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开展作业设计与评价

如何开展作业设计与评价

如何开展作业设计与评价
如何开展作业设计与评价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教学大纲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教学大纲 本大纲扼要阐述“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模块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基本要求、课程评价。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 我校开发的“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专业课程,是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建议设置的课程之一,也是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本课程既是小学师资的职前培养课程,也是小学师资的职后培训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借助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和提升被教育者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其相关能力,并进行相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课程基础知识,了解中外小学课程现状;二是传授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三是传授小学各门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及其结构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解决的是“怎样上课”、“如何评课”问题。“怎样上课”有两层涵义:一是怎样设计课程,二是怎样实施课程(以前者为重点)。“如何评课”也有两层涵义:一是如何从教师的课程运筹角度衡量课程的成败,二是如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角度衡量课程的成败。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课程基础知识与小学课程改革概览,二是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三是小学各门课程的设计与评价。三者具有内在有机联系。 上述三大内容,也是三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 三、模块教学目标与任务 请见下表:

四、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以班级授课为主。学生应在听课、参与课堂交流基础上,及时完成规定作业与专题研究任务。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摒弃“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模式,建立“理论为实践服务”新模式。 在教育专业课程的运筹中,教师通常都以理论为学科立足点与课程逻辑起点,为了让学生理解理论,教师常常“联系实际”讲解。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为培养理论家服务的;对于培养教育实践家,它没有多少意义。采用这种模式,导致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是一套,工作后做的是另一套。应放弃这一模式,建立“理论为实践服务”新模式,以“实践审视—理论分析—实践改善”为课程活动的基本思路。 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已注意为这一新模式的运用创造条件:每章的开头都有实践色彩较浓的“情境引导”,每章的最后都有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一些章节中间还穿插了课程设计与评价实例。 (二)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由于学科逻辑体系的束缚与时间的限制,大多数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是,缺乏自主学习,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应提倡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在讲授每一章的基本内容前,都应布置具体明确的自主学习任务。每一章的课程完成前,应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三)“双基”传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在“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专题研究的组织及其学习成果的评价。前者是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后者是培养学生的课程设计与评价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材每一章都提供了专题研究任务及相应材料,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展开专题研究。 应重视专题研究学习成果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升学生的专题研究能力。 (四)重视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既是高师普通的教育专业课程,又是网络教师教育课程。 本课程的建设者为网络教学组织了全方位、多形式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有关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充分利用宝贵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并提升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 五、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通过这次的设计,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更多的是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书本知识以及个人素质与品格方面。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一: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

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 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 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 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优化作业的设计

优化作业的设计与批改

优化作业的设计与批改 课外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对教师来说,它是接收课后信 息的重要方式,能借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工作。 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老师上课教,课后布置一大堆作业;学生上课机械地听,下 课后忙碌地做作业。但学生做一份作业,教师就要改一百多份作业,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多,教师花费在批改作业的时间更多。而某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批改”,不管对与错,草草了事,一些学生出现了抄袭、问答案或叫人代替做作业等不良现象,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批改量多教师批改完作业也没有时间再逐个教学生改正。学生只知道哪道题错 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最后找同学或同桌抄答案应付了事。 这样的作业,既对学生起不了巩固提高的作业,又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作了以下一点尝试来优化作业的设计与批改: 因生施教,分层设计作业。 布置作业常常成为我教学中一个最头痛的问题,布置的作业难了,差一点的学生完成不 好,教师又要再花时间叮嘱他们完成。布置的作业简单了,对学习轻松的学生又起不了提高的作用。有时布置了一大堆的作业,学生做得厌烦,更会产生厌学情绪。 为了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我把作业设计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的作业。一星级为基础练习,二星级为稍有难度的题目,三星级为拓展性的题目。要求全班每人必须完成一星级的题目,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再选择二星级或三星级的题目完成。 例如在教完正方形的周长后,我布置了三道不同星级的练习题:一星级:老师有一块正 方形的桌布,边长是7 分米,如果要在它的周围缝上花边。要买多长的花边?二星级:一块一边靠墙的正方形苗圃,边长是50 米,要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三星级:用一根长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 30 最大的正方形,还剩下铁丝多少分米? 为了鼓励学生向难度挑战,学生完成哪个星级的题目就奖给相应数量的星星,并进行统计,把获得星星数最多的学生的名单公布表扬,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去自觉思考完成稍有难度的题目,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有时我也可以不布置书面作业,而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发现和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学完千米后,我让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走一千米的路,把它写成数学日记,记下自 己从哪里走到哪里,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写道:一千米就是从我家走到城市广场,用了 10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新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新课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课程更注重学生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要想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注重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实际运用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口语、听力得不到提高。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

