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殡葬文化的内涵_形态和特征

论殡葬文化的内涵_形态和特征

论殡葬文化的内涵_形态和特征
论殡葬文化的内涵_形态和特征

Ξ

论殡葬文化的内涵、形态和特征

高海生1,史广峰2,裴清芳3

(1.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51;2.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餐旅系,

河北石家庄 050031;3.邯郸日报社,河北邯郸 056012)

摘 要:殡葬是人类对已失去自然生命的同类所采取的意味深长的告别活动,其间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内容,是一种文化特定的存在形态。殡葬文化是殡葬行为的总和,对殡葬文化的研究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殡葬;殡葬文化;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Ο5587(2006)05Ο0140Ο04

殡葬文化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印记,它既反映了历史长河的不同历史层面,又突出反映着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内容。对它的研究,业界人士始终是孜孜不倦。目前,在殡葬文化的内涵和形态特征上,有不同的界定,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殡葬文化的研究,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极为重大。为此,作者在对殡葬文化的研究中,特别是在“殡”和“葬”的具体研究中,对传统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拓展了一个空间。殡葬文化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研究,在繁荣文化,建设新型的殡葬文化上,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一定文化的表现形式。

殡葬作为人类特有的对已失去自然生命的同类所采取的意味深长的告别活动,无疑其间也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容,是一定文化的特定存在形态。死亡与出生同是对人类存在的自然生命现象的界定。如果说,出生的意义因为需要通过未来予以昭示因而具有不确定性,那么死亡的意义则因为依据着既往的活动来证明而厚重。因此,作为具体文化现象,围绕个体自然生命死亡而展开的殡葬活动,其文化内蕴是丰富而深刻的,体现了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理解与把握。

一、殡葬文化的内涵

汉文字中“文化”一词是由“人文化成”简化而来。

《易经》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我国古代,“文化”是指人类对物质财富、道德修养、精神生活的创造成果。在外国,“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拉丁文cultmya ,指人对自然界有目的的影响以及对人本身的培养训练。19世纪英国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的定义后,逐渐被人们接受。现在的“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语言、宗教、哲学、科学、艺术、技术、国家、政治、法律、手工业等,以及个人和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等。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影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阶级社会里,文化是有阶级性的。在阶级消失之后,只要民族存在,文化仍然要体现民族性。

殡葬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种分支,专指人在其自然生命终结及终结后回归自然时举行的系列活动所体现的文化品位。文化是人类存在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当人的自然生命终结时,其所赖以骄傲的、与其自然属性互为表里的社会属性必然要获得充分的表

Ξ收稿日期:2006Ο07Ο25

作者简介:高海生(1958Ο

),男,河北省涉县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史广峰(1972Ο),男,河北藁城人,历史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法研究;裴清芳(1970Ο

),女,河北大名人,邯郸日报编辑,主要从事新闻宣传研究。

2006年9月第29卷第5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2006Vol.29No.5

现,虽然这种表现不是由失去自然生命的人,而是由与其有着特定历史关系的同类来完成,但是其本质意义是相同的。因此对人的自然生命终结后尚存留的躯体的处理活动,也就充分地体现着殡葬的本体意义,并且由个别上升到一般,构成对人类的认识从而进入哲学,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存在价值的肯定,这事实上构成了殡葬文化的核心。这个核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决定了整个殡葬活动凝重、压抑的气氛和与该活动相关的形式的单调、呆滞及所用物品色彩的阴冷基调,从而成为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殡葬文化是一种丰富而多样的具体存在,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与丧事活动相关的礼仪规范上。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作为我国古代一部文化哲学著作,对殡葬活动的礼仪就有明确、具体的记载与要求,并确认了这些规则所具有的文化的、伦理的、道德的意义与价值。如丧服制度在于通过不同的服饰以区别宗亲关系;居丧之礼在于尽哀,“且哀在其中形变之于外”;奔丧之礼、问丧之礼、丧事礼仪次序及祭祀之礼,核心在于通过丧事礼仪把失去亲人之痛提升为人的心性修养,进而养成孝亲敬老的良好品德。这样由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而来的殡葬礼仪就具有了更多的理性内容而成为一种文化规范。

此外,殡葬文化还体现在与安葬死者相关的物品上。如死者所用寿衣样式、棺木的规格、骨灰盒的质地与花饰、墓地的选择与墓穴的封土、墓碑和墓志铭、出殡时的音乐、现在初步兴起的安放骨灰的陵塔建筑群风格布局,以及各式各样的殡葬活动中的用品,其品位与特点,都是一定民族的、时代的、政治的、经济的、地域的文化在丧事活动上的特定存在形式,是古老殡葬文化的历史延续。

二、殡葬文化的形态

殡葬是原始思维上升为观念存在并通过必要的外化形式实现的,其间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以历史积淀的形式得到充分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殡葬活动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等因素造成的差别与变化使它不仅是丰富的、多样的,而且永远处于动态之中。对这样的文化现象做确切把握是不太容易的,但以现实的和中华文化为坐标来认识这种历史文化现象,仍可以把握住这种文化现象的基本存在形态。我们可以大致分为情感形态、观念形态、物质形态和行为形态。

