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文学常识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文学常识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文学常识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文学常识复习教案

复习年前所学的古文

1、诵读古文,达到熟练诵读的效果;

2、文学常识巩固,熟练掌握各个文言文的作者(包括字、号等)、年代、出处、编者等。学习本学期的课外古诗词

1、文学常识;

2、诗歌分析;

3、重点诗句理解;

4、古诗背诵;

练习巩固: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幽篁.()平姜.()渝.州()涧.边()

岐.王()杳.杳()荷.笠()风骚.()

二.文学常识填空

1.《山中杂诗》的作者是南朝文学家。

2.《竹里馆》选自《》,作者,是朝著名诗人。

3.李白,字,唐代著名诗人,有“”的美称。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有《》、《》、《》等,本册语文书中我们又接触了两首,它们分别是《》和《》,两诗均出自《》。

4.《逢入京使》是(填朝代)著名(填派别)诗人(填名字)的思乡怀亲之作。

5.韦应物,唐代诗人。《滁州西涧》是他诗中的佳作。其中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

6.素有“”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有《》、《》、《》等,本学年我们又学了一首《》。

7.赵翼,字,号,阳糊人,朝著名史学家,着有《》。本次我们学的《论诗》出自《》。

二、完成诗词填空(6分)

欢迎走进语文世界!在这里,你会看见许多奇幻美好的东西。在《山中杂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山际见来烟,;深林人不知,的美丽景色;也会领略到春潮带雨晚来急,的山中景色。这里还有花木兰万里赴戎机,,朔气传金柝,的驰骋沙场的情形;还有有了

约定但好友迟迟没有到来的“有约不来过夜半,”的无聊心情。

三、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对的打“”,错误的打“×”(14分)

1.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吴均的《山中杂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其中最有趣的诗句“云从窗里出”说的是云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王维的诗《竹里馆》是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全诗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峨眉山月歌》是杜甫的作品,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分别为峨眉、平姜、清溪、三峡和渝州,构思精巧,不着痕迹。()

4.《春夜洛城闻笛》是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引起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而作。()

5.《逢入京使》是诗人赴安西途中所作,全诗率兴而成,用语自然本色,韵味淳厚隽永。()

6.《口技》的作者是清代的张潮()

7.赵翼的《论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四、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试判断下列诗句哪些运用了对偶?

1.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4.歧王宅前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运用了对偶句的有:

五、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如比喻、对偶、夸张、借代、拟人等等)

1.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六.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山际

..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独坐幽篁

..里()弹琴复长啸.()

谁家玉笛暗.飞声()何人不起故园

..情()

路漫漫

..泪不干()..()双袖龙钟

凭.君传语报平安()()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

..鸣()

野渡

..无人舟自横()()

苍苍

..钟声晚()..竹林寺()杳杳

荷.笠带斜阳()各领风骚

..数百年()独怜.幽草涧边生()不能称.前时之所闻()

自是

..众人矣()

..()()泯然

..指物作诗立就

惟.问女叹息()万里赴戎机

..()

赏赐百千强.()策勋

..十二转()

但当涉猎

....()..()即更刮目相待

卿今当涂

..耳()

..掌事()见往事

肃遂.拜蒙母()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一狼洞.其中()

恐前后受其敌.()

六、解释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卿今当涂掌事

卿言多务,孰若孤?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夸父与日逐走。

北饮大泽。问其故。

孰为汝多知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气后也。止增笑耳。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复习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试题 一、古诗文默写。(24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足蒸暑土气,。 (4),非是藉秋风。 (5)《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写出莲的高洁、庄重的句子是:, 。 (6)《木兰诗》中写出了木兰征战生活艰苦及战场气氛悲凉的语句是, 。 (7)征蓬出汉塞,。(8)乱入池中看不见,。 (9)江山如此多娇,。(10)无情有恨无人觉,。 (11)日暮乡关何处是,。(12)多谢浣溪人不折,。(13),赢得生前身后名。(14),但惜夏日长。 (15),关山度若飞。(16)待到山花烂漫时,。 (17)雨昏青草湖边过,。 (18).俱往矣,,。 (19).妇姑荷箪食,。 (20).,。沙场秋点兵。 二.名言警句积累。(6分) 1。根据下面内容,各写一句名言警句。(4分) 珍惜时间:

勤奋学习: 勤劳俭朴: 诊视友谊: 2.①请写出你所喜欢的两句有关面对困难的名言、警句或格言。(1分) ②写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1分) 三、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1)蔽林间窥.之()(2)稍.出近之()(3)蹄.之( ) (4)技止.此耳( )(5)以为且噬.己也()(6)益.习其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3分)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4分) 虎见之———————— 5、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2分) 6、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7、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课外古诗词背诵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常识》教案新人教版

