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复习文学常识教案新部编本

中考复习文学常识教案新部编本

中考复习文学常识教案新部编本
中考复习文学常识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中考复习《文体和文学常识》

一、知识要点复习:

内容涉及面较广泛。一是文体知识: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说明文(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应用文(书信、电报、规则、计划、总结)等常识。二是文学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还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还有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识,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一些文化常识。

文学常识具体的学习(复习)方法如下:

文学常识的学习(复习)方法主要有:

一、分类法。即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现代、外国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二、网络法。即对一个作家来说,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形成一个知识网,对作品多的作家(课文中出现的)可将其作品罗列,涉及到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

三、表格法。即对一大类作家、作品列表对照。如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可按年代先后列表简记其姓名(字号)、朝代、集名、篇名、佳句……这三各种方法要相互配合使用。

二、命题思路导航

近几年的中考题,考查范围较广泛,要求按时代了解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按国籍了解外国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熟悉基本篇目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作品出处及评价,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一般体裁常识的阅读要求,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格式,以及常见常用的文化知识。而此部分内容主要靠识记,题型以选择、判断为主。

随着现在中考对文体常识的知识内容的淡化,越来越注重文学常识的考查。那么结合中考实际,谈一谈文学常识作为考点最常见的题型有:①填空题,如闻一多______,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判断题,如: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是:A.《陈涉世家》选自《史记》,这是我国第—部编年体通史。B.韩非,是战国时代的重要作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③选择题,如选出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A.《皇帝的新装》——童话——安徒生——丹麦B.《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法国……④综合题。经常出现在文段阅读题中,这种题考的范围较大,可考文章的出处,文体特点,文体的分类、要素等。

要掌握好文学常识,要做到能抓住主要内容,识记完整准确,经常复习,同遗忘做斗争。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捕蛇者说》选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B.《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C.《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分析】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古今外的著名作家、作品的了解情况。这种题型是语文常识类考查最常见的形式。本题涉及到如下内容:题目、作家、出自何处以及体裁等,因出题往往将文体、文学知识揉在一起,因此,需要逐项分析。经分析可以看出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而C项中“《苏州园林》”的作者应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叶圣陶”。

【答案】正确答案是C。

【说明】做这类文学常识的中考试题,不仅要牢记初中六册中重点课文、出处、作者及作家的基本情况,还要扩大知识面并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例2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两表酬三顾,一对定千秋”,说的是诸葛亮和周瑜的事。

B.袭人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C.《复活》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西施是春秋时吴国的美女。

D.科举考试中,在县里或府里参加乡试,考取的人叫“举人”。

【分析】本题属于拓宽加深题,A项中“两表”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拜见孔明之事,“一对”指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或指《隆中对》一文。总之,这幅对联中的典故没有一件与周瑜有关。故A项错误;C项中《复活》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西施则是春秋时越国的美女,故C项错;D项中考“举人”的乡试应在省里举行,在县或府里举行的是院试,考取的人叫“秀才”,故D项也是错的。只有B 项说法正确。

【答案】正确答案是B。

【说明】这类型试题意在考查考生知识库存量,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难度,但很多知识与课文内容有关,学生稍加留心加上平时的课外积累,应该可以回答。

四、中考模拟演练: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出师表》、《捕蛇者说》、《陋室铭》中的“记”、“表”、说”、“铭”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其中“表”是奏议的一种。

B.成语“一鼓作气”、“鸿鹄之志”分别出自《左传?曹刿论战》和《史记?陈涉世家》。

C.《范进中举》选自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

D.《天净沙?秋思》和《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元曲,其中“天净沙”、“山坡羊”是曲牌名,“秋思”、“潼关怀古”是题目。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中,有个“倒拔垂杨柳”的好汉,他的名字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出自《西游记》,请你用概括的语言,再写出其中一个有孙悟空故事的名字:

3.选出说法有错的一项()

A.《望天门山》《渭城曲》《春夜喜雨》都是唐朝诗人写的诗歌。

B.《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C.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讳疾忌医”分别出自于《曹刿论战》《口技》《扁鹊见蔡桓公》。

D.《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样子》。

4.课文、作者、国籍(或朝代)搭配错误的是()

A.《范进中举》施耐庵明朝

B.《“友邦惊诧”论》鲁迅中国

C.《中国石拱桥》茅以升中国

D.《变色龙》契诃夫俄国

5.下面的句子,诗文、题目、作者、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李白——宋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都德和莫泊桑都是法国的著名的文学家,他们都有著名短篇小说被翻译成中文。

B.李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人称“诗仙”,《明月几时有》是他的作品。

C.《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都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的短篇小说集。

D.《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陌上桑》选自于《诗经》。

7.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B.《春》是抒情散文,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

C.《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D.书信结尾的“此致”,一般在正文后另起—行空两格写;“敬礼”在“此致”下一行顶格写。

8.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描写的人物是谁?

