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殡葬文化试题

殡葬文化试题

殡葬文化试题
殡葬文化试题

殡葬文化试题(初级一)

一、填空:(每题一分共6分)

1、殡葬文化是()的一部分、一个分支。

2、大殓是指把尸体放入()。

3、明器是指古人用以()的物品。

4、世界上独有的大型家族墓地是中国山东的()墓地。

5、中国近代最早出现殡仪馆的城市是()。

6、198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行政法规。

二选择:(每题一分共4分)

1、《礼记.丧大记》记载,大殓在小殓的次日,即死后的第()

天。

①三②五③七

2、()是迄今为止坟头最大的一座坟墓

①唐乾陵②明十三陵③秦始皇陵

3、1931年,南昌人陶醒予创办中国殡仪馆,是中国人开办的()殡仪馆。

①第一家②最大的一家③服务内容最丰富的一家

4、198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是中国殡葬工作的第一个全国性的行政法规。

①《殡仪馆等级标准》②《等级殡仪馆评定办法》③《全国殡葬管理暂行规定》

殡葬文化试题(初级一)答案

一、填空

1、社会总文化

2、棺内

3、随葬

4、孔林

5、上海

6、《全国殡葬管理暂行规定》

二、选择

1、①

2、③

3、①

4、③

殡葬文化试题(初级二)

一、填空(每题1分,共5分)

1、慎终追远的主要内容有哀死思亲、厚葬久丧,(),制丧方丧、乞求冥福等。

2、在民间,人们选择墓地非常崇尚()习俗。

3、近代中国殡葬服务业为(),服务机构为()。

4、建国前,殡仪馆基本还限于()里。

二、名词解释(5分):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试题(初级二)答案

一、填空、

1、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2、风水

3、杠业、杠房

4、大城市

二、名词解释: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殡葬文化是围绕殡葬事件而建立的文化,是人们对殡葬的认识以及由此体现于殡葬的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之中的一整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其习俗、规范的总和。

殡葬文化试题(初级三)

一、填空(每题1分,共7分)

1、()时期,皇陵的封土以山为陵。

2、小殓指为死者()。

3、1844年,上海出现中国第一个外侨开办的公共墓地()。

4、1929年,孙中山安葬紫金山,葬礼采用()。

5、按每年6.6‰计算,全国每年死亡约()万人。

6、截止2001年底,全国建成一级殡仪馆()个,二级

殡仪馆()个。

二、选择(每题1分,共3分)

1、()是迄今为止坟头最大的一座坟墓。

①唐乾陵②明十三陵③秦始皇陵

2、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山东、江苏等8省市多年来一直保持火化率接近100%。

①海南②广东③四川④黑龙江

3、我国族墓保存最完整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①孔林②炎帝陵③李时珍墓

殡葬文化试题(初级三)答案

一、填空

1、魏晋、唐朝2、穿衣3、上东路外国公墓4、三鞠躬礼5、800万6、42、117

二、选择

1、③2、④3、①

殡葬文化试题(中级一)

一、填空(每题1分,共6分)

1、碑指(),竖立在坟前或坟后,以表彰死者。

2、土葬在中国盛行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的思想,另一方面有其深刻的伦理原因。

3、寿陵是指()生前预筑的坟墓。

4、1927年,上海静安寺公墓火葬处安装第一只煤气火葬炉,是上海第一处()意义上的火葬场。

5、1929年,孙中山安葬紫金山,葬礼中采用()礼。

6、新中国殡葬改革成就之一是建立起一个分布全国的()网络。

二、选择(每题1分,共4分)

1、宗法观是指封建社会对()系统法则的看法。

①嫡庶②长幼③尊卑

2、大约在()时期,墓上开始有了标志即坟头。

①西周②夏朝③魏晋

3、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是中国殡葬工作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殡葬行政法规。

①《殡仪馆等级标准》②《等级殡仪馆评定办法》③《全国殡葬管理暂行规定》

4、袁世凯政府规定丧礼为()礼。

①叩头②三鞠躬③默哀

殡葬文化试题(中级一)答案

一、填空

1、墓碑

2、入土为安

3、帝王

4、现代

5、三鞠躬

6、殡

仪馆服务网络。

二、选择

1、①

2、①

3、③

4、②

殡葬文化试题(中级二)

一、填空(每题1分,共3分)

1、殡葬文化是( )的一部分、一个分支。

2、1990年,《殡仪馆等级标准》和()的颁布,促进了殡葬事业单位的建设,

3、中国近代最早出现殡仪馆的城市是()。

二、选择(每题1分,共2分)

1、1956年,内务部(民政部前身)提出“殡葬改革”的口号,改革主要内容是()

①平毁和迁移坟墓②提高火化率③限制土葬

2、()是迄今为止坟头最大的一座坟墓。

①唐乾陵②明十三陵③秦始皇陵

三、名词:杠房

殡葬文化试题(中级二)答案

一、填空

1、社会总文化

2、等级殡仪馆评定办法

3、上海

二、选择

1、①

2、③

三、名词

杠房:杠房指近代中国的殡葬服务机构,即为丧家承办丧事的店铺,内备丧车、丧杠、棺罩、殡仪服饰得等物。

殡葬文化试题(中级三)

一、填空(每题1分,共5分)

