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最新)

心得体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最新)

心得体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最新)
心得体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最新)

心得体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最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泛起、蔓延,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也产生了影响。为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采用抽样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多学科、多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和部分教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主要观点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本文拟根据调查结果,说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建议。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基本现状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基本现状概括如下:

1.高校师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知晓度有限,但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蔓延已有一段时间,高校师生对于它有所了解认知,但程度是有限的。在调查中,自认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人数比为15.7%,远低于“不大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数比60.7%,自认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教师人数只占总受访教师数的五分之一。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缺乏认知,并不意味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没有对高校师生产生影响。在调查中,只有2.3%的教师、4.5%的学生自认为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55%的师生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影响。在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观点的认同程度调查中,关于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历史贡献等重要问题上,不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人数基本上都达到50%,说明一半受访师生对中国近代国史、国情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近代以来中国逐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正确的认识。可是在上述大多数问题上,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比例高于自评的受影响比例,同时还有相当比例的师生选择了“不确定”。

这说明:其一,一些师生在不自觉中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引导,他们对此缺乏清醒的自我认识,其实际思想状况与他们的自我评价不耦合;其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和蔓延,致使一部分师生接受它的观点,或者对主流意识形态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其三,高校师生普遍缺乏辨别、判断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标尺,缺乏判断理论是非的引导。

2.一些高校师生受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影响呈现问题上的差异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师生思想的影响,在不同问题上是有差异的。在关于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十分明显。而在涉及历史必然性等问题上这种影响相对较弱,绝大部分师生认同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革命的积极作用,不赞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点的比例达到了80%。

3.高校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程度高于高校教师

调查数据表明,在所有测试问题上,高校学生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认同度都高于教师,说明学生相对于教师而言,更加倾向于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观点。

这种差异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高校教师人生阅历相对丰富,思想相对成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理解大多有较为稳定的看法。而大学生相对而言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思想可塑性强,对新的理论观点、新的历史资料带有强烈的好奇心,且缺乏判断理论是非的能力,容易接受一些所谓的新观点。由此可见对大学生加强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高校师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同与对新自由主义的认同呈正相关关系

理论界在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曾提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其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彼此呼应,具有相通性的观点。[1](P209)本次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对高校师生关于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认同度得分的均值进行相关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同程度与对新自由主义认同程度的相关系数r=0.573,教师的相关系数r=0.472,都大于0.01,表明认同历史虚无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认同新自由主义,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从根本上看,这种认同度上的相关性是由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互通性决定的。这两种思潮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它们分别从历史维度和现实(经济)维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其哲学基础都是唯

心主义,其理论出发点都是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当作唯一的“人间正道”。可以说,本次调查从受众的角度证明了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密切联系。

二、高校师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主要原因

高校师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是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身特点、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中的偏颇、社会思想氛围比较复杂和社会现实的负面问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学术活动、网络和文学影视作品传播,有很强的迷惑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当前,我国内地尽管还没有一部公开的、系统地阐述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观点的书籍,但其各种观点,包括对唯物史观的否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新评说,却散见于专业研究成果、通俗历史读物、网络博客、文学影视作品和大学讲座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学术研究来表达核心观点,以“学术自由”掩饰真实的政治诉求,这使它在知识分子

中得到一些拥趸;它利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渠道、方式如互联网和文学影视作品向社会传播。在网络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用哗众取宠的观点吸引眼球,用似是而非的论证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既有的历史结论,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切合了人们猎奇求新的心理;在影视作品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或从人性的角度而不是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国革命客观要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读者和观众得出“革命是不讲人性的”、“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等结论;或以调侃的态度和戏说的方式展示近代以来中国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把本来严肃的、沉重的、悲壮的史实转化为滑稽的、搞笑的、娱乐性的情节,这往往能使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不自觉中接受它的信息引导。

2.社会思想领域去政治化倾向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社会思想日益多样化,党中央坚持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但整个社会思想有一种去政治化倾向,容忍各种思想,包括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在基本观点和价值取向上根本对立的思想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固然要反对泛政治化,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等同起来,动辄上纲上线,也要反对采用行政的、法律的

手段和群众运动方式解决思想问题。但是,在纠正极“左”错误的时候,一些人走向了不问政治的极端,把一些有明显错误政治倾向的思想和言论转化为一般性的学术问题,放弃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它们进行分析,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在高校,社会思想领域去政治化倾向会导致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缺失,政治理论学习走过场;重视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级别和课题经费数额,不重视其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片面理解学术研究自由,认为学术研究与政治不相干,甚至将学术性与政治性对立起来。在去政治化的思想氛围下,高校师生一般不会抗拒社会思潮包括错误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应该说,社会思想的政治化倾向在客观上为一些错误思想的生存和蔓延提供了空间。

