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其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立足我省实际,努力构建具有我省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体系。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是:

(一整体性原则。全面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整体构建普通高中阶段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层次的课程,整体设置和安排必修、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毕业和进一步学习的基本需求。

(二规范性原则。严格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政府《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规范课程设置及教学行为,遵循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和高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

(三多样性原则。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的课程,保证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努力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在达到国家课程

方案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有所长,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办出特色。

(四实效性原则。鼓励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开发学校课程,努力提高课程建设、管理和实施水平。充分考虑甘肃省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从甘肃省普通高中的整体水平和大多数普通高中的实际出发,保证所有普通高中(含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普通高中均能够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并取得实效。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

(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2.科目:每一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等14个科目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其中通用技术是新增设的科目。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3.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二课程设置。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修两部分组成,选修分为选修I和选修II,选修I又可分为限定选修(简称限选和任意选修(简称任选两部分。其中必修和选修I为国家课程,选修II为学校课程。具体课程的设置及学分要求见下表。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表(略

(三学制、学时及修习要求。

1.学制与学时

(1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2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两个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3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原则上每周安排的课程修习时间不超过35学时,每学时教学时间一般为45分钟。

2.修习要求

(1普通高中课程以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校通过学分反映学生的模块修习过程和成绩。学生模块修习的学分由学校根据《甘肃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指导意见》进行认定,学生修习一个模块并达到规定的学时和质量要求,

即可获得相应学分。省教育厅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监测学生学业修习水平。

(2学生必须修满三年并且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的学分,总学分达到144以上方可达到毕业的学分要求。其中必修课程获得116学分、选修I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II至少获得6学分。学校应当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的学分。

(3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科目的每个模块的修习时间为36学时,获得2学分;物理、化学在完成2个必修模块后,所有学生还必须各选1个选修模块,获得2学分,才能达到必修学分的基本要求;数学科目选修系列中还包含有专题,一个专题的教学时间为18学时,获得1学分。

(4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每个模块修习时间为18学时,获得1

学分。体育与健康共11必修学分,其中在田径类项目系列中至少获得1学分,在健康教育专题系列中至少获得1学分;音乐学科共6个模块,在高中三年中必须修习“音乐鉴赏”模块,获得2学分,在其余的5个模块中

至少选修1个模块,共获得3学分;美术学科共5个系列,在高中三年中必须修习“美术鉴赏”模块,获得1学分,在其余的4个系列中至少选修2个模块,共获得3学分。

(5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共23学分,各地要严格按照《甘肃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落实课程计划。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学年共15学分,主要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大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更多的课题研究;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共获得6学分;学生三年内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6选修Ⅱ课程是学校课程,各市(州、县(市、区和学校要按照《甘肃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发掘本校的课程资源,丰富学校课程内涵,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风格。选修Ⅱ课程可以按照专题或模块设置,学生在三年内至少获得6

学分。

(7为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每周安排4学时,在1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每周安排2学时,在2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

(8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必修课程表和选修课程表编排好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学习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探索跨年级(或跨学校实施选修课程。

(9高三学年在安排好总复习工作的同时,应保证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模块,获得一定的学分。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

(一课程内容。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内容见《普通高中课程内容一览表》(附表一。

(二课程安排。为保证普通高中新课程顺利实施,帮助各校制定合理的“新课程实施方案”,特拟定《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指导表(参照》(见附表二。

四、课程实施

(一制定科学的“新课程实施方案”。学校要成立课程管理委员会,由校长、教务和教研部门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组成,负责组建学校各学科课程小组,制定学校课程方案,进行学生选课指导、认定学生学分等工作。

1.要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所有普通高中必须全部开设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尊重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高一年级主要开设必修课程,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应开设并逐步增加选修课程。高二年级至高三上学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妥善安排好选修课程。高三下学期主要安排总复习。

3.各校必须确保学生每天在校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周至少1学时的班团活动时间。

4.学校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创造条件认真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学需要,主动帮助学校解决课程开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教学基本条件、实训和实习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5.鼓励跨校、跨区协作,提倡学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对于师资、教学条件暂时未能达到课程实施要求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和学校共同制订改进计划,采取措施,积极予以完善。

(二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要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意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切实加强对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