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创造性运用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新课程改革注重能力,也更注重基础。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以学生为中心,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经过五个模块的学习,让我又学会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懂得了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同时在经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项目学习来指导教学。 1、“项目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资料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1.课程本质 对于课程本质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①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③社会经验 ④师生间的交流 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与发展 ①内容: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元素: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 ③学生发展是目的 ④师生交流活动的实施形式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课程观——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活动 ·从层次上,课程包括课程体系,单门课程,专题课程,课时课程。 3.武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4.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更新 ·知识传授——关注学习过程 ·单一过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应试——生活需要内容 ·结束学习——培养能力 ·评价选拔甄别——促进发展 ·统一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2)课程理念的更新 ·从传承文明——为学生发展 ·从知识结构——社会生活 ·从知能传授——知能主动建构 ·从中央集权——中央地方分权 (3)课程结构更新 ·均衡性:各学科学时比较均衡 ·选择性:开设选修课 ·综合性: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与价值观目标 6.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注意贯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基本精神 ·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是单元目标、专题目标的灵魂;而单元目标、专题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支柱。 (2)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写的,有助于实现目标。要根据学生学习规律、需求、多数学生来制定单元目标或专题目标。 (3)目标应简明、具体、可操作 理解、了解、初步理解、学会……

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范文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 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

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 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 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高效

优化作业设计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优化作业设计”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许多教师重视家庭作业的布置,能精心按教学目标设计作业。由于学科的不同,老师们在作业的设置的形式、批改、要求方面上也有所区别,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教师每天为作业布置的内容与形式而费神的占76%。教师不为每天作业布置的内容与形式而费神的占23%。 2、教师经常按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作业的占100%。 3、教师每天处理学生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学科、年级间都存在区别, 4、平时布置作业的形式以抄写为主的占20%,以积累为主的占33.3%,以思考为主的占40%。以实践为主的占6.7%。 5、教师平日布置作业为教材和练习册上的占87.2%,而自己设计作业布置的仅占12.7%。 6、教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占83%,统一要求的占17%。 7、教师日常留给学生课外作业的形式以抄写为主的占12%,以模仿为主的占25%,以铺垫为主的占48%,以创新为主的占15%。 8、教师平时处理作业的方式以集体订正为主的占0%,个别面批的占3.6%,批改后发下去让学生订正的占35.2%,分类讲评与个别订正相结合的占61.2%。 9、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的占0%。在课间和中午完成的占23.3%,在晚上完成的占76.7%。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教师都能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作业,不少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与形式上而费神。教师对于布置的作业每天都能进行认真处理,在批改方式上基本采用分类讲评与个别订正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异步作业。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还发现,目前我们的作业布置现状也并不尽如人意,机械巩固的、统一规定的、独立完成的作业明显多于综合创新的、自主选择的,合作互动的作业。 针对学生不完成作业这一现象,我们通过调查初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1、主观原因:学生贪玩,作业习惯差 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才会促进学习,自觉完成作业。可我们的部分学生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无法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有的甚至意识不到学习就是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家长的素质普遍不高,也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质量如何保证? 2、客观原因: ⑴作业设计不够合理,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们的语文作业一般是让学生抄写词句、背诵课文、完成训练卡、补充习题中的练习,数学作业就是机械的做题目,英语作业呢通常是抄单词、背课文,这样的作业,缺乏新颖多变的形式,生动有趣的训练,从而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怕学厌学心理。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考试试题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 1.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称为:(学科课程)。 2.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构成。 3.课程整合的方法跨学科课程和(开发关联课程)两种。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采取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全班活动等组织形式 二、单项选择 1.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程情境,其中包括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行为属于(A ) A. 课程改编 B. 课程扩充 C. 课程整合 D. 课程选择 2.依靠搜集和分析记载课程各方面情况的现场资料而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是(D )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测验法 D. 文献法 3.外观性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B) A. 斯塔弗比姆 B. 斯太克 C. 斯克里文 D. 塔巴 4.课程评价可分为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其划分依据是( A ) A. 评价关注的焦点 B. 评价的实施阶段 C. 评价的对象 D. 评价所发挥的作用 5.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A ) A. 地方课程 B. 国家课程 C. 校本课程 D. 选修课程 6.根据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提出一种假设,设计出一定的课程和教材,拿到一定的学校、班级去试行,并有比较对照的学校、班级。经过一段时间后,到各试点学校或班级取得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相应的结论,肯定或否定或修改已有的课程和教材。这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叫做( D ) A. 经验法 B. 客观法 C.主观法 D.实验法 7.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是(A ) A. 教材的改变 B. 组织方式的改变 C. 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D. 价值的内化 8.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以什么方式来组织的(A ) A. 项目活动 B. 主题活动 C. 研究性学习 D. 综合活动 三、多项选择 1.课程专家辛德等人归纳了几种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ABCD ) A. 忠实取向 B. 互动调试取向 C. 创生取向 D. 实践取向 2.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包括(ABC ) A. 人与自然 B. 人与社会 C. 人与自我 D. 学生与学校 3.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是(AB ) A. 组织发展阶段 B. 专业发展阶段 C. 心理发展阶段 D. 社会化发展阶段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包括(ABCD ) A. 实践性 B. 社会性 C. 服务性 D. 体验性 5.课程目标的核心功能是(AB ) A. 标准功能 B. 导向功能 C. 激励功能 D. 协调功能