3.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在客观上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力

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在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有时还以尖锐的方式表现出来。诸多社会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主张有较大的差距,又与高校师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高校师生普遍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要求,非常关注社会问题,并且对

解决这些问题抱有较高期望,有的还积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社会“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反差,一部分高校师生怀疑主流意识形态,怀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则以“反思历史”、“重写历史”为名,做翻案文章,论证近代以来中国人历史选择的错误,为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历史依据。高校部分师生在质疑现实的思想状态下,不可避免地会认为它言之有理。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和影响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其对高校师生思想影响程度和特点,笔者认为应从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和信息管理、理论研究等多方面努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一步蔓延,帮助高校师生提高理论是非鉴别能力。

1.加强和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应在改革探索中增强实效性。

一是在教学中加强对唯物史观的教育。历史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使学习者形成对历史过程的认知和记忆,还要激发学习者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认同感,并使学习者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分析认识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教学目标不仅是要达到“两个了解”(了解国史、国情),“三个领会”(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而且应该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能用发展的、联系的方法客观而历史地分析、认识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历史观在人们的历史认知和评价中具有指导意义。“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褒贬,直接影响到对当今所发生的相关人物、现象和事件的价值判断。”[2]帮助大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就是交给他们一个可以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长久武器,使大学生把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对中国国情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之上,能够独立地、正确地辨析现在已经出现、将来可能出现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种种言说。

二是编写相关的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需要根据大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做些努力,可增加一些史料分析、典型案例等。由于部分高校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没有史学学科背景,相关知识和资料积累有限,在教学中难于游刃有余。因此,迫切需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精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编辑史料专集或者史料导引、目录,编写教学参考案例,供教师教学参考,也可用作学生课外阅读材料。

三是加强对任课教师的针对性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继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交流,而且要向教师介绍、评析历史学界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介绍各种社会思潮蔓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各种思潮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主要观点、传播方式和特点等,说明其危害,使任课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四是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分布在大中城市,这些城市有各种记录中国近现代社会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物场所和文字资料,

它们能够使历史具体化、可视化,使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可通过组织参观,查阅地方史志,进行情景教学,充分发挥历史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引导功能。

2.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生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努力拓展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要求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以引领师生的思想。因此,要加强对校园内学术讲座、沙龙论坛的管理,保证其思想内容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引导社团活动避免或摆脱商业气息、搞怪“无厘头”风气的影响,保持内容和形式的积极向上;努力发挥校史校园的育人功能。无论是历经沧桑的百年高校,还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建立的新高校,都记录着中国人民为求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奋斗过程,高校可注意发掘校史和校园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内涵,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国教育;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可向学生推荐正确反映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书籍、影视作品,开展书评、影评活动、辩论赛、专家讲座等活动;加强校园网

络文化建设,注意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督与管理,减少错误思潮及其观点在校园网的蔓延,注意对网上学生错误言论的引导。

3.积极推出弘扬主旋律的文学、影视作品(专题片)和通俗读物

国家宣传管理部门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对思想动态和社会舆情的跟踪调查,积极把握思想领域的新动态及其表现形式,特别是关注网络上错误思潮的表现形式。对于一些明显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信息应该及时删除,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观点相对集中的网站和博客,可以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定期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检查甄别,在把握充分证据的前提下依法处理;广电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影视作品的审查。

同时,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组织优秀的创作人员、编导演人员,打造政治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的力作精品,再现中国人民为探索民族复兴的艰苦奋斗历程,颂扬志士仁人(包括共产党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私奉献、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邀请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名师和优秀学者,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录制专题电视片、在媒体上开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专家讲坛(专栏)、

编辑出版中国近现代史通俗读物等,开展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通识教育,提高整个社会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国史的认识。

4.深化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理论研究,提升学术批评的水平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有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探索,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哲学基础、理论基础,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国外历史虚无主义的关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中国史学研究,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社会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我国历史教育,等等。研究这些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话语层面作价值批判,而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理研究,通过理论阐释、史料分析、实证研究、文本分析等,对历史虚无主义作全面的透视,对其进行科学批判,形成更多具有说服力、政治性和学术性统一的成果。这样的研究,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者参与,而且需要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学者参与进来,形成理论研究的合力。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成果,还应该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传达,以使社会公众包括高校师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和危害有基本认识,并接受理论研究成果的引导,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保持批判和拒绝的态度。