1、明器指古人用以()的物品。

2、1844年上海出现中国第一家外侨开办的公共墓地()。

3、世界上独有的大型家族墓地是中国山东的()墓地。

4、新中国殡葬改革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阶段和()阶段。

二、名词(5分):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试题(中级三)答案

一、填空

1、随葬

2、上东路外国公墓

3、孔林

4、倡导、法制

二、名词

殡葬文化:殡葬文化是围绕殡葬事件而建立的文化,是人们对殡葬的认识以及由此体现于殡葬的操作形态和事物形

态之中的一整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其习俗、规

范的总和。

殡葬文化试题(高级一)

一、填空(每题1分,共7分)

1、殡葬文化是围绕()而建立起来的文化。

2、人类的早期对待同伴的尸体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通常是

()。

3、宗法观是指封建社会对()系统法则的看法。

4、唐高宗李治与其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是()。

5、中国近代出现最早殡仪馆的城市是()。

6、截止2001年底,全国建成一级殡仪馆()个,二级殡仪

馆()个。

二、选择:(每题3分,共3分)

封土是皇陵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大体经历三个变化过程:()

①方上②以山为陵③门楼牌坊④宝城宝顶

殡葬文化试题(高级一)答案

一、填空

1、殡葬事件

2、弃尸荒野

3、嫡庶

4、乾陵

5、上海

6、42、

117

二、选择

①②④

殡葬文化试题(高级二)

一、填空(每题1分,共3分)

1、慎重追远的殡葬伦理观主要内容有哀死思亲、厚葬久丧,()、()和治丧方丧、祈求冥福等。

2、198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殡葬行政法规。

3、世界上独有的大型家族墓地是中国山东的()墓。

二、选择(每题3分,共6分)

1、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等8省市多年来一直保持火化率接近100%。

①黑龙江②广东③辽宁④吉林

2、1956年,内务部(民政部前身)提出“殡葬改革”的口号,主要内容是()。

①平毁和迁移坟墓②规划并建立公用墓地③提高火化

率④有计划的建立火葬场。

殡葬文化试题(高级二)答案

一、填空

1、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2、《全国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

3、

孔林

二、选择

1、①③④

2、①②④

殡葬文化试题(高级三)

一、填空(每题1分,共2分)

1、1931年,南昌人陶醒予创办(),是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殡仪馆。

2、新中国殡葬改革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倡导阶段和()。

二、选择(每题3分,共3分)

新中国殡葬改革的成就主要有()。

①建立起一个分布全国的殡仪馆服务网络②推行火化较有成效③初步建立了公墓制度④殡仪水平正在提高⑤100%实现火化。

三、简答题:简述慎终追远的殡葬伦理观的主要内容(5分)

殡葬文化试题(高级三)答案

一、填空

1、中国殡仪馆

2、法制阶段

二、选择

①②③④

三、简述

慎终追远的殡葬伦理观的主要内容是:1、哀死思亲、厚葬久丧2、事死如生、事亡如存3、制丧方丧、祈求冥福4、祭祀祖先、荫庇子孙

浅论殡葬服务中如何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

浅论殡葬服务中如何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指导老师:系别:殡仪系班级:殡0151班姓名:沈满 平 [摘要] 论文是从论证和剖析在殡葬服务行业中如何提高优质的殡葬服务为切入点,浅论优质殡葬服务的内涵和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的目的,本文就如何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在业务室、礼厅、防腐整容室、火化室作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殡葬服务服务内涵优质问题 前言 在2005年5月份,在一个月的实习中,通过在大学课程对所学的殡葬规范服务知识与实习中的实际操作实践的对比,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优质的殡葬服务的重要性。也让我看到我国现存的殡葬服务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一些不文明的操作。有些殡葬服务的不文明操作与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些冲突甚至错误的做法。在实习当中我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让我在今后从事殡葬这个行业认识到应注意的问题。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的转变、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将对殡葬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要求我们为他们提供

优质的殡葬服务,而提供优质殡葬服务也是我们殡葬职工的职责。 一、优质殡葬服务的内涵及目的 (一)优质殡葬服务的内涵 优质殡葬服务的内涵优质的殡葬服务是指高质量的、具有人性品位的、现代社会所应有的殡葬服务。它可具体分为全方位服务、温情服务、规范服务、文明操作四个方面。优质的殡葬服务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它还是一个为“灵魂”服务的行业,同时也可以从优质的殡葬服务中了解现代的生活水平、物质生活状况以及财富分配情况。 1、全方位服务 全方位服务是指殡葬单位给丧户提供法律许可范围内的全面服务。全方位服务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理解:从时间上,它是指从收殓、整容化妆、防腐冷藏、殡仪悼念、火化、公墓或骨灰积存乃至丧宴等一系列的服务项目,又称“一条龙服务”。从空间上,则是指尽可能地拓宽殡葬服务的范围,增设服务项目(收费的和不收费的),以方便丧户治丧,又称“多样化服务”。 2、温情服务 温情服务即对丧户态度温和、表现出同情心。殡葬服务不能像其他服务行业那样搞“微笑服务”,故而提倡温情服务。要善待逝者。对逝者要表现应有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出对人性的尊