1.情感形态

由于人所具有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在进化中所形成的高度发达的情感,以及人对不可重复的生命现象的深刻眷恋,因此失去亲人会给人情感上以沉重打击,这种打击会在殡葬文化上留下鲜明印记。《礼记》所载居丧哀而变形、痛哭流涕、悲痛欲绝等,都是情感强烈爆发的具体表现。现代人在悼念亡者仪式上常说“寄托哀思”,思者理性,哀者情也。情感在殡葬文化中比较普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白色与黑色的应用。如白色的孝服、孝幛,白色的花圈、花篮和招魂幡,及现代葬礼上佩带的白花和黑纱,这种对冷调色彩的选择,体现并符合情感在压抑、低沉、迟钝状态下的特色与需要,相反活泼的色彩、欢快的旋律是要受到排斥的。因此殡葬文化寄托了人类最丰富、最深厚的情感活动。

2.观念形态

即人们对生与死的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死观问题。生与死是每一个自然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而是人类最古老的意识之一。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生产力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生命的形成和死亡感到十分神秘,于是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鬼神世界的出现,事实上是在对死亡恐惧与无奈之际,把世俗社会虚幻化以企求生命形式在愚昧中获得永恒存在的表现。但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也不乏对死亡的理性认识,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生死观,并由此导致了殡葬文化的不同存在形态,也构成了殡葬文化不同的品位与格调。如秦始皇修阿房宫显然与他渴望长生不老的生死观是一致的,曹操的薄葬当然是他崇尚现实存在的观念的反映,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骨灰撒向大地则是唯物主义生死观的具体体现。

作为观念形态的殡葬文化,还包括有道德与伦理的要求。中国儒家文化中“孝”的原则性要求,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指向,但其核心始终是强调生命延续过程中后代对给予自己生命并把自己养育成人的血亲的尊敬与尊重。但是,当这种合理的理性认识被纳入到宗法制、家长制的封建政体之中的时候,它就以提升族类的共同性来削弱、甚至否定个体的个别性而成为人们用来指导、规范行为的准则,并以道德的、伦理的形式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殡葬文化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如丧事活动规格、礼仪、程序的适用等,都是社会用来判断某一丧事活动是否规范圆满的尺度。

3.物质形态

殡葬总是通过特定的有形存在和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活动来完成的,其中无不体现一定的文化观念。如殡葬活动中的丧服制,规定了不同辈份的亲属各着具有不同标志的孝服,由此严格而又明确地区别长幼尊卑。现在保存完整的帝王陵寝中,宝顶、明楼、神道、石象生等,完整地体现了一个时代对建筑、服饰、饮食、雕刻等方面的文化追求。而清东陵中慈禧陵的龙凤戏,更能充分地体现出封建社会末期一个至尊的女性统治者的骄傲心态。至于唐代一个同样至尊的女性统治者武则天,则只能给自己留下一块没有标记的无字碑。因此,殡葬文化总是通过实物或有形活动来实现,礼仪规则一定要体现

141

高海生,史广峰,裴清芳 论殡葬文化的内涵、形态和特征

在人们的一系列具体活动上才有价值,是文化与应用的统一。据此原则,又形成殡葬文化中另一重要现象,即必要时文化的因素必须顾及一定的物质条件、一定的具体时代背景。如史载朱元璋丧父后用芦席裹尸并在风雨交加之际任由山体滑坡掩埋而找不到墓地;而朱明王朝一立,又大造陵墓,隆重有加,其文化品位大不相同,皆因物质条件变化所致。此外,如棺木、碑铭、遗昭、祭品等,都属于殡葬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形态。

4.行为形态

殡葬文化需要通过人们的一系列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如一定的安葬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海葬、悬棺葬等;一定的殡葬礼仪和葬后祭奠活动:初终、殡殓、出殡、埋葬、祭祀等。在这些行为中,有传统的或现代的,文明的或愚昧的,铺张浪费的或节俭的等。《礼记》中对奔丧到家时的面向方位、跪拜形式就是规则(理性)对情感制约下的行为,丧亲之痛必须化作符合规则规定的具体行动才具有文化的意义。某些殡葬行为,起初往往是个别行为,但是,当这些个别行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人们的共识从而达到理性时,便固化为制度成为制度文化,在制度的规范下又使这些行为泛化。因此。殡葬行为文化从属于殡葬制度文化,直接受殡葬制度文化的制约。

上述殡葬文化的四种形态中,观念形态居于核心地位。人的情感、行为等是由思想支配的,殡葬观念支配,制约着殡葬文化的其他方面,殡葬文化的发展、变革也是从观念变革开始的。

三、殡葬文化的特征

殡葬文化有着多种形式和形态,不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即使同一民族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氛围之下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诚如俗语所云“三里改规矩,五里变风俗”,呈现出在同一本质属性支配下的多种变化和多种个别存在。尽管如此,但这种变化是有规律性的,这种个别是有共同特征的。殡葬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

1.民族性

殡葬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是由人的民族性决定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P294)。这六个“共同”就决定了不同民族必然具有不同的殡葬文化,并决定了殡葬文化是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民族,其民族殡葬活动中的文化品位、文化特征也各不相同。如《周礼》、

