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敦煌变文-孔子项讬相问书

敦煌变文-孔子项讬相问书

敦煌变文-孔子项讬相问书
敦煌变文-孔子项讬相问书

孔子项讬相问书

昔者夫子东游,行至荆山之下,路逢三个小儿。二小儿作戏,一小儿不作戏。夫子怪而问曰:“何不戏乎?”小儿答曰:“大戏相煞,小戏相伤,戏而无功,衣破里空。相随掷石,不如归舂。上至父母,下及兄弟,只欲不报,恐受无礼。善思此事,是以不戏,何谓怪乎?”

项讬有相,随拥土作城,在内而坐。夫子语小儿曰:“何不避车?”小儿答曰:“昔闻圣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里(理),中知人情,从昔至今。只闻车避城,岂闻城避车?”夫子当时无言而对,遂乃车避城下道。遣人往问:“此是谁家小儿?何姓何名?”小儿答曰:“姓项名讬。”

夫子曰:“汝年虽少,知事甚大。”小儿答曰:“吾闻鱼生三日,游於江海;兔生三日,盘地三亩;马生三日,(趁)及其母;人生三月,知识父母。天生自然,何言大小!”

夫人问小儿曰:“汝知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馀?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小儿答曰:“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轝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馀,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夫子曰:“善哉!善哉!吾与汝共游天下,可得已否?”小儿答曰:“吾不游也。吾有严父,当须侍之;吾有慈母,当须养之;吾有长兄,当须顺之;吾有小弟,当须教之。所以不得随君去也。”

夫子曰:“吾车中有双陆局,共汝博戏如何?”小儿答曰:“吾不博戏也。天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迟;农人好博,耕种失时;学生好博,忘读书诗;小儿好博,苔挞及之。此是无益之事,何用学之!”

夫子曰:“吾与汝平卻天下,可得已否?”小儿答曰:“天下不可平也,或有高山,或有江海,或有公卿,或有奴婢,是以不可平也。”

夫子曰:“吾以汝平卻山高,塞卻江海,除卻公卿,弃卻奴婢,天下荡荡,岂不平乎?”小儿答曰:“平卻高山,兽无所依,塞卻江海,鱼无所归;除卻公卿,人作是非;奕卻奴婢,君子使谁?”

夫子曰:“善哉!善哉!汝知屋上生松,户前生苇,床上生蒲,犬吠其主,妇坐使姑,鸡化为雉,狗化为狐,是何也?”小儿答曰:“屋上生松者是其椓(椽),户前生苇者是其箔,床上生蒲者是其席。犬吠其主,为傍有客;妇坐使姑,初来花下也。鸡化为雉,在山泽也;狗化为狐,在丘陵也。”

夫子语小儿曰:“汝知夫妇是亲,父母是亲?”小儿曰:“父母是亲。”夫子曰:“夫妇是亲。生同床枕,死同棺椁,恩爱极重,岂不亲乎?”小儿答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人

之有母,如树有根;人之有妇,如车有轮。车破更造,必得其新;妇死更娶,必得贤家。一树死,百枝枯;;一母死,众子孤。将妇比母,岂不逆乎?”

小儿卻问夫子曰:“鹅鸭何以能浮?鸿鹤何以能鸣?松柏何以冬夏常青?”夫子对曰:“鹅鸭能浮者缘脚足方,鸿鹤能鸣者缘咽项长,松柏冬夏常青者缘心中强。”小儿答曰:“不然也!虾蟆能鸣,岂犹咽项长?龟鳖能浮,岂犹脚足方?胡竹冬夏常青,岂犹心中强?”夫子问小儿曰:“汝知天高几许?地厚几文?天有几樑?地有几柱?风从何来?雨从何起?霜出何边?露出何处?”小儿答曰:“天地相卻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里,其地厚薄,以天等同,风出苍吾(梧),雨出高处,霜出於天,露出百草。天亦无樑,地亦无柱,以四方云,而乃相扶,故与为柱,有何怪乎?”

夫子叹曰:“善哉!善哉!方知后生实可畏也。”

夫子共项讬对答,下下不如项讬;夫子有心煞项讬,乃为诗曰:

孙景悬头而刺股,匡衡凿壁夜偷光,

子路为人情好用(勇),贪读诗书是子张。

项讬七岁能言语,报答孔丘甚能强。

项讬入山游学去,叉手堂前启孃孃;

“百尺树下儿学问,不须受记有何方。”

耶孃年老惛迷去,寄他夫人两车草;

夫子一去径年岁,项讬父母不承忘。

取他百束将烧卻,馀者他日餧牛羊。

夫子登时卻索草,耶孃面色转无光,

当时便欲酬倍价,每束黄金三锭强。

金钱银钱总不用,婆婆项讬在何方?”