浅谈古希腊人的丧葬文化

浅谈古希腊人的丧葬文化 古希腊人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如果不给死人举行葬礼,死者的亡灵就不能进入冥府。认真的处置尸体,是完成神祗赋予他们的义务,同时能给活人带来福祉。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都不能省却隆重的葬礼。但死于自杀或通奸罪者例外,其尸体在夜被人草草运出弃之荒野,任其腐烂。 古代希腊人也相信:当一个人呱呱坠地时是不洁的;同样,人离开尘世时也是不洁的,而且会将整座房子以及房中的人都污染。因此,人一断气,其亲属就立刻从另一房中端来一盆祭祀用的圣水放在死人的房门前,每个走出这所房子的人都必须用圣水喷洒自身以祛除不洁。否则,不能再与别人接触。 接着就是怀着极其虔敬的心情料理尸体。首先,家中妇女为死者洁身,然后给尸体涂上优质油料和香精,穿上纯白色衣服,裸露着头和脚。青年死者穿 Chalmys(古希腊一种短斗篷或外套)。斯巴达人穿猩红战袍。雅典人有时不穿白衣而穿彩衣。再给死者头戴花冠(要真鲜花)。只要时令允许,桂、橄榄、常春藤冠也未尝不可。到安葬时须换上金箔冠。吊唁的亲友送来的花冠、花环常用以装饰棺椁坟墓。最后在死者口中放一枚钱币,作为亡灵渡冥河时的船费。据古代传说:冥府里的一个小神--卡龙(Charon),平时扮作一位衣衫褴褛、手执木橹的老人,专门在冥河上为亡灵摆渡,只让过去,不让返回。如果没有举行葬礼,死者亡灵,在允许登上卡龙的渡船以前,就会在冥河岸上飘泊几百年。口中放钱币是跟古希腊社会生活分不开的:当时人们还不懂在衣服上做口袋,因此出门购物都把钱放在嘴里。 当时有些地方,在尸体旁放一个蜜糖糕饼,用以贿赂塞伯洛斯(Cerberus)。希腊神话说,塞伯洛斯是一个把守冥府入口的怪物,它长着三个狗头、龙尾巴,尾后又生有各式各样的蛇头。 这些工作做完后,就是隆重的停尸仪式。尸体要停放在房的正厅,而且绝不能被太阳照射到,否则就是玷污了太阳神。灵床是铺着垫褥,装饰着鲜花、树枝的睡椅,尸体脚朝向门口,象征着他还要最后一次出门旅行。尸体周围放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油瓶。瓶画尽是表现死亡和坟墓的。当时阿提卡有一个瓶瓮制造厂,专门生产这种瓶子,大概就是供吊唁者送礼用的。 停尸期间,至亲、生前友好、家中仆人一律参加追悼。在灵床旁,男女分别站开,轮流致哀。但不是乱哭狂号,而是有规则的唱哀诗。有时还特地雇些歌手来唱挽歌。唱诗过程中,又时而插入全体的或部分的合唱。在南方则不同,悲痛的哭声有时将挽歌打断,举哀时追悼者都捶胸、抓脸、揪头发、撕衣服。南方的气候只允许停尸一天。按梭伦规定,凡对尸体采取防腐措施的地方才可多停几天。 出殡当在日出之前。送葬队伍的最前头是男性亲属女眷跟在尸体后边。梭伦规定:女亲属与死者的关系远于侄女者不得参加送葬;远亲妇女60岁以下者也不得参加送葬。队列行进过程中还要唱挽歌,同时以悲哀凄凉的笛声伴和。 在整个古代,土葬和火葬都通行,起初似乎土葬更为普遍。大多数希腊城邦都禁止在城内埋葬或焚尸。多利斯城邦似乎例外。 掘墓人一般都是家奴,人力缺乏的地方可另雇。如果死者是荣获过国家奖赏的人,那么人们都踊跃为之掘墓,将此视为光荣的义务。 葬式也不止一种。墓葬要用棺。棺材有木的,也有石的、陶土的。其形状有方的、圆的、也有椭圆的、尖角的。旁人用简陋的棺材,葬在普通公墓。较富的人葬在供全家用的洞穴里--在岩石上凿成的洞,或在地上或在地下。这种穴葬可用棺,也可不用棺。不用棺的尸体只需裹上尸衣,放在穴内平坦的石头即可。用棺者,把装入尸体的棺材停放在穴中。在阿提卡,

中国特色现代殡葬发展浅析

中国特色现代殡葬发展浅析 【摘要】本文针对人文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以及惠民殡葬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和谐殡葬做了初步的探索,进而在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现代殡葬发展做了粗浅的论述,同时提出了中国特色现代殡葬体系:是以人文殡葬为基础,绿色殡葬为内容,科技殡葬为动力,惠民殡葬为引擎,全面构建和谐殡葬体系,走中国特色现代化殡葬道路。 【关键词】和谐殡葬、现代殡葬、人文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惠民殡葬 殡葬是人类自然消亡后,后人对逝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殡葬历经千年,在历史文化的演变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殡葬文化、殡葬礼仪、殡葬方式、殡葬传统,其中不乏存在繁缛、迷信、封建等已与现代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殡葬习俗。尤其在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文明给予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必然会影响到传统殡葬的改变与改革。在探讨传统殡葬改革与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建立与现代经济、现代文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殡葬体系。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目标的要求,现代殡葬建设应当以人文殡葬为基础,绿色殡葬为内容,科技殡葬为动力,惠民殡葬为引擎,全面构建和谐殡葬体系,走中国特色现代化殡葬道路。 一、以人文殡葬为基础,弘扬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是承载殡葬文明的载体,人文殡葬是人类殡葬文化的传承、延伸、创新与发展,是现代先进文明与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其建设就必然不可能与传统殡葬、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割裂开来,但同时也不能对传统殡葬一味的传承,文化必然要彰显其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布局与总要求,人文殡葬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倡导慎终追远,全面满足人的尊严、关怀和个性化需求,充分体现礼仪、亲情和文化内涵,构建人本化、人性化和人道化殡葬服务体系。 “人本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集中表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言之,人文殡葬人本化,即以人为核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本位文化。这其中包涵两个层面:一方面,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另一方面,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永远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历史悠久的布依族丧葬文化