《礼记》中关于华夏民族以土葬为主的殡葬文化的描述,突出地表现出这个民族对血缘关系、等级观念、尊卑次序的高度重视,表现出华夏民族较早地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因而其观念中的崇高与神圣、其生命的价值总是与土地联系着。印度等国崇尚人死后升天,因而较早实行火化,取意于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超脱。可见,殡葬文化是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历史积淀的结果。

2.地域性

生活于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在殡葬文化上有不同表现,这当然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殡葬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但殡葬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主要是指同一民族生活于不同地域,其殡葬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亦有相异之处。如中原汉族本盛行土葬,但《水浒传》写武大郎死后其尸被火化,而且实施这种火化的人具有一定的官方身份,类似于现在的火化场。书中写这一事件发生在阳谷县,虽然小说家之言未必太当真,然生活于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写出这样的细节,当有一定的真实依据。《宋史?礼志》载,河东(今山西地区)“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诣焚弃”。至于沿海居民,因特殊的生存条件缘故,因而多有实行海葬的。可见殡葬文化在不同地域会受到地理条件、生存条件的限制,从而发生某些变化形成新的存在形态,这种新的形态,既能充分体现出殡葬文化的价值和属性,又便于在具有不同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的环境中推行。

3.延续性

殡葬文化的延续性首先是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每个时期都形成了适应该时期需要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存在;同时这种存在都必然要同过去时代保持着联系而表现出历史的连续性。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决定,并且还要与经济同步发展,同时它还是既往文化的合规律的现存方式。恰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类文明不是建立在空地上,而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殡葬文化,它在任何一个时代的存在状态,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现象的合理延续。其次,意识形态的相对稳定性特征导致殡葬文化必然保持某些相对稳定的特征,并以此对社会发展包括文化发展产生影响。殡葬文化体现了文化的这一普遍性原则。生活于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其掩埋死者的活动已具有了某些文化意识,如在死者周围撒红色的铁矿粉等。原始社会时期,“昔帝尧之葬也,寂木为匮,葛艹田

田田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歹臭”[2](P1981);禹葬会稽,“树不改其列,农不易亩”;周之文、武、旦三葬“皆无丘垅”。自周始,文明程度提高,文化活动空前发达,《周礼》、

《礼记》对殡葬活动、礼仪规则的规范,进一步肯定了殡葬文化在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并使之获得了一个完整的存在形态,延续了2000多年之久。现在人们尚能看到的奢华、肃穆、宏大的明十三陵、清东

241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西陵,都是古代最简陋的殡葬文化的继续和发展。

4.变异性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文明程度日渐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殡葬文化也必然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变化而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要扬弃、要改造,同时也必然要产生能够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需要的新形式、新内容,由此构成殡葬文化的变异性。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会引发殡葬文化模式的变异。殡葬文化的变异能更充分地体现人的意识的觉醒。山顶洞人的安葬方式,很难确定它的民族属性,只能将其视为人类早期比较有共性的安葬方式,以后随着族群的形成、发展、迁移,族群生存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安葬方式、礼仪规则、殡殓情调等的差异,形成多种多样的殡葬文化。因此,变异性是殡葬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

5.趋同性

趋同性是现代殡葬文化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征,是人类发展到现代文明阶段出现各种各样文化互相碰撞、整合、交融,进一步朝着共同方向发展的表现。趋同性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基于殡葬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方面是历史积淀中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的局限,因而带有文化的功利因素,而随着人的意识觉醒程度的提高,一些失去时代意义的内容必然要扬弃。另一方面各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模式又要不断吸纳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展现人类文明的进程,体现殡葬文化由低级向高级、由愚昧向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要求,这样的发展历程必然导致各国、各民族的殡葬文化朝着更加文明的同一个方向发展,呈现出趋同性。例如火化的葬式,高品位文化含量的葬礼,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效仿。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殡葬文化是人类社会博大精深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属于主文化序列,它主要体现一定民族的、时代的、社会的主文化的属性与品格,从而既是主文化的必要延伸,又以其个别性丰富着主文化的内容。

对于殡葬文化的研究,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历史的进程中,殡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继承和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而且对现代文明产生着极具强大的影响力,那种融入到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积淀是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舶来文化都很难攻破的思想理念,只有对这一文化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才能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斯大林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 汉书?杨王孙传[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毕顺堂]

On the features ,mod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f uneral culture

G AO Hai 2sheng 1,SHI Guang 2feng 2,PEI Qing 2fang 3

(1.Tourism Research Center ,He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51,China ;2.Department of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 ,Hebei Normal Universit 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China ;

3.Handan Daily Newspaper Agency ,Handan ,Hebei 056012,China )

Abstract :Whereas funeral service is a ceremony to express the condolences for the deceased ,it reflects the diversity of profound cultures in certain specific forms or features.Funeral culture is the aggregation of all funeral activities.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funeral culture for the sake of social harmony and well 2off social construction.