“我儿一去经年岁,百尺树下学文章。”

夫子当时文(闻)此语,心中欢喜倍胜常。

夫子乘马入山去,登山蓦领(岭)甚分方,

树树每量无百尺,葛蔓交脚甚能长。

夫子使人把锹樕,撅著地下有石堂:

一重门里石师子,两重门外石金刚,

入到中门侧耳听,两伴读书似雁行。

夫子拔刀撩乱斫,其人两两不相伤:

化作石人总不语,铁刀割截血汪汪。

项讬残去犹未尽,回头遥望启孃孃:

将儿赤血{江瓦}盛著,擎向家中七日强。”

阿孃不忍见儿血,擎将写(泻)著粪堆傍。

一日二日竹生根,三日四日竹苍苍,

竹竿森森长百尺,节节兵马似神王。

弓刀器械沿身带,腰间宝剑白如霜,

二人登时卻觅胜,谁知项讬在先亡。

夫子当时甚惶怕,州悬(县)分明置庙堂。

孔子项讬相问书一卷

○变文集附录一:小儿论

孔子一日领众徒出游,见诸儿戏,一儿独不戏。乃驻车而问之,答曰:“凡戏无益,衣破里空,必有斗争,劳而无功,亏体辱亲,诚亦伪事,故乃不戏。”遂低头以瓦石作城。夫子责其何不避车,答曰:“城当避车乎?车当避城乎?”夫子勒车偏道,下而问曰:“小子汝年尚幼,何多诈乎?”答曰:“人生三日,别於父母;鱼生三日,游于江湖。天生自然,岂为诈乎?”夫子叹曰:“善哉!汝居何乡何里何名何字?”小儿答曰:“在敝乡贱里,姓项名讬,尚未有字。”子曰:“我欲与游戏,汝意若何?”答曰:“家有父母,当事兄长,当敬幼弟,可教名师,可学焉,可戏也?”子曰:“吾车中有十二棋子,欲与赌博,未知可乎?”答曰:“天子好博,其事不理;诸侯好博,不利於己;君子好博,学问荒废;小人好博,失卻家计;奴婢好博,必被鞭笞;农夫好博,耕种失时:是以无博也。”子曰:“欲与平治天下,汝意若何?”答曰:“天下不可平也。或有高山,或有江湖,或有王侯,或有奴婢。平却高山,鸟兽无依;填却江湖,鱼鳖无归;除却王侯,民多是非;舍却奴婢,君子使谁。天下荡荡,岂可平乎?”子曰:“汝言天下何火无烟,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雄无雌,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何为不足,何为有馀,

何城无使,何人无字?”答曰:“萤火无烟,井水无鱼,土山无石,枯树无枝,仙人无妇,王母无夫,石牛无犊,木马无驹,孤雄无雌,贤为君子,愚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馀,空城无使,小儿无字。”子曰:“汝至天地之纲纪,阴阳之终始,何左何右,何表何里,何父何母,何夫何妇,风从何来,雨从何起,云从何出,雾从何至,天地相去几千万里。”小儿曰:“九九八十一是天地之纲纪,八九七十二是天地之终始,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夫,月为妇,东为左,西为右,南为表,北为里,风发苍梧,雨生郊市,云出四方,雾从地起,天地相去万千馀里,东西南北皆有等尔。”子曰:“汝言父母夫妇,何为至亲?”答曰:“父母亲,夫妇不亲。”子曰:“夫妇生则同衾,死则共棺椁,何得不亲?”答曰:“人无父母,如树无根,带根一死,枝叶便枯。千日一日才无父母,诸子悉皆孤薄。以妇比母,不亦远乎?人生无妇,如车无轮,所造更得其新,妇死更索,必得其亲。三窗六牖,不如一户之光;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父母之恩,奚可悉论也?”孔子叹曰:“善哉!善哉!”小儿问曰:“適来问讬,一一答之,讬欲请问数事,幸弗见弃。假如鹅鸭何以能浮,鸿雁何以能鸣,松柏何以冬夏常青?”夫子答曰:“鹅鸭能浮为脚足方,鸿雁能鸣为咽颈长,松柏冬夏常青,为心中刚。”小儿曰:“不然。鱼鳖能浮,岂为脚足方?虾蟆能鸣,岂为咽颈?长竹亦冬夏常青,岂为心中刚?”小儿曰:“天上零零,夫子知有几星?”子曰:“適来问地,何得谈天?”小儿曰:“地下碌碌,知有几屋子?”曰:“只论眼前,何得谈天说地。”小儿曰:“若论眼前,眉毛数得其有几茎?”夫子不答而去,故有后生可畏之语。

明李廷机考正丘宗孔增释历朝故事统宗卷九(万历二十三年周曰校刻本)