历史悠久的布依族丧葬文化 布依族文化是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下形成并发展的,因此布依族文化中融入了很多布依族人民对自然以及神的崇拜。布依族丧葬,更是极具特色,深刻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么,就让小编带大家看看历史悠久的布依族丧葬文化吧。 当布依族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濮摩”先生择吉日举办丧事。如果死者为女性,则必须待舅家人员到现场亲自检视入棺,才能安葬。丧事办得繁简与否要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清贫之家只请“濮摩”开路,一切从简。 富有之家讲排场,除了开路、堂祭之外,还要举行“古夜王”仪式,砍牛做斋。古代凡遇丧事都要砍杀数头牛羊祭供,大办酒席宴请宾客,丧期长达三、五天。停柩期间,丧事之家一律素食。出丧之后才能开荤。 下葬前二天,寨邻亲友送礼凭吊。视其亲疏送幡文、酒、鸡、钱及小猪。女婿和舅家要送香亭、纸马、祭幡。孝子着长幡孝帕,穿草鞋,系麻丝。当外家舅爷到来时,孝子们拄孝棒于柩前跪迎,来者将其扶起。是夜,敲铜鼓,吹唢呐,打竹筒,举行治丧仪式。 届时,村寨男女集于丧家门外,各持尺余长竹筒刷把。两人一组交叉对阵,一人执木棒敲粑糟为拍,有单打、双打、三打、五打至十二打不等,声调铿锵,整齐和谐,有条不紊。又于灵柩前悬挂数面铜鼓,有节奏地敲击,同时用竹竿敲楼板相应,曰“打铜鼓”。唢呐队是女婿所请,有一至数对,整个村寨笼罩在悲声之中。 下葬前一夜举行堂祭。堂祭分家祭、宾祭两种。家祭是儿子女婿等凭吊;宾祭是一般亲友的祭吊。堂祭宣读祭文,缅怀死者生平,寄托哀思。用素菜九道供奉。过去孝家要做素、荤两莱,现在是孝家做素菜,女婿做荤菜。堂祭之后,将灵柩移于门外长凳上停放。吉日出殡,孝子跪拜于前,铜鼓、唢呐、铁炮、鞭炮、恸哭声交汇一片,灵柩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而行。 您可能还会喜欢:布朗族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与茶密不可分的布朗族文化浅谈藏族舞蹈的历史文化的特征撒拉族篱笆楼,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殡葬文化读后感

中国殡葬文化的读后感 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存在着阶段性、局限性,尤其是在不同大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人类文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异正是地球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正驱使人类文明朝一个共同美好的方向发展。从中国的殡葬文化的产生、发展上看,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当这种差异性有悖于中华民族发展时,或世界文明发展时,这个文化就应当适时调整和完善。 世界万物有生就有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人也不能例外。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长,因为人有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是人类文明的根源。人类思维活动也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其中人类对死亡的认识即思维也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人类对死亡认识的不同导致不同的丧葬方式即丧葬文化。丧葬文化属于死亡文化,所谓殡葬就是人类的丧葬文化。“殡”者待死者如宾也,“葬”者草藏也。(“葬”是早期人类的丧葬方式,而“埋”或“墓”更体现后期人类(农业文明时代)的土葬方式。这里所指的“殡葬”就是泛指人类处理尸体的方式。综上所述,殡葬文化就是人类在一定的死亡观指导下处理尸体的方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给这行为所附加的社会意义。殡葬文化,包含三个子文化系统:一是观念形态系统,即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操作形态系统,即如何做;三是实物形态系统,即做什么。 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

死者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殡葬殡仪程序:竖灵、收敛、丧失协调、引灵、接体、奠礼、火化、出殡、安厝、后续关怀。殡葬方式从古代演变到现代已经有很多种了,如土葬,树藏,花坛葬,草坪葬,天葬,钻石葬,太空葬,礁球葬,有机粉葬,海葬,烟花葬,画葬等。 殡葬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集中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生存的价值、人性亲情等有关于人类本源性问题思考得出的结论。或许这个答案永远都不圆满,所以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思考探索,从未停歇的思考和探索也就是我们传承传统殡葬文化的过程。中国殡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并有钻孔的兽齿、石珠、骨坠等装饰品随葬。这几乎是最早最原始的土葬。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阶级,殡葬文化也处处体现的阶级的“三六九等”,在墓地、葬具和随葬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从北京猿人将洞穴上层当作生者的居室,下层为死者的墓地。到秦始皇陵的规模及豪华程度,俨然一幅宫城都邑图,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俗发挥到了极致。直到明、清两代的殡葬礼仪已经形成一套隆重而繁琐的殡葬礼仪。整个土葬时期,实行土葬主要是为了防止死者被野兽吃掉,同时也是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中国人之所热衷土葬,一方面是人们对土地十分依赖和留恋,此外人们还认为土地埋葬先人的形式是为死者提供了另外一个活动的空间。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我国开始逐渐推