优化作业设计的建议及案例

优化作业设计的建议及案例 “作业”作为教学五环节中的一环,既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学科知识技能,获得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养成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又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了解教学成效,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更是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增效减负”的重要抓手之一。 为了提高我区小学语文作业的效能,特从作业设计的分类和作业设计的建议这两方面做具体阐释。 一、作业设计的分类 根据语文练习不同的性质、功能一般可将练习分为识记性练习、理解性练习、运用性练习三类。 1、识记性练习 人的知识经验都是通过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获得的。识记性练习是语文练习中的一个基础部分。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语段、篇章,了解相关语文知识等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其从无意记忆逐步向有意记忆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持久记忆。小学阶段的识记练习,大致包括:(1)识记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记背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片段。 (3)记背古诗文名篇。 (4)识记与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 “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大量的识记有助于积累,语文积累是形成全面的语文素质的需要,更是语文创造力形成的前提。另外,少年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好的阶段,经常性的识记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文化积淀,还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理解性练习 理解就是懂得、领会的意思。针对一篇文章而言,就是学生领悟了作者的表达的内涵,并与之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理解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核心部分,是由认字识词的感性阶段到理解内容的理性阶段的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理解能力训练的练习设计,有效的理解性练习设计往往是达成阅读教学目标的一些主要教学环节。 理解性阅读的基本训练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1)字面理解,即为了获得课文内容的一个字、一个观点或一个句子的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技能。 2)文本理解,即对课文内容比较深入的探索,是透过字面看实质的一种阅读练习。 3)评价性理解,即让学生知道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要知道写得怎样的一种练习。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水平将由浅入深地逐层式的发展,思维能力也是由低到高地阶梯式的提高。 3、运用性练习 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逐步“习得”的。通过识记类练习帮助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只有通过运用性的练习训练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语。如果说识记性练习是语言的“输入”训练,那么运用性练习则是语言的“输出”训练,而理解性练习则是连接“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这两端的桥梁。运用性练习是促使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与他人交流的重要途径。经常进行多种形式的运用性的练习,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即表达要有场合意识、对象意识、目的意识、方法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

1、什么叫课程? 课程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文化的影响。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它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习的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过程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一种课程。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目标之一:改革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二,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之三,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

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标之四,改革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之五,改革课程评价。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改革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1)课程目标:程设计首先应该确立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课程范围的确定,涵盖所有有价值的学习领域;二是课程目标表述方式的选择,主要包括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确定等等。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和学习经验两个方面。 (3)学习活动:包括教学组织、安排、实施、媒体、资源等。 (4)课程评价:主要指课程对于学生的进步所具有的价值判断。 此外,课程设计还包括很多要素,比如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分组情况及教学策略等要素。设计课程,就必须考虑使学生达到什么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小学数学 一.泰勒五条原则: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 的经验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 究的学习意识 (2)经历垂直与平行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激发学习数 学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 得满足感 (1)(2)学生学习和了解垂直和平行,对于问题的解决拥有满足感,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的 (1)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 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 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2)正确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对平行与垂直两种位臵关系的 描述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1)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 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创设情境,设疑引思;展示交流,分类比较;归纳——掌握特征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1)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2)学生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互相平行, 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 物体的边相互垂直?并用三角板验证 二.斯腾豪斯过程原则: 1.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允许儿童在活 动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对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做出反思,则 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对于小组的这种分法,有什 么问题 (2)分类——感悟特征归纳——掌握特征二次分类——认识垂直 2.如果一项活动在学习情境中允许学生充当主动的角色而不是被 动的角色 (1)(2)分小组做实验讨论 3.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探究各种观念,探究治理过程的应用, 或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 (1)(2)探究什么是平行,垂直,相交 4.如果一项活动使学生设计实物教具,即真实的物体,材料,人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