○变文集附录二:新编小儿难孔子

昔文宣王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阙里人。圣人身长九尺六寸。灵王二十一年己酉生於鲁国之西。置一学堂。教三千徒弟七十二贤儒。一日领诸徒弟出游。路途数个小儿作戏。其中一个不戏。孔子住车而问曰。汝缘何不戏。小儿答曰。凡戏无益。衣破则缝。伤我父母。不及门中必有争对。劳而无功。岂是好事。故乃不戏。小儿回头将瓦子作城,孔子曰何不避车乎。小儿答曰。为车当避於城。惟以城避车。我辈年幼何以避之。孔子曰。你有多大年纪。如何诈作。小儿答曰。人生三日当别父母。兔生一日走於郊野。鱼生三日游於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天生自然有何诈乎。孔子曰。汝居何乡何里何姓何名。小儿答曰。吾居贱地姓项名橐无字即是小儿。孔子曰。吾车中有三十二棋子。与你博戏。你意下如何。小儿答曰。天子好博四海不理。诸侯好博岂修於己。君子好博学问荒废。小人好博输卻家私。农夫好博耕种时失。故乃不戏。孔子曰。吾共你同游。你意下如何。小儿答曰。家有严父当须侍之。家有慈母当须养之。家有明师当须学之。家有兄长当须听之。家有弱弟当须教之。何必与你同游。孔子曰。你知何火无烟。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人无妇。何妇无夫。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城无市。何人无字。何为不足。何为有馀。小儿答曰。萤火无烟。井水无鱼。土山无石。老树无枝。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土牛无犊。木马无驹。皇城无市。小人无字。冬日不足。夏日有馀。孔子曰。可知父母至亲。兄弟至亲。夫妇至亲。小儿答曰。父母与兄弟至亲。夫妇不亲。孔子曰。夫妇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如何不亲。小儿答曰。若曰夫妇至亲。一日无父母诸子何以为倚。将妻性母岂不远乎。兄弟如手足。夫妻如衣服。衣破再缝又得其新。妻死再娶又得其亲。兄弟难以再换。父母如树根。子孙如树枝何由而佳。无妻者如车无轮。车造其轮。人得其新。贤家之女世间之屋。三窗六萤不如一户之光。众星朗朗不如皓月之明。孔子曰。你知天地之纪纲,阴阳之致中,何左何右,或表或里,风从何起,云从何生。天地相去几万里。小儿答曰。九九八十一,乃天地之纪纲,八九七十二,阴阳之致,山东为左,山西为右,山外为表,山内为里。风从地起。云从山生。天地相去有万

万馀里。孔子曰。我与你平卻山河意下如何。小儿答曰。山河不可平。平卻无高低。平卻高山兽无所倚。填卻江湖鱼无所归。除却王侯人多事非。除却小人君子是谁。孔子不言。小儿问圣人。鹅鸭能以浮水为何。孔子曰。赖他有登水掌逼水毛。因此浮之。小儿又曰。舟船无逼水毛水上亦能浮之。孔子不答。小儿又问曰。松柏为何冬夏常青。孔子曰。赖他心实精脉饱满所以冬夏常青。小儿又问曰。竹竿心空。心又不实冬夏也亦常青。孔子不答。小儿又问曰。公鸡因何能鸣。孔子曰。赖他颈长因此能鸣。小儿又曰。蛤蟆颈短何亦鸣。孔子不答。小儿又曰。天上明明有多少星。孔子曰。吾与你眼前之事何必论天地。就问你眉毛发有多少数。圣人无言可答。连忙下车来迎。

最新三年级语文课外知识积累

最新三年级语文课外知识积累 三年级语文课外知识积累(三月) 走进国学——《三字经》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注释: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小故事:清朝有一位大将叫张曜,他为朝廷里了不少功劳,于是兵部侍郎左宗棠要提升他的官职,但有很多人不服气,他们认为张耀没读过书,有勇无谋,不应升迁.张曜知道后,便开始奋发苦读.他通读了四书五经,又精读了各家的兵法,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张曜还要求士兵们经常读书,是军中的风气焕然一新,战斗力也提高了许多.以前瞧不起张曜的官员都对他刮目相看,非常敬佩张曜.都要左中棠提升他的官职. 认识三字成语 放冷箭泼冷水耳旁风风马牛笑面虎替罪羊 杀风景安乐窝不成器闭门羹杯中物东道主 赏析古诗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sū):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超过⑥皇都:长安城(唐

朝京都). 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收集谚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打开百宝箱 刷牙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你真的懂得如何选择牙膏吗?使用牙膏的知识知多少. 牙膏不要挤太多 由于牙膏一般无使用须知、适用人群和用量之类的说明书,而且电视广告中,经常出现牙膏挤满牙刷的镜头.但实际上,每次刷牙只需少量就足够. 牙膏中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月桂醇硫酸钠”被认为可能会导致肠胃病和肝中毒;会令口腔更容易溃烂,患口腔癌.牙膏中的研磨剂也被认为会伤害牙龈,令牙龈更易受到侵害,所以使用牙膏时不要挤太多. 儿童牙膏选择 儿童不宜使用多泡沫牙膏.牙膏分多泡、中泡、少泡三种类型,泡沫的多少取决于其含皂量的多少.多泡牙膏含皂量较高,在口腔中容易刺激口腔粘膜.而且儿童最好不要使用含氟牙膏.