桂林市传统文化之丧葬

第五节丧葬 入殓 解放前,老人50周岁以后,经济宽裕且居室宽敞的人家,即预为老人备置棺木、缝制寿衣,但多数人家在老人亡故后方购棺木和缝制寿衣。寿衣为单、夹、棉3套,外加垫被,出嫁的女儿有的还缝制长行被,其他帽、鞋、袜、“鸡鸣枕”一应俱全。老人亡故即雇人或发函电通知近亲好友,定时入殓。入殓前购松香9斤,将棺木打好堂子(即将松香烧溶,涂满棺木的底部及四壁) ,继用都安县产纱纸包草木灰99包放在棺木底部,再由亲人将遗体抬进棺木内。男性须经过兄弟验认,女性须经外家人验认,方可鸣炮叩首盖棺,并在棺木上钉上钉子。解放后至70年代初期,城乡大多依例进行。70年代以后,城区实行火葬,农村尚有部分居民依例进行。 设灵堂 入殓后即设灵堂。首先在棺木下首备一长明灯,并放一只大雄鸡于棺木之下,意为死者幽灵司晨报晓。然后用白布幔围着棺木,幔上悬挂佛幡及死者遗像,灵堂前桌上立死者灵位,灵位两旁置纸扎金童、玉女,意为侍候死者灵魂的仆人。灵位前面摆茶、饭、酒、筷以及鸡、肉、鱼等供品,供品前摆列香案桌,为祭祀时烧香点烛之用。桌前备盆烧纸钱纸元宝,并放行礼叩首席垫。棺木右侧铺稻草帘,作为孝子孝孙守制陪侍用,左侧放小凳数张,作为孝女孝媳以及亲属举哀之用。灵堂四周悬挂挽联挽幛,一般以女婿送挽联挂在灵位两旁,称为夹灵挽联;至亲送的联幛挂在灵堂内;朋友送的挽联挽帐挂在灵堂外。郊区农村,跌、打、枪伤、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不能置灵柩于家中,只在屋外设灵吊祭。解放后,郊区居民大多仍依例举行。城区居民则将遗体移送殡仪馆后,在居室外择空地搭棚设灵堂,其他摆设大体如旧。 执事 入殓设灵堂后,丧家即成立司书房主理丧事。一般以女婿负责具名对外,没有女婿的由儿辈表兄弟负责具名对外,并在亲朋申请人协助。司书房设有司书、赞礼、读祝、司仪、交际、招待、出纳、保管等人员,谓之执事,并公布执事榜,将所有负责的人名列于榜上。成立前请执事酒,出席执事酒者即表示接受责任,并分工负责办理成服、选地、打斋超度、家奠、出殓以及刻碑包坟和款待宾客等事项。解放后执事从简,一般指定数名亲友负责料理诸事即可。 成服 “成服” 即是生者穿戴孝服祭奠亡人。老人亡故后的第3天即举行成服仪式,意为向亲友宣告是日起孝子开始守孝。在封建丧葬仪式中,有严格的守孝律条,不同辈份规定不同的守孝时间。亲生儿子守孝称为哀服,时间3年;孙辈守孝称为期(读,)服,时间1年;侄、侄孙辈戴孝称为功服,时间5个月。这些规定民国初年起逐渐淡化,但“成服”的仪式未变。是日在灵堂中摆设祭品,分早、午、夜3次祭奠,请至亲好友参加,并设宴招待,俗称“成服”酒。成服典礼结束后,丧家亲属陪同地理先生踏勘选择葬地。同时开始打斋超度亡灵,

殡葬文化的改革创新

殡葬文化的改革创新 钮则诚 一引言 台湾的空中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生命事业管理科殡葬管理组,是岛内当前唯一直接以“殡葬”为名的相关专业科系。此科为大专水平成人教育教学单位,学生通常以三年时间,修满规定的80学分,可获颁专科毕业证书,并取得副学士学位;其后再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可直接报考各研究所硕士班。台湾的殡葬行业将于2008年步入专业化,由劳工部门主办的“丧礼服务”职类技能检定确定起跑;而内政部门推动的“礼仪师”证照制度,也会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目前为技术士技能检定,规划有280小时的职业训练学、术科课程;而满足礼仪师检核,则要求至少20学分大专以上程度专业课程。空大殡管组规划开授20学分以上专业课程,恰好符合礼仪师证照所需;既然是大专课程,必然具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我们乃以新兴的“殡葬学”称之。 殡葬人员修习的专业课程,最基础的即是生死学和殡葬学,空大则将二者整合为入门的“殡葬与生死”一科。殡葬活动与历史社会及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严格说来,该课介绍的实为“华人生死学”与“华人殡葬学”。殡葬学的知识建构,由笔者在2004年初步提出,现已获得学界基本认同。在笔者所提出的学科架构中,殡葬学为一新兴独立学科,下有殡葬卫生学、殡葬管理学、殡葬文化学等三门分支学科。依此三分,还可以有更专门或更专业的细项,例如遗体处理、殡葬设施管理、殡葬伦理等。空大殡管科的专业课程,大致即根据这个架构来设计与开授。本论文就殡葬文化学的建构进行反思,可视为对于殡葬学之中文化议题考察的后设论述。 二历史文化与殡葬 笔者原本将殡葬文化学细分为历史文化、思想文化和礼仪文化三方面,但是考量到殡葬文化的思想根源,其实包括哲学与宗教两部分,二者不尽同质,最好予以分别讨论;因此本论文乃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哲学文化及礼俗文化等四部分,而首先要看的便是历史文化。对于“文化”的概念,中国和西方各自有一番解释:中国讲“人文化成”,亦即“制礼作乐以教化人民”,西方则将文化视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乍看之下,西方的定义相当广泛,而中国式的理解又充满了儒家色彩;但从现实层面考量,这两种解释都不算离谱。由于本论文主要是为了推动华人世界的殡葬改革,通过学科建构而讨论文化议题,基于笔者所提倡的“中体外用”立场,可以将上述有关“文化”的中西观点加以整合,用以体现“以汉民族为主的生活方式”。 平心而论,涉及婚丧的生命礼仪,不但具有民族色彩,更反映地域背景。就台湾的殡葬文化加以考察,汉人的礼仪、闽南的民俗,加上日据的流风,还有近半世纪的经济发展结果,都对眼前文化现象的形成有所影响。为了正本清源、推陈出新,理当从历史文化谈起。提起历史,首先注意的便是它的时间性;连后面要讨论的宗教文化、哲学文化和礼俗文化,都不能忽略相应的宗教史、哲学史及礼俗史探究。尤有甚者,历史考察可当作是检视文化活动的主轴;毕竟生活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观点无疑可以呈现文化变迁的深度。在另一方面,人们对“历史”概念的双重性也应该有所分判:历史既指文化活动在时空中的流变,也指对此一流变所进行的系统化思考,后者就是史学。 学术界对于“历史”的概念,系分为一阶的“活动变化记录”和二阶的“变化因果解释”两层来探讨。前者重史料搜集,后者重史观评断。譬如中国改朝换代,后代治前代历史,一方面详列史料证据,一方面也要臧否时政。以这种历史二重性来考察华人的殡葬文化,必须把握丰富的史料,以及适