课程设计及评价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 1、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是(内在评价)。 2、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的观察方法是(时间取样法)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是(实践性) 4、为提高国定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属于(课程补充) 5、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比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提出(CIPP)课程评价模式。 6、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工作方式是(教师行动研究 )。 二、单项选择 1、课程设计的思路包括目标中心思路、过程中心思路和整体设计思路,其中最早论述目标模式的是美国学者( B) A. 泰勒 B. 博比特 C. 查特斯 D. 塔巴 2、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是( B ) A. 必修课程 B. 选修课程 C. 活动课程 D. 校本课程 3、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的课程评价方法属于( B)

A. 量化评价 B. 质性评价 C. 档案袋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4、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C ) A. 地方课程 B. 学科课程 C. 国家课程 D. 综合课程 5、课程实施取得实质性效果的重要标志是( D) A. 教材的改变 B. 组织方式的改变 C. 知识及理解的改变 D. 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6、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不包括(A) A. 社区服务 B. 劳动实践 C. 技术实践 D. 信息实践 7、根据社会调查和统计,决定生活的需要,从而编制教育目标的课程设计法是(B) A. 活动分析法 B.社会调查法 C. 经验法 D. 客观法 三、多项选择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有(ABCD ) A. 发展性 B. 整体观 C. 多元化 D. 过程性 2、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包括( ABCD ) A. 漫长性 B. 生长性 C. 阶段性 D. 多面性 3、下列整理资料及处理评价信息的方法中,属于定性处理方法的是(CD ) A. 普通综合评价法 B. 模糊综合评判法 C. 哲学分析法 D. 系统分析法 4、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包括(ABCD ) A. 课程选择 B. 课程改编 C. 课程整合 D. 课程补充

上海语文教学优化作业设计 如何优化语文作业设计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人们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思路多年不变――紧紧围绕课文内容,主要评价、考查或训练学生对字词、语法、修辞、逻辑等的积累与应用。这种设计思路体系的特点是重视知识的积累,但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即使体现能力培养的,也是僵化的、硬性的;重视知识记忆,忽视知识运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重视课内的重复,忽视课外探究。给学生的作业限制范围,学生一般不能突破,也没机会突破。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方式做出了明示自主、合作、探究,并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思路体系显然与此不符,应当予以商榷和改革。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设计,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丰富学生语言、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做出努力。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语文作业改革、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呢? 一、作业设计应多样化 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观察性的,如养小蝌蚪、种蒜苗,观察其发展。观察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写观察记录。 兴趣性的,如成立童话、故事小组,收集、汇报故事、童话。朗读、演讲小组经常交流。 竞赛性的,如赛诗会、速读会、语文智力有奖游艺会、成语接龙等。 游戏性的,如猜谜语、游戏作文、对对联等。 如学了古诗后,模仿原作写一首诗,不必追求诗的押韵、对称,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挥,做一回小诗人;学了《五彩池》,对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录音,在班上开展录音朗读比赛;还有的同学对课文《田忌赛马》进行了改编,合作表演了一段小品。另外,还可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上一段祝愿语或制作一张贺卡或写一封问候的信等。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完成语文作业。 总之,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既促进了读写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作业设计应兴趣化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

2019年教师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2019年教师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教师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的进行能使教师们更好地掌握课程设计的技巧,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下面教师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是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通过近两周的奋斗,课程设计接近了尾声。经过两周的奋战我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课程设计以前觉得课程设计只是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课程设计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太片面。课程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我的心得也就这么多了,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

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 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即学会了使用MATLAB软件,也掌握了一些有用的 知识,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非常的有帮助,也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总体知识水平有了一个了解。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使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收集、归纳相关资料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对自己应用计算机的水平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改善。 在此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苏老师对我的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 给我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新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新课程要求我们 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 价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1.课程本质 对于课程本质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①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③社会经验 ④师生间的交流 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与发展 ①内容: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元素: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 ③学生发展是目的 ④师生交流活动的实施形式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课程观——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活动 ·从层次上,课程包括课程体系,单门课程,专题课程,课时课程。 3.武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4.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更新 ·知识传授——关注学习过程 ·单一过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应试——生活需要内容 ·结束学习——培养能力