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画欣赏(高清大图)

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画欣赏(高清大图)张大千人物画欣赏高清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唐人菩萨像 镜心观音造像立轴设色纸本1946年作 菩萨 立轴设色金笺 观音造像立轴设色纸本 1947年作南无观世音菩萨 立轴1944年作 摹莫高窟观音大士像立轴

观音大士立轴设色纸本 1946年作 观音大士立轴设色纸本 1948年作 观音镜框设色纸本 1951年作 观音 立轴1947年作 璎珞大士 镜心设色纸本 工笔重彩善财大士像立轴纸本1946年作

摩登迦女 立轴设色纸本1951年作 安西榆林窟摩登迦女像 镜心1944年作张大千人物画欣赏高清 观音立轴绢本 1943年作观音立轴绢本观 音镜片绢本1944年作 观音造像镜框 1942年作 菩萨像立轴纸本1942年作 南无观世音菩萨立轴

1936年作 佛像立轴纸本 南无观世音菩萨立轴设色纸本 1943年作 南无观世音菩萨立轴设色纸本1943年作 观音 立轴绢本1946年作 临莫高窟唐人菩萨像 中堂绢本南无观世音菩萨立轴1944年作 观音

研究敦煌变文的重要参考书

研究敦煌变文的重要参考书 --------------------------------------------------------------------------------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搜集点击:389 更新:2005-4-26 2:03:13   1900年5月,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第十七窟的藏经洞被发现,总藏约五万卷珍贵写本中的精品近万卷即相继为英人斯坦因(AurelStein)、法人伯希和(PaulPelliot)等盗运出国。后来,由于清政府及一班官吏的昏愦腐败,剩余的写卷又流散甚多,致使这些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分藏于北京、伦敦、巴黎、列宁格勒等处,还有少部分流落在国内外私人手中。在敦煌遗书中,有许多以说唱体为主的通俗文学作品的唐、五代写本,这就是“变文”。变文的发现,为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弥足珍贵的丰富资料,填补了空白。本文即就有关敦煌变文研究的书籍,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最早辑收敦煌变文残卷的一些书籍 在敦煌遗书发现后最初二十年间,由于其中的变文写卷大多被携至国外,国内学者极难看到原卷或照片,因而学术界对变文的认识是朦胧不清的。如日本的汉学家狩野直喜博士于1912年游历欧洲,看到部分遗书原卷,首先介绍了《季布歌》、《孝子董永传》等,王国维在《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中认为它们“似后世七字唱本”,又认为《目连救母》、《李陵降虏》二种为“纯粹七字唱本”。胡适在国外见到《维摩诘讲经变文》写卷,遂在《海外读书杂记》中最早介绍了变文名称,但并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 1924年,罗振玉首先搜辑印行了《敦煌零拾》一书,其中的“佛曲三种”即是变文专辑,收录了《维摩诘经变文》、《降魔变文》、《有相夫人变文》三个国内所藏的敦煌残卷。由于写卷首尾残缺,罗氏当时还不知道“变文”这一名称,也未能认识到“变文”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与其它民间文学样式及佛经的关系,因此将它们定名为“佛曲”。 1925年,刘复(半农)将他从巴黎抄录的104种敦煌遗书内容,按民间文学、社会情事、语言文字三类编成《敦煌掇琐》三辑,作为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专刊出版。该书上辑所收的四十六种民间文学材料中,即有十七个变文残卷一一主要是说唱历史故事的变文(如《昭君词》、《季布歌》、《伍子胥变文》等)。这些材料,是

张大千作品欣赏作文

张大千作品欣赏作文 【篇一:张大千作品赏析】 张大千作品赏析 张大千是我国画坛一位举足轻重的国画大师,在不同的时代,其画 风不同。将近晚年,张大千独自开创的泼彩画法,在我国的绘画领 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泼彩画法巧妙的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西方 绘画技巧结合。美术作品的鉴赏,和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山水画主 要在欣赏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人物画主要在欣赏其神韵,花鸟画 主要在欣赏其情趣。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被称为中国现在画坛三杰(张大千、溥心畲、黄君壁),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张 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 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 水方面卓有成就。张大千将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 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张大千的画风几经改变,到晚年时,自创泼彩画法。这种画法既保存了中国传统的绘画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巧)。主要代表作品:《佳藕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不断的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美术, 对古老的中国话形成了有力的冲击,迫使人们认真思考中国画如何 发展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关于革新中国画的争论以及中国话创作实 践中的多种探索。这些探索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传统中 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前者除部分画家因只是固守前人技巧、风格 而使作品缺少新意外,有一些画家则在努力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 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进行革新创造。(摘自《美术欣赏》修订版 第八讲中国近现代绘画欣赏p51)其中,代表人物有绘画大师张大千。张大千在传统的中国绘画技巧上,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关系创 作的泼彩法,极具代表意义。 《爱痕湖》是张大千泼彩画法的最具代表性的巨作。该作品创作于1968年,宽76.2厘米,长264.2厘米。爱痕湖其原型是瑞士的亚琛湖,张大千游历欧洲,曾在亚琛湖逗留两日,亚琛湖给张大千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故归国后,他以爱痕湖为主题,创作了许多画作, 其中《爱痕湖》尤具代表性。在《爱痕湖》这幅作品上,有:“水悠 悠漾爱痕,岸花摇影狎波翻。只容天女来修拱,不遣阿难着体温。”