K ey w ords :funeral and interment ;culture ;implication ;feature

3

41高海生,史广峰,裴清芳 论殡葬文化的内涵、形态和特征

文化是什么有关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很难一下子讲清的问题。俄国革命大师列宁在一篇文章里也承认,文化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概念。当下中国对此有两种回答,一种认为,文化就是文化部管的那摊子事。在这些人眼中,文化实际就是文艺,因此文化通常与娱乐被归在一起。另一种回答则是泛文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构成文化。譬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我们的大小便都与文化有关,--排泄文化。据说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试图给文化定义以来,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300余种,可谓蔚为大观。 如果对这300多种定义作一粗略梳理,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第一种是广义获狭义的定义法,第二种是功能性或主体性的定义法。 第一种定义方法 A.广义定义:将文化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之总称,或定义为人类生存方式。 这里要解释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大多数人文社科界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物质性、外在性的表现。一当人类开始使用石器,文化就产生了,但文明的出现要晚得多,一种文化只有在发展出了文字、金属冶炼与宫殿城墙时,才可谓产生文明。历史学家汤因比、斯

宾格勒都属于广义文化论者,他们都认为文化(文明)是一种生命体,有发生、发展、衰亡的不同阶段。 B.狭义定义:仅指精神性、观念性的东西。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反对文化的广义定义,他认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版前言第三页) 第二种定义法 A.功能性定义:笔者在漫话人文系列之四中,将文化定义为一种规则,这就是功能性定义。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也属于功能性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原始文化》1871英文版第一卷P.1) 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属于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功能性的。沿着这一思路,美国学者克鲁克洪 (C.Kluckholn)则提出了更精细的文化定义。 B.主体性定义:所谓主体性指的是文化的"属人性"。文化的主体性由于隐藏在文化的功能性之中,因此往往容易为人忽视。进入20世纪后,文化的主体性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德国学者格奥尔格西美尔首先看到了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的区别。他批评,自工业革命以来,

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一)

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长安文化;周秦文化;汉唐文化 论文摘要:鉴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中,长安文化不显于世,从文化传统的整体性上对长安文化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文化形态的发展阶段、主观基础、客观奈件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长安文化5个方面的特征。分析认为,长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陆地文明的代表,其内在的普适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值得继承和发扬。在历史上,长安地区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地区和邻邦,也曾深深地打动了世界其他文明体系的心灵。中外文化在长安地区交流互动,使得世界越来越深人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中,长安文化虽厚重却不显于世。其中有多个方面的原因。笔者以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长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模糊,与其他概念相交叉、重叠,其主体性特征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相比较也显得不容易归纳。这种比较大多是从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性、独立性以及完整性来考量的。如果以现代意义为价值取向来追溯,古代的长安文化虽然复杂多变,但也包含了一些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特点,而且,作为陆地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长安文化的内在普适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长安文化的基本定义与发展阶段 这里所说的文化,根据其发生和影响的范围,从基本形态上来划分有地区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等5种类型。最基本的观察和分析的出发点不外乎“大中见小”和“小中见大”,实质上就是研究和比对文化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相互关系。文化上的一元和多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事实上也没有绝对的一元文化或多元文化,总是一元中有多元,多元中有一元。文化的一元性必然以多元为基础,而多元文化也必然有一元性的共同价值观与追求。一元与多元之间的和谐性与社会的和谐性成正比例关系,而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度也构成了该文化范围文明程度的标志。 长安文化属于地区性文化。其名称有二义:第一,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地区称名“长安”时期的文化;第二,以称名“长安”时期的文化为这一地区传统文化的概括与代表,因而自然包括称名“长安”之前的萌发和之后的延伸。从时空概念上分析,具体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第一,长安文化是称名为“长安”时期的文化。称名“长安”的时期,即从汉代到唐代(当然也可以延续到现代,一方面是有“长安地区”的存在;另一方面是长安文化陆地文明的一些传统特色仍然有遗存。这需要联系现代与古代来研究,特别要调查古代长安文化的现代遗存,所以暂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尽管有汉长安和隋大兴、唐长安的区别,但从地理范围和文化特质的传承来讲,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长安”虽然是城市的名称,是因为称名“长安”的时期是这一地区文化发展史的鼎盛阶段,具有比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第二,长安文化是“长安”地区的文化。这里指的是长安地区,不仅仅是城市地区。其具体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核心地区和辐射地区。核心地区又有两个部分,即长安城区和关中地区。长安城区包括了津、镐、咸阳、大兴和长安。关中地区,也就是地理学上所划分的渭河平原,古称八百里秦川,南至终南山北麓,北至渭河以北的黄土台源地带。其辐射地区,是直接受长安文化影响以及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渗透的地区,即东至洛阳,南至秦巴山区,西至河西走廊的东部,北至渭北高原。 第三,长安文化是“活着的”文化,是“存在的”文化。“礼失求诸野”,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自觉的本能。尽管沧海桑田,长安屡经劫难,但是长安文化并未因此而衰亡。这主要缘于长安文化的“草根”性,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还应该重视文化的精神和物质2个层面。在陕西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少文化遗产深浅不等地打着长安文化的印记,如兵马俑的制造、法门寺佛指舍利的信仰、鼓乐、老腔、还有民间的丧葬制度等等。也就是说,长安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文化,而且衰而不亡,也是一种现实的文化,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依然存在,是“活着的”文化。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