·评价选拔甄别——促进发展 ·统一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2)课程理念的更新 ·从传承文明——为学生发展 ·从知识结构——社会生活 ·从知能传授——知能主动建构 ·从中央集权——中央地方分权 (3)课程结构更新 ·均衡性:各学科学时比较均衡 ·选择性:开设选修课 ·综合性: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与价值观目标6.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注意贯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基本精神 ·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是单元目标、专题目标的灵魂; 而单元目标、专题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支 柱。 (2)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写的,有助于实现目标。要根据学 生学习规律、需求、多数学生来制定单元目标或专题目 标。

(3)目标应简明、具体、可操作 理解、了解、初步理解、学会…… 7.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 (1)从课程目标出发 ·四个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不同课程,侧重点不同,内容设计有所体现(2)以教材为基础 ·教材是基础,课程以教材为本 ·可是,也可增、删、调整等 (3)以生活为源头 ·教育起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课程内容生活化,才有 使用价值 ·学生接受学习是为了改造和适应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与 品质 (4)兼顾学生的心理需求 ·兴趣指向 ·集中注意 ·心理健康发展 8.课程内容的基本步骤 (1)研发课程目标 各层目标,主要指专题目标 (2)钻研既有教材

优化作业设计的几点做法

优化作业设计的几点做法——李健 时间:2010-10-13 17:06:10 来源:作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全体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经过从“两基”到“两全”,再到“两主”的发展历程,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教育质量始终保持领先。在此,把我校初中关于优化作业设计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研讨,统一思想认识。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措施。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影响,部分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存在观念老化、形式单一、总量超标、重复训练等问题,这种作业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07年11月26、27日,市教育局、教科院在龙口召开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与作业改革现场研讨会。这次会议为全市初中教学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校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组织全体初中教师认真学习了市教科院《关于积极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初中积极推进作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两个文件,并分学科认真研讨《烟台市初中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烟台市初中作业优化设计指导意见》。全体教师统一了认识,决心努力创建出具有烟台二中特色、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形态,在作业改革与优化设计上,有所作为,取得实效。 二、确立“优化作业设计”原则,牢牢把握三个“度”。 1、数量限度。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初中各年级书面作业总量每天不得超过1.5小时”的规定,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严禁以加大

优化作业设计

“优化作业设计”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余玲 我们对回收的教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我发现许多教师重视家庭作业的布置,能精心按教学目标设计作业。由于学科的不同,老师们在作业的设置的形式、批改、要求方面上也有所区别,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教师每天为作业布置的内容与形式而费神的占66.7%。教师不为每天作业布置的内容与形式而费神的占33.3%。 2、教师经常按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作业的占100%。 3、教师每天处理学生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学科、年级间都存在区别, 4、平时布置作业的形式以抄写为主的占20%,以积累为主的占33.3%,以思考为主的占40%。以实践为主的占6.7%。 5、教师平日布置作业为教材和练习册上的占87.2%,而自己设计作业布置的仅占12.7%。 6、教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占83%,统一要求的占17%。 7、教师日常留给学生课外作业的形式以抄写为主的占12%,以模仿为主的占25%,以铺垫为主的占48%,以创新为主的占15%。 8、教师平时处理作业的方式以集体订正为主的占0%,个别面批的占3.6%,批改后发下去让学生订正的占35.2%,分类讲评与个别订正相结合的占61.2%。 9、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的占0%。在课间和中午完成的占23.3%,在晚上完成的占76.7%。 10、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能考虑到与其他学科协调的占100%。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教师都能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作业,不少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与形式上而费神。教师对于布置的作业每天都能进行认真处理,在批改方式上基本采用分类讲评与个别订正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异步作业。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还发现,目前我们的作业布置现状也并不尽如人意,机械巩固的、统一规定的、独立完成的作业明显多于综合创新的、自主选择的,合作互动的作业。 针对学生不完成作业这一现象,我们通过调查初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1、主观原因:学生贪玩,作业习惯差 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才会促进学习,自觉完成作业。可我们的部分学生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无法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有的甚至意识不到学习就是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家长的素质普遍不高,也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质量如何保证? 2、客观原因: ⑴作业设计不够合理,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