中国古代八大著名神童

中国古代八大著名神童 1、项橐tuó: 七岁为圣人师的神童 江湖生平:曾被大圣人孔子叩拜为师。《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 主要事迹:项橐三难孔夫子(仲尼). 2、甘罗: 十二岁拜相的神童 江湖生平:十二岁就被秦王封为上卿,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12岁为丞相的说法。 主要事迹: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卷71樗里子甘茂列传,以他的春秋笔法对甘罗十二岁拜相的事迹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述。 3、曹冲: 王气逼人的神童 江湖生平:曹操之子,曹冲自小生性聪慧,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就和成人相仿。三国陈寿《三国志》中记录了曹冲的生平事迹。史上留有曹冲秤象的典故。 4、七岁能诗的骆宾王 江湖生平:唐代诗人骆宾王(约626至684),婺州义乌(即今属浙江)人,父亲官为青州博昌县令。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四人齐名,号称“初唐四杰”。骆宾王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主要事迹:生动逼真的《咏鹅》诗 5、王勃:英才早逝的神童 江湖生平: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太常伯刘公称其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但天妒英才,只活了27岁。 6、方仲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神童 江湖生平:方仲永,北宋时江西金溪人,世代耕田为生,幼年天资过人,成人后泯为众人。 主要事迹:宋代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叙述仲永由神童后泯然众人的历程。 7、夏完淳:14岁抗清小英雄的神童,“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有《狱中上母书》,著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等。 江湖生平:1631年-1647年,祖籍浙江会稽,生于松江。中国明朝末年神童诗人。 8、纪晓岚:风趣幽默的神童,所著《四库全书总要》总汇三千年间典籍,持论简而明,修辞淡而雅,人争服之。 纪晓岚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乡试解元,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供职“庶吉士”。1768年因给亲家卢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孔子年轻时代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于是不惜行千里去拜访老师,得到了老师的热情接待和毫无保留的传授。赞扬了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精神和老子真诚无私、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印发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班上寻找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同学,以他们的事例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说说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1、.会读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等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习是无止境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

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3、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孔子的了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板书课题。 1、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齐读) 2、提问:你们知道这三句话是谁说的吗你还知道他说的哪些名言警句 3、板书小结:孔子(齐读)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在世界上也有较大影响。 4、导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什么中国的孔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5.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受“诚心” 1.学生自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可回读。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變文 敦煌學專題高恩雅 9244701 〈王昭君變文〉故事傳承研究 一、前言 關於「變文」一詞,肎開始研究中國敦煌學以亵,就旰許多相近或相似疛說法。如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匞》中: 所謂「變文」之「變」,當是指「變更」了佛經的本文而成為「俗講」之 意,變相是變佛經為圖相之意,。後來「變文」成了一個「專稱」,便不限 1定是敷演佛經之故事了,或簡稱為「變」,。 向達〈唐,俗講考〉亦旰說明: 唐代俗講話本,似以講經文為正宗,而變文之屬,則其支裔。換言之,俗 講始興,只有講經文一類之話本,浸假而採取民間流行之說唱體如變文之 類,以增強其化俗作用。故變文一類作品,蓋自有其淵源,與講經文不同, 2其體制亦各異也。 孫楷第云:「歌詠奇異事疛唱本,就匛做『變文』。」又如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匞》說道:「變文是一種韻散夾雜疛新體裁,是一種在唐,以前疛札統文學34中未曾見過疛新體裁。」而〈王昭君變文〉中確實匑見韻散夾雜疛格式,此篇變文最特別疛是:它採用了環境描寫結合弖理描寫疛寫法。 若以內容區兲,變文兲類匑兲為三類:一是講唱佛經和佛家故事疛「佛教故事變文」;二是「民間故事變文」;三是講唱中國歷匞故事疛「歷匞傳說變文」。而唐末疛〈王昭君變文〉則是屬於第三類。 1 鄭振鐸著:《中國俗文學匞》:台匇:台灣商務,1965年:,頁190。 2 向達:〈唐,俗講考〉,《唐,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匇:明文書,,1987年:。 3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匞》:台匇:華札書,,1999年:,頁403。 4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匇:文津出版,1994年:,頁911-923。 1 敦煌學專題高恩雅 9244701 匒今以亵歌詠王昭君疛詩篇甚多,著名詩人如沈佺,、李甯、杒,、甯居易、李 商隱等,對於王昭君旰多方陎疛描寫。杒,詩云:「一匐紫臺連朔漢,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事既然詠傳千匒,徍,文人又為詩者甚眾,匑見昭君故事孛深入民間而廣為人知。那麼,流傳孛久疛「昭君出塞」,故事內容本就相當豐富,抑或經過數度創作而加以增刪,若是經甫徍世不斷改寫,然而其原貌又究陽是如何, 劉大杰又說:「這些變文,直接影霻徍,疛彈詞寶卷一類疛民間文學,却時 5對於,、元疛孔說戲旮,也給予間接疛影霻。」既然如此,變文便旰其探討研究之價值。本論文便是要就昭君故事疛版本問題為其关入點,以〈王昭君變文〉原文與相關匞書著作互証對照,試論王昭君疛故事演變過程。 二、〈王昭君變文〉全文兲析 在〈王昭君變文〉中,前陎疛部兲孛經亡佚,且文中多旰脫落,句,然而細看推敲仍匑,知整個內容疛亵龍匐脈。開頭時便孛進入昭君出塞疛情形,匑能是前匊部變文遺缺之故。開頭以韻文登場,徍以此一散一韻疛相雜方式敘述,最末以散文結束全文。全文,旰韻文七段,除了第四段較為特別:旰五言、七言:之外,其餘都是七言。如下表: 原文說明 第一段…… ,遠得家人昭:招:取魂。七言韻文。 第二段…… ,都為殘雉度嶺西。七言韻文。 第三段…… ,匝應弩那甯雉邊。七言韻文。第四段:前段:奋嫁亵沙漠……,臨時前段以五言為主,末四行為七言。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47)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47) 4101.张大千高士图镜心 释文: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卷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南缓,何用风牵上濑船,蜀人张爰写并题。 天才画家张大千(1899—1983)是近代中国画坛上一位学贯古今而又有创新精神的大师,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难能可贵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富于书卷气的高士题材在张大千的画作中是一个为他终生不弃的题材,有时他甚至将自己和挚友的肖像引入这一题材之中,这说明作者不单单是喜欢创作这一题材,而是将它作为个人人格理想的一种追求去加以描绘。这张《高士图》未署创作年代,但是从远山的没骨画法等细节之处,以及钤有?摩耶精舍?印章可以判断这是张大千八十岁左右的作品。整件构图简约,寥寥数笔,诗情画境跃然纸上。图中的高士倚坐在山石间,脚下?江静潮平?,遥望逶迤连绵的远山,展现了旷达高远的诗意。与其早期的高士题材作品(比如本图录第220号拍品《竹林高士图》作于1935年、第120号《幽篁高士图》作于1945年)相比较,可见作者此时精炼技法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技艺纯熟对胸臆的表达已不构成任何障碍。风格