《文学常识》 一、复习目标 1、掌握课文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还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 2、理解重要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识; 3、记住作品的作者、人物、情节等有关内容,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4、结合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写作题,将所读名著内容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二、复习要点 1、掌握课文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还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 2、理解重要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识; 3、了解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一些文化常识:记住作品的作者、人物、情节等有关内容,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4、结合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写作题,将所读名著内容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授课过程 (一)导入: 文学常识主要是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还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还有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识,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一些文化常识。 (二)文学常识的学习(复习)方法主要有: 1、分类法。即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现代、外国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2、网络法。即对一个作家来说,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形成一个知识网,对作品多的作家(课文中出现的)可将其作品罗列,涉及到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 3、表格法。即对一大类作家、作品列表对照。如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可按年代先后列表简记其姓名(字号)、朝代、集名、篇名、佳句……这三各种方法要相互配合使用。 (三)命题思路导航 近几年的中考题,考查范围较广泛,要求按时代了解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按国籍了解外国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熟悉基本篇目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作品出处及评价,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一般体裁常识的阅读要求,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格式,以及常见常用的文化知识。而此部分内容主要靠识记,题型以选择、判断为主。

文学常识教案1

课时计划 第课时第周星期(月日)

等着手,现代文学要抓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传统六大家的文学成就外。还得注意沈从文、徐自摩、闻一多、朱自清等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 三、古代文学体裁集释 1.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2.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3.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4.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5.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6.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7.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8.序、践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试题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试题 杜建录 一、古诗文默写。(24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足蒸暑土气,。 (4),非是藉秋风。 (5)《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写出莲的高洁、庄重的句子是:, 。 (6)《木兰诗》中写出了木兰征战生活艰苦及战场气氛悲凉的语句是, 。 (7)征蓬出汉塞,。(8)乱入池中看不见,。(9)江山如此多娇,。(10)无情有恨无人觉,。(11)日暮乡关何处是,。(12)多谢浣溪人不折,。(13),赢得生前身后名。(14),但惜夏日长。(15),关山度若飞。(16)待到山花烂漫时,。(17)雨昏青草湖边过,。 (18).俱往矣,,。 (19).妇姑荷箪食,。 (20). ,。沙场秋点兵。 二.名言警句积累。(6分) 1。根据下面内容,各写一句名言警句。(4分) 珍惜时间: 勤奋学习: 勤劳俭朴: 诊视友谊:

2.①请写出你所喜欢的两句有关面对困难的名言、警句或格言。(1分) ②写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1分) 三、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 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1)蔽林间窥.之()(2)稍.出近之()(3)蹄.之( ) (4)技止.此耳( )(5)以为且噬.己也()(6)益.习其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3分)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4分) 虎见之———————— 5、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 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2分) 6、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7、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8、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四,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4、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卖油翁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学常识专题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专题复习教案 备考必读 【考点明示】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能力层级:A 【考点解读】 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所处时代、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有关内容。所谓“文学体裁”,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 【考情分析】 就文学常识这一考点来说,虽然《考试大纲》规定了比较详细的考查内容,但实际上,每年考查的力度都不大,特别是近些年来,考查的形式基本上是与名句名篇的默写放在一起考查的,且令非常小。应该说,这不是高考命题人关注的“热点”,“新课程”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考点已做了删除的改动,其考查的意义不言而喻。 【复习指津】 文学常识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但很多学生认为文学常识内容多、分值小,花太多时间去记不太划算,倒不如记一两个近义词或成语,于是就放弃。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文学常识固然内容多,但只要有巧妙灵活的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轻松而又高效率地记住。先向大家介绍几种好的记忆方法: 一、穿针引线法如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用这条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图: 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一根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查究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记忆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联想法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有多种,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接近联想也叫相关联想,即由某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运用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道理也一样,好处就在于牵一能知十,甚至百,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很多人会用,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古诗文专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古诗文专项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古诗文) 5.《伤仲永》 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 一、词语积累。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 (二)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 然: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三)重点字词解释。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 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 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四)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 2.宾客其父: 3.利其然: 4.父异焉: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问题探究。 1..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为什么祥写方仲永才能初现时的情形?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4.“余闻之也久”在本文叙事中有何作用? 5.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之情。 第二部分:比较阅读 比较一 【甲】《伤仲永》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本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4、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卖油翁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专题复习教案