(三加强教学管理。各学校要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行政班和教学班管理指导意见》,在高中三年中,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多数必修课应按照行政班安排课程,行政班的班主任要保持相对稳定。选修课要根据学生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班。班主任对行政班管理负责,任课教师对教学班管理负责。

1.各学科要严格落实学科《课程标准》和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科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的精神,组织好教学工作。要按照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保障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内各种场所的作用。通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活动场所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3.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形式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可每学年安排一到两周。在开展社区服务时,建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小组,学校要认真组织、检查,并争取社区和家长的配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尽量考虑教师的专业与特长。

4.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发挥教师的特长,调动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合作开设同一选修课,也可以外聘教师开设富有特色的选修课。

(四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意识与方法;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1.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确实发生积极的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避免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忽略效果的不良倾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学校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抓好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查与考试、教学评价等各个常规环节,引导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与指导,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3.要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方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技术手段和有效的学习工具。

(五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各校要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把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着力构建学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建设民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新型教研文化。通过校本教研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六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整合与利用,建立和完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为新课程实验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七科学安排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除民族语文课程之外的其他各学科课程均参照普通地区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要求,并结合实施“双语”教学普通高中教学实际,科学安排课程设置。普通高中民族语文课程,藏语文课程按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课程设置方案执行;蒙古语文课程按全国蒙古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办公室发《蒙古族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课程设置方案执行。

(八)认真落实国家法规政策新规定的专项教育内容。各普通高中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领域课程(主要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选修Ⅱ学校课程以及班团会主题活动等途径,认真落实国家法规政策新规定的环境教育、禁毒教育、健康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影视教育等12个专项教育内容。五、课程管理与评价(一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督促学校依法实施新课程和提供课程资源

与条件保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加强对学校实施课程过程的监督和检查,总结、推广新课程实验的成功经验。1.建立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定期(每年一次)上报、审批、备案制度。各普通高中的“新课程实施方案”必须经县(市、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并于每学年开学前,由各市(州)教育局统一报送省教育厅备案。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在合理利用本地教育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各校学生的社区服务活动等方面发挥好协调作用。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办学特色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发挥办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办出自己的特色。(二教研部门的管理。各级教研部门要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甘肃省普通高中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研究、指导、服务职能,大力开展高中新课程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工作。要进一步增强为当地学校和教师服务的意识,努力改进教研方式,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信息交流、专业咨询、师资培训等各项活动,并对当地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进行检查指导。1.要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各学科实施指导意见,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的指导,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在新课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引导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

有效途径。2.要促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各科目的均衡开设,切实研究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和美术等课程的实施现状与难点问题,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决策提供参考。

3.要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为依托,加强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专题研究,以专题研究的成果推动课改工作,以样本校的成功经验推动课改的全面实施,为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三学校的管理。校长要全面负责和领导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监督和评估课程实验过程,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的领导和管理。学校应制订选修课程和学校课程计划、指导学生选课、认定学生学分、自主开发课程、联系社区共同实施课程等工作。1.建立学生电子学籍和档案管理制度。所有高中学生要使用全省统一的学籍管理号,便于学籍管理、学生学习成绩记录和查询。普通高中在校生不得留级。

2.学校要探索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途径,大力培养创新人才。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学校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要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3.教师要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发展负责,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学习结果评定承担相应责任。学校与社会应尊重教师的劳动,组织学生及其家长及时了解、评价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积极配

合学校执行好国家课程方案。4.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要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工作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样本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四)课程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发展性评价制度。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1.建立和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改变以高考成绩作为教师评价唯一依据的片面做法,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2.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工作。3.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各学校必须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均要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方案》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教育工作督

导评估方案》,建立新课程监控体系,建立健全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确保新课程目标的落实。5.普通高中学生毕业资格认定。普通高中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

域都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内总学分达到144以上,参加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且在高中三年内综合素质评定合格以上,由省教育厅颁发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2017年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3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四、课程内容 (一)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与方法阅读相关作品,不专门安排学分。 (1)指定阅读的作品,应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注意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制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结算的长篇作品中选择。也可由诗圣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讨论。 (2)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 (3)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谈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4)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学习任务群2 当代文化参与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20xx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2972 (方案范本系列) 20xx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详细版 The Common Structure Of The Specific Plan For Daily Work Includes The Expected Objectives, Implementation Step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Other Item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20xx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 方案详细版 提示语:本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规划,常见结构包含预期目标、实施步骤、实施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一、培训目标 xx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

