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9文学文化常识教案

2017届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9文学文化常识教案

2017届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9文学文化常识教案
2017届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9文学文化常识教案

9.文学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2.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难点: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大家的感受非常真实,这是我们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可为什么会各不相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文学文化常识。

二、要点回顾

文学文化常识主要考查教材中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文体常识,名著阅读的考查以课标推荐的篇目为主,考查点主要有作家名、作品名、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阅读感受等。在考查题型上,选择、填空、简答均有涉及;考查内容更为具体、细致、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常识的要求是:“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对名著阅读的要求是:“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中考试题一方面主要考查作品的主题、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另一方面考查文学常识和文体知识。

三、技法点拨

(一)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贯穿古今中外,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年代,面广、量大,纷繁复杂,单纯依靠机械识记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同学们复习时不妨采用以下方法,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表格法。一般就是把作家按照古代、现当代、外国分成三大类,列表与他们的作品一一对照。如,中国古代的作家、作品,可按年代先后列表,识记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集名、篇名等。这样一一列表,十分清晰,便于识记。

2.网络法。即对单个作家来说,可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对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对作品比较多的作家(指课本中出现的和新课标推荐的名著),可将其作品一一罗列,将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

3.比较法。针对一些自己容易混淆、不易区别的文学常识,可以把它们单列出来,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以强化识记。

(二)名著阅读。

1.读书札记

在课外阅读名著时不能只看不写,不能只读故事情节而不注重人物形象,不能肤浅略读而不深刻分析。要有计划地写读书札记,谈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思想情感和感受启示。

2.体验感悟

对每一部名著的精彩片段都要反复阅读,同时要独立思索,对涉及作品的传统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这样才能有自己真正的阅读体验与感悟。

3.作品延伸

对作品的外延也要了解,如作品中的人物所涉及的典故、歇后语、成语的来源及涵义等。

文体知识相对较为简单,只需把握住古代文体如:古体诗和近体诗、词、曲以及史传文、论说文、应用文,现代文体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和其他实用文体等的梳理和识记即可。

此外,应对文学文化常识题,加强积累也是考生备考的关键。

四、典例精析

1、下面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A.《水浒传》中的鲁达个性鲜明,他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尽显疾恶如仇、有勇有谋的英雄本色。

B.《名人传》分别叙述了德国的贝多芬、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三人伟大而坎坷的一生。

C.《童年》中的朱赫来是外祖父家的房客,他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做任何事都要讲求技巧。

D.《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来到北平后,当上了人力车夫。他省吃俭用地拼了三年,买了第一辆车。

[点拨:《童年》中是房客“好事情”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求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文以载道” 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欧洲学者的评论。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 思考题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常识》教案新人教版

《文学常识》 一、复习目标 1、掌握课文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还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 2、理解重要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识; 3、记住作品的作者、人物、情节等有关内容,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4、结合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写作题,将所读名著内容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二、复习要点 1、掌握课文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还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 2、理解重要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识; 3、了解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一些文化常识:记住作品的作者、人物、情节等有关内容,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4、结合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写作题,将所读名著内容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授课过程 (一)导入: 文学常识主要是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还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还有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识,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一些文化常识。 (二)文学常识的学习(复习)方法主要有: 1、分类法。即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现代、外国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2、网络法。即对一个作家来说,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形成一个知识网,对作品多的作家(课文中出现的)可将其作品罗列,涉及到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 3、表格法。即对一大类作家、作品列表对照。如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可按年代先后列表简记其姓名(字号)、朝代、集名、篇名、佳句……这三各种方法要相互配合使用。 (三)命题思路导航 近几年的中考题,考查范围较广泛,要求按时代了解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按国籍了解外国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熟悉基本篇目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作品出处及评价,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一般体裁常识的阅读要求,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格式,以及常见常用的文化知识。而此部分内容主要靠识记,题型以选择、判断为主。

2016全国课标卷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教案(附新教材高中语文总复习文化常识答案)