浅谈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极大危害性

浅谈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极大危害性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历史虚无主义产生于19 世纪与20 世纪之交。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是荒谬的,思想上是错误的,政治上是有害的,所以即使在西方也未成气候。它真正发挥作用还是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催化腐蚀,后来又在中国大陆有所泛滥,虽然也已被人们识破,但造成很大危害。西方敌对势力为什么向苏联、向中国大量输出历史虚无主义呢?这就像鸦片,西方人知道它有毒,在自己的国家禁止吸食,但却向中国向东方各国大量倾销。其目的,一是赚钱,二是麻醉腐蚀被它倾销国家的人民,以便进一步侵略和奴役这些国家。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的鸦片,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抵制,决不允许它泛滥成灾。 一、历史虚无主义错在哪里?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思潮。它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用假设否定事实,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主观分析否定客观规律,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趋向,甚至编造历史肢解历史,

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丑化领袖和先进人物,美化反面人物,以达到所谓“重构历史”、“西化”、“分化”中华民族的政治目的。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这说明能否正确对待历史是关乎国家治乱兴亡的大问题,是关乎民族兴衰的大问题,是关乎做人立国的根本问题。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至少有两点:第一,搞乱人们的思想,瓦解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企图动摇中华民族做人立国的根基。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特别是近代一百多年的奋斗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不信邪、不畏强、不屈不挠,自力更生、顽强斗争、强不凌弱、富不侮贫、大不欺小,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传承不息的历史基因。历史虚无主义则虚无这一历史主流,而从历史支流中寻找负面信息,鼓吹妥协投降,称颂外敌侵略,抹杀爱国主义,比如宣扬琦善、李鸿章妥协投降是明智的、负责任的,而爱国抵抗的林则徐等英雄则是盲目蛮干;

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66688783.html, 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作者:王玉周 来源:《前线》2013年第09期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蔓延泛滥之势。一些人肆意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否定人民革命斗争,质疑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诋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攻击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其目的是宣扬西方的发展道路和政治主张。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尊重历史,是科学地对待历史的基本要求。近现代中国历史,是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党领导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是人所共知、必须尊重的历史事实。 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却肆意歪曲这一历史。一些人竭力贬低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解放意义,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他们把一切革命斗争说成是“疯狂和幼稚”,甚至直截了当地说:一部近代以来的革命史只是一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的“流血史”,革命的结果只是实现了“专制复辟”。一些人把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视为离开“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途。他们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就搞错了,认为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资本主义的“补课”。还有一些人用某些片面的材料歪曲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本质和主流,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他们质疑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合理性,通过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攻击党的领导。当然,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是中国革命的历史,是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但对早已有历史定论的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则不虚无,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颂德,为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寻找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另类“历史规律”和“发展道路”。 历史虚无主义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在价值观上,历史虚无主义宣称“价值中立”,以“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研究历史,但却把西方社会发展道路预设为“人间正道”,把现代化预定为“西化”,并以此为标准衡量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是与非。在方法论上,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选择论为指导,不是从既有事实出发,而是根据历史现象的表面特征进行主观臆想、推断历史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不是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置于历史场景中加以分析,而是脱离特定历史条件,作非此即彼的评判;不是从整体上、从联系中把握历史事实,不是从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把握主要的历史线索,而是把现象当本质,把支流当主流。历史虚无主义脱离客观历史事实,对历史进行随心所欲地剪裁、解读、虚构甚至重塑,背离了起码的客观性标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胜利和成就,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