廉洁文化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融合地文化形态,除具有一般文化所共有地延续性、独特性和超前性地特征之外,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先进地思想性.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地重要体现,也是先进文化在廉政建设中地集中体现.二是鲜明地时代性.廉洁文化反映了时代发展地主流和方向,体现鲜明地时代特征,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地结合.三是所含内容地广延性.廉洁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它地体裁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如,有关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地电视剧、廉政公益广告、反腐倡廉演出活动等.四是深远地影响力.廉洁文化通过一系列地规章制度,约束人们地行为,同时,又通过道德规范来引导、影响人们地行为,将规范地要求变成人们自觉地行为;五是明显地国际性.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地加快,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并具有共通性,廉洁文化也不例外.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主要由廉洁文化理论研究、廉洁文艺创作和廉洁文化活动三个部分组成,这三者是各自独立、彼此联系地.廉洁文艺创作是在廉洁文化理论指导下地创作,没有理论指导地创作是盲目地;廉洁文化活动是廉洁文艺创作地表现形式之一,活动是基础,如果没有活动,创作就成了“纸上谈兵”,就会失去其存在地社会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地主要着力点有:一是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必须成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地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强势文化,它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应具有鲜明地指向性.通过多样化地传播手段,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获取各种信息地过程中,自觉地接受廉洁文化地熏陶,从而使人们地思想和行动带有明显地倾向性.二是廉洁文化应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全党、全社会地共同利益.同时,要使人们形成共同地理想和组织纪律观念,保证思想上、组织上地一致性.三是廉洁文化应是一种高尚地文化,人们通过对廉洁文化作品地审视,对廉洁文化地领悟,能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社会美感,这种美感能够使人们分清是非、善恶,深刻地感受到腐败即是丑恶,廉洁即是美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加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地途径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要认真收集和整理传统文化中地“廉论”、“廉文”、“廉戏”等,提炼、挖掘散落在民间地有关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勤政务实等古代优秀廉洁思想.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中有关反腐倡廉方面有益地学说、思想和理论,不仅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整理,更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深化.二要加强研究和宣传,不断深化廉洁文化地内涵.廉洁文化地内涵包括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等,要加强宣传并不断丰富、深化.要加大思想、意识和心理地构建力度,在教育、制度、监督各个环节中增加廉洁文化地含量,满足人们对廉洁文化日益增长地精神需求.要处理好高雅和通俗地关系,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地群体对廉洁文化地需求,从价值观念、法律体系、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构建廉洁文化体系,以此挤压腐败文化地生存空间.要发挥各种文化阵地和艺术形式地作用,借用先进地技术手段,增强廉政宣传教育地直观性、灵活性、全面性、有效性.要建立廉政测评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廉政建设地积极性,弘扬廉政地社会氛围,努力把廉洁文化建设渗透到反腐倡廉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三要与时俱进,努力培养一支强大地廉洁文化建设队伍.廉洁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支与时俱进地高素质地文化队伍.据目前地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廉洁文化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且在一些地方已经形成气候,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地需求,特别是缺少专业研究人才和专门地研究机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廉洁文化建设地发展.解决这个问题,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大力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又要下大力气培养本土文化人才,真正把政治素养高、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地优秀人才引进来,培养好,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使他们成为廉洁文化建设地生力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很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 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 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

廉政文化六进具体内容

廉政文化六进工作具体内容 一、进机关 1、总体要求利用读书输廉,歌曲唱廉,活动促廉,谈话警廉,典型导廉,媒体传廉,公开示廉等多种形式,做到“三有八个一”:有固定廉政标语,有廉政文化橱窗或文化墙、文化走廊,有廉政提示桌牌或桌签。看一次廉政教育专题片,读一本廉政书籍,办一期廉政教育体会专栏,对下属单位负责人进行一次廉政谈话,班子集体作一次廉政勤政承诺,举办一次廉政教育专题讲座,对党员上一次廉政党课,开一次廉政教育座谈会”。 2、具体工作任务 (1)建立健全政务公开栏,充实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服务承诺等内容。 (2)收集革命歌曲、廉政歌曲等方面的光盘及警示教育、党员教育方面的光盘。 (3)制作廉政桌签或提示卡置于领导干部办公桌。 (4)开展“廉文荐读”活动,每月由一把手向班子成员推荐阅读1篇廉政文章,副职向分管下属推荐阅读1篇廉政文章,每年结合所阅读的廉政文章写1-2篇心得体会。