2016全国课标卷高考一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附新教材高中语文总复习文化常识答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被尊称为“经”,人所共知。但是,为何叫“经”?一般人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本来是指编织的竖线。《说文·糸部》:“经,织从(纵)丝也。从‘糸’,‘巠’声。”(从段注及王筠句读本)段玉裁注:“织之从(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徐灝笺:“盖织以经为主而后纬加之,经者所以织也,经,其常也。戴氏侗曰:凡为布帛,必先经而后纬,故‘经始、经营、经常’之义生焉。”纺织前,先把竖线设置在织机两端的横杠上,使它们与横杠垂直排列,并固定不动,以便纬线来回编织,这些竖线就是经线,“经”正因为它是竖向(纵向)的而得名。 上古时期的书籍,是使用竹简、木片作为载体的。这些用来写作的竹简、木片,需要用柔软而坚韧的线绳之类加以编联,才能成篇。《论衡·量知》:“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章太炎《国学讲演录》:“今人书册用纸,贯之以线。古代无纸,以青丝贯竹简为之。用绳贯穿,故谓之经。”这样,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开始把书籍、文章称为“经”,如《墨子》中有《经》上、下篇,又有《经说》上、下篇。《淮南子·本经》:“经,书也。” 由于经线是编织的枢纽、关键,“经”就引申指常行的义理、准则。《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高诱注:“经,理也。”《易·上经》陆德明释文:“经者,法也。”同时,经线是固定不动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纵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这样,“经”字也就有了“恒常”的意思。《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孔颖达疏:“‘经’训‘常’也、‘法’也。”于是,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被称为“经”。这些书之所以具有权威性,是因为其中所讲的道理可以成为人们平常行事或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则且不可随意更易,而这也正是它们被称为“经”的原因。 《春秋繁露·重政》:“经、传,大本也。”于是乎,诸子中的主要各家都有了经书。例如:儒家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道家有《道德经》;法家李悝作《法经》六篇,《韩非子》书中《内储说》和《外储说》诸篇中有“经”和“说”两部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书七部,称为“医经”;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被后人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可见,被奉为经典的著作,几乎各个门类、每种学派都有,正如谢觉哉《关于相猪》一文所说:“相马有马经,相牛有牛经,相猪也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学常识专题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专题复习教案 备考必读 【考点明示】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能力层级:A 【考点解读】 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所处时代、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有关内容。所谓“文学体裁”,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 【考情分析】 就文学常识这一考点来说,虽然《考试大纲》规定了比较详细的考查内容,但实际上,每年考查的力度都不大,特别是近些年来,考查的形式基本上是与名句名篇的默写放在一起考查的,且令非常小。应该说,这不是高考命题人关注的“热点”,“新课程”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考点已做了删除的改动,其考查的意义不言而喻。 【复习指津】 文学常识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但很多学生认为文学常识内容多、分值小,花太多时间去记不太划算,倒不如记一两个近义词或成语,于是就放弃。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文学常识固然内容多,但只要有巧妙灵活的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轻松而又高效率地记住。先向大家介绍几种好的记忆方法: 一、穿针引线法如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用这条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图: 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一根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查究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记忆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联想法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有多种,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接近联想也叫相关联想,即由某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运用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道理也一样,好处就在于牵一能知十,甚至百,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很多人会用,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春季高考试题-天津市2017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考试题C

2016年天津市高等院校春季招生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C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共56分) —、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狡黠.(xiá)戕.害(qiāng)茕.茕孑立(qíng)焚膏继晷.(guǐ) B. 狩.猎(shòu)逡.巡(jǜn)一叶扁.舟(piān)色厉内荏(rěn) C. 殒.命(yǚn)纤.细(xiān)高屋建瓴.(líng)断壁残垣.(yuán) D. 窥.测(kuì)联袂.(jué)天崩地坼.(chè)循规蹈矩.(jǚ)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凭心而论鬼蜮伎俩缉拿归案流连忘返 B. 轻歌慢舞委屈求全度过难关人情世故 C. 鞭辟入理绿草如茵徇私舞弊怨天尤人 D. 跌宕起伏歌功诵德食不裹腹恰如其份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 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往 往是弄巧成拙。 C. 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设的一件件色泽盈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之世界各地客商 的青睐。 D. 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 观众的一片喝彩。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第一页 A. 康熙、乾隆时期,拙政园的一部分曾一度为担任苏州织造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购得,后转赠给 他的内弟李煦。 B. 海洋生物专家介绍,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和推广,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C. 我国现行医疗制度、医患关系、病人权利及医疗事故的鉴定任然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 D. 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大学里的青年师生为主,企业里的设计者也有。 5.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②其实,多媒体技术并不神秘,兴许您已经见过她的芳踪了。 ③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 ④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A. 夸张比喻排比反问 B. 夸张拟人比喻反问 C. 对偶拟人比喻设问 D. 对偶比喻排比设问 6. 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变为四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科学技术从来就是双刃剑,(a它带来人类巨大进步,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B它 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也必然会带来人类巨大的进步。)但是,历史已雄辩地证明,只要我们始终遵循自然界规律,它终将造福人类。 ②我寻找着古战场的遗迹。(a 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现。b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悲 壮的历史画。)我想起了镇守边关的戚继光,想起抵御清兵的李自成。 A. ①a②a B. ①a②b C. ①b②a D. ①b②b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 第二页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 学习目标 基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学习重点 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学常识,如古代授官、称谓等 学习难点 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 一课时 知识链接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