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本文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历史虚无 主义思潮的危害其本质,提出了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侵蚀和攻击的相关措施。要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宣传工作;树立学术文艺创作的良好风气,健全舆论监控管理制度;改进高校政史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性思辨基本素质。 标签: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本质;防范措施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来源于拉丁文的虚无主义一词最先以动词“虚无化”形式出现,意为“完全毁灭和无的过程”。[1]经过雅柯比、屠格涅夫等的发展演化,“‘虚无主义’准确无误地切中了西方现代性的历史进程”。[2]虚无主义在西方国家和中国历史及社会实践中的发展实际,尤其是其经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歪曲捏造、恶意传播,演变成为一种错误社会思潮后,就变成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一种极具误导性和破坏性的思想力量,一种对抗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理论工具”。如此,就不得不戳穿其伪装的面目,还原其罪恶原型,同时也可以为虚无主义正名,使人们了解虚无主义的真正内涵。 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社会民众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于受“文革”理论与实践的破产及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干扰蛊惑,部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威信提出了质疑,对中国革命的进步性及开国领袖毛泽东等产生了信任危机,让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随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初步成果基础上附带的一些问题,加之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势力减弱,一些人怀疑中国社会制度、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错误思潮再次泛起。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实力大大增强的今天,由于受改革开放逐步深入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必然的负面因素及中国改革处于深水期阻力与困难现实处境的影响,使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又一次成为影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思潮。 二、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认清其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影响的看似是文化领域,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的鸦片”,[3]会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失去历史的依据;看似是停留在学术研究、历史研究或文学艺术创作等范畴,实质上是在影响现实社会。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能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和扰乱民众的思想。他们企图从根本上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狼子野心跃然纸上,昭然若揭。如果不及时戳穿其真面目,提出应对措施,其必然会危害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进而势必会影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步伐。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点看法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点看法 历史虚无主义的起源 虚无主义发源于西方,但是随着资本的全球化进程,后发展国家和民族也逐渐被卷入虚无主义的漩涡。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迁,社会的内部结构和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开始受到各种思潮的挑战。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借助史学研究和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否定近代中国革命的意义,否定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等等,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梁柱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中,归结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竭力贬损和否定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及其伟大成就;二是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是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特点:否认历史事实,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观点错误,影响面大,甚至将矛头指向历史对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如何看待历史虚无主义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从1840年被列强侵略以来,太平天国的农民,洋务运动的官僚,戊戌变法的维新派都失败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派只赶走了皇帝,但共和国壳子好歹是有了;大革命失败了,共产党给国民党打工没发工钱不说还被国民党倒打一耙跑到山沟里发展马克思主义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了,这一百余年的艰苦卓绝的抗争后,终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官方的语言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逻辑是:造反历来都是你行你上,你不行,就得死。但是,仅仅不怕死是不行的,天兵天将怕死?六君子怕死?义和团怕死?黄花岗烈士怕死?他们都不怕死,那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呢?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农村和农民,一个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基础;一个是中国革命的生力军。共产党放弃了俄国城市中心论而转向农村发展并迅速坐大,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城市工人阶级并不发达,于是转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农民战争,并且取得了成功。因此,这个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果子,地主阶级洋务派没摘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摘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摘到,反倒是大山沟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摘到手了。但革命成功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果子那么简单,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还包括:

浅析历史虚无主义

不让历史湮没在历史虚无主义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年思想影响很大的一股思潮。它与思想、学术、理论、观念等等相混杂,但本质上是一股政治思潮,核心指向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各种方式侵蚀青年的思想。文章从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变现形式及危害和如何科学地认识历史几个方面,剖析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 关键词:事实历史虚无主义政治诉求 一、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这种“虚无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历史主体,颠覆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 在中国国内,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种社会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它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用假设否定事实,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主观分析否定客观规律,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趋向,甚至编造历史肢解历史,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丑化领袖和先进人物,美化反面人物,以达到所谓“重构历史”、“西化”、“分化”中华民族的政治目的。本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中的糟粕。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变现形式及危害 这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隐时现。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综合整理,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式:一是歪曲。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蓄意进行抹黑和贬损,编造“雷锋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政治偶像”、“邱少云、黄继光根本不存在,是杜撰出来的英雄”等谣言。在一些人的笔下,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东方的野蛮与落后,来对抗西方的先进与文明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错误思潮,这种思潮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民族历史,曲解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否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意图将中国“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完全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囯蔓延,对我囯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我们只有合理分析对待历史,坚定不移的维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实质、蔓延背景和影响危害,坚决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才能更好地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从而保障我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近年来正在中国重新蔓延,历史虚无主义坚持认为,中国社会必须先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意图将中国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蔓延会逐渐消解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信仰,消融掉我们所具有的客观理性的历史信仰。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深入理性分析历史虚无主义蔓延兴起的特点、根源和危害,坚决批判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思潮在我国的蔓延传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为我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虚无主义起源于西方,同样历史虚无主义的也源于西方。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错误思潮,是为了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为将我国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附庸而产生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常以“重写历史”的名义,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歪曲国史、诋毁党史。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诋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消解人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瓦解我国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消融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信仰。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近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妄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所帶来的优越性,进而从根本上质疑和否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合理性,合法性。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正逐步消除和侵蚀历史学的科学性,已经成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工具,会出现误导现实运动的严重后果。 第五,历史虚无主义违背了历史研究中“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没有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没有在全面系统的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就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简单的否定,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根本对立的。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_龚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12月/18日/第005版 学锋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 龚云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人对近代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采取了极端虚无主义的态度,在社会上掀起了“告别革命”的浊浪,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下,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宣扬英雄史观,贬低人民群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只有深挖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才能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正确学术方向。 错误的历史观 从历史认识主体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首先在历史观上严重背离了唯物史观,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重蹈唯心史观的覆辙。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际上苏联、东欧的剧变,加之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面临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强大挑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自我认识和挑战,触发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一些中青年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诘难和反思,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能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尤其是贬损、否定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学说。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轻视与否定,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就出现了对正确的理论思维忽视的情况,或是热衷于琐细的研究,或是生吞活剥地搬用西方的史学理论或模式。 第二,一些人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采用了历史相对主义态度,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不可认识的,陷入了历史不可知论的窠臼。 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史学思潮。这种思潮否认历史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否认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存在,将历史学与文学相提并论,认为历史仅仅是一种话语,将客观存在的历史视为历史学家主观的构建物,史学不可能还原历史,史学家建构的过去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只是用话语组成的文本。在这种史观的指导下,对客观历史自然就会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往往以主观臆测代替对客观历史的研究,丝毫不顾客观历史实际,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论人评史。例如,说如果按照洋务运动的路子发展下去,中国就可以早日实现现代化了,这些人违背了历史研究“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的原则”。 第三,一些研究者对历史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缺乏历史主义态度,混淆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用现实改铸历史。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从现实出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抱着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态度,抹煞历史与现实的界限,将历史与现实做简单的比附,丧失基本的历史主义立场。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名义下,他们根据现实的变化重新解释历史,根据现实的需要任意裁剪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与现实中国息息相关,也最容易受现实的影响。不少研究者从现实出发,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以现实比附历史,由此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历史学成为现实的工具。 第四,一些研究者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时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丧失一个严肃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在20世纪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服务于社