(5)设立廉政书籍专柜或廉政书架。柜头贴“廉政书籍”、“廉政书刊”、“廉政报刊”、“清风书刊”等标签。 (6)签订《廉洁从政承诺书》、《家庭助廉承诺书》,发“家庭助廉承诺书”、“致干部家属的一封信”。 (7)编印《***乡(局)廉政文化教育读本》,收集县纪委编发的各期《廉政文化教育读本》 (8)把高台廉政网网址收入单位电脑网址收藏夹。 (9)收集整理与廉政文化、廉政宣传教育相关的图片、照片,装订成册、装入相册或以其他形式展现出来。 (10)在合适地方建成清风墙、廉政文化宣传栏或在有条件的地方命名“清风、清和、清廉、高洁、勤奋”等主题的石刻、亭子、景观等。 (11)制作悬挂廉政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廉政警示牌、宣传牌、格言警句、服务承诺等。 (1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并细化分类、打印封面、装订成册或以其他直观形式整理。如文件资料、安排意见、会议记录、活动通知、党课材料、心得体会、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承诺书、责任书、倡议书、节目单、教育教材等各类与廉政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相关的资料材料。 二、进学校 1、总体要求做到“三有五个一”:有廉政文化橱窗,有廉政文化标语牌,有廉政教育计划。开展一次廉洁主题团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论盐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论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摘要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从远古时期人类自身的生存、社会的进步与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盐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盐及其产品属于广义文化的X畴,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以盐为叙述、理解历史的切入点,探询盐文化丰富的内涵与独具的文化特征,进而构建盐文化学,这是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盐文化内涵特征多科性综合性10多年以来,笔者就中国盐文化的研究问题写过两篇文章,讨论把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1],认为盐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系密切,盐介入了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以及它所表现出的不可思议的魔力,使得我们不得不从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把盐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人类文化现象来重新审视,提出了建立盐文化学科的设想。10多年来,盐文化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种论著先后问世,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对盐业历史的认识与研究。但有关盐文化的各种论著多是从盐在人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具体表象来讨论的,虽然这种研究是盐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和重要内容,却没有将盐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探讨,也很难形成对盐文化的总体认识。本文拟在过去认识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自己对盐文化的内涵、特征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同行专家们的讨论。 一、盐与文化

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接触与认识的盐,是千百年来人类在不断提高认识、改进生产技术与工艺基础上,对盐卤、岩盐、海水、湖水进行工业性生产之后的产品。目前,盐产品种类已达14000多种,除了供民食用外,还广泛地用于工业、农业、渔业、医药业、国防化学工业等众多领域。盐产品在广义文化学的意义上属于文化产品,因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广义文化,《大英百科全书》1974年版的定义是: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版的定义是:“(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的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著名的文化学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曾用一句十分形象的话来概括广义文化:“文化即是长期的 大群体公共人生”[2]。综合上述关于广义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综合。 盐是一种广义的文化产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广义的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实用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属于物质产品,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盐种类(井盐、海盐、岩盐、湖盐)产品往往又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之一,它标志着人类创造力的发展水平;而盐的系列产品和各自功能又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盐属于广义文化产品。作为

廉政文化的含义与基本范畴

廉政文化的含义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主要内涵是从政的思想和道德、从政的社会文化氛围、从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和思想的新发展、新探索,它的核心价值是清廉为民做事。 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 廉政文化,有四个基本范畴,一是指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要求,作用于执政者的内心世界,形成廉洁从政的文化动力;二是指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从政的文化氛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用健康向上、追求清廉的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三是指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文化;四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的社会境界在心理上的一种文化反映。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倡导八好风气 1、; 2、; 3、; 4、; 5、; 6、; 7、; 8、。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党的执政基础,就是包括阶级基础在内的党的群众基础。党员是构成党政干部队伍的基本元素,因此,党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的执政水平,更具体地说是影响着政党执政的合法性程度。腐败之风与廉洁之风这二者之间的取舍,直接关系着党执政的合法性。 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党员是党的事业的承担者和实现者,党的一系列理论、政策都需要党员去实践和执行,因此党员的素质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紧紧联系在一起。党风廉政建设可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不断加强党员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由下至上地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艰巨的任务必须要有我们的党来领导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少不了利益关系、利益矛盾的产生,作为党政干部队伍基本元素的党员,在面对这里些利益关系、利益矛盾的时候应切实做到不为权、为利所动,时刻保持风清气正的作风。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社会学含义 文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从原始人的石器到现代社会的机器人,从兰州街头的拉面馆到美国的麦当劳快餐连锁店,都可以用一个名字来称呼,即文化。文化这一术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社会一词。 汉字“文”与“纹”义相通,即交错画成的线条,这是最原始的花纹,亦即是最早的艺术。文的反面是野,文化是一个过程,是由野变文的过程,亦即由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过程。“文治教化”,文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是指感化、教化。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就是文化。“文化”一词,中国古来已有。古籍《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含有“文化的意思。汉朝刘向的《说苑》也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话,这里,“文化”实际上是指文治教化的意思,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 在文化的发展史上,与食物有关的文化,居于首要地位。英文CULTURE来自拉丁文CULTUS,有耕作的意思,也有为拜神而劳作的意思。它主要的意思是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在古代农业社会里,一般人类的日常生活,都不外乎拜神与耕作这两件事,后来才发展出现代意义的文化和知识。可见,文化既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文化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人是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文化的消费者。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人是文化的产物。人创造文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通过劳动,一通过交往。凡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都可以称为文化。在一定的人口和环境的前提下,劳动以文化的创造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历来是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是心理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所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英国文化人类学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文化的起源》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泰勒认为,文化是人后天获得的广义生活方式的总和,而非天赋本能的东西,同时也含有精神、理念性的价值。它遍及人类行为所及的一切领域。他更多地把文化看作信仰、价值、艺术等精神性的东西。 社会学所讲的文化,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对于复杂纷纭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一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成果的总和。 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这一定义强调了“文化”的核心——精神层面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国最早使用“旅游文化”这个概念是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 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中。 旅游文化概念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题、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内在的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旅游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文化结构中层,精神文化潜沉于文化结构的里层。 旅游文化的结构1:旅游主体文化【文化素养、兴趣爱好、审美观、价值观、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政治主张、思想信仰以及旅游者的职业、生活背景等。】2旅游客体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文艺文化、景观文化等。】3旅游介体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教育文化、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行规制度等。】 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事象纷繁、特征多样,是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统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旅游文化的功能:旅游文化具有10大功能:保存、认知、教化、启智、愉悦、凝聚、交流、经济、审美、规范功能。 旅游文化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法、系统分析法。 研究意义:1 有助于人们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2有助于人们认识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4有助于加强学科建设。5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当代旅游文化特征:1旅游目的的多样化2文化动机、回归自然动机强化 3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4自助游、自由行渐成时尚。 旅游主体消费行为中的主要文化表现:1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生态环境、社会环境)2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生活方式)3中西方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差异表现(在旅游动机强弱上的差异、在旅游需求心理上的差异、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的差异、在旅游方式选择上的差异、在旅游消费支出上的差异、旅游习俗的差异。) 旅游主体审美文化考察:1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A中国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B中