论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教育与发展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 。 关键词: 幼儿心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现代的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当前,全社会都在重视成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找出幼儿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儿童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二是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三是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

殡葬文化学——殡葬服饰

第十五章殡葬服饰 目的要求:掌握五服、五服制的文化意义、五服制的起源 教学重点:五服及五服制的文化意义 教学难点:五等丧服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殡葬服饰,指丧葬活动中的服装、饰物总和。广义上包括丧服、铭旌,以及今天的白花、黑臂纱,乃至死者所用的装殓服饰等。不过,这里更多地只从狭义上讨论生者丧期所使用的服饰。它们历来是有含义的,遵循着一定的文化观念产生和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 第一节殡葬服饰的起源和意义 殡葬服饰首先是丧服,其次是一些饰物。丧服的意义应追溯到原始时代,它首先源于原始人对死者鬼魂的恐惧。当然,丧服中无疑还有巫术的含义。再则,原始丧服还可能在表达原始人某种悲痛的感情,并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 文明社会的产生,尘世因素愈来愈多,丧葬服饰也就愈益被赋予了社会意义,中国尤其如此。周礼的殡葬服饰制度给中国后世三千年的殡葬服饰奠定了一个基调。它们除了上述回避、吓唬鬼神、表悲痛等原始的文化意义外,还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尊重死者。 第二,明亲疏、显贵贱、别等级,如五服、铭旌。 第二节五服(五等丧服制) 西周丧礼中,最重要并影响最深远的恐怕莫过于五等丧服制(简称“五服”)了。它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并旨在巩固这一制度。

所谓五服,就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穿不同的丧服、服长短各异的丧期的一类规定。因而,五服既是一类丧服,又是一种居丧制度。中国古代宗法血缘关系一般只上溯(或下延)五代,由此产生五类血缘亲属关系,并为每一类亲属关系设计一种丧服,故为五等丧服。 中国最早记载五服规定的是儒家经典《仪礼·丧服》, ?以及《礼记》四十九篇中的《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上》、《杂记下》、《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闲传》、《三年问》、《丧服四则》等十一篇也集中地讨论了这一丧服制度。现简略地介绍之。 一、斩衰服 斩衰服(衰亦作纟梺衰, cuī),五服中最重的一种,它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衰,是披于胸前的麻质布条,左右和下边都不缝边,故曰斩(斩即不缝缉之意),服三年丧者用。斩衰服的对象是:儿为父,诸侯、臣为天子,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母),为人后者(即继嗣)为嗣父,妇女被休归家后为生父(母)等。第十五章“居丧守制”所讨论的“三年之丧”即此。 斩衰服的全套服饰装束非常复杂,规定繁多,这里略述。 二、齐衰服 齐衰( zī cuī)服用熟麻布制成,因为缝衣边整齐,故曰齐衰。《礼记·丧服》载,齐衰分四等:甲、齐衰三年;乙、齐衰杖期一年;丙、齐衰不杖期一年;丁、齐衰五月或三月。这里,杖与不杖表示悲哀的程度不同,表示居丧者须倚杖方能站立。 三年齐衰:用于“父卒为母,继母如母,慈母如母,母为长子”。这里“慈母”即养母,“母卒,父命她妾养己者。” 一年齐衰杖期:用于“父在为母”,包括继母、慈母;夫为妻;为嫁母、出母(为父亲离异而出)等。 一年齐衰不杖期:用于孙为祖父母;为兄弟;嫁母、出母为其子;妾为嫡妻;出嫁女为亲生父母等。 齐衰五月:为曾祖父母。 齐衰三月:为高祖父母。

浅谈苗族丧葬习俗

苗族丧葬文化,爱与团结的碰撞 —以贵州松桃地区为例 姓名:吴小丽 学号:2012011211 班级:12级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贵州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遍布全省的各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松桃苗族自治县就占很大的比例,也最集中,并且松桃又是以苗族为主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有苗族自己的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松桃苗族的风俗习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特别是丧葬文化,整个丧葬过程十分复杂,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丧葬习俗发展的过程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松桃苗族丧葬习俗入手,对丧葬的过程、发展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做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贵州苗族丧葬习俗 一.苗族的丧葬过程 1.临终尽孝 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以苗族为主的农村地区。大多是以氏族为单位的聚居。在贵州松桃也是如此,长期发展下来,家族就变得越来越大,成员也就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血缘关系也就越来越淡。尽管如此,但在家族里面依然存在着因“爱”而“团结”的形态。农村地区的人民大多朴实善良、爱好和谐、团结友爱、尊重生命,对祖先、长辈总是很尊敬,尤为重视“孝”,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这一优良品德在丧葬文化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青壮年都选择去外地打工,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子女都很少能陪伴在身边。但是,不管子女多忙,不管子女身在何方。在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作为子女的都要赶回来尽孝,