评价历史虚无主义

评价历史虚无主义 王申慧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看似是以“求真”和“求是”为目的而对相关历史进行的“价值中立”式的学术研究,实质则是一种鲜明地反映评价者“特定政治需要和目的”的价值评价。就评价是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反映来说,其存在着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主客体价值关系的“真假”问题。但是,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主要不是针对评价的“真假”的问题,而是当我们面对不同评价主体对同一历史的不同评价时,何种评价才具有“合理性”的问题。这种“合理性”是指判断何种评价标准符合“公论”与“公道”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决定论;历史终结论;阶级斗争决定论 从理论渊源上观之,历史虚无主义源于虚无主义,其与虚无主义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关系。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提出“价值重估”的口号就是希望借此建立一种新的价值用以消解传统的超感性的崇高价值体系,而这种“价值重估”必然会导致对过去历史的价值的否定性评价。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所谓“告别革命”的论文发表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兴趣盎然”,不断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重评历史”“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等为名歪曲、编造、篡改一些历史事实。更具有迷惑性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精心挑选”了一些“真实的”历史细节,并在其基础上依据自己特定的目的、利益、需要评价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价值,大肆宣扬自己得出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对于前者,我们应该从科学认知的角度,从史实材料的客观性、真实性上进行批判。但对于后者,仅仅从史实材料的客观性、真实性方面进行批判还不够,因为历史虚无主义声称自己赖以评价的历史材料也是客观的和真实的。对此,除了要从“史观”的角度对其展开批判外,还应该从评价论的视域出发探讨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根源。 一、唯物史观不是“阶级斗争决定论”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的作用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它是为作为“产婆”的生产力服务的“助产婆”。在唯物史观的逻辑体系中,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隶属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动力”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终极动力”,即原动力;另一类是“直接动力”,即对原动力发生反作用的动力。他们所谓的“终极动力”或“原动力”是指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动力”是指包括阶级斗争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力。他们把“直接动力”的作用,比喻为“杠杆”或“助产婆”的作用,而把“终极动力”比喻为“产婆”。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缩短过渡时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1] ;马克思和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 龚云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人对近代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采取了极端虚无主义的态度,在社会上掀起了“告别革命”的浊浪,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下,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宣扬英雄史观,贬低人民群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只有深挖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才能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正确学术方向。 错误的历史观 从历史认识主体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首先在历史观上严重背离了唯物史观,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重蹈唯心史观的覆辙。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际上苏联、东欧的剧变,加之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面临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强大挑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自我认识和挑战,触发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一些中青年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诘难和反思,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能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尤其是贬损、否定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学说。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轻视与否定,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就出现了对正确的理论思维忽视的情况,或是热衷于琐细的研究,或是生吞活剥地搬用西方的史学理论或模式。 第二,一些人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采用了历史相对主义态度,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不可认识的,陷入了历史不可知论的窠臼。 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史学思潮。这种思潮否认历史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否认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存在,将历史学与文学相提并论,认为历史仅仅是一种话语,将客观存在的历史视为历史学家主观的构建物,史学不可能还原历史,史学家建构的过去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只是用话语组成的文本。在这种史观的指导下,对客观历史自然就会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往往以主观臆测代替对客观历史的研究,丝毫不顾客观历史实际,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论人评史。例如,说如果按照洋务运动的路子发展下去,中国就可以早日实现现代化了,这些人违背了历史研究“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的原则”。 第三,一些研究者对历史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缺乏历史主义态度,混淆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用现实改铸历史。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从现实出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抱着为我