充分认识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是机关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机关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物质、制度、心理的层面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滋生腐败的不良文化。正视不良文化的挑战,制定和落实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长远规划,是构建机关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是提升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的有效途径。以正反两方面典型对比教育为重点,利用组织观看电教片、举办廉政专题讲座、创作评选廉政文化作品、廉政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增强机关党员干部的廉政勤政意识,把反腐倡廉教育寓教于乐,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三)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是和谐机关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谐机关建设需要一个公平正义、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文化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意识,从而在机关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为构建文明和谐机关提供可靠的思想道德保证。 不断丰富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内容 (一)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要注重创新活动载体。因地制宜,创新形式,更好地发挥宣传教育在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感染力,将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与廉政文化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用机关干部职工易于接受、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促进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常规机制的建立。充分运用举办反腐败成果展览、现身说法说纪、公益广告,以及在媒体和局域网上开辟反腐倡廉专栏,拍摄反腐败影视专题片等各种文化手段、形式和载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从而有效地避免教条化、概念化和脱离实际,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形式主义。 (二)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要注重丰富活动内容。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文艺晚会、演讲比赛、书画摄影展等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受到启迪;开展党风宣教月活动和专题学习教育,廉洁承诺签名、党性实践等活动,增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开展教育倡廉、读书思廉、典型导廉、载体传廉、环境示廉等活动,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使廉政文化入脑入心。 (三)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要注重增强文化含量。在构建机关廉政文化中要勇于借鉴,从国内外优秀廉政文化中汲取营养,并结合机关实际,吸收到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中,增加机关廉政文化内涵,形成有机关特色的廉政文化。尤其要善于继承,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增加廉政文化资源,使机关廉政文化不仅具有优秀文化的传统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要结合实际强化实效 (一)注重把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与促进机关科学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把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与促进机关科学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发展第一要务,做到主动介入、深度融入,全心服务、全力支持,达到廉政文化建设和机关发展目标同向、工作同轨。