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7月13日—25日(淄博、烟台、东营、枣庄、潍坊、泰安、临沂、聊城) 7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学科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学科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 (试行)

目录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第二部分课程结构、目标与模块内容概要……………………………………() 一、课程结构………………………………………………………………………() 二、课程目标………………………………………………………………………() 三、模块内容概要…………………………………………………………………()第三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四部分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学科模块学习要求(试行)………………………() 一、音乐鉴赏………………………………………………………………………() 二、歌唱……………………………………………………………………………() 三、演奏……………………………………………………………………………() 四、创作……………………………………………………………………………() 五、音乐与舞蹈……………………………………………………………………() 六、音乐与戏剧表演………………………………………………………………()

云南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附件: 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方案(试行)》(云教基[2009]2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云南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全面构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省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落实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具有我省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构建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有个性发展为目的,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积极稳妥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坚持“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形成“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州(市)县组织、学校实施”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格局。在全省整体推进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课程实验,争取三年达到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划目标。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 (三)课程结构。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每学年都要开设各学习领域的课程,保证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的学习领域都能获得相应学分。 每一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设置语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艺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 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学校要开足必修课程模块,积极创造条件,多开设选修课程模块,逐年达到国家课程要求。 (四)课程设置。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

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XX年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 XX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经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7月13日—25日(淄博、烟台、东营、枣庄、潍坊、泰安、临沂、聊城)7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7月27日—8月8日(济南、青岛、济宁、日照、威海、莱芜、滨州、菏泽、德州)7月27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6学时,共计60学时。其它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6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7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经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经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经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

北京市2020年春季普通高中语文会考(新课程)试卷北京版必修5

2020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新课程) 语文试卷 一(10分。共5道小题,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搭讪.(sh ān ) 哽咽.(yè) 扣人心弦.(xu án) B .联袂.(mèi ) 跻.(j ǐ)身 叱咤.(ch à)风云 C .溯.(shuò)源 装帧.(zhēn ) 针砭.(bi ǎn )时弊 D .灼.(zhuó)热 悄. (qi ǎo)然 浮想联翩.(pi ā n ) 2.“斗”是我国的一种量器,人们也常借用它来形容事物的大或小。下列句子中的 “斗”, 用于形容“小”的一项是 A. 李白斗.酒诗百篇。 B. 他身居斗.室,笔耕不辍。 C. 我斗.胆地说一句:“这件事您做错了。” D. 著名学者钱钟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3.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苏州园林中的留园从序曲部分的园门进入,经过发展阶段的曲廊、小院,再 考场 号 座 位 序 号

经过为高潮准备的绿阴,到达高潮部分的五峰仙馆。,好像是一首江南丝竹乐,又像是一部田园交响曲。可见,。它的设计借助音乐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了统一、比例和均衡等问题。 A.这连续的景物音乐使留园更加完美 B.这和谐的乐章音乐使留园更加完美 C.这连续的景物留园如同凝固的音乐 D.这和谐的乐章留园如同凝固的音乐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A.《祝福》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作品借祥林嫂这一形象批判了宗法制度与封建礼教。 B.《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及其门人、后学所著,其中许多寓言想像奇特、语言瑰丽。 C.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D.契诃夫用批判和讽刺的笔法在世界文学画廊中留下了柯瓦连科这样一个“套中人”的形象。 5.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久在樊笼里,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 B.千岩万转路不定,倚石迷花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D.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二、阅读《赤壁赋》(节选),完成6—9题。(10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一、课程性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

新课程改革实施计划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规划要求,我省将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现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精神和《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实施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实施的过程中,促进全体教职工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并在实践中加强教学研究,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探索高中新课程管理制度

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三)探索新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好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工作。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掌握高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特点,掌握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必修、选修模块的基本内容、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等。同时推进校本培训,实施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从教学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五)建立和不断完善校本管理制度 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本校实际的管理体系,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三、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北京市朝阳区普通高中新课程课程方案.docx