中国丧葬文化

中国丧葬文化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中国的丧葬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一、慎终追远闰月年 在闰年、闰月“慎终追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闰年、闰月给老人做寿衣寿材,取闰余成岁,增福添寿之意。寿衣有许多风俗禁忌。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而棺材的用料有陶、木、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二、停尸仪式 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 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 饭含指的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举行“饭含”的含义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成为饿死鬼。古代饭含作了严格的等级限制。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庶人饭梁含钱 三、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四、丧服仪式 丧服,也就是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五、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09级软件工程(嵌) 0927403112 蔡建平 等级森严的丧俗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 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各得其所, 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 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 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 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 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人死犹如搬家, 《荀子·礼论》云: “丧礼者, 以生者饰死者也,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古人奉行儒家礼仪。儒家提倡孝道, 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 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 古代统称为“丧仪”。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 《礼记·曲礼下》)。生前尊卑有别, 死称也各不相同, 等级昭然。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 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人死之后, 要将噩耗告之于众。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 显示哀伤的气氛, 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 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 代哭。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 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 每每逢场作戏, 口放悲声却面露喜色, 洋相百出, 颇遭世人非议。在《马大帅》中,赵本山也曾扮演过此种角色,却慌忙跑到丧礼对面的结婚场地去了,找来一顿暴打。 哭丧结束后要给死者穿上送终的衣服、放进棺材,称之为入殓。陪葬衣服的套数依死者身份尊卑而定, 死者入殓时穿戴的服饰称为“殓服”, 俗称“寿衣”。殓服是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穿着, 因而古人对此格外讲究。富贵之家不惜重金购置绫罗绸缎, 延请名师精工细作, 极尽奢华; 贫穷者亦想方设法尽力置办, 使行将入土的亲长不致过于寒酸。有很多人亦很早为自己准备“棺材本”。古人用铭旌表识死者姓名, 铭旌有一定的等级, 历代制度不尽相同, 但都是通过旗幡的长度显示尊卑。 安葬死者前要进行治丧活动,通常是作佛事,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相结合的

浅谈东北地区剪纸的特色及发展_冯思文

[摘要]剪纸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并且由于地域原因又各有特色,东北地区在这种特定 的地域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剪纸风格。本文通过对东北独特的文化特点、人文特点,浅析了在东北地域环境影响下的剪纸特色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东北剪纸 剪纸特色 剪纸发展 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88-02 冯思文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03) 浅谈东北地区剪纸的特色及发展 一、影响东北地区剪纸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民族心理对东北剪纸特色的影响 民族心理对东北剪纸特色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观东北剪纸的作品,无不反映着东北人民的生活习俗、对神的信仰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等,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满族是东北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人多信奉萨满教,由于他们相信鬼神的存在,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有非常多的鬼、神的形象出现,比如求晴的“扫天婆”、求雨的“独女倒棒槌”,在辽宁的一些满族剪纸中,发现了“财神、龙母娘娘”。同时,东北人还认为他们最尊崇的始祖是喜鹊、乌鸦,这些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除了对神明崇拜之外,东北人民对本民族英雄人物的崇拜也体现在他们的剪纸艺术之中,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要数努尔哈赤了,人们把努尔哈赤叱咤风云的面貌生动地展现在剪纸之中。以上这些都反映了民族心理对东北剪纸特色形成的重要作用。 (二)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对东北剪纸特色的影响 东北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存在形态,东北的剪纸文化也深受其影响有着自身独特的形态。 与南方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初级生产要素如土地、淡水等资源相对充分,这不但使农耕经济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也为东北人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生存条件,只要稍事劳作,便可自给自足、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状态形成了东北人民具有不拘小节、豪爽大方的性格特征,就是这样浑厚简朴的东北人民造就了东北剪纸的气势磅礴、刚劲有力的特色。 此外,东北人们的祖先一般都生活在白雪皑皑的山林之中,它们以狩猎为生,这里终日严寒,白雪就是在狩猎之时最好的掩护,所以有满族的“色尚白”一说;而红色则容易被野兽发现,所以他们喜白厌红,这与汉族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在东北生活的满族人民所信奉的天神之中,绝大部分是女神,这是满族母系氏族留下的遗迹,这些都体现在了他们的剪纸作品之中。所以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对于东北剪纸风格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二、东北剪纸的内容及特征 在以上的叙述中,我们总体了解了东北地区的民族心理、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这些因素对东北剪纸的内容和特征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一)东北剪纸的内容 东北剪纸主要表现了东北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习俗,而且起到装饰生活、美化环境的作用。从户外的灯笼杆、幌子、灯门上的挂签和门神、窗上的窗花、窗角花,到墙上的壁纸(东北称为窝纸),天棚上的边角、气孔和中心,屋内的箱 柜炕琴,从妇女的鞋尖、围裙、针线篓、枕头顶,到殡葬的寿材、纸人纸马、各种花蟠等,可以说这样的剪纸在东北随处可见。 东北剪纸的内容可以从四个角度分类: (1)从装饰上分:贴于其他物品上来增加美感的剪纸,如窗花、壁纸。 (2)从民俗上分: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的剪纸,如门神。 (3)从稿模上分: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鞋样。 (4)从设计上分:能够增加美感,渲染艺术特色的剪纸,如点影或电视的片头。 (二)东北剪纸的特征 对于剪纸文化,我们通常会想起淳朴粗犷的陕北剪纸、富丽堂皇的岭南剪纸或秀丽缤纷的蔚县剪纸,提起东北剪纸的却少之又少。其实,在中国剪纸文化的大洪流中,东北的剪纸文化也和这些地区一样,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区特征和艺术特色。 在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上,孕育着粗犷豪放、不拘一格的东北人民。民间的剪纸艺术家们把他们的性格、生活融入到他们的剪纸之中。这些作品不像南方剪纸那样细腻妩媚,体现更多的是简约深厚、气势磅礴之感。东北剪纸的风格强调黑白块面对比下的虚实安排和线条变化中的节奏与韵律感。 三、东北剪纸的发展 中国剪纸简单说就是纸上的剪刻功夫,其实它脱胎于植物纤维纸出现之前的片状物镂刻,如商代“谧箔镂”、西周“桐剪”。随着纸的产生,剪纸文化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中国的剪纸逐渐走向成熟。在当代,随着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实施,让古老的中国剪纸文化走向现代化。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东北的剪纸艺术必定随之做出相应的改造,以赋予剪纸这个古老的文化以生命力。 (一)东北剪纸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转变 东北的剪纸作品一直是用于装饰的,传统的东北剪纸在功能上一直用于喜庆的节日、婚庆、寿宴等场合,而在媒介上主要是张贴在喜庆场所的墙上、床头、窗户等地方。然而随着东北剪纸的发展,在材料上也出现了新兴的剪纸材料,传统的东北剪纸的主要材料以红色彩纸为主,以纸质材料为基本材料,而新型的剪纸材料出现了塑料剪纸、布艺剪纸等多种材料。剪纸的功能上也并不单一出现在喜庆的节日,而更多地被用于房屋店面的装饰上、产品广告的宣传上,甚至商务产品的包装、装饰图案上。在国际时尚的舞台上剪纸作为特殊的中国元素,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印象,出现在了时尚 冯思文,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转8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9级软件工程(嵌)蔡建平 等级森严的丧俗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各得其所,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人死犹如搬家,《荀子·礼论》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古人奉行儒家礼仪。儒家提倡孝道,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古代统称为“丧仪”。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下》)。生前尊卑有别,死称也各不相同,等级昭然。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人死之后,要将噩耗告之于众。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显示哀伤的气氛,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代哭。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每每逢场作戏,口