关于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文化定义的众说纷纭及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方面。因此,对于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定义,进行梳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对由文化定义问题形成的文化定义现象绕道而行。 文化定义现象主要体现在对于文化定义的众多观点上。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关于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竟然已经多达200多种的定义。文化定义本身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 在文化定义现象中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就是各种学科对于文化的不同定义。关于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作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作了一些总结:(1)文化是学而知之的。(2)文化是由构成人类存在的生物学成分、环境科学成分、心理学成分以及历史学成分衍生而来的。(3)文化具有结构。(4)文化分隔为各个方面。(5)文化是动态的。(6)文化是可变的。(7)文化显示出规律性,它可借助科学方法加以分析。(8)文化是个人适应其整个环境的工具,是表达其创造性的手段。他认为:“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描述可以和地图作个比较。地图显然不是一片具体的块,而是特殊地域的抽象表示。地图如果绘制得精确,人们看了它就不会迷失途径。文化如果得到正确的描述,人们就会认识到存在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生活方式,认识这些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最为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在不同学科对于文化的定义方面,诸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语言文学等等,都有许多有益的观点。总的来看,各个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尽管如此,由众多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所产生的文化定义现象,是一个极好的现象,只有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才会有文化研究的发展。而且,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存在,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交融和互补,使人们在理解什么是文化的时候,具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域。 除此以外,在文化定义中,还有一种与此密切相关的现象,就是在对文化进行区别和划分的时候,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关于文化的区分,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在这一点上,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正如我们将社会区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那样,有必要将文化也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同样,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属于文化的领域。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社会的含意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狭义的文化与狭义的社会却有不同的内容。后者是通过持续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而前者如我们上文中提出的定义那样,是产生于人类行动但又独立于这些的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 此外,还有一种关于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的划分。这一区分的代表性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他说:“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人们只须在自己的观察中看到或揭示其连贯一致的东西。人类学家不会去解释任意的行为。然而,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处,人类学家才在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关注隐型文化。隐型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企业文化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企业文化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企业文化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企业文化模式,乃是每一个别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具有特定建构方式的文化体系。它是企业在其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生成若干文化质点,这些文化质点在不断的文化整合过程中成为丛结,进而成为模式、体系。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模式是由企业文化的深层结构,即企业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结构决定的;而企业的目标、制度、作风、风尚等则是由企业文化模式决定的企业文化形态。实际的情形是:企业文化模式的实体只能是指价值观、思维模式、企业精神等,而企业制度、企业民主等,企业实体和企业家及职工(大脑),这是它(文化模式实体)的载体,即三种基本形态;企业文化的三种基本形态亦即企业文化模式的三种基本形态。 表:氏族文化与市场文化的特征比较(略) 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教授J?斯洛坎和J?凯尔在对美国若干家公司进行了调研之后,提出两类不同文化类型(即不同文化模式)的公司特征。据此,再加上其它一些企业文化模式的情形分析,我们可以把握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载体的经营普适性。凡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模式,其组织载体一定是经营性的企业组织,不是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学校、家庭、连队等都不能成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模式的载体,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和条件。不论是氏族型公司还是市场型公司,不管他们在个人与组织间关系上如何不同(一个是亲情关系,一个是合同关系;一个相互有长期承诺,一个只有短期承诺等),或其它方面又有多少区别,也都是一个有独立财产,进行独立生产经营的法人。 反过来说,只要是企业,不论其大、中、小,不论它属于哪个行业,不论它在哪个区域……, 都有其特定的企业文化模式。IBM 有IBM 的企业文化模式,松下有松下的企业文化模式;我国的企业又有我国企业的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第二,生成的长期积淀性。企业文化模式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人为“建立”的。如在个体与组织关系上,不论是氏族型的(对待本公司历史、传统、风格、意识),还是市场型的(对个人利益的依赖,讲究功利主义),都是在企业长期生产实践及其特定文化氛围陶冶下形成并不断复加、累积起来的。氏族型企业,公司和成员之间相互长期承诺,前者对后者提供安全保障;后者对前者忠心耿耿。 这类文化在长期而彻底的社会化过程中促成了公司内部团结。成员遵循传统方式逐步得到晋升,年长的雇员为后来者充当良师益友和榜样,从而使公司文化规范(通过制度、文字、榜样三种载体)得以代代相传,延绵不断,形成日益巩固的文化模式惯性。市场文化型公司的企业文化模式大

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https://www.doczj.com/doc/887799037.html, 2008-3-18 济南日报 关键词:旅游文化概念内涵 摘要: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旅游学理论中,“旅游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它都包含哪些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对此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业界,“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这两个概常常被混为一谈,或者被不恰当的使用。这两个概念在某些词条下各有所指,而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又被用来指称同一类事情。在研究界,这种混淆也一直存在,有些论文标题为论述“文化旅游”,文章内出现的词语却是“旅游文化”,而许多文章标题上冠以论述“旅游文化”,主体内容却是论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和特性,无形中将旅游文化等同于一般社会文化。本文试图首先区别“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侧重点和研究重点以及二者的学科归属,再在此的基础上,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作一些分析。 首先,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为限定词,“文化”为核心词,侧重点在“文化”,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广义的旅游文化包括了文化在旅游中各方面各层次的体现,也指旅游与文化的所有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广谱的概念,类似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我国目前对于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对旅游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属于此类;狭义的旅游文化(touristculture)是指由旅游者活动而引起的文化现象;而“文化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 词,“文化”为限定词,侧重点在“旅游”上,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广谱旅游文化概念系统中的一部分" 其次,二者的研究重点不同。“旅游文化”研究广义层面上关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诸如旅游活动的属性、特征、影响等问题,狭义层面上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研究的重心则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问题等。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第一章 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如下内容: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有哪些特点; 3.文化的类型与形态; 4.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 导言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文化具有地理性、主观性、创造性、时空性、框架性等特点。文化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予以区别。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认知水平下,文化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一定的创意策划予以协助,同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也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展开。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一、文化的含义 关于文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存在仁智之见。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清晰地界定出文化的含义。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三百种的表述。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一)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贲卦·彖传》中有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天生男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意指治国者必察于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明耕作渔猎之时序;且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以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规范,由此推及,以化成天下。宋代程颐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①可见,当时中国人的理解,“文化”是指通过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而对天下民众实施教育感化的一种方法。 “文”与“化”两字合用则在汉朝正式出现。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②意谓圣人治理国家是先利用文化和道德使众人服从,不通,然后才运用武力压服。不难看出,文化是相对于军事战略的一种治国方法。这也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最早的出处。 在此之后,人们大抵就在文治教化、文德昌明的意义上开始了“文化”一词的使用,如六朝齐人王元长在其著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歌颂“大齐”的丰功伟绩时就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泽普汜而无私,法含弘而不杀。”③的句子。西晋诗人 ①程颐. 周易程氏传[M] //李光地. 周易折中. 成都:巴蜀书社,1998:558. ②刘向. 说苑校正[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③王融. 全齐文(第十三卷)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7:286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