北京市朝阳区普通高中新课程课程设置方案 (试行)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自 2007 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起,北京市普通高中全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为体现新课程“适应社会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的特点,落实《北京市实施教 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同时兼顾朝阳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北京市朝阳区普通高中新课程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请各校参照执行。 一、高中课程结构 朝阳区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 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 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2、科目 每一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共 12-13 个科目。 3、模块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二、课程说明及课程设置 (一)课程说明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并通过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普通高中学生须修满三年并且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 定的学分,总学分达到 144 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 116 学分、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设置的选修模块至少获得 22 学分、学习学校自主开设 的选修模块至少获得 6 学分。 必修 116 学分包括:语文 10 学分、外语 10 学分、数学 10 学分、思想政治 8 学分、历史 6 学分、地理 6 学分、物理 6 学分、化学 6 学 分、生物 6 学分、技术 8 学分(其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 4 学分)、艺术 6 学分(或音乐、美术各 3 学分)、体育与健康 11 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 15 学分、社区服务 2 学分、社会实践 6 学分。 学生修满 144 学分之后,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选修更多的模块,并获得更多的学分。 高三下学期学校开设一定的选修课,同时安排总复习。 (二)课程设置(见附表) 北京市朝阳区普通高中课程模块设置分为四个层次五种类型, 即:必修模块、必选模块、选修模块(含指定选修模块和建议选修模块)和校本模块。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建议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 2017年秋,全县中小学将全面推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帮助学校切实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开发、建设和管理能力,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现就远安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校本课程及其功能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它能很好地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缺陷,提高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必须按规定开设课程,保证课时,保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间的协调性。 2、权力与职责相统一的原则。 学校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决策权、选择权,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要坚持校本课程实施的严肃性,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有效机制,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的过程,发挥校本课程的积极作用。 3、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设计(试行)

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落实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按照必修课程统一安排、选修课程自主选择的基本思路,构建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我省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实际出发,按照不同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特点和必修、选修的具体要求,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容。 2.系统性原则。全面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整体构建普通高中阶段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整体设置和安排必修和选修课程,构建相互衔接、层次递进、具有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均衡性原则。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在达到国家课程方案和

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学有所长,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办学特色。 4.实效性原则。充分考虑我省不同地域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从普通高中的整体水平和大多数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普通高中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校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普通高中均能够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取得实效。 二、培养目标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应全面落实国家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以下具体培养目标: 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3.具有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江苏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江苏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江苏省教育厅2004-6-25颁布苏教基 [2004] 27 号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促进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形成,完善我省中小学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本意见。 一、地方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1.中小学地方课程建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进对地方经济文化的了解,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努力促进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形成相互协调的关系,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建设有江苏特色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3.遵循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地方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地方课程的内容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为基础,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素质发展的需求,确定地方课程内容。我省中小学地方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种类型:①新兴课程。新兴课程力求反映当代社会科技与人文科学的最新发展;②技术与实践性课程。技术与实践性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能够体现地方特色;③地方文化课程。地方文化课程以较大的区域范围文化为基础,如吴文化、楚汉文化等,不限于现有的行政区划。 2.地方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课程内容的安排以主题、单元或模块为主,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同一课程所包含的主题、单元或模块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 三、地方课程的开发 1.地方课程的开发要做到统一开发程序,规范开发行为,严格执行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规定。 2.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负责受理并组织审批地方课程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高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高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即实施“三级课程”的设想。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修订稿)》,特制定本方案。 一、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意志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2、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提倡取长补短互帮互助; 4、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5、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学会健体,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或健身技能; 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结构 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修订稿)》的规定与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拟定了学校高中阶段三年的课程计划,校本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任选课程两大类,以课堂教学、综合指导、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实施。计划从2001年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施。