文学常识 备考必读 【考点明示】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能力层级: A 【考点解读】 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 所处时代、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 品体裁及作品有关内容。所谓“文学体裁”,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 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 【考情分析】 就文学常识这一考点来说,虽然《考试大纲》规定了比较详细的考查内容,但实际上, 每年考查的力度都不大,特别是近些年来,考查的形式基本上是与名句名篇的默写放在一起 考查的,且令非常小。应该说,这不是高考命题人关注的“热点”,“新课程”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考点已做了删除的改动,其考查的意义不言而喻。 【复习指津】 文学常识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但很多学生认为文学常识内容多、分值小,花太多时间去记不太划算,倒不如记一两个近义词或成语,于是就放弃。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文学常识固然内容多,但只要有巧妙灵活的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轻松 而又高效率地记住。先向大家介绍几种好的记忆方法: 一、穿针引线法如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用这条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 现象这些针,请看下图: 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一根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查究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 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记忆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联想法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有多种,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接近联想也叫相关联想,即由某事物想到与之相 关的另一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触一而发十, 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运用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道理也一样,好处就在于牵一能知十,甚至百,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很多人会用,在这 里就不再赘述了。

初一语文下册重点古诗文知识总复习

初一语文下册重点古诗文知识总复习(部编本)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 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6、但:只,只是 7、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现在 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 《木兰诗》 一、重点字词 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2.唯: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3.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4.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5.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为了。市,买。 6.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7.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的关塞山岭。度,越过。 8.策勋十二转:级最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9.赏赐千百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10.不用:不愿做。28.愿驰千里足:希望驰骋千里马。31.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教案资料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 (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________,“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 ;请写出另外一个好汉的外号及故事的名称(如武松打虎)________ 。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________ 。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10、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12、______________ ,得来全不费功夫。 13、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14、海上升明月,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几度夕阳红。16、海阔凭鱼跃,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文化常识 以下88道题为常考文学常识及平时考试重点知识汇总。 13、康熙皇帝的庙号是(__________)。 14、《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__________)。 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出自古诗《__________》。 16、宋代的代表性刑罚是(__________)。 17、“山外青山楼外楼”在原诗《题临安邸》中的下句是(__________)。 18、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__________)。 19、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__________)。 20、“死去元知万事空”下一句是(__________)。 21、普利策奖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大奖。 22、成语“不入虎穴”,下一句是(__________)。 23、我国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是(__________)。24、《悲惨世界》的作者是(__________)。 25、目前人类已知的最软的石头是(__________)。 26、《全唐诗》收录的是唐代(__________多首诗)。 2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者是(__________)。

七年级下古诗文总复习题及答案

专题一古诗文默写 一、默写吴均的《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2.诗中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3.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二、默写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三、默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嵋山月半轮秋;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影入平羌江水流。 2.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默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五、默写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六、默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中表达诗人恬淡胸襟的两句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诗中蕴含诗人因多病无所作为的忧伤情怀的两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默写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完整word版)部编本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

七年级下册 目录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木兰诗 3、卖油翁(欧阳修) 4、陋室铭(刘禹锡) 5、爱莲说(周敦颐) 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7、望岳(杜甫) 8、登飞来峰(王安石) 9、游山西村(陆游) 10、己亥杂诗(龚自珍) 11、河中石兽(纪昀) 12、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晚春(韩愈) 泊秦淮(杜牧) 贾生(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约客(赵师秀)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