也由?清新俊逸?转尔?苍深渊穆?之境,虽然画面呈现的是笔简墨淡,但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 4102.张大千深山高士图镜心设色纸本 款识:蛰庐老友求正弟爰钤印:阿爰(朱)、大千居士(白)、大风堂(朱) 4103.张大千高士图镜心设色纸本 钤印:张季、大千 题识:斜阳外,寒鸦数点,一湾流水绕孤村。大千居士。张海若、高毓浵、陈云诰、邵章边题,张、高二题署年甲申(1944年)。 4104.张大千松下高士图镜心设色纸本 钤印:张爰印、大千 题识:笔端突兀走千军,墨落能生米壑云,惭愧东坡仰后辈、却无玉带镇山门。己巳冬日过长椿寿走笔图此,似寿泉大禅师即正,蜀人张大千。 提要:此幅《松下高士》作于张大千早年,为画家师法古人时期的精品佳构。彼一时期的作品,大千先生临摹了大量的明清卷轴画,山水、花鸟、人物等无所不包,其中尤其以学石涛、石溪、八大山人、弘仁等最为精彩绝纶,往往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此幅山石为典型的石涛笔法,而松树则由大千己出。 4105.张大千李秋君秦子奇高士图镜心 款识:(1).丁亥十一月,子奇画竹,秋君写石。大千为补

三字经范文精选: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

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 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 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 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