浅谈沟通在民政工作中的重要性

浅谈沟通在民政工作中的重要性 浅谈沟通在民政工作中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和尊重,而这一切的桥梁就是沟通,沟通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艺术。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业务范围广,涉及人数多,社会关注度高,任何差池都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做好民政工作,既要讲法治,更要讲感情,在日常工作中讲究沟通技巧,对民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民政政策的上传下达。 民政工作触角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社会救助、殡葬改革、优抚安置、养老托孤、婚姻登记、民主选举、社团管理、慈善募捐、防灾减灾等等。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社会救助体系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各项民政政策的调研、制定、出台、实施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做保证,各级民政部门更要准确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意图,做好上传下达,确保政令畅通,让各项惠民政策切实落到实处。 二、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了解民情、顺应民意。 民政工作的对象大部分都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因为自身或环境的原因,生活处于低迷状态,游离于社会底层,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什么事都喜欢憋在心里,不善于表达诉求,一旦对生活感到绝望,就极有可能自残、仇富甚至仇视社会而做出极端行为,厦门公交车纵火案正是因为官民沟通不畅而酿成的惨案。作为民政工作者,以平等尊重的姿态,蹲下来和老百姓面对面的沟通,既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达,实事求是的了解民情,更能让老百姓敞开心扉,乐于接受社会和政府的帮助,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三、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打造“阳光民政”、“ 和谐民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是党和政府从严治党的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权力的呼声。在这种大环境下,打

殡葬文化演讲稿

殡葬文化演讲稿 篇一:殡葬改革发言稿 殡葬改革会上的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 今天,村支两委在我校隆重召开全村殡葬改革工作会议,会议就加大殡葬改革力度,推动改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确保这一移风易俗的政策顺利地贯彻执行。 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就怎样贯彻执行这一政策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殡葬改革的目的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改革,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党风政风民风。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 二、殡葬改革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倡导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推动下,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积极实行火葬,改革土葬,革除丧葬陋俗,树立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殡葬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农村,土葬、骨灰装棺再葬问题突出,乱埋乱葬、滥占耕地现象严重,浪费了大量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重殓厚葬之风盛行,

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现象滋生蔓延,加重了群众负担;一些人热衷风水迷信,修建大墓豪华墓,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 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是移风易俗,发扬社会主义新风 尚的应尽责任;是推动文明节俭治丧,减轻群众丧葬负担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党员在殡葬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1、带头文明节俭办丧事,树立时代风尚。党员、干部应当带头文明治丧,简办丧事。要在殡仪馆或合适场所集中办理丧事活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合法权益,采用佩戴黑纱白花、播放哀乐、发放生平等方式哀悼逝者,自觉抵制迷信低俗活动。对于逝者生前有丧事从简愿望或要求的,家属、亲友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充分尊重和支持。 2、带头火葬和生态安葬,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人类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对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留恋和向往。而生老病死却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中国自古就有视死如生的传统,非常敬畏逝者的遗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项改革的难度。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们党员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逝者无论以何种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