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专题复习教案

文学常识 备考必读 【考点明示】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能力层级: A 【考点解读】 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 所处时代、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 品体裁及作品有关内容。所谓“文学体裁”,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 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 【考情分析】 就文学常识这一考点来说,虽然《考试大纲》规定了比较详细的考查内容,但实际上, 每年考查的力度都不大,特别是近些年来,考查的形式基本上是与名句名篇的默写放在一起 考查的,且令非常小。应该说,这不是高考命题人关注的“热点”,“新课程”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考点已做了删除的改动,其考查的意义不言而喻。 【复习指津】 文学常识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但很多学生认为文学常识内容多、分值小,花太多时间去记不太划算,倒不如记一两个近义词或成语,于是就放弃。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文学常识固然内容多,但只要有巧妙灵活的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轻松 而又高效率地记住。先向大家介绍几种好的记忆方法: 一、穿针引线法如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用这条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 现象这些针,请看下图: 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一根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查究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 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记忆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联想法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有多种,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接近联想也叫相关联想,即由某事物想到与之相 关的另一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触一而发十, 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运用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道理也一样,好处就在于牵一能知十,甚至百,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很多人会用,在这 里就不再赘述了。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淄博五中2017届高三10月份第一次质检试题 高三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真谛取缔孝悌瓜熟蒂落有的放矢 B. 包庇奴婢媲美筚路蓝缕刚愎自用 C. 驿站后裔臆断神采奕奕自怨自艾 D. 嗜好对峙吞噬恃才傲物舐犊情深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彷徨愁怨寂寥静默凄婉惆伥 B. 寒暄精捍曲意逢迎各行其事 C. 睿智禀赋重蹈覆辙趋善避恶 D. 辩难商榷典藉满架山清水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 爸爸工资不高,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拮据,但他们兄弟二人都很懂事,让枣推...梨.,关系融洽,很受邻居们喜爱。 B. 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 ....,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C. 小李考虑问题总是出于公心,勇担责任,从不患得患失 ....,所以在这个有着十年奋斗历程的团队中威望很高。 D. 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 高自卑 ...之感油然而生。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 B. 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人不得不思考, 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C. 蝴蝶纵有千般不是,还是有一桩长处:不做室中物!飞,则飞于野;舞,则舞于田。 D. “血战长空”以独特视角关注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真实历史,剧中主要角色均有历史原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几年,食品药品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被媒体接连曝光,不同的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质疑。 B.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北京永定河西岸盛大开幕,对于513公顷的园博园,为了方便游客,专门开设了电瓶车专线。

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7年高考新考纲全国卷模拟试题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探更广地认识世界。(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维。那时候,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doc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 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 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 然后就戊子年,2071 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 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 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 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 ——庾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 清楚的区别开。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 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 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文学常识专题教案

文学常识专题教案 高考考点: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阐释: 1 中国古代作家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 2 作家的代表作及艺术风格 3 某些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 4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5 在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文学运动 知识梳理: A 中国历史时期及主要文学样式: 先秦:诗经、楚辞、诸子散文 两汉魏晋南北朝:史记、乐府、五言诗 唐宋元明清: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B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途径: 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代散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散文 明初诗文三大家(宋廉、刘基、高启) 明清散文明中叶“唐宋派”散文(归有光为代表) 明末“公安派”散文(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清代“桐城派”散文(方苞、姚鼐、刘大魁) C 历年高考涉及的中外作家前十位统计: 中国古代: 司马迁(13) 杜甫(13) 曹雪芹(9) 李白(8) 施耐庵(7) 韩愈(6)欧阳修(6) 王安石(6) 文天祥(6) 蒲松龄(6) 中国现代: 鲁迅(50) 矛盾(10) 毛泽东(9) 曹禺(8) 孙犁(8) 叶圣陶(7) 郭沫若(6) 李季(6) 夏衍(5) 贺敬之(5) 外国: 巴尔扎克(10) 契诃夫(9) 都德(7) 莫泊桑(7) 莎士比亚(4) 果戈理(4) 高尔基(4) 安徒生(3) 马克?吐温(3) 伏契克(3) 塞万提斯(3) D 历年高考涉及的文学作品前十位统计: 中国古代: 梦游天姥吟留别(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 六国论(4) 窦娥冤(4) 过秦论(3) 孔雀东南飞(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 林黛玉进贾府(3) 岳阳楼记(3) 石钟山记(3) 中国现代: 祝福(8) 荷花淀(7) 雷雨(6) 阿Q正传(5) 狂人日记(5) 夜(4) 春蚕(4) 荷塘月色(4) 包身工(4) 王贵与李香香(4) 外国: 守财奴(7) 装在套子里的人(5) 项链(4) 变色龙(4) 威尼斯商人(4) 母亲(3) 死魂灵(3) 竞选洲长(2) 柏林之围(2) 最后一课(2) 方法指导:

2017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2017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3分,共4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抱厦(shà)包庇(bì)聒噪(gūo)不违农时(wéi) B.付梓(zǐ)瞭望(liào)榫头(sǔn)萎靡不振(mí) C.装帧(zhèng)鹧鸪(gū)孱头(càn)是非曲直(qǔ) D.新正(zhēng)济南(jǐ)茎叶(jīng)草菅人命(j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厢房针砭甘拜下锋安之若素 B.避讳伶俐礼尚往来终南捷径 C.振动鱼翘幅员辽阔残羹冷炙 D.尺牍砥砺细枝末节倍受观注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纪念朱德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____,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_____,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②这是党中央针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的时代回答,而“创新”驱动下的纪检监察事业,亦回应着新的历史时期的现实_____。 ③清宫田藏元代水利专家、画家任仁发《五王归醉图卷》,成交价3.036亿元,不仅刷新了个人作品拍卖纪录,也被____可能成为今年“最贵的拍品”。 A.信仰信念要求预估B.信念信仰诉求预估 C.信仰信念诉求预测D.信念信仰要求预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到底扶持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企业锋芒毕露. B.上海地铁日均客流达千万级别,特别是早高峰时段常常人满为患,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一环肯定是以保障客流运送为前提,“丢书大作战”在此时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1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根据“重点”中的要求,这节课我们通过实例的训练,要求具有如下的能力: 1、判断语文常识正误的能力。 2、分析语文常识的能力。 3、有关语文常识的选择与填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语文常识包括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体知识重点掌握的是: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详略;说明对象、特征、方法;议论的论点、论据、论证。文学常识重点掌握的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基本知识;课本基本篇目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化常识重点掌握教材中涉及到的日常生活经常应用的文化常识。 难点: 识记和分析 预习要求: 1、阅读中考指要,初步了解文学常识专题所要掌握的内容。 2、完成中考指要中的相关习题。 3、摘录疑难问题,准备课堂交流。 教学过程:你好 一、明确要求: 1、了解重要作家的有关情况(包括姓名、朝代或国籍、主要作品及其出处等)。重点掌握的作家: 中国现代作家:鲁迅、茅盾、老舍、朱自清、冰心、赵树理、周立波、吴伯箫、臧克家、鲁彦、魏巍、杨朔、王愿坚等。 中国古代作家:孔子、孟子、左丘明、韩非、司马迁、陶渊明、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范仲淹、苏轼、施耐庵、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等。 外国作家:安徒生、都德、契诃夫、莫泊桑、高尔基、马克·吐温、奥斯特洛夫斯基等。

2、了解文体知识(主要了解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及古代诗、词、曲等有关知识) 3、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古代重要的作品的有关知识(包括作品主题或故事主人公等)。重点了解的作品有:《诗经》、《论语》、《左传》、《战国策》、《孟子》、《列子》、《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著作。 4、了解并掌握初中课本中出现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有关知识(包括作品主题或故事的人物及主人公等)。如《分马》、《同志的信任》、《在烈日和暴雨下》、《变色龙》、《老杨同志》、《孔乙已》、《范进中举》、《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勒》 5、文体知识应重点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详略; ②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 ③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 ④应用文的格式、种类等。 6、文化知识应重点掌握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文化常识。 以上6条所涉及的语文常识需要朗读,不可忽视。 二、例题选讲: 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有些故事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B、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联系的,交错使用。 C、从文学常识的角度来看,《孔乙已》和《我的叔叔于勒》有三点相同:作品中的“我”都不是作者本人;都是短篇小说;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D、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人物;祥子是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人物;杨白劳是歌剧《白毛女》中的人物。 分析: 本题以选择题型考查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由于四个选项涉及的考点面较广,考生平时若识记没有到位,就易选错。回答本题的正确方式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将四个选项横向比较,找出疑点,再确证。C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全国卷) (2)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全国卷) (2)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