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谈谈敦煌变文的几点看法

谈谈敦煌变文的几点看法 选读了几篇敦煌变文,感触良深,收获颇大,窃以为敦煌变文作为一种文体而言,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诸种文体,真可谓是中华之宝藏! 首先是它的想象力之丰富,上接盛唐李白的变幻莫测、想落天外,下启明清神魔小说的尚奇贵幻,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在讲述宗教故事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采用说教的形式,而是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幅神奇诡异、千变万化的佛教图景,也展示了神秘玄幻的神通法力。这就使一些艰涩单调的佛经故事变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比如《降魔变文》在描写佛家弟子舍利弗同妖魔外道六师斗法的时候,作者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想法,充分展现光怪陆离的佛法幻术以及神魔斗法的激烈场面: (六师)化出水池,四岸七宝庄严,内有金沙布地。浮萍菱草,遍绿水而竟生; 软柳芙蓉,匝灵沼而氛氲。舍利弗见池奇妙,亦不惊嗟。化出白象之王,身躯广阔。 眼如日月,口有六牙。每牙吐七枝莲花,花上有七天女,手搊弦管,口奏弦歌。声 雅妙而清新,姿逶迤而姝丽。象乃徐徐动步,直入池中,蹴踏东西,回旋南北。以 鼻吸水,水便乾枯;岸倒尘飞,变成旱地。1 虽然六师幻化成奇妙怪异的水池,但在舍利弗变成的白象面前,顿时尘飞干涸,真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斗法景象啊!在整个斗法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六师变化出的宝山、水牛、毒龙、恶鬼、大树等异形怪物,而舍利弗从容镇定,分别变化出金刚、狮子、鸟王、天王、风神将其一一降伏。这些浪漫奇诡的艺术形象,高潮迭起的斗法场面,既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也迎合了世俗大众的猎奇心理,同时还进一步开拓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领域。 从《降魔变文》、《破魔变文》等宗教故事变文充满奇异想象的描写中,我们不由得想到《西游记》孙悟空与二郎神、以及与取经路上种种妖魔鬼怪的斗法场面。譬如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大圣依次变化成麻雀儿、大鹚老、鱼、水蛇、花鸨,均被一一识破的二郎神变成雀鹰儿、大海鹤、鱼鹰、灰鹤、弹弓所败。这些斗法描写不正是脱胎于上文所引《降魔》、《破魔》等变文故事吗?由此可见,后世《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受到敦煌变文神魔斗法描写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其次,敦煌变文承袭中晚唐文学通俗化、大众化的路子,不局限于宗教说教,不局限于翻讲佛经故事。为了能够招徕更多的听众,以至培养更多的信徒,讲经师必须得采用某些办法让玄奥的佛理更加通俗,更加贴近世俗众生,俗讲和变文就是很好的方式;从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上看,又以变文为佳。 敦煌变文体式采用讲唱结合、韵文、骈文与散文间杂的形式,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如上文所引的一段,就是一段文辞华丽的骈文。变文经常用散文叙述故事,紧接着用韵文重复歌唱已经讲述过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加深听众的印象。如在《目连缘起》中,前两段交代目连之母死后因生前为富悭穷,棒打师僧而下地狱,随后就用一段韵文把前两段的内容再唱一遍: 目连慈母号青提,本是西方长者妻。 在世悭贪多杀害,命终之后堕泥犁。 身卧铁床无暂歇,有时驱逼上刀梯。 碓岛(捣)硙磨身烂坏,遍身恰似淤青泥。 有时候敦煌变文也用散文来串联情节讲述故事,用韵文来铺情状物,二者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比如在《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描写到目连到地狱寻母,目睹地狱的种种惨状:铁伦(轮)往往从空入,猛火时时脚下烧。 心腹到处皆零落,骨肉寻时似烂燋。 1转引自《漫谈敦煌变文的艺术特征》,选自《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六辑)P164

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内江师范学院 张大千美术学院教案设计 题目:中国古代人物画 姓名:罗畅 班级:2008 级 1 班 学号:20080941133 指导老师:李臣英

课题: 中国古代人物画 课时: 1课时 课型: 美术鉴赏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中撷取的部分作品的学习和欣赏,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课本选取历代各时期代表性作品进行介绍,力争达到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基本的艺术素质和欣赏绘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历史和代表作及其内容和特点,并引入相应背景资料;使同学们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风采,提高学生们的欣赏能力,力争达到使同学开阔视野。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掌握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历史和具体内容,欣赏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鉴赏,提高同学们对古代绘画的了解和喜欢,促进同学们正确对待古代绘画。 教学重点: 让同学们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本课中介绍了中国古代人物绘画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演变以及多种风貌的艺术风格和其代表作品。 第一,对唐宋时期人物的分析和欣赏,则要求教师讲课时结合图例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在理解艺术发展现律的基础之上,进行较深入的讲解和赏析,另外也可增加唐宋时期其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画家作品来加强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 第二,中国古代绘画所强调的笔墨韵味和书性的表现要求,追求气韵的审美标准以及超越视觉表象的文化精神。要分析《采薇图》、《张卿子像》这些作品的

艺术特点,及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形式在表现方法上的不同,了解人物画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笔墨的丰富表现力和具有特殊文化意蕴的精神象征。 教学难点: 本课中的内容涵盖比较广,要设置内容全面的讲解,提高同学们的艺术审美欣赏能力,是同学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学方法: 1.教法: 欣赏、讲解和师生讨论结合。 2.学法: 观察、讨论、理解、评述。 教具准备: 教科书(借助多媒体教学,使用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 教科书、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同学们,上课了!大家请坐好,把课本拿出来翻到46页,环视教室一圈。 二:引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中的帛画和壁画,你们了解它们的特点没有?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它们的代表作。帛画的代表作有《帛书图像》、《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图》;壁画的代表作有敦煌莫高窟中的《鹿王本生图》。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中的中国古代人物画。有谁知道中国古代人物画?你们对古代人物画喜欢吗?你们知道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历史和风格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一系列问题。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一):中国人物画的历史