心得体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最新)

心得体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最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泛起、蔓延,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也产生了影响。为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采用抽样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多学科、多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和部分教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主要观点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本文拟根据调查结果,说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建议。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基本现状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的基本现状概括如下: 1.高校师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知晓度有限,但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蔓延已有一段时间,高校师生对于它有所了解认知, 但程度是有限的。在调查中,自认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人数比为15.7 %,远低于“不大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数比60.7 %, 自认为对历史虚无

主义思潮“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教师人数只占总受访教师数的五分之一。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缺乏认知,并不意味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没有对高校师生产生影响。在调查中,只有2.3 %的教师、4.5 %的学生自认为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55 %的师生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影响。在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观点的认同程度调查中,关于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历史贡献等重要问题上,不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人数基本上都达到50 %,说明一半受访师生对中国近代国史、国情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近代以来中国逐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正确的认识。可是在上述大多数问题上,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比例高于自评的受影响比例,同时还有相当比例的师生选择了“不确定” 这说明:其一,一些师生在不自觉中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引导,他们对此缺乏清醒的自我认识,其实际思想状况与他们的自我评价不耦合;其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和蔓延,致使一部分师生接受它的观点,或者对主流意识形态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其三,高校师生普遍缺乏辨别、判断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标尺,缺乏判断理论是非的引导。

心得体会:当下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当下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考(最新)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倾向,其特征主要为:一是否定历史的价值,尤其对本国的历史缺乏应有的敬意,一味抹杀,以为一无是处;二是借口历史认知存在相对性,随意歪曲历史真相,抹杀历史认知中既有的真理性,陷入了相对主义。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少数人在“去宏大叙事”、“重写近代史”等名义下,热衷于做翻案文章,不仅任意颠覆几代学者潜心研究而获致的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见的历史认知,而且颠倒是非,歪曲历史真相。例如,先是歌颂晚清的改良运动,而贬抑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继则拔高清政府,连改良运动也骂倒了。由是以进,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尤其是不遗余力地抹黑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不限于学术界。在所谓崇尚自由、思想多元、追捧创意与彰显个性的名义下,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现代媒体尤其是网络,蔓延到社会诸多领域,特别是在青年中形成了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倾向。历史虚无主义消解社会共有的信念与目标,不容掉以轻心。

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历史的产物,无论其发展过程曾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历史作为多样化的统一,即这个民族的共同创造与共同的记忆,包括得失在内,在整体的意义上,便都构成了它的生命本源,奠定了它进一步走向未来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钱穆在他的名著《国史大纲》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国民对本国历史应当具备的基本信念和准则:“任何一国之国民”,都必须了解本国的历史,并心存“温情与敬意”,而不容“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他还进一步强调以下的观点:千万不要以为“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因之可以将现实中的“种种罪恶与弱点”,都推诿于古人。他认为,这是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和“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①这无疑是十分深刻的见解。人们尽可以探讨不同历史阶段上前人行事之是非得失,却没有理由简单地全盘否定和抹杀属于民族共同体的那一时代的历史。明白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极少数人一味抹黑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诬之为“罪恶连连”的暗夜,不仅歪曲历史,而且恰恰暴露了自己的“浅薄狂妄”和“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虚无主义思潮评论