(1)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

篇名:《》人物:____________

(2)他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大门的钥匙。

篇名:《》人物:____________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名句。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唐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宋词《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这首诗中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10.下面三个人物分别出自哪部分文学作品()

①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杨修《三国演义》

③鲁达《水浒传》

11.下面有关文化知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科举考试规定,秀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C.古代把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如“河阳”便是黄河北岸。

D.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五帝”指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12.对一般书信的书写格式说法有误的是()

A.第一行空两格写收信人的称呼,称呼后面加冒号。

B.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回行,顶格写正文。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段写。

C.结尾表示祝愿词语,如“祝”、“此致”等可以接正文写,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进步”、“敬礼”等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D.在信文的右下方,分两行写:上一行署名,下一行写日期。

13.下列诗文的出处及作者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白居易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C.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宋?柳宗元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宋?陆游

14.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A.小说三要素是指人物、情节和结局。()

B.论点和论据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C.戏剧,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D.论证方法指的是立论和驳论。()

15.填空。

A.我国的成语,有许多来自古诗文(或寓言)中,如“讳疾忌医”就见于韩非《扁鹊见蔡桓公》。请你从读过的古诗文(或寓言)中举出三例,并且说出作者和出处(或篇名)。

(1)成语___________见于___________的《》;

(2)成语___________见于___________的《》;

(3)成语___________见于___________的《》;

B.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文房四宝”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文具的统称。

D.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推断,“江阴”的位置应在,“河阳”的位置应在_______。

E.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_________。

①不惑②垂髫③花甲④加冠⑤而立⑥古稀⑦半百

中考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

1.句子、句子的出处、作者及作者生活的朝代对应有错误的是()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刘禹锡——唐朝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醉翁亭记》——欧阳修——宋朝

(C)禽兽之变许几何哉?止增笑耳。——《狼》——蒲松龄——清朝

(D)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魏学伊——明朝

2.文学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是()

(A)《儒林外史》和《水浒传》都是长篇章回体小说。

(B)《菜园小记》是吴伯箫的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的小说。

(C)《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学家都德,《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D)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确的顺序是:《桃花源记》、《马说》、《岳阳楼记》、《狼》。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名句。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唐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宋词《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这首诗中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被司马迁写入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的“列传”。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唐朝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七言绝句《出塞》;

(C)《最后一课》、《变色龙》、《皇帝的新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都德、俄国的契诃夫、丹麦的安徒生和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D)鲁迅的小说大多收在《呐碱》和《彷徨》两部集子中,藤野先生、闰土、孔乙己、杨二嫂、双喜等人都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5.对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A)一、二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春雨及时而降,“知”字用得极妙,把春雨写活了。

(B)三、四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细腻地写出了春雨轻柔无声的特点。

(C)五、六句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写出了乌云密布、雨意正浓的景物特点。

(D)最后两句实写作者所看到的雨后清晨美景:锦官城内到处盛开着湿漉漉、沉甸甸的鲜花。

6.选出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享受使人委靡死亡。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读文章的人。

(C)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D)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7.对下面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A)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它歌唱大自然的辽阔壮丽,大草原的肥沃昌盛,反映了牧民们以天地为家的豪迈气概和对草原生活的亲切感情。

(B)“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写天空像巨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充分显示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

(C)诗中前几句写平川、大山、天空、四野,意境阔大恢宏,采用了静态勾画,形象逼真;最后一句转入动态描绘,使全诗动静结合,充满了勃勃生机。

(D)诗的最后一句堪称点睛之笔,其中的“风”字有极强的表现力。由于风的吹动使牧草低伏,人们才看见了草中洁白的羊群。

8.下列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B)孙悟空——大闹天宫

(C)诸葛亮——三顾茅庐(D)刘姥姥——进大观园

9.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蒲松龄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小说家。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先帝”指刘备,“崩”在古代指皇帝的死亡。

(D)韩麦尔、保尔,柯察金分别是都德《最后一课》和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捕蛇者说》选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B)《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C)《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集《羊脂球》。

11.下面作品、作者、朝代(或国籍)搭配有错的一项是()

(A)《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南宋

(B)《人类的语言》——吕叔湘——现代

(C)《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曹雪芹——清代

(D)《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法国

12.选出下面文学常识全对的一项()

(A)《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写的短篇小说,选自《呐喊》

(B)《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承恩,大约是元末明初人。

(C)《竞选州长》选自法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D)《陈涉世家》和《曹刿论战》都选自编年体史书——《史记》,作者是司马迁。

13.下列课文、出处、作家、时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狼》——《聊斋志异》——蒲松龄——明代