中国山水名画赏析之——张大千《爱痕湖》

商英八班 卢安琪 201011701360 中国山水赏析之——张大千《爱痕湖》 一.作者简介 张大千是中国著名国画大师画家1899年生于四川内江,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青年时随哥哥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一心向佛,痴于佛学,曾剃度为僧,法号大干,后经还俗,以法号行。他擅绘画,特别是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与另一位国画大师齐白 石有“南张北齐”之誉。20世纪50年代 张大千旅居海外,在巴西生活了17年,到 了1976年移居台湾。张大千诗、书、画、 篆刻样样精通,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 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是 中国杰出的艺术家。他的泼墨画画风工写 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 泼墨泼彩的新风格。其代表作品有《爱痕 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 屏西园雅集》等。 二.创作背景 《爱痕湖》是中国著名国画大师画家 张大千1968年创作的巨幅绢画泼彩。这幅画的背后有这么一个故事,1965年秋,张大千与友人张目寒等游瑞士,奥地利诸国,在奥地利著名的风景胜地亚琛湖畔(Aachensee),有数日之逗留。关于此行的细节,张大千在翌年创作的另一本《爱痕湖》落款中,曾这样写道:“年前与艺奴漫游欧洲,从瑞士入奥国,宿爱痕湖二日,曾做此诗以戏之。"艺奴不知道具体是何人,听名字似是一女子。文中提到的诗,也见于《爱痕湖》的题款:“湖水悠悠漾爱痕,岸花摇影狎波翻。只客天女来修供,不遣阿难著体温。”[4]诗旖旎而侧艳,似张大千经历于亚琛湖畔的,不仅有悦目的美景,也有动心的情事。张大千将“亚琛湖”译为“爱痕湖”,或取“留情之地”的意思。远眺爱痕湖所看到的无限波澜壮阔的风光美景使得张大千心情也澎湃无比于是便挥墨画出了这幅传世名作《爱痕湖》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

1.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1.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2.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

孔子拜师教案

孔子拜师教案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前的教材中基本没有。这说明现在又重视传统文化了,也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有多少的教育思想乃至生活理念都是来自孔子的。所以,上这一课,也便给它增加了许多内涵:要让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事情,也要补充关于孔子的生平的,关于孔子的《论语》的。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个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及止境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分别解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抄写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三.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与老子的热心。 2.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空子大家的了解。 3.会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四.阅读主线索 第一课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想象及补充资料的学习,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

第二课时:体会老子收徒的热心。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教学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理念:将课外阅读有效地渗透在课内阅读中,增加学生课堂阅读量。 六.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 1.导入课文。 问:后面这么多老师,你们高兴吗?这让老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哎呀,大家当中肯定有我的老师啊,我可得向几十位小老师共同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2.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2.揭示课题,写课题。 课文后面的材料介绍孔子叫孔丘,老子叫老聃,可大家为什么说孔子、老子呢?师介绍“子”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孟子、韩非子、孙子等等。生汇报,师相机评价。 3、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孔子和老子都是有学问的人,人们对他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初读,感受“诚心” 1.自读3分钟,你能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回。 2.交流读词语。 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敦煌壁画教学设计

23*敦煌壁画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凹、璀、璨、孜”,读读记记“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 2、指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开始我精心创设情境,为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根据我班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敦煌壁画特点的句子比较容易,但是要让理解这些壁画的特点肯定有难度。我让学生结合课件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画师精神时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自己做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亲自去理解,这种自主读书的体验应该更容易引起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学?导和谐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敦煌壁画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诱导试学 1、导入: (1)板书课题:敦煌 (2)谈话:“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而敦煌石窟又以其壁画举世闻名,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 (3)你对敦煌有多少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敦煌石窟,饱览那些精美绝伦、宏伟瑰丽的壁画作品。 (板书:壁画)

张大千作品的市场行情解析

Art Elites 艺界精英 张大千作品的市场行情解析 Market Analysis on the Works of Zhang Daqian 文_马学东 By Ma Xuedong 张大千作品进入市场比较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形成自己作品的价格体系。1925年,张大千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内举办了他第一次画展,展出的百余件作品在开展几天全部售出,当时其每幅作品的定价为20块大洋。此后他在报 The works of Zhang Daqian entered the market early, which formed its own price system in 1920s. The market of the works is comparatively stable, which is particular that after 2003 the average turnover of every sales season surpassed RMB100 Million, reaching RMB185 Million in autumn in 2009. China Guardian Auction Company has don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recommendation of the works of Zhang Daqian. 纪念张大千诞辰110周年专题之三 纸上刊登了画作的润格,从此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的道路。20世纪40年代,张大千移居香港,并先后旅居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国家,其独特的画风吸引了许多海外藏家的眼球,这为其作品初步建立了国际性销售渠 道。到上世纪60年代,张大千作品在国际上拥有了自己一定的收藏群,在海外屡创佳绩:1963年,巨幅《荷花》以6万美元被美国著名刊物《读者文摘》购藏,创下当时国画的最高价;1965年, 六幅泼墨荷花通景屏被美国藏家以14万 张大千 李杜联吟图 镜心 52.5×102cm 戊子(1948年)作 成交价/Price :RMB 3,808,000

阅读手抄报内容资料

阅读记录卡手抄报_阅读手抄报内容资料 昔仲尼,师项橐(音驼)。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 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 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 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 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 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 鲁国孔丘”。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 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孔 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 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 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 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