虚无主义思潮评论 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在史学界、文学界、影视艺术界和网络媒体领域出现重新泛起之势,成为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其核心是对五四以降,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中国历史,以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重新给予“客观”的评价,借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与主张经济领域全盘私有化、崇尚自由竞争的“新自由主义”以及主张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观和政治运行模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交相呼应,旨在否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史学界和思想理论界造成很大混乱,必须对其进行严肃评析和批驳。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根源: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所谓全盘西化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四人帮”对待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更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则有以电视纪录片《河殇》为代表的新的鼓吹全盘西化、宣扬民族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泛滥开来。在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前苏联史学理论界一部分学者对十月革命极力否定,对苏共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陷、失误极力夸大,甚至把斯大林从“神”消解为十恶不赦的“魔鬼”。这种肆意重评历史的后果造成人民思想上的极大混乱,推动着前苏联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在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世纪之交重新泛起与其所面临的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密切相关。第一,从特殊的国际环境来看,世界一体化、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也同步深化,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之间并存、斗争、合作的现实决定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采取遏制、打压的战略意图从未改变。“和平演变”是其主要策略,利用一切机会实施思想、文化渗透和政治诱导是其主要手段。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并存与斗争中,前者处在主导地位,后者处于弱势地位。20世纪末期苏东剧变的发生造成“西强东弱”的国际整体局势,也导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渺茫论”甚嚣尘上,宣称“历史已经终结”,庆贺资本主义在与社会主义的竞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这就为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第二,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处在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必然引起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它与西方敌对势力的反社会主义思潮相互呼应,它与新自由主义、新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历史虚无主义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今日中国的文学艺术、学术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领域都有表现,并且随着商业及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探求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由表至里对其深刻进行分析。 让我们先从字面上进行理解。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一是无视或否认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把事实同虚构混为一谈,把历史同文学混为一谈;二是承认历史有其内在的客观内容与规律,但歪曲或否定唯物史观所认识的历史事实与规律,用他们所发现或领会的“理”来勾勒历史事变之间的关联或历史发展演变的轴线,为了使历史符合他们所想象出来的、具有先验性质的“理”,甚至不惜割弃或歪曲某些最重要的事实。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来历史虚无主义其根本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和中国范围内均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因素。究其根源,它是西方文化传统之现代流变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又不断加剧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势头。而这种虚无主义分为两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资本主义在发展前期,把人与人的关系还原为物与物的关系,把现代与传统断裂开来,“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这使得对历史的虚无成为可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在的矛盾不断展现,非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这些思潮都备受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的折磨,否定了所有传统、权威以及其他特定的有效价值,相应地,把历史看成一种虚空或一无所有。 而第二种表现在中国近代表现的尤为突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继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历史诉求。在近代中国主要存在三条道路。第一种,即通过局部改良,建立依附于美英资本主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二种,是通过改良主义,在中国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三种则是为中国共产党所主张,即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种主张在历史观上的表现就是唯物史观,而第一第二种主张的历史观实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即否认或反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后深刻的客观原因和必然性。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共产党的方案符合中国实际。上述第一种主张终被中国人民所唾弃,而第二种主张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总体看来,正在当代西方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中国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在世纪之交的所谓千禧年转折,这场本来可能全面激起历史意识复兴的历史转折,对于西方社会而言,在浓厚的后现代消费主义氛围中,不过就是一个空洞的能指符号。而同一时刻的中国文化,则在未能充分质疑此一转折的西方本质的同时,就已经滑入了这一“节日”在现时代所特有的享乐主义氛围。新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持续加剧,新自由主义继续推行,与此同时,

