个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的航行方向应是 ( ) A.由东向西 B.由南向北 C.由西向东 D.由北向南 5.在哥伦布西行探险之前,许多欧洲人都在探索和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其中下列哪两个国家走在开辟新航路之前列 ( ) A.英国和法国 B.葡萄牙和西班牙 C.英国和西班牙 D.葡萄牙和法国

6.下列各项属于哥伦布远洋航行目的的是 ( ) A.开辟新殖民地 B.寻找美洲 C.宣扬西班牙国威 D.寻找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 7.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有 (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获得黄金的发财欲望 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④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④②④ D.①②③④ 8.1992年,一支船队为纪念某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壮举,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的西印度群岛。这条航线是由哪一位航海家开辟的 (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9.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来世界逐步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 ) A.交通运输的发展 B.西方人对东方奢侈品的追求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课 探险者的梦想教案 北师大版 (I)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教案 北师大版 (I) 知识与能力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有利条件,哥伦布的探险经历及发现美洲新大陆,迪亚士、达·伽马的航行,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的重大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回顾相关历史信息,讨论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有利条件;绘制简易地图,了解哥伦布等人不同的航线走向,学会再现和复述; 展示信息数据,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补充哥伦布等航海家的资料,了解、感悟他们坚毅、冒险、拼搏、无畏的精神品质; 通过东西方航海的比较,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建议:本课教学可借用《世界地图》,结合地图来讲解,可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直观认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14—16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实质是什么? 2、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性作品是?其作者是? 3、请说出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

的“四大悲剧”分别是? 二、课前预习检测 (学生利用课堂3—5分钟时间,结合课本预习情况,填写上面的表格;教师可巡视并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及错误之处,便于课堂讲解有的放矢。) 三、课文分析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原因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注释部分)。探讨中可适当结合具体情况补充信息,但不宜过多;建议紧贴课文。 (1)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出现,其实质 就是商品经济。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需要加快商品交换,扩大生产的规模。而这一切活动都

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快速且大量的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这便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财富的诱惑。当时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手段,那么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或可称以黄金为代表的财富)在哪里?欧洲人将目光投向了古老且富饶的东方。欧洲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受 了两方面的影响:a历史因素: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对东方财富错误、夸张的描述;b现实因素:东方商品深受西欧人的欢迎,且东方贸易利润丰厚。因而欧洲将寻找财富的目光锁定在了东方。 (3)奥斯曼土耳其的阻碍。15世纪兴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它的存在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阻碍。原有的商业通道不再通畅。 因而发展中的欧洲人迫切希望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以期获得更多的财富。 (注释:在讲解过程中,语言尽量简洁,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专业术语,避免给学生的理解增加难度;也不可迎合性的过分渲染。) 2、新航路开辟的成就(哥伦布)(1)错误名称的由来:“印第安人”、“西印度群岛”与“印度”有关; (2)航海目的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哥伦布每到一地,就宣布那里成为西班牙王室的领地,这一行为充分表明了他航海目的是为了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