文学常识专题教案

文学常识专题教案 高考考点: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阐释: 1 中国古代作家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 2 作家的代表作及艺术风格 3 某些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 4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5 在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文学运动 知识梳理: A 中国历史时期及主要文学样式: 先秦:诗经、楚辞、诸子散文 两汉魏晋南北朝:史记、乐府、五言诗 唐宋元明清: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B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途径: 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代散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散文 明初诗文三大家(宋廉、刘基、高启) 明清散文明中叶“唐宋派”散文(归有光为代表) 明末“公安派”散文(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清代“桐城派”散文(方苞、姚鼐、刘大魁) C 历年高考涉及的中外作家前十位统计: 中国古代: 司马迁(13) 杜甫(13) 曹雪芹(9) 李白(8) 施耐庵(7) 韩愈(6)欧阳修(6) 王安石(6) 文天祥(6) 蒲松龄(6) 中国现代: 鲁迅(50) 矛盾(10) 毛泽东(9) 曹禺(8) 孙犁(8) 叶圣陶(7) 郭沫若(6) 李季(6) 夏衍(5) 贺敬之(5) 外国: 巴尔扎克(10) 契诃夫(9) 都德(7) 莫泊桑(7) 莎士比亚(4) 果戈理(4) 高尔基(4) 安徒生(3) 马克?吐温(3) 伏契克(3) 塞万提斯(3) D 历年高考涉及的文学作品前十位统计: 中国古代: 梦游天姥吟留别(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 六国论(4) 窦娥冤(4) 过秦论(3) 孔雀东南飞(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 林黛玉进贾府(3) 岳阳楼记(3) 石钟山记(3) 中国现代: 祝福(8) 荷花淀(7) 雷雨(6) 阿Q正传(5) 狂人日记(5) 夜(4) 春蚕(4) 荷塘月色(4) 包身工(4) 王贵与李香香(4) 外国: 守财奴(7) 装在套子里的人(5) 项链(4) 变色龙(4) 威尼斯商人(4) 母亲(3) 死魂灵(3) 竞选洲长(2) 柏林之围(2) 最后一课(2) 方法指导: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 第一单元《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字,晚号;是北宋家、家和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还家( ) ..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根据“重点”中的要求,这节课我们通过实例的训练,要求具有如下的能力: 1、判断语文常识正误的能力。 2、分析语文常识的能力。 3、有关语文常识的选择与填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语文常识包括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体知识重点掌握的是: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详略;说明对象、特征、方法;议论的论点、论据、论证。文学常识重点掌握的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基本知识;课本基本篇目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化常识重点掌握教材中涉及到的日常生活经常应用的文化常识。 难点: 识记和分析 预习要求: 1、阅读中考指要,初步了解文学常识专题所要掌握的内容。 2、完成中考指要中的相关习题。 3、摘录疑难问题,准备课堂交流。 教学过程:你好 一、明确要求: 1、了解重要作家的有关情况(包括姓名、朝代或国籍、主要作品及其出处等)。重点掌握的作家: 中国现代作家:鲁迅、茅盾、老舍、朱自清、冰心、赵树理、周立波、吴伯箫、臧克家、鲁彦、魏巍、杨朔、王愿坚等。 中国古代作家:孔子、孟子、左丘明、韩非、司马迁、陶渊明、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范仲淹、苏轼、施耐庵、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等。 外国作家:安徒生、都德、契诃夫、莫泊桑、高尔基、马克·吐温、奥斯特洛夫斯基等。

2、了解文体知识(主要了解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及古代诗、词、曲等有关知识) 3、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古代重要的作品的有关知识(包括作品主题或故事主人公等)。重点了解的作品有:《诗经》、《论语》、《左传》、《战国策》、《孟子》、《列子》、《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著作。 4、了解并掌握初中课本中出现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有关知识(包括作品主题或故事的人物及主人公等)。如《分马》、《同志的信任》、《在烈日和暴雨下》、《变色龙》、《老杨同志》、《孔乙已》、《范进中举》、《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勒》 5、文体知识应重点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详略; ②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 ③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 ④应用文的格式、种类等。 6、文化知识应重点掌握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文化常识。 以上6条所涉及的语文常识需要朗读,不可忽视。 二、例题选讲: 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有些故事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B、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联系的,交错使用。 C、从文学常识的角度来看,《孔乙已》和《我的叔叔于勒》有三点相同:作品中的“我”都不是作者本人;都是短篇小说;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D、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人物;祥子是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人物;杨白劳是歌剧《白毛女》中的人物。 分析: 本题以选择题型考查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由于四个选项涉及的考点面较广,考生平时若识记没有到位,就易选错。回答本题的正确方式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将四个选项横向比较,找出疑点,再确证。C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4、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初,权谓wèi 吕蒙曰:“卿qīng 今当dāng 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cí 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gū岂qǐ欲yù卿qīng 治经为博士邪y é!但当涉shè猎liè , 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shú若ruò孤gū?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yì 。” 蒙乃始就学。及鲁lǔ肃sù 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í更g ēng 刮目相待,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 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

(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jī杼zhù声,唯wéi 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yì无所思,女亦yì 无所忆。昨夜 见军帖ti ě,可kè汗hán 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ju àn 卷ju àn 有爷名。阿爷无 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 马,从此替tì 爷征。 东市买骏jùn 马,西市买鞍ān 鞯jiān ,南市买辔pèi 头tóu ,北市买长鞭。旦dàn 辞cí爷娘去,暮mù宿s ù 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 ān 溅ji 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 y ān 山胡骑j ì 鸣啾啾。 万里赴fù戎róng 机jī,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chuán 金jīn 柝tuò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勋xūn 十二转zhuǎn ,赏shǎng 赐cì 百千

文学常识教案

文学常识教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课时计划 第课时第周星期(月日)

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着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着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3.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4.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5.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6.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7.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8.序、践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着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9.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