6、身心健康类:如心理辅导、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等。 7、生活技能类:声乐、摄影、书法、美术、绘画等。 五、校本课程实施 本课程方案确定后,要对教师进行适当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方面。 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写出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交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审定,审定后列入《选修课科目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15人,则该选修课予以取消。 六、校本课程的考核。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校本课程的成绩评为四个等级,即A、B、C、D,D为不合格。凡不合格者不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未达到50分的学生不予毕业。 鞍钢高中研究型课程管理条例 总则 1、为了使校本课程管理规范化,以适应校本课程体系的需要,特制定本条例。 2、本条例适用于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年级。 3、本条例的内容与上级有关规定抵触时,以后者为准。 校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考核 1、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实际设定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一样是鞍钢高中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但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实际要求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在自主选择学生的基础上,围绕某些课题或专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 2、校本课程不进行考试,但要考核学生参加活动次数,活动质量、学生学习情况由指导教师负责记录,活动内容由本人记录在校本课程学习综合记录表上,每个课程结束后需有论文、作品或制作、发明、产品等成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有关材料。 3、指导教师对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进行分析、评价。评价分为A、B、C、D四个档次,其中D为不合格。对每12~16课时内完成并合格的课题记学分(出勤需达3/4以上学时,否则不记学分)。在高中期间,学生需完成学分。 4、学校对学习成果进行评比、奖励。优秀作品汇编,向有关部门介绍、推荐、发表。每学年组织一次优秀作品成果报告会。

最新最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拉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开了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高考(论坛)改革的帷幕。到2010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本轮高考改革的最直接动力。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是,2006年及之前先行实验的各省(市、区)的高考方案相继出台,有的已经付诸实施。其中,广东省在2009年高考方案的基础上推出了2010年高考调整方案,江苏省2009年高考方案也将进行局部调整。 综观已经出台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天津、浙江、辽宁、福建与安徽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我们不难看出,各地都在紧密结合当地教育实际,力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这些方案既有共同点,又各具地域特色。 一、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共同点 (一)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是近年来我国各省份高考统考科目设置的主流模式。由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着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2007年宁夏、山东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2009年天津、浙江、辽宁、福建与安徽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保持了原有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即将统考基本科目都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海南省的文史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也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基础,只不过把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所含的学科分开考试而已。广东省2007年~2009年高考方案中的文科基础(政治、历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学、生物占30%)与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占70%,政治、历史、地理占30%)则是对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拓展,但2010年广东省又将回归到“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二)统一考试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由于高中新课程各科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所以各省份新高考的统一考试内容也都包括必修模块与部分选修模块,且以必修模块为主。尽管各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完全一致,但目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都属于选修Ⅰ课程系列。除了安徽省2009年高考暂时对选修课程指定必考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采取了选修、选考的命题方式。 (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川教〔2010〕28号)精神,推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本意见。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要求,又各有侧重。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课题研究类活动;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等设计类活动。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依托社区开展的公益性义务服务。 社区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志愿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精神和情操。 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义务工作、志愿服务活动等公益活动;参加法规宣传、环保知识宣传、科普宣传等宣传教育活动;参加社区特殊人群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帮扶活动。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经历与体验。 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基本能力;学会交流、分享,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活动,班(团队)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内活动;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开展各种专项调查,进行社区环境考察等考察活动;军训,学工,学农,学商,勤工俭学等体验活动。 二、认真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组织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严格按照规定开足学时,开好课程。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传统以及当地课程资源情况,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整合与规划,开发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时要求 研究性学习共270学时,每周3学时。学生在三年期间至少完成3个专题研究。学校可采用弹性学时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新课标权威解读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新课标权威解读日前,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新课标,新得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主要有哪些变化?与新高考如何衔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权威解读! “新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不就是推倒重来,而就是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修订后得课程方案力求反映先进得教育思想与理念,高度关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得发展。”1月16日,在教育部举行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发布会上,谈及为什么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这样表示。 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03年印发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得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得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与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修订后得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又有哪些新得变化,与新高考如何衔接,就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得问题。 1、高中不就是“高考加工厂”,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权 “与2003年颁布实施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得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得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得制度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介绍说。 为什么会涉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王湛回忆起2012年媒体上关于普通高中定位得大讨论。“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高中就就是大学升学得预备教育,这种瞧法对不对?这次修订方案之前,我们组织专家广泛听取各方面得意见,综合比较研究确定普通高中教育得定位就是什么。”王湛说。 普通高中就是否就就是“高考加工厂”?新修订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就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得基础教育,不只就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与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得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就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得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与沟通合作能力。 与此相对应得就是,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得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新修订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