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

拨开历史虚无主义的外衣 服设一班 夏君捷 2015328440015 历史虚无主义通俗地说就是指对国家的历史、对民族的文化一律采取否定的态度,蔑视自身的历史把它看得毫无价值。清朝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不重视自己的历史,善待自己的历史基奠,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都会受损。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下面就阐述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及具体表现,人们应当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以避免掉入其陷阱之中。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最早出现也显而易见的特点,比较简单,也就是骂中国落后,不讲礼貌,不文明,认为无论是人的行为还是社会环境中国都不如外国,国外的衣食住行样样都比中国强。这是旧中国的特点并已渐渐得到更正。而历史虚无主义的新特点又是什么呢? 第一表现在对历史的不负责任的二次评价。这种情况多半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出现,披着学术著作的外套。这种陷井数不胜数,而且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到今天远远不止表现在历史研究,影视、小说、网络、美术,连美术都有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比如为众人所知的抗日神剧,其中许多使国家丧权辱国,人民流离失所的汉奸、败类,都成了悲剧英雄。 第二表现在与革命挥手告别。不同于旧中国时期的辱骂,激进乃至粗暴地看待革命,“告别”二字表面显得温和无害,它用看起来理性的口吻试图向人们传达这样的观念:革命是流血的,革命就是牺牲,革命残忍、黑暗、肮脏,它消耗了人类前进的能量,使人发疯,让人绝望。这一观点过分地夸张了革命的部分牺牲,从而使人产生类似与:为什么要采取革命这样激烈的手段呢,为什么不妥协?何必要有鸦片战争不能直接开通通商口岸?为什么要变法?为什么要革命?诸如此类的消极想法。 第三个特点,都有明确的政治诉求。有它明确的政治目的。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现了危害社会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等等,虽然他们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这主要表现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与实质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与实质 ——立足民族文化根基 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它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成为精神共识。如果一个民族失去文化根基,无疑是在割自己的血脉,会沦为时代的奴隶。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只有一个国家引领正确积极的社会思潮,才能富强长久。 一百多年前,那个使命是救亡图存,是挽救民族之魂,年轻的生命在定远舰、致远舰上沉下去,然后用年轻的身躯去缓缓托起一个几乎就要沉到海底的民族。几十年前,我们新中国的使命是脱贫脱弱,衣食足,吃饱饭活下去,年轻的头脑和双手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用钢铁之躯去慢慢的去塑造一个像钢铁一样今天这么坚固的国家。但是今天的时代使命,变成了在这个钢铁一般的外壳下,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是不是能够活得有尊严,还有做梦的权利。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可以不再流血,少流泪,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坚定正确积极信念,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克服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想,用自己青春去奉献,去改变这个社会。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道,这是一个急剧变革又充满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抛弃根本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着民族虚无主义,缺乏精神标识的年代。是的当下众生喧哗,甚嚣尘上,人们害怕被信息的洪流所卷走。所以出现了不少恶搞事件,邱少云英雄形象被丑化,毕福剑“网络视频事件”,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展厅形象被诋毁,诸如此类的事件频频发生,不由得引发我们深思。那些盲目跟风转发点赞的行为无不毁坏了基本道德价值观。只有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才能树立文明风气。 一个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一个人的青春短暂,但可以用热血去为国家奉献,在面对危害国家言论行为时,敢于批判,不盲目跟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编织梦想的权利。优秀先辈们无怨无悔奉献自己青春。他们没有一味的盲从,而是选择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誓死捍卫中国红色信仰,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才是张扬的担当。那《井冈山》《红色摇篮》坚贞不屈的身影永远留在我们脑海。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就像是一片大海,我们都是那一滴滴水,我们可以选择随波逐流,融入大海,也可以选择成就自我,那你就是那一滴最纯洁,最耀眼的那滴水。 优秀是一种习惯,从现在起坚定信念,珍惜时光,拼搏学业,不负青春不负卿!

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如何看待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发挥历史资源的教育功能。然而,近期以来,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出现种种不正常的现象,使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被歪曲、被篡改、被?恶搞?,甚至对其进行颠覆,扰乱人们视听,混淆是非观念,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简单谈一下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一、必须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 我认为,任何人触及历史,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历史?从字面意思来看,历是经历、历法,是时间概念;史最早指的是记事者,后来的史官,引申为被记录的事情、事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历者过也,史者事也?。 从史学理论来看,历史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狭义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一般意义上讲的历史,就是后者。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历史科学?

不是所有的历史都是科学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外各国都流传下来了丰富的历史著作和史料,也有各种各样的史学思想和观点。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严格说来这样的历史学还不成其为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创立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历史科学与以前历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指导理论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戏说历史、解构历史、恶搞历史,甚至是否定历史结论、歪曲历史事实、掩盖历史真相等错误的观点和严肃言论,从根本上看,就是不能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第三个问题:历史真相是什么? 在我看来,所谓?历史真相?是个伪命题。历史本身就是真相,它是客观的,是过去时,过去的事是不可逆、不可假设,也是不可复原的东西。所以,?历史真相?就成了一个认识问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的时候,会凭着他自己的感官印象和所接触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裁剪整理,这就导致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历史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举个例子,汉武帝刘彻,大家都知道,?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他在位的时候攘夷拓土、国

近年来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论争

近年来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论争 马砚 整个改革开放时期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并一直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进入新阶段,文化领域在流行保守主义与复古主义思潮的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依然存在。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 2005年3月15日,历史学者沙健孙、李文海、龚书铎、梁柱在《光明日报》推出一篇访谈,题为《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 他们提出,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是:第一,提出否定革命、“告别革命”的主张,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第二,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三,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本质和主流,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 他们进而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无”的是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不“虚无”的则是为早已有历史定论的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歌功颂德。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是从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形出发去诠释历史,而是想当然地解读历史、虚构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寻找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另类“历史规律”和“发展道路”。访谈推出后,龚书铎又发表《历史虚无主义二题》,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说,有人主张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要“范式转换”,即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其实,不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不革命,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不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掠夺,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4月5日,《光明日报》又刊出李珍的文章《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不可低估》。文章介绍了教育部社科中心和中国史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的“近现代历史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讨会上的主要意见。据悉,与会的30余位学者认为,一定要认清并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第一,它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的影响下,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实施和平演变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