(B)《论雷峰塔的倒掉》——《坟》——《鲁迅》——现代

(C)《杨修之死》——《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D)《石壕吏》——《杜工部集》——杜甫——唐代

14.(新疆乌鲁本齐,2002)下面对《望天门山》的赏析,不正确的三项是()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A)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隔江而立、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B)“断”、“开”二字写出了江水浩大的气势和力量,“流”和“回”二字写出了江水的回旋激荡。

(C)“帆”和“日”两字字面虽不着色,但同样让人能联想到江面铺满红光,雪白的风帆在红日和江水映照下显得极其鲜艳夺目的景象。

(D)第三句中的“出”字把动态事物赋予静态美,读来可以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15.对下列文字的出处,所描写的人物及主要的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②XX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

③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险,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④郑屠被这XXX就势按住左手,赶将人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

(A)①《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心理描写

(B)②《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门子语言描写

(C)③《社戏》闰土肖像描写

(D)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动作描写

16.选出对下列两句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A)诗句以梨花比喻雪,新颖奇特。

(B)这两句诗写出了春风吹拂,梨花盛开的美景。

(C)“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

(D)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1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人人平等、幸福自由的“世外桃源”,这与东晋末年的黑暗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否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友邦惊诧”论》一文中,作者抓住论敌要害,先驳论点,后驳论据,批驳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谬论,揭露了英、法、美等所谓“友邦”妄图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

(C)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一文中,以自己在竞选纽约州州长过程中遭受的种种诬陷、攻击,揭露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D)《石壕吏》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表明连年战乱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多么深重,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8.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开头两句意思是:西湖四季的风光都很美,毕竟最美的还是荷花盛开的六月间。

(B)三、四句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描写景物,色彩鲜明:蓝天衬托下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仿佛与天相接;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格外红艳。

(C)全诗紧扣一个“送”字,抒发了诗人与林子方临别时难舍难分的无限伤感之情。

(D)诗人用眼前的美景告慰友人,冲淡了送别时的离愁别绪,感情更显得含蓄深沉。

(二)简答题

1.“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请你根据这几句中“乐”字的各自含义,说说加点“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2.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与陈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两句话自古以来就有激励后人的作用,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请具体说明。

3.“愚公”名字中的“愚”和“智叟”名字中的“智”,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感情。对此说说你的理解。

4.说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句写景、抒情的特点。

5.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_____________。

(2)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______________。全诗抒发了强烈的___________。

6.文学欣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大哪里。

参考答案

答案】01

1.C2.鲁智深三打白骨精3.C4.A

5.C6.A7.B

8.(1)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2)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

9.C10.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②《三国演义》③《水浒传》

11.D12.A13.A14.A×B×C√D×

15.A①世外桃源陶渊明《桃花源记》②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孔子《论语》③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师表》④滥竽充数韩非《韩非子》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C.笔、墨、纸、砚D.长江南岸黄河北岸E.⑥③⑦①⑤④②例1

【答案】02

(一)选择题

1-18 B B C C D B D C B C A A A D D B C C (二)简答题

1.太守乐其乐: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的政治处境而悲,还能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鸟乐:自然条件优越而鸟不自知。

人乐:不仅知道自然条件优越,而且还能娱情山水。

从太守乐:既有娱情山水之乐,同时还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

2.①强调的内容不同:孟子是儒学家说的创始人,以维护当时的社会正统为己任,所以强调“天意”;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信奉人可以支配和改变自己的命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符合各自的身份。

②说话的语气不同。孟子的话舒缓庄重,有虔诚传达“天意”的味道;陈涉的话言辞激烈,叛逆色彩很浓。

③表达的效果不同。孟子的话让人有一种肩负重任、不辱使命之感;陈涉的话具有鼓动性,能激发人反叛的斗志。

④句式不同。

3.①劳力者虽“愚”实智,而劳心者虽“智”实愚。

②自以为智者未必智,而以人为愚者人未必愚。

③实干者为智,空谈者为愚。

④褒“愚”贬“智”,蕴含着“美极为丑、丑极为美”的美学原理。

⑤挖山不止是持之以恒,所以褒。

⑥感动天帝、无陇断,说明真心付出必有回报,所以褒。

⑦子子孙孙挖山不止,说明肯为“甜”面先苦,所以褒。

⑧体弱志坚(老弱蠕子)所以褒。

4.①“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个个让人刻骨铭心的凄凉镜头,正是天涯断肠人心境的直接反映(触景生情、因情设景、情景交融)。

②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对比,凸现了背井离乡之人愁肠寸断的悲苦与寂寞。

5.(1)凄凉(悲凉)

(2)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爱国(或抗金保疆)情怀。

6.(1)B

(2)C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伤悲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